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6吉林高考满分作文:语言与文学
语文 其而言是语言与文学是比较书面的语言阐述。
【点评】:语文概括地说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文学只是语言和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自然科学和哲学同样用语文来表达,汉字书法也不是文学而是艺术,艺术也可以用文字来表现。
中国历史悠久,人员众多。
【点评】有转折没有衔接。应该用人口众多比较合适,人员一般是特指某种职业或专业,而人口着泛指整个社会。
从嘤嘤学语开始,我们已经在了解了解语文,学习语文,探究语文。
【点评】这一段有逻辑错误,使用了排比句式,应该是递进的,逻辑顺序也不对,只有先学习了语文,才能对语文有所了解,进而才能有所谓的深入探究。从嘤嘤学语开始,只是在感受语言并不涉及文字。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字。
幼儿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礼貌文明,小学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流利通畅,初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优美风趣,高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保证高分,大学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完美无缺。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社会,这些语言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可似乎寻不回当初的天真的语病。他们都说我们变的完美了,在向上的发展,哦原来是这样的。
【点评】幼儿教育,只是在行为中学习语言(口语)很少涉及文字,小学涉及口语和文字,中学涉及语法、修辞、逻辑。对于考生还没有大学的生活体验和大学后的实际社会生活,怎么能知道大学具体学什么,又怎么能知道语言在实际的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在小学就应该把话说的完整了,克服了语病。不能到了社会才克服语病的。他这样表述是在否定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
我们看很多书,我们的精神层面也随之提高,有时会与作者感同身受有时会与作者产生不同想法而激烈争执。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和我们的生活实践如同瓶子和瓶盖的关系。
【点评】新科举教育下,学了十二年的语文,最后得出个一个瓶盖与瓶子的结论,实在给人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言外之意,不论是空瓶子还是满瓶子亦或者半瓶子都的有个盖子来盖着。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不是装潢门面的。
语文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思想文化精神结合的学科。
【点评】考生学的母语是汉语文。语文一般指汉民族独有的语言,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不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思想文化精神三个词不是并列关系,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有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的,而文化则有更有广泛的意义。考生这样来理解汉语文是不准确的。
它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也与所有学科相辅相成。语文大到科学理论的阐述、文化精神的传播、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文真的是是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点评】:这样评说语文是有对的一面,其实自然科学并不是在语文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语文和数理化等各们科学都是在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语文在其中显得是格外夺目。诗经乐府的韵律,雅调唐诗宋词的古香典仆都让我们领略了语文的美。语文就像是一颗美丽的常青树,经过无数时代风雨洗礼却依然散发出独有的青色魅力。它所拥有的青色魅力从未衰退,一直到今天仍然被我们所追捧。欣赏它品味它。
【点评】:语文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语言和文字。“古香典仆”属于生造的词汇,“青色魅力”也是自己造的词令人费解。
也许有人会说语文是深奥的,不是谁想去品味就能品味的。是,语文是深奥,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海谷,未知神秘。但它也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随处可见。想品味它其实并不难。它看似杂乱没有太多规律,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不受太多的约束与限制。也许是你博客的一篇文章,也许是你欣赏的一句台词或歌词。语文你时刻在品味。
【点评】语文确实有普遍性的意义。生活中随处都有语文在发挥作用。“但它也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比喻的就不恰当。路边的野花虽然有普遍性但那时=是天然的,而语文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
语文就是生活吧,它是你行动与生活的来源,它深奥却平凡。只要想品味,它就在你身边。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语文和远方。
【点评】:源流关系颠倒了。语文来源于实际生活,不是实际生活来源于与语文。有生活才有语文,不能说有语文才有生活。
总体评论:从作文的整体上结构上看,考生的思维脉络是清晰的,行文也是流畅的,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成文。但是从语文基本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解和表述太多,不仅有语法上和修辞上的错误,最重要的是缺乏思想性,能给一半分就不少了,这些都不是考生的错的,主要折射出现在的语文教学水平。对于高考考生虽然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写出的作文应该没有或者尽可能少一些起码的知识性错误。
——农民伯伯
2016/6/26
点评:2016吉林高考满分作文:语言与文学
语文 其而言是语言与文学是比较书面的语言阐述。
【点评】:语文概括地说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文学只是语言和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自然科学和哲学同样用语文来表达,汉字书法也不是文学而是艺术,艺术也可以用文字来表现。
中国历史悠久,人员众多。
【点评】有转折没有衔接。应该用人口众多比较合适,人员一般是特指某种职业或专业,而人口着泛指整个社会。
从嘤嘤学语开始,我们已经在了解了解语文,学习语文,探究语文。
【点评】这一段有逻辑错误,使用了排比句式,应该是递进的,逻辑顺序也不对,只有先学习了语文,才能对语文有所了解,进而才能有所谓的深入探究。从嘤嘤学语开始,只是在感受语言并不涉及文字。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字。
幼儿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礼貌文明,小学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流利通畅,初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是优美风趣,高中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保证高分,大学老师教我们怎样说话完美无缺。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社会,这些语言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可似乎寻不回当初的天真的语病。他们都说我们变的完美了,在向上的发展,哦原来是这样的。
【点评】幼儿教育,只是在行为中学习语言(口语)很少涉及文字,小学涉及口语和文字,中学涉及语法、修辞、逻辑。对于考生还没有大学的生活体验和大学后的实际社会生活,怎么能知道大学具体学什么,又怎么能知道语言在实际的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在小学就应该把话说的完整了,克服了语病。不能到了社会才克服语病的。他这样表述是在否定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
我们看很多书,我们的精神层面也随之提高,有时会与作者感同身受有时会与作者产生不同想法而激烈争执。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和我们的生活实践如同瓶子和瓶盖的关系。
【点评】新科举教育下,学了十二年的语文,最后得出个一个瓶盖与瓶子的结论,实在给人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言外之意,不论是空瓶子还是满瓶子亦或者半瓶子都的有个盖子来盖着。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不是装潢门面的。
语文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思想文化精神结合的学科。
【点评】考生学的母语是汉语文。语文一般指汉民族独有的语言,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不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思想文化精神三个词不是并列关系,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有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的,而文化则有更有广泛的意义。考生这样来理解汉语文是不准确的。
它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也与所有学科相辅相成。语文大到科学理论的阐述、文化精神的传播、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文真的是是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点评】:这样评说语文是有对的一面,其实自然科学并不是在语文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语文和数理化等各们科学都是在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语文在其中显得是格外夺目。诗经乐府的韵律,雅调唐诗宋词的古香典仆都让我们领略了语文的美。语文就像是一颗美丽的常青树,经过无数时代风雨洗礼却依然散发出独有的青色魅力。它所拥有的青色魅力从未衰退,一直到今天仍然被我们所追捧。欣赏它品味它。
【点评】:语文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语言和文字。“古香典仆”属于生造的词汇,“青色魅力”也是自己造的词令人费解。
也许有人会说语文是深奥的,不是谁想去品味就能品味的。是,语文是深奥,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海谷,未知神秘。但它也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随处可见。想品味它其实并不难。它看似杂乱没有太多规律,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不受太多的约束与限制。也许是你博客的一篇文章,也许是你欣赏的一句台词或歌词。语文你时刻在品味。
【点评】语文确实有普遍性的意义。生活中随处都有语文在发挥作用。“但它也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比喻的就不恰当。路边的野花虽然有普遍性但那时=是天然的,而语文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
语文就是生活吧,它是你行动与生活的来源,它深奥却平凡。只要想品味,它就在你身边。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语文和远方。
【点评】:源流关系颠倒了。语文来源于实际生活,不是实际生活来源于与语文。有生活才有语文,不能说有语文才有生活。
总体评论:从作文的整体上结构上看,考生的思维脉络是清晰的,行文也是流畅的,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成文。但是从语文基本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解和表述太多,不仅有语法上和修辞上的错误,最重要的是缺乏思想性,能给一半分就不少了,这些都不是考生的错的,主要折射出现在的语文教学水平。对于高考考生虽然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写出的作文应该没有或者尽可能少一些起码的知识性错误。
——农民伯伯
201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