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级作文教学
【摘要】:阅读经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无疑能让学生对文学产生热爱,引发写作热情,对词句积累也能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兴趣爱好 阅读积累 文本 模仿 指导性评价 从教数十年来,我带过很多学生,作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我知道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但它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随着现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小学生真的是“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按说他们的知识积累应该挺丰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豆腐块儿”。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很多老师们更是无计可施。以至于很多老师让学生去花费大量时间背各种体裁、各种类型的作文,用以应付考试。所以,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无数语文老师。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穷放大,写作文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当放在第一位。阅读经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无疑能让学生对文学产生热爱,引发写作热情,对词句
积累也能有积极的影响;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的写作不再干瘪,背诵经典就是最好的法宝;利用网络,组建班级交流平台,让博客,微博等成为展示学生写作成果的平台,体验成功,促进兴趣。一句话,能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你就成功一半了。
二、多读书,积累词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样,大脑一片空白,能写出什么好文章,跟本就没有一点儿积累,能写出好的文章就是怪事了,韩寒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跟他的阅读量不无关系。而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急不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词句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目标。
学生的资质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关联词过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写有详有略。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比猫画虎,让学生学着模仿
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作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了,才能盖起房子。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
进行雕形描写的艺术。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石仙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斗牛场——牌坊——寺庙——三姊妹峰——永安泉。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石仙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五、指导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写作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师在修改时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进行改动,多给予鼓励。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别人的经
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
【参考文献】:
高万祥:《 向作文要自由——“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学札记(之四)
李红:《站在灵魂的高处——作文创新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2006年
牛明武:成县一中《也谈作文教学》甘肃日报 2009年
潘英会:河南省南阳市十六中 《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知报》 2010年
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作文教学
从教数十年来,我一直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阅读教学指导方面偶有得意之作,但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在作文教学指导方面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原因就在于作文指导课确实不好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以及工作责任心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有见识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作文教学给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中调动自己所有的积淀对学生进行指导,才可能收到成效。从上述角度看,教师个人的素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别的暂且不论,但就写“下水文”来说,对教师就是个考验。很惭愧,我没给学生写过“下水文”,并且我觉得,如果真要写,我可能表现得还不如一些学生。说实话,在对作文教学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前,我并不赞成教师写“下水文”,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教师的负担够重了,再写什么“下水文”,岂不是强人所难!今天,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在作文指导课上的示范》一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转变。于老师说,他从1978年起,坚持写“下水文”,收效明显。他的做法是一分为二的,即对于难写的作文,备课时就“下水”,指导完后,随之读“下水文”,或读其中的一部分。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能有效克服畏难情绪,产生对习作的兴趣。再者,小学生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会照葫芦画瓢,使自己的作文较快成型,避免走弯路。对于容易写的文章,于老师会先让学生放胆去写,之后收上来批阅,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修改事先写好
的“下水文”再读给学生听。毫无疑问,这样指导更具针对性,并更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读了于老师的文章,我很受启发,但心里很清楚,自己还是无法做到坚持写“下水文”的,不过,我可以尝试选一些确实难写的题目写“下水文”,最起码,在指导作文之前,我要在心里打“腹稿”,以便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指导更切合实际。
如果说,于老师的做法有赖于他自身深厚学养的话,那么,管建刚老师的做法更多的靠的是耐心。管老师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出版了数部作文教学专著,甚至曾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篇的记录。他的做法看似简单,也就是办了一份班级作文报,名叫《评价周报》,为了调动学生兴趣, 他采用设等级,累积分、奖稿酬的做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巩固既有成果,成效卓著。他还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即写“每日简评”,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可以说,为了搞好作文教学,他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并且一坚持就是8年,最终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肯定。说实话对于上列两位名师,我非常敬仰,但他们的做法我又学不来,因为自身素养有限,不过,我会努力向这个方面迈进,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有提高,最终保证学生从中受益。
习作:《蚂蚁观察记》教案
设计理念:
让学生对常见的小蚂蚁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带着“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的观察任务,在自主的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获得对小蚂蚁的直接认识,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设计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察过程,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
4、培养学生关注、亲近自然的感情。 教学工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纸条、画笔、水槽、烧杯、小红纸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捕捉几只蚂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蚂蚁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2、你们是怎么捕捉的?
(用饼干引诱;用糖果引诱„„)
3、看来同学们捕捉的方法真多,现在老师请你用笔画一只蚂蚁,你行吗?
4、请画得最快三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上贴蚂蚁图。)
二、观蚂蚁
1、我们捕捉的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的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问,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捉的小蚂蚁到底是怎么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的欲望。) (学生观察蚂蚁)
2、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学生发言,但会有分歧:
小蚂蚁有八只脚;小蚂蚁有六只脚„„
小蚂蚁分成头和身子两部分;小蚂蚁分成头、身子、尾巴三部分„„
3、看来,小组间是同学出现了分歧,是不是观察中遇到了困难? (蚂蚁小,看不清楚;蚂蚁总是爬来爬去的,很难看清楚。)
4、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方法进行观察,想出一种就在纸上打一个五角星,看哪个组的五角星多。
(设计说明:问题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
5、你们组得了几个五角星?(学生回答) 6、有没有比他们多的?(学生回答)
6、比他们还要多的组有吗?没有。那就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最好的三种方法,其他的组听仔细,有没有说到你们的方法,如果没有,一会儿你来介绍。 (拿食物来引诱它,不让它乱跑;
有毛笔上的毛夹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 用胶水站住蚂蚁来观察;
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观察„„)
(设计说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习的思维。事实上,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7、大家的方法真多。老师这里有这样的观察仪器(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我们每个小组选用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具请各小组长选择领取,看看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它有多少节?多少脚?脚长在哪里?头又是怎样的?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学生观察,老师巡回参与活动)
三、说蚂蚁
(一) 按顺序说说蚂蚁的身体
1、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话前先考虑一下说的顺序。
2、你打算用哪一句话作开头呢?例:好奇怪的蚂蚁。
(头——米粒般的;有触角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身体——分三节;三对足脚-——细长,比身子长颜色——褐色)
(二) 拓宽思路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的身体,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在干什么? (爬来爬去很着急的样子)
2、小蚂蚁在想什么?
(想家想同伴想妈妈„„)
3、那怎么办?
(送小蚂蚁回家)
4、小蚂蚁的家在哪里?
(在大树下;小蚂蚁经常在墙角边的缝隙中爬进爬出;花坛里也有小蚂蚁„„)
5、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三)综合(说说观察蚂蚁的过程。)
1、刚才我们对捕捉来的小蚂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最后我们还把小蚂蚁送回了家。现在我们把整个观察过程连起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练说)
2、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蚁
1、来,我们给习作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四、写蚂蚁
1、来,让我们给这次作文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特色提示:
本设计采用了“捕、画、观、说、写”五步法进行观察作文的教学,旨在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1、创设轻松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位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
2、任务驱动,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画蚁后,教师指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和画上的蚂蚁有同样多的节,同样多的脚?这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顺应学生的愿望作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但显然要看清如此小的而且在不停地爬动的蚂蚁是非常困难的。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的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
3、注重观察,重视发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用我手写
我口”。学生捕捉到的蚂蚁虽然大同小异,但也会有品种的不同,大小的不同等产生差异。因自己的观察而有所发现,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按顺序说,不仅仅是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出对蚂蚁的认识和思考。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为完成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高年级作文教学
【摘要】:阅读经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无疑能让学生对文学产生热爱,引发写作热情,对词句积累也能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兴趣爱好 阅读积累 文本 模仿 指导性评价 从教数十年来,我带过很多学生,作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我知道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但它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随着现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小学生真的是“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按说他们的知识积累应该挺丰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豆腐块儿”。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很多老师们更是无计可施。以至于很多老师让学生去花费大量时间背各种体裁、各种类型的作文,用以应付考试。所以,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无数语文老师。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穷放大,写作文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当放在第一位。阅读经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无疑能让学生对文学产生热爱,引发写作热情,对词句
积累也能有积极的影响;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的写作不再干瘪,背诵经典就是最好的法宝;利用网络,组建班级交流平台,让博客,微博等成为展示学生写作成果的平台,体验成功,促进兴趣。一句话,能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你就成功一半了。
二、多读书,积累词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样,大脑一片空白,能写出什么好文章,跟本就没有一点儿积累,能写出好的文章就是怪事了,韩寒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跟他的阅读量不无关系。而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急不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词句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目标。
学生的资质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关联词过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写有详有略。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比猫画虎,让学生学着模仿
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作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了,才能盖起房子。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
进行雕形描写的艺术。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石仙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斗牛场——牌坊——寺庙——三姊妹峰——永安泉。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石仙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五、指导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写作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师在修改时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进行改动,多给予鼓励。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别人的经
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
【参考文献】:
高万祥:《 向作文要自由——“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学札记(之四)
李红:《站在灵魂的高处——作文创新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2006年
牛明武:成县一中《也谈作文教学》甘肃日报 2009年
潘英会:河南省南阳市十六中 《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知报》 2010年
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作文教学
从教数十年来,我一直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阅读教学指导方面偶有得意之作,但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在作文教学指导方面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原因就在于作文指导课确实不好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以及工作责任心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有见识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作文教学给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中调动自己所有的积淀对学生进行指导,才可能收到成效。从上述角度看,教师个人的素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别的暂且不论,但就写“下水文”来说,对教师就是个考验。很惭愧,我没给学生写过“下水文”,并且我觉得,如果真要写,我可能表现得还不如一些学生。说实话,在对作文教学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前,我并不赞成教师写“下水文”,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教师的负担够重了,再写什么“下水文”,岂不是强人所难!今天,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在作文指导课上的示范》一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转变。于老师说,他从1978年起,坚持写“下水文”,收效明显。他的做法是一分为二的,即对于难写的作文,备课时就“下水”,指导完后,随之读“下水文”,或读其中的一部分。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能有效克服畏难情绪,产生对习作的兴趣。再者,小学生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会照葫芦画瓢,使自己的作文较快成型,避免走弯路。对于容易写的文章,于老师会先让学生放胆去写,之后收上来批阅,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修改事先写好
的“下水文”再读给学生听。毫无疑问,这样指导更具针对性,并更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读了于老师的文章,我很受启发,但心里很清楚,自己还是无法做到坚持写“下水文”的,不过,我可以尝试选一些确实难写的题目写“下水文”,最起码,在指导作文之前,我要在心里打“腹稿”,以便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指导更切合实际。
如果说,于老师的做法有赖于他自身深厚学养的话,那么,管建刚老师的做法更多的靠的是耐心。管老师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出版了数部作文教学专著,甚至曾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篇的记录。他的做法看似简单,也就是办了一份班级作文报,名叫《评价周报》,为了调动学生兴趣, 他采用设等级,累积分、奖稿酬的做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巩固既有成果,成效卓著。他还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即写“每日简评”,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可以说,为了搞好作文教学,他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并且一坚持就是8年,最终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肯定。说实话对于上列两位名师,我非常敬仰,但他们的做法我又学不来,因为自身素养有限,不过,我会努力向这个方面迈进,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有提高,最终保证学生从中受益。
习作:《蚂蚁观察记》教案
设计理念:
让学生对常见的小蚂蚁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带着“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的观察任务,在自主的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获得对小蚂蚁的直接认识,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设计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察过程,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
4、培养学生关注、亲近自然的感情。 教学工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纸条、画笔、水槽、烧杯、小红纸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捕捉几只蚂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蚂蚁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2、你们是怎么捕捉的?
(用饼干引诱;用糖果引诱„„)
3、看来同学们捕捉的方法真多,现在老师请你用笔画一只蚂蚁,你行吗?
4、请画得最快三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上贴蚂蚁图。)
二、观蚂蚁
1、我们捕捉的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的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问,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捉的小蚂蚁到底是怎么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的欲望。) (学生观察蚂蚁)
2、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学生发言,但会有分歧:
小蚂蚁有八只脚;小蚂蚁有六只脚„„
小蚂蚁分成头和身子两部分;小蚂蚁分成头、身子、尾巴三部分„„
3、看来,小组间是同学出现了分歧,是不是观察中遇到了困难? (蚂蚁小,看不清楚;蚂蚁总是爬来爬去的,很难看清楚。)
4、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方法进行观察,想出一种就在纸上打一个五角星,看哪个组的五角星多。
(设计说明:问题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
5、你们组得了几个五角星?(学生回答) 6、有没有比他们多的?(学生回答)
6、比他们还要多的组有吗?没有。那就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最好的三种方法,其他的组听仔细,有没有说到你们的方法,如果没有,一会儿你来介绍。 (拿食物来引诱它,不让它乱跑;
有毛笔上的毛夹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 用胶水站住蚂蚁来观察;
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观察„„)
(设计说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习的思维。事实上,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7、大家的方法真多。老师这里有这样的观察仪器(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我们每个小组选用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具请各小组长选择领取,看看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它有多少节?多少脚?脚长在哪里?头又是怎样的?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学生观察,老师巡回参与活动)
三、说蚂蚁
(一) 按顺序说说蚂蚁的身体
1、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话前先考虑一下说的顺序。
2、你打算用哪一句话作开头呢?例:好奇怪的蚂蚁。
(头——米粒般的;有触角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身体——分三节;三对足脚-——细长,比身子长颜色——褐色)
(二) 拓宽思路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的身体,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在干什么? (爬来爬去很着急的样子)
2、小蚂蚁在想什么?
(想家想同伴想妈妈„„)
3、那怎么办?
(送小蚂蚁回家)
4、小蚂蚁的家在哪里?
(在大树下;小蚂蚁经常在墙角边的缝隙中爬进爬出;花坛里也有小蚂蚁„„)
5、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三)综合(说说观察蚂蚁的过程。)
1、刚才我们对捕捉来的小蚂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最后我们还把小蚂蚁送回了家。现在我们把整个观察过程连起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练说)
2、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蚁
1、来,我们给习作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四、写蚂蚁
1、来,让我们给这次作文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特色提示:
本设计采用了“捕、画、观、说、写”五步法进行观察作文的教学,旨在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1、创设轻松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位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
2、任务驱动,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画蚁后,教师指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和画上的蚂蚁有同样多的节,同样多的脚?这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顺应学生的愿望作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但显然要看清如此小的而且在不停地爬动的蚂蚁是非常困难的。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的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
3、注重观察,重视发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用我手写
我口”。学生捕捉到的蚂蚁虽然大同小异,但也会有品种的不同,大小的不同等产生差异。因自己的观察而有所发现,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按顺序说,不仅仅是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出对蚂蚁的认识和思考。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为完成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