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将心比心
“简直受不了。要命!”
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他们为什么总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做什么他们都要唠叨。太不体谅人了。”
“是这样的啦。代沟!”
“太对了!”
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概半个钟头,终于在“理解万岁”的高呼声中挂上了电话。 “讲什么讲了这么久?”妈妈问我。
“怎么?电话也不能打了!”大概是激昂情绪的余波还未散尽,我冒出这么一句话来,转身进了房间。
妈妈沉默了。
晚上书桌前仍送来半杯牛奶,温热的,妈妈送来的。妈没说话,出去了。平时她总要问一两句的。
我意识到我犯了错,刚才的话或许伤了妈妈的心。可是,妈妈还是送来了牛奶。 那一霎,我感到浓浓的母爱。
回想那一幕幕母爱的片段:风雨中送伞的母亲,病榻前照料的母亲,上学途中护送的母亲,比赛场外等候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那颗爱女之心。
回想,当母亲为了让我添一件衣服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回想,当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成绩„„回想,母亲唠叨过的一切事情,竟无一不牵动那颗爱女之心。
“时间不早了,收拾了准备睡吧!”她忍不住又唠叨:“睡晚了明天起不来,会影响学习的。”
我突然想到,唠叨居然是母爱的表达。
我顺从地照办了。
月光从窗台射进来,柔和的,像妈妈的手。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我觉得爸妈真好。
将心比心,总是要求父母理解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妈妈爸爸?你会发现他们理解你其实比你理解他们多。
将心比心,总是觉得父母对你不好的子女,为什么不先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有多少?你会发现他们给你的爱大大多于你对他们的爱。
真的,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一切„„
阅读训练
1. 文字小医生。下面的词语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原来是错别字“上了身”,你能把它们改正确吗?
唠刀( ) 休谅( ) 感概万千( )
影晌( ) 等侯( ) 无微不致( )
2.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1)“是这样的啦,代沟..
!” 代沟:
(2)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
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感慨万千:
3. 请你想一想,下面的词语后面可以搭配哪些词?千万别搭出笑话来呀!
情绪( ) 照料( ) 影响( )
发现( ) 准备( ) 表达( )
4. 句子万花筒。
(1)总是要求父母理解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改成陈述句)
(2)爸妈真的好伟大!(改成反问句)
5. 各就各位。
(1)文章中第十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 )。
A. 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C.话未说完 D.说话断断续续
(2)“一霎”是表示时间极短的词,下面和它表示的意思一样的词有( )。
A. 一瞬间 B.刹那 C.霎时间 D.时间
(3)下面哪组字的笔画相同( )
A. 像 唠 柔 妈 B.情 理 断 做 C.然 想 解 谅 D.爱 概 怨 照
6. 各抒己见。
文中的“我”对妈妈的唠叨是那么不理解,为什么还是顺从地照办了呢?
7. 智慧冲浪。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郑板桥读完,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送给那户人家。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阅读材料
将心比心
“简直受不了。要命!”
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他们为什么总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做什么他们都要唠叨。太不体谅人了。”
“是这样的啦。代沟!”
“太对了!”
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概半个钟头,终于在“理解万岁”的高呼声中挂上了电话。 “讲什么讲了这么久?”妈妈问我。
“怎么?电话也不能打了!”大概是激昂情绪的余波还未散尽,我冒出这么一句话来,转身进了房间。
妈妈沉默了。
晚上书桌前仍送来半杯牛奶,温热的,妈妈送来的。妈没说话,出去了。平时她总要问一两句的。
我意识到我犯了错,刚才的话或许伤了妈妈的心。可是,妈妈还是送来了牛奶。 那一霎,我感到浓浓的母爱。
回想那一幕幕母爱的片段:风雨中送伞的母亲,病榻前照料的母亲,上学途中护送的母亲,比赛场外等候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那颗爱女之心。
回想,当母亲为了让我添一件衣服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回想,当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成绩„„回想,母亲唠叨过的一切事情,竟无一不牵动那颗爱女之心。
“时间不早了,收拾了准备睡吧!”她忍不住又唠叨:“睡晚了明天起不来,会影响学习的。”
我突然想到,唠叨居然是母爱的表达。
我顺从地照办了。
月光从窗台射进来,柔和的,像妈妈的手。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我觉得爸妈真好。
将心比心,总是要求父母理解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妈妈爸爸?你会发现他们理解你其实比你理解他们多。
将心比心,总是觉得父母对你不好的子女,为什么不先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有多少?你会发现他们给你的爱大大多于你对他们的爱。
真的,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一切„„
阅读训练
1. 文字小医生。下面的词语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原来是错别字“上了身”,你能把它们改正确吗?
唠刀( ) 休谅( ) 感概万千( )
影晌( ) 等侯( ) 无微不致( )
2.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1)“是这样的啦,代沟..
!” 代沟:
(2)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
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感慨万千:
3. 请你想一想,下面的词语后面可以搭配哪些词?千万别搭出笑话来呀!
情绪( ) 照料( ) 影响( )
发现( ) 准备( ) 表达( )
4. 句子万花筒。
(1)总是要求父母理解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改成陈述句)
(2)爸妈真的好伟大!(改成反问句)
5. 各就各位。
(1)文章中第十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 )。
A. 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C.话未说完 D.说话断断续续
(2)“一霎”是表示时间极短的词,下面和它表示的意思一样的词有( )。
A. 一瞬间 B.刹那 C.霎时间 D.时间
(3)下面哪组字的笔画相同( )
A. 像 唠 柔 妈 B.情 理 断 做 C.然 想 解 谅 D.爱 概 怨 照
6. 各抒己见。
文中的“我”对妈妈的唠叨是那么不理解,为什么还是顺从地照办了呢?
7. 智慧冲浪。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郑板桥读完,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送给那户人家。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