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2010-6-25 15:07:00作者:转载来源:网络(0条)字号: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我省高中语文教育水平,为实现教育强省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
四、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主要内容
与教学大纲比,课程标准着眼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三大支柱,撑起一片天地”。
(一)语文素养的具体含义
一个基础:“积累·整合”
“积累·整合”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积累与不断整合,语文知 识、能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整合。
在积累和整合的过程中,融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 “感受·鉴赏” ——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二大支柱是 “思考·领悟”——侧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大支柱是 “应用·拓展”——侧重语文延伸,即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片天地
“发现·创新” ——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二)课程设置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 语文1 语文2 语文3 语文4 语文5
选修课程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系列5
(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四)课程设计及说明
学
习
领
域
科 目 必修学分 (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习I
选修学分II 语
言
与
文
学 语 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 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 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
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
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 会、经济、科技、 文化发展的需要 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
块,供学生选择。
(五)学分制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
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 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分要求
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第二层次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
1、必修课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必修1”至“语文必修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必修课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2、选修课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5、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 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4、 课程使用学分管理制度,强调多元评价
5、 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扩展阅读
国培计划中“顶岗实习”的利与弊2011-4-26 12:18:00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看法2011-4-21 11:39:00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2011-4-21 11:34:00
爱的力量2011-4-21 11:30:00
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方式2011-4-21 11:17:00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2010-6-25 15:07:00作者:转载来源:网络(0条)字号: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我省高中语文教育水平,为实现教育强省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
四、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主要内容
与教学大纲比,课程标准着眼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三大支柱,撑起一片天地”。
(一)语文素养的具体含义
一个基础:“积累·整合”
“积累·整合”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积累与不断整合,语文知 识、能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整合。
在积累和整合的过程中,融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 “感受·鉴赏” ——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二大支柱是 “思考·领悟”——侧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大支柱是 “应用·拓展”——侧重语文延伸,即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片天地
“发现·创新” ——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二)课程设置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 语文1 语文2 语文3 语文4 语文5
选修课程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系列5
(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四)课程设计及说明
学
习
领
域
科 目 必修学分 (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习I
选修学分II 语
言
与
文
学 语 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 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 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
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
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 会、经济、科技、 文化发展的需要 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
块,供学生选择。
(五)学分制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
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 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分要求
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第二层次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
1、必修课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必修1”至“语文必修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必修课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2、选修课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5、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 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4、 课程使用学分管理制度,强调多元评价
5、 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扩展阅读
国培计划中“顶岗实习”的利与弊2011-4-26 12:18:00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看法2011-4-21 11:39:00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2011-4-21 11:34:00
爱的力量2011-4-21 11:30:00
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方式2011-4-21 1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