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呤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 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 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 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 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 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说课稿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共8个自然段。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层次清楚。本文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但不乏味,源于文章中多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将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说得有趣生动,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
(1)正确、流利、清楚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2.技能目标:
(1)能感受科学说明文用语的严密。
(2)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整理、加工信息,拓展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中,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科普类文章更要给学生充分的静读默思的空间。2. 追求教学倡简,整合教学资源(目标、内容、手段等),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上,即循文品“味”。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1、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
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其它自然段跟我们介绍了哪些问题?再读课文,同桌讨论。(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①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后来怎么就没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A 、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们有哪些同样的地方?结合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B 、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结合讲解“推测”。(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反馈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2、个别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学读。
学习第3—5自然段
1、过渡话:从以上语句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接下来我们读一读第3—5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2、读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②简介“彗星”、“陨石”。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没有水呢?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四)、小结留疑
火星与地球,同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呢?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还多,为什么没有留住呢?回去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完成这个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把本课中你自认为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写在作业本上。(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把课文读3遍,然后完成自学手册第三题。(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来源
也许是陨石和彗星风暴送去
水
可能潜藏在矿物中
散失
地 火 吸引力小
生命(谜)
球 星
孪生兄弟: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甚至
《谈礼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这一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体会感情,明白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小学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学生采用 “圈画批注”、“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学习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采取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提出问题,文明礼貌有什么好处?接着板书课题,走进文本。
(二) 复述回顾
通过复述回顾,让学生明确本课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
(三) 设问导读
在本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读故事,学知识,明道理。请同学们默读“问路”的片断,伸出小手,动动笔杆,用“ ”划出岳飞和牛皋的有关态度、语言、动作的语句,用“﹏﹏”划出作者得出的结论的句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既锻炼了小组之间成员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也让他们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两种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从而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第二个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按以下学习步骤,自学“踩裙”和“理发”两个事例。
对于踩裙和理发这两个事例,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只需要予以指导、点拨。对于学生的表演,通过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问题:知识源于不断的积累。打开你的知识库,展示一下自己吧!请你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并写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或成语。
学生畅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和成语,让他们养成积累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练习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拓展练习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五)课后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同《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同属第四单元。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
点。基于课文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班学生学情,我拟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能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2、理解并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尤为重要,借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模式,我把感受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2、启发式教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三、 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理解与体会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简介背景,导入课内。
课始,我以旅游作为话题,由学生熟悉的话题过渡到兵马俑,(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对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抓住过渡,感悟重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3、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在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了读好句子的要求,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4、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感兴趣了一种类型来,并出示具体的兵马俑图片进行指导朗读。这样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地位。
在感受兵马俑“个性鲜明”特点时,我利用省略号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练习的愿望,体现了课程标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的理念。
5、学习首尾,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位段落和观看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领略了秦始皇“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敢于张扬个性的人生观。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体现了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理念。
6、课外拓展。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的延伸与拓展,体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愿望和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有选择性的拓展练习。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相结合,注重了学生读写基本技能与语文实践能力相融合,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培养了学生“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品质。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
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孩子们也爱读。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教学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
(二) 学习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教学这一部分时,着重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引导他们读,在读中感悟,再说说令自己印象深的场景,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的体会,来感受植树造林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调换了次序来理解的,主要是想通过3-7小节的学习,感受到了自然的变化,从而顺利引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深的感受植树造林的好处。教学时,还让学生再次补充植树造林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共同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在学生学完了整首诗歌后,让他们再次看开头结尾,从而更好地来理解学生在一开始便提出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含义。
(五) 朗读背诵全诗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让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月光启蒙》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三、说教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 让学生看题质疑:什么是启蒙? 作者为什么说月光启蒙?让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 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呤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 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 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 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 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 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说课稿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共8个自然段。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层次清楚。本文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但不乏味,源于文章中多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将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说得有趣生动,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
(1)正确、流利、清楚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2.技能目标:
(1)能感受科学说明文用语的严密。
(2)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整理、加工信息,拓展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中,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科普类文章更要给学生充分的静读默思的空间。2. 追求教学倡简,整合教学资源(目标、内容、手段等),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上,即循文品“味”。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1、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
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其它自然段跟我们介绍了哪些问题?再读课文,同桌讨论。(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①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后来怎么就没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A 、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们有哪些同样的地方?结合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B 、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结合讲解“推测”。(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反馈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2、个别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学读。
学习第3—5自然段
1、过渡话:从以上语句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接下来我们读一读第3—5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2、读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②简介“彗星”、“陨石”。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没有水呢?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四)、小结留疑
火星与地球,同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呢?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还多,为什么没有留住呢?回去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完成这个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把本课中你自认为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写在作业本上。(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把课文读3遍,然后完成自学手册第三题。(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来源
也许是陨石和彗星风暴送去
水
可能潜藏在矿物中
散失
地 火 吸引力小
生命(谜)
球 星
孪生兄弟: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甚至
《谈礼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这一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体会感情,明白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小学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学生采用 “圈画批注”、“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学习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采取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提出问题,文明礼貌有什么好处?接着板书课题,走进文本。
(二) 复述回顾
通过复述回顾,让学生明确本课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
(三) 设问导读
在本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读故事,学知识,明道理。请同学们默读“问路”的片断,伸出小手,动动笔杆,用“ ”划出岳飞和牛皋的有关态度、语言、动作的语句,用“﹏﹏”划出作者得出的结论的句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既锻炼了小组之间成员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也让他们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两种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从而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第二个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按以下学习步骤,自学“踩裙”和“理发”两个事例。
对于踩裙和理发这两个事例,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只需要予以指导、点拨。对于学生的表演,通过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问题:知识源于不断的积累。打开你的知识库,展示一下自己吧!请你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并写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或成语。
学生畅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和成语,让他们养成积累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练习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拓展练习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五)课后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同《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同属第四单元。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
点。基于课文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班学生学情,我拟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能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2、理解并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尤为重要,借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模式,我把感受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2、启发式教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三、 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理解与体会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简介背景,导入课内。
课始,我以旅游作为话题,由学生熟悉的话题过渡到兵马俑,(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对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抓住过渡,感悟重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3、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在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了读好句子的要求,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4、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感兴趣了一种类型来,并出示具体的兵马俑图片进行指导朗读。这样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地位。
在感受兵马俑“个性鲜明”特点时,我利用省略号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练习的愿望,体现了课程标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的理念。
5、学习首尾,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位段落和观看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领略了秦始皇“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敢于张扬个性的人生观。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体现了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理念。
6、课外拓展。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的延伸与拓展,体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愿望和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有选择性的拓展练习。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相结合,注重了学生读写基本技能与语文实践能力相融合,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培养了学生“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品质。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
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孩子们也爱读。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教学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
(二) 学习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教学这一部分时,着重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引导他们读,在读中感悟,再说说令自己印象深的场景,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的体会,来感受植树造林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调换了次序来理解的,主要是想通过3-7小节的学习,感受到了自然的变化,从而顺利引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深的感受植树造林的好处。教学时,还让学生再次补充植树造林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共同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在学生学完了整首诗歌后,让他们再次看开头结尾,从而更好地来理解学生在一开始便提出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含义。
(五) 朗读背诵全诗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让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月光启蒙》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三、说教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 让学生看题质疑:什么是启蒙? 作者为什么说月光启蒙?让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 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