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的春光里品《爱如茉莉》,该是件很惬意的事。
一样的茉莉一样的“爱”,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课堂,但是,课的境界迥然不同。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课,同样有境界。有的课堂让人联想起“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的课堂则流淌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祥和恬淡。有的如行云流水,委婉清丽;有的似旷野驰骋,洒脱畅达。
“境界,不仅仅指景物描写。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如果将这“境界说”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课堂要有境界,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更要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为真景、真情所动容、动心。
尽管“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但是,在有的课堂上,“真爱”词汇的出现频率与真情的实际浓度呈现了极大的反差,让人极不情愿将这般唯美的词汇冠之于它。或者说,有的课,是很难配得上“境界”一词的。 越是情真的课文,越不能轻易言“情”,越是爱深的课文,越不能随口说“爱”。这是我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
“一个„直奔‟,看出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紧握‟的手里,是爸爸对妈妈的爱!”
“蹑手蹑脚地走路,里面有爸爸妈妈的真爱!”
“记住,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去了医院,一个再三叮嘱,表达了妈妈对爸爸的爱!”……
不管是老师的,孩子的,每一句话里,几乎都有“爱”的字眼。这样的爱怎么能够深刻?
“爸爸妈妈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里呢?”也许老师这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仿佛是在执行“搜索”任务——在搜索栏里打上了“爱”的文件名,然后让学生立即执行。执行的结果,只能是打上了爱的“标签”的词汇和语言。而真爱,不是一种搜索,它应该是一种发现、累积、酝酿、感悟、提升……
爱是什么?怎样的境界才是真爱的境界?
小青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一个„直奔‟,我们读出了爸爸为妈妈的病情而着急的那份心焦”;
“„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我们读出了爸爸不愿打扰妈妈,自己承受苦累的那份默默无闻和心甘情愿”; “担心爸爸知道妈妈病情后吃不下,后来爸爸果然没吃就直奔医院,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之深”;
“爸爸嘱咐女儿别忘了带茉莉花到医院,而妈妈竟然那么深深喜欢茉莉的细节,让我们感受了爸爸和妈妈的心有灵犀”;
“妈妈不忍吵醒爸爸,自己睡得手脚麻木,但却清醒含笑的眸子,我们感受了为爸爸付出甘愿忍受的无怨无悔”……
这也叫爱?琐琐碎碎,平平淡淡?
这也叫爱!无处不在,真真切切。
这才叫爱,细微处见真情!
爱,是不能再用“爱”来诠释的。用它本身能够诠释的就不是真爱。
爱就一个字,不要说很多次。
3. 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如陈志明老师执教的第十册《爱如茉莉》一文中,在学习6—8小节时,教师先创设情境扮演爸爸与女儿对话,想象女儿是怎么骗爸爸的,然后教师创设朗读情境反复读第8小节:爸爸刚出差刚回来渴得直冒烟,顾不上喝一口水,然而——爸爸刚出差肚子很饿,没有吃我买的一只饺子,然而——爸爸刚出差回来很累,没有休息片刻,然而——
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温度
--------听薛法根《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4月29日早上,,我校一行5人来到平阳,在平阳剧院有幸听到了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爱如茉莉》,很是兴奋。薛老师看上去幽默又亲切,他的课朴实中透着灵气,大气中不乏精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在杭州听了他执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这次又听了《爱如茉莉》这课,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薛老师的课,
像“洁白纯净的茉莉花,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弥漫着淡淡幽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真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他的课有一种浓郁的语文味。课开始时他让学生读“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洁白纯净 弥漫 诗意”这些词语,在学生试读,指明读,齐读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你 认为茉莉花试一种怎么样的花?学生不仅在积累了词语之后说话具体形象,还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所提升,会用“虽然―――但是”来描绘自己对茉莉花的进一步认识。在注重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能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探”、“钻”、“轻轻放下”、“直奔”、“恬静”、“紧握”等词语,去感受爸爸和妈妈彼此之间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那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真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豪言壮语,看似平平淡淡,却分明是真真切切,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真是“真爱无痕”!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抓住“哦”和两个“爱如茉莉”,点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特别透彻,又能妙语如珠。扎实的语文文字的训练,在关注流露真情真爱细节中,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最后的写话训练―――你认为爱是什么?又是一个高潮,学生的话语幽默生动,让人感动,令人深思!
另一个感受深刻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论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借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就会更丰富”;初读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关注细节,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
句中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学生深读课文交流时,提示学生要先读句子或段落,再去说,再去补充,这样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谊融融。引领学生反复读第八段,让学生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最后的写话训练之前,先提出要求,可以用生活中的东西,写一到三个词语,然后写上短语,明白爱如什么,妙哉!
爱如茉莉,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 ,让人感到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它送来缕缕幽香, 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而且萦萦不去。 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我们也真切地体会到“如茉莉一般的爱”才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 是天长地久的爱。茉莉花的旋律在我们心中静静流淌。
以上都是我在听课之后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但却是最真实的内心感悟。
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温度
--------听费娜娜《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8月12日,在中心校的安排下,我在城关小学参加了今年的阳光师训,有幸听到了城关二小教师费娜娜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爱如茉莉》。费老师看上去很亲切,她的课朴实中透着灵气,大气中不乏精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到费老师的课,像“洁白纯净的茉莉花,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弥漫着淡淡幽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真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她的课有一种浓郁的语文味。课开始时她让学生读“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洁白纯净 弥漫 诗意”这些词语,在学生试读,指明读,齐读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你 认为茉莉花是一种怎么样的花?学生不仅在积累了词语之后说话具体形象,还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所提升,会用“虽然―――但是”来描绘自己对茉莉花的进一步认识。在注重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能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探”、“钻”、“轻轻放下”、“直奔”、“恬静”、“紧握”等词语,去感受爸爸和妈妈彼此之间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那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真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豪言壮语,看似平平淡淡,却分明是真真切切,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真是“真爱无痕”!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抓住“哦”和两个“爱如茉莉”,点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特别透彻,又能妙语如珠。扎实的语文文字的训练,在关注流露真情真爱细节中,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
的感受力。
另一个感受深刻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论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借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就会更丰富”;初读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关注细节,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中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学生深读课文交流时,提示学生要先读句子或段落,再去说,再去补充,这样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谊融融。引领学生反复读第八段,让学生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课,同样有境界。有的课堂让人联想起“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的课堂则流淌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祥和恬淡。有的如行云流水,委婉清丽;有的似旷野驰骋,洒脱畅达。
“境界,不仅仅指景物描写。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如果将这“境界说”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课堂要有境界,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更要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为真景、真情所动容、动心。
尽管“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但是,在有的课堂上,“真爱”词汇的出现频率与真情的实际浓度呈现了极大的反差,让人极不情愿
将这般唯美的词汇冠之于它。或者说,有的课,是很难配得上“境界”一词的。
越是情真的课文,越不能轻易言“情”,越是爱深的课文,越不能随口说“爱”。这是我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
“一个‘直奔’,看出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紧握’的手里,是爸爸对妈妈的爱!”
“蹑手蹑脚地走路,里面有爸爸妈妈的真爱!”
“记住,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去了医院,一个再三叮嘱,表达了妈妈对爸爸的爱!”„„
不管是老师的,孩子的,每一句话里,几乎都有“爱”的字眼。这样的爱怎么能够深刻?
“爸爸妈妈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里呢?”也许老师这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仿佛是在执行“搜索”任务——在搜索栏里打上了“爱”的文件名,然后让学生立即执行。执行的结果,只能是打上了爱的“标签”的词汇和语言。而真爱,不是一种搜索,它应该是一种发现、累积、酝酿、感悟、提升„„
爱是什么?怎样的境界才是真爱的境界?
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一个‘直奔’,我们读出了爸爸为妈妈的病情而着急的那份心焦”;
“‘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我们读出了爸爸不愿打扰妈妈,自己承受苦累的那份默默无闻和心甘情愿”;
“担心爸爸知道妈妈病情后吃不下,后来爸爸果然没吃就直奔医院,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之深”;
“爸爸嘱咐女儿别忘了带茉莉花到医院,而妈妈竟然那么深深喜欢茉莉的细节,让我们感受了爸爸和妈妈的心有灵犀”;
“妈妈不忍吵醒爸爸,自己睡得手脚麻木,但却清醒含笑的眸子,我们感受了为爸爸付出甘愿忍受的无怨无悔”„„
这也叫爱?琐琐碎碎,平平淡淡?
这也叫爱!无处不在,真真切切。
这才叫爱,细微处见真情!
爱,是不能再用“爱”来诠释的。用它本身能够诠释的就不是真爱。
爱就一个字,不要说很多次。
以上都是我在听课之后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但却是最真实的内心感悟。
最后,我觉得费老师的课堂中有两句常用语,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一个是“孩子们”,这会让学生觉得和老师比较贴近,有利于感情的交流;还有一个是“老师(我)想听到亮亮的声音!”,这个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北宽坪镇育才小学 张立国
2011年8月28日
在四月的春光里品《爱如茉莉》,该是件很惬意的事。
一样的茉莉一样的“爱”,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课堂,但是,课的境界迥然不同。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课,同样有境界。有的课堂让人联想起“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的课堂则流淌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祥和恬淡。有的如行云流水,委婉清丽;有的似旷野驰骋,洒脱畅达。
“境界,不仅仅指景物描写。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如果将这“境界说”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课堂要有境界,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更要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为真景、真情所动容、动心。
尽管“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但是,在有的课堂上,“真爱”词汇的出现频率与真情的实际浓度呈现了极大的反差,让人极不情愿将这般唯美的词汇冠之于它。或者说,有的课,是很难配得上“境界”一词的。 越是情真的课文,越不能轻易言“情”,越是爱深的课文,越不能随口说“爱”。这是我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
“一个„直奔‟,看出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紧握‟的手里,是爸爸对妈妈的爱!”
“蹑手蹑脚地走路,里面有爸爸妈妈的真爱!”
“记住,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去了医院,一个再三叮嘱,表达了妈妈对爸爸的爱!”……
不管是老师的,孩子的,每一句话里,几乎都有“爱”的字眼。这样的爱怎么能够深刻?
“爸爸妈妈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里呢?”也许老师这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仿佛是在执行“搜索”任务——在搜索栏里打上了“爱”的文件名,然后让学生立即执行。执行的结果,只能是打上了爱的“标签”的词汇和语言。而真爱,不是一种搜索,它应该是一种发现、累积、酝酿、感悟、提升……
爱是什么?怎样的境界才是真爱的境界?
小青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一个„直奔‟,我们读出了爸爸为妈妈的病情而着急的那份心焦”;
“„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我们读出了爸爸不愿打扰妈妈,自己承受苦累的那份默默无闻和心甘情愿”; “担心爸爸知道妈妈病情后吃不下,后来爸爸果然没吃就直奔医院,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之深”;
“爸爸嘱咐女儿别忘了带茉莉花到医院,而妈妈竟然那么深深喜欢茉莉的细节,让我们感受了爸爸和妈妈的心有灵犀”;
“妈妈不忍吵醒爸爸,自己睡得手脚麻木,但却清醒含笑的眸子,我们感受了为爸爸付出甘愿忍受的无怨无悔”……
这也叫爱?琐琐碎碎,平平淡淡?
这也叫爱!无处不在,真真切切。
这才叫爱,细微处见真情!
爱,是不能再用“爱”来诠释的。用它本身能够诠释的就不是真爱。
爱就一个字,不要说很多次。
3. 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如陈志明老师执教的第十册《爱如茉莉》一文中,在学习6—8小节时,教师先创设情境扮演爸爸与女儿对话,想象女儿是怎么骗爸爸的,然后教师创设朗读情境反复读第8小节:爸爸刚出差刚回来渴得直冒烟,顾不上喝一口水,然而——爸爸刚出差肚子很饿,没有吃我买的一只饺子,然而——爸爸刚出差回来很累,没有休息片刻,然而——
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温度
--------听薛法根《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4月29日早上,,我校一行5人来到平阳,在平阳剧院有幸听到了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爱如茉莉》,很是兴奋。薛老师看上去幽默又亲切,他的课朴实中透着灵气,大气中不乏精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在杭州听了他执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这次又听了《爱如茉莉》这课,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薛老师的课,
像“洁白纯净的茉莉花,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弥漫着淡淡幽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真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他的课有一种浓郁的语文味。课开始时他让学生读“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洁白纯净 弥漫 诗意”这些词语,在学生试读,指明读,齐读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你 认为茉莉花试一种怎么样的花?学生不仅在积累了词语之后说话具体形象,还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所提升,会用“虽然―――但是”来描绘自己对茉莉花的进一步认识。在注重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能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探”、“钻”、“轻轻放下”、“直奔”、“恬静”、“紧握”等词语,去感受爸爸和妈妈彼此之间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那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真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豪言壮语,看似平平淡淡,却分明是真真切切,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真是“真爱无痕”!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抓住“哦”和两个“爱如茉莉”,点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特别透彻,又能妙语如珠。扎实的语文文字的训练,在关注流露真情真爱细节中,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最后的写话训练―――你认为爱是什么?又是一个高潮,学生的话语幽默生动,让人感动,令人深思!
另一个感受深刻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论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借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就会更丰富”;初读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关注细节,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
句中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学生深读课文交流时,提示学生要先读句子或段落,再去说,再去补充,这样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谊融融。引领学生反复读第八段,让学生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最后的写话训练之前,先提出要求,可以用生活中的东西,写一到三个词语,然后写上短语,明白爱如什么,妙哉!
爱如茉莉,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 ,让人感到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它送来缕缕幽香, 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而且萦萦不去。 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我们也真切地体会到“如茉莉一般的爱”才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 是天长地久的爱。茉莉花的旋律在我们心中静静流淌。
以上都是我在听课之后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但却是最真实的内心感悟。
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温度
--------听费娜娜《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8月12日,在中心校的安排下,我在城关小学参加了今年的阳光师训,有幸听到了城关二小教师费娜娜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爱如茉莉》。费老师看上去很亲切,她的课朴实中透着灵气,大气中不乏精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到费老师的课,像“洁白纯净的茉莉花,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弥漫着淡淡幽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真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她的课有一种浓郁的语文味。课开始时她让学生读“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洁白纯净 弥漫 诗意”这些词语,在学生试读,指明读,齐读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你 认为茉莉花是一种怎么样的花?学生不仅在积累了词语之后说话具体形象,还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所提升,会用“虽然―――但是”来描绘自己对茉莉花的进一步认识。在注重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能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探”、“钻”、“轻轻放下”、“直奔”、“恬静”、“紧握”等词语,去感受爸爸和妈妈彼此之间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那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真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豪言壮语,看似平平淡淡,却分明是真真切切,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真是“真爱无痕”!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抓住“哦”和两个“爱如茉莉”,点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特别透彻,又能妙语如珠。扎实的语文文字的训练,在关注流露真情真爱细节中,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
的感受力。
另一个感受深刻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论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借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就会更丰富”;初读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关注细节,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中领会,“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关注细节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学生深读课文交流时,提示学生要先读句子或段落,再去说,再去补充,这样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谊融融。引领学生反复读第八段,让学生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课,同样有境界。有的课堂让人联想起“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的课堂则流淌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祥和恬淡。有的如行云流水,委婉清丽;有的似旷野驰骋,洒脱畅达。
“境界,不仅仅指景物描写。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如果将这“境界说”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课堂要有境界,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更要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为真景、真情所动容、动心。
尽管“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但是,在有的课堂上,“真爱”词汇的出现频率与真情的实际浓度呈现了极大的反差,让人极不情愿
将这般唯美的词汇冠之于它。或者说,有的课,是很难配得上“境界”一词的。
越是情真的课文,越不能轻易言“情”,越是爱深的课文,越不能随口说“爱”。这是我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
“一个‘直奔’,看出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紧握’的手里,是爸爸对妈妈的爱!”
“蹑手蹑脚地走路,里面有爸爸妈妈的真爱!”
“记住,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去了医院,一个再三叮嘱,表达了妈妈对爸爸的爱!”„„
不管是老师的,孩子的,每一句话里,几乎都有“爱”的字眼。这样的爱怎么能够深刻?
“爸爸妈妈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里呢?”也许老师这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仿佛是在执行“搜索”任务——在搜索栏里打上了“爱”的文件名,然后让学生立即执行。执行的结果,只能是打上了爱的“标签”的词汇和语言。而真爱,不是一种搜索,它应该是一种发现、累积、酝酿、感悟、提升„„
爱是什么?怎样的境界才是真爱的境界?
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一个‘直奔’,我们读出了爸爸为妈妈的病情而着急的那份心焦”;
“‘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我们读出了爸爸不愿打扰妈妈,自己承受苦累的那份默默无闻和心甘情愿”;
“担心爸爸知道妈妈病情后吃不下,后来爸爸果然没吃就直奔医院,让我们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之深”;
“爸爸嘱咐女儿别忘了带茉莉花到医院,而妈妈竟然那么深深喜欢茉莉的细节,让我们感受了爸爸和妈妈的心有灵犀”;
“妈妈不忍吵醒爸爸,自己睡得手脚麻木,但却清醒含笑的眸子,我们感受了为爸爸付出甘愿忍受的无怨无悔”„„
这也叫爱?琐琐碎碎,平平淡淡?
这也叫爱!无处不在,真真切切。
这才叫爱,细微处见真情!
爱,是不能再用“爱”来诠释的。用它本身能够诠释的就不是真爱。
爱就一个字,不要说很多次。
以上都是我在听课之后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但却是最真实的内心感悟。
最后,我觉得费老师的课堂中有两句常用语,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一个是“孩子们”,这会让学生觉得和老师比较贴近,有利于感情的交流;还有一个是“老师(我)想听到亮亮的声音!”,这个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北宽坪镇育才小学 张立国
201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