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探索,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于是,哲理散文成为当下中学生习作中颇受欢迎而采撷的一朵奇葩。那么,如何写作哲理性散文呢?答曰: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
一. 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
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浅薄,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撼,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从自然万象入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境中看到生命的旋律。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以一种象征思维去看待事物的自然属性或结构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再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主观联想,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变成了象征意象,都变成了人生的象征。
吴冠中的《说树》中,树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景观,作者运用象征思维,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其实,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精神的对应物,画家探寻的不独是树的形貌,更重要的是树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灵魂。他在文中说:“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作者历数了自己所曾探访过的树:江南早春体态袅娜的杨柳,黄山背靠石壁伸出臂膀的奇松,美国尤色美底森林中参天的巨树,南国滨江遍体垂着气根的榕树,北国冰雪之中却“无寒意”的白桦,瘦骨嶙峋而又傲视群芳的枣树;还有贵州原始森林里,那使画家几乎丧生的“站着死去的树”。作者仿佛在用各种语言画着速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各中树的风采与神韵,让人透视出那棵棵奇树不同凡响的“精灵”。
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通过哲理之思去探究存在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本义。刘小枫在《一片冬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一文中追问道:什么像一条秋天的道路上干枯的树叶?可以把太多的语词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以至于每年秋天的道路都有新奇感。“我想,这里最适合作为主语的是卡夫卡的身体。”“在卡夫卡的透彻目光里,每个人的身体都是飘落在一条秋天道路上的干枯树叶。每一个生命的在世命运,就像一片干枯的树叶,在世俗生活中或者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就是不断被扫除或被覆盖的干枯树叶。”“俗的时间是秋天的道路,令人觉得满目凄凉。幸福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给干枯的树叶带来可以渴望和想象的生机。”然而,人对幸福的渴望引发的对幸福的想象,很可能变成对幸福的奢望,以至于忘记了,幸福不过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斑驳、绚丽而易逝。作者透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给予人以特殊的启示。能以如此自由活泼的语体,进行哲理性的表达,自由意志、主体精神和生存理念构成了一种沉思性散文品格。
日常生活是哲理散文凝视的矿藏。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恩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外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现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是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二. 哲理散文中的联想思维
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想象。具体地说,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作用于人脑时,会在大脑形成各种暂时联系;在作用终止后,这种暂时的神经联系以痕迹的方式留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可以活跃、恢复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王先海《高考作文思维新方法例话》)。如孙犁的散文《老家》,作者写的虽是生活往事,乡村风物,题材本无多大新意,但却表现了作者对纯朴美好乡情的呼唤,对人生哲理的追寻。开头写“近几天”来,“我”接连做着回故乡的梦。“要回家”,尽管有着“种种困扰”,其实“我”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已经回过两次老家了。所能看见的只是“故园荒废”的景象。现在,由于作者“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特别浓烈,于是便穿过时间迷乱的尘烟,走向“意识的深入”,寻找梦幻世界的迷离与飘渺。在“梦境”中,故乡河流干涸了,风沙声仍旧很大;老屋旁边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了。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烂不堪。村人故旧,诉说着含情脉脉的话语。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爱得深沉。接着,作者回忆了村支书来信询问老屋的情况,“我”回信说:“也不折,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流露出作者对乡土的挚爱与痴迷。作者还追忆了最近村里的情况。朋友对我说:“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而你家的“那几间破屋”,“实在不太调和了”。“我”却嘲笑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里的一户。”既反映出了家乡在“四化”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又表现出了作者已把乡土融入了自己的整个身心,达到了沉醉的境界。文章最后写道,“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是指新房终究要代替旧房,新人总是要代替“老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新观念、新意识,终究要代替旧观念、旧意识。文章就是这样写时代、人生、哲理的,从而揭示出了人们深层的心灵美。 由于哲理散文是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如巴金的《灯》,全文以“灯”为线索,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联想和不断深化,全文就灯的作用实现了两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又从两个角度写了三类灯——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虽是有意施舍,但仅仅是为了亲人、情人而点的灯;不仅有意,而且完全是为了救护一个陌生人而点的灯——就如同“三个里程碑”,将作者的思路与感情逐步推向最高峰,由此得到启示,是作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看到了光明,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三. 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
作家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究》中指出:“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恍如不经意的叙事中浸透一番使人深思的哲理来。抒情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这就告诉我们,散文的作者,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揭示哲理,都没有离开具体的形象,更是交织着强烈的感情。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诗意,才是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艺术感染力的富有“理趣”的诗意美。因此,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鲍昌的《长城》抒发自己的情感时,缘情、缘事、缘理而发。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作者对现实的长城又是如何评说的呢?“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清洁气爽的长天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
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却主动敞开胸襟,这不正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吗?我们一定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字虽然不多,却极具分量。这一结论是通过反思和观察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的历史和现实而
得出的。
林非的《话说知音》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欣慰的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对偶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实现了真正的情理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钟子期而终止演奏,应该继续用琴声培养更多的知音;再说俞伯牙的演奏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不应该因为钟子期不再能欣赏而放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的艺术美之所在,也是我们写作哲理散文的规律所在。
朱圣权,姚翠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探索,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于是,哲理散文成为当下中学生习作中颇受欢迎而采撷的一朵奇葩。那么,如何写作哲理性散文呢?答曰: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
一. 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
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浅薄,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撼,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从自然万象入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境中看到生命的旋律。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以一种象征思维去看待事物的自然属性或结构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再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主观联想,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变成了象征意象,都变成了人生的象征。
吴冠中的《说树》中,树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景观,作者运用象征思维,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其实,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精神的对应物,画家探寻的不独是树的形貌,更重要的是树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灵魂。他在文中说:“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作者历数了自己所曾探访过的树:江南早春体态袅娜的杨柳,黄山背靠石壁伸出臂膀的奇松,美国尤色美底森林中参天的巨树,南国滨江遍体垂着气根的榕树,北国冰雪之中却“无寒意”的白桦,瘦骨嶙峋而又傲视群芳的枣树;还有贵州原始森林里,那使画家几乎丧生的“站着死去的树”。作者仿佛在用各种语言画着速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各中树的风采与神韵,让人透视出那棵棵奇树不同凡响的“精灵”。
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通过哲理之思去探究存在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本义。刘小枫在《一片冬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一文中追问道:什么像一条秋天的道路上干枯的树叶?可以把太多的语词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以至于每年秋天的道路都有新奇感。“我想,这里最适合作为主语的是卡夫卡的身体。”“在卡夫卡的透彻目光里,每个人的身体都是飘落在一条秋天道路上的干枯树叶。每一个生命的在世命运,就像一片干枯的树叶,在世俗生活中或者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就是不断被扫除或被覆盖的干枯树叶。”“俗的时间是秋天的道路,令人觉得满目凄凉。幸福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给干枯的树叶带来可以渴望和想象的生机。”然而,人对幸福的渴望引发的对幸福的想象,很可能变成对幸福的奢望,以至于忘记了,幸福不过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斑驳、绚丽而易逝。作者透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给予人以特殊的启示。能以如此自由活泼的语体,进行哲理性的表达,自由意志、主体精神和生存理念构成了一种沉思性散文品格。
日常生活是哲理散文凝视的矿藏。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恩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外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现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是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二. 哲理散文中的联想思维
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想象。具体地说,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作用于人脑时,会在大脑形成各种暂时联系;在作用终止后,这种暂时的神经联系以痕迹的方式留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可以活跃、恢复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王先海《高考作文思维新方法例话》)。如孙犁的散文《老家》,作者写的虽是生活往事,乡村风物,题材本无多大新意,但却表现了作者对纯朴美好乡情的呼唤,对人生哲理的追寻。开头写“近几天”来,“我”接连做着回故乡的梦。“要回家”,尽管有着“种种困扰”,其实“我”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已经回过两次老家了。所能看见的只是“故园荒废”的景象。现在,由于作者“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特别浓烈,于是便穿过时间迷乱的尘烟,走向“意识的深入”,寻找梦幻世界的迷离与飘渺。在“梦境”中,故乡河流干涸了,风沙声仍旧很大;老屋旁边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了。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烂不堪。村人故旧,诉说着含情脉脉的话语。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爱得深沉。接着,作者回忆了村支书来信询问老屋的情况,“我”回信说:“也不折,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流露出作者对乡土的挚爱与痴迷。作者还追忆了最近村里的情况。朋友对我说:“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而你家的“那几间破屋”,“实在不太调和了”。“我”却嘲笑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里的一户。”既反映出了家乡在“四化”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又表现出了作者已把乡土融入了自己的整个身心,达到了沉醉的境界。文章最后写道,“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是指新房终究要代替旧房,新人总是要代替“老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新观念、新意识,终究要代替旧观念、旧意识。文章就是这样写时代、人生、哲理的,从而揭示出了人们深层的心灵美。 由于哲理散文是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如巴金的《灯》,全文以“灯”为线索,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联想和不断深化,全文就灯的作用实现了两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又从两个角度写了三类灯——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虽是有意施舍,但仅仅是为了亲人、情人而点的灯;不仅有意,而且完全是为了救护一个陌生人而点的灯——就如同“三个里程碑”,将作者的思路与感情逐步推向最高峰,由此得到启示,是作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看到了光明,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三. 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
作家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究》中指出:“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恍如不经意的叙事中浸透一番使人深思的哲理来。抒情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这就告诉我们,散文的作者,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揭示哲理,都没有离开具体的形象,更是交织着强烈的感情。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诗意,才是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艺术感染力的富有“理趣”的诗意美。因此,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鲍昌的《长城》抒发自己的情感时,缘情、缘事、缘理而发。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作者对现实的长城又是如何评说的呢?“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清洁气爽的长天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
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却主动敞开胸襟,这不正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吗?我们一定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字虽然不多,却极具分量。这一结论是通过反思和观察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的历史和现实而
得出的。
林非的《话说知音》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欣慰的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对偶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实现了真正的情理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钟子期而终止演奏,应该继续用琴声培养更多的知音;再说俞伯牙的演奏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不应该因为钟子期不再能欣赏而放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的艺术美之所在,也是我们写作哲理散文的规律所在。
朱圣权,姚翠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