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亚珍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长期以来,教师们在作文指导课上费尽心思要把习作的确切要求、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规范、清楚地授予学生,可是学生闻写生畏,肚子里挤不出东西来,所以收效甚微。
为什么学生写不好、不想写?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几种有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灵丹妙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入后出”摘抄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先入”,即注重材料的积累,丰富写作的素材;其次有了素材还要学会赏析,为自己今后写作而运用,即为“后出”。而摘抄就是材料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创作的源泉。 古人日:“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只有不断读书,注意积累,知识才能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那么应指导学生积累些什么呢?
第一,可以将作品中的美词佳句、硌言警句、精彩片段等摘录下来,然后背诵,以便在作文时能够摘引模仿。不过,除了要求学生摘抄背诵外,还必须分析摘抄的原因,可以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自己为什么摘抄这些语句,让学生学会在赏析中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种词句、片段的摘抄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在写作中有许多“巧妇的米”。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每周上交一次,哪怕一次只能摘抄一点也可以,并适当给予点评和鼓励,并把优秀的摘抄内容在班级的“展示台”中予以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摘抄欲望。
第二,可以将学生讨厌的“周记”来个大变身——优秀作文摘抄。每个双休日,笔者都请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抄写一篇优秀作文,每个月一个主题:或写人(可以是长辈、同伴等),或写景(参观、游览名胜等),或写事(感动的、难忘的等),或写物(某一动物、植物、玩具等)。不过,每个月的前三次要求摘抄别人的佳作,后一次则要求在前三篇优秀作文的基础上,仿写一篇同一主题的作文。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为写周记而苦恼.反而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可仿佳作,为今后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仿后创”仿写法
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为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更何况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照着范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就是一个“先模仿后创作”的过程。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模仿,模仿他人的精彩语段模仿他人的谋篇布局,模仿他人的表现手法等等,弓领学生通过仿写为习作水平的提高“添砖加瓦”。
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心理描写非常具有典型性: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对于这段心理描写,作者刻画得非常细致,而且栩栩如生。 笔者捕捉到这是一处可以生发学生仿写的亮点。于是在讲清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之后,笔者让学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同样的心境,比如做错了事之后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点一下子被激发,他们洋洋洒洒地写起来。有的学生写了自己考试考砸后,回家途中的沮丧心理;有的学生写了没有兑现朋友之约后的后悔心理;有的学生则写了自己忘写作业而老师即将检查那瞬间的害怕心理;„„五花八门,可谓精彩纷呈,而且没有一名学生因为“难写”而打退堂鼓。在此摘录一名学生的仿写片段:
“由于自己的老毛病——健忘,再次使我忘记了带作业本,我心神不宁:‘怎么办呢?这可不是第一次了。老师三令五申做完作业一定要放进书包,以免忘记,可我又犯规了„„上课铃响了吗?„„不,还没响!„„为什么会忘记呀?„„老师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批评一顿也好,让我长长记性!”’
这段描写中,学生已经完全把自己忘带作业的害怕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这就是仿写带给学生的最大收益。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仿写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借他人之长,结合自己实际,选择自己材料,把它组合起来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它为学生今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湖光秋月两相和”“人面桃花相映红”——“先分后合”整合法
学生的写作兴趣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才能保证在两课时内完成每单元习作内容的正常指导呢?笔者认为“先分后合”的整合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即先将全班学生按写作的不同起点、不同水平进行分类,再按优劣搭配的原则组合成一个个“作文研讨小组”,然后在作文指导课上,让每一个研讨小组的同学之间就本单元习作内容和要求分散进行交流,共同参与习作的拟题、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的讨论,集思广益,彼此拓宽写作思路,最后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整合集体智慧,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构思成文,从而不会再为写不出作文而头疼。
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续写)为例,习作提示中有这样一个开头:“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要求学生根据开头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由于这个开头十分简洁,已经把此事的大概都写出来了,所以很多学生猜测接下去的内容也只是“我把陈明的小木船给摔破了,我俩感情破裂了,后来彼此因为同学或老师的劝解而重归于好”。而其实这篇习作的开头中也有不少可以补充、想象的地方,后续的故事发展也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为了激发学生想象,笔者要求全班学生分散,在“作文研讨小组”内进行讨论,联系本单元的人物描写方法交流,比一比哪一组的补充和续写更新颖、更吸引别人眼球。在一阵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这篇习作的多种思路诞生了:有的小组认为“我和陈明是好朋友”这句话,就值得去补充“究竟我俩的好体现在什么地方”;有的小组认为“这个小木船到底有什么用处,为何我俩会为一个小木船而伤和气?这里就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小组认为“我俩的争执过程可以具体写写,补充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有的小组则认为后续的发展可以是“我回到家后,仔细回想发生争执的经过,意识到自己错怪陈明,再想想平时在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就悄悄地又做了一只小木船,向陈明主动承认错误而和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写作思路被慢慢地打开了,一篇篇精彩之作在学生手中“开花”了。
事实证明,“先分后合”的整合作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也得到发展。
口周亚珍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长期以来,教师们在作文指导课上费尽心思要把习作的确切要求、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规范、清楚地授予学生,可是学生闻写生畏,肚子里挤不出东西来,所以收效甚微。
为什么学生写不好、不想写?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几种有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灵丹妙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入后出”摘抄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先入”,即注重材料的积累,丰富写作的素材;其次有了素材还要学会赏析,为自己今后写作而运用,即为“后出”。而摘抄就是材料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创作的源泉。 古人日:“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只有不断读书,注意积累,知识才能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那么应指导学生积累些什么呢?
第一,可以将作品中的美词佳句、硌言警句、精彩片段等摘录下来,然后背诵,以便在作文时能够摘引模仿。不过,除了要求学生摘抄背诵外,还必须分析摘抄的原因,可以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自己为什么摘抄这些语句,让学生学会在赏析中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种词句、片段的摘抄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在写作中有许多“巧妇的米”。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每周上交一次,哪怕一次只能摘抄一点也可以,并适当给予点评和鼓励,并把优秀的摘抄内容在班级的“展示台”中予以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摘抄欲望。
第二,可以将学生讨厌的“周记”来个大变身——优秀作文摘抄。每个双休日,笔者都请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抄写一篇优秀作文,每个月一个主题:或写人(可以是长辈、同伴等),或写景(参观、游览名胜等),或写事(感动的、难忘的等),或写物(某一动物、植物、玩具等)。不过,每个月的前三次要求摘抄别人的佳作,后一次则要求在前三篇优秀作文的基础上,仿写一篇同一主题的作文。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为写周记而苦恼.反而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可仿佳作,为今后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仿后创”仿写法
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为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更何况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照着范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就是一个“先模仿后创作”的过程。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模仿,模仿他人的精彩语段模仿他人的谋篇布局,模仿他人的表现手法等等,弓领学生通过仿写为习作水平的提高“添砖加瓦”。
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心理描写非常具有典型性: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对于这段心理描写,作者刻画得非常细致,而且栩栩如生。 笔者捕捉到这是一处可以生发学生仿写的亮点。于是在讲清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之后,笔者让学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同样的心境,比如做错了事之后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点一下子被激发,他们洋洋洒洒地写起来。有的学生写了自己考试考砸后,回家途中的沮丧心理;有的学生写了没有兑现朋友之约后的后悔心理;有的学生则写了自己忘写作业而老师即将检查那瞬间的害怕心理;„„五花八门,可谓精彩纷呈,而且没有一名学生因为“难写”而打退堂鼓。在此摘录一名学生的仿写片段:
“由于自己的老毛病——健忘,再次使我忘记了带作业本,我心神不宁:‘怎么办呢?这可不是第一次了。老师三令五申做完作业一定要放进书包,以免忘记,可我又犯规了„„上课铃响了吗?„„不,还没响!„„为什么会忘记呀?„„老师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批评一顿也好,让我长长记性!”’
这段描写中,学生已经完全把自己忘带作业的害怕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这就是仿写带给学生的最大收益。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仿写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借他人之长,结合自己实际,选择自己材料,把它组合起来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它为学生今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湖光秋月两相和”“人面桃花相映红”——“先分后合”整合法
学生的写作兴趣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才能保证在两课时内完成每单元习作内容的正常指导呢?笔者认为“先分后合”的整合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即先将全班学生按写作的不同起点、不同水平进行分类,再按优劣搭配的原则组合成一个个“作文研讨小组”,然后在作文指导课上,让每一个研讨小组的同学之间就本单元习作内容和要求分散进行交流,共同参与习作的拟题、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的讨论,集思广益,彼此拓宽写作思路,最后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整合集体智慧,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构思成文,从而不会再为写不出作文而头疼。
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续写)为例,习作提示中有这样一个开头:“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要求学生根据开头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由于这个开头十分简洁,已经把此事的大概都写出来了,所以很多学生猜测接下去的内容也只是“我把陈明的小木船给摔破了,我俩感情破裂了,后来彼此因为同学或老师的劝解而重归于好”。而其实这篇习作的开头中也有不少可以补充、想象的地方,后续的故事发展也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为了激发学生想象,笔者要求全班学生分散,在“作文研讨小组”内进行讨论,联系本单元的人物描写方法交流,比一比哪一组的补充和续写更新颖、更吸引别人眼球。在一阵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这篇习作的多种思路诞生了:有的小组认为“我和陈明是好朋友”这句话,就值得去补充“究竟我俩的好体现在什么地方”;有的小组认为“这个小木船到底有什么用处,为何我俩会为一个小木船而伤和气?这里就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小组认为“我俩的争执过程可以具体写写,补充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有的小组则认为后续的发展可以是“我回到家后,仔细回想发生争执的经过,意识到自己错怪陈明,再想想平时在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就悄悄地又做了一只小木船,向陈明主动承认错误而和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写作思路被慢慢地打开了,一篇篇精彩之作在学生手中“开花”了。
事实证明,“先分后合”的整合作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