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青年马克思[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作文3800字

初三作文

张一兵:青年马克思《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我们知道,在1843年末和1844年初,青年马克思还处于他不久前刚刚发生的第一次思想变革之中,即从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范式向一般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一般共产主义的转变。因此他仍忙于出版《德法年鉴》和修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本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之后,应该在以后几期《德法年鉴》上刊登该书的正文部分。但2~5月间,马克思却再次埋头于前一年7~8月在克罗茨纳赫开始的对法国革命的研究,特别是1792年以后共和国产生时期的法国革命史(即国民公会史)。直到5~6月,马克思又中断了国民公会史的写作,转入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青年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的民主主义立场走向历史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再在一般唯物主义新视域中对社会政治与法权进行研究,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国民公会史》的写作成为必然。但他突然中断这一研究转向经济学,其原因是需要探究的。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读书的冲动是哪里来的?第一当然还是社会现实的冲击。这又可以分为当下社会现实与历史学研究中的大量史实两个方面。前者是马克思直接遭遇的经济利益关系之矛盾,后者则已经凸显出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是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提示。如上所述,在《法哲学》的第三篇第二章“市民社会”中,黑格尔直接谈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204页,商务印书馆。)。并且,黑格尔还明确指出这一思想出自斯密、萨伊和李嘉图,列出他们的主要论著。第三就是普鲁东的社会主义和赫斯与青年黑格斯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之后的思想。

马克思与赫斯、恩格斯和普鲁东的交往是他研究经济学最直接的导因。这主要是我们曾经专门分析过的青年恩格斯、赫斯和普鲁东社会主义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赫斯与青年恩格斯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并不深入的经济学研讨之上的哲学政治批判。但二人又有一定区别,赫斯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占主导,而青年恩格斯的思路却是从经济学现实逻辑出发的。在政治立场上,他们都是“哲学共产主义”,即法国的社会主义加上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总体性观点)。因此,青年恩格斯当时断言共产主义是德国哲学的必然结果(注: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第575页。)。如前所述,普鲁东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站在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了(《什么是所有制》)。相比之下,普鲁东的法学社会主义由于肯定劳动价值论而有一定深度。马克思在1844年7月以后,与普鲁东直接交往,常常通宵达旦地争论。在这时,由于马克思的思想更接近赫斯和青年恩格斯,所以这种争论常常表现为哲学共产主义与经济学(法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论。

我将马克思这时阅读语境中的认知结构区分为焦点意识和支援意识。焦点意识即马克思直接有意图的前台理论目的。在这里主要是否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肯定的东西。在马克思《巴黎笔记》的读书进程中,他的直接目的是颠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承认为合理事实的东西,这是一种简单的颠倒阅读法。支援意识是指在亚意图层面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认知过程的后台性语境。这主要有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直接性的参考背景,这主要是赫斯、青年恩格斯和普鲁东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青年恩格斯与赫斯是共产主义,而普鲁东则是西斯蒙第式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从笔记的前期摘录内容上看,主要是受恩格斯的影响。卢森贝是前苏联最早研究马克思这一笔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正确地指出了恩格斯《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他写道:“马克思大部分对摘录的意见,是追随恩格斯的,有时甚至是逐字都追随着恩格斯。”(注: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发展概论》第54页。)第二个层面是更深一层的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逻辑,而且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不仅仅是自然唯物主义)。我已经指出过,此时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权力话语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逻辑。但在这一阅读的主要进程中,哲学话语却基

本处于沉默状态。

我还注意到,在马克思摘录和评述经济学观点的时候,主要的摄入视角是政治立场评判,而并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本身。这就使马克思在这种选择性阅读意向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些重要的东西。首先,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中暗含的社会唯物主义前提。我发现,马克思此时没有注意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前提主要是培根—洛克式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这种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方法已经发生了某种理论改变(不完全同质于启蒙思想一直到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在古典经济学发生发展的现实理论运作中,经济学家总是力图从自然物质之上的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现实出发,并且,在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那里,已经抽象出非实体的“劳动活动”和“价值”、“交换”等社会物质存在(魁奈、斯密和李嘉图)。这就是我已经指认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从社会物质存在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第

一、第二层级。更进一步,作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操作语境的必然前提,是在斯密的现实社会经济结构和规律研究以及李嘉图对大工业物质生产的分析中,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第三层级。而且马克思同样没有关注西斯蒙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李斯特为拒绝老牌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对德国经济的个性分析,我们从这中间还可以看到一种更加具体的现实历史分析(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他们不可能真正发现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相反,这时青年马克思的思路虽然已经是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但其深层语境却仍然是抽象的人本主义价值伦理悬设与批判,这样,我们这里说明的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客观逻辑正好也是被马克思无意识拒斥的。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其次,另一个在马克思经济学学习中被忽视的重要的方面,就是最有可能直接生发出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显然,马克思此时深层哲学构架中正处于立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感性”具体,以后对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抽象”。所以他也同样反对经济学研究中非现实的“抽象”: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本质恰恰在于“否定了生活的一切意义”,这是一种“无耻”抽象的顶点。生活有什么意义?马克思认为,生活的意义应该是人(马克思没有意识到,他这里的“人”在更深层次的历史观中,同样也是抽象的,这一点只是在1845年春天以后的哲学革命中才正确地指认出来)。他批评斯密等人的价值论没有考虑到竞争与市场的现实因素,所以必然是抽象的。马克思这时还无法理解这种对社会生活本质进行客观抽象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这一点是在后来的《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一般”和“资本一般”概念的制定中才完成的)。在此,他赞同了恩格斯,拒绝承认劳动价值论。从哲学认识逻辑上看,这是用一种自然唯物主义现象论否定比较深刻的社会唯物主义本质论;而从经济学上看,马克思则失去了从劳动价值论翻转过来现实地否定资本主义的科学方向。卢森贝认为,在这里,马克思与恩格斯都有意识地反对了李嘉图式的社会主义和普鲁东关于价值理论的观点,即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以“劳动货币”来发行资本主义交换体制使劳动价值实现出来的观点(注: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发展概论》第60页,三联书店,1958年。)。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包括恩格斯)这时还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具体说,马克思是在后来1845年的《曼彻斯特笔记》(1845年7~8月,9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第4部分第4、5卷)中才发现了这一从经济学研究本身否定资本主义思路的意义。即他后来所说的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从李嘉图的经济学来认证社会主义的结论。

也由于这时马克思的主导性思路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反思,所以当他第一次面对经济学的“科学研究”(这是马克思在以后对李嘉图研究的称谓),马克思只是简单地颠倒过来理解,即以人性的尺度来坚决地反对和否定私有制。不过在这里,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还是不系统的,超越地普鲁东和赫斯之上的劳动异化逻辑尚没有形成。这一新的哲学理论建构是在最后的《穆勒笔记》中实现的。《穆勒笔记》是《巴黎笔记》中一次重大认识飞跃,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确立。马克思在这里实现了一种话语的转换,即从经

济学学习的跟读语境转换到哲学话语的统摄性运作。于是这就发生了一个《巴黎笔记》中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突然摆脱了前面的失语状态,立刻重新获得了对经济学文本的批判性支配权。这一次,马克思不再跟着斯密、李嘉图被动地向前走,而真正找到了一个逻辑入口。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从恩格斯的思路向赫斯思路的转换,即以人本学的异化判定代替了客观的经济对立和分裂!但是,马克思由此得到了第一个从整体上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构架,这就是经过赫斯改造过的人本主义哲学的经济异化批判逻辑。我们看到,马克思这里的理论评述与《巴黎笔记》前面的评议有了很大的异质性。马克思开始变得自由和自信起来。 这是我们对《巴黎笔记》的一个总体评价。以后我们还会以文本解读本身来确证这一点。

张一兵:青年马克思《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我们知道,在1843年末和1844年初,青年马克思还处于他不久前刚刚发生的第一次思想变革之中,即从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范式向一般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一般共产主义的转变。因此他仍忙于出版《德法年鉴》和修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本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之后,应该在以后几期《德法年鉴》上刊登该书的正文部分。但2~5月间,马克思却再次埋头于前一年7~8月在克罗茨纳赫开始的对法国革命的研究,特别是1792年以后共和国产生时期的法国革命史(即国民公会史)。直到5~6月,马克思又中断了国民公会史的写作,转入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青年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的民主主义立场走向历史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再在一般唯物主义新视域中对社会政治与法权进行研究,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国民公会史》的写作成为必然。但他突然中断这一研究转向经济学,其原因是需要探究的。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读书的冲动是哪里来的?第一当然还是社会现实的冲击。这又可以分为当下社会现实与历史学研究中的大量史实两个方面。前者是马克思直接遭遇的经济利益关系之矛盾,后者则已经凸显出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是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提示。如上所述,在《法哲学》的第三篇第二章“市民社会”中,黑格尔直接谈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204页,商务印书馆。)。并且,黑格尔还明确指出这一思想出自斯密、萨伊和李嘉图,列出他们的主要论著。第三就是普鲁东的社会主义和赫斯与青年黑格斯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之后的思想。

马克思与赫斯、恩格斯和普鲁东的交往是他研究经济学最直接的导因。这主要是我们曾经专门分析过的青年恩格斯、赫斯和普鲁东社会主义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赫斯与青年恩格斯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并不深入的经济学研讨之上的哲学政治批判。但二人又有一定区别,赫斯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占主导,而青年恩格斯的思路却是从经济学现实逻辑出发的。在政治立场上,他们都是“哲学共产主义”,即法国的社会主义加上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总体性观点)。因此,青年恩格斯当时断言共产主义是德国哲学的必然结果(注: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第575页。)。如前所述,普鲁东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站在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了(《什么是所有制》)。相比之下,普鲁东的法学社会主义由于肯定劳动价值论而有一定深度。马克思在1844年7月以后,与普鲁东直接交往,常常通宵达旦地争论。在这时,由于马克思的思想更接近赫斯和青年恩格斯,所以这种争论常常表现为哲学共产主义与经济学(法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论。

我将马克思这时阅读语境中的认知结构区分为焦点意识和支援意识。焦点意识即马克思直接有意图的前台理论目的。在这里主要是否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肯定的东西。在马克思《巴黎笔记》的读书进程中,他的直接目的是颠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承认为合理事实的东西,这是一种简单的颠倒阅读法。支援意识是指在亚意图层面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认知过程的后台性语境。这主要有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直接性的参考背景,这主要是赫斯、青年恩格斯和普鲁东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青年恩格斯与赫斯是共产主义,而普鲁东则是西斯蒙第式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从笔记的前期摘录内容上看,主要是受恩格斯的影响。卢森贝是前苏联最早研究马克思这一笔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正确地指出了恩格斯《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他写道:“马克思大部分对摘录的意见,是追随恩格斯的,有时甚至是逐字都追随着恩格斯。”(注: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发展概论》第54页。)第二个层面是更深一层的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逻辑,而且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不仅仅是自然唯物主义)。我已经指出过,此时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权力话语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逻辑。但在这一阅读的主要进程中,哲学话语却基

本处于沉默状态。

我还注意到,在马克思摘录和评述经济学观点的时候,主要的摄入视角是政治立场评判,而并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本身。这就使马克思在这种选择性阅读意向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些重要的东西。首先,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中暗含的社会唯物主义前提。我发现,马克思此时没有注意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前提主要是培根—洛克式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这种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方法已经发生了某种理论改变(不完全同质于启蒙思想一直到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在古典经济学发生发展的现实理论运作中,经济学家总是力图从自然物质之上的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现实出发,并且,在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那里,已经抽象出非实体的“劳动活动”和“价值”、“交换”等社会物质存在(魁奈、斯密和李嘉图)。这就是我已经指认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从社会物质存在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第

一、第二层级。更进一步,作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操作语境的必然前提,是在斯密的现实社会经济结构和规律研究以及李嘉图对大工业物质生产的分析中,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第三层级。而且马克思同样没有关注西斯蒙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李斯特为拒绝老牌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对德国经济的个性分析,我们从这中间还可以看到一种更加具体的现实历史分析(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他们不可能真正发现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相反,这时青年马克思的思路虽然已经是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但其深层语境却仍然是抽象的人本主义价值伦理悬设与批判,这样,我们这里说明的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客观逻辑正好也是被马克思无意识拒斥的。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其次,另一个在马克思经济学学习中被忽视的重要的方面,就是最有可能直接生发出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显然,马克思此时深层哲学构架中正处于立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感性”具体,以后对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抽象”。所以他也同样反对经济学研究中非现实的“抽象”: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本质恰恰在于“否定了生活的一切意义”,这是一种“无耻”抽象的顶点。生活有什么意义?马克思认为,生活的意义应该是人(马克思没有意识到,他这里的“人”在更深层次的历史观中,同样也是抽象的,这一点只是在1845年春天以后的哲学革命中才正确地指认出来)。他批评斯密等人的价值论没有考虑到竞争与市场的现实因素,所以必然是抽象的。马克思这时还无法理解这种对社会生活本质进行客观抽象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这一点是在后来的《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一般”和“资本一般”概念的制定中才完成的)。在此,他赞同了恩格斯,拒绝承认劳动价值论。从哲学认识逻辑上看,这是用一种自然唯物主义现象论否定比较深刻的社会唯物主义本质论;而从经济学上看,马克思则失去了从劳动价值论翻转过来现实地否定资本主义的科学方向。卢森贝认为,在这里,马克思与恩格斯都有意识地反对了李嘉图式的社会主义和普鲁东关于价值理论的观点,即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以“劳动货币”来发行资本主义交换体制使劳动价值实现出来的观点(注: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发展概论》第60页,三联书店,1958年。)。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包括恩格斯)这时还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具体说,马克思是在后来1845年的《曼彻斯特笔记》(1845年7~8月,9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第4部分第4、5卷)中才发现了这一从经济学研究本身否定资本主义思路的意义。即他后来所说的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从李嘉图的经济学来认证社会主义的结论。

也由于这时马克思的主导性思路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反思,所以当他第一次面对经济学的“科学研究”(这是马克思在以后对李嘉图研究的称谓),马克思只是简单地颠倒过来理解,即以人性的尺度来坚决地反对和否定私有制。不过在这里,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还是不系统的,超越地普鲁东和赫斯之上的劳动异化逻辑尚没有形成。这一新的哲学理论建构是在最后的《穆勒笔记》中实现的。《穆勒笔记》是《巴黎笔记》中一次重大认识飞跃,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确立。马克思在这里实现了一种话语的转换,即从经

济学学习的跟读语境转换到哲学话语的统摄性运作。于是这就发生了一个《巴黎笔记》中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突然摆脱了前面的失语状态,立刻重新获得了对经济学文本的批判性支配权。这一次,马克思不再跟着斯密、李嘉图被动地向前走,而真正找到了一个逻辑入口。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从恩格斯的思路向赫斯思路的转换,即以人本学的异化判定代替了客观的经济对立和分裂!但是,马克思由此得到了第一个从整体上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构架,这就是经过赫斯改造过的人本主义哲学的经济异化批判逻辑。我们看到,马克思这里的理论评述与《巴黎笔记》前面的评议有了很大的异质性。马克思开始变得自由和自信起来。 这是我们对《巴黎笔记》的一个总体评价。以后我们还会以文本解读本身来确证这一点。


相关作文

  • 高考语文最后冲刺复习提纲作文1700字
  • 1 行百里者半九十 ----2015届高考语文冲刺自主复习指导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寒窗十几载,我们既要善始,更要善终: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借以与2015届高三学子共勉. 一. 语文考前复习六原则 (一 )化零为整: 语 ...

  • 采访写作作文26700字
  •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 ...

  • 41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作文8200字
  • 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一.解决"老大难"的新思路 作文教学,在我国向来是个"老大难".-提到作文,学生们,一不愿意写,二没内容写,三不会写.教师呢?一害怕教,二没法教,于是不去教. 面对写作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多从&quo ...

  •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作文15100字
  • 基础写作作业1答案 1.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有丰富而且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它包括文本的材料和思想两方面的因素. 文本的材料,材料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材料是泛指已被作者关注并意识到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收集 ...

  • 09年考研文学批评写作资料作文21400字
  • 09年考研文学批评写作资料: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1,一些理论家对探讨文学本质的视点进行了归纳,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归纳了西方文文论从古至今的四个理论视点,这就是艺术家(作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古今一切文学理论都来自于站在这四个视点上对 ...

  • 论文学典型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作文4800字
  • 论文学典型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 冯晖 关键词:典型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文学 摘要:典型理论曾经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盛极一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其太过膨胀而遭到小说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放逐.今天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 本土文化有着被覆盖的危机.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而"文学 ...

  • 第10课 谈作文作文1800字
  • 教学目标 2. 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 课时安排 1课时. ...

  • 不畏浮云遮望眼(郑传敏)作文4800字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与全国各省试卷的比较分析探究 郑传敏 高考语文新课标卷2009年只有两个省用,2010年五省,到2011年已有宁夏.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新疆.海南七省使用,推广迅速.它结构简洁.题型灵活,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较传统试卷更好地 ...

  • 东北师范写作16秋在线作业2作文12100字
  • 谋学网www.mouxue.com 写作16秋在线作业2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同时,还兼有哪些表达手法? . 抒情 . 议论 . 白描 . 说明 正确答案: 2. 说明文从反映对象的内容到形式都要做到以下哪些? . 判断准确 . 界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