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北京卷作文2100字

初一作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考题解析

2015年开始,北京大作文有一个明确的特点,作文跟前面的大阅读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阅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以两千字的篇幅,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引发了我们精神上的探寻与回归。题干中突出强调了两点: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很显然,要写好这个题目,重点在“何以”,即阐述考生自己对老腔等传统艺术形式令人震撼的原因的理解。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厘清:一、应该由“老腔”思考到“老腔们”,探讨对这一类艺术当下令人震撼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就老腔谈老腔,思维上需要由个及类;二、原因见仁见智,最能看出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它令人震撼,可能是其中蕴含的某种元素本身,如对苦难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是当下我们缺少或忽视的。民族文化里,深埋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探寻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便是帮助我们寻找并确认精神的乡土。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层次,帮助每一位考生由自身的文化体验出发。 由此,我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释我们对“何以”的理解,有理有据展开即可。具体写法上,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由个及类展开思维,让文章有清晰的思维路径。

阅卷中,负责人漆永祥表示,“揪着老腔说老腔,这作文肯定写不好”。顺着文化传承的精神拓展开去,这样的作文才容易得高分。从阅卷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能够由老腔到文化,由文化到文化精神的传承来展开论述。

今年的作文提醒我们,作文备考重在提高思想认知力,提高思维力。靠某种模式和技巧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只有提高认知水平和思考深度,特别是对四大热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好,说得深入;只有掌握考场作文的基本思维类型,才能有效展开思路。

一类文

老腔,何以震撼?

□北京一考生

春晚上,谭维维的一曲“华阴老腔”唱响天际;陈忠实的一篇《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歌颂了白鹿原上那一个传唱百年的腔调。我不懂乐理,我也不知它的歌词内涵。但是我现在仍然记得春晚时,听着那板砖敲击凳子时的“哐当”,我触电般的震撼,心中涌上一股不知缘何的感动,心底告诉我,想哭。

静而思之,这样使我想落泪的老腔,何以震撼我的内心?

我想,这或许就是“纯粹”的力量吧!脱去了虚假的外壳,没有了华美的外衣,在这最简单真实的老腔面前,让人暴露出最真实的自己;老腔的纯粹与与内心的纯粹产生聚变效应,那便是心灵的律动,于是,人们的本能和内心才被唤醒。

最纯粹的东西往往最有力量。百年千年岁月将外面包裹的糖衣洗去,留下的即使再破败,锈迹斑斑,也不要紧,这正是人们想看到的。就像在华阴老腔面前,观众欢呼鼓掌,濮存昕情感爆发,谭维维在其中怒吼着她的摇滚,他们的单纯与之相碰撞,这激发了心底深处的呐

喊,有了共振,就有了力量。

老腔从白鹿原上唱响了,而那些我们不知道还在哪个角落低低吟唱的声音呢?还有那曾经唱响过,却又被我们忘却的声音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倾听,去期待?

这两年爆热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等一系列比赛,成语、诗词一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何?人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丢失,那么,快丢失了才想起,想起了就一阵热潮,热潮之后呢?是无奈的悲凉,是无人关心的哀伤。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感受这一“纯粹”。

老腔,以及老腔们,我们不该遗忘啊!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那么鲜活地生存,为什么我们当下总是喜欢为自己带上一个面具,而并不是真实地、真诚地去面对对方。那种真实质朴是我们如今不复存在的,那种简单干净是我们如今珍稀的,现在的生活更多地与这些悖离,我们是不是该有些反思?

老腔震撼我们,是因为它是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深厚声音,是文化的一个符号。我们渐渐淡忘了它们,当再次遇到那干净远古的力量,民族的血液会沸腾。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让它从一开始就不要销声匿迹,我不敢让这些传统的声音都经历一次埋下又被重启,怕的是,若是一不小心丢下了一两个,那我们丢失的鲜活血液便不止一点。

请正视老腔们,那都是我们的宝贝,它们回来了,民族之歌才能得以延唱。 评点

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思维由浅入深的推进,由老腔上升到传统文化的层面,反思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从老腔写起,前半部分论述老腔何以震撼的原因“这就是纯粹的力量吧”。后半部分由“老腔”联系到了“老腔们”,拓展开来,写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强调真实纯粹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最后呼吁式结尾,请人们正视文化,让文化回归不要丢失,将内涵升华到文化和民族层面。紧扣“老腔何以震撼”――老腔震撼人们的正是人们所缺少的,联系现实反思,再升华到传统文化,思路清晰。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考题解析

2015年开始,北京大作文有一个明确的特点,作文跟前面的大阅读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阅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以两千字的篇幅,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引发了我们精神上的探寻与回归。题干中突出强调了两点: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很显然,要写好这个题目,重点在“何以”,即阐述考生自己对老腔等传统艺术形式令人震撼的原因的理解。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厘清:一、应该由“老腔”思考到“老腔们”,探讨对这一类艺术当下令人震撼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就老腔谈老腔,思维上需要由个及类;二、原因见仁见智,最能看出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它令人震撼,可能是其中蕴含的某种元素本身,如对苦难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是当下我们缺少或忽视的。民族文化里,深埋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探寻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便是帮助我们寻找并确认精神的乡土。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层次,帮助每一位考生由自身的文化体验出发。 由此,我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释我们对“何以”的理解,有理有据展开即可。具体写法上,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由个及类展开思维,让文章有清晰的思维路径。

阅卷中,负责人漆永祥表示,“揪着老腔说老腔,这作文肯定写不好”。顺着文化传承的精神拓展开去,这样的作文才容易得高分。从阅卷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能够由老腔到文化,由文化到文化精神的传承来展开论述。

今年的作文提醒我们,作文备考重在提高思想认知力,提高思维力。靠某种模式和技巧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只有提高认知水平和思考深度,特别是对四大热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好,说得深入;只有掌握考场作文的基本思维类型,才能有效展开思路。

一类文

老腔,何以震撼?

□北京一考生

春晚上,谭维维的一曲“华阴老腔”唱响天际;陈忠实的一篇《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歌颂了白鹿原上那一个传唱百年的腔调。我不懂乐理,我也不知它的歌词内涵。但是我现在仍然记得春晚时,听着那板砖敲击凳子时的“哐当”,我触电般的震撼,心中涌上一股不知缘何的感动,心底告诉我,想哭。

静而思之,这样使我想落泪的老腔,何以震撼我的内心?

我想,这或许就是“纯粹”的力量吧!脱去了虚假的外壳,没有了华美的外衣,在这最简单真实的老腔面前,让人暴露出最真实的自己;老腔的纯粹与与内心的纯粹产生聚变效应,那便是心灵的律动,于是,人们的本能和内心才被唤醒。

最纯粹的东西往往最有力量。百年千年岁月将外面包裹的糖衣洗去,留下的即使再破败,锈迹斑斑,也不要紧,这正是人们想看到的。就像在华阴老腔面前,观众欢呼鼓掌,濮存昕情感爆发,谭维维在其中怒吼着她的摇滚,他们的单纯与之相碰撞,这激发了心底深处的呐

喊,有了共振,就有了力量。

老腔从白鹿原上唱响了,而那些我们不知道还在哪个角落低低吟唱的声音呢?还有那曾经唱响过,却又被我们忘却的声音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倾听,去期待?

这两年爆热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等一系列比赛,成语、诗词一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何?人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丢失,那么,快丢失了才想起,想起了就一阵热潮,热潮之后呢?是无奈的悲凉,是无人关心的哀伤。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感受这一“纯粹”。

老腔,以及老腔们,我们不该遗忘啊!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那么鲜活地生存,为什么我们当下总是喜欢为自己带上一个面具,而并不是真实地、真诚地去面对对方。那种真实质朴是我们如今不复存在的,那种简单干净是我们如今珍稀的,现在的生活更多地与这些悖离,我们是不是该有些反思?

老腔震撼我们,是因为它是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深厚声音,是文化的一个符号。我们渐渐淡忘了它们,当再次遇到那干净远古的力量,民族的血液会沸腾。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让它从一开始就不要销声匿迹,我不敢让这些传统的声音都经历一次埋下又被重启,怕的是,若是一不小心丢下了一两个,那我们丢失的鲜活血液便不止一点。

请正视老腔们,那都是我们的宝贝,它们回来了,民族之歌才能得以延唱。 评点

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思维由浅入深的推进,由老腔上升到传统文化的层面,反思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从老腔写起,前半部分论述老腔何以震撼的原因“这就是纯粹的力量吧”。后半部分由“老腔”联系到了“老腔们”,拓展开来,写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强调真实纯粹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最后呼吁式结尾,请人们正视文化,让文化回归不要丢失,将内涵升华到文化和民族层面。紧扣“老腔何以震撼”――老腔震撼人们的正是人们所缺少的,联系现实反思,再升华到传统文化,思路清晰。


相关作文

  • 2016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山东卷作文2400字
  •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考题解析 2016年山东卷的作文命题可以说基本遵循命题规律,即&q ...

  • 2016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作文2600字
  • 2016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 [真题再现] 北京卷:老腔.神奇的书签 作文题: 1.<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 ...

  • 读书笔记作文3400字
  • <15年中考满分作文读本>读书笔记 李玲 <15年中考满分作文读本>是由程帆主编的15年中考满分作文的锦集,整本书总共分为六章,在书中编者将15年不同类型的中考满分作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析.从学生角度来讲,通过读此书,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样的作文是满分作文 ...

  • 2016年高考广东阅卷标杆作文17篇作文0字
  • [橡树林中的迷惘](作文阅卷手记)作文3300字
  • 橡 树 林 中 的 迷 惘 --2014年苏州市一模考试作文阅卷手记 致橡树林 一片橡树林,静静地为自己一份责任守候了350年.350年,苍老了岁月,淡忘了时光.35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穿越时空透过纸张嗅到那茂密丛中智慧的目光. 向这位建筑师致敬. 指南针给我们的方向 一片橡树林的传奇,让那些考 ...

  • 2013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有8篇作文1000字
  • 2013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有8篇 北京市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工作已于6月18日结束,6月18日,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发布消息,2013年北京语文考生的平均分数约为102分,较2012年高出1.5分.共有8篇满分作文,但新题型"古文理解"的平均分只有0.6分.预计各科成绩将于本月 ...

  • 论高考优秀作文对中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作文2800字
  • 论高考优秀作文对中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 王光强 每年高考改卷一结束,各省的优秀作文就纷纷在各种传媒上"登台亮相",有的甚至改卷还未结束,就在网络上登出来.这些优秀作文,不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更会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他们会把这些优秀作文,当作法宝,刻意 ...

  • 独立思考+个性表现作文2000字
  • 高考作文:独立思考+个性表现 作文命题新趋势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 ...

  • 高考阅卷接近尾声 北京出现满分作文作文300字
  • 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北京7万高考生的试卷评卷工作已接近尾声.有关人士昨天向记者透露,已有考生作文获得满分. 今年北京作文题为,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据透露,北京高考作文每年都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