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