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茂密的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作为音乐之都,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作家冯骥才借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样一个题目,向我们展示了维也纳的森林这样的一个异域风情。
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共9个自然段,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作者运用丰富的材料向我们证实: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课文分为这样几部分:
开头开宗明义:“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被绿色包围”何以成为骄傲与福气,是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一点一点向读者揭示的主题。
维也纳森林的面积足够大:“整个国土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覆盖”,没有人能找到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维也纳的森林景象纷繁:“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的温文尔雅,与这座城市的风格相得益彰,与“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维也纳森林的作用大:最能体现福气之处,可能在于“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疾降的骤雨中,林间烟雾飞扬的景象,就是最好的注释与说明,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一种福气。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福气源自于维也纳人祖祖辈辈的积福与惜福,一百余年的《森林法》,现代维也纳人对每一片草地,每一棵花木的呵护,都成就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文结尾一句,“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是在指那只与乐队齐奏齐唱的孔雀,也在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冯骥才一直提倡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可实际上在外来文化上,对环境的保护上,他笔下的维也纳也许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本与教材。
【教学建议】
一、鉴于本课的特点,很适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体会重点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再从表达形式上认识并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风格,
通过归纳和梳理文本材料把握文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生动,文字优美,表达灵活,应指导学生深入文字,反复品读,涵咏体会,理解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鉴于游记散文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材料颇多等特点,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理解文本的关键在于品读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形散神聚”是课文组材上的一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认识不难,理解却不易,需要老师的明晰指导。
三、描写是游记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课文中有不少文字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本文的具体内容体会这种写法。同样的景物,观察位置变化,或是游览参观路线的变动,呈现给人的印象也随之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技巧,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仿写,予以巩固,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风光,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使学生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等。
(三)、课文理解
1.请学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以维也纳森林为核心,讲述了作者在维也纳亲眼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
2.组织研读
(1)提出问题:如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等。
(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并加以体会。
(3)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寻求对问题的理解。
3.以作者的感受为线,圈划、朗读、讨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对于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到的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如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等。
在充分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之后,更主要的是要学生体会,森林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因为这些关键画面、典型场面所构成的景象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这是我们阅读文本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4.在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明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5.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谈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圈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反复吟诵中,背诵积累体会。
7.在教学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次课的教学: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四)、在语言训练方面,要注意体会文中问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
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五)、作业
(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
(3)阅读冯骥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
(六)、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你们听说过维也纳吗?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介绍维也纳(幻灯出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维也纳长期以来
一直是艺术,尤其是音乐中心,曾在此生活和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来到维也纳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气息,然而维也纳最吸引他的不是音乐会,不是建筑,而是那里的森林,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使学生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
师:大家都被陶醉了!别急,我们一会儿再借助文字来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2.小组交流,汇报
(1)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容易读错的词语写到纠错本。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字词,要重点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认读:
披甲戴盔 温文而雅 赏心悦目 灼 热 颁布 骤雨 飞禽 恩赐 目力所及 层层叠叠 尘烟障目 逞强好胜 混杂 露天 眩惑 公顷
注意指导书写:骤
(3)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重点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3.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觉?
(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维也纳森林?
(景色美、面积广、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全文共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整体介绍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
第二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面积
第三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清新柔和
第四、五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第六、七、八、九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气候宜人的原因:是维也纳人民努力的结果。
四、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利用同步检测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
(1)维也纳森林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反复朗读文章 (2)书写本课生词两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冯骥才走进维也纳森林,感受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
二、品读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可以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再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三、全班交流
预设1:维也纳森林景色美
A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具体说说你从这一段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维也纳森林景色美?
引导学生抓住“绿海无边”、“绿色的浪花”、“无边无际”、“层层叠叠”,感受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
可问学生:你能想象作者眼前的维也纳森林的样子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B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每逢春天,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
这一段的哪些字、词、句写出了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美?
“林色鲜翠”、“森森然”、“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清新柔和,温文尔雅”,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景象纷繁,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人间仙境,你能体会作者看到这一景象时的心情吗?用你的朗读也将我们带入维也纳森林游览一番吧。
预设2:维也纳森林面积广
“有人说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被称‘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
文中的哪些数字让你感受到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大?
可以结合查阅的资料:“全球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为31.7%,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来进行比较,从而感知维也纳森林的面积之大。
预设3:维也纳森林作用大
A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阴里立刻清爽宜人……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
从这一段你知道了维也纳森林有什么作用?(调节气温)想像一下作者生活在那里会有什么舒适的感觉?(清爽宜人、天气如秋……)
B .“……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森林和草地有什么非凡的作用呢?(吸收阳光的热量)你能想象当时的样子吗?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预设4:维也纳森林为什么会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呢?
A .“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森林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样子,与国家很早就颁布并实施的《森林法》是有直接关系的。
B .“……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谈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小结全文,尝试背诵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同学们挑选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大声地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
五、作业
(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茂密的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作为音乐之都,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作家冯骥才借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样一个题目,向我们展示了维也纳的森林这样的一个异域风情。
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共9个自然段,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作者运用丰富的材料向我们证实: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课文分为这样几部分:
开头开宗明义:“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被绿色包围”何以成为骄傲与福气,是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一点一点向读者揭示的主题。
维也纳森林的面积足够大:“整个国土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覆盖”,没有人能找到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维也纳的森林景象纷繁:“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的温文尔雅,与这座城市的风格相得益彰,与“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维也纳森林的作用大:最能体现福气之处,可能在于“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疾降的骤雨中,林间烟雾飞扬的景象,就是最好的注释与说明,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一种福气。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福气源自于维也纳人祖祖辈辈的积福与惜福,一百余年的《森林法》,现代维也纳人对每一片草地,每一棵花木的呵护,都成就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文结尾一句,“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是在指那只与乐队齐奏齐唱的孔雀,也在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冯骥才一直提倡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可实际上在外来文化上,对环境的保护上,他笔下的维也纳也许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本与教材。
【教学建议】
一、鉴于本课的特点,很适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体会重点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再从表达形式上认识并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风格,
通过归纳和梳理文本材料把握文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生动,文字优美,表达灵活,应指导学生深入文字,反复品读,涵咏体会,理解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鉴于游记散文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材料颇多等特点,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理解文本的关键在于品读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形散神聚”是课文组材上的一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认识不难,理解却不易,需要老师的明晰指导。
三、描写是游记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课文中有不少文字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本文的具体内容体会这种写法。同样的景物,观察位置变化,或是游览参观路线的变动,呈现给人的印象也随之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技巧,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仿写,予以巩固,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风光,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使学生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等。
(三)、课文理解
1.请学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以维也纳森林为核心,讲述了作者在维也纳亲眼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
2.组织研读
(1)提出问题:如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等。
(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并加以体会。
(3)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寻求对问题的理解。
3.以作者的感受为线,圈划、朗读、讨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对于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到的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如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等。
在充分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之后,更主要的是要学生体会,森林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因为这些关键画面、典型场面所构成的景象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这是我们阅读文本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4.在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明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5.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谈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圈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反复吟诵中,背诵积累体会。
7.在教学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次课的教学: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四)、在语言训练方面,要注意体会文中问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
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五)、作业
(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
(3)阅读冯骥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
(六)、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你们听说过维也纳吗?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介绍维也纳(幻灯出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维也纳长期以来
一直是艺术,尤其是音乐中心,曾在此生活和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来到维也纳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气息,然而维也纳最吸引他的不是音乐会,不是建筑,而是那里的森林,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使学生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
师:大家都被陶醉了!别急,我们一会儿再借助文字来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2.小组交流,汇报
(1)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容易读错的词语写到纠错本。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字词,要重点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认读:
披甲戴盔 温文而雅 赏心悦目 灼 热 颁布 骤雨 飞禽 恩赐 目力所及 层层叠叠 尘烟障目 逞强好胜 混杂 露天 眩惑 公顷
注意指导书写:骤
(3)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重点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3.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觉?
(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维也纳森林?
(景色美、面积广、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全文共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整体介绍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
第二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面积
第三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清新柔和
第四、五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第六、七、八、九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气候宜人的原因:是维也纳人民努力的结果。
四、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利用同步检测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
(1)维也纳森林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反复朗读文章 (2)书写本课生词两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冯骥才走进维也纳森林,感受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
二、品读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可以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再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三、全班交流
预设1:维也纳森林景色美
A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具体说说你从这一段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维也纳森林景色美?
引导学生抓住“绿海无边”、“绿色的浪花”、“无边无际”、“层层叠叠”,感受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
可问学生:你能想象作者眼前的维也纳森林的样子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B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每逢春天,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
这一段的哪些字、词、句写出了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美?
“林色鲜翠”、“森森然”、“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清新柔和,温文尔雅”,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景象纷繁,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人间仙境,你能体会作者看到这一景象时的心情吗?用你的朗读也将我们带入维也纳森林游览一番吧。
预设2:维也纳森林面积广
“有人说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被称‘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
文中的哪些数字让你感受到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大?
可以结合查阅的资料:“全球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为31.7%,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来进行比较,从而感知维也纳森林的面积之大。
预设3:维也纳森林作用大
A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阴里立刻清爽宜人……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
从这一段你知道了维也纳森林有什么作用?(调节气温)想像一下作者生活在那里会有什么舒适的感觉?(清爽宜人、天气如秋……)
B .“……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森林和草地有什么非凡的作用呢?(吸收阳光的热量)你能想象当时的样子吗?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预设4:维也纳森林为什么会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呢?
A .“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森林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样子,与国家很早就颁布并实施的《森林法》是有直接关系的。
B .“……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谈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小结全文,尝试背诵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同学们挑选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大声地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
五、作业
(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