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作文1900字

初二作文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特别有意思,大家看,“从”字最开始用甲骨文写,它是两个两面朝左面站立的人,一个跟随一个,表示前后相随之意。后来,发展到用楷书写时,特别麻烦,简化汉字的时候,人们又沿用了古体字“从”。意义也有原来的意思引申为“参加”“彳”(chi )这个部首,大都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征”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征讨”。听了老师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我想,大家一定对“十五从军征”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3分)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与什么有关的诗歌?(板书“战争”)其实,古代关于战争的诗歌我们也学过,想一想,都有哪些?

(王翰的《凉州词》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么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讲的是什么,编者又想让我们从中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

二、预习检测

1.师:打开课本,自己读一遍诗,看能否读通顺。(提问一生读)(1分)

咱们来看看诗中一些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1分)

(再请一生读)(1分)

生齐读。

2.学习古诗,必须先理解字词,才能明白诗意,那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诗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小组汇报)(2分)

3.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先自己说,然后提问一生说)

三、理解诗歌内容

1.目标生成。

师: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意思,告诉老师,初读诗歌,你的感受是什么?那么读这首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低沉、) 师:针对这首诗歌,你想学习哪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每组写出一条。(3分钟)

(出示课堂目标)(1分)没有的补充在黑板上,齐读。

2.展开联想,把握情感。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我们来齐读——

师: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啊!人生也就一个六十五年,可是这为位人六十五年却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度过的,这样的人生何等凄凉!带着你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再读这句诗——

(2)虽然历经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在归途中他迫不及待的向乡里人打听家里的情况——家中有阿谁?

(3)乡里人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生读)曾经欢乐温馨的家,如今却变成了松柏林中的座座坟头,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心情如何?

(4)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当老人由远而近,走进自家小院时,他看到——(),这就是他曾经的家,再读——

(5)这番情景让你感到了——(无限的凄凉)

(6)在这样的家中,80岁的老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 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真是(难以下咽),结合你的理解,再读——( ),看到老人的生活,你觉得,这真是一位 的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道不尽老人无尽的悲哀,可是,这情这景产生的根源有时什么呢?(文本出示封建兵役制度)

(8)师小结: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成了荒野枯骨。一个人的孤单,不算什么,一个家庭的悲惨,不算什么,老人一路从西方归来,已经见过了太多的荒凉与凄惨,见过了不见人迹、不见炊烟的悲惨景象。一直到自己的家里,千里行程,可想而知。他多么希望向东望去不再是这种景象呀!可是,从西向东,横贯整个大地上的又何止他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家庭?许多家庭,也许根本连一个归来的老兵也没有。后人杜甫写道:“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四、学习诗歌的写法

师:同学们,再次浏览这首诗歌,你觉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记叙了一件事)

师:对,这就是一首叙事诗,它出自汉《乐府诗集》(文本出示)

既然是一首叙事诗,那么,结合这首诗,说说它采用了什么写法?(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描写传达出了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

五、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我想,大家对战争一定也有了新的看法,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有战争就有家破人亡,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是沉痛的,让我们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

泪沾衣

学后反思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特别有意思,大家看,“从”字最开始用甲骨文写,它是两个两面朝左面站立的人,一个跟随一个,表示前后相随之意。后来,发展到用楷书写时,特别麻烦,简化汉字的时候,人们又沿用了古体字“从”。意义也有原来的意思引申为“参加”“彳”(chi )这个部首,大都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征”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征讨”。听了老师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我想,大家一定对“十五从军征”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3分)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与什么有关的诗歌?(板书“战争”)其实,古代关于战争的诗歌我们也学过,想一想,都有哪些?

(王翰的《凉州词》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么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讲的是什么,编者又想让我们从中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

二、预习检测

1.师:打开课本,自己读一遍诗,看能否读通顺。(提问一生读)(1分)

咱们来看看诗中一些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1分)

(再请一生读)(1分)

生齐读。

2.学习古诗,必须先理解字词,才能明白诗意,那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诗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小组汇报)(2分)

3.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先自己说,然后提问一生说)

三、理解诗歌内容

1.目标生成。

师: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意思,告诉老师,初读诗歌,你的感受是什么?那么读这首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低沉、) 师:针对这首诗歌,你想学习哪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每组写出一条。(3分钟)

(出示课堂目标)(1分)没有的补充在黑板上,齐读。

2.展开联想,把握情感。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我们来齐读——

师: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啊!人生也就一个六十五年,可是这为位人六十五年却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度过的,这样的人生何等凄凉!带着你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再读这句诗——

(2)虽然历经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在归途中他迫不及待的向乡里人打听家里的情况——家中有阿谁?

(3)乡里人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生读)曾经欢乐温馨的家,如今却变成了松柏林中的座座坟头,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心情如何?

(4)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当老人由远而近,走进自家小院时,他看到——(),这就是他曾经的家,再读——

(5)这番情景让你感到了——(无限的凄凉)

(6)在这样的家中,80岁的老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 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真是(难以下咽),结合你的理解,再读——( ),看到老人的生活,你觉得,这真是一位 的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道不尽老人无尽的悲哀,可是,这情这景产生的根源有时什么呢?(文本出示封建兵役制度)

(8)师小结: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成了荒野枯骨。一个人的孤单,不算什么,一个家庭的悲惨,不算什么,老人一路从西方归来,已经见过了太多的荒凉与凄惨,见过了不见人迹、不见炊烟的悲惨景象。一直到自己的家里,千里行程,可想而知。他多么希望向东望去不再是这种景象呀!可是,从西向东,横贯整个大地上的又何止他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家庭?许多家庭,也许根本连一个归来的老兵也没有。后人杜甫写道:“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四、学习诗歌的写法

师:同学们,再次浏览这首诗歌,你觉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记叙了一件事)

师:对,这就是一首叙事诗,它出自汉《乐府诗集》(文本出示)

既然是一首叙事诗,那么,结合这首诗,说说它采用了什么写法?(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描写传达出了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

五、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我想,大家对战争一定也有了新的看法,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有战争就有家破人亡,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是沉痛的,让我们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

泪沾衣

学后反思


相关作文

  •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作文500字
  • 小编整理了关于<十五从军征>原文以及<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更好的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在阅读和练习之后参考!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

  •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作文700字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教学 ...

  • 木兰从军作文1000字
  •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如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和木兰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传达给学生,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呢?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我首先是激情导入:同学们 ...

  • 从军泪--改编诗词[十五从军征]作文1000字
  • 从军泪--改写<十五从军征>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昔年稚气的少年,如今已蜕变成白发苍白的八旬老人.当我踏入这熟悉又陌生的故乡,抚摸着这里的故土,穿梭在陌生的人群中,才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回想那一年,正是那兵荒马乱的年头,战争打破了村庄以往的安宁,那时年仅十五岁的我被抓 ...

  •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作文700字
  •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 ...

  •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作文1000字
  • 木兰从军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听写课后6个词语,认识"疒"并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半包围结构的 "廷.康.起.病" 等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通过"紧急.焦急万分.理应.赫赫 ...

  • 木兰从军作文2300字
  • <木兰从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是新课标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叙述了一个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立下大功的故事,塑造了木兰 ...

  • 十五从军征作文800字
  •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 ...

  • 木兰从军作文400字
  • 木兰从军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一天,朝廷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来,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 ...

  • 十五从军征作文600字
  • 1 <十五从军行>导学案 王海霞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诗歌中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3.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自由读诗歌,学习诗歌中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