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李鸿章传》有感
——“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某西方报纸止评论。
我曾对李鸿章存在某种偏见,因其签过辱国条约而将其轻率地定义为“恶人”,然今阅毕《李鸿章传》,我顿觉耳目一新,心中豁然开朗,对他的一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抱着“盖作史毕当以公平之心行之”的想法,于李鸿章往生仅两月后完成的。他可以批评地不留情面“不学无术,而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更挟小智小术”;也可以毫不吝啬地赞许“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作为一位“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人来说,梁启超的公正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在某些方面,李鸿章亦是如此。
我认为,李鸿章是”成也洋务,败也洋务”,他因此被世俗唾骂,被功利之徒趋重。当俗儒拘泥于书本,满足于苟且偷生时,只有他发现了西方的崛起,兴起洋务,购船,造桥,修铁路,刺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失败后,舆论批评他,殊不知局内人办事之艰难与当时官僚政风的败坏。若问那些人:如何自强?可能他们都茫然不知,低头不语了。这也正是是国家的可悲之处。
洋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革。改革家们处于很尴尬的境界。墨守成规的人不愿改革,投机取巧的人又避改革
而自保。尽管他们目光远大,深明“穷则变,变则通”,却又无法大展拳脚,反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王安石因变法遭贬官,被世人诟病;井尹直弼因维新被刺于樱田门外。这样看来,李鸿章一类的改革家们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比较成功的,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这不几乎就是洋务的定义吗?邓小平看到了文革的后遗症,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完善和发展。正如李鸿章看到了西方的强大与本国的落后。此二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自强。李鸿章尽力了,虽败犹荣,我认为,李鸿章作为改革者,绝不亚于邓小平。 但在外交方面,李鸿章却那么不尽人意,如梁卓如所言,“其外交之历史,实失败之历史也。”甲午之战前,他误劝中国的藩属,朝鲜与日本立约,默认其独立。之后却又反悔,出兵干涉,使日本有征战之借口。战争前夕却不抓住先机,用外交礼节应付,妄图让他国调停。这样看来,他的外交手段不过是两千年前纵横家的翻版,偏重技巧行事,借力使力。李鸿章知道学习外国的长处,却还在用老祖宗用了两千年的小伎俩,实在可悲可叹。他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俄密约》,为列强开辟了”租借领土”,“替中国修铁路”等新的变相抢占手段,这些罪过,他是无法开脱的。
后世之人评价李鸿章,似乎两极分化了。说他是伟人的人没看到他欺骗担保人,私杀降将的小人行为;说他是恶人的人似乎也忘了他在签《马关条约》前遭刺杀后痛的快昏死过去时说的话“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此血所以报国也。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我认为,后世的那些轻易贬低或褒奖他评论家们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李鸿章,或者说,他们没有全免地看待他。
李鸿章在七十八年间建立了那么多丰功伟绩,经理了如此多风风雨雨,“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某西方报纸在甲午战争时如是评论。这样的人生,是绝无法用一个字,一个词轻易概括的。李鸿章早已辞世,我认为争论他的好坏真的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我们能做到,大概也只有以公平之心看待他的过失与才干了。 “太息斯人去 萧条徐泗空 莽莽长淮 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 只有夕阳好 哀哀浩劫 归辽神鹤竟何之。”
阅《李鸿章传》有感
——“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某西方报纸止评论。
我曾对李鸿章存在某种偏见,因其签过辱国条约而将其轻率地定义为“恶人”,然今阅毕《李鸿章传》,我顿觉耳目一新,心中豁然开朗,对他的一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抱着“盖作史毕当以公平之心行之”的想法,于李鸿章往生仅两月后完成的。他可以批评地不留情面“不学无术,而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更挟小智小术”;也可以毫不吝啬地赞许“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作为一位“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人来说,梁启超的公正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在某些方面,李鸿章亦是如此。
我认为,李鸿章是”成也洋务,败也洋务”,他因此被世俗唾骂,被功利之徒趋重。当俗儒拘泥于书本,满足于苟且偷生时,只有他发现了西方的崛起,兴起洋务,购船,造桥,修铁路,刺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失败后,舆论批评他,殊不知局内人办事之艰难与当时官僚政风的败坏。若问那些人:如何自强?可能他们都茫然不知,低头不语了。这也正是是国家的可悲之处。
洋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革。改革家们处于很尴尬的境界。墨守成规的人不愿改革,投机取巧的人又避改革
而自保。尽管他们目光远大,深明“穷则变,变则通”,却又无法大展拳脚,反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王安石因变法遭贬官,被世人诟病;井尹直弼因维新被刺于樱田门外。这样看来,李鸿章一类的改革家们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比较成功的,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这不几乎就是洋务的定义吗?邓小平看到了文革的后遗症,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完善和发展。正如李鸿章看到了西方的强大与本国的落后。此二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自强。李鸿章尽力了,虽败犹荣,我认为,李鸿章作为改革者,绝不亚于邓小平。 但在外交方面,李鸿章却那么不尽人意,如梁卓如所言,“其外交之历史,实失败之历史也。”甲午之战前,他误劝中国的藩属,朝鲜与日本立约,默认其独立。之后却又反悔,出兵干涉,使日本有征战之借口。战争前夕却不抓住先机,用外交礼节应付,妄图让他国调停。这样看来,他的外交手段不过是两千年前纵横家的翻版,偏重技巧行事,借力使力。李鸿章知道学习外国的长处,却还在用老祖宗用了两千年的小伎俩,实在可悲可叹。他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俄密约》,为列强开辟了”租借领土”,“替中国修铁路”等新的变相抢占手段,这些罪过,他是无法开脱的。
后世之人评价李鸿章,似乎两极分化了。说他是伟人的人没看到他欺骗担保人,私杀降将的小人行为;说他是恶人的人似乎也忘了他在签《马关条约》前遭刺杀后痛的快昏死过去时说的话“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此血所以报国也。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我认为,后世的那些轻易贬低或褒奖他评论家们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李鸿章,或者说,他们没有全免地看待他。
李鸿章在七十八年间建立了那么多丰功伟绩,经理了如此多风风雨雨,“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某西方报纸在甲午战争时如是评论。这样的人生,是绝无法用一个字,一个词轻易概括的。李鸿章早已辞世,我认为争论他的好坏真的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我们能做到,大概也只有以公平之心看待他的过失与才干了。 “太息斯人去 萧条徐泗空 莽莽长淮 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 只有夕阳好 哀哀浩劫 归辽神鹤竟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