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会考作文题的哲学味道从何而来作文3100字

初一作文

法国会考作文题的哲学味道从何而来

作者:昭杨

六月初,高考季如约而至。近几年来,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国人的热议,并常常被拿来和同时期进行的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哲学题进行比较。“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似乎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辨意识。事实上,这些考题是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论述题,和中国语文高考作文题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法国中学毕业会考为何如此重视哲学?

还要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

1808年3月17日,法兰西皇帝拿破仑颁布《帝国大学令》,创立了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在法语里,中学毕业会考来自中世纪拉丁语,这个词是由“见习骑士”和“戴上桂冠”两个单词组成,在中世纪本为大学颁布的文凭之一。从词义和词源来看,中学毕业会考与其说是拿破仑的个人创造,不如说是他对法国传统制度的继承和改造。早在中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制度在欧洲获得领先地位,创立于12世纪的巴黎大学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法国大学整体上来说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不存在统一的入学考试。官员、神父和贵族子弟分别可以凭借官位、教会的推荐或血统获得录取资格。由于旧制度时期的法国大学和教会联系紧密,在18世纪已经成为反启蒙的保守思想大本营,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这些大学都被关闭了。由于从中世纪开始就主导教育事务的天主教会突然被驱逐,法国教育体系出现了混乱和分散的局面。

拿破仑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式教育体制

1799年,拿破仑借助雾月政变上台,他迎合了当时法国人对革命的厌倦和对秩序的向往,开始一系列旨在加强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拿破仑本人高度重视教育,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他要做共和派还是保王党、天主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国将不国,国家会长期暴露在无序和变动的风险下”。由此可见,拿破仑将教育视为有关政治和道德的大事,组织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巩固法国社会。在此信念下,拿破仑建立起一整套由各级政府出资的公立教育体系,1802年,他下令各级政府出资兴办小学和中学。1806年创立帝国大学。1808年拿破仑设立中学毕业会考,基本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构建,标志着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完全确立。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设立在当时的欧洲有很大进步意义,首先,现代民族国家代替天主教会成了高等教育的主导者。其次,相对以往的推荐制度,会考制度本身体现出唯才是举的公平原则。最后,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有助于法国大革命后兴起的中产阶层子弟跻身精英阶层。

然而,两百年前的中学会考的题目里并没有浓郁的“哲学风”,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拿破仑青年时深受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曾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但在夺权称帝后政策逐渐转向保守,转而强调秩序、权威和服从。拿破仑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和皇帝效忠,设立大学不是为了钻研学问、培养学者,而是为国家富强而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当时急需的民事和军事人才,以便满足法兰西帝国不断扩张的需要,拿破仑最重视的高校就是培养工程师和军官的综合理工学院。当时法国中学会考的哲学作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知识的掌握程度,经常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名言和名著命题,和今天的哲学试题关注人类本身和现代性的命题取向并不一致。

除了命题风格外,初创的中学会考和今天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仅有几十所高中,每年的考生数量最多也不过两三千人,因此初创的高中毕业会考是不折不扣的精英选拔考试,和现在每年有六七十万考生参加的中学毕业会考在规模和性质上都不太相同。拿破仑时代,女生是不能参加会考的,这和当时极其保守的父权主义理念有关。拿破仑认为女性不仅天性不善于理性思考,而且冲动易

变,因此她们的使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这个使命要求女性需具备慈悲宽容的美德和甘于服从的品质,培养这些“女德”需要宗教教育。因此宗教教育在当时寥寥几所女校里占据较大比重,总之,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导致初设的高中毕业会考对女性关闭了大门。此外,当时会考考试形式是口试,由考官出题,学生现场回答,再由多位考官打分,这种考试标准和评分形式实际上带有中世纪大学推荐入学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并不适合国家统一选拔人才。

第三共和国的改革塑造中学哲学课风格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19世纪,法国进入了一个复辟和革命交织的时代,从波旁复辟王朝到拿破仑第二帝国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短短56年时间,政权变动多达六次,但是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却因为能够相对公正和有效地选拔人才而被沿用,并逐步得到完善。1830年,会考形式由口试改为笔试。1840年,法国制定了会考的考纲和题库,标志着考试形式进一步正规化。1861年,在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尼皇后的干预下,法国女性首次可以参加中学毕业会考。19世纪反复多变的政治形势也曾经让哲学考试险些被取消,1840年,贵族出身的高级教育官员德·布罗意认为中学生容易被哲学的抽象理念所煽动,因此哲学课程应当全部转移到大学阶段。但是当时的公共教育部长、哲学史教授出身的维克多·古辛坚决反对,他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到启蒙哲学都是法国丰厚的思想遗产,适合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高中生学习,法国中学哲学教育和哲学会考因他的力争而得以保留至今。

对哲学教育和哲学会考真正带来深远影响的是1870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建立在普法战争战败和巴黎公社起义的动荡局势里,当时法国人根据前两个共和国很快夭折的历史经验,认为共和无法持续。各路保皇党人也在鼓吹君主复辟,一时间共和制度摇摇欲坠。共和政府决定改革教育制度,中学哲学教育成了重点改革领域。改革后的中学哲学教育要向学生传承启蒙时代以来的进步理念,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囿于传统和偏见的理想公民,这些公民将是法国实现“统一而不可分割”

的共和理念的关键。中学哲学课使命的变化很快反映到了毕业会考上,1881年,政府决定毕业会考中文科科目的拉丁语作文全部用法语取代,这标志着拉丁语作为通用学术语言的地位从此完全丧失。会考应试语言的转变和同时期哲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从此会考试题中古典时代的内容越来越少,体现近现代法国民族思想的题目越来越多。19世纪末,有一年哲学会考试题是“爱国是什么?”其命题风格和今天的试题已经相当接近了。

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中学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两性教育升学机会的平等,有志参加会考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数量在法国出现爆发式增长,会考的精英色彩也逐步褪去。但是,哲学考试在会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甚至被称为“众科目中的王后”,这部分是因为中学哲学课作为公民教育课的地位被大大强化了,经过1973年的教学改革,法国中学哲学教育已经不再是思想家生平或观念史的知识性介绍,转为概念式的教学,课程被定为“政治”、“道德”、“文化”等五大类,各范畴下又细分为“欲望”“责任”“国家”等概念,分门别类介绍从古希腊到当代各思想家对概念的阐释。其次哲学考试成绩在法国某种程度上成为可以衡量的“文化资本”,每年会考前后,法国媒体都会深挖各公众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的会考分数并评点一番,比如法国前任总统萨科齐因为只获得哲学考试满分20分中的8分,经常被媒体讥笑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没文化的总统”。

总而言之,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作文题及其背后的中学哲学教育都是法国政治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结晶,而法国在公共决策中更倾向于坚持抽象理念的政治传统也受到了法国哲学教育和会考制度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这些透着思辨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考题正在塑造法兰西民族自身。

法国会考作文题的哲学味道从何而来

作者:昭杨

六月初,高考季如约而至。近几年来,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国人的热议,并常常被拿来和同时期进行的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哲学题进行比较。“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似乎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辨意识。事实上,这些考题是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论述题,和中国语文高考作文题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法国中学毕业会考为何如此重视哲学?

还要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

1808年3月17日,法兰西皇帝拿破仑颁布《帝国大学令》,创立了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在法语里,中学毕业会考来自中世纪拉丁语,这个词是由“见习骑士”和“戴上桂冠”两个单词组成,在中世纪本为大学颁布的文凭之一。从词义和词源来看,中学毕业会考与其说是拿破仑的个人创造,不如说是他对法国传统制度的继承和改造。早在中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制度在欧洲获得领先地位,创立于12世纪的巴黎大学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法国大学整体上来说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不存在统一的入学考试。官员、神父和贵族子弟分别可以凭借官位、教会的推荐或血统获得录取资格。由于旧制度时期的法国大学和教会联系紧密,在18世纪已经成为反启蒙的保守思想大本营,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这些大学都被关闭了。由于从中世纪开始就主导教育事务的天主教会突然被驱逐,法国教育体系出现了混乱和分散的局面。

拿破仑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式教育体制

1799年,拿破仑借助雾月政变上台,他迎合了当时法国人对革命的厌倦和对秩序的向往,开始一系列旨在加强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拿破仑本人高度重视教育,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他要做共和派还是保王党、天主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国将不国,国家会长期暴露在无序和变动的风险下”。由此可见,拿破仑将教育视为有关政治和道德的大事,组织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巩固法国社会。在此信念下,拿破仑建立起一整套由各级政府出资的公立教育体系,1802年,他下令各级政府出资兴办小学和中学。1806年创立帝国大学。1808年拿破仑设立中学毕业会考,基本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构建,标志着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完全确立。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设立在当时的欧洲有很大进步意义,首先,现代民族国家代替天主教会成了高等教育的主导者。其次,相对以往的推荐制度,会考制度本身体现出唯才是举的公平原则。最后,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有助于法国大革命后兴起的中产阶层子弟跻身精英阶层。

然而,两百年前的中学会考的题目里并没有浓郁的“哲学风”,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拿破仑青年时深受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曾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但在夺权称帝后政策逐渐转向保守,转而强调秩序、权威和服从。拿破仑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和皇帝效忠,设立大学不是为了钻研学问、培养学者,而是为国家富强而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当时急需的民事和军事人才,以便满足法兰西帝国不断扩张的需要,拿破仑最重视的高校就是培养工程师和军官的综合理工学院。当时法国中学会考的哲学作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知识的掌握程度,经常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名言和名著命题,和今天的哲学试题关注人类本身和现代性的命题取向并不一致。

除了命题风格外,初创的中学会考和今天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仅有几十所高中,每年的考生数量最多也不过两三千人,因此初创的高中毕业会考是不折不扣的精英选拔考试,和现在每年有六七十万考生参加的中学毕业会考在规模和性质上都不太相同。拿破仑时代,女生是不能参加会考的,这和当时极其保守的父权主义理念有关。拿破仑认为女性不仅天性不善于理性思考,而且冲动易

变,因此她们的使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这个使命要求女性需具备慈悲宽容的美德和甘于服从的品质,培养这些“女德”需要宗教教育。因此宗教教育在当时寥寥几所女校里占据较大比重,总之,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导致初设的高中毕业会考对女性关闭了大门。此外,当时会考考试形式是口试,由考官出题,学生现场回答,再由多位考官打分,这种考试标准和评分形式实际上带有中世纪大学推荐入学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并不适合国家统一选拔人才。

第三共和国的改革塑造中学哲学课风格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19世纪,法国进入了一个复辟和革命交织的时代,从波旁复辟王朝到拿破仑第二帝国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短短56年时间,政权变动多达六次,但是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却因为能够相对公正和有效地选拔人才而被沿用,并逐步得到完善。1830年,会考形式由口试改为笔试。1840年,法国制定了会考的考纲和题库,标志着考试形式进一步正规化。1861年,在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尼皇后的干预下,法国女性首次可以参加中学毕业会考。19世纪反复多变的政治形势也曾经让哲学考试险些被取消,1840年,贵族出身的高级教育官员德·布罗意认为中学生容易被哲学的抽象理念所煽动,因此哲学课程应当全部转移到大学阶段。但是当时的公共教育部长、哲学史教授出身的维克多·古辛坚决反对,他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到启蒙哲学都是法国丰厚的思想遗产,适合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高中生学习,法国中学哲学教育和哲学会考因他的力争而得以保留至今。

对哲学教育和哲学会考真正带来深远影响的是1870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建立在普法战争战败和巴黎公社起义的动荡局势里,当时法国人根据前两个共和国很快夭折的历史经验,认为共和无法持续。各路保皇党人也在鼓吹君主复辟,一时间共和制度摇摇欲坠。共和政府决定改革教育制度,中学哲学教育成了重点改革领域。改革后的中学哲学教育要向学生传承启蒙时代以来的进步理念,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囿于传统和偏见的理想公民,这些公民将是法国实现“统一而不可分割”

的共和理念的关键。中学哲学课使命的变化很快反映到了毕业会考上,1881年,政府决定毕业会考中文科科目的拉丁语作文全部用法语取代,这标志着拉丁语作为通用学术语言的地位从此完全丧失。会考应试语言的转变和同时期哲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从此会考试题中古典时代的内容越来越少,体现近现代法国民族思想的题目越来越多。19世纪末,有一年哲学会考试题是“爱国是什么?”其命题风格和今天的试题已经相当接近了。

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中学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两性教育升学机会的平等,有志参加会考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数量在法国出现爆发式增长,会考的精英色彩也逐步褪去。但是,哲学考试在会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甚至被称为“众科目中的王后”,这部分是因为中学哲学课作为公民教育课的地位被大大强化了,经过1973年的教学改革,法国中学哲学教育已经不再是思想家生平或观念史的知识性介绍,转为概念式的教学,课程被定为“政治”、“道德”、“文化”等五大类,各范畴下又细分为“欲望”“责任”“国家”等概念,分门别类介绍从古希腊到当代各思想家对概念的阐释。其次哲学考试成绩在法国某种程度上成为可以衡量的“文化资本”,每年会考前后,法国媒体都会深挖各公众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的会考分数并评点一番,比如法国前任总统萨科齐因为只获得哲学考试满分20分中的8分,经常被媒体讥笑为“法国有史以来最没文化的总统”。

总而言之,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作文题及其背后的中学哲学教育都是法国政治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结晶,而法国在公共决策中更倾向于坚持抽象理念的政治传统也受到了法国哲学教育和会考制度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这些透着思辨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考题正在塑造法兰西民族自身。


相关作文

  • 法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作文5700字
  • 有一种差距叫思想 有一种高考叫别人国家的高考 来看看法国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文科生考试题目 (三选一) 1.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2. 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 3. 对法国政治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本作出解读. "无论什么时 ...

  • 法国高考作文作文5700字
  • 1 法国高考作文(2013----------2015) [2014] S érie L : 文学考生卷 - Les œuvres d'art éduquent-elles notre perception ? 艺术作品是否锻炼我们的感知?Do art works educate our perce ...

  • 发现差距(800字)作文作文8700字
  • 精选作文:发现差距(800字) 作文 好像总觉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给成绩一般的学生说的,自己总是那么高傲自大.唯我独尊,只是星期二下午的一场朗诵比赛,让我改变了知一切单纯而愚蠢想法.听说有朗诵比赛,我总是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总觉得自己是no .1!因为小学班上的朗诵比赛我总是第一,就简单的认为这 ...

  • 高考作文 道德指向性和规定性单一作文1600字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一堂写作课上,徐江老师给在座的一年级新生列出了一组法国高中作文会考题目:<我是谁>.<"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 ...

  • 盘点各国高考作文作文1600字
  • 盘点各国高考作文 2013年国内各地高考作文题昨日出炉,引起网友热议.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是最吸引大家目光的部分,成为人们舆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就解开国外高考作文题的面纱,看看国外高考生是如何经历作文关的. 美国:要体现出"我是谁" 在进入大学之前,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是 ...

  • 2010年中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再对比作文1400字
  • 2010年06月18日 17:08 2人 分享此文 去年列了一篇中国和法国2009年高考作文题的对比.今年再罗列一下. 全国高考I 卷作文:"猫吃鱼" 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全国高考II 卷作文:" ...

  • 法国历年高考哲学作文作文9700字
  • 法国历年高考哲学作文(更新至2012) [写在前面] 没想到这个帖子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我的初衷纯粹是总结一份哲学题目来拓展一下视野而已.无论是法国高中的考题,还是法国大学本科里哲学专业的考题/练习题,质量都还算是蛮高的,适合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训练一下思维.大家觉得法国高中哲学作文题很难.乍一看 ...

  • 新材料作文,你懂得?作文2000字
  • 新材料作文,你懂得? 以下是"权威发布": 总体说来,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命题作文,主要是强制性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所谓话题.材料作文,首先考核的是学生自主确立独特主题的能力.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这是素质的主体性,创 ...

  • 洋人高考作文考什么作文1700字
  • 洋人高考作文考什么 洋人也有高考作文.洋高考作文的显著特点是很难事先套题和押题,考生很难通过在考前背十篇八篇范文,然后稍加变动就可以套到高考作文题目上,教师也很难在考前押题,让考生事先写好,因为一般不会出像"忧与爱"."心灵中的微光"和"大隐隐于乐&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