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风

尊重自然的名言警句作文2500字

初二作文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只有和谐共处,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长久发展。

1、自然常会孕育美好的心灵。---罗曼罗兰

2、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果戈里名言

3、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现它的真相的。---泰戈尔

4、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甘地

5、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绝妙无伦的。---亚里士多德

6、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7、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8、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达尔文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0、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李白

11、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保持着敬畏自然这份不变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是勇气,也是幸福。

12、万物静观皆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大自然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尊重自然的名言警句

905、雷霆是上帝的大炮(克拉肖)

906、电闪之后雷即鸣(伏尔泰)

907、冬天的霹雳是世界的奇闻(哈利来尔)

908、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要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

909、如果你能利用闪电,这比加农炮更为厉害(拿破仑)

910、要想防止雷电的闪击是徒劳的(绪儒斯)

911、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奥维德)

912、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

913、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914、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915、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916、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917、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918、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919、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920、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921、顺乎自然生(西塞罗)

922、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延自然(培根)

923、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924、自然有它发发展规律(英国)

925、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奥)

926、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927、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928、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929、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

930、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的产物学问和艺术的侵害(卢梭)

931、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932、靠山吃山,吃要山养山

933、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93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

935、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宋·李清照)

936、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清·张维屏)

937、雷霆是上帝的大炮(克拉肖)

938、电闪之后雷即鸣(伏尔泰)

939、冬天的霹雳是世界的奇闻(哈利来尔)

940、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要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

941、如果你能利用闪电,这比加农炮更为厉害(拿破仑)

942、要想防止雷电的闪击是徒劳的(绪儒斯)

943、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奥维德)

944、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

945、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946、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947、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948、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949、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950、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951、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952、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953、顺乎自然生(西塞罗)

95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延自然(培根)

955、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956、自然有它发发展规律(英国)

957、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奥)

958、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959、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960、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961、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

962、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的产物学问和艺术的侵害(卢梭)

963、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964、靠山吃山,吃要山养山

965、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96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

967、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宋·李清照)

968、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清·张维屏)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只有和谐共处,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长久发展。

1、自然常会孕育美好的心灵。---罗曼罗兰

2、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果戈里名言

3、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现它的真相的。---泰戈尔

4、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甘地

5、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绝妙无伦的。---亚里士多德

6、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7、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8、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达尔文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0、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李白

11、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保持着敬畏自然这份不变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是勇气,也是幸福。

12、万物静观皆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大自然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尊重自然的名言警句

905、雷霆是上帝的大炮(克拉肖)

906、电闪之后雷即鸣(伏尔泰)

907、冬天的霹雳是世界的奇闻(哈利来尔)

908、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要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

909、如果你能利用闪电,这比加农炮更为厉害(拿破仑)

910、要想防止雷电的闪击是徒劳的(绪儒斯)

911、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奥维德)

912、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

913、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914、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915、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916、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917、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918、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919、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920、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921、顺乎自然生(西塞罗)

922、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延自然(培根)

923、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924、自然有它发发展规律(英国)

925、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奥)

926、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927、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928、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929、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

930、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的产物学问和艺术的侵害(卢梭)

931、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932、靠山吃山,吃要山养山

933、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93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

935、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宋·李清照)

936、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清·张维屏)

937、雷霆是上帝的大炮(克拉肖)

938、电闪之后雷即鸣(伏尔泰)

939、冬天的霹雳是世界的奇闻(哈利来尔)

940、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要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清·张维屏)

941、如果你能利用闪电,这比加农炮更为厉害(拿破仑)

942、要想防止雷电的闪击是徒劳的(绪儒斯)

943、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奥维德)

944、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

945、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946、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947、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948、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949、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950、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951、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952、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953、顺乎自然生(西塞罗)

95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延自然(培根)

955、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956、自然有它发发展规律(英国)

957、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奥)

958、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959、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960、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961、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

962、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的产物学问和艺术的侵害(卢梭)

963、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964、靠山吃山,吃要山养山

965、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96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

967、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宋·李清照)

968、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清·张维屏)

2015广州高考满分作文作文15500字

六年级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高分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卷·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2.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56分(思辨能力较好)

4.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用共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不多。(点评:业源)

5.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点评:林琴)

52分(有联想文情并茂)

6.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

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

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

“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点评:王景)

7.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点评:民之音)

8.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这是“立”。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点评:玉环)

10.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点评:桂新)

11.近的是自然,远的是人心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 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 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 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 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

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 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 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鹅鹅鹅

12.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额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

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点评:

51分(语言优美,用到“身历其境”)

13.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2015年广东高考高分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卷·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2.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56分(思辨能力较好)

4.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用共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不多。(点评:业源)

5.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点评:林琴)

52分(有联想文情并茂)

6.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

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

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

“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点评:王景)

7.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点评:民之音)

8.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这是“立”。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点评:玉环)

10.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点评:桂新)

11.近的是自然,远的是人心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 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 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 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 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

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 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 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鹅鹅鹅

12.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额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

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点评:

51分(语言优美,用到“身历其境”)

13.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作文1600字

初二作文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提高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能力

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美化大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教学重点难点

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相关图片及材料,做好课堂交流准备

2. 老师准备: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

讨论: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图片,你有何感想?(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归纳提升、引出话题)

总结归纳: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热爱自然,尊重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

展示课题:关爱自然 从我做起

1.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情感目标和能力、知识目标

2.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大自然?)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并画出相关问题: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3. 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互动探究(1)多样性的生物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活着形形色色的生物,而人类也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种生物的恩赐,才得以繁衍、生存,植物动物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他们是人类的朋友

多媒体出示动物多样性的图片:观察图片,探究讨论——

学生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活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虐待动物,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

小组交流: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学生讨论分析:1.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什么联系?

2. 应怎样对待生物多样性? 共同归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善待自然

指导阅读103-104页材料,思考:怎样善待大自然?为什么要善待大自然? (或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组图:与野生动物牵手的女孩——蒂皮

教师小结: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同学交流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身边的人与动植物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

讨论交流:善待自然有何意义?

共同归纳:在善待自然地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朋友的无限乐趣,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化大自然

读课本106页文字及图片材料,说一说,从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到大学生和市民的守护行为对大家 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要美化大自然?)

从现实情况看:大自然给我们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长远来看 :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大家要行动起来,美化大自然, 让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处处充满美

讨论交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美化自然,保护环境?

1)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

2)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 活动在线:即兴演讲——“我为自然添光彩”

(两个活动使学生有情感上热爱自然,到落实到行动上保护、善待自然。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课堂小结: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为了我们的生存,我们要行动起来,美化大自然,使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处处充满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保护好自然景观。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人与自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今后我会: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

作 业

美化自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还准备做些什么?

在自家的庭院:

在自己所在的校园:

在自己居住的村庄(社区):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提高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能力

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美化大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教学重点难点

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相关图片及材料,做好课堂交流准备

2. 老师准备: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

讨论: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图片,你有何感想?(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归纳提升、引出话题)

总结归纳: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热爱自然,尊重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

展示课题:关爱自然 从我做起

1.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情感目标和能力、知识目标

2.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大自然?)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并画出相关问题: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3. 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互动探究(1)多样性的生物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活着形形色色的生物,而人类也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种生物的恩赐,才得以繁衍、生存,植物动物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他们是人类的朋友

多媒体出示动物多样性的图片:观察图片,探究讨论——

学生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活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虐待动物,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

小组交流: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学生讨论分析:1.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什么联系?

2. 应怎样对待生物多样性? 共同归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善待自然

指导阅读103-104页材料,思考:怎样善待大自然?为什么要善待大自然? (或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组图:与野生动物牵手的女孩——蒂皮

教师小结: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同学交流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身边的人与动植物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

讨论交流:善待自然有何意义?

共同归纳:在善待自然地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朋友的无限乐趣,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化大自然

读课本106页文字及图片材料,说一说,从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到大学生和市民的守护行为对大家 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要美化大自然?)

从现实情况看:大自然给我们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长远来看 :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大家要行动起来,美化大自然, 让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处处充满美

讨论交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美化自然,保护环境?

1)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

2)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 活动在线:即兴演讲——“我为自然添光彩”

(两个活动使学生有情感上热爱自然,到落实到行动上保护、善待自然。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课堂小结: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为了我们的生存,我们要行动起来,美化大自然,使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处处充满美。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保护好自然景观。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人与自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今后我会: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

作 业

美化自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还准备做些什么?

在自家的庭院:

在自己所在的校园:

在自己居住的村庄(社区):

满分作文作文9200字

初一作文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

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

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

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

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在自然中生活"作文升格演练作文2500字

初三作文

“在自然中生活”作文升格演练

【升格演练】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清晨,微风和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

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的鲜花„„

秀丽的风光。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陶

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几百万年的进化,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自此人类便走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

类将大自然的穷山恶水改造为了风光迤逦的塞上江南。

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历史的经验证明,对大自然过度

索取和开发,不爱惜大自然,必然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爱护大自

然其实就是爱惜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和淡水等的

过程中努力保护好大自然这个衣食父母吧——还大自然一个蓝蓝

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金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

过„„唯有如此,人类才会永久吟唱那首动人的歌!

总体说来,大自然对人类是友好无私的,是温柔体贴的,但大自

然对人类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凶猛的洪水、无情的雪灾、剧烈的地

震有时让人类防不胜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这些无

法预知的自然灾害,人类要学会坦然面对。其实,无情的自然灾害

未尝不是对人类的砥砺和磨炼,能使人类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

力,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多难兴邦,故孟子道:“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灾难不可怕,

最重要的是人类要学会从容应对,众志成城!

大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给我欢乐给我愁。我爱大自然,总

有一天,人类会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总有一天,人

类会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气!

【点 评】

作者在行文时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自己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先引用名人诗词赞颂美丽的大自然来表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惬

意的感受,接着写大自然也有对人类发脾气的时候,同时说明大自

然的脾气也是砥砺和磨炼人类,使人类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力,

脉络分明。

但是文章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仍有需斟酌之处,比如开头,“我迎着

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

触”,文章全文都在写“人类”,写“我们”,而这一句话写“我”,

就与全文很不合拍。中间的行文结构还可再整齐些。文章的结尾“总

有一天,人类会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气”是针对全篇文章的一个方

面做的总结,应该加以修改。

【升格文】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清晨,微风和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

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霞光初露,空气清新,

微风轻拂,流水清澈,花草茂盛„„多美的一天!

【升格批注】

下文主要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划线部分写的是个人的活动,

去掉为好。况且这一段中“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中

的“又一次”给人感觉是下文应该谈这一次的接触始末,而这不是

原文的叙述要点。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点明分论点,使结构更清晰。

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

美丽的鲜花„„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吴均说,“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界热闹也好,

静寂也罢,都是美丽的。身在自然,自然心情舒畅。

【升格批注】

划横线的句子语言平淡,有搬教科书之嫌,去掉。结尾加上一句

总结,以明此段中心。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越来越睿智。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点明分论点,使结构更清晰。

人类也是大自然的宠儿,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自此人类便走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

堑变通途,大自然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风光迤逦的塞上江南。

在自然中生活,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做了什么?排排大树不见了,清山绿水不

见了,花香鸟语不见了„„对大自然贪婪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疯

狂报复。且看狂风肆虐,洪水泛滥,冰雹横行„„爱护大自然其实

就是在爱惜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阳光和淡水等

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好大自然这个衣食父母吧——还大自然蓝蓝的

天、清澈的水、活泼的生灵„„

【升格批注】

加入一些形象化的描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并且形式上对称。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承受,学会坚韧。

鸟语花香是自然,果实满枝是自然,地震洪灾也是自然。大自然

对人类是友好无私的,是温柔体贴的,但偶尔,大自然对人类也有

发脾气的时候。凶猛的洪水、无情的雪灾、剧烈的地震有时让人类

防不胜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的损失。对这些无法预知的自然灾

害,人类要学会坦然面对,镇静自若。

其实,大自然无情的灾害未尝不是对人类的砥砺和磨炼,以使得

人类能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力,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

能力。多难兴邦,故孟子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灾难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人类要学会从容应

对,众志成城!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成分论点,在内容上呈递进态势。加入“鸟语花香是

自然,果实满枝是自然,地震洪灾也是自然”这句话以便承上启下,

使过渡自然。

大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给我欢乐给我愁。我爱大自然,总

有一天,我们会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

【点 评】

升格后的作文,没有改变原文的立意,在材料的调整上下了功夫,

避免了材料的简单陈述、机械堆砌。每一部分层次清晰,涵盖广泛,

点面结合,注重真挚的抒情和饱含深情的铺排。这样,使作文在生

活气息和书卷气之间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结尾用原文的话,稍作

调整,收束全文,取得了照应开头和升华主题的效果。整篇作文,

分合有法,开合有度,语言流畅,是一篇上乘作文。

“在自然中生活”作文升格演练

【升格演练】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清晨,微风和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

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的鲜花„„

秀丽的风光。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陶

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几百万年的进化,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自此人类便走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

类将大自然的穷山恶水改造为了风光迤逦的塞上江南。

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历史的经验证明,对大自然过度

索取和开发,不爱惜大自然,必然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爱护大自

然其实就是爱惜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和淡水等的

过程中努力保护好大自然这个衣食父母吧——还大自然一个蓝蓝

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金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

过„„唯有如此,人类才会永久吟唱那首动人的歌!

总体说来,大自然对人类是友好无私的,是温柔体贴的,但大自

然对人类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凶猛的洪水、无情的雪灾、剧烈的地

震有时让人类防不胜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这些无

法预知的自然灾害,人类要学会坦然面对。其实,无情的自然灾害

未尝不是对人类的砥砺和磨炼,能使人类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

力,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多难兴邦,故孟子道:“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灾难不可怕,

最重要的是人类要学会从容应对,众志成城!

大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给我欢乐给我愁。我爱大自然,总

有一天,人类会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总有一天,人

类会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气!

【点 评】

作者在行文时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自己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先引用名人诗词赞颂美丽的大自然来表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惬

意的感受,接着写大自然也有对人类发脾气的时候,同时说明大自

然的脾气也是砥砺和磨炼人类,使人类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力,

脉络分明。

但是文章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仍有需斟酌之处,比如开头,“我迎着

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

触”,文章全文都在写“人类”,写“我们”,而这一句话写“我”,

就与全文很不合拍。中间的行文结构还可再整齐些。文章的结尾“总

有一天,人类会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气”是针对全篇文章的一个方

面做的总结,应该加以修改。

【升格文】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清晨,微风和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

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霞光初露,空气清新,

微风轻拂,流水清澈,花草茂盛„„多美的一天!

【升格批注】

下文主要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划线部分写的是个人的活动,

去掉为好。况且这一段中“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中

的“又一次”给人感觉是下文应该谈这一次的接触始末,而这不是

原文的叙述要点。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点明分论点,使结构更清晰。

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

美丽的鲜花„„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吴均说,“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界热闹也好,

静寂也罢,都是美丽的。身在自然,自然心情舒畅。

【升格批注】

划横线的句子语言平淡,有搬教科书之嫌,去掉。结尾加上一句

总结,以明此段中心。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越来越睿智。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点明分论点,使结构更清晰。

人类也是大自然的宠儿,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自此人类便走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

堑变通途,大自然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风光迤逦的塞上江南。

在自然中生活,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做了什么?排排大树不见了,清山绿水不

见了,花香鸟语不见了„„对大自然贪婪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疯

狂报复。且看狂风肆虐,洪水泛滥,冰雹横行„„爱护大自然其实

就是在爱惜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阳光和淡水等

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好大自然这个衣食父母吧——还大自然蓝蓝的

天、清澈的水、活泼的生灵„„

【升格批注】

加入一些形象化的描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并且形式上对称。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承受,学会坚韧。

鸟语花香是自然,果实满枝是自然,地震洪灾也是自然。大自然

对人类是友好无私的,是温柔体贴的,但偶尔,大自然对人类也有

发脾气的时候。凶猛的洪水、无情的雪灾、剧烈的地震有时让人类

防不胜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的损失。对这些无法预知的自然灾

害,人类要学会坦然面对,镇静自若。

其实,大自然无情的灾害未尝不是对人类的砥砺和磨炼,以使得

人类能增强应变能力、抗击打能力,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

能力。多难兴邦,故孟子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灾难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人类要学会从容应

对,众志成城!

【升格批注】

加入一段以成分论点,在内容上呈递进态势。加入“鸟语花香是

自然,果实满枝是自然,地震洪灾也是自然”这句话以便承上启下,

使过渡自然。

大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给我欢乐给我愁。我爱大自然,总

有一天,我们会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

【点 评】

升格后的作文,没有改变原文的立意,在材料的调整上下了功夫,

避免了材料的简单陈述、机械堆砌。每一部分层次清晰,涵盖广泛,

点面结合,注重真挚的抒情和饱含深情的铺排。这样,使作文在生

活气息和书卷气之间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结尾用原文的话,稍作

调整,收束全文,取得了照应开头和升华主题的效果。整篇作文,

分合有法,开合有度,语言流畅,是一篇上乘作文。

自然这么近那么远作文审题立意作文4900字

初三作文

1 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一、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细致分析,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欣赏美景之“乐趣”与预测天气之“实用”二者不可得兼,第二层,欣赏美景时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总处于零和关系(一方得益引起另一方受损)状态,第三层,自然给我们无限吸引,但是却不可完全了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亲自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韵味,赏天外云卷云舒,但这时我们却无法深入透彻了解自然的奥秘;自然离我们既近且远;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从电脑电视上探究自然规律,破译自然的生命密码,但同时却少了些亲近自然的鸟语花香,风景流转,自然同样离我们亦近亦远。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当然,这行文的重点在一些转折词语之后。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综上所述,这个作文的写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

1.亲近自然;别让现代科技疏远了自然

2.到自然中去体验,远亦可变近;

3.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4.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

5.“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

6.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7. 多途径感知自然;

8.“自然”真相难穷尽;

二、 思辨型材料审题注意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一抓关键词,探思辨性。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你可以真正亲近走进自然,也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探究自然奥秘,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

二联系材料,选己所长。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

2 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 三立意坚定,观点鲜明。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优秀例文: 这么近,那么远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3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 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了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

4 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1 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一、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细致分析,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欣赏美景之“乐趣”与预测天气之“实用”二者不可得兼,第二层,欣赏美景时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总处于零和关系(一方得益引起另一方受损)状态,第三层,自然给我们无限吸引,但是却不可完全了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亲自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韵味,赏天外云卷云舒,但这时我们却无法深入透彻了解自然的奥秘;自然离我们既近且远;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从电脑电视上探究自然规律,破译自然的生命密码,但同时却少了些亲近自然的鸟语花香,风景流转,自然同样离我们亦近亦远。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当然,这行文的重点在一些转折词语之后。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综上所述,这个作文的写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

1.亲近自然;别让现代科技疏远了自然

2.到自然中去体验,远亦可变近;

3.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4.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

5.“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

6.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7. 多途径感知自然;

8.“自然”真相难穷尽;

二、 思辨型材料审题注意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一抓关键词,探思辨性。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你可以真正亲近走进自然,也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探究自然奥秘,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

二联系材料,选己所长。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

2 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 三立意坚定,观点鲜明。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优秀例文: 这么近,那么远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3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 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了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

4 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人与自然作文1500字

六年级作文

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累计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的真正复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念)

⏹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然, 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 如果没有自然, 人类

就不能饮水, 那么, 人类就将灭绝。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

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 让我们认识一下人与自然的问题

⏹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

的影响与反作用。 请欣赏几组图片

(边欣赏图片边念)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停2秒)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归根到底,提供这两者的是地球上尚未退化的天然系统。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使之被改造成具有不同人工化程度的各系统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1s 马上接下面)

3.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与自然的科学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大家欣赏几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

欣赏完以后 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很美,(互动,意思差不多就行,主要是活一点不要很死) 当前呢,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在未来社会里,我们应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人生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终究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对于环保,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学习方面:使用纸包铅笔,使用回收张,复印时采用双面打印,书本建议学校循环利用,文件多以电子版为主 衣着:不要求多么时尚,干净整洁就可以,多以棉,亚麻等天然纤维为主,少穿或者不穿

涤纶衣物,提倡使用纸质袋子 出行:多坐公交车,少坐私家车,多走路,多骑自行车 食:吃饭时不摆大席,以能吃饱,能吃完为主,提倡打包,提倡使用纸质饭盒 用:不要求攀比,不浪费,学会爱惜 其他: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随手及时关闭冰箱门,不要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没人时灯泡及时关掉,及时维修滴水漏水的龙头,建议淋浴洗澡,不提倡盆浴洗澡!

为了人类如现今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与自然和睦相处吧!

谢谢大家

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累计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的真正复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念)

⏹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然, 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 如果没有自然, 人类

就不能饮水, 那么, 人类就将灭绝。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

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 让我们认识一下人与自然的问题

⏹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

的影响与反作用。 请欣赏几组图片

(边欣赏图片边念)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停2秒)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归根到底,提供这两者的是地球上尚未退化的天然系统。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使之被改造成具有不同人工化程度的各系统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1s 马上接下面)

3.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与自然的科学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大家欣赏几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

欣赏完以后 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很美,(互动,意思差不多就行,主要是活一点不要很死) 当前呢,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在未来社会里,我们应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人生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终究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对于环保,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学习方面:使用纸包铅笔,使用回收张,复印时采用双面打印,书本建议学校循环利用,文件多以电子版为主 衣着:不要求多么时尚,干净整洁就可以,多以棉,亚麻等天然纤维为主,少穿或者不穿

涤纶衣物,提倡使用纸质袋子 出行:多坐公交车,少坐私家车,多走路,多骑自行车 食:吃饭时不摆大席,以能吃饱,能吃完为主,提倡打包,提倡使用纸质饭盒 用:不要求攀比,不浪费,学会爱惜 其他: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随手及时关闭冰箱门,不要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没人时灯泡及时关掉,及时维修滴水漏水的龙头,建议淋浴洗澡,不提倡盆浴洗澡!

为了人类如现今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与自然和睦相处吧!

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界作文5300字

六年级作文

第三章人与自然界

第一节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类的产生

神创论,如女娲氏抟土造人说,上帝造人说。

1863年,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得出了人猿同祖的结论。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一书,用更为丰富的材料论证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是由类人猿的一种——古猿发展而来的。

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种中的作用》一文,在这里恩格斯同意达尔文的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同时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新观点。 人类的远祖是大约生活在距今27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

大约在2500—1000万年前,喜马拉牙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后来由于造山运动,使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地球环境的变化,引起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由原来的温暖潮湿,逐渐变得干燥而寒冷,使热带森林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草原,森林古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森林走向草原。

大约在1400万年前,森林古猿分为两支:一支是现代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祖先;另一支是原康修尔猿。后来原康修尔猿又分出两支:一支是西瓦古猿;另一支是腊玛古猿。腊玛古猿是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早期代表。

大约在900万年前,腊玛古猿又分化出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晚期代表。

二、人与自然界的分化

第一,劳动使古猿的前肢变为人手。古猿的直立姿态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为前肢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古猿在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从而也使古猿的前肢也就变成了手。

第二,劳动所引起的手的变化又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根据生长相关律,机体某一部分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部分的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劳动促使语言和意识产生。随着古猿群体劳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各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的事情越来越多,就逐渐产生了语言。因而语言的产生又促进了古猿的心里向人的意识的转化。

第四,劳动使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随着劳动的发展,使古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

第五,劳动发明的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工。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三、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1.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曾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第二,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必须始终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本身由于其内部的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因而这种变化必将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第一,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第了解自然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自然界就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并被人类的认识所活化。

第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制造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还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第二节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特征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对天然自然的干预所形成的新的自然物或自然过程。

⒈自然属性

第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为我之物”,其物质原料是由天然自然提供的。人类不会凭空创造,离开了天然自然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人类就不会创造出人工自然。 第二,人工自然的建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人工自然的建造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第三,人工自然是人类意识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其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工自

然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物化出来,就成为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因此,人工自然的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⒉社会属性

第一,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出现的前导。人工自然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社会的人所赋予的,来自于人类的观念、意识。

第二,人工自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工自然虽然是天然发展的继续,但它是人类按照特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具有新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它虽然不是人类任意附加的,但却是人类对其挖掘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⒊中介属性

人工自然是人与天然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一方面,人借助于人工自然,不断地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从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另一方面,人类借助于人工自然,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主体不断客观化。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⒈萌芽时期

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创造出了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劳动工具,从而拉开了人工自然的帷幕。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人类在使用天然火的过程中,发明了摩擦生火,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⒉形成时期

到了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从单纯向自然界索取过渡到靠技术增殖自然物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开始驯化动物和栽培谷物,从石器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犁的发明。到了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更为扩大,生产出的自然产品也显著增加,并开始了运河的开凿、长城的修筑、城市的兴建等重大工程。 ⒊发展时期

到了近代,由于力学和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加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形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19世纪,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电机的发明,引起了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大为增加,并由非理性转变为一个理性的过程,使得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物质产品,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三、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平衡的破坏

⒈农业的兴起与环境的破坏

大约1万年前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原始农业,开始了由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阶段。农业文明的建立,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人类从仅仅依靠天然生态环境生存的状态向依靠人工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破坏了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理所当然地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报复。 ⒉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⑴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与人口迅速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最基本的全球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口增加一倍约需7万年。公元元年,全世界人口约

2.5亿;到1600年增加了一倍,达5亿;到18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10亿;到19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20亿;到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超过40亿。总之,人口翻番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照此下去,世界总有一天就发生饥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⑵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之一。

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如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一旦被取出,就不能再在原处按足够人类使用的速率得到补充。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已严重短缺。可再生资源是通过天然作用和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这些资源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

⑶环境问题

在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的同时,也使大气圈、水圈、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是大气污染。18世纪蒸汽机问世以后,世界用煤量急剧增加。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吨煤就会产生CO 266公斤,粒径为10微米的漂尘11公斤,以及CO 、SO 2等。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以漂尘为核心形成烟雾,造成公害。大气中CO 2的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温度以升高了0.5度,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陆地变迁和贫瘠化。大气中CO 含量的增加达到10%时,就可以使人中毒。SO 2的大量排放,在大气中形成了酸雨。特别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安全。

水质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也都非常严重。

3. 自然界平衡破坏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自然界从自发的生态平衡向不平衡再到有人参与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合乎历史规律的演进过程。

⑵主观原因。第一,人类对自然界活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人类没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⑶社会原因。从社会根原上讲,近代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竞争性、盲目性和掠夺性,使人与自然界的分离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类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

关于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悲观论观点,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佩切伊为代表;乐观论,以美国的西蒙为代表。

佩切伊为代表的悲观论认为,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人类将面临资源耗尽,污染继续扩大以及粮食生产终止等可悲的图景。总之,人类的前途是渺茫的。1972年米都斯等17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

西蒙为代表的乐观论,在其《没有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严厉地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1976年美国的卡恩出版了《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蓝图》一书,提出了“大过渡”理论。

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⒈必要性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该是人类反思的时候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需要人们探讨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自然界新的平衡,这是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⒉可能性

第一,事实教育了人类,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人和自然关系的激化,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越来越多,使人类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已经使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任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当人类向自然索取过了“度”时,大自然就开始向人类报复了。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逐渐地聪明起来,开始寻找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存在的前提,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基础;而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手段。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和前景

第一,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系统。人类出现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人工自然,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又是统一的,都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

第二,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主要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才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四,必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只有建立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 总之,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人与自然界

第一节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类的产生

神创论,如女娲氏抟土造人说,上帝造人说。

1863年,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得出了人猿同祖的结论。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一书,用更为丰富的材料论证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是由类人猿的一种——古猿发展而来的。

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种中的作用》一文,在这里恩格斯同意达尔文的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同时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新观点。 人类的远祖是大约生活在距今27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

大约在2500—1000万年前,喜马拉牙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后来由于造山运动,使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地球环境的变化,引起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由原来的温暖潮湿,逐渐变得干燥而寒冷,使热带森林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草原,森林古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森林走向草原。

大约在1400万年前,森林古猿分为两支:一支是现代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祖先;另一支是原康修尔猿。后来原康修尔猿又分出两支:一支是西瓦古猿;另一支是腊玛古猿。腊玛古猿是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早期代表。

大约在900万年前,腊玛古猿又分化出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晚期代表。

二、人与自然界的分化

第一,劳动使古猿的前肢变为人手。古猿的直立姿态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为前肢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古猿在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从而也使古猿的前肢也就变成了手。

第二,劳动所引起的手的变化又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根据生长相关律,机体某一部分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部分的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劳动促使语言和意识产生。随着古猿群体劳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各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的事情越来越多,就逐渐产生了语言。因而语言的产生又促进了古猿的心里向人的意识的转化。

第四,劳动使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随着劳动的发展,使古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

第五,劳动发明的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工。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三、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1.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曾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第二,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必须始终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本身由于其内部的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因而这种变化必将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第一,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第了解自然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自然界就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并被人类的认识所活化。

第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制造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还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第二节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特征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对天然自然的干预所形成的新的自然物或自然过程。

⒈自然属性

第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为我之物”,其物质原料是由天然自然提供的。人类不会凭空创造,离开了天然自然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人类就不会创造出人工自然。 第二,人工自然的建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人工自然的建造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第三,人工自然是人类意识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其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工自

然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物化出来,就成为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因此,人工自然的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⒉社会属性

第一,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出现的前导。人工自然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社会的人所赋予的,来自于人类的观念、意识。

第二,人工自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工自然虽然是天然发展的继续,但它是人类按照特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具有新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它虽然不是人类任意附加的,但却是人类对其挖掘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⒊中介属性

人工自然是人与天然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一方面,人借助于人工自然,不断地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从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另一方面,人类借助于人工自然,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主体不断客观化。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⒈萌芽时期

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创造出了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劳动工具,从而拉开了人工自然的帷幕。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人类在使用天然火的过程中,发明了摩擦生火,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⒉形成时期

到了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从单纯向自然界索取过渡到靠技术增殖自然物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开始驯化动物和栽培谷物,从石器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犁的发明。到了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更为扩大,生产出的自然产品也显著增加,并开始了运河的开凿、长城的修筑、城市的兴建等重大工程。 ⒊发展时期

到了近代,由于力学和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加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形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19世纪,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电机的发明,引起了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大为增加,并由非理性转变为一个理性的过程,使得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物质产品,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三、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平衡的破坏

⒈农业的兴起与环境的破坏

大约1万年前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原始农业,开始了由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阶段。农业文明的建立,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人类从仅仅依靠天然生态环境生存的状态向依靠人工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破坏了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理所当然地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报复。 ⒉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⑴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与人口迅速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最基本的全球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口增加一倍约需7万年。公元元年,全世界人口约

2.5亿;到1600年增加了一倍,达5亿;到18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10亿;到19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20亿;到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超过40亿。总之,人口翻番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照此下去,世界总有一天就发生饥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⑵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之一。

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如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一旦被取出,就不能再在原处按足够人类使用的速率得到补充。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已严重短缺。可再生资源是通过天然作用和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这些资源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

⑶环境问题

在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的同时,也使大气圈、水圈、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是大气污染。18世纪蒸汽机问世以后,世界用煤量急剧增加。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吨煤就会产生CO 266公斤,粒径为10微米的漂尘11公斤,以及CO 、SO 2等。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以漂尘为核心形成烟雾,造成公害。大气中CO 2的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温度以升高了0.5度,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陆地变迁和贫瘠化。大气中CO 含量的增加达到10%时,就可以使人中毒。SO 2的大量排放,在大气中形成了酸雨。特别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安全。

水质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也都非常严重。

3. 自然界平衡破坏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自然界从自发的生态平衡向不平衡再到有人参与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合乎历史规律的演进过程。

⑵主观原因。第一,人类对自然界活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人类没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⑶社会原因。从社会根原上讲,近代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竞争性、盲目性和掠夺性,使人与自然界的分离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类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

关于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悲观论观点,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佩切伊为代表;乐观论,以美国的西蒙为代表。

佩切伊为代表的悲观论认为,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人类将面临资源耗尽,污染继续扩大以及粮食生产终止等可悲的图景。总之,人类的前途是渺茫的。1972年米都斯等17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

西蒙为代表的乐观论,在其《没有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严厉地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1976年美国的卡恩出版了《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蓝图》一书,提出了“大过渡”理论。

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⒈必要性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该是人类反思的时候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需要人们探讨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自然界新的平衡,这是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⒉可能性

第一,事实教育了人类,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人和自然关系的激化,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越来越多,使人类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已经使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任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当人类向自然索取过了“度”时,大自然就开始向人类报复了。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逐渐地聪明起来,开始寻找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存在的前提,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基础;而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手段。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和前景

第一,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系统。人类出现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人工自然,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又是统一的,都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

第二,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主要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才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四,必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只有建立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 总之,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自然在我心中作文800字

高一作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绿地,这些都来自于自然,自然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要有自然。

自然对于大家来说非常熟悉,我们每时每刻都与自然接触,热爱自然,空气是自然最好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拥有美好的东西。以前的我总是乱扔东西,不知道自然被破坏了,我总是觉得吃完东西随手就丢,那多方便,不用再跑到垃圾箱那里去丢,因为我比较懒,所以养成乱丢东西的习惯,当我看到我家旁边的小河边时,我惊呆了,以前的小河边,人们常坐在那里说话,聊天,可是现在的小河边却是一堆垃圾;以前的小河边旁边都是翠绿的树,鸟儿在上面歌唱,鱼儿在水里嬉戏,自由自在,现在的小河边,树木被砍,鸟儿飞了,鱼儿也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天呐!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自然对我们太好,我们却不知道,当失去这些时,才知道自然的重要。如果当时我们没有乱扔垃圾,没有破坏自然,永远树立“自然在我心中”的观念,那么也许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一看到自然被破坏到如此的地步,我发誓我要改,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现在的河边,虽然还没恢复太好,但是我们把垃圾全弄走了。种上了树,虽然鸟儿还没来,但是,只要我们保护好自然,一直持续下去,相信美好的环境,美好的自然,就会变回来。鱼儿也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动了。这样的自然,才是我最爱的自然,想要美丽、漂亮的自然,那就先保护好你身边的环境吧!要一直在心中树立“自然在我心中的观念”,热爱自然。从自己做起爱护自然,自然在我心中,自然更在我们身边,自然离我们很近……

自然在我心中,所以要保护好自然,自然的绿意会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旁,静静地观察着我们。所以,要爱护自然,自然永远在我心中。

自然会随时来到我们身边,也许不经意间被我们破坏了,但是我们明白后,就要保护自然,树立“保护自然光荣,破坏和污染自然可耻”的观念。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绿地,这些都来自于自然,自然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要有自然。

自然对于大家来说非常熟悉,我们每时每刻都与自然接触,热爱自然,空气是自然最好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拥有美好的东西。以前的我总是乱扔东西,不知道自然被破坏了,我总是觉得吃完东西随手就丢,那多方便,不用再跑到垃圾箱那里去丢,因为我比较懒,所以养成乱丢东西的习惯,当我看到我家旁边的小河边时,我惊呆了,以前的小河边,人们常坐在那里说话,聊天,可是现在的小河边却是一堆垃圾;以前的小河边旁边都是翠绿的树,鸟儿在上面歌唱,鱼儿在水里嬉戏,自由自在,现在的小河边,树木被砍,鸟儿飞了,鱼儿也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天呐!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自然对我们太好,我们却不知道,当失去这些时,才知道自然的重要。如果当时我们没有乱扔垃圾,没有破坏自然,永远树立“自然在我心中”的观念,那么也许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一看到自然被破坏到如此的地步,我发誓我要改,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现在的河边,虽然还没恢复太好,但是我们把垃圾全弄走了。种上了树,虽然鸟儿还没来,但是,只要我们保护好自然,一直持续下去,相信美好的环境,美好的自然,就会变回来。鱼儿也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动了。这样的自然,才是我最爱的自然,想要美丽、漂亮的自然,那就先保护好你身边的环境吧!要一直在心中树立“自然在我心中的观念”,热爱自然。从自己做起爱护自然,自然在我心中,自然更在我们身边,自然离我们很近……

自然在我心中,所以要保护好自然,自然的绿意会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旁,静静地观察着我们。所以,要爱护自然,自然永远在我心中。

自然会随时来到我们身边,也许不经意间被我们破坏了,但是我们明白后,就要保护自然,树立“保护自然光荣,破坏和污染自然可耻”的观念。

在自然生活中(散文)作文1400字

初三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在自然生活中”的“自然”二字是考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出发点,考生可以从表层的自然届联想到人生的自由发展,不受干预,还可联想到生活态度。应该说身体难度不大,但要写出新意得高分有一定难度。

与以往的重庆高考作文试题相比(2004年“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2005年大作文“自嘲”、2006年大作文“走与停”、2007年“酸甜苦辣说高考”),2008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试题既具有全球意识,更具有地方特色。

之所以说具有全球意识,是因为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调,而200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调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的生活”等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更具有地方特色。2008年初,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让山、水这些自然外化的东西成为重庆的一道风景线。在自然中生活,无疑也是这一目标的反映。

在自然中生活,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

在自然生活中

在自然中生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的第一个解释便是“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庄周,你的境界是无数人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们都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人们也都知道你愿意做水中的小鱼。你在自然中生活,你的思想触摸着身旁的一草一木。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草因你而茂盛,水因你而清。

在5.12地震中倒下的“短信妈妈”,你的行为让多少人动容。你双膝跪地,仿佛在向大自然祈求。你祈求她不要伤害你的孩子,哪怕夺走你的生命。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自然伤害你的时候,你却为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在孤岛上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你是13亿中国人的挂念。你不仅没有倒下,还组织大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你始终站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线,你始终站在与大自然战斗的最前沿。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你知道,生命才是最神圣的。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淡然。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睿智。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懂得感恩。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坚韧。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在自然生活中”的“自然”二字是考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出发点,考生可以从表层的自然届联想到人生的自由发展,不受干预,还可联想到生活态度。应该说身体难度不大,但要写出新意得高分有一定难度。

与以往的重庆高考作文试题相比(2004年“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2005年大作文“自嘲”、2006年大作文“走与停”、2007年“酸甜苦辣说高考”),2008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试题既具有全球意识,更具有地方特色。

之所以说具有全球意识,是因为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调,而200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调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的生活”等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更具有地方特色。2008年初,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让山、水这些自然外化的东西成为重庆的一道风景线。在自然中生活,无疑也是这一目标的反映。

在自然中生活,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

在自然生活中

在自然中生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的第一个解释便是“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庄周,你的境界是无数人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们都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人们也都知道你愿意做水中的小鱼。你在自然中生活,你的思想触摸着身旁的一草一木。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草因你而茂盛,水因你而清。

在5.12地震中倒下的“短信妈妈”,你的行为让多少人动容。你双膝跪地,仿佛在向大自然祈求。你祈求她不要伤害你的孩子,哪怕夺走你的生命。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自然伤害你的时候,你却为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在孤岛上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你是13亿中国人的挂念。你不仅没有倒下,还组织大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你始终站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线,你始终站在与大自然战斗的最前沿。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你知道,生命才是最神圣的。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淡然。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睿智。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懂得感恩。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坚韧。

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作文0字

初一作文

[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关键字:谐相处 人与自然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中学生作文《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澳大利亚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兴建奥林匹克公园时,曾因一群濒临绝种的青蛙,而让工程停了数星期,以修改工程设计,保护这数以百计的青蛙,有关方面本来设想把青蛙迁到别处,后经慎重研究决定还是保留青蛙的栖息地,用布将这块地围起来保护青蛙,并安排了新的设计配合,这样花在保护措施上的费用达到40万澳元。在澳大利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法令的处罚,违法者得坐牢2年,或罚款10万澳元。有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古时候,在我国江南某地有一个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个出差的任务,是到当时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骑着一匹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这口井为南来北往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个小官吏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离开旅馆时,顺手便把马吃剩下的残草败根倒在了水井里。过了一个月左右,小官吏从京城办完事回来,又来到这家旅馆。他赶到这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从水井里打水上来喝。由于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够呛,喝起水来如同牛饮一样,结果喝进去一根草秆。草秆卡在小官吏的喉咙里,

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小官吏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秆正是他前次来的时候,倒在水井里的。古人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说:千年井,不反唾。这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弄脏水源的意思。原来,我国古人早就懂得了保护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关键字:谐相处 人与自然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中学生作文《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澳大利亚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兴建奥林匹克公园时,曾因一群濒临绝种的青蛙,而让工程停了数星期,以修改工程设计,保护这数以百计的青蛙,有关方面本来设想把青蛙迁到别处,后经慎重研究决定还是保留青蛙的栖息地,用布将这块地围起来保护青蛙,并安排了新的设计配合,这样花在保护措施上的费用达到40万澳元。在澳大利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法令的处罚,违法者得坐牢2年,或罚款10万澳元。有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古时候,在我国江南某地有一个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个出差的任务,是到当时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骑着一匹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这口井为南来北往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个小官吏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离开旅馆时,顺手便把马吃剩下的残草败根倒在了水井里。过了一个月左右,小官吏从京城办完事回来,又来到这家旅馆。他赶到这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从水井里打水上来喝。由于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够呛,喝起水来如同牛饮一样,结果喝进去一根草秆。草秆卡在小官吏的喉咙里,

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小官吏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秆正是他前次来的时候,倒在水井里的。古人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说:千年井,不反唾。这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弄脏水源的意思。原来,我国古人早就懂得了保护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作文800字

初二作文

众所周知,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是两个矛盾的词,他们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单单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不难,难的是两个一起开发,有些人觉得要开发自然,因为城市要发展必须要能源,而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辽宁有100万亩的大芦荡,其地下有不法估计的石油资源,还有丹顶鹤,盘锦黒嘴鸥,这些珍贵动物,常年生活在这里,以前这里是多么干净就像天国一样,而现在,成对成对的钻井机在大芦荡钻进作业,珍禽所占有的水沼泽领地日渐狭小,芦苇在一棵棵倒下。仅仅盘锦一市就有5000支猎枪,明明暗暗的枪口对着所有的珍禽…。

看看人类做的事吧这让多少动物痛哭。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

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实现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上人类也曾经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文明的衰败。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怒江水电站的开发所引起的热烈争论,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个外化事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不再迷信自然,开始对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大揭秘和大量的开发利用,“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很多人的思想里出现。

我们不要一个残破的地球,听听地球的哭声吧。

众所周知,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是两个矛盾的词,他们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单单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不难,难的是两个一起开发,有些人觉得要开发自然,因为城市要发展必须要能源,而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辽宁有100万亩的大芦荡,其地下有不法估计的石油资源,还有丹顶鹤,盘锦黒嘴鸥,这些珍贵动物,常年生活在这里,以前这里是多么干净就像天国一样,而现在,成对成对的钻井机在大芦荡钻进作业,珍禽所占有的水沼泽领地日渐狭小,芦苇在一棵棵倒下。仅仅盘锦一市就有5000支猎枪,明明暗暗的枪口对着所有的珍禽…。

看看人类做的事吧这让多少动物痛哭。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

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实现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上人类也曾经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文明的衰败。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怒江水电站的开发所引起的热烈争论,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个外化事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不再迷信自然,开始对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大揭秘和大量的开发利用,“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很多人的思想里出现。

我们不要一个残破的地球,听听地球的哭声吧。

亲亲大自然作文0字

六年级作文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2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真美丽》中的第一课时《亲亲大自然》

★教材分析:

“亲亲大自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真美丽”中的一个主题活动。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三组画面,内容包括“几名学生望着云比划着”、“学生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走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旨在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把教学目标整合为:

1.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 引导学生通过交往对话,初步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与伙伴愉快合作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交往、对话,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来自大自然的照片、图片、绘画作品或实物;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一盆花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感受大自然

1. 播放视频短片——变幻的云,学生感受云朵的变化。

2. 大自然还有哪些事物也会变化呢?(出示四季、月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历程)

3 3. 小结:大自然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想和大自然交朋友吗?

▲方法与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和云朵,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活动二 聆听大自然

1. 同学们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你听见哪个大自然朋友的声音,猜猜它在说什么?

(播发声音课件:风声、雨声、鸡鸣、鸟叫、虎啸等)

2. 出示大自然中的一个场景,场景中有月亮、星星、荷塘、青蛙、小白兔等。

(1)你看到了哪些大自然朋友?

(2)你知道大自然朋友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方法与理念:创设课堂交流对话情景,让学生在对话中倾吐自我,接纳别人,以趋共同发展,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应有之义。

活动三 亲亲大自然

1. 小组交流: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来自大自然的图片、照片、绘画作品或实物。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说说和这个朋友之间的小故事。

2. 师生共同交流与大自然交朋友的感受和体验。

▲方法与理念: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活动四 走进大自然

1. 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美仑美奂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画面。

总结:只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2. 想不想去亲亲大自然,和大自然说说悄悄话呢?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漫步美丽的校园,尽情享受与大自然交朋友的乐趣。

▲方法与理念:教学空间向教室外延伸,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丰富的体验和探究的空间,使教学更富生活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2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真美丽》中的第一课时《亲亲大自然》

★教材分析:

“亲亲大自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真美丽”中的一个主题活动。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三组画面,内容包括“几名学生望着云比划着”、“学生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走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旨在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把教学目标整合为:

1.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 引导学生通过交往对话,初步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与伙伴愉快合作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交往、对话,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来自大自然的照片、图片、绘画作品或实物;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一盆花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感受大自然

1. 播放视频短片——变幻的云,学生感受云朵的变化。

2. 大自然还有哪些事物也会变化呢?(出示四季、月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历程)

3 3. 小结:大自然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想和大自然交朋友吗?

▲方法与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和云朵,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活动二 聆听大自然

1. 同学们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你听见哪个大自然朋友的声音,猜猜它在说什么?

(播发声音课件:风声、雨声、鸡鸣、鸟叫、虎啸等)

2. 出示大自然中的一个场景,场景中有月亮、星星、荷塘、青蛙、小白兔等。

(1)你看到了哪些大自然朋友?

(2)你知道大自然朋友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方法与理念:创设课堂交流对话情景,让学生在对话中倾吐自我,接纳别人,以趋共同发展,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应有之义。

活动三 亲亲大自然

1. 小组交流: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来自大自然的图片、照片、绘画作品或实物。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说说和这个朋友之间的小故事。

2. 师生共同交流与大自然交朋友的感受和体验。

▲方法与理念: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活动四 走进大自然

1. 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美仑美奂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画面。

总结:只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2. 想不想去亲亲大自然,和大自然说说悄悄话呢?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漫步美丽的校园,尽情享受与大自然交朋友的乐趣。

▲方法与理念:教学空间向教室外延伸,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丰富的体验和探究的空间,使教学更富生活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作文1200字

初二作文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实体单位。

来源:zuoen.

国家把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一定的面积,设置机构建设,把它管理起来,作保护、发展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

由于生物界和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尤其是由于人类频繁活动的干扰,使它们不能按原来自然条件下的演变来完成其发展和变化。所以,国家划定自然保护区,让保护区内的生物的自然环境,不受人为干扰,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因而进入自然保护区要办理一定的手续。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上述活动的,必须遵守本办法和有关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拯救濒危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自然生态环境、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是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甚至达到濒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自然保护区保存的是自然界自然状况最完整、生物物种最多的、环境景观最美的地区。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不受人为条件干扰。一些濒危动物也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充足的栖息地、食物和空间,由于进入自然保护区内,都必须办理手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止了滥捕乱杀野生动物行为。如为了保护我国的国宝,我国分别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建立了13处自然保护区。有了自然保护区,人们就可以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的环境要求和影响,来推测、了解和掌握自然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得出各种保护、发展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和措施,进一步使自然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长久的利用。

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在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植物类群,栖息着不同的动物。同时在有的保护区内还遗留远古时代和不同历史时代的古化石、古遗迹和火山地貌,它们的存在为我国科学工作者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另外,自然保护区也是向群众宣传、普及自然保护的知识和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的重要课堂。

最后,由于自然保护区保持的优美环境,它还是人们欣赏自然景色、珍稀动植物或感受大自然风貌的良好场所。《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所谓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指:保护管理工作做得好;有食宿接待能力,交通方便,有相应的设施和严格的巡护检查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不被污染,自然资源不遭破坏。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实体单位。

来源:zuoen.

国家把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一定的面积,设置机构建设,把它管理起来,作保护、发展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

由于生物界和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尤其是由于人类频繁活动的干扰,使它们不能按原来自然条件下的演变来完成其发展和变化。所以,国家划定自然保护区,让保护区内的生物的自然环境,不受人为干扰,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因而进入自然保护区要办理一定的手续。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上述活动的,必须遵守本办法和有关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拯救濒危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自然生态环境、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是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甚至达到濒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自然保护区保存的是自然界自然状况最完整、生物物种最多的、环境景观最美的地区。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不受人为条件干扰。一些濒危动物也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充足的栖息地、食物和空间,由于进入自然保护区内,都必须办理手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止了滥捕乱杀野生动物行为。如为了保护我国的国宝,我国分别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建立了13处自然保护区。有了自然保护区,人们就可以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的环境要求和影响,来推测、了解和掌握自然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得出各种保护、发展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和措施,进一步使自然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长久的利用。

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在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植物类群,栖息着不同的动物。同时在有的保护区内还遗留远古时代和不同历史时代的古化石、古遗迹和火山地貌,它们的存在为我国科学工作者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另外,自然保护区也是向群众宣传、普及自然保护的知识和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的重要课堂。

最后,由于自然保护区保持的优美环境,它还是人们欣赏自然景色、珍稀动植物或感受大自然风貌的良好场所。《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所谓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指:保护管理工作做得好;有食宿接待能力,交通方便,有相应的设施和严格的巡护检查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不被污染,自然资源不遭破坏。

人与自然作文4900字

六年级作文

第五讲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一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人从自然的仆人转变为自然的“主人”

蒙昧时期,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中世纪,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

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新的变化阶段;

3自然的分化:

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和未被了解的领域;

人化自然: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即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的自然。

人工自然包括:对自然的简单控制,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野生动物的驯化;创造天然自然中完全没有的事物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 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 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 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二、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1.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 也具有受动性, 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 后者制约着前者, 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 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 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 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 需要交流,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 促进了人的诞生, 也促进了人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 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 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 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 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 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 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 “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 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 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 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 粮食; 不可再生资源; 工业化; 环境污染, 等等。

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卡森《寂静的春天》: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三、 传统发展观与科技万能论

1. 传统发展观带来的误区

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发展问题。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存在着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其二,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2. 传统发展观引发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代价

工业文明的代价即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环境质量的恶化经历了环境污染发生期、加剧期和泛滥期。

3.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4.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5. 科学万能论

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原则上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 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1 环境保护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提出零增长

乐观主义:托夫勒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而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1)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2)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3)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生态价值观下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它自身缺乏判断。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4)具体的环境问题既环境与道德的关系及其评价

离开道德谈环境,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上,局限于从外在技术上去思考,忽视人内在道德因素的作用。 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也缺乏对环境的义务、责任和应有的良心感的培养。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了人, 人也创造的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6. 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开发方式;维护

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物的生命;有节制的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两性循环。

7. 理论思想的转变:

从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的转变环境伦理学:从自然环境中看出自然自身价值的伦理学;自然物的法权利与自然享有权问题:斯通主张自然物拥有提起裁判的当事者的资格,自然物自身有其法律权利,理解自然物的人因其理解自然物而可以成为见证人。

四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强调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世界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实现人类世代共同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补充:既满足某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5 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纯是一个经济现象;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 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6. 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特别需要有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困难;

中国地少物薄,基本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先天条件脆弱。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还有很大增长;东西部地区差异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防止生态破坏,特别强调保护耕地、林地和草原,防止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预防自然灾害。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生态文明

1. 人类文明经历四大阶段

原始文明(采集和狩猎)

农业文明(农耕社会)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

生态文明——21世纪面临的共同主题

2. 生态文明的三个相关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1)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

(2)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产业

(3)生产过程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

(4)自然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制度层面:它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是新新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机制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系统意识的教育措施。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

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1)思维方式上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只注重“工”字,忽视生态问题,避免走“先工业化,后治理污染”的老路.

(2)价值观念上破除经济价值凌驾于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价值,也破除认为工业价值大,农业价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

第五讲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一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人从自然的仆人转变为自然的“主人”

蒙昧时期,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中世纪,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

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新的变化阶段;

3自然的分化:

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和未被了解的领域;

人化自然: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即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的自然。

人工自然包括:对自然的简单控制,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野生动物的驯化;创造天然自然中完全没有的事物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 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 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 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二、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1.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 也具有受动性, 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 后者制约着前者, 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 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 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 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 需要交流,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 促进了人的诞生, 也促进了人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 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 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 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 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 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 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 “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 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 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 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 粮食; 不可再生资源; 工业化; 环境污染, 等等。

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卡森《寂静的春天》: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三、 传统发展观与科技万能论

1. 传统发展观带来的误区

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发展问题。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存在着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其二,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2. 传统发展观引发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代价

工业文明的代价即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环境质量的恶化经历了环境污染发生期、加剧期和泛滥期。

3.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4.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5. 科学万能论

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原则上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 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1 环境保护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提出零增长

乐观主义:托夫勒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而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1)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2)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3)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生态价值观下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它自身缺乏判断。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4)具体的环境问题既环境与道德的关系及其评价

离开道德谈环境,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上,局限于从外在技术上去思考,忽视人内在道德因素的作用。 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也缺乏对环境的义务、责任和应有的良心感的培养。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了人, 人也创造的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6. 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开发方式;维护

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物的生命;有节制的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两性循环。

7. 理论思想的转变:

从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的转变环境伦理学:从自然环境中看出自然自身价值的伦理学;自然物的法权利与自然享有权问题:斯通主张自然物拥有提起裁判的当事者的资格,自然物自身有其法律权利,理解自然物的人因其理解自然物而可以成为见证人。

四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强调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世界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实现人类世代共同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补充:既满足某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5 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纯是一个经济现象;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 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6. 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特别需要有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困难;

中国地少物薄,基本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先天条件脆弱。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还有很大增长;东西部地区差异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防止生态破坏,特别强调保护耕地、林地和草原,防止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预防自然灾害。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生态文明

1. 人类文明经历四大阶段

原始文明(采集和狩猎)

农业文明(农耕社会)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

生态文明——21世纪面临的共同主题

2. 生态文明的三个相关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1)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

(2)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产业

(3)生产过程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

(4)自然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制度层面:它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是新新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机制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系统意识的教育措施。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

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1)思维方式上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只注重“工”字,忽视生态问题,避免走“先工业化,后治理污染”的老路.

(2)价值观念上破除经济价值凌驾于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价值,也破除认为工业价值大,农业价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

感悟大自然作文作文4800字

初一作文

感悟大自然作文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当真真切切地融入剔透玲珑的自然之中,我发觉,在繁忙的生活中仍需弥补一种“静听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与安宁。 自然是自然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聆听„„

当速溶咖啡、一次性餐具走入我们的生活,当白色垃圾、虚拟社区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符号时,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虽然报纸上是连篇累牍的旅游广告,可是事实上,我们已经缺少了那一份感悟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境。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时,自然便离我们而去,哪怕站在南山跟前,许多人也只能看见金钱与权利,没有了心远,何来地偏?

融入自然,没有束缚的气息,释放的是心灵的翅膀。让心灵远行,一种悠远,一种梦幻,一种甜柔。渐渐地,一个全新的天地呈现了。

自然是哲学的。没有繁冗的论证,没有激烈的争辩,自然本身便演绎着那永恒的哲学命题——什么是生命。自然从不奢言唯物、唯心,自然也决不归属于某一个流派,自然只是静默地卧在那里,任你去发现。有人看见了昙花的一夜即逝,于是感慨生命的短暂。有人看见了群星的闪耀,于是高唱生命的永恒。有人看见了鱼儿在池中的快乐,有人看见了风吹帆动的思辨,有人„„迦叶看见了佛祖拈花,于是得道。我想他一定是感悟了自然的哲学。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朱熹,其实都是从自然怀中拿走了极少的

哲理,便像孩子般快活地跑开,成了传世的宗师。可自然还在那里,用心地思考,用心地演绎。

自然是文学的。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自然本身便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气质,甚至是小说一般的故事。自然不是现实、浪漫,自然也决不参与某一个“社团”。自然总是站在那里,静静的,任你去采摘。苏轼路过时,摘取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李白路过时,取走了长江奔流的浪漫;柳永路过时,摘取了幽怨的柳;鲁迅路过时,拿去了深沉的夜。其实自然还在那里,没有文字,还在抒写,还在记叙。

自然是音乐的。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自然本身便有着一种天籁之音,他没有乐曲的雄浑或是悠扬,但却可以给予音乐家们以最深的感动,《月光曲》诞生了、《二泉映月》诞生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大自然欣慰,可他仍在那里,孤独地演奏,孤独地欣赏。

自然是人文的。自然是自然的!感悟自然的结果其实很简单,你也许感觉不到生命流动,也许感觉不到春风拂晓,也许听不见天籁之音,但你仍可以为伟大的自然而流泪,因为你用心感悟,便得

了自然的精髓——自然。

也许有一天,

我们又回到了那些嘈杂的人声间,繁忙的事务中,但我们已有了一颗自然而宁静的心,于是我们发现了另一种人生,另一种风采!

感悟自然(2)

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所有属于它的生物暗藏生机,具有特殊的灵性,于是便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千古绝唱。

大自然是慷慨的,它让所有的生物具有生的机会,“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在四季中,就算是失去了生命,也还是你现在不知的另一段新生命的开始,就像老人们常说的那样,人世有轮回。

置身于自然,你就像感受一个温暖的怀抱,回到原始的纯真和善良,鸟儿一声亲切的问候,也会让你感到朴实亲切,忘却城市的烦恼,归顺于自然。 自然需要感悟,感受它溪水搏击的心跳声,感受它微风拂面时的温柔,感受它包容万物的宽大胸襟,感受它亲切朴实的青春笑容,把自然的一切带回家,你会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找到另一个大自然,置身其中,你会笑得格外灿烂。

“江山如此多娇”,好好地感悟自然,在春日下听听万物萌动的声音;在夏雷中看看荷花惊慌地闪躲;在秋风中看看稻田掀起的金浪;在冬雪下听听雪精灵的浅吟低唱。

自然下,一切很美。

感 悟 自 然(3)

楼房越来越高,天空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人口是越来越多,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手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躁动、喧嚣的年代和社会,高速运转的社会裹胁着你疲惫地向前狂颠!没有了平静和安宁,没有了思考和想象,不知自己将漂向何方。

再回首,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还能发现一小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还能够感悟自然的心语。

清晨,灿烂的太阳为我升起,照耀着我那本已没有感悟的心灵,让我再次体味人生,品味生活。生活由于阳光的灿烂而灿烂,由于自然的感悟而丰富多采。湛蓝的天空是我心灵散步的所在,千资百态的白云是我来不及采摘的绚丽花朵;空中飞过拖着哨音的鸽群将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徜徉在银色的月光中,品一杯浓郁芳香、沁人心脾的清茶,聆听音乐大师们的妙笔心声,你不能不为这声音的文字和画卷而感动。维也纳的森林带来诱人的清新,兰色多瑙河奔涌着异国的风情,伏尔加河的纤夫诉说着劳作的辛苦;黄河呐喊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春江花月夜荡漾着美景良宵,梁祝倾诉着凄婉哀怨的希望,二泉映月讲述着平静安宁和淡淡的

忧伤。

置身于浩瀚的海边,感悟大海的灵魂和大海的诗篇。夏日的大海浮躁、 喧嚣,象是要驱走难挨的酷暑;春日的大海恬静、安详,象美丽羞怯的少女,在憧憬美好的爱情王子的到来;秋日的大海开阔、高远,象成熟的少妇以平和的心情品位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冬日的大海深邃、悠远,象不惑之年的男人刚毅、清醒赋予责任和义务。

在细雨蒙蒙的时节,散步于江南水乡的小城,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是艺术的完美再现,陶冶着你的情操。岸边的柳丝是少女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绿翠欲滴的竹林是少女婀娜的身姿,撩人心魄;脚下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亲切温馨,是通向自然的幽径;偶而水面漂过的乌棚船是历史的记录,载着鱼人的辛苦和希望。

漫步在山间的小路,岩壁上倒挂的不能称其为瀑布的流水,同样让我感悟到瀑布挂前川,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小溪微弱的涓涓流水,磨蚀着光秃岩石的棱角,日月轮回、年复一年,打磨出圆润的鹅卵石,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常流、滴水穿石,这样的生命也透着平静的辉煌和安详的灿烂。远方的白桦林,诉说着那个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姑娘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爱人已化做高大挺拔的白桦,微风吹过树梢,宽大叶子哗哗的颤音,是小伙子对姑娘喃喃的心语:来吧!来吧!在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漂着雪,惟有鸽子在飞翔,来吧!来吧!在这片白桦林!

江面依然平静,江水依然清澈。水中的鱼儿自在地翱翔,倏忽间会有鱼儿跃出水面,要看清水面以上的世界。两岸的青山为绿色林木的覆盖而鲜活,透着些许的神秘,林中传来鸟儿的鸣叫,水面漂来轻柔的歌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身后留下的是山之诗、水之诗、林之诗、鸟之诗。

自然不因人类的延续而存在,人类的延续却离不开自然的存在。我用心感悟自然,自然也用心语回报我的感悟。我不带走自然的一草一木,不带走自然的一山一水,我却带着自然的心情、自然的美好、自然的想象、自然音容笑貌和自然赋予我的自然。

感悟自然(4)

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每当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会涌出许多感觉。我用心去领会自然,即使是一块石头,一棵小草,我也会觉出它们的美丽所在。我爱陡峭的山峰,秀颀的树木、漫山的野花、蜿蜒的河流、活泼的小动物„„我爱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

初春,走进大自然,满眼尽是绿。远处的树木枝叶叠加,显出浓绿的颜色。像是画家饱蘸了颜料涂抹的一般。近处一棵棵柔嫩的

柳树伸展着刚长出鹅黄色叶子的纸条,那么得让人怜爱。这一切笼罩在雨雾中,显得苍翠欲滴。“绿意正欲迷人眼,浅草 才能没马蹄。”地面上铺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像一块绿色的大毡毯似的。棵棵小草挺着胸、昂着头。假如你的脚把他踩到了,它又会坚强的挺起来。虽然它只是一棵小草,但它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与强暴的精神。由此我想,人不也具有这种精神吗?看它们昂着的头,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吗?

啊!我读懂了自然。

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羊、牛、马。雪白的绵羊,像是绿色大毡毯上绣着的一朵朵大花。几匹不顺从的小马驹在互相追逐嬉闹,那毫无掩饰的放纵不羁的动作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想像小马一样无拘无束的在草地上跳跃一番。与小马相反,老黄牛总是那么不愠不火,慢慢得啃着青草,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看着它,我不由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是多么的无私啊!我们不也应该做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吗?

啊!我有一次读懂了自然。

有山的地方一定有水。于是我去寻找河流。穿行在寂静的树林中,有一种在原始森林中探险抑或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感觉。走了不久,果然听见水声了。可是绕过一棵又一棵树,就是看不到河。我不禁有些沮丧。这时天又下起雨来,我有些动摇了,甚至想回去。但我终究抵挡不住水声的诱惑,又重抖精神,继续前进。当我气喘吁吁的爬上一个小山坡时,呈现在我眼

前的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景。一条大河哗哗地流着,两岸都是些百年老柳,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上。在河流较窄的地方,有些枝条互相绞缠,把两岸的树连在了一起,多么奇妙啊!与先前看到的景色相比,真是别有一番洞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们,这美景是我经过一番跋涉才看到的,这是我明白了古人的“世之瑰奇雄伟之景常在于险远,非志不能及也”的说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立志向,然后经过一番挫折,困难不退缩,坚持前进,才能走向成功。啊,大自然无时不刻不在教育着我们!难道不是吗?

走进大自然,我感到了它的伟大所在。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真善美的,那自然便有无穷的真善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自然万物看似渺小,却是魅力非常。如果你曾见过大海的万丈狂澜,你会明白什么叫生命;如果你曾见过高山的峰壑争秀,你会懂得什么叫顽强。静心地走过自然,用心去聆听,听听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看看山是怎样站成一种尊严,你会发现,自然是被披

上了一层面纱,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感悟自然!

坚强的自然

当有人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那句不朽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生

命坚强的诠释。

原野上看到了小草枯黄的面容,不远处一阵野火过后,留下一块焦黑的土地,突然震撼:原来小草是在这样焦黑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小草,命运没有把它播撒到肥沃的土地里,也没有给它充足的养分,不管生存的条件有多恶劣,作为一棵小草,它没有放弃。这棵小草都做到了。当小草在春风中展现那被野火烧过之后却依然蓬勃的生命力时,我们释然了,这就是小草的情怀,就是生命的本质,对生命的永不言弃,用“坚强”去扞卫自己。

小草是自然所孕育的,小草的情怀,也是自然坚强的真谛。

美丽的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自然的清丽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悠闲的纯朴的自然美。

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人间

奇景,漓江的山,“欲于天公拭比高,漓江的水,“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林荫中的鸟儿,“时鸣林涧中”;大自然就如魔法师,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初春的小草,“草色遥看近却无”。

大自然的美,也是我们人类的人性美。

自然的博爱

人都有爱。但世人往往只有小爱,没有博爱。但自然是无私的,它只有博爱。

柳枝婆娑舞倩影,它们贪婪地吮吸着甘露;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这广袤的大地。春风吹绿了小草,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是表现自己;小草染遍了天涯海角,是为了美化大地,而不是报答春风。

在大自然里,我们安静地看一瓢水,就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我们细致地看一朵花,就可以听见它演说的庄严义;我们耐心地看一棵参天耸立的大树,就可以想象它向往的正直义;

大自然给予万物是无私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感悟自然,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向你倾吐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它教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落叶归根,感悟舍己为人;水滴石穿,感悟坚持不懈;羔羊跪乳,感悟母子情深;乌鸦反哺,感悟孝心无价;寒梅傲雪,感悟坚贞不屈„„

感悟大自然作文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当真真切切地融入剔透玲珑的自然之中,我发觉,在繁忙的生活中仍需弥补一种“静听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与安宁。 自然是自然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聆听„„

当速溶咖啡、一次性餐具走入我们的生活,当白色垃圾、虚拟社区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符号时,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虽然报纸上是连篇累牍的旅游广告,可是事实上,我们已经缺少了那一份感悟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境。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时,自然便离我们而去,哪怕站在南山跟前,许多人也只能看见金钱与权利,没有了心远,何来地偏?

融入自然,没有束缚的气息,释放的是心灵的翅膀。让心灵远行,一种悠远,一种梦幻,一种甜柔。渐渐地,一个全新的天地呈现了。

自然是哲学的。没有繁冗的论证,没有激烈的争辩,自然本身便演绎着那永恒的哲学命题——什么是生命。自然从不奢言唯物、唯心,自然也决不归属于某一个流派,自然只是静默地卧在那里,任你去发现。有人看见了昙花的一夜即逝,于是感慨生命的短暂。有人看见了群星的闪耀,于是高唱生命的永恒。有人看见了鱼儿在池中的快乐,有人看见了风吹帆动的思辨,有人„„迦叶看见了佛祖拈花,于是得道。我想他一定是感悟了自然的哲学。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朱熹,其实都是从自然怀中拿走了极少的

哲理,便像孩子般快活地跑开,成了传世的宗师。可自然还在那里,用心地思考,用心地演绎。

自然是文学的。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自然本身便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气质,甚至是小说一般的故事。自然不是现实、浪漫,自然也决不参与某一个“社团”。自然总是站在那里,静静的,任你去采摘。苏轼路过时,摘取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李白路过时,取走了长江奔流的浪漫;柳永路过时,摘取了幽怨的柳;鲁迅路过时,拿去了深沉的夜。其实自然还在那里,没有文字,还在抒写,还在记叙。

自然是音乐的。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自然本身便有着一种天籁之音,他没有乐曲的雄浑或是悠扬,但却可以给予音乐家们以最深的感动,《月光曲》诞生了、《二泉映月》诞生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大自然欣慰,可他仍在那里,孤独地演奏,孤独地欣赏。

自然是人文的。自然是自然的!感悟自然的结果其实很简单,你也许感觉不到生命流动,也许感觉不到春风拂晓,也许听不见天籁之音,但你仍可以为伟大的自然而流泪,因为你用心感悟,便得

了自然的精髓——自然。

也许有一天,

我们又回到了那些嘈杂的人声间,繁忙的事务中,但我们已有了一颗自然而宁静的心,于是我们发现了另一种人生,另一种风采!

感悟自然(2)

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所有属于它的生物暗藏生机,具有特殊的灵性,于是便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千古绝唱。

大自然是慷慨的,它让所有的生物具有生的机会,“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在四季中,就算是失去了生命,也还是你现在不知的另一段新生命的开始,就像老人们常说的那样,人世有轮回。

置身于自然,你就像感受一个温暖的怀抱,回到原始的纯真和善良,鸟儿一声亲切的问候,也会让你感到朴实亲切,忘却城市的烦恼,归顺于自然。 自然需要感悟,感受它溪水搏击的心跳声,感受它微风拂面时的温柔,感受它包容万物的宽大胸襟,感受它亲切朴实的青春笑容,把自然的一切带回家,你会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找到另一个大自然,置身其中,你会笑得格外灿烂。

“江山如此多娇”,好好地感悟自然,在春日下听听万物萌动的声音;在夏雷中看看荷花惊慌地闪躲;在秋风中看看稻田掀起的金浪;在冬雪下听听雪精灵的浅吟低唱。

自然下,一切很美。

感 悟 自 然(3)

楼房越来越高,天空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人口是越来越多,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手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躁动、喧嚣的年代和社会,高速运转的社会裹胁着你疲惫地向前狂颠!没有了平静和安宁,没有了思考和想象,不知自己将漂向何方。

再回首,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还能发现一小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还能够感悟自然的心语。

清晨,灿烂的太阳为我升起,照耀着我那本已没有感悟的心灵,让我再次体味人生,品味生活。生活由于阳光的灿烂而灿烂,由于自然的感悟而丰富多采。湛蓝的天空是我心灵散步的所在,千资百态的白云是我来不及采摘的绚丽花朵;空中飞过拖着哨音的鸽群将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徜徉在银色的月光中,品一杯浓郁芳香、沁人心脾的清茶,聆听音乐大师们的妙笔心声,你不能不为这声音的文字和画卷而感动。维也纳的森林带来诱人的清新,兰色多瑙河奔涌着异国的风情,伏尔加河的纤夫诉说着劳作的辛苦;黄河呐喊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春江花月夜荡漾着美景良宵,梁祝倾诉着凄婉哀怨的希望,二泉映月讲述着平静安宁和淡淡的

忧伤。

置身于浩瀚的海边,感悟大海的灵魂和大海的诗篇。夏日的大海浮躁、 喧嚣,象是要驱走难挨的酷暑;春日的大海恬静、安详,象美丽羞怯的少女,在憧憬美好的爱情王子的到来;秋日的大海开阔、高远,象成熟的少妇以平和的心情品位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冬日的大海深邃、悠远,象不惑之年的男人刚毅、清醒赋予责任和义务。

在细雨蒙蒙的时节,散步于江南水乡的小城,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是艺术的完美再现,陶冶着你的情操。岸边的柳丝是少女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绿翠欲滴的竹林是少女婀娜的身姿,撩人心魄;脚下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亲切温馨,是通向自然的幽径;偶而水面漂过的乌棚船是历史的记录,载着鱼人的辛苦和希望。

漫步在山间的小路,岩壁上倒挂的不能称其为瀑布的流水,同样让我感悟到瀑布挂前川,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小溪微弱的涓涓流水,磨蚀着光秃岩石的棱角,日月轮回、年复一年,打磨出圆润的鹅卵石,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常流、滴水穿石,这样的生命也透着平静的辉煌和安详的灿烂。远方的白桦林,诉说着那个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姑娘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爱人已化做高大挺拔的白桦,微风吹过树梢,宽大叶子哗哗的颤音,是小伙子对姑娘喃喃的心语:来吧!来吧!在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漂着雪,惟有鸽子在飞翔,来吧!来吧!在这片白桦林!

江面依然平静,江水依然清澈。水中的鱼儿自在地翱翔,倏忽间会有鱼儿跃出水面,要看清水面以上的世界。两岸的青山为绿色林木的覆盖而鲜活,透着些许的神秘,林中传来鸟儿的鸣叫,水面漂来轻柔的歌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身后留下的是山之诗、水之诗、林之诗、鸟之诗。

自然不因人类的延续而存在,人类的延续却离不开自然的存在。我用心感悟自然,自然也用心语回报我的感悟。我不带走自然的一草一木,不带走自然的一山一水,我却带着自然的心情、自然的美好、自然的想象、自然音容笑貌和自然赋予我的自然。

感悟自然(4)

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每当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会涌出许多感觉。我用心去领会自然,即使是一块石头,一棵小草,我也会觉出它们的美丽所在。我爱陡峭的山峰,秀颀的树木、漫山的野花、蜿蜒的河流、活泼的小动物„„我爱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

初春,走进大自然,满眼尽是绿。远处的树木枝叶叠加,显出浓绿的颜色。像是画家饱蘸了颜料涂抹的一般。近处一棵棵柔嫩的

柳树伸展着刚长出鹅黄色叶子的纸条,那么得让人怜爱。这一切笼罩在雨雾中,显得苍翠欲滴。“绿意正欲迷人眼,浅草 才能没马蹄。”地面上铺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像一块绿色的大毡毯似的。棵棵小草挺着胸、昂着头。假如你的脚把他踩到了,它又会坚强的挺起来。虽然它只是一棵小草,但它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与强暴的精神。由此我想,人不也具有这种精神吗?看它们昂着的头,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吗?

啊!我读懂了自然。

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羊、牛、马。雪白的绵羊,像是绿色大毡毯上绣着的一朵朵大花。几匹不顺从的小马驹在互相追逐嬉闹,那毫无掩饰的放纵不羁的动作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想像小马一样无拘无束的在草地上跳跃一番。与小马相反,老黄牛总是那么不愠不火,慢慢得啃着青草,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看着它,我不由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是多么的无私啊!我们不也应该做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吗?

啊!我有一次读懂了自然。

有山的地方一定有水。于是我去寻找河流。穿行在寂静的树林中,有一种在原始森林中探险抑或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感觉。走了不久,果然听见水声了。可是绕过一棵又一棵树,就是看不到河。我不禁有些沮丧。这时天又下起雨来,我有些动摇了,甚至想回去。但我终究抵挡不住水声的诱惑,又重抖精神,继续前进。当我气喘吁吁的爬上一个小山坡时,呈现在我眼

前的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景。一条大河哗哗地流着,两岸都是些百年老柳,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上。在河流较窄的地方,有些枝条互相绞缠,把两岸的树连在了一起,多么奇妙啊!与先前看到的景色相比,真是别有一番洞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们,这美景是我经过一番跋涉才看到的,这是我明白了古人的“世之瑰奇雄伟之景常在于险远,非志不能及也”的说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立志向,然后经过一番挫折,困难不退缩,坚持前进,才能走向成功。啊,大自然无时不刻不在教育着我们!难道不是吗?

走进大自然,我感到了它的伟大所在。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真善美的,那自然便有无穷的真善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自然万物看似渺小,却是魅力非常。如果你曾见过大海的万丈狂澜,你会明白什么叫生命;如果你曾见过高山的峰壑争秀,你会懂得什么叫顽强。静心地走过自然,用心去聆听,听听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看看山是怎样站成一种尊严,你会发现,自然是被披

上了一层面纱,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感悟自然!

坚强的自然

当有人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那句不朽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生

命坚强的诠释。

原野上看到了小草枯黄的面容,不远处一阵野火过后,留下一块焦黑的土地,突然震撼:原来小草是在这样焦黑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小草,命运没有把它播撒到肥沃的土地里,也没有给它充足的养分,不管生存的条件有多恶劣,作为一棵小草,它没有放弃。这棵小草都做到了。当小草在春风中展现那被野火烧过之后却依然蓬勃的生命力时,我们释然了,这就是小草的情怀,就是生命的本质,对生命的永不言弃,用“坚强”去扞卫自己。

小草是自然所孕育的,小草的情怀,也是自然坚强的真谛。

美丽的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自然的清丽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悠闲的纯朴的自然美。

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人间

奇景,漓江的山,“欲于天公拭比高,漓江的水,“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林荫中的鸟儿,“时鸣林涧中”;大自然就如魔法师,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初春的小草,“草色遥看近却无”。

大自然的美,也是我们人类的人性美。

自然的博爱

人都有爱。但世人往往只有小爱,没有博爱。但自然是无私的,它只有博爱。

柳枝婆娑舞倩影,它们贪婪地吮吸着甘露;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这广袤的大地。春风吹绿了小草,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是表现自己;小草染遍了天涯海角,是为了美化大地,而不是报答春风。

在大自然里,我们安静地看一瓢水,就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我们细致地看一朵花,就可以听见它演说的庄严义;我们耐心地看一棵参天耸立的大树,就可以想象它向往的正直义;

大自然给予万物是无私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感悟自然,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向你倾吐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它教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落叶归根,感悟舍己为人;水滴石穿,感悟坚持不懈;羔羊跪乳,感悟母子情深;乌鸦反哺,感悟孝心无价;寒梅傲雪,感悟坚贞不屈„„

亲近自然(700字)作文作文0字

初二作文

精选作文:亲近自然(700字) 作文

在大自然中,有潺潺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有苍翠小草,也有鲜艳小花&&这里没有喧嚣和繁华,却有着恬静和清新。在空闲时刻去亲近亲近自然,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这一天,我便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走进山林,那里的空气沁人心脾。环顾四周,一片绿色,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来到这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一一向这些朋友们问好。 我摸摸嫩绿的小草,它也弯腰向我致谢。我碰碰小花艳丽的花瓣,它也摇摇身子随风舞动起来。我摇摇大树那粗壮的树干,它在上面挥挥手向我示意。鸟儿停在枝桠上,高歌一曲向我送来祝福。蝴蝶围绕着我飞舞,向我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还有那蓝天上的白云&& 我踩着沙沙作响、枯黄的落叶,继续向前走去。两旁那些竹子高大挺拔,让我想起了一千古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正当我吟诵之时,忽刮起一阵微风,带来了竹子的清香,更带来了无比的清香。 风呼啸着从我身边跑过,我便继续欣赏着。不远处,立着一块灰黑色的石头,这块石头静静地立在那儿,仿佛是在欢迎我的到来。 就在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阵哗哗的水声。走了不久,一条清亮亮的小河映入眼帘。水流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清脆,时而低沉&&而水声也哗哗作响,像是在为我伴奏。 向前望去,山峰连绵起伏。而在云雾的衬托下,山峰更加迷人。山中云雾缭绕,仿佛披上了一层面纱。山峰时隐时现,一会儿面纱被揭开了,出现秀丽挺拔的山峰,一会儿面纱又被放下,只留下几棵挺拔的古树孤零零的屹立在那儿。而这块面纱就像是幕布,时而合拢,时而拉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有身在其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淡淡的山,清清的水,柔柔的石,一笔又一笔,描绘出一幅清淡的画卷。这样一种恬静的美,在这清淡中悄然而生。 亲近自然,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儿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这种恬静、清淡的美!初一:孟凯妍

篇一: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篇二: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篇三: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精选作文:亲近自然(700字) 作文

在大自然中,有潺潺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有苍翠小草,也有鲜艳小花&&这里没有喧嚣和繁华,却有着恬静和清新。在空闲时刻去亲近亲近自然,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这一天,我便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走进山林,那里的空气沁人心脾。环顾四周,一片绿色,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来到这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一一向这些朋友们问好。 我摸摸嫩绿的小草,它也弯腰向我致谢。我碰碰小花艳丽的花瓣,它也摇摇身子随风舞动起来。我摇摇大树那粗壮的树干,它在上面挥挥手向我示意。鸟儿停在枝桠上,高歌一曲向我送来祝福。蝴蝶围绕着我飞舞,向我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还有那蓝天上的白云&& 我踩着沙沙作响、枯黄的落叶,继续向前走去。两旁那些竹子高大挺拔,让我想起了一千古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正当我吟诵之时,忽刮起一阵微风,带来了竹子的清香,更带来了无比的清香。 风呼啸着从我身边跑过,我便继续欣赏着。不远处,立着一块灰黑色的石头,这块石头静静地立在那儿,仿佛是在欢迎我的到来。 就在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阵哗哗的水声。走了不久,一条清亮亮的小河映入眼帘。水流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清脆,时而低沉&&而水声也哗哗作响,像是在为我伴奏。 向前望去,山峰连绵起伏。而在云雾的衬托下,山峰更加迷人。山中云雾缭绕,仿佛披上了一层面纱。山峰时隐时现,一会儿面纱被揭开了,出现秀丽挺拔的山峰,一会儿面纱又被放下,只留下几棵挺拔的古树孤零零的屹立在那儿。而这块面纱就像是幕布,时而合拢,时而拉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有身在其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淡淡的山,清清的水,柔柔的石,一笔又一笔,描绘出一幅清淡的画卷。这样一种恬静的美,在这清淡中悄然而生。 亲近自然,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儿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这种恬静、清淡的美!初一:孟凯妍

篇一: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篇二: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篇三: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写景作文:亲近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凝望着天空,我感受到了它的高远与深邃。多想幻化成一片白云,在蓝天下轻轻地飘忽。多想幻化成一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多想幻化成一只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

我感恩造物主赐予阳光。我在和煦的春光里感受你的仁慈,在炎炎的夏日中观赏你的热烈,在明丽的秋阳里感慨你的成熟,在寒冷的冬季里享受你的温暖。

我喜欢走进宁静的月夜,去感受宇宙的空灵。我倾听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呼吸。心中有千言万语,向月儿倾诉。 多少次,我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由衷地发出渺如一粟的感慨。 多少次,我又伫立在山脚下,环视着幽幽的山谷。我感受到了山的深沉与丰富,也窥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浮躁与浅薄。

我们身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世界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叉的地带游离。我们似乎过于留恋那纵横交错的繁华街市,忘情于都市的熙熙攘攘和人声的喧嚣。似乎更加倾慕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夜晚那流光异彩的虚华。我们将自己窒息在那狭小的空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着,被烦恼,苦闷,徘徊,彷徨缠绕着心境。

虽然如此,大自然却展示它无比的宽容与大度,仍然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送来阳光,雨露和空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春的明媚,夏的灿烂,秋的生动,冬的寒冷。

说不尽大自然美丽的景致,道不完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自然,与自然亲近. 亲吻天空, 亲吻日月, 亲吻大自然. 或许, 大自然才是我心中永久的恋人. 就让我美丽的心情, 永远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飞吧。走进大自然,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联绵的遐想。我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大自然相依为命。

在自然中生活作文800字

初三作文

在自然中生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的第一个解释便是“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湖南高考网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高考试卷

庄周,你的境界是无数人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们都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人们也都知道你愿意做水中的小鱼。你在自然中生活,你的思想触摸着身旁的一草一木。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草因你而茂盛,水因你而清。

在5.12地震中倒下的“短信妈妈”,你的行为让多少人动容。你双膝跪地,仿佛在向大自然祈求。你祈求她不要伤害你的孩子,哪怕夺走你的生命。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自然伤害你的时候,你却为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湖南教育资源网

在孤岛上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你是13亿中国人的挂念。你不仅没有倒下,还组织大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你始终站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线,你始终站在与大自然战斗的最前沿。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你知道,生命才是最神圣的。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淡然。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睿智。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懂得感恩。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坚韧

在自然中生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的第一个解释便是“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湖南高考网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高考试卷

庄周,你的境界是无数人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们都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人们也都知道你愿意做水中的小鱼。你在自然中生活,你的思想触摸着身旁的一草一木。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草因你而茂盛,水因你而清。

在5.12地震中倒下的“短信妈妈”,你的行为让多少人动容。你双膝跪地,仿佛在向大自然祈求。你祈求她不要伤害你的孩子,哪怕夺走你的生命。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自然伤害你的时候,你却为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湖南教育资源网

在孤岛上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你是13亿中国人的挂念。你不仅没有倒下,还组织大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你始终站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线,你始终站在与大自然战斗的最前沿。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你知道,生命才是最神圣的。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淡然。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睿智。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懂得感恩。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坚韧

生命自然美作文1100字

初一作文

曾几何时,爱上了从自然中寻找生命中的美。

生命,是繁花枝头最耀眼的阳光;生命,是漫漫长夜后最清澈的晨露;生命,是茫茫宇宙中不朽的传奇。生命本来就很美,那何妨不让它多一些鹤样的从容,花样的明艳呢

一个生命,构成一个民族的延续;一片自然,给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自然,因生命而美。——引子。

一、生命

所谓一个生命,不是一个单纯的生命,一个脆弱的生命,而是一个民族的开始,也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灭亡。当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下,这个生命才是一个民族的开始;当人们肆意地伤害这个生命,它将成为一个民族衰败的恶果!

生命啊!

生命是那样脆弱,也是那样顽强!

不知究竟是哪个糟糕的下午,我正在家写作业,听见楼下的小孩儿不知因什么狂笑。而且笑了有十分钟!我下楼一看,那一景让人们触目惊心:他们在向蚁洞灌水!

蚂蚁四处地向外狂散,但是,无法逃跑,因为,不知是谁在蚁洞外筑起了像水渠一样的土丘。水无情地淹没了蚁洞。

笑声依然存在。

渐渐地,人散了,徒留一具具小小的尸体在泥水中随意飘荡。

生命是脆弱的!

骄阳似火,几只蚂蚁身上沾着水,在不远处挖洞。

生命是顽强的!

二、自然

自然,许多生物都在这里生活,所以,大自然是与生命分不开的,有了生命才有了自然,有了自然,才有了生命。

自然是活力的。

自然,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态度。自然可以让拥有它的人以最优雅的姿态待人。人正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有了自我;又是因为有了自我,才能以最美最亮丽的眼光去看待自然。

自然是随心的。

三、美

自然的美,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自然为什么美?是因为它有许多花吗?不是。自然有着它自身的美:本质是美,有它内在的美,看你是否可以读懂它。

春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生命力的。春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油画,像一杯红酒,浓烈而又活力。

夏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坚强性的。夏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水墨画,像一杯冰可乐,冰爽而又刺激。

秋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喜悦之情的。秋季的大自然。像一幅劳动者的泥塑,像一杯咖啡,沉重而又愉快。

冬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想象力的。冬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水彩画。像一杯鸡尾酒,纯洁而又奇妙。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个季节有它的特点:浓烈、冰爽、沉重、奇妙……

这是生命和自然共同构造出来的美。

尾声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离不开自然,自然离不开生命,当一个生命死亡,就可能使一个民族灭亡。所以一个生命关系到整个自然,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也就看不见自然的美了。

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因为它创造了世间万物可喜可悲的一生,而正是无数生命的努力和坚强才构成了自然,构成了美。所以,生命、自然、美三者被无形的串连在一起,起起落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绵延不绝。

生命自然美!

曾几何时,爱上了从自然中寻找生命中的美。

生命,是繁花枝头最耀眼的阳光;生命,是漫漫长夜后最清澈的晨露;生命,是茫茫宇宙中不朽的传奇。生命本来就很美,那何妨不让它多一些鹤样的从容,花样的明艳呢

一个生命,构成一个民族的延续;一片自然,给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自然,因生命而美。——引子。

一、生命

所谓一个生命,不是一个单纯的生命,一个脆弱的生命,而是一个民族的开始,也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灭亡。当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下,这个生命才是一个民族的开始;当人们肆意地伤害这个生命,它将成为一个民族衰败的恶果!

生命啊!

生命是那样脆弱,也是那样顽强!

不知究竟是哪个糟糕的下午,我正在家写作业,听见楼下的小孩儿不知因什么狂笑。而且笑了有十分钟!我下楼一看,那一景让人们触目惊心:他们在向蚁洞灌水!

蚂蚁四处地向外狂散,但是,无法逃跑,因为,不知是谁在蚁洞外筑起了像水渠一样的土丘。水无情地淹没了蚁洞。

笑声依然存在。

渐渐地,人散了,徒留一具具小小的尸体在泥水中随意飘荡。

生命是脆弱的!

骄阳似火,几只蚂蚁身上沾着水,在不远处挖洞。

生命是顽强的!

二、自然

自然,许多生物都在这里生活,所以,大自然是与生命分不开的,有了生命才有了自然,有了自然,才有了生命。

自然是活力的。

自然,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态度。自然可以让拥有它的人以最优雅的姿态待人。人正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有了自我;又是因为有了自我,才能以最美最亮丽的眼光去看待自然。

自然是随心的。

三、美

自然的美,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自然为什么美?是因为它有许多花吗?不是。自然有着它自身的美:本质是美,有它内在的美,看你是否可以读懂它。

春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生命力的。春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油画,像一杯红酒,浓烈而又活力。

夏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坚强性的。夏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水墨画,像一杯冰可乐,冰爽而又刺激。

秋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喜悦之情的。秋季的大自然。像一幅劳动者的泥塑,像一杯咖啡,沉重而又愉快。

冬季的大自然的美。是富有想象力的。冬季的大自然。像一幅水彩画。像一杯鸡尾酒,纯洁而又奇妙。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个季节有它的特点:浓烈、冰爽、沉重、奇妙……

这是生命和自然共同构造出来的美。

尾声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离不开自然,自然离不开生命,当一个生命死亡,就可能使一个民族灭亡。所以一个生命关系到整个自然,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也就看不见自然的美了。

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因为它创造了世间万物可喜可悲的一生,而正是无数生命的努力和坚强才构成了自然,构成了美。所以,生命、自然、美三者被无形的串连在一起,起起落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绵延不绝。

生命自然美!

与自然零距离作文800字

初三作文

花开花落,编织了自然的四季。春雨冬雪,浇盖了自然的美丽。你是否也曾为这心动…。

题记

自然是万物的主宰,它创造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孕育了从最低级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地球,而人类却用狂妄的语气吐出“要征服自然”的话语。面对如此渺小的人类,自然微微一笑,一脸不在乎的神情,用心包容着人类的一切罪行。无知的人啊!是否也该用心去体验自然了呢?

春夏秋冬,是自然爱的体现。从初春的百花齐放,到夏季的绿草如茵,又到秋天的累累硕果,再到冬季的白雪皑皑…。自然用这种方式延续着我们的生命,而无知的人啊!你是否了解,破坏一草一木,浪费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命的根基啊!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人与生灵,是否应该抬起头,用心去感受自然了呢?

走进自然,你会发现海比天蓝;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比生活更美。每一种树,一棵草,甚至连不起眼的蒲公英都是那么的纯洁,白的一点瑕疵也不可容纳。它们是自然的生命。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是一片宁静的世界;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同样也是一片喧闹的世界。它的领域里不许有半点杂音,走在林间小路,就连风声都清晰可闻,又高又密的树木把你紧围其中,深吸一口气,闻一下自然的味道,那种美妙的感觉就是自然带给你的。同样,它的境地也耐不了沉默。成千上万种鸟儿栖息在树林,它们依靠的是自然的怀抱,无聊之际唱一首清脆悦耳的歌,一瞬间,感觉充斥全身,自然的一切仿佛都活了…。小溪快乐的舞动着轻巧的身子奔向远方,汇入大海;花儿们绽开笑脸百花争艳,竞相开放;微风吹拂着树木萌发绿芽,沙沙的响。自然的一切,卓越的思想铸就了完美的世界,形与声的密切结合,动与静的完美相衬,就算是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也要为之感到震撼…。.自然就是世界的造世主。

走进自然,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好;走进自然,用心去聆听它的喜悦;我看到的是自然的笑脸;我闻到的是自然的甘甜;我听到的是自然的音乐;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快乐…。.

花开花落,编织了自然的梦幻。春雨冬雪,浇盖了自然的美丽。今天,此时此刻,我为之而心动……

花开花落,编织了自然的四季。春雨冬雪,浇盖了自然的美丽。你是否也曾为这心动…。

题记

自然是万物的主宰,它创造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孕育了从最低级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地球,而人类却用狂妄的语气吐出“要征服自然”的话语。面对如此渺小的人类,自然微微一笑,一脸不在乎的神情,用心包容着人类的一切罪行。无知的人啊!是否也该用心去体验自然了呢?

春夏秋冬,是自然爱的体现。从初春的百花齐放,到夏季的绿草如茵,又到秋天的累累硕果,再到冬季的白雪皑皑…。自然用这种方式延续着我们的生命,而无知的人啊!你是否了解,破坏一草一木,浪费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命的根基啊!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人与生灵,是否应该抬起头,用心去感受自然了呢?

走进自然,你会发现海比天蓝;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比生活更美。每一种树,一棵草,甚至连不起眼的蒲公英都是那么的纯洁,白的一点瑕疵也不可容纳。它们是自然的生命。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是一片宁静的世界;走进自然,你会发现它同样也是一片喧闹的世界。它的领域里不许有半点杂音,走在林间小路,就连风声都清晰可闻,又高又密的树木把你紧围其中,深吸一口气,闻一下自然的味道,那种美妙的感觉就是自然带给你的。同样,它的境地也耐不了沉默。成千上万种鸟儿栖息在树林,它们依靠的是自然的怀抱,无聊之际唱一首清脆悦耳的歌,一瞬间,感觉充斥全身,自然的一切仿佛都活了…。小溪快乐的舞动着轻巧的身子奔向远方,汇入大海;花儿们绽开笑脸百花争艳,竞相开放;微风吹拂着树木萌发绿芽,沙沙的响。自然的一切,卓越的思想铸就了完美的世界,形与声的密切结合,动与静的完美相衬,就算是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也要为之感到震撼…。.自然就是世界的造世主。

走进自然,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好;走进自然,用心去聆听它的喜悦;我看到的是自然的笑脸;我闻到的是自然的甘甜;我听到的是自然的音乐;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快乐…。.

花开花落,编织了自然的梦幻。春雨冬雪,浇盖了自然的美丽。今天,此时此刻,我为之而心动……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