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写作计划(第一学期)
高一作文以记叙文(散文)为主,要求学生能写出叙事完整,结构完整,选材恰当,主题明确,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文章。在写作训练中,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夯实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是必要的。
一、选材恰当、典型、有意义 《回忆我的小学(初中)生活》(第二周)
叙事类的文章一定要有事件发生,有人的参与,作文是书写生活体验,经历的生活很多,而能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经过选择,所以选材很重要。好的材料能很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积极、健康、有意义,而且还要新颖,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作文题目是《回忆我的小学(初中)生活》,这个题目对学生很熟悉,材料丰富,如何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适合文章主旨的材料,是需要匠心独具的。
二、结构完成 《往事》(第四周)
第一篇作文讲评的时候就可以引出这个概念,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何把好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这是需要构思的,结构在这里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好的文章结构会让人眼前一亮,会让人很快就明白作文的内容,尤其在考场作文中,有的文章靠结构就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结构的种类有多种,在高一阶段,能做到结构完成,前后呼应,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流畅就可以了。
“往事”这个作文题目,写起来应该不难,对结构而言,能不能在结
构中呈现主旨的是很重要的,比如可以用小标题,也可以把往事分成几个方面,开心的、难过的;也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比如亲情和友情,铭记和遗忘等,从而表现成长的意义。
三、写真情 《母亲/父亲》第六周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作文的优劣,真情实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而实际的写作中,做不到这一点的同学还是大有人在。有同学的作文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有学生喜欢夸大其词,空谈理想人生,也有学生编造一些虚假的内容,违背了写作的本质。
这篇作文练习是写自己的亲人,和上两次训练可以结合起来,与父母生活了十几年,经历了无数的事件,哪些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和父母的真情,选材是需要斟酌的。要让学生以小见大,用细节来打动人,用真情来感染人。
四、景与情,情境交融 《秋天》(第八周)
叙事是作文的基本功,但一篇文章只有叙事是远远不够的,否则会让人感觉到乏味,平淡,缺少感染力。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也是古诗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学会这种方法。让文字充满画面感,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情随景出,用画面渲染氛围,让画面成为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达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好意境和效果。
这次的题目是“秋天”,学生已经身入在这个季节中了,飘零的黄叶,蔚蓝而高远的天空,郊外成熟的稻田,茂密的甘蔗林,这些如画的风景学生看在眼中,也应该在自己的文字中,然后表达或喜悦、或沉思、或感伤的情绪。让真情在画面中流淌,让文思在自然中涌动,
让青春在文字中飞扬。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故乡》(第十一周)
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这几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学生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写作中能得心应手,是作文必备的要求。它们之间不是彼此隔离的,而且综合在一起的,比如夹叙夹议,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从而让文章波澜起伏,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
“故乡”这个题目对于高中学生应该有感触了,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的,对故乡会多了思念;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家在乡下,然后搬到城里,故乡的印记会更鲜明一些;还有的学生因为城市建设,本来住的地方被拆迁了,已经没有了故乡的身影,但记忆会让思念多一层感悟。
六、审题立意(一)标题作文 《花开两岸》(第十三周)
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后,要训练一下学生的审题能力。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主题表达是否明确,如果偏题和离题,那么再好的语言和结构都无济于事。所以审题很重要,这应该是贯彻在每一次的作文教学中,反复训练和强化,从而达到审题准确无误的要求。
“花开两岸”这个题目,审题中有很多变化,对学生来说可以达到好的训练效果。比如“花”到底指什么?“两岸”又寓意着什么?题目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经过思考,学生会从表面深入到本质,由自然深入到生活。“花”应该是生活中美的代表,两岸就不能只写一方,同学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城市和乡村、老人和儿童、贫穷和富足等等都是符合要求的,拓展了思维,让把握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七、审题立意(二)材料作文 (第十五周)
考虑到期末统考试卷可能是材料作文,鉴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作文还比较陌生,所以打算做这样一次训练,让学生在遇见此类作文时不至于慌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材料暂时还没有确定,但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要向学生说清楚。
八、主题深刻,有思想 (第十七周)
立意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选材有意义,做到这些就是一篇很规范的作文了,但如果还想有提升,那就要提升作文的思想了。
另外,高中的作文相比较初中的作文,变化在思想层面最为显著,在完整的叙事中能否再有所感悟和启示。在情景交融后能不能多一点思考,在写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写一些身边的社会,能不能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多一些批判或是建设性的意见,要体现“我”的存在,“我”对于这个世界的作用,“我”的声音,“我”的思考。
在训练过程中,多数专题是以大作文的形式出现的,有时也会让学生在随笔中去表现,做到大作文和随笔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且每一个单元的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关联的。
整个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学生怎样做,而且亲身实践,也会去写下水作文,和学生交流互动,不仅是对作文认识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
附:和学生交流的文章。
小 镇
窗外是淡淡的月光,心情也是淡淡的,像下午我去小镇时一样。
小镇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我不愿意再回到那里。这几年我都是逃离小镇的,但在一种根本上,我仿佛还没有走出。
师范一毕业我就到了镇上的中学教书,只呆了一年,就离开了,但工作关系还一直保留着,我去外地在职学习,每个月还能从单位领几百块钱的生活费。
我不可能再回镇上的学校教书了,小镇也留不住我的脚步。作为记忆它曾经给过我幸福,因为我是从那里起步的,还有曾经的单调、宁静、质朴的日子以后也很难再拥有了。
小镇简单得很,只有两条街道,十字交叉,街道两边是普普通通的二层小楼,就那样竖着立起来,一点都不好看。有几家店铺,一点也不热闹。小镇上的人总是不多的,即使逢集的时候,也很少有水泄不通的场景。
镇上只有一家卖肉的,要是有其他肉贩来这里,本地卖肉的老板会把人家轰走。而周围其他的集市上卖肉的能有一条街,由一斑可见小镇的闭塞、落后和蛮横。但小镇曾经繁华过,因为镇的东边有一条河流,以前河运发达的时候,小镇有过一段好的光景。现在都是公路运输了,小镇和河流一样,被人遗忘了。
我在镇上的中学教书,日子过得清闲得很,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学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也买了锅、碗、瓢、盆,想自己学着做饭。但我很少做饭,有时去镇上吃碗面条,有时就到同事家蹭一顿饭吃。刚参加工作工资少的可怜,穿不上新衣,也吃不上肉,生活十分清贫。
我那时还不到20岁,和学生很容易走进,后来慢慢熟悉了,竟感觉和学生在一起像小孩磨牙一般。有时我会赌气不给他们上课,现在想想真的不应该。有一次我出外有事了,晚回来几天,回到住处看见房门上有两行书写得很认真的粉笔字:“老师,你说星期四就回来,为什么没有看见你呀,说话不算数。”看见学生的留言,虽是埋怨的语气,我心里却感到欣慰。
有一个小女生,瘦瘦的,扎一条马尾辫,家就在镇上住,很有艺术天赋的,就是不学习,我说她一句,她肯定也要说我一句。有一次我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再和我说话了。我是说笑的,她当真了,见到我真的不说话了,没过多久我就离开了他们,去了异乡寻梦,一年后我回学校办事情,是一个清晨,我在学校中心路上和同事说话,看见她从不远处的教室走出来,到了我身边,说:“马老师,您回来了。”然后很满足地跑回了教室。当时我的心理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既喜悦,同时也责怪着自己。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让学生这么在意。现在想起那些学生,我真的很惭愧。
那时的生活,每天都很悠闲,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事干,天天骑着自行车在附近的路上吹风,那种淳朴的田园风光也能让人陶醉其中。学校附近有一条河,成了我那时的精神家园。没事的时候,常常跑到河边,看苍茫的河水和开阔的天空。春天看对岸柳树的新绿,堤岸芦
苇的新芽,看路旁两行高大的白杨长出鹅黄的叶子,心中便多了温暖。夏天也去河里游泳,也会坐上一条无人看管的鱼船随着水去飘远,独坐船头看河水向身后走,看两岸青青的芦苇丛,偶尔也会有白色的水鸟从水面上掠过,然后落在岸边的草丛里,有时是几只,有时是一群。风也在那时从河面上吹过,我会对它们大喊一声,声音沿着水面,和波纹一起延伸至岸边,那些水鸟又起飞,然后落在更远处的芦苇丛里。
镇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渡口,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去看对岸的朋友。
那段日子里我记忆最深的是午夜里远处传来的蛙声,我总能在那样的时间里醒来,然后细心聆听。三月,青蛙是在远处的水塘里鸣叫,那种美妙的情境我用语言说不出。
有时,我也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几十人在一起,疯玩。踢上一个下午,一直到黄昏,有时到天黑透。我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我能一脚把球踢得又高又远,能踢到附近幼儿园的院子里。他们特羡慕。而且和我一起玩他们不用担心班主任的批评。后来我离开了,再见时学生说一踢球就会想到马老师。
??
但小镇也并非都是宁静和祥和的,我在的学校里也是拉帮结派的,大家闲的时候围在一起总是有扯不完的话题,我很难走进去,即使站在边上也说不上什么话。镇上的小痞子多得很,经常到学校闹事,学校里没有人敢问。年轻的教师大都被人打过,可能我在那里的时间不长,又经常和小痞子们一起打篮球,多少有些熟悉,还算是平安无事。后来就想离开了,别人给介绍对象我也没有去见,因为我觉得我的明天不应该在这里。于是走上了一条曲折的路,只到今天我仿佛还在游离中。
几年中,我偶尔也会回到小镇,去我曾工作的学校,但多是到领导家里疏通关系,所以每次去小镇心情都不如意,很多时候是一种蒙羞的心理。
今天,我把梦寄托在远方的小城,对小镇,我仿佛已经无所谓。但小镇,也早已忘记了我,它每天都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我的同事都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有小镇作生活的背景,他们也仿佛充实得很,做个小生意,空闲时就在麻将桌旁围在一起。
这些年小镇就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一天天衰老下去。
我不想割断与小镇的联系,因为这里是故乡,有我青春纯粹的记忆;明天,我还会来这里,我希望自己的目光中会流露出新奇。 (2004年8月)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乡下度过的。学校是普通的校舍,周边是大片的农田,春天是绿色的麦地,秋天是成片的大豆和高粱。学校里到处都是白杨树,校园的中心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的,夏天有知了的叫声,冬天则落光了叶子。
校园周围的路上也有很多树,多是白杨树,路是泥土路,晴天是平整而舒适的,雨季是泥泞而难行的。再远处是几个村落,几片水塘,还有茂密的芦苇丛。回忆往事,记忆就从这里浮现。
一
我初中读了四年,初二时学校故意让我留了一级,和我一样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成绩都算优秀,学校想重点培养。虽是留级,却被称作2.5班,学的内容却是新的,有老师专门为我们辅导初三的内容,以便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其实留级的那一年学习是不用功的,因为学校照顾,便滋生了自大的毛病,几个同学一起,想读书就读书,想打篮球就打篮球,想出去溜达就出去溜达,自由自在的生活。
也就是那一年,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法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讲名词动词形容词,讲短语和句子,讲复句和句群,还有短语划分的框式图解法,绝对都是超纲的知识,那时学的懵懵懂懂的,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学校离我家有近四公里远,天气好的时候就骑自行车,雨天就步行上学。那时没有公交车,条件是艰苦的,学校的食堂只有一间屋子,只给学生蒸馒头(馒头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连卖开水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候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里饿一顿。那是93年前后,那片土地还贫瘠得很。
物质上的贫穷,绝不等于精神上也是荒芜的。很多美好的记忆一幕幕呈现。
有一年冬天冷得很,河里都结了很厚的冰,放学的时候我们一大群人一起相约去冰面上行走,同一方向几个村子的学生,沿着河的方向回家,一路上都是肆虐着狂欢。开阔的天空,蜿蜒的堤坝,自由的滑行,肆无忌惮的笑声,让河边孤独的树都会感觉到温暖。
春天到了,麦田绿油油的,风吹过,掀起层层的麦浪,我就在麦田的小路上,要么是去往学校,要么是返回家里。那熟悉的麦田留下了最纯真的记忆,一直到离开家乡,都不曾把它遗忘。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梵高的画作中有金黄色的麦田,也不知道海子在热情讴歌着麦田,但在我生命最纯粹和质朴的记忆中,全是麦田,甚至于忧伤、痛苦,也都让麦田承载着,它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三
初三,我开始努力读书了,因为有了梦想。学校每年都有人考上师范,那是最让人羡慕的,因为毕业就可以做老师了,捧上了铁饭碗,看到考上师范的学长回到学校,我特别羡慕,想象着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所以我总幻想着几年后我能回来,成为一名教师。
初三的第一个学期,我有了很多收获,学校考试获得了名次,参加镇
里面的竞赛也获了奖,后来学校还奖励了我几十块钱。我把钱给了家里,那时我开始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辛苦和不易。
父亲一周会给我送一次东西,是母亲蒸熟的馒头,有时包里还有几个熟鸡蛋,当时心里都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父亲每次都是把包裹给我后就转身离开了,看到父亲花白的头发,麻木的表情,还有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一直到今天,还都在感动着我。
临近中考的日子,学习特别忙碌,我们早晨起来都是去学校周边的麦田里背书,那时政治是必考科目,有一部分内容叫时事政治,就是每人一本小册子,上面是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把上面的内容背会就可以了。为了增加营养,我和两个同学自己烧炉子做饭,比吃食堂好多了。只会下面条、煮稀饭,但能吃饱饭了。我哥哥那时已经工作了,他给我买了一箱方便面,那是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感觉是很幸福的。
四
初中大多数的日子是悠闲的。我常常会想起一些画面。
早晨我从家去学校,天已经亮了,太阳也出来了,我行走在如画的田园风光中,迎着凉爽的晨风,耳边萦绕的是树上的鸟鸣声,田野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泥土路上是高大的白杨树,一排排挺立着,途中也有一条小河相伴,河上有几座石桥。
有一段时间我路过河边的时候,总会看见一个钓鱼的人,然后我就会
停下脚步,因为他钓鱼比较特别。他用绳子拴着一绺头发,然后不停的晃动着钓竿,我不敢停留太长时间,因为害怕迟到。后来我还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主要是钓黑鱼,摇晃是为了吸引黑鱼的注意力,用头发做钓饵是因为黑鱼喜欢磨牙齿,一旦它咬住头发,就可以了。我似懂非懂,但我没有看到他钓到过黑鱼,但我却因为看他钓鱼迟到过几次。
四月的时候,春天的气息到处都是,我上学的路上更是浓郁,芦苇刚长出新芽,很快就能长到一两尺高,在河边,在低洼的沼泽地里,拔出芦苇的新芽,用力去吹,会发出很清脆嘹亮的声音,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是喜欢做这些事的。
有一次,我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没有走大路,喜欢走一些平时没有走过的地方,快到学校的时候,我遇见了三个同学,一个班的,他们说下午逃课吧,我就和他们一起闲逛了,走完了学校周边的芦苇荡,经过了五六个村庄,去了很多以前未曾到过的地方。走到筋疲力尽,没有再去学校,快到放学的时候直接又返回家里了。心里是有点害怕的,也忘了后来老师是怎样处理的了,这是我初中唯一的一次逃课经历。
五
初中的时候我仿佛有点孤独,上学的路上大多是我一个人,因为同村同学的大多不上了,临近村子里有同学,但一起上学的机会不多,放学的时候会有一大群人,然后就在一个个路口分开了。
但初中还是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首先是家离得不远,都是附近村子的,住的地方都知道的,有的是小学就在一起读书了,初中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学校,但直到今天,还有联系。但也有发生变数的,初中的时候都是很好的关系,毕业后却有了隔阂,后来就成了陌路,想一想,总觉得很遗憾。
去年,我初中同学小林来诸暨出差,然后找到了我。那时是绝对想不到会在诸暨见面,不由得感叹嘘唏,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六
中考后我顺利的去了理想中的师范,成了一名准老师。也有同学了去了不同的学校,反
正我们那一届给学校挣了不少面子。
临近毕业,我和同学拍了几张相片,是镇上照相馆的人来拍的,那也是我初中唯一一次合影,我的样子是呆呆的,也是初中生活真实的写照。
我们毕业后不久,学校就重新修建了,中心路两旁的梧桐路挖掉了,也失去了大片的绿阴,曾经的教室也没有了,说是要盖楼房。
我回老家,多数是要经过初中的学校的,但我没有走进过,那座教学楼很难看,我曾有的记忆现实中都没有了。前年五一我回老家,再次经过时,我竟鬼使神差地进了学校的大门,还用相机拍了两张相片,但记忆却在那一刻麻木了。
路 口
日子每天都这样过着,当我又一次坐在路口边的小吃店时,早晨的阳光已经洒在了秋天街面上。
我已习惯了在不同的时间里坐在这里了,喜欢这里的情境。坐在店里,看外面,是一个十字路口,小吃店就在路口的一角。
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小店的情景,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那些日子夏天的味道还很浓,街道上的树也绿得浓郁,我用陌生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小城,然后就在匆匆的时间中,看见了这家小吃店,当面对着街道坐在最外的那张桌子旁的时候,我才开始注意这个路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路口,这个小城有很多很多。也许是因为它离我工作的学校很近,我才得以有很多的机会感觉它的存在。
喜欢坐在小店里凝望着路口的感觉,那是一种很让人惊悸的心情,有时甚至于一种满足。仿佛昨天我就在幻想着这样的路口。空闲的时候,我就静静地站在路边,或是找一个凳子坐下,然后看路口的风景,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有人群,有时候路口是喧哗的,有时候路口是宁静的。
在一种心情上,我把路口当做了这个城市的缩影。第一次坐在那里,我就有一种想书写它的冲动,但我感觉还很陌生,于是很多的时间里,我常常去那个路口,坐在小吃店里,面向路口,不知不觉中,我好象与它有了交流,有时我仿佛在感觉着一种思想的宁静。
清晨、中午、午后、傍晚、黄昏、午夜,不同的时间中,路口的身影便在我的记忆中丰富;不同的时间中,路口也变换着一幅幅流动的风景。
雨季来临的时候,路口也拥有了色彩斑斓的心情,各式花色的雨伞点缀着它的华丽,我的目光也常常在这样画面中穿行,一直随着行人的脚步消失在路的尽头,路口的空间总会这
样延伸到无穷。
黑夜拥抱了路口,在雨声的淅沥中,路面上有了流光异彩的纷呈,那是城市灯火的倒影,这样的辉映中,路口也拥有了幻与真的梦。
路口边的树很多,是四季常青的。有阳光的日子里,树就在路面上留下了斑驳的身影。坐在小店里,有时也能感觉到那样的清凉。阳光下的路口很是明亮,这样的明亮也写在每一个经过路口的行人的脸上,这样的明亮甚至是在一种声音中抒写着城市的喧哗与躁动。
风经过的时候,秋天也就来到了这个小城,我又坐在小店的门口,出神的凝望着路口,有时一片叶子会飘落在路面上,静静的,更多的时候我开始注视路人的身影了。秋天在行人的身上是一种服饰的色彩,那匆匆而过的身影,带走了一阵阵季节的风,也带来了种种只属于这个季节的心情。当然,最能体现季节的是这个城市的女人所独有的风情,当秋天的风衣从路口飘过的时候,那叠皱的衣角上裹动着秋的风情,阳光也在这时洋溢在女人的脸上,像灿烂的花朵绽放在秋天的街道中。我在凝望中会想起那逝去久远的爱情。
时间中,我渐渐地熟悉了那个路口,就像我熟悉了这个城市一样。我的眼前,已不是完全陌生的风景,我会记得路边树的样子,我也知道了对面店铺的名称。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稔熟的身影,我的学生——那个上课时很安静的小女生,没有想到她骑车经过路口时是那样的活泼。也就是在那样熟悉的情境中,我开始注意一张平静的面容。
我称她婆婆,尽管我没有和她说过话,但我是熟悉她的,我相信她也认识我。婆婆就是那家小吃店的主人,她的孩子在忙着照看生意,很多的时间里,我都是看见婆婆坐在一个躺椅上,很安静的面容。我是面向路口坐着,而婆婆则是坐在门外,背对着路口,她平静的目光一直是凝望着店内的,很忙的时候,婆婆也会站起身来,收拾一下桌上的碗筷,但更多的时间里,她是背对着街道静静地坐着。
我每次看见婆婆的身影时,总会去想一点什么。凝望路口的时候,婆婆就在我的视线中,婆婆脸上的皱纹浓缩了人生中时间的沧桑,她平静的目光中更显示着一种生活的从容。婆婆应该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几十年了,她身后的城市已经不再是陌生,不像我,还在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城市,还在期待着路口的风景。(04年10月)
关于树的遐想
“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触到的那样深”
———郑敏。
第一次见郑敏先生的这句诗,我就深陷其中了。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去看一棵棵的树,在清晨的阳光里,在午后的忧郁中,在黄昏的静谧中,甚至于黑夜中,我也喜欢张望着树的轮廓。
我家的院子里就有许多树,那是父亲栽下的。夏天的时候,院子里是一地的绿荫,风送来凉爽。就像我现在坐在窗前,看窗外的天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树叶掩映着。这个时候,天空也被树的枝桠分割成很多的小块,我感觉那是一个又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精彩。
鸟雀们总是喜欢树的,很多的鸟把那里当作了栖息的家园。我家院子里的树上就有鸟窝,就那样一个简陋的居所居然产生了生命的延续,而那种延续就是在树上。我常常坐在老屋的窗前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那些精灵的快乐和活泼。
城市的树也很多,尤其是在公园里,有人们精心栽培的树,有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甚至于上千年。那些树,我家的乡村里是没有的。因为村子里的树一旦大了就会被卖掉的,很多的时候是要靠它换钱的。树在乡人的眼里并不是一种风景。我家后院里一株生长了近四十年的枝繁叶茂的樟树现在不知在哪座城市的哪个公园里生长,不知它会不会和我有着一样的乡愁。
我喜欢在城市的街道上寻找树的身影,然后让它们去承载自己的心情,就像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两旁的银杏,在目睹它四季的春华秋实的变化的时候,我也期待着什么的到来,比如爱情,比如梦中的幻象。
生活中的变数终归不如想象中的完美,一段往事随着一段时光逝去,回首那想象中的美丽,竟觉得有点枯涩了。我不能去埋怨树的不是,它只是树。我也只是走在那样的街道享受绿荫的清凉,或许在昨天的记忆中它给过我很多美丽的遐想,然而我却无法让它来承载实现梦的责任。我常想,与人的交往我们不能把握,但与树,却有着和谐相通的联系,尽管它始终都是沉默的,那默语的背后是世事沧桑的历尽,站在树下,我就会感到些许的悲凉,不是因树,而是因为自己。
很多时候,人们将树作为某种意象,赋予它一些精神。铁凝的《树下》,那树象征着一种权势。苏童有篇散文叫《三棵树》,树隐喻着一种美好的但又很难实现的梦。舒婷讴歌爱情的“橡树”,席慕容因为爱情而让心情失落的“开花的树”,曾卓浓缩着人生困境的“悬崖边的树”,屠格涅夫笔下也有宁静而忧伤的松树?? 但我还是喜欢看窗前那一棵棵质朴的树的身影。我再不愿意让树去负载什么,树只是它自己。
我总是忘不了冬天的树。那年冬天,我还在校园里,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我多是看窗外的树,那些树落光了叶子,遒劲的枝条,在湛蓝的天空的背景上是那样的明亮,也就是那样的静止中,我感觉到了树的枝条向外伸展的努力,那是一种力量。
坐车出外旅行的时候,我喜欢看车窗外面的树,那树的身影一晃而过,它挽留不住我的目光,但旅途的寂寞也会因为它的出现又消失而变得生动起来。有时,也会看见田野里,一棵或是几棵树在那样广阔的天地里,诠释着一种空洞的孤独,却将那样单调的土地点缀得无限的丰富,那个时候,我开始领悟了树的思想。我喜欢站在旷野之中,与它默默的相望,于是,我就忘记了自己的孤独。
当我站在树下,把头抬起,看树叶缝隙间的天空,格外的深邃。我的静默,常惊起鸟儿的飞翔。
高一作文写作计划(第一学期)
高一作文以记叙文(散文)为主,要求学生能写出叙事完整,结构完整,选材恰当,主题明确,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文章。在写作训练中,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夯实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是必要的。
一、选材恰当、典型、有意义 《回忆我的小学(初中)生活》(第二周)
叙事类的文章一定要有事件发生,有人的参与,作文是书写生活体验,经历的生活很多,而能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经过选择,所以选材很重要。好的材料能很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积极、健康、有意义,而且还要新颖,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作文题目是《回忆我的小学(初中)生活》,这个题目对学生很熟悉,材料丰富,如何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适合文章主旨的材料,是需要匠心独具的。
二、结构完成 《往事》(第四周)
第一篇作文讲评的时候就可以引出这个概念,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何把好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这是需要构思的,结构在这里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好的文章结构会让人眼前一亮,会让人很快就明白作文的内容,尤其在考场作文中,有的文章靠结构就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结构的种类有多种,在高一阶段,能做到结构完成,前后呼应,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流畅就可以了。
“往事”这个作文题目,写起来应该不难,对结构而言,能不能在结
构中呈现主旨的是很重要的,比如可以用小标题,也可以把往事分成几个方面,开心的、难过的;也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比如亲情和友情,铭记和遗忘等,从而表现成长的意义。
三、写真情 《母亲/父亲》第六周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作文的优劣,真情实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而实际的写作中,做不到这一点的同学还是大有人在。有同学的作文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有学生喜欢夸大其词,空谈理想人生,也有学生编造一些虚假的内容,违背了写作的本质。
这篇作文练习是写自己的亲人,和上两次训练可以结合起来,与父母生活了十几年,经历了无数的事件,哪些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和父母的真情,选材是需要斟酌的。要让学生以小见大,用细节来打动人,用真情来感染人。
四、景与情,情境交融 《秋天》(第八周)
叙事是作文的基本功,但一篇文章只有叙事是远远不够的,否则会让人感觉到乏味,平淡,缺少感染力。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也是古诗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学会这种方法。让文字充满画面感,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情随景出,用画面渲染氛围,让画面成为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达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好意境和效果。
这次的题目是“秋天”,学生已经身入在这个季节中了,飘零的黄叶,蔚蓝而高远的天空,郊外成熟的稻田,茂密的甘蔗林,这些如画的风景学生看在眼中,也应该在自己的文字中,然后表达或喜悦、或沉思、或感伤的情绪。让真情在画面中流淌,让文思在自然中涌动,
让青春在文字中飞扬。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故乡》(第十一周)
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这几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学生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写作中能得心应手,是作文必备的要求。它们之间不是彼此隔离的,而且综合在一起的,比如夹叙夹议,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从而让文章波澜起伏,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
“故乡”这个题目对于高中学生应该有感触了,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的,对故乡会多了思念;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家在乡下,然后搬到城里,故乡的印记会更鲜明一些;还有的学生因为城市建设,本来住的地方被拆迁了,已经没有了故乡的身影,但记忆会让思念多一层感悟。
六、审题立意(一)标题作文 《花开两岸》(第十三周)
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后,要训练一下学生的审题能力。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主题表达是否明确,如果偏题和离题,那么再好的语言和结构都无济于事。所以审题很重要,这应该是贯彻在每一次的作文教学中,反复训练和强化,从而达到审题准确无误的要求。
“花开两岸”这个题目,审题中有很多变化,对学生来说可以达到好的训练效果。比如“花”到底指什么?“两岸”又寓意着什么?题目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经过思考,学生会从表面深入到本质,由自然深入到生活。“花”应该是生活中美的代表,两岸就不能只写一方,同学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城市和乡村、老人和儿童、贫穷和富足等等都是符合要求的,拓展了思维,让把握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七、审题立意(二)材料作文 (第十五周)
考虑到期末统考试卷可能是材料作文,鉴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作文还比较陌生,所以打算做这样一次训练,让学生在遇见此类作文时不至于慌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材料暂时还没有确定,但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要向学生说清楚。
八、主题深刻,有思想 (第十七周)
立意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选材有意义,做到这些就是一篇很规范的作文了,但如果还想有提升,那就要提升作文的思想了。
另外,高中的作文相比较初中的作文,变化在思想层面最为显著,在完整的叙事中能否再有所感悟和启示。在情景交融后能不能多一点思考,在写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写一些身边的社会,能不能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多一些批判或是建设性的意见,要体现“我”的存在,“我”对于这个世界的作用,“我”的声音,“我”的思考。
在训练过程中,多数专题是以大作文的形式出现的,有时也会让学生在随笔中去表现,做到大作文和随笔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且每一个单元的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关联的。
整个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学生怎样做,而且亲身实践,也会去写下水作文,和学生交流互动,不仅是对作文认识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
附:和学生交流的文章。
小 镇
窗外是淡淡的月光,心情也是淡淡的,像下午我去小镇时一样。
小镇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我不愿意再回到那里。这几年我都是逃离小镇的,但在一种根本上,我仿佛还没有走出。
师范一毕业我就到了镇上的中学教书,只呆了一年,就离开了,但工作关系还一直保留着,我去外地在职学习,每个月还能从单位领几百块钱的生活费。
我不可能再回镇上的学校教书了,小镇也留不住我的脚步。作为记忆它曾经给过我幸福,因为我是从那里起步的,还有曾经的单调、宁静、质朴的日子以后也很难再拥有了。
小镇简单得很,只有两条街道,十字交叉,街道两边是普普通通的二层小楼,就那样竖着立起来,一点都不好看。有几家店铺,一点也不热闹。小镇上的人总是不多的,即使逢集的时候,也很少有水泄不通的场景。
镇上只有一家卖肉的,要是有其他肉贩来这里,本地卖肉的老板会把人家轰走。而周围其他的集市上卖肉的能有一条街,由一斑可见小镇的闭塞、落后和蛮横。但小镇曾经繁华过,因为镇的东边有一条河流,以前河运发达的时候,小镇有过一段好的光景。现在都是公路运输了,小镇和河流一样,被人遗忘了。
我在镇上的中学教书,日子过得清闲得很,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学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也买了锅、碗、瓢、盆,想自己学着做饭。但我很少做饭,有时去镇上吃碗面条,有时就到同事家蹭一顿饭吃。刚参加工作工资少的可怜,穿不上新衣,也吃不上肉,生活十分清贫。
我那时还不到20岁,和学生很容易走进,后来慢慢熟悉了,竟感觉和学生在一起像小孩磨牙一般。有时我会赌气不给他们上课,现在想想真的不应该。有一次我出外有事了,晚回来几天,回到住处看见房门上有两行书写得很认真的粉笔字:“老师,你说星期四就回来,为什么没有看见你呀,说话不算数。”看见学生的留言,虽是埋怨的语气,我心里却感到欣慰。
有一个小女生,瘦瘦的,扎一条马尾辫,家就在镇上住,很有艺术天赋的,就是不学习,我说她一句,她肯定也要说我一句。有一次我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再和我说话了。我是说笑的,她当真了,见到我真的不说话了,没过多久我就离开了他们,去了异乡寻梦,一年后我回学校办事情,是一个清晨,我在学校中心路上和同事说话,看见她从不远处的教室走出来,到了我身边,说:“马老师,您回来了。”然后很满足地跑回了教室。当时我的心理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既喜悦,同时也责怪着自己。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让学生这么在意。现在想起那些学生,我真的很惭愧。
那时的生活,每天都很悠闲,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事干,天天骑着自行车在附近的路上吹风,那种淳朴的田园风光也能让人陶醉其中。学校附近有一条河,成了我那时的精神家园。没事的时候,常常跑到河边,看苍茫的河水和开阔的天空。春天看对岸柳树的新绿,堤岸芦
苇的新芽,看路旁两行高大的白杨长出鹅黄的叶子,心中便多了温暖。夏天也去河里游泳,也会坐上一条无人看管的鱼船随着水去飘远,独坐船头看河水向身后走,看两岸青青的芦苇丛,偶尔也会有白色的水鸟从水面上掠过,然后落在岸边的草丛里,有时是几只,有时是一群。风也在那时从河面上吹过,我会对它们大喊一声,声音沿着水面,和波纹一起延伸至岸边,那些水鸟又起飞,然后落在更远处的芦苇丛里。
镇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渡口,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去看对岸的朋友。
那段日子里我记忆最深的是午夜里远处传来的蛙声,我总能在那样的时间里醒来,然后细心聆听。三月,青蛙是在远处的水塘里鸣叫,那种美妙的情境我用语言说不出。
有时,我也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几十人在一起,疯玩。踢上一个下午,一直到黄昏,有时到天黑透。我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我能一脚把球踢得又高又远,能踢到附近幼儿园的院子里。他们特羡慕。而且和我一起玩他们不用担心班主任的批评。后来我离开了,再见时学生说一踢球就会想到马老师。
??
但小镇也并非都是宁静和祥和的,我在的学校里也是拉帮结派的,大家闲的时候围在一起总是有扯不完的话题,我很难走进去,即使站在边上也说不上什么话。镇上的小痞子多得很,经常到学校闹事,学校里没有人敢问。年轻的教师大都被人打过,可能我在那里的时间不长,又经常和小痞子们一起打篮球,多少有些熟悉,还算是平安无事。后来就想离开了,别人给介绍对象我也没有去见,因为我觉得我的明天不应该在这里。于是走上了一条曲折的路,只到今天我仿佛还在游离中。
几年中,我偶尔也会回到小镇,去我曾工作的学校,但多是到领导家里疏通关系,所以每次去小镇心情都不如意,很多时候是一种蒙羞的心理。
今天,我把梦寄托在远方的小城,对小镇,我仿佛已经无所谓。但小镇,也早已忘记了我,它每天都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我的同事都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有小镇作生活的背景,他们也仿佛充实得很,做个小生意,空闲时就在麻将桌旁围在一起。
这些年小镇就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一天天衰老下去。
我不想割断与小镇的联系,因为这里是故乡,有我青春纯粹的记忆;明天,我还会来这里,我希望自己的目光中会流露出新奇。 (2004年8月)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乡下度过的。学校是普通的校舍,周边是大片的农田,春天是绿色的麦地,秋天是成片的大豆和高粱。学校里到处都是白杨树,校园的中心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的,夏天有知了的叫声,冬天则落光了叶子。
校园周围的路上也有很多树,多是白杨树,路是泥土路,晴天是平整而舒适的,雨季是泥泞而难行的。再远处是几个村落,几片水塘,还有茂密的芦苇丛。回忆往事,记忆就从这里浮现。
一
我初中读了四年,初二时学校故意让我留了一级,和我一样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成绩都算优秀,学校想重点培养。虽是留级,却被称作2.5班,学的内容却是新的,有老师专门为我们辅导初三的内容,以便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其实留级的那一年学习是不用功的,因为学校照顾,便滋生了自大的毛病,几个同学一起,想读书就读书,想打篮球就打篮球,想出去溜达就出去溜达,自由自在的生活。
也就是那一年,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法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讲名词动词形容词,讲短语和句子,讲复句和句群,还有短语划分的框式图解法,绝对都是超纲的知识,那时学的懵懵懂懂的,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学校离我家有近四公里远,天气好的时候就骑自行车,雨天就步行上学。那时没有公交车,条件是艰苦的,学校的食堂只有一间屋子,只给学生蒸馒头(馒头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连卖开水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候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里饿一顿。那是93年前后,那片土地还贫瘠得很。
物质上的贫穷,绝不等于精神上也是荒芜的。很多美好的记忆一幕幕呈现。
有一年冬天冷得很,河里都结了很厚的冰,放学的时候我们一大群人一起相约去冰面上行走,同一方向几个村子的学生,沿着河的方向回家,一路上都是肆虐着狂欢。开阔的天空,蜿蜒的堤坝,自由的滑行,肆无忌惮的笑声,让河边孤独的树都会感觉到温暖。
春天到了,麦田绿油油的,风吹过,掀起层层的麦浪,我就在麦田的小路上,要么是去往学校,要么是返回家里。那熟悉的麦田留下了最纯真的记忆,一直到离开家乡,都不曾把它遗忘。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梵高的画作中有金黄色的麦田,也不知道海子在热情讴歌着麦田,但在我生命最纯粹和质朴的记忆中,全是麦田,甚至于忧伤、痛苦,也都让麦田承载着,它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三
初三,我开始努力读书了,因为有了梦想。学校每年都有人考上师范,那是最让人羡慕的,因为毕业就可以做老师了,捧上了铁饭碗,看到考上师范的学长回到学校,我特别羡慕,想象着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所以我总幻想着几年后我能回来,成为一名教师。
初三的第一个学期,我有了很多收获,学校考试获得了名次,参加镇
里面的竞赛也获了奖,后来学校还奖励了我几十块钱。我把钱给了家里,那时我开始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辛苦和不易。
父亲一周会给我送一次东西,是母亲蒸熟的馒头,有时包里还有几个熟鸡蛋,当时心里都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父亲每次都是把包裹给我后就转身离开了,看到父亲花白的头发,麻木的表情,还有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一直到今天,还都在感动着我。
临近中考的日子,学习特别忙碌,我们早晨起来都是去学校周边的麦田里背书,那时政治是必考科目,有一部分内容叫时事政治,就是每人一本小册子,上面是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把上面的内容背会就可以了。为了增加营养,我和两个同学自己烧炉子做饭,比吃食堂好多了。只会下面条、煮稀饭,但能吃饱饭了。我哥哥那时已经工作了,他给我买了一箱方便面,那是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感觉是很幸福的。
四
初中大多数的日子是悠闲的。我常常会想起一些画面。
早晨我从家去学校,天已经亮了,太阳也出来了,我行走在如画的田园风光中,迎着凉爽的晨风,耳边萦绕的是树上的鸟鸣声,田野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泥土路上是高大的白杨树,一排排挺立着,途中也有一条小河相伴,河上有几座石桥。
有一段时间我路过河边的时候,总会看见一个钓鱼的人,然后我就会
停下脚步,因为他钓鱼比较特别。他用绳子拴着一绺头发,然后不停的晃动着钓竿,我不敢停留太长时间,因为害怕迟到。后来我还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主要是钓黑鱼,摇晃是为了吸引黑鱼的注意力,用头发做钓饵是因为黑鱼喜欢磨牙齿,一旦它咬住头发,就可以了。我似懂非懂,但我没有看到他钓到过黑鱼,但我却因为看他钓鱼迟到过几次。
四月的时候,春天的气息到处都是,我上学的路上更是浓郁,芦苇刚长出新芽,很快就能长到一两尺高,在河边,在低洼的沼泽地里,拔出芦苇的新芽,用力去吹,会发出很清脆嘹亮的声音,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是喜欢做这些事的。
有一次,我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没有走大路,喜欢走一些平时没有走过的地方,快到学校的时候,我遇见了三个同学,一个班的,他们说下午逃课吧,我就和他们一起闲逛了,走完了学校周边的芦苇荡,经过了五六个村庄,去了很多以前未曾到过的地方。走到筋疲力尽,没有再去学校,快到放学的时候直接又返回家里了。心里是有点害怕的,也忘了后来老师是怎样处理的了,这是我初中唯一的一次逃课经历。
五
初中的时候我仿佛有点孤独,上学的路上大多是我一个人,因为同村同学的大多不上了,临近村子里有同学,但一起上学的机会不多,放学的时候会有一大群人,然后就在一个个路口分开了。
但初中还是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首先是家离得不远,都是附近村子的,住的地方都知道的,有的是小学就在一起读书了,初中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学校,但直到今天,还有联系。但也有发生变数的,初中的时候都是很好的关系,毕业后却有了隔阂,后来就成了陌路,想一想,总觉得很遗憾。
去年,我初中同学小林来诸暨出差,然后找到了我。那时是绝对想不到会在诸暨见面,不由得感叹嘘唏,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六
中考后我顺利的去了理想中的师范,成了一名准老师。也有同学了去了不同的学校,反
正我们那一届给学校挣了不少面子。
临近毕业,我和同学拍了几张相片,是镇上照相馆的人来拍的,那也是我初中唯一一次合影,我的样子是呆呆的,也是初中生活真实的写照。
我们毕业后不久,学校就重新修建了,中心路两旁的梧桐路挖掉了,也失去了大片的绿阴,曾经的教室也没有了,说是要盖楼房。
我回老家,多数是要经过初中的学校的,但我没有走进过,那座教学楼很难看,我曾有的记忆现实中都没有了。前年五一我回老家,再次经过时,我竟鬼使神差地进了学校的大门,还用相机拍了两张相片,但记忆却在那一刻麻木了。
路 口
日子每天都这样过着,当我又一次坐在路口边的小吃店时,早晨的阳光已经洒在了秋天街面上。
我已习惯了在不同的时间里坐在这里了,喜欢这里的情境。坐在店里,看外面,是一个十字路口,小吃店就在路口的一角。
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小店的情景,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那些日子夏天的味道还很浓,街道上的树也绿得浓郁,我用陌生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小城,然后就在匆匆的时间中,看见了这家小吃店,当面对着街道坐在最外的那张桌子旁的时候,我才开始注意这个路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路口,这个小城有很多很多。也许是因为它离我工作的学校很近,我才得以有很多的机会感觉它的存在。
喜欢坐在小店里凝望着路口的感觉,那是一种很让人惊悸的心情,有时甚至于一种满足。仿佛昨天我就在幻想着这样的路口。空闲的时候,我就静静地站在路边,或是找一个凳子坐下,然后看路口的风景,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有人群,有时候路口是喧哗的,有时候路口是宁静的。
在一种心情上,我把路口当做了这个城市的缩影。第一次坐在那里,我就有一种想书写它的冲动,但我感觉还很陌生,于是很多的时间里,我常常去那个路口,坐在小吃店里,面向路口,不知不觉中,我好象与它有了交流,有时我仿佛在感觉着一种思想的宁静。
清晨、中午、午后、傍晚、黄昏、午夜,不同的时间中,路口的身影便在我的记忆中丰富;不同的时间中,路口也变换着一幅幅流动的风景。
雨季来临的时候,路口也拥有了色彩斑斓的心情,各式花色的雨伞点缀着它的华丽,我的目光也常常在这样画面中穿行,一直随着行人的脚步消失在路的尽头,路口的空间总会这
样延伸到无穷。
黑夜拥抱了路口,在雨声的淅沥中,路面上有了流光异彩的纷呈,那是城市灯火的倒影,这样的辉映中,路口也拥有了幻与真的梦。
路口边的树很多,是四季常青的。有阳光的日子里,树就在路面上留下了斑驳的身影。坐在小店里,有时也能感觉到那样的清凉。阳光下的路口很是明亮,这样的明亮也写在每一个经过路口的行人的脸上,这样的明亮甚至是在一种声音中抒写着城市的喧哗与躁动。
风经过的时候,秋天也就来到了这个小城,我又坐在小店的门口,出神的凝望着路口,有时一片叶子会飘落在路面上,静静的,更多的时候我开始注视路人的身影了。秋天在行人的身上是一种服饰的色彩,那匆匆而过的身影,带走了一阵阵季节的风,也带来了种种只属于这个季节的心情。当然,最能体现季节的是这个城市的女人所独有的风情,当秋天的风衣从路口飘过的时候,那叠皱的衣角上裹动着秋的风情,阳光也在这时洋溢在女人的脸上,像灿烂的花朵绽放在秋天的街道中。我在凝望中会想起那逝去久远的爱情。
时间中,我渐渐地熟悉了那个路口,就像我熟悉了这个城市一样。我的眼前,已不是完全陌生的风景,我会记得路边树的样子,我也知道了对面店铺的名称。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稔熟的身影,我的学生——那个上课时很安静的小女生,没有想到她骑车经过路口时是那样的活泼。也就是在那样熟悉的情境中,我开始注意一张平静的面容。
我称她婆婆,尽管我没有和她说过话,但我是熟悉她的,我相信她也认识我。婆婆就是那家小吃店的主人,她的孩子在忙着照看生意,很多的时间里,我都是看见婆婆坐在一个躺椅上,很安静的面容。我是面向路口坐着,而婆婆则是坐在门外,背对着路口,她平静的目光一直是凝望着店内的,很忙的时候,婆婆也会站起身来,收拾一下桌上的碗筷,但更多的时间里,她是背对着街道静静地坐着。
我每次看见婆婆的身影时,总会去想一点什么。凝望路口的时候,婆婆就在我的视线中,婆婆脸上的皱纹浓缩了人生中时间的沧桑,她平静的目光中更显示着一种生活的从容。婆婆应该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几十年了,她身后的城市已经不再是陌生,不像我,还在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城市,还在期待着路口的风景。(04年10月)
关于树的遐想
“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触到的那样深”
———郑敏。
第一次见郑敏先生的这句诗,我就深陷其中了。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去看一棵棵的树,在清晨的阳光里,在午后的忧郁中,在黄昏的静谧中,甚至于黑夜中,我也喜欢张望着树的轮廓。
我家的院子里就有许多树,那是父亲栽下的。夏天的时候,院子里是一地的绿荫,风送来凉爽。就像我现在坐在窗前,看窗外的天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树叶掩映着。这个时候,天空也被树的枝桠分割成很多的小块,我感觉那是一个又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精彩。
鸟雀们总是喜欢树的,很多的鸟把那里当作了栖息的家园。我家院子里的树上就有鸟窝,就那样一个简陋的居所居然产生了生命的延续,而那种延续就是在树上。我常常坐在老屋的窗前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那些精灵的快乐和活泼。
城市的树也很多,尤其是在公园里,有人们精心栽培的树,有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甚至于上千年。那些树,我家的乡村里是没有的。因为村子里的树一旦大了就会被卖掉的,很多的时候是要靠它换钱的。树在乡人的眼里并不是一种风景。我家后院里一株生长了近四十年的枝繁叶茂的樟树现在不知在哪座城市的哪个公园里生长,不知它会不会和我有着一样的乡愁。
我喜欢在城市的街道上寻找树的身影,然后让它们去承载自己的心情,就像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两旁的银杏,在目睹它四季的春华秋实的变化的时候,我也期待着什么的到来,比如爱情,比如梦中的幻象。
生活中的变数终归不如想象中的完美,一段往事随着一段时光逝去,回首那想象中的美丽,竟觉得有点枯涩了。我不能去埋怨树的不是,它只是树。我也只是走在那样的街道享受绿荫的清凉,或许在昨天的记忆中它给过我很多美丽的遐想,然而我却无法让它来承载实现梦的责任。我常想,与人的交往我们不能把握,但与树,却有着和谐相通的联系,尽管它始终都是沉默的,那默语的背后是世事沧桑的历尽,站在树下,我就会感到些许的悲凉,不是因树,而是因为自己。
很多时候,人们将树作为某种意象,赋予它一些精神。铁凝的《树下》,那树象征着一种权势。苏童有篇散文叫《三棵树》,树隐喻着一种美好的但又很难实现的梦。舒婷讴歌爱情的“橡树”,席慕容因为爱情而让心情失落的“开花的树”,曾卓浓缩着人生困境的“悬崖边的树”,屠格涅夫笔下也有宁静而忧伤的松树?? 但我还是喜欢看窗前那一棵棵质朴的树的身影。我再不愿意让树去负载什么,树只是它自己。
我总是忘不了冬天的树。那年冬天,我还在校园里,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我多是看窗外的树,那些树落光了叶子,遒劲的枝条,在湛蓝的天空的背景上是那样的明亮,也就是那样的静止中,我感觉到了树的枝条向外伸展的努力,那是一种力量。
坐车出外旅行的时候,我喜欢看车窗外面的树,那树的身影一晃而过,它挽留不住我的目光,但旅途的寂寞也会因为它的出现又消失而变得生动起来。有时,也会看见田野里,一棵或是几棵树在那样广阔的天地里,诠释着一种空洞的孤独,却将那样单调的土地点缀得无限的丰富,那个时候,我开始领悟了树的思想。我喜欢站在旷野之中,与它默默的相望,于是,我就忘记了自己的孤独。
当我站在树下,把头抬起,看树叶缝隙间的天空,格外的深邃。我的静默,常惊起鸟儿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