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读了题目我们知道,这句话来自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 ,生齐读
2. 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
二.走进王维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朝代,此时的长安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也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少年王维也带着自己的向往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1)“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15岁”(说明年纪还小)“两年”(说明离开家乡时间漫长)
(2)两年都未能回家乡,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年代,回家容易吗?
(3)体验说话: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为异客,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 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盼望____________
当他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__
当他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__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时候的王维呢?(冷冷清清、无依无靠、孤孤单单)
(4)请你把王维的这份孤独、这份寂寞、这份冷清读到课文中去。(指导读)
总结: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王维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携老扶幼,兴高采烈地区登高游玩。”
(1)这是怎样的节日场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a.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b.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c. 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d. 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如果你是王维,独自一人身处这热闹中,你会怎么想? (3)是啊,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却孤独一人,因而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4)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
一年有那么多的佳节,在每一个佳节来临时,他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就会更加的强烈。
总结:身处异乡的异客最怕过佳节,怕那噼里啪啦的快乐鞭炮声,怕他人那扶老携幼的天伦欢笑声、怕那兴高采烈的登高游玩声,怕看到那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因为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更孤独、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四、忆山东兄弟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到佳节,越思亲。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1)兄弟们一起登高图,一起插茱萸、一起笑……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4)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 (点课件:想象说话) “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读了题目我们知道,这句话来自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 ,生齐读
2. 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
二.走进王维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朝代,此时的长安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也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少年王维也带着自己的向往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1)“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15岁”(说明年纪还小)“两年”(说明离开家乡时间漫长)
(2)两年都未能回家乡,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年代,回家容易吗?
(3)体验说话: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为异客,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 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盼望____________
当他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__
当他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__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时候的王维呢?(冷冷清清、无依无靠、孤孤单单)
(4)请你把王维的这份孤独、这份寂寞、这份冷清读到课文中去。(指导读)
总结: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王维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携老扶幼,兴高采烈地区登高游玩。”
(1)这是怎样的节日场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a.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b.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c. 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d. 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如果你是王维,独自一人身处这热闹中,你会怎么想? (3)是啊,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却孤独一人,因而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4)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
一年有那么多的佳节,在每一个佳节来临时,他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就会更加的强烈。
总结:身处异乡的异客最怕过佳节,怕那噼里啪啦的快乐鞭炮声,怕他人那扶老携幼的天伦欢笑声、怕那兴高采烈的登高游玩声,怕看到那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因为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更孤独、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四、忆山东兄弟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到佳节,越思亲。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1)兄弟们一起登高图,一起插茱萸、一起笑……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4)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 (点课件:想象说话) “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