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指导例举
1.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一、评价过程中要紧抓任务指令:1. “以两、三句为基础”,多或少都要降类。2. “合理引用”,不引用者降类,引用生硬者酌情扣分。
二、题目要求分析
诗句或名言来源不同,含义也各异,题目要求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引用。首先,数量上,要采用两句或三句,不能只用一句,或超出三句,否则就是不按要求作文,
是要降档给分的。其次,不能两三句孤立使用,各写两三段凑字数,内容上没多少关系,行文上没有连贯性。引用的两三句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一个确定的论点。这就要求我们对诗句或名言进行分类组合。要进行分类组合,就要对几个材料各自的含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含义可以是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也可不拘泥于原诗含义,而作更大范围的解说。理解了意思,就可分类组合来确定立意了。如何分类?基本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求同存异”法。
所谓“求同”,就是把内涵相同相近、可适用于相同话题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这叫近义组合法。所谓“求异”,就是把内涵不同甚至对立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名句还是必须适用于相同的话题,这叫做“反义”组合法。反义组合应当注意对立的意思或观点适用的不同情境,要符合对立统一、辩证统一、中心统一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否则就造成了“分家”甚至真正成了互相对立,使文章没有了统一的中心,成了孤立地引用诗句。
三、诗句理解
①是陶渊明的诗句,出自《归园田居》其三,全诗是这样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官场后躬耕田园的情景,前面六句描写作者一早出门去田间劳作,直到晚上月亮升起才回家,虽然很辛苦,但却自得其乐。诗里面隐藏着作者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保持名节,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诗的结尾是说露水打湿了衣服也不觉得可惜,只要自己的“愿”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其实,这句诗具有很深的思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愿”,那些名利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逃避,缺乏斗志。
②句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杜甫要上书皇上,使社会风俗恢复淳厚。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③句出自《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全词如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己任,然而却遭朝廷投降派排挤而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理想难申。尽管身老沧州,却心系天山即抗金前线,表现出矢志不渝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陶渊明见官场污浊而退隐保名节,陆游却不管官场对自己如何,始终要肩负责任,而不是要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④句出自《南园十三首·其五》,诗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这首诗是愤世之作。只看前两句的话,是很有豪情壮志的。男儿汉,就不能虚耗光阴,就当有壮志,有远大抱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句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句子,全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同陆游一样,也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排挤,未得重用,被迫隐居江西上饶。这首词表现词人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
⑥句诗出自《定风波》,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其实也很有志向,但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苏轼的人生也是不得志的,但他能看开,这首词表达了他旷达的胸襟。这首词告诉人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呢?其实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得失看那么重,应当乐观些,超脱些。
⑦句是《离骚》中的句子,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分解了,信念也不改变。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情操!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现在,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永恒坚信。
四、立意分析
先看近义组合:
1. ①⑤⑥可以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追求人生的惬意,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人生应当有诗意,抛开生命中的烦恼,远离世俗的喧嚣,让生活慢一点,让人生旅途的风景多一些,……
2. ②④或③⑦或其中三句组合。适用话题:爱国,理想,追求,信念,志向,社会责任,人生价值,进取心……
再看反义组合:
①⑤⑥中的一句或两句可以同②③④⑦中的一句或两句组合,适用的立意可以是:辩证看待进取与退隐,逃避还是面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责任与处境、遭遇的关系,个人得失与家国责任……对两类名句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或观念可以肯定或否定。
除了上述采用组合方式立意外,也可以抓住要求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这句话作为立意点,谈名句化育世人的功能,比如写自己在某些名句的影响激励下升华品质德行的事迹。或者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阐发自己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这个对文化素养积累少的同学来说是很难下手的。
五、拟题
标题是文章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提升文章的档次,要重视标题的拟定。标题是根据立意来拟定的,要简洁醒目,体现文章的立意和观点。下面举些例子。
如果是①⑤⑥组合,可以拟题为“摒弃喧嚣,享受宁静”、“初心不因沾衣改”、“稻花香里任逍遥”……
如果是②④组合,可以拟题为“带着梦想上路”、“进取心催人奋斗”、“人生因责任而曾辉”……
如果是③⑦或②⑦组合,可以这样拟题:“爱国不需要理由”、“责任不因个人际遇而丢”、“将追求进行到底”……
如果是①③组合,可以照③⑦组合拟题,也可这样拟题:“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如果是⑤④组合,则可拟题:“退修其身,进济苍生” 可组合的还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学生可以自己仿照示例去组合。
六、作文示例
以①③⑦组合为例:这三句含义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名句的作者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即都不得志,只是陶渊明是主动离开官场,屈原陆游是被贬谪排挤。都可适用于“责任”这个话题,立意上适度否定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充分肯定陆游屈原的人生态度。并且就以他们为主要论据进行论述。
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题目应鲜明体现立意与观点,让阅卷人一眼明白你的立意、观点。)
与陶渊明吟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惬意相比,我更欣赏陆放翁自苦“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泣血。没有别的,只那一份担当责任的精神,便足够我辈楷模。
因为我坚信: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开篇直接入题,对两种人生选择表明观点态度,直截了当提出论点,这是考试作文需要的开头方式。)
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是那么的闲散,是那么的随意,确实是令人神往的生活,尤其在“二郎神”与“猪八戒”后代充斥的官场,要想保留一股清流而不被同化,似乎只有选择退隐南山一途。因此,我们得为陶渊明的选择送上一份激赏!“穷则独善其身”,这也符合儒家的处世之道。
(说明:欲抑先扬,退一步,肯定前一种人生选择的合理和有价值的地方,避免议论偏激,也能体现思维的辩证性。)
然而,“穷则独善其身”,善则善矣,却似乎多了一丝柔弱与逃避,少了一点刚强与担当。匹马戍梁州的陆游一生遭尽朝中投降派小人排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谓“穷”到骨里。但他始终以“塞上长城”自许,要肩负起收复中原的责任。“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悲不见九州同”,直到临死,也没有放弃抗金的夙愿,尽管夙愿未济,而这一
份责任担当是何等悲壮与豪迈!它让南宋的天空多了一抹亮色,而且一直烛照后世直至今日。
(说明:转折,由扬转抑,指出前一种选择的不合理之处,为下边的议论张本,接着,以陆游做对比,赞扬陆游的选择,肯定其价值。)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形容枯槁,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子,虽受尽小人折磨,而其“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责任之心却从未变过。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担当精神,不正与屈子可昭日月的精神一脉相承吗?
(说明:进一步议论,指出陆游精神与屈原精神的承继关系,也是题目“名句化育后世”的体现,照应第七个名句。)
陶渊明与屈原、陆游,同样置身小人当道的官场,且都无力改变现实,前者选择主动退避,后者尽管被贬谪但仍选择逆行担当,不忘家国,其境界孰低孰高,我们自能衡量。
身,可以被碾压;
心,却要更坚韧!
心,即使已破碎;
身,绝不能后退!
因为责任,因为家国!他们当仁不让!
(说明:再次对比陶渊明与屈原陆游,指出其人生境界的不同,并以三段独句段有力强调观点。)
人生多坎坷,命运也多舛,现实有时确让人很无奈。但是,在面对祖国与黎民遭逢灾难的时刻,个人的遭际算得了什么,岂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古往今来,有无数前贤,无论他们的个人处境怎样,当国家多难之时,他们毅然肩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张志新、袁隆平、焦裕禄……他们为国为民,磨难备尝,却百折不挠,永不后退,甚至献出生命。试想,如果像他们这样的人,都如庄周、陶渊明、林和靖一样,一遭遇所谓治者昏庸、社会无道,便躲在山水田园或拽尾于途或拈花微笑或鹤妻梅子,我们的历史必然昏暗无光,我们的民族必然步履蹒跚!还能有当今祖国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安康吗?
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以更多正例和反例论证观点,然后重申题目,强化论点。)
在民族复兴的火热年代,正是青春年华的我们肩负家国责任锐意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如果说你面对的现实很污浊,那你何不激浊扬清,擎起一面责任的大旗!
(说明:号召式结尾,要简洁。)
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李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 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与其他提供事件或现象的材料相比,本次作文题情境比较复杂,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却内藏玄机,考生一不小心就会迷失题旨。可以说,此次作文所给的话题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任务设置的方式却非常精巧,对考生准确理解并在写作中贯彻题旨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思考共同记忆的意义,任务看似很明确,但是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却还留待学生去琢磨,其一是和谁的共同记忆即共同记忆的内容,其二是共同记忆对谁的意义即意义的指向。对这两个问题的提示,自然隐含在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里,但是这个提示又是模糊的。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中可以体会到,所谓共同记忆在这里可以指父母子女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指向父母子女的关系。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就不能相类似地把这里的共同记忆理解为市长与市民因共同经历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不是指向市长和市民,而是指向城市。综合三位长辈的话,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其一,共同记忆可以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也可以指家庭的;可以指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指校园的;可以指市长与市民之间的,也可以指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其二,共同记忆的意义,可以是对子女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家庭而言的;
可以是对学生可言的,也可以是对学校而言的;可以是对市民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城市而言的。
如上面所言,这个作文题的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准确把握。不仅如此,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各有两句,前一句是核心,后一句看似重要,其实却造成干扰。考生立意去阐释这后一句话,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子女,强调高楼大厦和底蕴的关系,就是受了误导,忽视了身份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题目,只有写作基础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理解题旨,并能言之有物地围绕中心话题进行阐释,这样的文章已算得是佳作。
通常来讲,考场佳作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吻合阅卷老师对本次写作的期待;二是发人所未发,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对这次作文,我们期待看到的佳作是什么样的呢?就议论文来说,既要有比较深入的阐发,又不失于抽象 枯燥;既要有具体鲜活的体验,又不失于细琐感性。 譬如,从市民角度立论,应基于具体可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件,采撷城市的风物、生活习俗、重大事件等,进而就城市的共同记忆的留存与消失、遗忘与珍藏深入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辨性,这样的文章自然可称佳作。就记叙文来说,则应该有曲 折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的题旨以及自然的升华。记忆本身是私人的,是感性的,是带着情感的,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自然形成共同的记忆,从而体现出群体的、理性的、普遍的特点,能够通过个别的人物与独特的事件,写出对家庭父子、校园师生、城市人群的共同记忆的体悟与感怀,也会很精彩。
【范文与点评】
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
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尊尊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总结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 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
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老师点评】本文选择了学生角度,是此次考试很少考生涉及的,也是不容易谈好的角度。作者能够准确理解作文材料的主旨并把握作文的关键任务所在。抓住“共同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的“共鸣”,是师生间精神家园的沟通,并阐述其对师生不同的“意义”。立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问题有深度,持之有据,语言通畅,是一篇优秀考场习作。
留共同记忆,守文化底蕴
世道虽进,记忆不死。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不在于高楼大厦的云谲波诡,不在于经济发展的一时惊艳,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人们,共同记忆着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共同记忆着这片土地培育出多少伟人,共同记忆着这些伟人如何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世界,这便是“共同记忆”的价值所在了吧。
而现在有的人利用一地的文化底蕴来谋取经济或是政治上的利益。诚然,对一个城市底蕴的合理开发的确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过度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功利化与商业化趋势。名利带来的快乐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人们沐浴在先人留下的文化带来的美好中,对其中精神的共同记忆却如流水般远去。一代又一代的沉醉与享受,冲淡了记忆,让人们选择性 遗忘。
可中国却有那么多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呼吁让老北京人的记忆得以保留;木心的坚持与怀念让乌镇人的记忆得以延续;曲阜
人对孔子的景仰与尊敬让全中国人的记忆得以永生。城市的记忆不仅是市民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有何理由不对滋养我们精神的城市记忆不怀感激之心呢?
既然有如此多人在尽力使城市记忆得到保存,为何仍有许多城市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商业化使市民之心日趋浮躁,市民往往更愿意拥抱商业交流带来的直接价值,而不愿秉承城市文化中潜在价值更大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
根本上说,这还是广大市民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现代市民带来了过多的新奇与享受。浅层次的审美与文化交流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舶来文化的优越轻松。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丧失对自己城市文化的自信力,俯首甘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牺牲品,沉沦于城市生活的浅层次,城市的共同记忆也难免逐渐消失。
作为市民的我们,必须遏制住共同记忆不断远去的趋势,始终对自己的城市文化抱有一份自信,让文化底蕴的根越扎越深。
记忆不可丢,底蕴应犹存。守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受益的将是世代人民。
【老师点评】本文角色意识较强,思路顺畅,逐层推进,析因由浅入深,体现该生一定的思辨能力。开篇紧扣材料,亮出观点:城市共同记忆是文化底蕴;接着阐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实,分析城市文化底蕴在现代开发中受到冲击的原因,显现针砭现实之效;文笔一转,横向联系相关事例,论证保护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并由此深入思考城市共同记忆消失的真正根源是“市民缺乏文化自信”;呼吁作为市民的我们需怀抱自信,留住文化底蕴;结尾回扣论点,结构完整。总的来说,是一篇规范而严谨的议论文。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
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 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 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 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既然是“建议 ”,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 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
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 体,比如书信体等。主要角度:(1)选择回家乡回边远地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可写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关系。(2)选择到著名外企发挥专业特长。可写职业、 专长、个人价值等关系 。(3)随心选择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可写创业、梦想、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技巧点拨】
一、题目分析。本材料作文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二是写作提示语,三是写作要求。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话题材料,小卜是偏远地区瑶族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临近毕业,是满足家乡父老愿望回乡做教师,还是进入著名外企获得优质生活,亦或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她犯难了。为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尽力,是父老乡亲的愿望,或许也是她的梦想,但回乡村作为教师,地域、职业和待遇恐怕不是自己所想;到著名外企工作,置身于繁华之地,发挥专业特长,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优质的生活,有着很大吸引力,可有负父老乡亲愿望,甚至会少了一点家国情怀;至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感召下,既能实现自主创业,又能够把民族服装推介出去,不失为一个合理选择,但仅仅受潮流的吸引,盲目行动,且创业需要一定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自己不一定完全准备好了。表面是职业选择上,其实是思想、心态、观念等认识上纠结。这也许就是她犯难的原因。
二、题目类型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就是带有具体的写作任务的作文。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都是“任务”,但这里的“任务”指的是与材料及要求相关的具体的写作任务。例如本材料作文中,“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这就是具体的写作任务,即要求考生能够给小卜提出具体的就业选择建议。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追逐梦想、奉献爱心等,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作文要求的“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三、作文“提示语”分析。明确写作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任务。要想明确写作任务,就要善于抓住“提示语”进行分析。本材料作文中的“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就是“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启示我们:
1.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
2.“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
3.既然是“建议”,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
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体,比如书信体等。
四、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及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限定任务是对“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进一步要求,是对立意范围的进一步压缩,有利于防止出现“套作”类的作文。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下,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进行写作,但考生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一点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自由”与“限定”的辩证问题。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还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质,但又不是规范的应用文。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学生写成了类似于市场调查或就业指导意见书之类的应用文,也不符合作文的精神。考生应该透过就业选择的表面,去把握就业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念与心态精神。
【范文】
燃蚕炬之火,扬奉献之美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使命。”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卜,无疑是处于生命年富力强之时,面对就业,选择外企公司,创造优秀生活不难;实现创业梦想,听从内心选择也不难,难的是担当起教书育人,改变贫穷的家乡乃至社会使命。燃蚕炬之火,秉烛铸民魂,扬奉献之美,应是小卜最幸福的选择。
回乡教书,传播知识,选择的是一份艰苦,但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希望,体现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乡村特级教师”常春元,本可以在稍发达的城镇当上舒适的老师,但当却毅然决然地回乡教书,将每月为数不多的工资积攒起来给孩子增添课外书,在漫漫的山路中实现人生价值;坚守西藏的李老师,每月只能跟儿子视频通话,却始终坚持在露天简陋的教室里“一支粉笔系国运”。他们都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寒梅,默默奉献,用无悔的坚守对使命作出最贴合的注解。
回乡教书,实际是走进基层,达情近人之举,是以微薄之力托起大事业。这样的选择,不止在瑶寨,更在新疆,不止只教师,更在基层村官。“如果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沙地里,不需要墓碑,只需要栽上一棵树。”改革开以来,对驻守新疆干部的感谢,变成了死后栽树纪念的传统。六十年来,天山上的树木蜿蜒成林,传唱着戈壁沙漠精神的颂歌。那些无私的援疆干部,难道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他们只是选择了基层,择了付出奉献,用青春铺设民族团结复兴的大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小卜面对就业的无限可能时,走上三尺讲台的那种可能却是最美,耕耘之中获得最甜美充实的果实。正因如此,退休的外交官无悔地选择贵州支教的可能,担起传播知识的使命;法医杨剑选择了驻守边疆的可能,托起维护和平的使命;县官尕布龙选择了成为“牧民医生”的可能,撑起促进团结的使命……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有这么一段话:“文采过人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务实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治世济人的书生。”愿年轻的小卜,怀着一颗温暖赤诚的心,走向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瑶寨,走向未来,人生价值也因奉献的可贵得以提升。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拿下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说:“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晋代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博喻》中有言:“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启示?把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该作文的思辨性很强,平凡不是平庸。周国平曾说: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 其次是超凡脱俗, 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真正的平凡是事业成功但心态平凡,无论是在成功之前还是成功之后。成功之前的平凡是自知和谦逊,成功之后的平凡是自守和清醒。成功除了有敢于竞争敢于追求的精神,还需要有谦逊低调、不急功近利、敢于抱朴守拙、固守清贫、能够忍受籍籍无名、不慕名利等平凡精神。成功之后更要甘于平凡,不能被名利所诱忘记初心,要保持本色。
正确立意:伟大之人必怀平凡之心、平凡之心造就伟大之人、谦虚(低调)方能成功、成功之后不忘返璞归真。
偏题立意:只写平凡之美,忽略平凡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平凡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朴实自然的心境,不能把平凡写成无欲无求、消极无为。
【范文】
平凡造就伟大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凡的人,一种是伟大的人,很多人认为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伟大的事,可我并不认为,平凡的人也能造就伟大,并付出以行。
这世界平凡之人许多,但不甘于平凡的人也很多,他们辛勤劳作,无怨无悔,放出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用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价值,你敢说他平凡! 有许多事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适应,并把他做的更好。有些事物看似平凡,但经有缘人手中,便也可散发光彩,成为旷世奇作,正如当年的大卫像,一块普通的石头,经众多雕刻家之手,被批评的一无是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让平凡的它显得光彩四射。刘邦一介草民,与项羽争夺天下,并赢得了江山,你能说他平凡吗?
落日的余晖洒向大地,风柔和的像羽毛,没有半点平日里的肃杀和冷,街上的彩灯将我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独自一人在古道边散步,忽然看见前方围着许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募捐,看样子是一位四十岁的女人,经了解,他的儿子得了白血病,做手术需要大量的钱,而她并没有那么多,通过医院帮助,便来了此地,这围着的人,多半是在看热闹,怀着观望的态度,我也不例外,上去捐钱的人少之又少,我也呆呆的望着。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个衣裳破旧,头发凌乱,背着蛇皮麻袋的人,显然这是一个乞讨者,只见天一步一步向前走去,拿出甚上所有的钱,庄严的放了进去,然后快步离开,我顿时惊讶了,正如泰戈尔所说:“生活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平凡也能造就伟大。
天下伟大的人有几人,流芳千古的有几人,被人常挂于口的又有几人,这几人那一个不是平凡的人。范仲淹,出生于寒苦家庭,时常不能温饱,幼年比他人寒苦,可他喜欢读书,并以此我乐趣,常常去百里外的地方求学,不管春夏秋冬,一如既往,有苦自己受,有泪自己流,与邻居家借书,都准时归还,另外以为别人抄书来维持生计,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造就了一位伟人,才有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正因他的平凡,才有了这般成绩。
诚然,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大多寄于平凡的躯体,于我而言,平凡造就伟大。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意思是要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
俗语又说:“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这两则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三思而行”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做事之前考虑周详,各方面的利弊都考虑到位,也能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急于行动。这句历来被奉为稳妥做事的经验法宝,也是人成熟老练的标识之一。“当断不断,反被其乱”,强调只要是正义的事,正确的事,是自己认准的事,应该马上就做,不要顾虑太多,患得患失,明哲保身,犹疑不前。我们当然知道,做事时鲁莽武断一定效果不好,但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也往往会错过行动的最佳时机,或把事情办砸,因此古人说“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 。对于这两种立意,可以肯定前一种,也可以肯定后一种。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所给的两则材料意思相反,考生审题时就要找出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选择其中一条立意成文。
【范文】
三思而后行
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是英勇无畏地敢冲敢闯?可有时止步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是以年轻澎湃的心不断地尝试挑战?可顺从旁观者与过来人的意见有时也可以避免我们撞得遍体鳞伤。
思前想后,“三思而后行”应该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种态度。
话说蜀之鄙有二僧,贫者告富者以其欲之南海。(作文中的叙述文字不要出现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的现象)富者讥笑着说自己多年来都梦想着去南海,然而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物力也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呢!
很明显,以富者的经济基础的确更有可能到达南海,但南海之路的迢迢漫漫、艰难险阻击碎了富者的南海之梦,对于贫者又怎样呢?连富者都到不了南海,富者也不赞成我去,去很难吧?于是贫者选择了放弃。不!不是这样的!放弃通常不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更是不能轻言放弃。世之奇伟瑰丽之观多在人迹罕见之处,不可轻得也。一位著名的登山队员曾说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快感岂是登上哪个小土丘可以媲美的?”所以贫者并没有放弃。他考虑着,南海是不可到达的吗?当然不是,佛教圣地永远对每个来访者敞开胸怀。一瓶一钵足乎?足矣。一路上不求风景如画,不求安逸舒适,只求最后到达神圣的所在。我能到达吗?我相信我能。一切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加以我虔诚不二的朝圣之心,千里之外的南海最终会为我所拥抱。可以去南海了吗?试试看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贫者选择了“为之”。他周缜地考虑了事情的条件与情况,此谓之“三思”。最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通往南海的路,此谓之“行”。三思而后行,他成功了。第二年从南海归来,从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圣地回来,也就是那个富者不曾到达的地方。
不得不说,是三思而后行帮助他实现了南海之梦。南海之梦由来非一朝,但他没有冲动地马上实行。
他在等待,等待时机的成熟;他在思考,思考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他忍住了猛地袭上心头的冲动,我想这也是佛家共有的一种智慧吧。
三思而后行,前提是思,重点是行。面对生活,三思,然后就行动起来吧!
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指导例举
1.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一、评价过程中要紧抓任务指令:1. “以两、三句为基础”,多或少都要降类。2. “合理引用”,不引用者降类,引用生硬者酌情扣分。
二、题目要求分析
诗句或名言来源不同,含义也各异,题目要求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引用。首先,数量上,要采用两句或三句,不能只用一句,或超出三句,否则就是不按要求作文,
是要降档给分的。其次,不能两三句孤立使用,各写两三段凑字数,内容上没多少关系,行文上没有连贯性。引用的两三句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一个确定的论点。这就要求我们对诗句或名言进行分类组合。要进行分类组合,就要对几个材料各自的含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含义可以是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也可不拘泥于原诗含义,而作更大范围的解说。理解了意思,就可分类组合来确定立意了。如何分类?基本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求同存异”法。
所谓“求同”,就是把内涵相同相近、可适用于相同话题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这叫近义组合法。所谓“求异”,就是把内涵不同甚至对立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名句还是必须适用于相同的话题,这叫做“反义”组合法。反义组合应当注意对立的意思或观点适用的不同情境,要符合对立统一、辩证统一、中心统一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否则就造成了“分家”甚至真正成了互相对立,使文章没有了统一的中心,成了孤立地引用诗句。
三、诗句理解
①是陶渊明的诗句,出自《归园田居》其三,全诗是这样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官场后躬耕田园的情景,前面六句描写作者一早出门去田间劳作,直到晚上月亮升起才回家,虽然很辛苦,但却自得其乐。诗里面隐藏着作者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保持名节,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诗的结尾是说露水打湿了衣服也不觉得可惜,只要自己的“愿”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其实,这句诗具有很深的思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愿”,那些名利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逃避,缺乏斗志。
②句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杜甫要上书皇上,使社会风俗恢复淳厚。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③句出自《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全词如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己任,然而却遭朝廷投降派排挤而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理想难申。尽管身老沧州,却心系天山即抗金前线,表现出矢志不渝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陶渊明见官场污浊而退隐保名节,陆游却不管官场对自己如何,始终要肩负责任,而不是要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④句出自《南园十三首·其五》,诗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这首诗是愤世之作。只看前两句的话,是很有豪情壮志的。男儿汉,就不能虚耗光阴,就当有壮志,有远大抱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句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句子,全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同陆游一样,也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排挤,未得重用,被迫隐居江西上饶。这首词表现词人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
⑥句诗出自《定风波》,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其实也很有志向,但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苏轼的人生也是不得志的,但他能看开,这首词表达了他旷达的胸襟。这首词告诉人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呢?其实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得失看那么重,应当乐观些,超脱些。
⑦句是《离骚》中的句子,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分解了,信念也不改变。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情操!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现在,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永恒坚信。
四、立意分析
先看近义组合:
1. ①⑤⑥可以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追求人生的惬意,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人生应当有诗意,抛开生命中的烦恼,远离世俗的喧嚣,让生活慢一点,让人生旅途的风景多一些,……
2. ②④或③⑦或其中三句组合。适用话题:爱国,理想,追求,信念,志向,社会责任,人生价值,进取心……
再看反义组合:
①⑤⑥中的一句或两句可以同②③④⑦中的一句或两句组合,适用的立意可以是:辩证看待进取与退隐,逃避还是面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责任与处境、遭遇的关系,个人得失与家国责任……对两类名句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或观念可以肯定或否定。
除了上述采用组合方式立意外,也可以抓住要求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这句话作为立意点,谈名句化育世人的功能,比如写自己在某些名句的影响激励下升华品质德行的事迹。或者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阐发自己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这个对文化素养积累少的同学来说是很难下手的。
五、拟题
标题是文章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提升文章的档次,要重视标题的拟定。标题是根据立意来拟定的,要简洁醒目,体现文章的立意和观点。下面举些例子。
如果是①⑤⑥组合,可以拟题为“摒弃喧嚣,享受宁静”、“初心不因沾衣改”、“稻花香里任逍遥”……
如果是②④组合,可以拟题为“带着梦想上路”、“进取心催人奋斗”、“人生因责任而曾辉”……
如果是③⑦或②⑦组合,可以这样拟题:“爱国不需要理由”、“责任不因个人际遇而丢”、“将追求进行到底”……
如果是①③组合,可以照③⑦组合拟题,也可这样拟题:“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如果是⑤④组合,则可拟题:“退修其身,进济苍生” 可组合的还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学生可以自己仿照示例去组合。
六、作文示例
以①③⑦组合为例:这三句含义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名句的作者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即都不得志,只是陶渊明是主动离开官场,屈原陆游是被贬谪排挤。都可适用于“责任”这个话题,立意上适度否定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充分肯定陆游屈原的人生态度。并且就以他们为主要论据进行论述。
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题目应鲜明体现立意与观点,让阅卷人一眼明白你的立意、观点。)
与陶渊明吟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惬意相比,我更欣赏陆放翁自苦“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泣血。没有别的,只那一份担当责任的精神,便足够我辈楷模。
因为我坚信: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开篇直接入题,对两种人生选择表明观点态度,直截了当提出论点,这是考试作文需要的开头方式。)
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是那么的闲散,是那么的随意,确实是令人神往的生活,尤其在“二郎神”与“猪八戒”后代充斥的官场,要想保留一股清流而不被同化,似乎只有选择退隐南山一途。因此,我们得为陶渊明的选择送上一份激赏!“穷则独善其身”,这也符合儒家的处世之道。
(说明:欲抑先扬,退一步,肯定前一种人生选择的合理和有价值的地方,避免议论偏激,也能体现思维的辩证性。)
然而,“穷则独善其身”,善则善矣,却似乎多了一丝柔弱与逃避,少了一点刚强与担当。匹马戍梁州的陆游一生遭尽朝中投降派小人排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谓“穷”到骨里。但他始终以“塞上长城”自许,要肩负起收复中原的责任。“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悲不见九州同”,直到临死,也没有放弃抗金的夙愿,尽管夙愿未济,而这一
份责任担当是何等悲壮与豪迈!它让南宋的天空多了一抹亮色,而且一直烛照后世直至今日。
(说明:转折,由扬转抑,指出前一种选择的不合理之处,为下边的议论张本,接着,以陆游做对比,赞扬陆游的选择,肯定其价值。)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形容枯槁,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子,虽受尽小人折磨,而其“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责任之心却从未变过。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担当精神,不正与屈子可昭日月的精神一脉相承吗?
(说明:进一步议论,指出陆游精神与屈原精神的承继关系,也是题目“名句化育后世”的体现,照应第七个名句。)
陶渊明与屈原、陆游,同样置身小人当道的官场,且都无力改变现实,前者选择主动退避,后者尽管被贬谪但仍选择逆行担当,不忘家国,其境界孰低孰高,我们自能衡量。
身,可以被碾压;
心,却要更坚韧!
心,即使已破碎;
身,绝不能后退!
因为责任,因为家国!他们当仁不让!
(说明:再次对比陶渊明与屈原陆游,指出其人生境界的不同,并以三段独句段有力强调观点。)
人生多坎坷,命运也多舛,现实有时确让人很无奈。但是,在面对祖国与黎民遭逢灾难的时刻,个人的遭际算得了什么,岂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古往今来,有无数前贤,无论他们的个人处境怎样,当国家多难之时,他们毅然肩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张志新、袁隆平、焦裕禄……他们为国为民,磨难备尝,却百折不挠,永不后退,甚至献出生命。试想,如果像他们这样的人,都如庄周、陶渊明、林和靖一样,一遭遇所谓治者昏庸、社会无道,便躲在山水田园或拽尾于途或拈花微笑或鹤妻梅子,我们的历史必然昏暗无光,我们的民族必然步履蹒跚!还能有当今祖国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安康吗?
退隐不可取,责任价更高!
(说明:以更多正例和反例论证观点,然后重申题目,强化论点。)
在民族复兴的火热年代,正是青春年华的我们肩负家国责任锐意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如果说你面对的现实很污浊,那你何不激浊扬清,擎起一面责任的大旗!
(说明:号召式结尾,要简洁。)
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李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 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与其他提供事件或现象的材料相比,本次作文题情境比较复杂,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却内藏玄机,考生一不小心就会迷失题旨。可以说,此次作文所给的话题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任务设置的方式却非常精巧,对考生准确理解并在写作中贯彻题旨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思考共同记忆的意义,任务看似很明确,但是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却还留待学生去琢磨,其一是和谁的共同记忆即共同记忆的内容,其二是共同记忆对谁的意义即意义的指向。对这两个问题的提示,自然隐含在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里,但是这个提示又是模糊的。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中可以体会到,所谓共同记忆在这里可以指父母子女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指向父母子女的关系。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就不能相类似地把这里的共同记忆理解为市长与市民因共同经历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不是指向市长和市民,而是指向城市。综合三位长辈的话,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其一,共同记忆可以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也可以指家庭的;可以指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指校园的;可以指市长与市民之间的,也可以指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其二,共同记忆的意义,可以是对子女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家庭而言的;
可以是对学生可言的,也可以是对学校而言的;可以是对市民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城市而言的。
如上面所言,这个作文题的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准确把握。不仅如此,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各有两句,前一句是核心,后一句看似重要,其实却造成干扰。考生立意去阐释这后一句话,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子女,强调高楼大厦和底蕴的关系,就是受了误导,忽视了身份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题目,只有写作基础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理解题旨,并能言之有物地围绕中心话题进行阐释,这样的文章已算得是佳作。
通常来讲,考场佳作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吻合阅卷老师对本次写作的期待;二是发人所未发,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对这次作文,我们期待看到的佳作是什么样的呢?就议论文来说,既要有比较深入的阐发,又不失于抽象 枯燥;既要有具体鲜活的体验,又不失于细琐感性。 譬如,从市民角度立论,应基于具体可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件,采撷城市的风物、生活习俗、重大事件等,进而就城市的共同记忆的留存与消失、遗忘与珍藏深入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辨性,这样的文章自然可称佳作。就记叙文来说,则应该有曲 折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的题旨以及自然的升华。记忆本身是私人的,是感性的,是带着情感的,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自然形成共同的记忆,从而体现出群体的、理性的、普遍的特点,能够通过个别的人物与独特的事件,写出对家庭父子、校园师生、城市人群的共同记忆的体悟与感怀,也会很精彩。
【范文与点评】
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
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尊尊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总结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 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
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老师点评】本文选择了学生角度,是此次考试很少考生涉及的,也是不容易谈好的角度。作者能够准确理解作文材料的主旨并把握作文的关键任务所在。抓住“共同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的“共鸣”,是师生间精神家园的沟通,并阐述其对师生不同的“意义”。立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问题有深度,持之有据,语言通畅,是一篇优秀考场习作。
留共同记忆,守文化底蕴
世道虽进,记忆不死。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不在于高楼大厦的云谲波诡,不在于经济发展的一时惊艳,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人们,共同记忆着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共同记忆着这片土地培育出多少伟人,共同记忆着这些伟人如何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世界,这便是“共同记忆”的价值所在了吧。
而现在有的人利用一地的文化底蕴来谋取经济或是政治上的利益。诚然,对一个城市底蕴的合理开发的确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过度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功利化与商业化趋势。名利带来的快乐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人们沐浴在先人留下的文化带来的美好中,对其中精神的共同记忆却如流水般远去。一代又一代的沉醉与享受,冲淡了记忆,让人们选择性 遗忘。
可中国却有那么多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呼吁让老北京人的记忆得以保留;木心的坚持与怀念让乌镇人的记忆得以延续;曲阜
人对孔子的景仰与尊敬让全中国人的记忆得以永生。城市的记忆不仅是市民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有何理由不对滋养我们精神的城市记忆不怀感激之心呢?
既然有如此多人在尽力使城市记忆得到保存,为何仍有许多城市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商业化使市民之心日趋浮躁,市民往往更愿意拥抱商业交流带来的直接价值,而不愿秉承城市文化中潜在价值更大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
根本上说,这还是广大市民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现代市民带来了过多的新奇与享受。浅层次的审美与文化交流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舶来文化的优越轻松。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丧失对自己城市文化的自信力,俯首甘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牺牲品,沉沦于城市生活的浅层次,城市的共同记忆也难免逐渐消失。
作为市民的我们,必须遏制住共同记忆不断远去的趋势,始终对自己的城市文化抱有一份自信,让文化底蕴的根越扎越深。
记忆不可丢,底蕴应犹存。守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受益的将是世代人民。
【老师点评】本文角色意识较强,思路顺畅,逐层推进,析因由浅入深,体现该生一定的思辨能力。开篇紧扣材料,亮出观点:城市共同记忆是文化底蕴;接着阐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实,分析城市文化底蕴在现代开发中受到冲击的原因,显现针砭现实之效;文笔一转,横向联系相关事例,论证保护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并由此深入思考城市共同记忆消失的真正根源是“市民缺乏文化自信”;呼吁作为市民的我们需怀抱自信,留住文化底蕴;结尾回扣论点,结构完整。总的来说,是一篇规范而严谨的议论文。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
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 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 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 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既然是“建议 ”,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 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
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 体,比如书信体等。主要角度:(1)选择回家乡回边远地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可写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关系。(2)选择到著名外企发挥专业特长。可写职业、 专长、个人价值等关系 。(3)随心选择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可写创业、梦想、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技巧点拨】
一、题目分析。本材料作文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二是写作提示语,三是写作要求。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话题材料,小卜是偏远地区瑶族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临近毕业,是满足家乡父老愿望回乡做教师,还是进入著名外企获得优质生活,亦或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她犯难了。为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尽力,是父老乡亲的愿望,或许也是她的梦想,但回乡村作为教师,地域、职业和待遇恐怕不是自己所想;到著名外企工作,置身于繁华之地,发挥专业特长,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优质的生活,有着很大吸引力,可有负父老乡亲愿望,甚至会少了一点家国情怀;至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感召下,既能实现自主创业,又能够把民族服装推介出去,不失为一个合理选择,但仅仅受潮流的吸引,盲目行动,且创业需要一定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自己不一定完全准备好了。表面是职业选择上,其实是思想、心态、观念等认识上纠结。这也许就是她犯难的原因。
二、题目类型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就是带有具体的写作任务的作文。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都是“任务”,但这里的“任务”指的是与材料及要求相关的具体的写作任务。例如本材料作文中,“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这就是具体的写作任务,即要求考生能够给小卜提出具体的就业选择建议。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追逐梦想、奉献爱心等,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作文要求的“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三、作文“提示语”分析。明确写作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任务。要想明确写作任务,就要善于抓住“提示语”进行分析。本材料作文中的“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就是“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启示我们:
1.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
2.“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
3.既然是“建议”,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
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体,比如书信体等。
四、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及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限定任务是对“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进一步要求,是对立意范围的进一步压缩,有利于防止出现“套作”类的作文。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下,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进行写作,但考生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一点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自由”与“限定”的辩证问题。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还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质,但又不是规范的应用文。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学生写成了类似于市场调查或就业指导意见书之类的应用文,也不符合作文的精神。考生应该透过就业选择的表面,去把握就业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念与心态精神。
【范文】
燃蚕炬之火,扬奉献之美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使命。”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卜,无疑是处于生命年富力强之时,面对就业,选择外企公司,创造优秀生活不难;实现创业梦想,听从内心选择也不难,难的是担当起教书育人,改变贫穷的家乡乃至社会使命。燃蚕炬之火,秉烛铸民魂,扬奉献之美,应是小卜最幸福的选择。
回乡教书,传播知识,选择的是一份艰苦,但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希望,体现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乡村特级教师”常春元,本可以在稍发达的城镇当上舒适的老师,但当却毅然决然地回乡教书,将每月为数不多的工资积攒起来给孩子增添课外书,在漫漫的山路中实现人生价值;坚守西藏的李老师,每月只能跟儿子视频通话,却始终坚持在露天简陋的教室里“一支粉笔系国运”。他们都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寒梅,默默奉献,用无悔的坚守对使命作出最贴合的注解。
回乡教书,实际是走进基层,达情近人之举,是以微薄之力托起大事业。这样的选择,不止在瑶寨,更在新疆,不止只教师,更在基层村官。“如果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沙地里,不需要墓碑,只需要栽上一棵树。”改革开以来,对驻守新疆干部的感谢,变成了死后栽树纪念的传统。六十年来,天山上的树木蜿蜒成林,传唱着戈壁沙漠精神的颂歌。那些无私的援疆干部,难道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他们只是选择了基层,择了付出奉献,用青春铺设民族团结复兴的大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小卜面对就业的无限可能时,走上三尺讲台的那种可能却是最美,耕耘之中获得最甜美充实的果实。正因如此,退休的外交官无悔地选择贵州支教的可能,担起传播知识的使命;法医杨剑选择了驻守边疆的可能,托起维护和平的使命;县官尕布龙选择了成为“牧民医生”的可能,撑起促进团结的使命……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有这么一段话:“文采过人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务实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治世济人的书生。”愿年轻的小卜,怀着一颗温暖赤诚的心,走向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瑶寨,走向未来,人生价值也因奉献的可贵得以提升。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拿下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说:“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晋代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博喻》中有言:“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启示?把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该作文的思辨性很强,平凡不是平庸。周国平曾说: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 其次是超凡脱俗, 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真正的平凡是事业成功但心态平凡,无论是在成功之前还是成功之后。成功之前的平凡是自知和谦逊,成功之后的平凡是自守和清醒。成功除了有敢于竞争敢于追求的精神,还需要有谦逊低调、不急功近利、敢于抱朴守拙、固守清贫、能够忍受籍籍无名、不慕名利等平凡精神。成功之后更要甘于平凡,不能被名利所诱忘记初心,要保持本色。
正确立意:伟大之人必怀平凡之心、平凡之心造就伟大之人、谦虚(低调)方能成功、成功之后不忘返璞归真。
偏题立意:只写平凡之美,忽略平凡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平凡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朴实自然的心境,不能把平凡写成无欲无求、消极无为。
【范文】
平凡造就伟大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凡的人,一种是伟大的人,很多人认为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伟大的事,可我并不认为,平凡的人也能造就伟大,并付出以行。
这世界平凡之人许多,但不甘于平凡的人也很多,他们辛勤劳作,无怨无悔,放出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用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价值,你敢说他平凡! 有许多事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适应,并把他做的更好。有些事物看似平凡,但经有缘人手中,便也可散发光彩,成为旷世奇作,正如当年的大卫像,一块普通的石头,经众多雕刻家之手,被批评的一无是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让平凡的它显得光彩四射。刘邦一介草民,与项羽争夺天下,并赢得了江山,你能说他平凡吗?
落日的余晖洒向大地,风柔和的像羽毛,没有半点平日里的肃杀和冷,街上的彩灯将我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独自一人在古道边散步,忽然看见前方围着许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募捐,看样子是一位四十岁的女人,经了解,他的儿子得了白血病,做手术需要大量的钱,而她并没有那么多,通过医院帮助,便来了此地,这围着的人,多半是在看热闹,怀着观望的态度,我也不例外,上去捐钱的人少之又少,我也呆呆的望着。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个衣裳破旧,头发凌乱,背着蛇皮麻袋的人,显然这是一个乞讨者,只见天一步一步向前走去,拿出甚上所有的钱,庄严的放了进去,然后快步离开,我顿时惊讶了,正如泰戈尔所说:“生活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平凡也能造就伟大。
天下伟大的人有几人,流芳千古的有几人,被人常挂于口的又有几人,这几人那一个不是平凡的人。范仲淹,出生于寒苦家庭,时常不能温饱,幼年比他人寒苦,可他喜欢读书,并以此我乐趣,常常去百里外的地方求学,不管春夏秋冬,一如既往,有苦自己受,有泪自己流,与邻居家借书,都准时归还,另外以为别人抄书来维持生计,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造就了一位伟人,才有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正因他的平凡,才有了这般成绩。
诚然,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大多寄于平凡的躯体,于我而言,平凡造就伟大。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意思是要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
俗语又说:“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这两则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三思而行”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做事之前考虑周详,各方面的利弊都考虑到位,也能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急于行动。这句历来被奉为稳妥做事的经验法宝,也是人成熟老练的标识之一。“当断不断,反被其乱”,强调只要是正义的事,正确的事,是自己认准的事,应该马上就做,不要顾虑太多,患得患失,明哲保身,犹疑不前。我们当然知道,做事时鲁莽武断一定效果不好,但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也往往会错过行动的最佳时机,或把事情办砸,因此古人说“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 。对于这两种立意,可以肯定前一种,也可以肯定后一种。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所给的两则材料意思相反,考生审题时就要找出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选择其中一条立意成文。
【范文】
三思而后行
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是英勇无畏地敢冲敢闯?可有时止步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是以年轻澎湃的心不断地尝试挑战?可顺从旁观者与过来人的意见有时也可以避免我们撞得遍体鳞伤。
思前想后,“三思而后行”应该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种态度。
话说蜀之鄙有二僧,贫者告富者以其欲之南海。(作文中的叙述文字不要出现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的现象)富者讥笑着说自己多年来都梦想着去南海,然而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物力也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呢!
很明显,以富者的经济基础的确更有可能到达南海,但南海之路的迢迢漫漫、艰难险阻击碎了富者的南海之梦,对于贫者又怎样呢?连富者都到不了南海,富者也不赞成我去,去很难吧?于是贫者选择了放弃。不!不是这样的!放弃通常不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更是不能轻言放弃。世之奇伟瑰丽之观多在人迹罕见之处,不可轻得也。一位著名的登山队员曾说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快感岂是登上哪个小土丘可以媲美的?”所以贫者并没有放弃。他考虑着,南海是不可到达的吗?当然不是,佛教圣地永远对每个来访者敞开胸怀。一瓶一钵足乎?足矣。一路上不求风景如画,不求安逸舒适,只求最后到达神圣的所在。我能到达吗?我相信我能。一切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加以我虔诚不二的朝圣之心,千里之外的南海最终会为我所拥抱。可以去南海了吗?试试看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贫者选择了“为之”。他周缜地考虑了事情的条件与情况,此谓之“三思”。最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通往南海的路,此谓之“行”。三思而后行,他成功了。第二年从南海归来,从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圣地回来,也就是那个富者不曾到达的地方。
不得不说,是三思而后行帮助他实现了南海之梦。南海之梦由来非一朝,但他没有冲动地马上实行。
他在等待,等待时机的成熟;他在思考,思考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他忍住了猛地袭上心头的冲动,我想这也是佛家共有的一种智慧吧。
三思而后行,前提是思,重点是行。面对生活,三思,然后就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