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词教学之我见
山西临汾古县一中 邢红侠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中国诗坛涌现出的杰出诗人和优美作品枚不胜举。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按照时间顺序,从诗经到宋词再到新诗,共编排了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诗词教学,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几点认识。
一、重视听读,强化背诵。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听或读才能体会出来。听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听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听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我们每节课前或课后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听和读他们喜欢的诗歌。
从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
2 《沁园春 ·长沙》,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学生朗读时,水平总是有限,这时老师要示范朗读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听名家诗歌朗诵不仅能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初步的认识,更能在心灵上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名家诗歌朗诵往往配以与诗歌相协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朗诵和背景音乐,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境界。这样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最近距离的触摸、最深切的涵义、最潇洒的内容。还有加上诗歌画面再现的,那样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所学诗歌刻骨铭心,久久回味。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新课标中关于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诗歌就是要读,多读,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歌的方法。美读不同于干巴巴地读书,美读要求我们投入极大的感情,读出诗歌的‚三美‛:即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古人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的说法。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
3 育论集》提出了美读的定义。其中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最特别的特质。我们要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美读。我们要用美读来品味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二,明确考纲,鉴赏有方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象。应该说意象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象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应该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
5 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揣摩。,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诗歌赏析考查内容来自课外,但能力来自课内。如我们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句中‚赴‛一词的寓意。群山万壑不懂如何叫赴,但作者用‚赴‛一词来形容山壑,一来表现高大山川的迤逦不绝,二来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昭君一去荆门不能复还的悲凉感受便跃然纸上。
(3)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例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首先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
6 他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都有悠长的小巷。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并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以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因此他隐迹在朋友家,‚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更是他在革命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情绪的书写。
三、拓展应用,引诗入文
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诗句和诗情作为写作素材来引用。春风化雨山山翠,妙诗入文神韵来。引用、化用古诗词可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1. 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2003年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题目取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005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就化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7 苏轼《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叶剑英《八十抒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则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如何‛。
2.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写道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里就化用了杜甫的四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旅夜书怀》、《登高》。
8 3.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2011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历史· 红颜》这样出彩应用李清照的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才华横溢。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久又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真是上天见怜啊! 可惜好景不长,国家蒙难,丈夫病逝,这位才女迎来了苍凉的晚年。后来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离异后,她便独自面对余生。她的后半生就在波折中度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女的娇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妇的情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独居的孤苦……静心品味,一位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历史的冲刷下,红颜的美貌、荣誉、才华乃至生命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她们的事迹不会过去,而是代代相传,千古留名……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一个不懂诗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遥远的先秦开始,中华民族的先祖便运用自己的
9 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辉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颠峰。从遥远的《诗经》到盛唐的李杜,从豪迈的苏轼到悲壮的谭嗣同,从浪漫的郭沫若到朦胧的舒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绵绵不绝。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诗歌教学。我们必须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去重视诗歌教学。
1 诗词教学之我见
山西临汾古县一中 邢红侠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中国诗坛涌现出的杰出诗人和优美作品枚不胜举。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按照时间顺序,从诗经到宋词再到新诗,共编排了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诗词教学,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几点认识。
一、重视听读,强化背诵。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听或读才能体会出来。听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听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听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我们每节课前或课后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听和读他们喜欢的诗歌。
从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
2 《沁园春 ·长沙》,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学生朗读时,水平总是有限,这时老师要示范朗读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听名家诗歌朗诵不仅能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初步的认识,更能在心灵上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名家诗歌朗诵往往配以与诗歌相协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朗诵和背景音乐,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境界。这样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最近距离的触摸、最深切的涵义、最潇洒的内容。还有加上诗歌画面再现的,那样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所学诗歌刻骨铭心,久久回味。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新课标中关于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诗歌就是要读,多读,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歌的方法。美读不同于干巴巴地读书,美读要求我们投入极大的感情,读出诗歌的‚三美‛:即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古人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的说法。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
3 育论集》提出了美读的定义。其中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最特别的特质。我们要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美读。我们要用美读来品味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二,明确考纲,鉴赏有方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象。应该说意象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象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应该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
5 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揣摩。,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诗歌赏析考查内容来自课外,但能力来自课内。如我们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句中‚赴‛一词的寓意。群山万壑不懂如何叫赴,但作者用‚赴‛一词来形容山壑,一来表现高大山川的迤逦不绝,二来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昭君一去荆门不能复还的悲凉感受便跃然纸上。
(3)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例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首先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
6 他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都有悠长的小巷。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并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以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因此他隐迹在朋友家,‚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更是他在革命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情绪的书写。
三、拓展应用,引诗入文
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诗句和诗情作为写作素材来引用。春风化雨山山翠,妙诗入文神韵来。引用、化用古诗词可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1. 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2003年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题目取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005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就化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7 苏轼《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叶剑英《八十抒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则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如何‛。
2.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写道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里就化用了杜甫的四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旅夜书怀》、《登高》。
8 3.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2011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历史· 红颜》这样出彩应用李清照的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才华横溢。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久又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真是上天见怜啊! 可惜好景不长,国家蒙难,丈夫病逝,这位才女迎来了苍凉的晚年。后来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离异后,她便独自面对余生。她的后半生就在波折中度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女的娇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妇的情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独居的孤苦……静心品味,一位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历史的冲刷下,红颜的美貌、荣誉、才华乃至生命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她们的事迹不会过去,而是代代相传,千古留名……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一个不懂诗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遥远的先秦开始,中华民族的先祖便运用自己的
9 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辉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颠峰。从遥远的《诗经》到盛唐的李杜,从豪迈的苏轼到悲壮的谭嗣同,从浪漫的郭沫若到朦胧的舒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绵绵不绝。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诗歌教学。我们必须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去重视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