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作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活动的方式开展作文教学。在学生作文前强调对作文的指导,而指导又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方式进行,突出“活动”,这将有效地打破单纯的作文技法讲解模式。
一、心理辅导活动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特别提到“恐惧性条件作用”,即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作用。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有机体的“学生”不仅对作文的写作感到恐惧,而且即使是对和作文相关的一些刺激也会产生恐惧,比如,教师刚刚说“明天我们写作文”,学生便是一片“嘘”声,那到了作文本,看到了作文题,迟迟不能下手,苦思冥想,状极痛苦,凡此种种恐惧心理,我们认为,都是必须在作文教学前予以消除的,也是可以消除的。对此,我们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其在活动中消除作文恐惧心理。
1.谈话聊天式
师生谈话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命令者,还是引导者、扶助者,所起到的效果必然不同。作文教学之前,教师一定深入学生内心,要想办法消除其恐惧心理,这时采用和聊天的形式最好。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面对全班同学,尤其是那些怕写作文的同学,以亲切的语气说,“我们来做一篇作文怎么样?”或者,“同学们都很怕写作文,可总是不写就更不会写了啊。”等等。所说的话要因时制宜才好。当然,面对不喜欢作文的同学的反对声、哀叹声,接下来教师要做的是渐入主题,带入情境,可以明知故问,“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文啊?”“你有过作文被表扬的经历吗?”“你曾经写过一个自己感到还有点文采的句子吗?”让学生自己说说。还可以深入,如可以问,“我知道你们除了应付老师不知的作文任务外,自己也还写点文字,是吧?据我所知,这些文字还很有思想,很有文采呢,对吧?”(注:据调查,学生之间大多流传着一些私密的文章,那是给他们的好朋友看的,往往写得还很好。)以上种种师生谈话活动,目的均在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亲切感和轻松感。
生生聊天活动。为了进一步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我们还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围绕着“作文”来展开生生聊天活动。具体办法是:前后左右的同学随机组成临时聊天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员,扼要记录小组聊天的内容;聊天的话题可以是关于作文的大话题,比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作文故事”,曾经写过的一个好句子、一篇好文章,等等;之后,再安排各组推荐一人按照聊天记录介绍本组聊天内容,以和大家分享。
2.即兴创作式
可以在作文之前开展“写一句话”的即兴创作活动。让同学们随便在纸上写一句话,或表达此时的感受,或表达对作文的感受,等等,主要是为了营造作文教学的氛围,并起到热身的效果。如果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引导的话,也可以是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写一句话。这以后,再全班诵读,表扬,并对所读之句略作修改。这里特别注意得是,必须是“写”一句话,而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写是为了热身,消除动笔难的心
理作用,进而为正式作文作准备。同时,也要把握好时间和时机,在学生情绪较为高涨的时候,能相机切入作文正题,开展作文教学活动。
二、方法指导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交流”部分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描述:“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正是我们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应当以此为依据逐步、逐层开展。针对这两条目标,我们可以适时开展作文命题的随机性指导活动和预设性指导活动。
1.随机性指导活动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要太死板,不要找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随机命题,这样效果会更好。随机命题时,窗外飘扬的雪花、飞翔的小鸟、青翠的杉树等,都可用来作为写作的话题或材料。芜湖市在长江之滨,地处江南,终年难得见到下雪,碰巧有一次正在上语文课时,窗外北风呼啸,天昏地暗,霎时,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的飘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窗外,此时已经很难按原计划教学了,于是我就随机将教学内容调整为“观察雪花——描写雪花”,并带领学生到教室窗口观察,让学生从雪花的形状大小、飘落的姿态、雪花的数量和落点,还有整个天地背景、鸟虫行人等等多个方面观察,之后按照逻辑顺序写了一个片断。这种随机性的作文效果非常好,教师只要适时加以指导即可。当然,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教师自己能做个有心人,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情境,随时随地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准备。
2.预设性指导活动
作文教学当然不能总是随机的,它更需要在一定的预设情境下开展。这既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然做法。不过,我们对作文的预设并不是要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我们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推荐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①材料研读活动。首先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话题、材料,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内涵,准确理解材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再汇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然后全班一起就各组观点展开交流,最后确定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只起指导、扶助作用,仅在意见难以统一时,加以干预。
②作文拟题活动。准确理解相关话题、材料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拟一个好的作文题。这向来是学生作文时的一个难题。我们建议开展作文拟题活动,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拟出几个好题目,以供选用。该活动的要素是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提要求,包括题目要符合话题和材料,题目要新颖,语句要凝练等;其次,每人拟出一至两个题目供选用;第三,各小组先交流,推荐一两个较好的题目;第四,全班交流,选出所有合适的较好的题目。还可以对题目进行修改,再供大家使用。
③语句仿写活动。语句不美是学生作文一大缺陷,干巴巴的语言表达是很难出彩的,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吸引眼球,获得高分。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语句仿写活动。所谓语句仿写活动类似于高考试卷中的“仿写”,但不同的是,作文训练中的仿写活动要由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并且要做到对事例的高度概括。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苦与累”为话题作文,可以先写一个句子,让学生跟着模仿——“卧草薪,尝苦胆,勾践面壁十年,终报灭国之耻。”,学生要做的是,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事例,再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句形式来写个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事例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同样可以把学生写得较好的向全班诵读展示,更可以把那些值得修改的句子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同学们一起动手修改,这样更有意义。如果能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作文时将不会再怕下笔了,作文的语言也将会变得美起来。
④片断写作活动。我们用不着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写一篇八百字的文章,我们以为,开展作文的片断写作活动是非常实用有效的。比如,教师可以作这样的安排——请以“成功就是„„”为每一段的开头写三段话,要补齐句子,且句式要整齐。这样,学生在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再收上来批阅,最后发给学生修改。也可在学生写完之后,小组内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相关例文附于本文后,以供参考。)
⑤整段成篇活动。上面所谈的都是作文时要“化大为小”把一整篇文章的写作缩小成写片断,把片断的写作再缩小成语句,这样既能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又能使学生一步步前进,产生成就感,还便于教师作文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最后,我们还要把这些零散的语句、片断整合成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选好的题目,已经写好的句子和片断组合起来,再指导学生写个开头、过渡和结尾,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改、讲评了。
总之,无论是随机性指导,还是预设性指导,我们强调的都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活动,学生则通过活动完成作文的写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作文,让学生不再对作文厌烦、恐惧,让学生爱作文,想作文。
活动式作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活动的方式开展作文教学。在学生作文前强调对作文的指导,而指导又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方式进行,突出“活动”,这将有效地打破单纯的作文技法讲解模式。
一、心理辅导活动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特别提到“恐惧性条件作用”,即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作用。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有机体的“学生”不仅对作文的写作感到恐惧,而且即使是对和作文相关的一些刺激也会产生恐惧,比如,教师刚刚说“明天我们写作文”,学生便是一片“嘘”声,那到了作文本,看到了作文题,迟迟不能下手,苦思冥想,状极痛苦,凡此种种恐惧心理,我们认为,都是必须在作文教学前予以消除的,也是可以消除的。对此,我们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其在活动中消除作文恐惧心理。
1.谈话聊天式
师生谈话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命令者,还是引导者、扶助者,所起到的效果必然不同。作文教学之前,教师一定深入学生内心,要想办法消除其恐惧心理,这时采用和聊天的形式最好。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面对全班同学,尤其是那些怕写作文的同学,以亲切的语气说,“我们来做一篇作文怎么样?”或者,“同学们都很怕写作文,可总是不写就更不会写了啊。”等等。所说的话要因时制宜才好。当然,面对不喜欢作文的同学的反对声、哀叹声,接下来教师要做的是渐入主题,带入情境,可以明知故问,“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文啊?”“你有过作文被表扬的经历吗?”“你曾经写过一个自己感到还有点文采的句子吗?”让学生自己说说。还可以深入,如可以问,“我知道你们除了应付老师不知的作文任务外,自己也还写点文字,是吧?据我所知,这些文字还很有思想,很有文采呢,对吧?”(注:据调查,学生之间大多流传着一些私密的文章,那是给他们的好朋友看的,往往写得还很好。)以上种种师生谈话活动,目的均在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亲切感和轻松感。
生生聊天活动。为了进一步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我们还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围绕着“作文”来展开生生聊天活动。具体办法是:前后左右的同学随机组成临时聊天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员,扼要记录小组聊天的内容;聊天的话题可以是关于作文的大话题,比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作文故事”,曾经写过的一个好句子、一篇好文章,等等;之后,再安排各组推荐一人按照聊天记录介绍本组聊天内容,以和大家分享。
2.即兴创作式
可以在作文之前开展“写一句话”的即兴创作活动。让同学们随便在纸上写一句话,或表达此时的感受,或表达对作文的感受,等等,主要是为了营造作文教学的氛围,并起到热身的效果。如果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引导的话,也可以是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写一句话。这以后,再全班诵读,表扬,并对所读之句略作修改。这里特别注意得是,必须是“写”一句话,而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写是为了热身,消除动笔难的心
理作用,进而为正式作文作准备。同时,也要把握好时间和时机,在学生情绪较为高涨的时候,能相机切入作文正题,开展作文教学活动。
二、方法指导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交流”部分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描述:“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正是我们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应当以此为依据逐步、逐层开展。针对这两条目标,我们可以适时开展作文命题的随机性指导活动和预设性指导活动。
1.随机性指导活动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要太死板,不要找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随机命题,这样效果会更好。随机命题时,窗外飘扬的雪花、飞翔的小鸟、青翠的杉树等,都可用来作为写作的话题或材料。芜湖市在长江之滨,地处江南,终年难得见到下雪,碰巧有一次正在上语文课时,窗外北风呼啸,天昏地暗,霎时,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的飘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窗外,此时已经很难按原计划教学了,于是我就随机将教学内容调整为“观察雪花——描写雪花”,并带领学生到教室窗口观察,让学生从雪花的形状大小、飘落的姿态、雪花的数量和落点,还有整个天地背景、鸟虫行人等等多个方面观察,之后按照逻辑顺序写了一个片断。这种随机性的作文效果非常好,教师只要适时加以指导即可。当然,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教师自己能做个有心人,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情境,随时随地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准备。
2.预设性指导活动
作文教学当然不能总是随机的,它更需要在一定的预设情境下开展。这既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然做法。不过,我们对作文的预设并不是要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我们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推荐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①材料研读活动。首先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话题、材料,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内涵,准确理解材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再汇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然后全班一起就各组观点展开交流,最后确定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只起指导、扶助作用,仅在意见难以统一时,加以干预。
②作文拟题活动。准确理解相关话题、材料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拟一个好的作文题。这向来是学生作文时的一个难题。我们建议开展作文拟题活动,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拟出几个好题目,以供选用。该活动的要素是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提要求,包括题目要符合话题和材料,题目要新颖,语句要凝练等;其次,每人拟出一至两个题目供选用;第三,各小组先交流,推荐一两个较好的题目;第四,全班交流,选出所有合适的较好的题目。还可以对题目进行修改,再供大家使用。
③语句仿写活动。语句不美是学生作文一大缺陷,干巴巴的语言表达是很难出彩的,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吸引眼球,获得高分。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语句仿写活动。所谓语句仿写活动类似于高考试卷中的“仿写”,但不同的是,作文训练中的仿写活动要由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并且要做到对事例的高度概括。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苦与累”为话题作文,可以先写一个句子,让学生跟着模仿——“卧草薪,尝苦胆,勾践面壁十年,终报灭国之耻。”,学生要做的是,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事例,再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句形式来写个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事例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同样可以把学生写得较好的向全班诵读展示,更可以把那些值得修改的句子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同学们一起动手修改,这样更有意义。如果能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作文时将不会再怕下笔了,作文的语言也将会变得美起来。
④片断写作活动。我们用不着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写一篇八百字的文章,我们以为,开展作文的片断写作活动是非常实用有效的。比如,教师可以作这样的安排——请以“成功就是„„”为每一段的开头写三段话,要补齐句子,且句式要整齐。这样,学生在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再收上来批阅,最后发给学生修改。也可在学生写完之后,小组内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相关例文附于本文后,以供参考。)
⑤整段成篇活动。上面所谈的都是作文时要“化大为小”把一整篇文章的写作缩小成写片断,把片断的写作再缩小成语句,这样既能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又能使学生一步步前进,产生成就感,还便于教师作文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最后,我们还要把这些零散的语句、片断整合成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选好的题目,已经写好的句子和片断组合起来,再指导学生写个开头、过渡和结尾,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改、讲评了。
总之,无论是随机性指导,还是预设性指导,我们强调的都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活动,学生则通过活动完成作文的写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作文,让学生不再对作文厌烦、恐惧,让学生爱作文,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