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 第一讲:审题作文10900字

初一作文

第一讲:审题——抓关键信息,让目的明确 陕西汉中泾洋中学李萍

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审题。审题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如果偏题或离题,作文的得分可想而知。

审题时,需将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解读,然后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以便对文题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一般来说,只要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及命题者的意图,写作是比较容易的。 审题时,先要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写什么”。审题时确定“写什么”,远比确定“怎么写”重要得多。“写什么”包含两点:一是题目要求写什么;二是根据题目要求,“我”可以写什么。

一、 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三种题型:独词型、短语型、诗意型

1、 独词型命题用扩充法审题:即给标加上合适的限制性词语,是宽泛的题目

变得具体、实在易写,便于把文章写真,写活。

如:晨 ——小城之晨、校园之晨、车站之晨

凝聚——凝聚友情、凝聚爱心

2、 短语型命题用分析法审题:

(1)分析题眼法:

主谓短语题眼在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词上。如:“他(她) 真美”的题眼是“美”,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美”,写出体现“美”的事件或细节,明确“美”在文中的含义,揭示“美”的本质。

练习:《我赞成这件事》," 题眼" 是" 赞成" ,重点就要扣住" 赞成" 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 赞成" 展开。

②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战胜自卑”的题眼是“战胜”,写作时就必须交代是什么推动主人公“战胜”自卑的,“战胜”的过程如何,在“战胜”过程中有些什么感受,获得怎样的启发。

练习:《过生日》," 题眼" 是" 过" ,文章就要写清" 生日" 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 过" 的,是怎样" 过" 的。

③、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在修饰语上。

如:“不寻常的考试”的题眼是“不寻常”,说明这个“考试”是与众不同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而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考验,因此要选好写作的对象和材料。

练习 :《课余生活》," 题眼" 是" 课余" ,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④、如果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

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就不应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而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

⑤ 、审清修饰词的限定和要求。

如:“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教诲、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选准对象,然后重点写出“他”不是老师,却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最”“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如果出现在题目中尤其要注意,它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稍不注意,可能就成了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

如中考题“最好的奖赏”, “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

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这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最好能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

(6)、分析关系法:短语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如:有你真好,有你与真好暗含了因果关系,所以要展现有你真好的原因。

3、诗意型命题用揭示内涵法审题(联想、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要考虑其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审题时能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选.

如“路”这个题目,可从字面意义看,指的是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 可从象征意义去分析,理解为“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如果取其象征意义,就可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

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如:打开一扇窗 打开:行为; 窗 阳光 温暖

二、理清题目的限制 细阅读题目及相关的写作要求、提示语等。作文的限制就在这些“部件”中有所体现。一般包括:文体、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限制了写作对象: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

限制了取材范围:我身边的事。

限制了文章中心:有趣的事。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还思考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1、重视导语的品读

中考作文题为了减小审题难度,常常加上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性的文字给考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因此,在审题时,应注意对提示语的研究揣摩。

示例: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点拨:如果仅看题目,“大爱无声”好像似曾相识,可能不少学生都觉得读过类似的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但又一时无从下笔。因此,认真阅读作文题前面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这样的题目,有些学生刚读完第一段就开始匆匆动笔,甚至有的学生就用“殷切的爱”“纯真的爱”“诚挚的爱”“融融的爱”作为小标题逐一描写。

这当然偏了题,这种记叙描写或者大而无当,或者蜻蜓点水,是不扎实的。其实稍稍用心阅读材料就会发现,审题的关键在“但是”之后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也就是说,从细微之处体悟大爱、体悟真爱才是本题的要求。认真审题,一要把握“大爱”,二要把握“无声”,三要“于无声处见大爱”。

二、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一)、半命题作文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命后半题。如《我不再 》,《十六岁,我多了一份 等等

2 命前半题,如《 的滋味》

3. 命中间部分,如《当我面对 的时候》,

4. 命首尾部分。如 ,别再让我 》《 之乐》》

二)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 ① 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 力求“小”中见大, “小”中见深。

②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 因为我有伤痕》等。

③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 而且要力求“新”。例如:“最美丽的___”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显得没有新意。 有同学别出心裁, 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 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 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 即使看上去很美, 也总是人们的敌人, 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 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 新人耳目。 如:“青春因___而精彩”, 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 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 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三)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

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对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我面对鲜红的“58分”的时候》等,便会获得另外一种奇妙的效果。

④特殊符号拟题法。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

一。如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 ”、“B ”、“C ”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⑤条块分割拟题法。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犹如裁缝剪布料一样,样式剪裁得新颖得体,穿起来就会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如《关注我们的家》这一关注大自然、抒写环保之歌的半命题作文,巧妙借用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写秋景的名句做小标题,这种拟题形式富有创意,实在是新得“逼你的眼”。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而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四)、【训练题目】

1、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请以“________的爱”为题,作文。

2、鼓掌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鼓掌。请以“为 鼓掌”为题,作文。

三、话题作文“九问审题法” 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但决不意味“淡化”审题,恰恰相反,话题作文更需要高度重视,强化作文的审题。

例如,以“感受快乐”为话题,写成《谈快乐》、《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意义》、《金钱不等于快乐》都属于偏题,因为《感受快乐》的题眼在“感受”二字上,省去关键“感受”二字,偷换了概念,自然是偏离了话题。 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应注重审题,审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 仔细阅读“提示”所提供的信息,吃准这个“话题”的含义;② 认真看准“注意”(有时是“要求”),照规定去完成话题作文。

快速审题法——“九问审题法”。“九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九个主要的思维词: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何时、何地、多少、假如。“九问审题法”就是用这九个思维词去提问,点出思维,激活思路。 具体操做方法是:运用“九词”设问,从提示语中寻觅多角度,迅速打开思路,然后从多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较有把握的小角度切入,即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或具体的场景上,锁定你话题作文的中心。

例一: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如何审题?先这样设问:① 变化都有什么样的变化?人的、事的、物的、观念的。② 你打算写哪方面的什么变化?把话题的范围细化缩小到具体的人、事、物或观念上。你可以立足于家乡“路”的变迁或“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你还可以写“电脑进农家”,凸现出农村的新变化;还可以写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如“奶奶的鞋子”、“老年迪斯科”,这样一步步设问就能让宽泛的话题具体化,从而确定中心。

例二:以“幸福”为话题,运用“九词”设问:① 什么是幸福?平安是幸福,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知足也是一种幸福。②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体验”。③ 你对幸福的态度是什么?“享受幸福”、“创造幸福”、“守护幸福”④ 怎样创造幸福?怎样享受幸福?⑤ 为什么“享受幸福”?为谁守护幸福?„„还可以设问下去。总之,每一个设问就是一个角度,一个思路,一个切入点。经过筛选,最后敲定你最有把握的角度和内容去写。 例三: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多数考生会把“对手”狭隘地理解为敌人,至少是对立面,从而构思出自己如何与对手较量,最终成功或失败的故事,虽然情节一波三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也比较到位,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比较平淡,缺少底蕴,缺少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运用“九词”进一步设问,“点击”我们的思维去逆向思考:“对手除了别人,还会有什么?”对“对手”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也就是究竟什么是“对手”?经过这样的设问,你再深思细想,或许明白了你的虚伪、自私、不光彩的想法等何尝不是你大写的“对手”呢?你再进一步设问:“对手”除了人自身的不良品质外还会有什么?于是你的思路又被拓宽,比如你一心想发表作品,那优秀的作文便是你的“对手”;你身体素质不好,体育成绩差,那运动便成了你的“对手”;还有生活中的种种诱惑都是你的“对手”,你一定想法克服它,战胜它。这样立意并为此选材切入,文章自然就会高人一筹,还可以换角度设问:动物、植物有没有“对手”?它们的“对手”是谁?是什么?它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是怎样求生的?动物与人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假如世界上没有对手会成为什么样子?于是你又有了可以写的东西,有了别人未想到的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立意。

四、 材料作文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如: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 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 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2、把握材料寓义

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

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 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4、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

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 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请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当你遭遇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机会迟早会眷顾你的。材料的中心是“豆子”。并不是“犹太人”。而有些考生则认为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犹太人做生意精明”,结果从这个角度人手。作文严重脱离材料主旨。因此,在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写作,是这类材料作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5、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对“材料”必须先展开“发散思维”,思维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如下面一则材料: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晶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 ”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痛的就是左边!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 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 是否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 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岁的晶晶摔疼了左手,却从此获得了分辨左右的本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广空间。考生既可沿着题目中的提示打开思路,选择立意,比如:立意一:痛苦中包含着收获。立意二:事物总是辩证的,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立意三: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 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立意四: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还可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历等的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思路,比如:立意五:亲身体验的事,留下的印象最深,给自己的帮助也最大。立意六:有时不幸也是福。立意七:苦难往往带来甜果。

6、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 。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五、审题训练指导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解析】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 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解析】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解析】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

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解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细节切入法

把握材料中的有启发意义的细节。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解析】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 “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 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析】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 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解析】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 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解析】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互补完善法

组合性材料,若几则材料提出的观点本质都是积极的且没有冲突,在立意时可以将几则材料的观点结合起来。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解析】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一讲:审题——抓关键信息,让目的明确 陕西汉中泾洋中学李萍

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审题。审题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如果偏题或离题,作文的得分可想而知。

审题时,需将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解读,然后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以便对文题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一般来说,只要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及命题者的意图,写作是比较容易的。 审题时,先要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写什么”。审题时确定“写什么”,远比确定“怎么写”重要得多。“写什么”包含两点:一是题目要求写什么;二是根据题目要求,“我”可以写什么。

一、 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三种题型:独词型、短语型、诗意型

1、 独词型命题用扩充法审题:即给标加上合适的限制性词语,是宽泛的题目

变得具体、实在易写,便于把文章写真,写活。

如:晨 ——小城之晨、校园之晨、车站之晨

凝聚——凝聚友情、凝聚爱心

2、 短语型命题用分析法审题:

(1)分析题眼法:

主谓短语题眼在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词上。如:“他(她) 真美”的题眼是“美”,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美”,写出体现“美”的事件或细节,明确“美”在文中的含义,揭示“美”的本质。

练习:《我赞成这件事》," 题眼" 是" 赞成" ,重点就要扣住" 赞成" 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 赞成" 展开。

②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战胜自卑”的题眼是“战胜”,写作时就必须交代是什么推动主人公“战胜”自卑的,“战胜”的过程如何,在“战胜”过程中有些什么感受,获得怎样的启发。

练习:《过生日》," 题眼" 是" 过" ,文章就要写清" 生日" 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 过" 的,是怎样" 过" 的。

③、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在修饰语上。

如:“不寻常的考试”的题眼是“不寻常”,说明这个“考试”是与众不同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而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考验,因此要选好写作的对象和材料。

练习 :《课余生活》," 题眼" 是" 课余" ,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④、如果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

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就不应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而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

⑤ 、审清修饰词的限定和要求。

如:“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教诲、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选准对象,然后重点写出“他”不是老师,却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最”“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如果出现在题目中尤其要注意,它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稍不注意,可能就成了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

如中考题“最好的奖赏”, “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

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这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最好能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

(6)、分析关系法:短语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如:有你真好,有你与真好暗含了因果关系,所以要展现有你真好的原因。

3、诗意型命题用揭示内涵法审题(联想、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要考虑其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审题时能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选.

如“路”这个题目,可从字面意义看,指的是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 可从象征意义去分析,理解为“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如果取其象征意义,就可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

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如:打开一扇窗 打开:行为; 窗 阳光 温暖

二、理清题目的限制 细阅读题目及相关的写作要求、提示语等。作文的限制就在这些“部件”中有所体现。一般包括:文体、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限制了写作对象: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

限制了取材范围:我身边的事。

限制了文章中心:有趣的事。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还思考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1、重视导语的品读

中考作文题为了减小审题难度,常常加上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性的文字给考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因此,在审题时,应注意对提示语的研究揣摩。

示例: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点拨:如果仅看题目,“大爱无声”好像似曾相识,可能不少学生都觉得读过类似的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但又一时无从下笔。因此,认真阅读作文题前面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这样的题目,有些学生刚读完第一段就开始匆匆动笔,甚至有的学生就用“殷切的爱”“纯真的爱”“诚挚的爱”“融融的爱”作为小标题逐一描写。

这当然偏了题,这种记叙描写或者大而无当,或者蜻蜓点水,是不扎实的。其实稍稍用心阅读材料就会发现,审题的关键在“但是”之后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也就是说,从细微之处体悟大爱、体悟真爱才是本题的要求。认真审题,一要把握“大爱”,二要把握“无声”,三要“于无声处见大爱”。

二、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一)、半命题作文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命后半题。如《我不再 》,《十六岁,我多了一份 等等

2 命前半题,如《 的滋味》

3. 命中间部分,如《当我面对 的时候》,

4. 命首尾部分。如 ,别再让我 》《 之乐》》

二)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 ① 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 力求“小”中见大, “小”中见深。

②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 因为我有伤痕》等。

③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 而且要力求“新”。例如:“最美丽的___”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显得没有新意。 有同学别出心裁, 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 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 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 即使看上去很美, 也总是人们的敌人, 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 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 新人耳目。 如:“青春因___而精彩”, 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 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 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三)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

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对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我面对鲜红的“58分”的时候》等,便会获得另外一种奇妙的效果。

④特殊符号拟题法。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

一。如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 ”、“B ”、“C ”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⑤条块分割拟题法。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犹如裁缝剪布料一样,样式剪裁得新颖得体,穿起来就会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如《关注我们的家》这一关注大自然、抒写环保之歌的半命题作文,巧妙借用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写秋景的名句做小标题,这种拟题形式富有创意,实在是新得“逼你的眼”。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而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四)、【训练题目】

1、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请以“________的爱”为题,作文。

2、鼓掌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鼓掌。请以“为 鼓掌”为题,作文。

三、话题作文“九问审题法” 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但决不意味“淡化”审题,恰恰相反,话题作文更需要高度重视,强化作文的审题。

例如,以“感受快乐”为话题,写成《谈快乐》、《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意义》、《金钱不等于快乐》都属于偏题,因为《感受快乐》的题眼在“感受”二字上,省去关键“感受”二字,偷换了概念,自然是偏离了话题。 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应注重审题,审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 仔细阅读“提示”所提供的信息,吃准这个“话题”的含义;② 认真看准“注意”(有时是“要求”),照规定去完成话题作文。

快速审题法——“九问审题法”。“九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九个主要的思维词: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何时、何地、多少、假如。“九问审题法”就是用这九个思维词去提问,点出思维,激活思路。 具体操做方法是:运用“九词”设问,从提示语中寻觅多角度,迅速打开思路,然后从多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较有把握的小角度切入,即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或具体的场景上,锁定你话题作文的中心。

例一: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如何审题?先这样设问:① 变化都有什么样的变化?人的、事的、物的、观念的。② 你打算写哪方面的什么变化?把话题的范围细化缩小到具体的人、事、物或观念上。你可以立足于家乡“路”的变迁或“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你还可以写“电脑进农家”,凸现出农村的新变化;还可以写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如“奶奶的鞋子”、“老年迪斯科”,这样一步步设问就能让宽泛的话题具体化,从而确定中心。

例二:以“幸福”为话题,运用“九词”设问:① 什么是幸福?平安是幸福,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知足也是一种幸福。②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体验”。③ 你对幸福的态度是什么?“享受幸福”、“创造幸福”、“守护幸福”④ 怎样创造幸福?怎样享受幸福?⑤ 为什么“享受幸福”?为谁守护幸福?„„还可以设问下去。总之,每一个设问就是一个角度,一个思路,一个切入点。经过筛选,最后敲定你最有把握的角度和内容去写。 例三: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多数考生会把“对手”狭隘地理解为敌人,至少是对立面,从而构思出自己如何与对手较量,最终成功或失败的故事,虽然情节一波三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也比较到位,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比较平淡,缺少底蕴,缺少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运用“九词”进一步设问,“点击”我们的思维去逆向思考:“对手除了别人,还会有什么?”对“对手”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也就是究竟什么是“对手”?经过这样的设问,你再深思细想,或许明白了你的虚伪、自私、不光彩的想法等何尝不是你大写的“对手”呢?你再进一步设问:“对手”除了人自身的不良品质外还会有什么?于是你的思路又被拓宽,比如你一心想发表作品,那优秀的作文便是你的“对手”;你身体素质不好,体育成绩差,那运动便成了你的“对手”;还有生活中的种种诱惑都是你的“对手”,你一定想法克服它,战胜它。这样立意并为此选材切入,文章自然就会高人一筹,还可以换角度设问:动物、植物有没有“对手”?它们的“对手”是谁?是什么?它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是怎样求生的?动物与人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假如世界上没有对手会成为什么样子?于是你又有了可以写的东西,有了别人未想到的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立意。

四、 材料作文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如: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 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 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2、把握材料寓义

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

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 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4、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

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 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请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当你遭遇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机会迟早会眷顾你的。材料的中心是“豆子”。并不是“犹太人”。而有些考生则认为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犹太人做生意精明”,结果从这个角度人手。作文严重脱离材料主旨。因此,在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写作,是这类材料作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5、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对“材料”必须先展开“发散思维”,思维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如下面一则材料: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晶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 ”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痛的就是左边!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 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 是否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 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岁的晶晶摔疼了左手,却从此获得了分辨左右的本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广空间。考生既可沿着题目中的提示打开思路,选择立意,比如:立意一:痛苦中包含着收获。立意二:事物总是辩证的,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立意三: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 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立意四: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还可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历等的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思路,比如:立意五:亲身体验的事,留下的印象最深,给自己的帮助也最大。立意六:有时不幸也是福。立意七:苦难往往带来甜果。

6、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 。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五、审题训练指导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解析】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 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解析】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解析】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

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解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细节切入法

把握材料中的有启发意义的细节。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解析】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 “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 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析】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 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解析】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 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解析】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互补完善法

组合性材料,若几则材料提出的观点本质都是积极的且没有冲突,在立意时可以将几则材料的观点结合起来。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解析】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关作文

  • 中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作文3100字
  • 中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龚建芳 内容提要: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中考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命题作文 审题技巧 在中考作文阅卷活动中,有机会对大量中考作文做了诊断与剖析,共性的"硬伤 ...

  • 中考作文四大题型 [1500字]作文4200字
  • 中考作文四大题型: 一.命题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 三.材料作文 四.话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 1. 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qu ...

  • 怎样提高2016年中考作文成绩作文2200字
  •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中考备考的关键时刻.作文成绩在中考中占据绝对的重要地位,在短短的不足百天的时间内,怎样才能达到提高中考作文成绩的目的呢?本文仅从以下两个角度浅谈一些拙见. 一.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很多学生惧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审题要灵活地审出可供自己发挥的范围 ...

  • 中考作文审题秘集作文2100字
  • 中考作文审题秘集 学习目标:学会审近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 课时:1课时 时间:第十周星期二 一. 注意文题类型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选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 ...

  • 微课:中考命题作文之审题作文2400字
  • 1 微课:中考命题作文之审题 大湖中心学校 张辛 俗话说:"作文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而审题又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审题差之毫厘,下笔失之千里. 一.审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意识淡薄. 平时考生审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审题意识淡薄,没有真正理解.吃透题目的要求,更谈不上分 ...

  •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教案作文3700字
  • 中考作文指导 --命题(半命题)作文审题教案 荔城三中 温小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理解命题意图. 2.掌握中考命题(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审题技法和主要步骤. 3.在审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扩大写作题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中考命题(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审题技 ...

  • 了解中考命题模式作文800字
  • 中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考生们在进行着最后的复习阶段,关于中考作文千万不能大意,要全面把握好中考作文的命脉,取得最后的胜利,下面我们就中考作文命题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中考作文命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子题: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 ...

  • 中考作文审题中创新立意作文1700字
  • 中考作文审题中创新立意 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 按照评分标准而言,一般会从选材,立意,语言和结构这样几个 方面去衡量,这四个标准里,其中最为阅卷老师欣赏也最让学生头痛的是作文的立意,一边 羡慕于别人标新立异的思路,一边又苦于自己落入俗套的构思,这成为很多学生作文档次上 升的一个障碍.其实,创新立意并不 ...

  • 中考作文审题攻略 (2)作文13600字
  • 中考作文审题攻略 广州市东圃中学初中语文组 刘列娟 曹惠兰 邱健南 李中秀 吴春梅 简焕明 黄卫兵 麦永红 吕红斌 彭慧芳 戴妍菲 关键词:中考作文 评分标准 审题技巧 分类指导 审题例析 文章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作文教学和中考作文评改的新要求,明确了作文评分的标准,探讨了学生考场作文审题方面存在 ...

  • 话题作文审题作文3100字
  • 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 众所周知,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作文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宫".话题作文则淡化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