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 是一篇构思奇特, 富有想象力, 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 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与朋友们互诉心声, 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 本文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 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读者便会恍然大悟, 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 树林, 山泉, 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 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 进到作者的心境中, 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 不但是作者的, 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 于是更加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 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 对山中的朋友, 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 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 新奇, 充满童心童趣, 有浪漫色彩. 如我闭上眼睛, 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 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 想象中, 瀑布成了歌唱家, 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 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 灵气飞扬, 也使文笔生动活泼, 如溪水畅流, 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读这篇文章, 绝不会有呆板, 陈腐的感觉, 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 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透过语言文字, 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 想象丰富, 文字优美的散文, 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 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 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录制课文朗读, 安装好音响, 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 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 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 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 大家认真听一听, 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 (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 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 鸟鸣声, 进入情境, 由此导入课题.)
二, 初步感知, 动情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检查字词, 疏通课文. 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 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 放配乐课文朗读, 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 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 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 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 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 作为指导的
范例.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 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 描写古桥那一段, 作者构思巧妙, 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 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 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 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 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 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 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 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 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 树与我融为一体, 互诉心声, 与自然浑然一体, 使人耳目一新. 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 然后老师范读, 让学生自由发言, 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 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 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 在此过程中,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 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 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 我们应该保护她, 爱护她, 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 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 关爱她, 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想象, 感悟, 表达.
1, 合作探究, 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 互相朗读, 摘抄在摘抄本上.
2, 情境想象, 拓展延伸.
放音乐, 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 感受大自然的美. 让学生放飞心灵, 与山川草木, 花鸟鱼虫对话; 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 一朵朵山涧小花, 一只只飞翔的小鸟, 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五, 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 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 在幻影里得着快乐. 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 她就责罚他如暴君; 谁安心追随它, 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 我们应
该要关心她, 爱护她, 她也会 关心我们, 庇护我们, 因为我们是朋友, 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六, 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 与山川草木, 花鸟鱼虫对话, 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 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 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 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品读自然,美不胜收——谈《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 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
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山中访友》说课稿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 是一篇构思奇特, 富有想象力, 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 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与朋友们互诉心声, 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 本文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 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读者便会恍然大悟, 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 树林, 山泉, 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 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 进到作者的心境中, 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 不但是作者的, 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 于是更加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 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 对山中的朋友, 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 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 新奇, 充满童心童趣, 有浪漫色彩. 如我闭上眼睛, 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 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 想象中, 瀑布成了歌唱家, 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 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 灵气飞扬, 也使文笔生动活泼, 如溪水畅流, 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读这篇文章, 绝不会有呆板, 陈腐的感觉, 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 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透过语言文字, 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 想象丰富, 文字优美的散文, 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 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 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录制课文朗读, 安装好音响, 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 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 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 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 大家认真听一听, 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 (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 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 鸟鸣声, 进入情境, 由此导入课题.)
二, 初步感知, 动情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检查字词, 疏通课文. 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 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 放配乐课文朗读, 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 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 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 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 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 作为指导的
范例.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 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 描写古桥那一段, 作者构思巧妙, 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 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 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 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 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 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 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 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 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 树与我融为一体, 互诉心声, 与自然浑然一体, 使人耳目一新. 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 然后老师范读, 让学生自由发言, 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 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 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 在此过程中,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 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 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 我们应该保护她, 爱护她, 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 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 关爱她, 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想象, 感悟, 表达.
1, 合作探究, 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 互相朗读, 摘抄在摘抄本上.
2, 情境想象, 拓展延伸.
放音乐, 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 感受大自然的美. 让学生放飞心灵, 与山川草木, 花鸟鱼虫对话; 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 一朵朵山涧小花, 一只只飞翔的小鸟, 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五, 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 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 在幻影里得着快乐. 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 她就责罚他如暴君; 谁安心追随它, 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 我们应
该要关心她, 爱护她, 她也会 关心我们, 庇护我们, 因为我们是朋友, 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六, 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 与山川草木, 花鸟鱼虫对话, 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 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 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 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品读自然,美不胜收——谈《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 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
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