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1
(填人名)。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1
(填人名)。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