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改变了他们
——读《复活》有感
一场诱奸,改变了他和她的命运:他,从此灯红酒绿,她,从此出卖肉体;法庭上的一场不期而遇,再次改写了他和她的故事:他,渐渐找回灵魂,她,逐步重拾善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复活》这本书,以男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处于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的年轻人,从精神堕落,到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灵魂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有地位的家庭,聂赫留朵夫过着十分自在的生活。但随着他的长大,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变了。出于对诱惑的降服,他竟然诱奸了从小喜欢的卡秋莎·马斯洛娃。这一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聂赫留朵夫日益地堕落颓废,寻花作乐,迷失在这样一个繁华却十分利己的上层社会中;而马斯洛娃,则被赶出了家门,从此过上了出卖肉体的生活。而偶然的一次被邀作为陪审团,聂赫留朵夫在法庭重遇马斯洛娃,却被告知她要被判刑。他的灵魂一次次地被唤醒,他坚信马斯洛娃没有做出被指控的罪行。于是他一次次为这案件奔走,为这个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奔走,甚至愿意陪她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放;而她则一次次地拒绝他,却又一次次地被他感动„„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都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复活,一场刻骨铭心的复活之旅。
生活在这样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中,其实他们都没有犯错。在大家都只顾为自己利益着想的条件下,无私、贡献甚至善良这些字眼,似乎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家为了生活,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社会,遵守这个社会所定下的条条框框。是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并不能全归罪于他自身,很大程度上要怪罪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我还记得有这么一个章节,讲聂赫留朵夫决定把自己家里的田地分给当地的农民,让农民自己做主。而他的这种想法,换来的却是农民们的怀疑和不解,可见当时,那种利己主义早已根深蒂固,再没有人愿意相信还有“利他”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聂赫留朵夫年轻时之所以爱上马斯洛娃,正是因为马斯洛娃身上有那种当时社会正缺乏的善良和纯洁的美。而聂赫留朵夫一次次想要亲近她却又最终选择远离,是因为他不愿去抹杀掉这社会上仅存的一丝丝纯洁天然的美。但最终,利己主义的魔鬼还是驾驭了他的灵魂,他终究躲不过欲望的诱惑。在诱奸马斯洛娃之后,聂赫留朵夫心中一直存在着罪恶感,因此他选择了沉醉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来麻醉自己,并且也是惩罚自己——他破碎了这种难得的美,他破碎了自己
年轻时的那种期盼和憧憬。
而在他重遇马斯洛娃之后,他的灵魂开始重生,他的精神也开始走上了复活的征途。这是一条漫长而困难的道路。聂赫留朵夫内心纠结了一番,最终做出为马斯洛娃脱罪的决定,这已经是他为拯救自己灵魂所踏出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为了这个案件四处奔走,去求见那些压根不愿见到的人,去走访监狱,去接见政治犯„„这些行为,都是他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中,逐渐听清自己心中的想法,逐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厌恶这个社会的种种不是,想要为自己曾经所做过的罪恶赎罪,所做出来的。更难得的是,他不顾身边贵族的各种眼光,愿意娶马斯洛娃为妻,以弥补所有过失,这种勇气,已经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中,聂赫留朵夫终于看清了他所生存的社会。那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的社会,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那是个没有人情没有信任可言的社会。然而单凭他的力量,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环境。重读他以前一直都读不懂的《福音书》,他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一切,他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那便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想方设法的想要去赎罪,于是他的道德便在赎罪中得以重生。
在这个故事中,尽管主要是描写男主人公的种种心路历程,但复活的,并不只是聂赫留朵夫一人。如果说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为了赎罪,那马斯洛娃的复活,则真正是精神上的彻底醒悟。马斯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拯救的过程中,也逐渐寻回了当初的那份天然纯洁的美。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马斯洛娃为了不再和聂赫留朵夫纠缠,为了让聂赫留朵夫不再遭受贵族的鄙夷,她决定接受政治犯西蒙林的求婚,以断绝和聂赫留朵夫的一切来往。这一举动,不像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体现的是她的那种善良,那种纯洁。因此在被帮忙脱洗罪名的同时,马斯洛娃也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所感动,她的灵魂也被重新召唤出来。
这本书除了描写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复活以外,还刻意描写了很多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农民、地主、穷人、贵族、罪犯、狱卒、律师、官员、政治犯„„而他们所代表着的,是各种各样的性格:农民饱受压迫,早已不相信地主的“好心”,因此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分地决定;地主固守利己主义,因此对于聂赫留朵夫所提出的分地建议,他们反对他们怀疑;贵族代表着堕落,代表着自行享乐;罪犯在监狱中过着惨痛的生活,他们或是有罪的,但更多的是冤屈的,可惜的是,他们无处可申,因此很多人都透过马斯洛娃向聂赫留朵夫求助;狱卒这个微小的角色,代表的却是一系列的社会底层,市侩、卑贱、无耻;律师和官员,他们都被利益冲昏了脑袋,他们不愿为马斯洛娃的案件奔走,更不愿接触政治犯的罪行,他们胆小怕事,畏畏缩缩;而政治犯,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社会,看透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同时也失去了信心„„这群不被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其实都在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间接地
反映出当时社会那种自顾自,人吃人,让人失去信心的情况。
列夫·托尔斯泰的每一部巨作,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复活》一书虽然平淡地讲述两个人精神和道德复活的故事,但是却能一次次地撼动读者。也许我们都该看清自己,承认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而不是沉迷下去。这样,也许我们也可以在繁杂的社会中保持初衷,不易迷失自我。
社会, 改变了他们
——读《复活》有感
一场诱奸,改变了他和她的命运:他,从此灯红酒绿,她,从此出卖肉体;法庭上的一场不期而遇,再次改写了他和她的故事:他,渐渐找回灵魂,她,逐步重拾善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复活》这本书,以男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处于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的年轻人,从精神堕落,到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灵魂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有地位的家庭,聂赫留朵夫过着十分自在的生活。但随着他的长大,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变了。出于对诱惑的降服,他竟然诱奸了从小喜欢的卡秋莎·马斯洛娃。这一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聂赫留朵夫日益地堕落颓废,寻花作乐,迷失在这样一个繁华却十分利己的上层社会中;而马斯洛娃,则被赶出了家门,从此过上了出卖肉体的生活。而偶然的一次被邀作为陪审团,聂赫留朵夫在法庭重遇马斯洛娃,却被告知她要被判刑。他的灵魂一次次地被唤醒,他坚信马斯洛娃没有做出被指控的罪行。于是他一次次为这案件奔走,为这个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奔走,甚至愿意陪她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放;而她则一次次地拒绝他,却又一次次地被他感动„„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都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复活,一场刻骨铭心的复活之旅。
生活在这样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中,其实他们都没有犯错。在大家都只顾为自己利益着想的条件下,无私、贡献甚至善良这些字眼,似乎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家为了生活,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社会,遵守这个社会所定下的条条框框。是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并不能全归罪于他自身,很大程度上要怪罪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我还记得有这么一个章节,讲聂赫留朵夫决定把自己家里的田地分给当地的农民,让农民自己做主。而他的这种想法,换来的却是农民们的怀疑和不解,可见当时,那种利己主义早已根深蒂固,再没有人愿意相信还有“利他”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聂赫留朵夫年轻时之所以爱上马斯洛娃,正是因为马斯洛娃身上有那种当时社会正缺乏的善良和纯洁的美。而聂赫留朵夫一次次想要亲近她却又最终选择远离,是因为他不愿去抹杀掉这社会上仅存的一丝丝纯洁天然的美。但最终,利己主义的魔鬼还是驾驭了他的灵魂,他终究躲不过欲望的诱惑。在诱奸马斯洛娃之后,聂赫留朵夫心中一直存在着罪恶感,因此他选择了沉醉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来麻醉自己,并且也是惩罚自己——他破碎了这种难得的美,他破碎了自己
年轻时的那种期盼和憧憬。
而在他重遇马斯洛娃之后,他的灵魂开始重生,他的精神也开始走上了复活的征途。这是一条漫长而困难的道路。聂赫留朵夫内心纠结了一番,最终做出为马斯洛娃脱罪的决定,这已经是他为拯救自己灵魂所踏出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为了这个案件四处奔走,去求见那些压根不愿见到的人,去走访监狱,去接见政治犯„„这些行为,都是他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中,逐渐听清自己心中的想法,逐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厌恶这个社会的种种不是,想要为自己曾经所做过的罪恶赎罪,所做出来的。更难得的是,他不顾身边贵族的各种眼光,愿意娶马斯洛娃为妻,以弥补所有过失,这种勇气,已经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中,聂赫留朵夫终于看清了他所生存的社会。那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的社会,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那是个没有人情没有信任可言的社会。然而单凭他的力量,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环境。重读他以前一直都读不懂的《福音书》,他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一切,他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那便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想方设法的想要去赎罪,于是他的道德便在赎罪中得以重生。
在这个故事中,尽管主要是描写男主人公的种种心路历程,但复活的,并不只是聂赫留朵夫一人。如果说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为了赎罪,那马斯洛娃的复活,则真正是精神上的彻底醒悟。马斯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拯救的过程中,也逐渐寻回了当初的那份天然纯洁的美。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马斯洛娃为了不再和聂赫留朵夫纠缠,为了让聂赫留朵夫不再遭受贵族的鄙夷,她决定接受政治犯西蒙林的求婚,以断绝和聂赫留朵夫的一切来往。这一举动,不像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体现的是她的那种善良,那种纯洁。因此在被帮忙脱洗罪名的同时,马斯洛娃也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所感动,她的灵魂也被重新召唤出来。
这本书除了描写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复活以外,还刻意描写了很多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农民、地主、穷人、贵族、罪犯、狱卒、律师、官员、政治犯„„而他们所代表着的,是各种各样的性格:农民饱受压迫,早已不相信地主的“好心”,因此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分地决定;地主固守利己主义,因此对于聂赫留朵夫所提出的分地建议,他们反对他们怀疑;贵族代表着堕落,代表着自行享乐;罪犯在监狱中过着惨痛的生活,他们或是有罪的,但更多的是冤屈的,可惜的是,他们无处可申,因此很多人都透过马斯洛娃向聂赫留朵夫求助;狱卒这个微小的角色,代表的却是一系列的社会底层,市侩、卑贱、无耻;律师和官员,他们都被利益冲昏了脑袋,他们不愿为马斯洛娃的案件奔走,更不愿接触政治犯的罪行,他们胆小怕事,畏畏缩缩;而政治犯,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社会,看透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同时也失去了信心„„这群不被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其实都在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间接地
反映出当时社会那种自顾自,人吃人,让人失去信心的情况。
列夫·托尔斯泰的每一部巨作,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复活》一书虽然平淡地讲述两个人精神和道德复活的故事,但是却能一次次地撼动读者。也许我们都该看清自己,承认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而不是沉迷下去。这样,也许我们也可以在繁杂的社会中保持初衷,不易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