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次月考作文讲评
有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就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掀起一股旋风。参展的四幅作品全部被人收藏,总的价值40万元人民币。当时,有著名书法家预言,在未来的书坛上,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二十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天才的书法家却销声匿迹了。当年那位书名书法家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天下的天才,在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后,长叹一声,说:“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
原来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二十年苦练,他的字与王羲之比较起来,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但是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立意
1、写了什么 一个小神童,书法出众(条件优越),但二十年后寂寂无名(却没有成功),因为他只会模仿王羲之(传统、典范、他人),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自我、个性、创新、发展)。
2、提炼关键词 模仿与创新 传承与发展 借鉴/吸收与超越/个性/自我
3、明确立意 模仿是基础,创新是阶梯;传承/借鉴有必要,发展/超越是目的;要保持自我/要有个性
二、拟题,明确中心句
示例:
1、比喻拟人法
月亮不是另一个太阳 不做别人的影子 借鉴为灯,照亮创新的路 秉火前进 大海中扬起自己的风帆 让模仿的湖面激起创新之浪 食桑而吐丝 打破模子 在模仿中孕育创新 站在传承的门口 在传承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传承如舟,创新如桨 人生不是复制 从模仿中找到创新的钥匙
2、抒情法
我就是我 别在模仿中迷失自我
在风中寻找自己
3、引用、改写法
推陈出新 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忘筌方能得鱼 青出于蓝而应青于蓝
4、空缺悬疑法 从模仿到成功的距离
5、对偶法
模仿有限,创造无边
坚守传统,拥抱创新 取人精华,助我升华
6、对比法
制造与创造
错例举析:
1、没有提取关键词,导致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不能突出中心
物极必反 向左,大路;向右,小径 君子善假于物 走自己的路 盲即是亡 乘着风去远方 自己的脚,决定自己走什么路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
2、关键词提取错误 新的模式旧的模样 模仿孕育新的灵感 完美与瑕疵 用打火石打出睿智的星火 做回真实的自我 做一尾逆流而上的鱼
3、逻辑错误
让创造在模仿中升华(应该是模仿在创造中升华)
4、主次倒置
模仿是创造的起点/基石
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
5
2
积累:
1、模仿使人成为奴才。
目前,尚无人以模仿而变成伟大的人。
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2、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3、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
4、文学上,李煜把词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苏轼开一代豪放词风,都推动了词内容的丰富,表现范围的扩大,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词能够发展成为与诗地位比肩的文学样式,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产业革命都涌现了许多创新者和创新产品,,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历史推动了一大步。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发明了电灯,为我们带来光明。贝尔发明了电话,奠定了现代通讯时代的到来。 艺术方面,徐悲鸿将中国畅通画法与西方绘画方法结合,创造了自己的画风。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柳公权从模仿到创新,终于走出自己的路„„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常常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然后执笔为文,功夫夫自然纯熟。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著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很赞同朱熹对模仿的阐述,认为模仿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不仅在习文方面如此,习书、习画、习技,大多如此,当然,纯粹的模仿而不创新是不可取的模仿,不模仿就浑然天成的奇才太难见到。
6、模仿是一种本能,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从幼儿的牙牙学语,到学书法的临帖、绘画的临摹,到诗文的写作,都离不开模仿。
7、模仿不是抄袭,不是原样照搬、拾人牙慧。依葫芦画瓢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我们不能一直模仿,要有感悟,感悟之后才有创新。
8、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
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 胡服骑射" 的故事。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一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所以山寨版永远斗不过正品和行货,从最初靠山寨占领市场份额,到创立自己的品牌,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借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9、日本本来是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封建国家,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成为成功实现现代
3
化目标的唯一一个亚洲国家,确实令世界为之震惊。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变革的过程。德国的照相机技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但市场“老大”却逐渐被日本企业抢占,为什么?就在于日本企业在模仿德国照相机技术中不是简单模仿制造,而是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了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更为便捷、性能更佳、价格更低的新产品。
10、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11、在经济领域中,“模仿战略”往往受到许多企业家的青睐,例如三星电子就曾仿效索尼而在数字技术领域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获得非凡的成功。但是“模仿战略”也制造了不少公司的死亡,比如,中国餐饮业模仿麦当劳、肯德基模式就是兵败如山倒,如“红高粱”和“荣华鸡”。据此,有人说:模仿的代价最小,因为其不必付出探索和失败的代价;也有人说:模仿的代价最大,因为靠模仿永远成不了老大,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超越老大,而在利益的丛林里,只有最强者才会活下来,所以只有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12、从别人的思想里得到火花,再运用自己的 思想和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成就有可能比当初的创新者更大。
1
第八次月考作文讲评
有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就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掀起一股旋风。参展的四幅作品全部被人收藏,总的价值40万元人民币。当时,有著名书法家预言,在未来的书坛上,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二十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天才的书法家却销声匿迹了。当年那位书名书法家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天下的天才,在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后,长叹一声,说:“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
原来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二十年苦练,他的字与王羲之比较起来,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但是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立意
1、写了什么 一个小神童,书法出众(条件优越),但二十年后寂寂无名(却没有成功),因为他只会模仿王羲之(传统、典范、他人),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自我、个性、创新、发展)。
2、提炼关键词 模仿与创新 传承与发展 借鉴/吸收与超越/个性/自我
3、明确立意 模仿是基础,创新是阶梯;传承/借鉴有必要,发展/超越是目的;要保持自我/要有个性
二、拟题,明确中心句
示例:
1、比喻拟人法
月亮不是另一个太阳 不做别人的影子 借鉴为灯,照亮创新的路 秉火前进 大海中扬起自己的风帆 让模仿的湖面激起创新之浪 食桑而吐丝 打破模子 在模仿中孕育创新 站在传承的门口 在传承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传承如舟,创新如桨 人生不是复制 从模仿中找到创新的钥匙
2、抒情法
我就是我 别在模仿中迷失自我
在风中寻找自己
3、引用、改写法
推陈出新 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忘筌方能得鱼 青出于蓝而应青于蓝
4、空缺悬疑法 从模仿到成功的距离
5、对偶法
模仿有限,创造无边
坚守传统,拥抱创新 取人精华,助我升华
6、对比法
制造与创造
错例举析:
1、没有提取关键词,导致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不能突出中心
物极必反 向左,大路;向右,小径 君子善假于物 走自己的路 盲即是亡 乘着风去远方 自己的脚,决定自己走什么路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
2、关键词提取错误 新的模式旧的模样 模仿孕育新的灵感 完美与瑕疵 用打火石打出睿智的星火 做回真实的自我 做一尾逆流而上的鱼
3、逻辑错误
让创造在模仿中升华(应该是模仿在创造中升华)
4、主次倒置
模仿是创造的起点/基石
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
5
2
积累:
1、模仿使人成为奴才。
目前,尚无人以模仿而变成伟大的人。
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2、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3、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
4、文学上,李煜把词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苏轼开一代豪放词风,都推动了词内容的丰富,表现范围的扩大,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词能够发展成为与诗地位比肩的文学样式,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产业革命都涌现了许多创新者和创新产品,,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历史推动了一大步。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发明了电灯,为我们带来光明。贝尔发明了电话,奠定了现代通讯时代的到来。 艺术方面,徐悲鸿将中国畅通画法与西方绘画方法结合,创造了自己的画风。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柳公权从模仿到创新,终于走出自己的路„„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常常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然后执笔为文,功夫夫自然纯熟。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著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很赞同朱熹对模仿的阐述,认为模仿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不仅在习文方面如此,习书、习画、习技,大多如此,当然,纯粹的模仿而不创新是不可取的模仿,不模仿就浑然天成的奇才太难见到。
6、模仿是一种本能,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从幼儿的牙牙学语,到学书法的临帖、绘画的临摹,到诗文的写作,都离不开模仿。
7、模仿不是抄袭,不是原样照搬、拾人牙慧。依葫芦画瓢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我们不能一直模仿,要有感悟,感悟之后才有创新。
8、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
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 胡服骑射" 的故事。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一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所以山寨版永远斗不过正品和行货,从最初靠山寨占领市场份额,到创立自己的品牌,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借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9、日本本来是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封建国家,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成为成功实现现代
3
化目标的唯一一个亚洲国家,确实令世界为之震惊。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变革的过程。德国的照相机技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但市场“老大”却逐渐被日本企业抢占,为什么?就在于日本企业在模仿德国照相机技术中不是简单模仿制造,而是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了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更为便捷、性能更佳、价格更低的新产品。
10、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11、在经济领域中,“模仿战略”往往受到许多企业家的青睐,例如三星电子就曾仿效索尼而在数字技术领域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获得非凡的成功。但是“模仿战略”也制造了不少公司的死亡,比如,中国餐饮业模仿麦当劳、肯德基模式就是兵败如山倒,如“红高粱”和“荣华鸡”。据此,有人说:模仿的代价最小,因为其不必付出探索和失败的代价;也有人说:模仿的代价最大,因为靠模仿永远成不了老大,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超越老大,而在利益的丛林里,只有最强者才会活下来,所以只有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12、从别人的思想里得到火花,再运用自己的 思想和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成就有可能比当初的创新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