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 尊重生命
——读都玉茹老师《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有感
吴志慧
阅读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虽然与作者素未谋面,但通过《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我们走进彼此的心灵,甚至可以视对方为知己。
都老师是赤峰翁牛特旗的一位普通的教研员,她曾经与我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作品中不难了解到,作为教师的她也曾迷茫和无措,甚至沉沦。但在沉沦的时候,她能够为自己找一隅“净土”,用写作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对话中找到了阳光,开始去抓住美好,然后逐渐走出阴霾,走进阳光。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善待”! “善待自己”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善待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己,而是为自己找到精神的依托和心灵的归宿。都老师一方面在生活中懂得欣赏和感恩,这使她能够遇见很多“美好”。“淡雅、清宁”的郑琰老师、“阳光、热情”的阿文尼(吴彩霞)、“儒雅温和、热情旷达”的王尚志老师、“年逾古稀却依然神采奕奕”的成尚荣先生„„如此多的良师益友,试问都老师还会有孤单之感吗?这些良师益友的作为和精神无一不在影响着,促进着都老师的进步。都言:“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此多的良师益友,都老师是多么令人羡慕!而如此多的“良师益友”的结交,不正是都老师对自己的“善待”嘛! 都老师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都的良师益友,她还在书籍和大自然中不断汲取、思考、归真。读《生命的园子》,跟着都老师一起结识了很多的教育学家、哲学家——肖川、顾明远、费孝通、陶行
知、苏格拉底、林清玄、王阳明„„文章中多次大段地引用这些名家的语言:“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肖川”;“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用思想。宇宙无穷、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都老师边读书,边与这些名家大师对话,边在生活中实践,如她说:“作为教师要想做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首先就要学会反思。教师的反思同样应该从问题开始,从不断追问开始。在阅读中追问,在实践中追问,在生活中追问,在于大千世界的对话中追问,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教育之道自在心中。经历这样的循环往复,教师自然成了思想家。好的教师本该就是一个思想家,终身的阅读者和创造者。”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吗?我们都想成为一名“创造者”,可不能首先成为一名真正的“阅读者”,何谈创造呢?都老师通过阅读和思考与名家大师对话,自己的境界也就自然提高,这不正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走进山水,对话名家大师,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懂得善待自己的人,也懂得尊重生命。都老师对工作的思考、对学生的认真和执着正淋漓尽致地流露出她对生命的尊重。她主张“让心相遇”、“成为爱本身”、“重要的是精神成长”、“请允许孩子选择做一棵小草”
“留着灯、留着门”。她的教育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人格的陶冶、精神的涵养、生命的润泽。试问,一个用心做教育、用爱做教育、用生命做教育的教师,怎会无法收获“生命的成全”? 都老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师生活,对于“教育,除了留给孩子知识、技能,最重要的还应该留给他们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否应该留给孩子们美德,培植孩子们有一颗纯正善良的心。”是的,要想培植孩子纯正善良的心,作为教师应该首先修炼自己,让自己有一颗善良纯正的心。
在读都老师《生命的园子》时,仿佛我自己也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回顾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教育之路,读着,问着: “我是否为我的孩子们播下了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我是否有对真教育的虔诚与执着?” “我做到善待自己了吗?我做到尊重生命了吗?”
送给自己一句话:“阅读、思考、实践。做能够主宰自己生活的人,不听命于外界的声音,倾听生命内在的呼唤,我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
善待自己 尊重生命
——读都玉茹老师《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有感
吴志慧
阅读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虽然与作者素未谋面,但通过《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我们走进彼此的心灵,甚至可以视对方为知己。
都老师是赤峰翁牛特旗的一位普通的教研员,她曾经与我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作品中不难了解到,作为教师的她也曾迷茫和无措,甚至沉沦。但在沉沦的时候,她能够为自己找一隅“净土”,用写作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对话中找到了阳光,开始去抓住美好,然后逐渐走出阴霾,走进阳光。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善待”! “善待自己”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善待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己,而是为自己找到精神的依托和心灵的归宿。都老师一方面在生活中懂得欣赏和感恩,这使她能够遇见很多“美好”。“淡雅、清宁”的郑琰老师、“阳光、热情”的阿文尼(吴彩霞)、“儒雅温和、热情旷达”的王尚志老师、“年逾古稀却依然神采奕奕”的成尚荣先生„„如此多的良师益友,试问都老师还会有孤单之感吗?这些良师益友的作为和精神无一不在影响着,促进着都老师的进步。都言:“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此多的良师益友,都老师是多么令人羡慕!而如此多的“良师益友”的结交,不正是都老师对自己的“善待”嘛! 都老师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都的良师益友,她还在书籍和大自然中不断汲取、思考、归真。读《生命的园子》,跟着都老师一起结识了很多的教育学家、哲学家——肖川、顾明远、费孝通、陶行
知、苏格拉底、林清玄、王阳明„„文章中多次大段地引用这些名家的语言:“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肖川”;“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用思想。宇宙无穷、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都老师边读书,边与这些名家大师对话,边在生活中实践,如她说:“作为教师要想做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首先就要学会反思。教师的反思同样应该从问题开始,从不断追问开始。在阅读中追问,在实践中追问,在生活中追问,在于大千世界的对话中追问,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教育之道自在心中。经历这样的循环往复,教师自然成了思想家。好的教师本该就是一个思想家,终身的阅读者和创造者。”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吗?我们都想成为一名“创造者”,可不能首先成为一名真正的“阅读者”,何谈创造呢?都老师通过阅读和思考与名家大师对话,自己的境界也就自然提高,这不正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走进山水,对话名家大师,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懂得善待自己的人,也懂得尊重生命。都老师对工作的思考、对学生的认真和执着正淋漓尽致地流露出她对生命的尊重。她主张“让心相遇”、“成为爱本身”、“重要的是精神成长”、“请允许孩子选择做一棵小草”
“留着灯、留着门”。她的教育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人格的陶冶、精神的涵养、生命的润泽。试问,一个用心做教育、用爱做教育、用生命做教育的教师,怎会无法收获“生命的成全”? 都老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师生活,对于“教育,除了留给孩子知识、技能,最重要的还应该留给他们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否应该留给孩子们美德,培植孩子们有一颗纯正善良的心。”是的,要想培植孩子纯正善良的心,作为教师应该首先修炼自己,让自己有一颗善良纯正的心。
在读都老师《生命的园子》时,仿佛我自己也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回顾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教育之路,读着,问着: “我是否为我的孩子们播下了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我是否有对真教育的虔诚与执着?” “我做到善待自己了吗?我做到尊重生命了吗?”
送给自己一句话:“阅读、思考、实践。做能够主宰自己生活的人,不听命于外界的声音,倾听生命内在的呼唤,我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