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顺治年间,巡抚蔡仕英重建滕王阁,并广征诗文,他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此言不虚,可以说“王勃作一序,滕王阁千秋”。景色因为文章而流传,而增色的,难道仅仅是一座滕王阁吗?不是,绝对不是,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很多。英国的康桥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比较深刻。其实,到过这个地方中国人其实很少很少,就是因为徐志摩写过一篇《再别康桥》。这应该是景以文名的一个典型例子。景以文名,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江南三大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都是因为有千古流芳的文章而名声显赫。滕王阁有《滕王阁序》,那是只有十四岁的天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不过,我常常怀疑王勃是不是真是十四岁写这诗歌的。十四岁也好,十八岁也罢,都改变不了王勃对于滕王阁的贡献。黄鹤楼,有崔颢的诗歌在,后来李白还想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崔颢的诗歌,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岳阳楼呢,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韩愈夸赞滕王阁是江南楼阁之首。滕王阁从唐朝的太子李元婴算起,至今已经历经九次毁灭和重建。一座楼宇,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修了毁,毁了又修呢?一篇《滕王阁序》是最为关键的。试问,假如没有《滕王阁序》,一座楼宇有必要一再修建吗?与其说《滕王阁序》因为滕王阁而流芳千古,不如说,滕王阁因为《滕王阁序》而名闻遐迩,而代代相传。安徽凃州,因为有个《醉翁亭记》人们才想起了这个醉翁亭。不然,不要说是醉翁亭,就是凃州在哪里都少有人知。庐山脚下,当年曾经有个石钟山,苏东坡写过一篇《石钟山记》,于是,这个小小的石钟山便天下闻名。金华有个双龙洞,因为叶圣陶写过《记金华的双龙洞》,于是,双龙洞便大放异彩。其实,与其说文章给景点添彩,还不如说文章是景点的灵魂。文章和景点之间,文章比景点更加重要,前面说过的《滕王阁序》是这样,《醉翁亭记》是这样,特别是那些有文章而景点已经消失的就更是如此。这样的例子,阿旁宫是个典型。那是仅仅有灵魂而没有肉体的风景。没有实物的阿旁宫,在国人的心里为什么仍然印象很深,不就是因为有一篇《阿旁宫赋》吗?如果没有《阿旁宫赋》,谁知道历史上还有阿旁宫呢?景因文名,最近还有一个活生生地例子。我女儿是九零后,前年在南京实习。按理说,南京的景点其实真不少,有中山陵,有雨花台,有玄武湖,有夫子庙,等等等等。这些景点不但近,而且大多是免费的。可是,我女儿和她的几个同学舍近求远,不去南京市内的景点看,却跑到马鞍山的一个地方——————褒禅山去参观。我问她为什么要和同事们去那个地方。女儿说:“那里有个《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地方有历史的厚重感。”这更加深了我对于文章和风景之关系的理解。大漠孤烟,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甚至是单调而又凄凉的,可是,因为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于是大漠孤烟也成为风景。湖北西塞山,江西余江县(古名安仁县),其实都不是太有名,我却有两个文友,他们的故乡分别在这两个地方,于是,他们常常用这两个地方作为说辞,请我前去游玩。为什么他们比较自信,就是因为西塞山有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而安仁呢,有一首诗叫《舟过安仁》。特别是余江的朋友说:“我们这里不光有“送瘟神纪念馆”,而且有邹韬奋故居,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是杨万里写过《舟过安仁》的那个地方。”苏州城外,有个寒山寺。根据记载,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举办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按理说,在寺庙里听钟声有多少意思?又有多少雅趣?可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孜孜以求呢?不就是因为有一首诗歌在时刻牵动着这里的人们吗?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历史上,寒山寺的《枫桥夜泊》,已经是第四次刻于诗碑之上了。北戴河,为什么游客长盛不衰,除了北戴河是真正的避暑圣地,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有很大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文章给风景带来的宣传效果。文章给风景添彩,风景也给文章以附着物,如此看来,这二者的关系可谓密矣,可谓息息相关啊。
清代顺治年间,巡抚蔡仕英重建滕王阁,并广征诗文,他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此言不虚,可以说“王勃作一序,滕王阁千秋”。景色因为文章而流传,而增色的,难道仅仅是一座滕王阁吗?不是,绝对不是,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很多。英国的康桥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比较深刻。其实,到过这个地方中国人其实很少很少,就是因为徐志摩写过一篇《再别康桥》。这应该是景以文名的一个典型例子。景以文名,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江南三大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都是因为有千古流芳的文章而名声显赫。滕王阁有《滕王阁序》,那是只有十四岁的天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不过,我常常怀疑王勃是不是真是十四岁写这诗歌的。十四岁也好,十八岁也罢,都改变不了王勃对于滕王阁的贡献。黄鹤楼,有崔颢的诗歌在,后来李白还想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崔颢的诗歌,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岳阳楼呢,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韩愈夸赞滕王阁是江南楼阁之首。滕王阁从唐朝的太子李元婴算起,至今已经历经九次毁灭和重建。一座楼宇,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修了毁,毁了又修呢?一篇《滕王阁序》是最为关键的。试问,假如没有《滕王阁序》,一座楼宇有必要一再修建吗?与其说《滕王阁序》因为滕王阁而流芳千古,不如说,滕王阁因为《滕王阁序》而名闻遐迩,而代代相传。安徽凃州,因为有个《醉翁亭记》人们才想起了这个醉翁亭。不然,不要说是醉翁亭,就是凃州在哪里都少有人知。庐山脚下,当年曾经有个石钟山,苏东坡写过一篇《石钟山记》,于是,这个小小的石钟山便天下闻名。金华有个双龙洞,因为叶圣陶写过《记金华的双龙洞》,于是,双龙洞便大放异彩。其实,与其说文章给景点添彩,还不如说文章是景点的灵魂。文章和景点之间,文章比景点更加重要,前面说过的《滕王阁序》是这样,《醉翁亭记》是这样,特别是那些有文章而景点已经消失的就更是如此。这样的例子,阿旁宫是个典型。那是仅仅有灵魂而没有肉体的风景。没有实物的阿旁宫,在国人的心里为什么仍然印象很深,不就是因为有一篇《阿旁宫赋》吗?如果没有《阿旁宫赋》,谁知道历史上还有阿旁宫呢?景因文名,最近还有一个活生生地例子。我女儿是九零后,前年在南京实习。按理说,南京的景点其实真不少,有中山陵,有雨花台,有玄武湖,有夫子庙,等等等等。这些景点不但近,而且大多是免费的。可是,我女儿和她的几个同学舍近求远,不去南京市内的景点看,却跑到马鞍山的一个地方——————褒禅山去参观。我问她为什么要和同事们去那个地方。女儿说:“那里有个《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地方有历史的厚重感。”这更加深了我对于文章和风景之关系的理解。大漠孤烟,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甚至是单调而又凄凉的,可是,因为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于是大漠孤烟也成为风景。湖北西塞山,江西余江县(古名安仁县),其实都不是太有名,我却有两个文友,他们的故乡分别在这两个地方,于是,他们常常用这两个地方作为说辞,请我前去游玩。为什么他们比较自信,就是因为西塞山有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而安仁呢,有一首诗叫《舟过安仁》。特别是余江的朋友说:“我们这里不光有“送瘟神纪念馆”,而且有邹韬奋故居,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是杨万里写过《舟过安仁》的那个地方。”苏州城外,有个寒山寺。根据记载,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举办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按理说,在寺庙里听钟声有多少意思?又有多少雅趣?可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孜孜以求呢?不就是因为有一首诗歌在时刻牵动着这里的人们吗?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历史上,寒山寺的《枫桥夜泊》,已经是第四次刻于诗碑之上了。北戴河,为什么游客长盛不衰,除了北戴河是真正的避暑圣地,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有很大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文章给风景带来的宣传效果。文章给风景添彩,风景也给文章以附着物,如此看来,这二者的关系可谓密矣,可谓息息相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