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
(第二课时)
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李雪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3. 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温故知新
1.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蝉脱壳。
2.在文中,作者用哪一句话解释了金蝉脱壳的字面意思。 文中还有两个感叹句也说金蝉脱壳神奇有趣,你能找出来吗? 指名读好两个感叹句。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3.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来细细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精读课文,感受神奇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是按照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的的顺序来写的。
(一)脱壳前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金蝉脱壳前的第三自然段,自由朗读,圈画出最让你感到金蝉脱壳前奇特动人的地方,用心体会。
交流点拨。
(二)脱壳时
(1)品读金蝉脱壳的顺序。
(2)标出蝉身体部位的词,理清蝉脱壳的过程。
(蝉背--头--六只脚--尾)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哪里最奇特动人呢?
①出示:蝉虫整个身体„„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
预设一:“立刻”写出了蝉露背时很快。“抽搐”“裂开”这些动词把蝉背出壳时情景写得具体。可以用手作蝉虫演示,让学生有个形象感知。 “保护甲颜色的变化从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我觉得非常神奇。 ②出示:接着,头钻出来了„„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预设:从“钻“字我感受蝉的灵活、调皮。
“像„„一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蝉的可爱。
“透明发亮”“大眼睛”写出了蝉出壳后的透明发亮,更美了。
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眼睛的特点。感觉这个蝉很可爱。生动的形象源自对蝉的喜爱之情。可见,小作者又是带着感情来写的。
③出示:最有趣的是蝉出壳时的情景。„„整个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 预设:抓住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经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脚“抓”“抽”,感受其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领悟神奇动人。 小结:这样文字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生动非常逼真,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能把整个过程在自己的头脑里呈现出来,就像在脑海里放着电影一样。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呀!
(三)脱壳后。
过渡:我们关心的那只蝉,刚刚脱完壳,现在怎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蝉的哪些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
小结:从这些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诗意诵读,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现在我们亲眼观赏一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
播放视频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要说的?
法布尔在《蝉》一文中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虽然出壳时的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但是蝉虫在黑暗的泥土中忍受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寂寞,经过多次脱壳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蝉。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
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这是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过程。
3.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是呀!任何美丽都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 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
2. 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 出示这个单元的关于观察的三句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母林斯基
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阅读《金蝉脱壳》成语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法布尔的《蝉》
2. 选择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写,写一篇观察作文,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金 蝉 脱 壳
神奇有趣 奇特动人
金蝉脱壳
(第二课时)
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李雪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3. 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温故知新
1.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蝉脱壳。
2.在文中,作者用哪一句话解释了金蝉脱壳的字面意思。 文中还有两个感叹句也说金蝉脱壳神奇有趣,你能找出来吗? 指名读好两个感叹句。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3.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来细细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精读课文,感受神奇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是按照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的的顺序来写的。
(一)脱壳前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金蝉脱壳前的第三自然段,自由朗读,圈画出最让你感到金蝉脱壳前奇特动人的地方,用心体会。
交流点拨。
(二)脱壳时
(1)品读金蝉脱壳的顺序。
(2)标出蝉身体部位的词,理清蝉脱壳的过程。
(蝉背--头--六只脚--尾)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哪里最奇特动人呢?
①出示:蝉虫整个身体„„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
预设一:“立刻”写出了蝉露背时很快。“抽搐”“裂开”这些动词把蝉背出壳时情景写得具体。可以用手作蝉虫演示,让学生有个形象感知。 “保护甲颜色的变化从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我觉得非常神奇。 ②出示:接着,头钻出来了„„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预设:从“钻“字我感受蝉的灵活、调皮。
“像„„一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蝉的可爱。
“透明发亮”“大眼睛”写出了蝉出壳后的透明发亮,更美了。
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眼睛的特点。感觉这个蝉很可爱。生动的形象源自对蝉的喜爱之情。可见,小作者又是带着感情来写的。
③出示:最有趣的是蝉出壳时的情景。„„整个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 预设:抓住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经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脚“抓”“抽”,感受其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领悟神奇动人。 小结:这样文字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生动非常逼真,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能把整个过程在自己的头脑里呈现出来,就像在脑海里放着电影一样。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呀!
(三)脱壳后。
过渡:我们关心的那只蝉,刚刚脱完壳,现在怎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蝉的哪些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
小结:从这些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诗意诵读,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现在我们亲眼观赏一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
播放视频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要说的?
法布尔在《蝉》一文中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虽然出壳时的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但是蝉虫在黑暗的泥土中忍受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寂寞,经过多次脱壳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蝉。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
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这是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过程。
3.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是呀!任何美丽都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 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
2. 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 出示这个单元的关于观察的三句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母林斯基
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阅读《金蝉脱壳》成语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法布尔的《蝉》
2. 选择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写,写一篇观察作文,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金 蝉 脱 壳
神奇有趣 奇特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