小池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池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有的文字有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3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诗联想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你们还记得吗?是什么呢?《咏柳》。你们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2、学生背诵《咏柳》。
3、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美景,好吗?课件出示图画。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夸一夸这美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说出:小荷花池、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
4、导入新课,揭题《小池》。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描绘了他见到的这个小池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5、板书课题:小池 杨万里
学生齐读课题,强调“池”是翘舌音,小池就是图中的小池塘。
6、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诗人。他一生写过2万多首诗,保留到现在的有4200多首。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读诗,看能否把古诗读完整。
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荷花池的呢?大家再去读读古诗吧。圈出诗中不认识的字,同桌在一起交流交流。
2、检测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3、指名读全诗,评价。
4、课件播放朗读古诗。
5、全班齐读古诗。
6、引导学生看画面,学生默读古诗,对照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在诗中找出来。学生指出:细流、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教师板书。
7、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学生齐读诗的第一、二行。小组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引导置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晴柔”又怎样理解?谁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速度稍慢,读中饱含“舍不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8、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齐读诗的第三、四行。小组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老师引导: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诗呢?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4)全班朗读这两行诗。
9、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10、全班试着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总结: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把这幅画写成了一首诗,可见他对大自然是多么的喜欢和热爱呀!如果你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去赞美大自然,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成为小诗人的。但是,同学们,在我们大自然当中有那么多的树木、那么多的花花草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
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小池》这首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或者你的同伴听,可以吗?
2、把你背诵的古诗默写一遍。
小池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池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有的文字有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3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诗联想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你们还记得吗?是什么呢?《咏柳》。你们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2、学生背诵《咏柳》。
3、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美景,好吗?课件出示图画。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夸一夸这美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说出:小荷花池、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
4、导入新课,揭题《小池》。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描绘了他见到的这个小池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5、板书课题:小池 杨万里
学生齐读课题,强调“池”是翘舌音,小池就是图中的小池塘。
6、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诗人。他一生写过2万多首诗,保留到现在的有4200多首。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读诗,看能否把古诗读完整。
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荷花池的呢?大家再去读读古诗吧。圈出诗中不认识的字,同桌在一起交流交流。
2、检测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3、指名读全诗,评价。
4、课件播放朗读古诗。
5、全班齐读古诗。
6、引导学生看画面,学生默读古诗,对照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在诗中找出来。学生指出:细流、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教师板书。
7、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学生齐读诗的第一、二行。小组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引导置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晴柔”又怎样理解?谁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速度稍慢,读中饱含“舍不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8、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齐读诗的第三、四行。小组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老师引导: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诗呢?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4)全班朗读这两行诗。
9、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10、全班试着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总结: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把这幅画写成了一首诗,可见他对大自然是多么的喜欢和热爱呀!如果你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去赞美大自然,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成为小诗人的。但是,同学们,在我们大自然当中有那么多的树木、那么多的花花草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
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小池》这首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或者你的同伴听,可以吗?
2、把你背诵的古诗默写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