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论 文
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大兴中学
杨雪梅
如何疏通中学生作文灵感的泉眼
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大兴中学 杨雪梅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听到作文课就头疼,听到写作文就害怕,即使写也是硬着头皮,应付性、象征性的去写,而心里更是充满了无奈和不满。。所以语文老师要疏通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让作文真正的成为心灵的体现,情感的体现,生活的体现。疏通学生的心理,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想表达的心理。 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同时也是在开阔视野,积累材料。而要获得这种潜移默化、集腋成裘的效果,我以为,无论是什么情况的写作,都要用读书去充实,去积累。感受书给我们带来的美丽,让学生心灵触须随着书延伸到历史深处的时候,不是深深地为那凄苦而真挚的等待,为那坚执 不屈的信仰,为那耿介不阿、勇敢无畏的人格而感染熏陶,真切地发现无数优美的形象,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虑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那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有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
白„„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史上曾经的风流,曾经的荣耀,今天,他们通过书来滋育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灵魂。所以,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体验不丰的问题,使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情。培养学生自己的情感,想表达的激情,健康的表达心理。
二、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疏通学生写作心理。 通常,教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总是叫苦连天,愁眉紧锁;勉强动笔了,也是东拉西扯,草率成文,有时甚至要拖上七八天才能交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有:1. 所命题目未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不知该写什么。如,一教师给学生拟了一个题目是《旅游假日》。这个题目似乎贴近学生,但作为农村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他们怎能想像出旅游的情景,无感情怎能写出文章呢?2. 命题虽贴近学生生活,但题目老化,学生觉得没意思。比如,有些教师图省劲,习惯出《初三生活》、《我的假期》、《我的老师》、《最尊敬的人》等题,学生感到俗滥,没有一点新鲜感,不情愿写,有的则干脆找范文一抄了事。为此,布置作文时应力求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有话可写。这就要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写作心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初三学生面临期末考
试,面临初四生活,害怕期末考试的失败,初四生活的劳累,所以他们的思想压力很大,直接影响到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对此,“自我”是学习的最可怕的敌人。若拟《面对考试,我想说》的题目,学生就会想写,也有话可写。有时,学生有话可写,也能写好,往往并不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文句功夫过硬了,而是命题对了学生的胃口,题出到了他们的心坎上。那些与学生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想像合理,故事性强,饶有情趣。这就是出题人所定的范围与学生的想像空间及学生的写作心理吻合所致。尽管所想五花八门,但也未超出其范围,学生乐意写,感情真挚,文句毛病也少。可见,合乎学生心理的作文题,是能够激发学生很好地发挥的。
三、评价学生作文也要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
作文课上,教师出示文题,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搜肠刮肚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尽管有的文章实际水平很低,文句不通,但从学生本身来说,如能看到一个恰当的评语,一个教满意的符合自己文章的分数,总是高兴的,感到对文章要下一些工夫。争取下一次要好好的写。也是学生共同的写作心理,健康的心理也就慢慢的培养起来。因此,给学生作文下评语要努力发现其优点,恰当的表扬鼓励。对较差的作文,尽量避免给很不客气的评语或给很低的分数,根据其文章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有时可暂不给分。若要写
评语,评语也要委婉,说话恰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千万不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优秀作文,文章,文断,文句,只要好的,就要及时在班上宣读,评讲,传阅。为此我组织我们班的学生办了一个小报,集日记作文中的优美的文章,文断,文句,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心理是学生写作的关键,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写作心理,这关系到学生的素养能力。所以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就看到无比绚烂的景象了!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教 学 论 文
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大兴中学
杨雪梅
如何疏通中学生作文灵感的泉眼
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大兴中学 杨雪梅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听到作文课就头疼,听到写作文就害怕,即使写也是硬着头皮,应付性、象征性的去写,而心里更是充满了无奈和不满。。所以语文老师要疏通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让作文真正的成为心灵的体现,情感的体现,生活的体现。疏通学生的心理,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想表达的心理。 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同时也是在开阔视野,积累材料。而要获得这种潜移默化、集腋成裘的效果,我以为,无论是什么情况的写作,都要用读书去充实,去积累。感受书给我们带来的美丽,让学生心灵触须随着书延伸到历史深处的时候,不是深深地为那凄苦而真挚的等待,为那坚执 不屈的信仰,为那耿介不阿、勇敢无畏的人格而感染熏陶,真切地发现无数优美的形象,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虑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那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有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
白„„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史上曾经的风流,曾经的荣耀,今天,他们通过书来滋育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灵魂。所以,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体验不丰的问题,使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情。培养学生自己的情感,想表达的激情,健康的表达心理。
二、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疏通学生写作心理。 通常,教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总是叫苦连天,愁眉紧锁;勉强动笔了,也是东拉西扯,草率成文,有时甚至要拖上七八天才能交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有:1. 所命题目未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不知该写什么。如,一教师给学生拟了一个题目是《旅游假日》。这个题目似乎贴近学生,但作为农村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他们怎能想像出旅游的情景,无感情怎能写出文章呢?2. 命题虽贴近学生生活,但题目老化,学生觉得没意思。比如,有些教师图省劲,习惯出《初三生活》、《我的假期》、《我的老师》、《最尊敬的人》等题,学生感到俗滥,没有一点新鲜感,不情愿写,有的则干脆找范文一抄了事。为此,布置作文时应力求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有话可写。这就要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写作心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初三学生面临期末考
试,面临初四生活,害怕期末考试的失败,初四生活的劳累,所以他们的思想压力很大,直接影响到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对此,“自我”是学习的最可怕的敌人。若拟《面对考试,我想说》的题目,学生就会想写,也有话可写。有时,学生有话可写,也能写好,往往并不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文句功夫过硬了,而是命题对了学生的胃口,题出到了他们的心坎上。那些与学生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想像合理,故事性强,饶有情趣。这就是出题人所定的范围与学生的想像空间及学生的写作心理吻合所致。尽管所想五花八门,但也未超出其范围,学生乐意写,感情真挚,文句毛病也少。可见,合乎学生心理的作文题,是能够激发学生很好地发挥的。
三、评价学生作文也要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
作文课上,教师出示文题,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搜肠刮肚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尽管有的文章实际水平很低,文句不通,但从学生本身来说,如能看到一个恰当的评语,一个教满意的符合自己文章的分数,总是高兴的,感到对文章要下一些工夫。争取下一次要好好的写。也是学生共同的写作心理,健康的心理也就慢慢的培养起来。因此,给学生作文下评语要努力发现其优点,恰当的表扬鼓励。对较差的作文,尽量避免给很不客气的评语或给很低的分数,根据其文章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有时可暂不给分。若要写
评语,评语也要委婉,说话恰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千万不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优秀作文,文章,文断,文句,只要好的,就要及时在班上宣读,评讲,传阅。为此我组织我们班的学生办了一个小报,集日记作文中的优美的文章,文断,文句,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心理是学生写作的关键,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写作心理,这关系到学生的素养能力。所以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就看到无比绚烂的景象了!看到黎明的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