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命题作文[谈白菜读后感]作文1600字

高一作文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


相关作文

  • 中学生写作规律和指导作文2900字
  • [作者]肖以敏[内容]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认为,要研究写作教学的规律.首先就得研究写作教学的对象--青少年写作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具体说来分为下列几项.口头--书面--口头凡教过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也许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就是小学生作文是从口头说话课开始的.小学生 ...

  • 2006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科命题说明及考生质量分析作文2000字
  • 2006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科命题说明及考生质量分析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纪荣海(2006年3月22日) 一.命题思路 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发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命题遵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 今年我市质检的命题继续关注高 ...

  • 中语文作文训练高作文10700字
  • Xupeisen110 高中语文复习 1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切题 [教学目标] 一.了解高考命题作文的特点: 二.懂得并会运用常用的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重点训练学生的"切题"能力. 三.完成第一次作文题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命题作文 ...

  • 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作文13300字
  • 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 2007年,一个并不遥远的年份里的一场考试,可能会决定很多教育理想的现实命运. 对于已经在四省区进行实验的高中新课程,老师们的一致疑问是:"新课程好是好,就是高考会不会改?怎么改?"我知道,只要高考方案一天不明朗,老师们的迟疑就一天不会消除,课程改 ...

  • 快乐作文(1)作文4000字
  • 快乐作文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郭可慈 前 言 人有时候挺奇怪的,非得受点刺激,才肯做点事情.我就是这类人:没刺激不做事情. 2007年3月中旬,接到天津市中学语文学会的负责人打来的电话:请你作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初中作文教学. 真的受了刺激了!我都退休13年了呀!怎么还找我? 1987年,我参加了全国 ...

  • 中考题型分类汇编22命题作文_3作文初一
  • 2007年中考题型分类汇编:命题作文 作文指导: 1. 审题要准. 特别是虚实类和多义类题目要推敲关键词. 2. 开篇求亮. 3. 构思求新 4. 形式求特.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衢州卷) 四.写作(60分) 27.只要拥有,哪怕点滴,用心珍惜,人生常乐.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温馨 ...

  •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教案作文2900字
  • 江苏 秦 葆 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点 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 ...

  • 放飞想象的翅膀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作文2100字
  • 1 放飞想象的翅膀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永丰县教研室 邹学伦 永丰县恩江二小 宁娟花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这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 ...

  • 高中组作文题作文2800字
  • 高中组作文题 一.命题作文 1.不走寻常路 2. 灵感的土壤 3. "?"与"!" 4. 谈"厚积薄发" 5. 继承与创新 二.半命题作文 6.创新从(模仿.突破.勇气„„)中来 7.给异想天开一点(包容.鼓励.时间„„) 8.令人惊异的世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