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1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学案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授课时间:2010年12月20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②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③(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 “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情境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的积累以及字的读音
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 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 nu ó) :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
脉脉(m ò m ò):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霎时(shà) 刹那(ch à)
二、导入新课:(由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导入,从而创设情境)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写到“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一种孤独、寂寞无法排遣时,他想到了酒,想到了月,以消解心中的不平;陶渊明隐居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淡然超拔。但有的则喜欢静静地独自在月下徜徉徘徊,慰藉灵魂的骚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位诗人、散文家在月色溶溶下一片田田的荷塘中消解难以言语的愁绪,他就是朱自清。并且他用手中的妙笔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久经传诵的美文,它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荷塘月色》。
三 、知识链接:(教师介绍,学生识记)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 2、作者: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2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江泽民的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3、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
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点拨) 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4、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 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 用词句美、 语言美。
3) 情感很美
教师总结:
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3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步:小结写作线索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暗线:心情变化
不宁静—求静—得静—获得慰藉
六、迁移训练:
小组交流,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句子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
七、小结: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4自然段
2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下面这首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参考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4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导学案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荷”、“月”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那么我们就来共同回忆一下你所熟悉的有关“荷”、“月” 的诗句(同学发言,教师补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②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
二、认定目标:(同上)
三、◆(一)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见多媒体)
播放录音,配乐朗诵,提示同学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指导学生阅读,力求语调舒缓,感情充沛。
(二)分析
1月色下的荷塘写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这些景物优美、生动,它们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 静中写动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写出了静态美;花香像“远处高楼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5 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作者用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荷塘美丽的特点。
3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揣摩语句)
A.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B 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4教师分析: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5赏析语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6教师讲解“通感”的修辞,并举出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①“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②举例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6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 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7小试牛刀: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朗读品评第5自然段:(见多媒体)
★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并且照应流水,增强动感。
“浮”:显示出水气轻腾,漫漫扩散的状态,以动写静。
“洗”: 承“泻”而来,写出了月光洁白柔和,同时也写出了花鲜艳欲滴的特点。 “笼”: 承“浮”而来,显示了荷花的轻柔飘渺,飘忽朦胧,衬托月光的朦胧。
五、课堂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六、布置作业:完成《观猎》的第一题,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第二问
观 猎 ( 王维 )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下互为呼应,传神的描绘出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7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1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学案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授课时间:2010年12月20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②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③(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 “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情境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的积累以及字的读音
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 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 nu ó) :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
脉脉(m ò m ò):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霎时(shà) 刹那(ch à)
二、导入新课:(由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导入,从而创设情境)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写到“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一种孤独、寂寞无法排遣时,他想到了酒,想到了月,以消解心中的不平;陶渊明隐居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淡然超拔。但有的则喜欢静静地独自在月下徜徉徘徊,慰藉灵魂的骚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位诗人、散文家在月色溶溶下一片田田的荷塘中消解难以言语的愁绪,他就是朱自清。并且他用手中的妙笔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久经传诵的美文,它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荷塘月色》。
三 、知识链接:(教师介绍,学生识记)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 2、作者: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2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江泽民的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3、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
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点拨) 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4、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 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 用词句美、 语言美。
3) 情感很美
教师总结:
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3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步:小结写作线索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暗线:心情变化
不宁静—求静—得静—获得慰藉
六、迁移训练:
小组交流,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句子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
七、小结: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4自然段
2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下面这首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参考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4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导学案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荷”、“月”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那么我们就来共同回忆一下你所熟悉的有关“荷”、“月” 的诗句(同学发言,教师补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②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
二、认定目标:(同上)
三、◆(一)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见多媒体)
播放录音,配乐朗诵,提示同学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指导学生阅读,力求语调舒缓,感情充沛。
(二)分析
1月色下的荷塘写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这些景物优美、生动,它们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 静中写动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写出了静态美;花香像“远处高楼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5 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作者用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荷塘美丽的特点。
3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揣摩语句)
A.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B 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4教师分析: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5赏析语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6教师讲解“通感”的修辞,并举出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①“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②举例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6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 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7小试牛刀: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朗读品评第5自然段:(见多媒体)
★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并且照应流水,增强动感。
“浮”:显示出水气轻腾,漫漫扩散的状态,以动写静。
“洗”: 承“泻”而来,写出了月光洁白柔和,同时也写出了花鲜艳欲滴的特点。 “笼”: 承“浮”而来,显示了荷花的轻柔飘渺,飘忽朦胧,衬托月光的朦胧。
五、课堂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六、布置作业:完成《观猎》的第一题,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第二问
观 猎 ( 王维 )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下互为呼应,传神的描绘出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