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金台区铁路小学 刘艳
李政涛教授曾说过:“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通过倾听, 学生能从中听出知识的精髓,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通过倾听, 教师能从中发现学生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更能从中领略到学生思维精彩绽放的风采。教学相长,在相互的倾听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着、快乐着、享受着„„
我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热爱孩子,投入巨大的精力培养孩子,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那么的稚嫩、天真。可是今天上完《吃西瓜----(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后却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一向以教师个人权威自居的我受到震撼,学生了不起!
那天,我在课上通过画图观察、分析推导出
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算理,“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很容易发现:分母不变,分子在相加。为了让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更明确,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本想学生会再回到图上去解释一遍推导的过程:8份中的2份加上8份中的3份,总共是8份中的5份所以是
,分母没有变。(因为我是这样想的)大家沉默了一会,柏子阳同学勇敢的举起了手回答道:“因为1个整体没有变„„”多么简洁、精辟,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是呀,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8份,一个整体不变,分母当然也就不变。
心中暗暗佩服这个同学的想法,我这个做老师的竟然没有想到,同时也在感激他的回答,帮助其他同学更深刻的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算理。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我后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
教学中学生会倾听很重要,教师会倾听更重要。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他的同时,产生一种向上的心里享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会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亦师亦友的微妙感觉,如果我们老师会倾听,认真倾听了,那么我们学生也一定能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这节课也就事半功倍。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素养和习惯,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会倾听,从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以学定教”促高效
金台区铁路小学 刘艳
在“高效课堂”步步深入的今天,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怎样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以学定教”,灵活的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我们以往在教学设计时,只考虑自己怎样去向一群一点也不懂的孩子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会重复一些劳动,进而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此时,又何谈高效呢?
一次公开课教学让我对这一点感触颇深。那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事先我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上课一开始,通过“失物招领”导入,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当我们不知道具体数量是多少时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一环节进展的很顺利,接着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本上两只青蛙坐在池塘荷叶上的情境图。“同学们瞧,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2只。”我顺势追问:“那谁能猜猜池塘里可能有多少只青蛙呢?”我本想学生会猜3只、100只、999只„„一些具体的数,没想到“意外”却发生了。我首先叫了一个举手十分积极的男生,他站起身声音洪亮的回答:“X 只。”我一听答案当时就有些慌乱,心想:怎么把我后面才要引导的答案一下子就说出来了。为了按我教案中预设的环节进行,我只
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让学生“懂装不懂”。“这个答案可以吗?”“可以”学生们一致同意,我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问题:“谁能猜猜池塘里青蛙的具体数量是多少?”„„等学生猜完具体的数字后,我再引导学生说:“能猜的完吗?”学生自然说猜不完,这时我才多此一举的启发学生:“当我们不能确定池塘里具体有多少只青蛙时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只数呢?”„„后面当然是按我预设的回答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这里我被教案牵着走,把心思全放在了完成教案上。本来可以一下子就能到达目标,在第一个孩子回答X 只后,我只要问一句:“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把问题抛给学生,相信以四年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交流会直接说出理由:因为池塘里青蛙的只数不确定。在最短的时间直入主题: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任意数,我却带着学生绕了一大圈,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
因为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能够提供的思考时间很短。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当学生的课堂反应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能死板的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地作出分析,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提问的调整、教学环节的重组,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真正通过“以学定教”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落实。
在“倾听”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金台区铁路小学 刘艳
李政涛教授曾说过:“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通过倾听, 学生能从中听出知识的精髓,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通过倾听, 教师能从中发现学生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更能从中领略到学生思维精彩绽放的风采。教学相长,在相互的倾听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着、快乐着、享受着„„
我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热爱孩子,投入巨大的精力培养孩子,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那么的稚嫩、天真。可是今天上完《吃西瓜----(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后却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一向以教师个人权威自居的我受到震撼,学生了不起!
那天,我在课上通过画图观察、分析推导出
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算理,“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很容易发现:分母不变,分子在相加。为了让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更明确,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本想学生会再回到图上去解释一遍推导的过程:8份中的2份加上8份中的3份,总共是8份中的5份所以是
,分母没有变。(因为我是这样想的)大家沉默了一会,柏子阳同学勇敢的举起了手回答道:“因为1个整体没有变„„”多么简洁、精辟,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是呀,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8份,一个整体不变,分母当然也就不变。
心中暗暗佩服这个同学的想法,我这个做老师的竟然没有想到,同时也在感激他的回答,帮助其他同学更深刻的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算理。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我后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
教学中学生会倾听很重要,教师会倾听更重要。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他的同时,产生一种向上的心里享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会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亦师亦友的微妙感觉,如果我们老师会倾听,认真倾听了,那么我们学生也一定能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这节课也就事半功倍。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素养和习惯,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会倾听,从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以学定教”促高效
金台区铁路小学 刘艳
在“高效课堂”步步深入的今天,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怎样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以学定教”,灵活的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我们以往在教学设计时,只考虑自己怎样去向一群一点也不懂的孩子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会重复一些劳动,进而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此时,又何谈高效呢?
一次公开课教学让我对这一点感触颇深。那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事先我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上课一开始,通过“失物招领”导入,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当我们不知道具体数量是多少时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一环节进展的很顺利,接着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本上两只青蛙坐在池塘荷叶上的情境图。“同学们瞧,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2只。”我顺势追问:“那谁能猜猜池塘里可能有多少只青蛙呢?”我本想学生会猜3只、100只、999只„„一些具体的数,没想到“意外”却发生了。我首先叫了一个举手十分积极的男生,他站起身声音洪亮的回答:“X 只。”我一听答案当时就有些慌乱,心想:怎么把我后面才要引导的答案一下子就说出来了。为了按我教案中预设的环节进行,我只
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让学生“懂装不懂”。“这个答案可以吗?”“可以”学生们一致同意,我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问题:“谁能猜猜池塘里青蛙的具体数量是多少?”„„等学生猜完具体的数字后,我再引导学生说:“能猜的完吗?”学生自然说猜不完,这时我才多此一举的启发学生:“当我们不能确定池塘里具体有多少只青蛙时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只数呢?”„„后面当然是按我预设的回答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这里我被教案牵着走,把心思全放在了完成教案上。本来可以一下子就能到达目标,在第一个孩子回答X 只后,我只要问一句:“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把问题抛给学生,相信以四年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交流会直接说出理由:因为池塘里青蛙的只数不确定。在最短的时间直入主题: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任意数,我却带着学生绕了一大圈,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
因为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能够提供的思考时间很短。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当学生的课堂反应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能死板的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地作出分析,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提问的调整、教学环节的重组,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真正通过“以学定教”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