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扬州中学2010届3班 衡鹏
我是暑假中阅读的这本书,本来对明朝历史不怎么感兴趣,可是这本书越看越着迷,作者以诙谐的语言引领我们逐渐走进这本书,以讽刺调侃的语气评说着朱元璋、朱棣等人的光辉历史,十分有趣。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有三点:
一是作者对人物的生平描述地十分详细,从皇帝怎么出生的,怎么打天下或者怎么失天下的,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本书并不是作者凭空编纂的,他是严格地参照史书写出的本书,比如文中关于朱元璋的生平介绍: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这样很形象的讲出了朱的出生。
本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很生动的,很引人入胜,如朱元璋称帝路上对付陈友谅的一节战争描写,极其惨烈,但也含着一些运气的成分: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那是朱元璋的眼睛。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
进攻方法。在确定所有的士兵都进入了伏击圈后,朱元璋摇动了红旗。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的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敌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见他们盔甲上的反光,而这些敌人纹丝不动,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那种眼神好似家乡过年时屠户看着圈里的猪羊。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比死亡更可怕的宁静。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第三是本书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一个总结,有时候还会总结一下历史上的规律,这些规律看似很小,但也能透出成功失败的根源,如: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
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这是对科举制的总结概括,简洁明了。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耐读有趣的书,把死板教条的历史用有趣的语言讲出来,简单易懂。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扬州中学2010届3班 衡鹏
我是暑假中阅读的这本书,本来对明朝历史不怎么感兴趣,可是这本书越看越着迷,作者以诙谐的语言引领我们逐渐走进这本书,以讽刺调侃的语气评说着朱元璋、朱棣等人的光辉历史,十分有趣。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有三点:
一是作者对人物的生平描述地十分详细,从皇帝怎么出生的,怎么打天下或者怎么失天下的,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本书并不是作者凭空编纂的,他是严格地参照史书写出的本书,比如文中关于朱元璋的生平介绍: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这样很形象的讲出了朱的出生。
本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很生动的,很引人入胜,如朱元璋称帝路上对付陈友谅的一节战争描写,极其惨烈,但也含着一些运气的成分: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那是朱元璋的眼睛。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
进攻方法。在确定所有的士兵都进入了伏击圈后,朱元璋摇动了红旗。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的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敌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见他们盔甲上的反光,而这些敌人纹丝不动,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那种眼神好似家乡过年时屠户看着圈里的猪羊。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比死亡更可怕的宁静。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第三是本书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一个总结,有时候还会总结一下历史上的规律,这些规律看似很小,但也能透出成功失败的根源,如: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
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这是对科举制的总结概括,简洁明了。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耐读有趣的书,把死板教条的历史用有趣的语言讲出来,简单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