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文2900字

初二作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读了题目我们知道,这句话来自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 ,生齐读

2. 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

二.走进王维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朝代,此时的长安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也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少年王维也带着自己的向往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1)“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15岁”(说明年纪还小)“两年”(说明离开家乡时间漫长)

(2)两年都未能回家乡,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年代,回家容易吗?

(3)体验说话: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为异客,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 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盼望____________

当他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__

当他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__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时候的王维呢?(冷冷清清、无依无靠、孤孤单单)

(4)请你把王维的这份孤独、这份寂寞、这份冷清读到课文中去。(指导读)

总结: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王维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携老扶幼,兴高采烈地区登高游玩。”

(1)这是怎样的节日场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a.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b.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c. 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d. 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如果你是王维,独自一人身处这热闹中,你会怎么想? (3)是啊,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却孤独一人,因而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4)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

一年有那么多的佳节,在每一个佳节来临时,他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就会更加的强烈。

总结:身处异乡的异客最怕过佳节,怕那噼里啪啦的快乐鞭炮声,怕他人那扶老携幼的天伦欢笑声、怕那兴高采烈的登高游玩声,怕看到那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因为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更孤独、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四、忆山东兄弟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到佳节,越思亲。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1)兄弟们一起登高图,一起插茱萸、一起笑……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4)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 (点课件:想象说话) “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读了题目我们知道,这句话来自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 ,生齐读

2. 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

二.走进王维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朝代,此时的长安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也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少年王维也带着自己的向往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1)“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15岁”(说明年纪还小)“两年”(说明离开家乡时间漫长)

(2)两年都未能回家乡,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年代,回家容易吗?

(3)体验说话: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为异客,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 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盼望____________

当他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__

当他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__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时候的王维呢?(冷冷清清、无依无靠、孤孤单单)

(4)请你把王维的这份孤独、这份寂寞、这份冷清读到课文中去。(指导读)

总结: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王维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携老扶幼,兴高采烈地区登高游玩。”

(1)这是怎样的节日场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a.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b.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c. 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d. 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如果你是王维,独自一人身处这热闹中,你会怎么想? (3)是啊,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却孤独一人,因而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4)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

一年有那么多的佳节,在每一个佳节来临时,他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就会更加的强烈。

总结:身处异乡的异客最怕过佳节,怕那噼里啪啦的快乐鞭炮声,怕他人那扶老携幼的天伦欢笑声、怕那兴高采烈的登高游玩声,怕看到那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因为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更孤独、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四、忆山东兄弟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到佳节,越思亲。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1)兄弟们一起登高图,一起插茱萸、一起笑……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4)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 (点课件:想象说话) “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


相关作文

  •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山小学作文3100字
  • 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 [教材阐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课文分"文"和"诗"两个部分,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而特别思念家乡和亲人,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作文2500字
  • 1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 ...

  •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作文1400字
  •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品读文本,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水调歌头>后几句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3. 学习体会文本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及"自言自语"式心理活动描写的方式,尝试迁移仿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 ...

  • 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作文1300字
  • 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把节日里难忘的活动或场景写下来. 2.把活动或场景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写活动或场景时写出节日特色节日氛围.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重点了解一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回顾一下过节的活动或场景. 2.习作范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 ...

  •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第二课时)作文1600字
  •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教学时数] ...

  •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作文3300字
  •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刘口小学 夏庆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 ...

  • 每逢佳节倍思亲反思作文2500字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 ...

  • 三下23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1200字
  •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 ...

  •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字
  •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