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岁月,一起走过
153班 赵金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今天,难得一个舒适的星期六,我趴在窗口,享受着暖洋洋的东阳,半眯着眼睛开始回忆起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来……
“当,当,当”放学的钟声一响,我们就像一群笼中的鸟儿飞出教室,尽情的欢呼,跳跃,玩耍。那时的游戏多姿多彩,但最属“自己当家”才称得上好玩。
我们学着平日里妈妈做饭的样子,几个小伙伴到草丛堆里捡几片树叶,采几朵野花,就构成了丰富的“晚餐”,再拣几颗圆圆的石头,当做我们的鸡蛋。一切原材料就位后,拿出准备好的铅笔刀当菜刀,细细 的切碎食物,天真的我们还把泥土当做调料,把墨汁当做调味剂。一切就序,盖上“锅盖”,手托下颌,耐心地等待美味的“食物”出笼。到时间后,小心翼翼的把饭菜端出来,生怕烫着……
儿时的我们,每天总要玩到黄昏,有时要到夜幕降临时也舍不得和好伙伴分开,迫不得已被家长叫回了家。
当夏天渐渐到来时,舅舅会带我到海边,不必说蓝蓝的海水,柔和的阳光,金黄的沙滩,嬉闹的人群,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海滨沐浴的惬意,海上冲浪的快感,单是徐徐的海风,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年幼的我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着大海的美好。
冬天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以在院子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通红通红的小脸绽放着纯真的笑靥,随手扔出的彩色绒线帽,画出一道道弧线,那是童年的彩虹,在呼出的团团白雾中迷离着童年梦幻般的神奇……
对于童年的记忆和感受,还是冰心奶奶说的好:“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失去后,人们才会想起她的宝贵,她能使头白任然年青,使年岁以高的人,仍然朝气蓬勃,使你永远有快乐的微笑。
童年承载着我们美丽的梦幻,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怀揣着一颗童心上路,人生将是无限美好的,浸润着一份纯真,散发着朝气与乐观,是山间粘露的清荷,滴水的翠叶……
教师点评:小作者撷取童年趣事,描绘童年美好,回忆逝去时光,字里行间渗透着脉脉真情。期间,也不外对童年的深刻体会,有独特的人生见解与思考。
草 莓
153班 郭子彦
清晨,来的院子里,我惊喜的发现:草莓结果了!瞧,果儿像个圆锥,又红又亮,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绿帽子,像是担心太阳晒化了她的脸蛋似得,还时不时的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味,真诱人!
“爸爸妈妈,快来看呀,草莓结果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院子里叫了起来。爸爸妈妈都出来了,和我一起观赏草莓,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要知道,这株不起眼的小草莓,是经我建议,由妈妈买来小苗,在爸爸和我共同培植下,才得以茁壮成长,直至今日开花结果。她那小小的果实里,有妈妈的爱怜,爸爸的汗水,我的希望。草莓结果,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
下午,天气转阴。
我突然发现,草莓上有虫,一种小小的,约三分之一颗绿豆大,有着六条细腿,浑身白色的软壳虫!咳,这该死的坏东西!它在草莓的茎上,枝叶上蠕蠕而动,一会儿不动了,却明明在那里大吸草莓的汁液,我心疼极了。拿来一根竹签挑虫子,一口气弄下来十来根。可是,小虫子还有那么多,怎么办呢?
我急坏了,赶紧请来爸爸。爸爸眉头一皱,拿来一瓶杀虫剂,用喷雾器“哧哧”的喷了几下。我一看,哈,虫子一个个缩成一团滚下来了!
望着那株重新长起来的草莓,我心里乐滋滋的。
是啊,任何事情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不能放松,否则就功亏一篑,种草莓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教师点评:小作者叙述精到,描写细致,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发现人生哲理。
一中生活剪影
153班 梁艺骞
一中是一片深林,我就是萦绕欢歌的一只鸟儿;一中是一片海洋,我就是穿波跃浪的一只鱼儿;一中是广阔的大地,我就是茁壮成长的一株白杨;一中是我的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生活。
操场上
天气十分晴朗,柳树在墙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微分轻拂,好不惬意。瞧,那个穿格子衫,眼睛大大的,圆圆的,满脸微笑的女孩子,是全校鼎鼎大名的踢毽子“冠军”。她的动作那么优雅,像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像海中游动的海豚,像仙女一样跳着欢快的舞蹈。随着腿脚一起一落,搭配自如,随着节奏,下颌也一上一下,嘴里哼唱着:“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自信的微笑溢满脸庞。无论毽子飞多高,都能稳稳落在她的脚背。她的优美姿态吸引了很多同学来观看,甚至,翩翩起舞的蝴蝶也萦绕在她的身边,为她伴舞,微风吹来,花瓣翕动,似乎在为她鼓掌叫好,同学围了一圈,为她数数,打着节奏……这时,一个同学远远传来一个,只见她不慌不忙,一个漂亮转身,海底捞月,替换给他。一阵喝彩声中,我用心灵拍下了这个精彩的画面。
教室里
不知啥时候,太阳公公的脸更红了,像喝醉了酒似的。树上的知了也吵个没完,好热呀!
同学们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在走廊里拼命扇扇子,有的大口大口的喝水……咦,怎么没看见咱们班的李杰和张亮呢?说不定还在宿舍睡觉呢。
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李杰的声音:“张亮,这道题思路是咋样的呢?”原来,他俩还在刻苦呢。张亮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一样直往下掉,真是挥汗如雨呀!他俩总是这样,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都要珍惜,对每一道题都那么精益求精,像在沙砾中寻找钻石,那么仔细,那么执着。解出一道题,他们还要思考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然后相互交流,接着就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唇枪舌战。还是别去打扰他们了,留下他们肩并肩奋斗拼搏的背影吧!
办公室
“老师,是我错了。”一阵啜泣,“好了,别哭了,你看,都快成花脸猫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以后可不要太莽撞,遇事要冷静,学会三思而后行,以免旧病重犯啊”老师语重心长的说。
恩,我知道了,这肯定是我们的高老师,她正和小刚谈心呢。
小刚昨天不小心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我们老师总是这么循循善诱的教导我们,这几天,我发现老师的头上又出现了几缕白发,肯定是为我们日夜操劳所致。
我爱我的校园,爱我的老师和同学,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学校而庆幸,我为有这样的母校而自豪,也立志让母校有我们而骄傲。
教师点评:小作选取了几个场景,记叙了日常学校生活的几件小事,语言朴素而蕴含真情,以一篇较好的小练笔。
故乡的那片树林
153班 董建珍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去营坊院里的那片杨树林里,那里是我童年的天堂。 在春天的时候,那里的杨树发出小嫩芽,鲜绿的,小小的芽儿整齐的排列在一条条细长的枝条上,像一粒粒翠玉缀满枝桠,似春姑娘的魔法棒一般让人着迷。折下一条树枝,把芽儿刷去。握在手里黏黏的。等到在长大些,我们就用树枝条儿扭成一只只口哨,吹出来的声音极动听,每当这时节,村里就满是这样的哨声,清亮亮的,爽朗朗的,干干净净的,飘荡在蓝天白云里,那是童年的歌。等到它再长大些,我们就可以吃杨树叶子了。摘下来,热水里焯一下,拌上油盐酱醋,不但味道十分鲜美可口,而且还有下火清肠的功效,放到冰箱里可以储存到冬天,那可是年夜饭桌上的抢手菜。
到了夏天,杨树底下可是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傍晚时分,人们搬出各家的小板凳来,放在杨树荫下唠嗑,我们小孩子做游戏,有的在树荫下画字,有的藏在杨树身后做迷藏,有几个胆大的还爬上高高的杨树上,手搭凉棚,望向遥远的地方,嘴里喊着别人看不见的”新闻”:谁家的牛走开了绳,谁家门口来了小车了……树下是一颗颗仰望的,红扑扑的小脸,满是羡慕的神色,那时的小子,站在杨树的肩膀上,就成了 “一览众山小,俯视众生”的英雄了。直到九点多钟,才和各自的父母回家。
秋天的杨树叶子最好看,它没有枫叶火一般的热烈,却有着黄金一样的温暖,那样的多,风一起,飘飘洒洒的落下,似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样美丽的落回到大地上,厚厚的一层,像地毯,我们可以坐着,躺着,打滚踢球……那些树叶与泥土融为一体,为明年的葱茏化为腐朽。
到了冬天,杨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直刺严酷的冬寒,落下的干枯的树枝,就被村里的人捡回家生火做饭,噼噼啪啪的在灶膛里燃成了一片火红,没有刺鼻的二氧化碳,倒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直至成了灰烬……
杨树一生都那么有用,让人们离不开它,活着时,人们奉献自己;倒下了,是栋梁之才。故乡的杨树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年四季故乡杨树的点点滴滴,无限的眷恋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篇较好的散文作品。
我 喜 欢
153班 李彩红
我喜欢在风中踏过窄窄的山路,苹果像个精致的小灯笼,一路殷勤的张灯结彩。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天真的粉色。
我喜欢看秋风。在山坡上迎面吹来阵阵秋风,似乎把清凉送给大地。
我喜欢看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绿油油的秧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的排在一起,像一张张大大的地毯,诱惑你想在上面躺一会。
我喜欢微笑,让欢乐绽放在脸颊上。在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迎面卖早点的阿姨笑着说:“真早啊!”“阿姨也早”我急忙应答,一脸的笑花,忽然觉得生活是这样的美好,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套里的手指尖也没那么发僵了。
我喜欢读信。喜欢读弟弟妹妹写来的家信,那些幼稚纯朴的句子,总使我泪花中重新看见家中绿油油的小院,红彤彤的西红柿,脆生生的黄瓜,猫儿狗儿的打闹,和妈妈沧桑的笑脸……
我喜欢朋友。喜欢出其不意去拜访他们,尤其喜欢雨季时敲敲朋友湿漉漉的门,当她冒雨来接我时,云雨后的阳光似乎突然钻出来,长起来,特别耀眼。
我喜欢旧东西。喜欢翻看旧相片,回忆过往的岁月;一粒粒珠蛋子,印射出小时候玩蛋子时又叫又跳;一只只千纸鹤,一个个蝴蝶结,童年的美丽与欢乐又会聚集眼底。
我喜欢一个人出去走走,去看蓝蓝的天上不断舒展的白云,去听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鸣叫,去看树叶儿在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
我喜欢生活,热爱生命。
教师点评:这篇周记是用排比段的形式写成的散文诗。表达了小作者喜欢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语言形象具有诗意美。
咏 雪
153班 李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题记
初雪
清晨,天空飘下细碎的雪花,六棱的雪瓣在空中飘落,轻轻的,如飞絮,似碎玉,轻轻的,落下。不断亲吻着大地。阵阵微风吹拂,雪花打着转,循环飘舞,似如白色凌波仙子。它们在呼唤并轻声细语:“欢迎来到冬的世界。”
冬雪
拉开窗纱,一片银色的世界。屋顶顶着白玉琉璃瓦,树上开满簪花,屋前的小路上铺上了一条雪毯,行人的足迹印在雪毯上,足迹交错。一两只淘气的猫儿嬉笑打闹,画下树枝雪梅。
春雪
一条条雪花融化形成的冰河,艰难的蠕动着。没有源头,没有动力,举步维艰,此时天上飘着片片雪花,如白蝶飘舞,似柳絮纷飞,最终消失在一条条冰河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初雪在不经意间散落大地,融入土地。一切不可思议,如“忽如”不经意间“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洞穴兆来一个好丰年,呼唤丰年满蓝的风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雪化雨雨滴田,秋叶化土土护花,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孕五脏内。
雪之纯美,亦玲珑。
问,大千世界,缤纷各异,
谁可与之相较。
------- 后记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雪景,托物言志,融情于雪,清新脱俗,浑然天成。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情感。
2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身后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朝花夕拾》
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有三,即《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 阿长与〈山海经〉》则记儿时的保姆。
3《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4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5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颂扬人性美”是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朗读,围绕中心选材,分析人物特点,把握语句中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记叙文特点,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这五方面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阿长与山海经》以讲读课的身份出现在单元之首,
用意有三:其一是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层面符合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其二,记叙线索明晰,选材典型性强,
写法上欲扬先抑,这为后面《荔枝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学习打下铺垫。其三,文章语言生动、精彩,值得朗读、品味、学习。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 lu )去 震悚( song ) 惶(huang )急 疮( chuang )疤
诘( jie )问 惧惮( dan ) 霹雳{pi li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烦琐之(至) ( )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 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烦琐:繁杂琐碎。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第 二 教 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了解了本课的目标、重难点、学法,那就动手、动脑来做吧。
第一课时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还可补充你生疏的字)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栅栏( ) 差使( ) 行李( )蹒跚( )
2、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可查字典或参看注释)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情郁于中 不能自已 触目伤怀 簌 簌亏空惨淡 赋闲 勾留 妥帖 踌躇 光景颓唐 琐 屑
3、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 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 、学者、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他的散文细腻清新、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于平淡中见清新。代表作有散文《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字眼儿,它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 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如果说以上内容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真情,那么文中还有些看似随意的细节也流露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
A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 进去把里面没人。
小结: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父亲的关怀也是真情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父亲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平常举动,也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本文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表现父爱的,那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背影”出现了几次?各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描写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在线背影(背后怀念)
4、文中哪次背影写得最仔细?为什么?
教师总结:第二次。因为这一次是作者正面描写的,而且是一直在作者的注视之下。所以作者倾注感情去细细描绘。
5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
1、内容
(1 把握感情基调如:我认为这段文字流露出了了作者 的情感。
(2通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父子深情的方法,在写父亲翻过栅栏的形象和动作时有所体现。(本段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也能体现父子深情)
2、动词的运用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三读《背影》我想对它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理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语,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形容背影(学生同桌讨论)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 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8、请同学们想想,在父亲的背影朱自清里有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长大了,懂事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9、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与我们聚少离多,请回忆自己与父母离别的细节说说当时的感受。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
一、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
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三、佳作展示: 不一样的爱
如果我是一朵花,父亲就是培育我的土壤;如果我是一条船,父亲就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的航标;如果我是一只鸟,
父亲就是供我翱翔的天空;如果我是一只风筝,父亲就是牵引我的那根绳。
沉默的父亲有着自己的严厉。小时候,父亲的骄傲是我那张张满分的试卷,长大后,父亲已不满足于我的现状,渐渐地,
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我的负担,于是,对我的说教慢慢取代了对我的夸奖。
十四岁,容易伤感的年龄,心被眼泪打湿,而父爱如一股热浪,将我的心烘干,在这温暖的父爱中,那颗光秃秃的树
仿佛抽出了新芽,那嫩绿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
静谧的夜,月撩起面纱,洒下一片银辉,为人间播下爱的种子。相信父亲也会和我一样,收获到了这爱的种子,爸爸
那颗一定培育的比我的更好,散发着更为馨香的爱。父亲就是那花枝上的刺,儿女就是那诱人的玫瑰,因为有了刺的痛
与爱,玫瑰才会更加芬芳。
父亲的爱堪比大山的坚固,在他身边,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博大与无私;父亲的爱堪比火焰的温暖,在他身边,可以感
受到父爱的炽热与温馨;父亲的爱堪比大海的广阔,在他身边,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宽容与浩大„„
当我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如山尖那轮耀眼的旭日,照亮了我的世界。一束束光线把我的童年穿成一串串晶莹的项链,
父亲那厚实的手掌牵出我爽朗的笑声弥漫山林,当我过分顽皮时,我会遭到呵斥,这时,鸟儿不唱了,山林也变得空旷。
许久之后,我才发现,父爱是手掌也是呵斥。
父亲的足迹是深深的、大大的,我总是在他的背影下,栖在他的足迹里用稚嫩的手摸着浸满沧桑的纹理。岁月的延伸使
父亲的足迹成为两条平行线,我倚着父亲的足迹,翻阅着每一个章节。父亲为我不断地续写着这本无言的书,我渐渐远
离了善与恶、荣与辱、苦与乐„„ 父亲的血在我的血管里涌动着,我开始用父亲的尺码丈量自己的人生„„
忆往昔,父亲是山。他巍峨耸立于我的心中,是那么的高大,是那么的苍翠。在那一刻,我才知道并非父亲不爱我,
他的爱是深沉的,爱之越深,则教之越严,正是父亲的严厉,才使我获得了一笔更加宝贵的财产——自立,我也为我到
现在才明白父亲的爱而惭愧。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父亲就是那个在你现在看起来仍然是打你和骂你最多的那个人!
父亲
布谷啼叫,便有参差的脚步应声而至。
父亲光滑的竹鞭紧握手里,胡茬摇曳着沉重。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声残喘,把农历的每个日子都甩得很响。沉重的铁犁
犁过龟裂的土地,犁过春分,犁过谷雨,犁过芒种,犁过立秋,五谷杂粮在古老的农谚里拔节、抽穗……
犁纹从额角开始穿梭,织出一张张往事的网,每一张网结都包含着曾经的酸甜苦辣,无论这方水土是否贫瘠,都要在往昔
的脚印里,耕耘着祖祖辈辈的梦。
希望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父亲依旧将它栽在禾场上,目光穿透村里的小路,一遍一遍把季节守望。
年复一年,父亲弯成一株秋后的稻子,在镰刀的勾弯上舒展。
谁都唱不起那支古老的歌谣,只能默默地将金黄的谷子,击落父亲的劳累。
再次模糊您的背影……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六、教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组织教学
1. 检查预习
2.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三)新课讲授
1. 让学生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
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 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3. 问题研讨——父亲形象分析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第二课时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
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第三课时
4. 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5. 课外延伸:小说阅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言语,心理,动作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 、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 、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 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 那些坏家伙, 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 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 北大, 北大, 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 太多。例3:祖国啊, 母亲! 我爱你, 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 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钱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
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八、巩固训练
课堂练习: 字词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九、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教后记
9、《老王》教案
杨 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
爱。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小故事大道理
讲新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没注意到探险家说的那句话,“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否美好!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与人相处的?有钱的、长得好看的就对他好?穷的、长得不好看的就不与他好?还是怎么样?请位同学来说说(以真心待人)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么样的?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 ǔ) 荒僻(p ì) 攥(zu àn ) 塌败( t ā )取缔( d ì )
骷髅(k ū l ïu ) 滞笨(zh ì) 愧怍(zu î )惶恐(hu áng )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谋生手段艰苦
身体: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 居所: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单干户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1、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 善良淳朴
2、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 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③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的送礼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预习作业: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略)
六、善待老王
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4、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七、关注“老王”
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还是什么?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
极富爱心 善
互爱(人道主义)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八、总结与扩展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九、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送你几句话
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板书设计:
附:小故事大道理
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于1996年7月29日只身进入一个20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 他要进行一项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实验。一年后蒙塔尔重返地面,这时他的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苍白如纸,免疫功能降至最低点,且情绪十分低落,不善与人交谈。面对记者,他走出洞口的第一句话是:“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奥秘,就是生活的美好就在于与人相处!”
感悟:这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来自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呼唤, 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与人交往首先要真情实意, 互相关心,诚挚待人。并在相处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
信客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内容。
2、 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
3、 品味“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
2、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素质。
课型与课时安排
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合作)
1、 师生共同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 师生共同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 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
二、 走近余秋雨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三、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
唏嘘 x īx ū 嫉妒 j í 晦气 hu ì 噩耗 â 猝然 c ù 诺诺 nu î 呵斥 h ē 诘问 ji ã 文绉绉 焦灼 zhu ï 伎俩 j ì 吊唁 y àn 跋涉 b á sh â 颠沛 p âi
2、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 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3、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A 做信客理由 B 如何做信客 C 为什么不做信客 D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4、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
(苦)
5、这种" 苦" 从哪里体现出来?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6、年轻信客他自己评价信客这份工作的?
明确:"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7、分析"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1)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
(2)以前是怎样撑持的?
(3)为什么撑持不了了?
8、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a 、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
b 、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c 、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五、整合创新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六、教学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七、布置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八、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素材 品格
做信客理由 任劳任怨
如何做信客 诚信无私
为什么不做信客 待人宽容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善良厚道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叙性散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 必读此文, 请欣赏作者的自传, 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ï ) 屋舍俨然(y ǎ n ) 阡陌交通(qi ā n )
黄发垂髫 (ti á o ) 便要还家(y ā o )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 ì ) 浔阳( xún ) 驎之(l ín ) 2、A .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wèi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 )下,诣(yì)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B 同学齐读课文。
C .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知识点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
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1.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短文两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
“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 朗读指导
《陋室铭》: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爱莲说》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4、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学习导航
第二课时
《陋室铭》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 )德馨( )鸿儒 ( )案牍( ) 苔痕( ) 西蜀(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 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写出韵脚。5、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6、学生自主阅读后,结合工具书,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翻译全文。
7.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力求读出韵味。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噫(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陶后鲜有闻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3、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对莲的态度?
4、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倾情朗读,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二、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
有什么内涵?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小写作: 第四课时
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他物件(写于收集本上)。
反馈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 ) 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 )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
的 家, 家 。
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生字注音:
yī mǐn wǎng yí yîu jī xuān ruî sǎn rá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ãn xū yú fǔ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2、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3、通假字:
①长约八分有奇: 通 释义:
②诎右臂船: 通 释义:
③右手倚一衡木: 通 释义: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释义:
4一词多义:
为宫室( )佛印绝类弥勒( ) 为 中轩敞者为舱( ) 绝来此绝境( ) 不足为外人道也( )群响毕绝( ) 明有奇巧人( )
高可二黍许( ) 奇可
长约八分有奇( )
珠可历历数也( )
其人视端容寂( ) 祌情与苏、黄不属( ) 其
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有良田美池之属( ) 5、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四、朗读课文
1.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 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3、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 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作业:
1. 熟读后面几部分,表演第三 四段的内容。
2.练习册语基部分。
3.背诵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检查一、二段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
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2、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
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
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 二、具体介绍核舟
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奇巧
船背----题刻及颜色
三、对“核舟”总结、评价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重视诵读,提高朗读能力,力求读得好,读得快,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了解大同社会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大同”社会,并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拔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PPT 展示孙中山的题字“天下为公”。同学们听说过“天下为公”吗,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但大家知道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哪里吗?它出自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它给我们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全班齐读)
三、背景简介
词语链接:(PPT 显示)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仪》、《周易》、《春秋》 解读《礼记》:参照课本177页注释
四、读准字音(PPT显示)
天下为公( wãi )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五、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围绕问题找答案
1、问题一:本文把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称为什么?
学生明确:大同社会
问题二: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用原文的话回答: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是构建大同社会的根本条件,大家来齐读一遍
问题三:构建“大同”社会具体的说要做到哪几个方面呢?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三个方面。(第二、三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问题三: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六、课文翻译
1、根据课文下注解翻译课文
2、全文4句话,翻译前以组为单位朗读课文,一组一句)
3、一句一句翻译,先解释关键字词 第一句:(第一组读一遍)首先点名叫学生自己翻译,接着老师纠正解释 关键词语解释:
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天下为公:天下,指政权(也可包括社会财富)。为(w ãi ),是,属于 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选拔
讲信修睦:培养
句子翻译: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为大家办事)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第二句:(第二组朗读)
解释词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因此。独,仅仅。两个亲,前者意动词,以„„为亲,用作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 后者,名词,指父母。(所以人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不独子其子”: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老,老年人。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壮有所用”;壮,中年人。所用,为社会效力(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幼童、小孩。所长,顺利成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废人。皆,都。养,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有归宿)
第三句:(第三组朗读)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wù ),憎恶。弃,抛弃。藏,私藏。(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最后一句(第四组朗读)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谋,奸邪之谋,阴谋诡计。兴,发生。(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5、对照翻译,弄懂词句(PPT 显示),全班齐读翻译
七、 重点字词注意:(PPT 归结)
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荐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八、 问题讲解: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归纳总结: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
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
天下 )。
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分析解答(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九、 课堂小结
文章以“天下为公”为中心,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展示出一个和
平、安定、祥和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的现实社会的厌
恶,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掌握大同“社会”的特征,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划分层次,深入理解课文
1、
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采用什么结
构?
选一个学生作答: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
兴““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
和睦,防止争斗。
(2)第二层(2~3):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废人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 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③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第三层:(4)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三、把握主旨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学生明确:三个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思考(学生思考,相互之间交流)
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五、问题探究
提问:“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学生思考,大家之间相互讨论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大同社会里人人和谐、互敬互助、没有战争的安宁生活与“桃源”里的人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样的。两文的相似之处是:老人、小孩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和平、幸福,表达这个意思的语句是《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道之行也》里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六、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课文首先阐述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最高准则(或说纲领),接着分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七、全班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同”社会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是故谋 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外户而不闭( )
3. 通假字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4. 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 全班齐读课文。
6、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7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复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解释加粗字:
不独亲其亲:①亲: ②亲:
不独子其子:①子: ②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 :
5、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合作交流 文本探究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请
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课内检测 巩固提高
1. 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老而无子的人。( ) 老而无夫的人。( )
老而无妻的人。( ) 幼而无父的人。( )
2. 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①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4.(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拓展延伸 迁移升华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多少岁月,一起走过
153班 赵金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今天,难得一个舒适的星期六,我趴在窗口,享受着暖洋洋的东阳,半眯着眼睛开始回忆起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来……
“当,当,当”放学的钟声一响,我们就像一群笼中的鸟儿飞出教室,尽情的欢呼,跳跃,玩耍。那时的游戏多姿多彩,但最属“自己当家”才称得上好玩。
我们学着平日里妈妈做饭的样子,几个小伙伴到草丛堆里捡几片树叶,采几朵野花,就构成了丰富的“晚餐”,再拣几颗圆圆的石头,当做我们的鸡蛋。一切原材料就位后,拿出准备好的铅笔刀当菜刀,细细 的切碎食物,天真的我们还把泥土当做调料,把墨汁当做调味剂。一切就序,盖上“锅盖”,手托下颌,耐心地等待美味的“食物”出笼。到时间后,小心翼翼的把饭菜端出来,生怕烫着……
儿时的我们,每天总要玩到黄昏,有时要到夜幕降临时也舍不得和好伙伴分开,迫不得已被家长叫回了家。
当夏天渐渐到来时,舅舅会带我到海边,不必说蓝蓝的海水,柔和的阳光,金黄的沙滩,嬉闹的人群,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海滨沐浴的惬意,海上冲浪的快感,单是徐徐的海风,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年幼的我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着大海的美好。
冬天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以在院子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通红通红的小脸绽放着纯真的笑靥,随手扔出的彩色绒线帽,画出一道道弧线,那是童年的彩虹,在呼出的团团白雾中迷离着童年梦幻般的神奇……
对于童年的记忆和感受,还是冰心奶奶说的好:“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失去后,人们才会想起她的宝贵,她能使头白任然年青,使年岁以高的人,仍然朝气蓬勃,使你永远有快乐的微笑。
童年承载着我们美丽的梦幻,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怀揣着一颗童心上路,人生将是无限美好的,浸润着一份纯真,散发着朝气与乐观,是山间粘露的清荷,滴水的翠叶……
教师点评:小作者撷取童年趣事,描绘童年美好,回忆逝去时光,字里行间渗透着脉脉真情。期间,也不外对童年的深刻体会,有独特的人生见解与思考。
草 莓
153班 郭子彦
清晨,来的院子里,我惊喜的发现:草莓结果了!瞧,果儿像个圆锥,又红又亮,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绿帽子,像是担心太阳晒化了她的脸蛋似得,还时不时的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味,真诱人!
“爸爸妈妈,快来看呀,草莓结果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院子里叫了起来。爸爸妈妈都出来了,和我一起观赏草莓,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要知道,这株不起眼的小草莓,是经我建议,由妈妈买来小苗,在爸爸和我共同培植下,才得以茁壮成长,直至今日开花结果。她那小小的果实里,有妈妈的爱怜,爸爸的汗水,我的希望。草莓结果,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
下午,天气转阴。
我突然发现,草莓上有虫,一种小小的,约三分之一颗绿豆大,有着六条细腿,浑身白色的软壳虫!咳,这该死的坏东西!它在草莓的茎上,枝叶上蠕蠕而动,一会儿不动了,却明明在那里大吸草莓的汁液,我心疼极了。拿来一根竹签挑虫子,一口气弄下来十来根。可是,小虫子还有那么多,怎么办呢?
我急坏了,赶紧请来爸爸。爸爸眉头一皱,拿来一瓶杀虫剂,用喷雾器“哧哧”的喷了几下。我一看,哈,虫子一个个缩成一团滚下来了!
望着那株重新长起来的草莓,我心里乐滋滋的。
是啊,任何事情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不能放松,否则就功亏一篑,种草莓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教师点评:小作者叙述精到,描写细致,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发现人生哲理。
一中生活剪影
153班 梁艺骞
一中是一片深林,我就是萦绕欢歌的一只鸟儿;一中是一片海洋,我就是穿波跃浪的一只鱼儿;一中是广阔的大地,我就是茁壮成长的一株白杨;一中是我的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生活。
操场上
天气十分晴朗,柳树在墙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微分轻拂,好不惬意。瞧,那个穿格子衫,眼睛大大的,圆圆的,满脸微笑的女孩子,是全校鼎鼎大名的踢毽子“冠军”。她的动作那么优雅,像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像海中游动的海豚,像仙女一样跳着欢快的舞蹈。随着腿脚一起一落,搭配自如,随着节奏,下颌也一上一下,嘴里哼唱着:“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自信的微笑溢满脸庞。无论毽子飞多高,都能稳稳落在她的脚背。她的优美姿态吸引了很多同学来观看,甚至,翩翩起舞的蝴蝶也萦绕在她的身边,为她伴舞,微风吹来,花瓣翕动,似乎在为她鼓掌叫好,同学围了一圈,为她数数,打着节奏……这时,一个同学远远传来一个,只见她不慌不忙,一个漂亮转身,海底捞月,替换给他。一阵喝彩声中,我用心灵拍下了这个精彩的画面。
教室里
不知啥时候,太阳公公的脸更红了,像喝醉了酒似的。树上的知了也吵个没完,好热呀!
同学们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在走廊里拼命扇扇子,有的大口大口的喝水……咦,怎么没看见咱们班的李杰和张亮呢?说不定还在宿舍睡觉呢。
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李杰的声音:“张亮,这道题思路是咋样的呢?”原来,他俩还在刻苦呢。张亮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一样直往下掉,真是挥汗如雨呀!他俩总是这样,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都要珍惜,对每一道题都那么精益求精,像在沙砾中寻找钻石,那么仔细,那么执着。解出一道题,他们还要思考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然后相互交流,接着就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唇枪舌战。还是别去打扰他们了,留下他们肩并肩奋斗拼搏的背影吧!
办公室
“老师,是我错了。”一阵啜泣,“好了,别哭了,你看,都快成花脸猫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以后可不要太莽撞,遇事要冷静,学会三思而后行,以免旧病重犯啊”老师语重心长的说。
恩,我知道了,这肯定是我们的高老师,她正和小刚谈心呢。
小刚昨天不小心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我们老师总是这么循循善诱的教导我们,这几天,我发现老师的头上又出现了几缕白发,肯定是为我们日夜操劳所致。
我爱我的校园,爱我的老师和同学,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学校而庆幸,我为有这样的母校而自豪,也立志让母校有我们而骄傲。
教师点评:小作选取了几个场景,记叙了日常学校生活的几件小事,语言朴素而蕴含真情,以一篇较好的小练笔。
故乡的那片树林
153班 董建珍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去营坊院里的那片杨树林里,那里是我童年的天堂。 在春天的时候,那里的杨树发出小嫩芽,鲜绿的,小小的芽儿整齐的排列在一条条细长的枝条上,像一粒粒翠玉缀满枝桠,似春姑娘的魔法棒一般让人着迷。折下一条树枝,把芽儿刷去。握在手里黏黏的。等到在长大些,我们就用树枝条儿扭成一只只口哨,吹出来的声音极动听,每当这时节,村里就满是这样的哨声,清亮亮的,爽朗朗的,干干净净的,飘荡在蓝天白云里,那是童年的歌。等到它再长大些,我们就可以吃杨树叶子了。摘下来,热水里焯一下,拌上油盐酱醋,不但味道十分鲜美可口,而且还有下火清肠的功效,放到冰箱里可以储存到冬天,那可是年夜饭桌上的抢手菜。
到了夏天,杨树底下可是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傍晚时分,人们搬出各家的小板凳来,放在杨树荫下唠嗑,我们小孩子做游戏,有的在树荫下画字,有的藏在杨树身后做迷藏,有几个胆大的还爬上高高的杨树上,手搭凉棚,望向遥远的地方,嘴里喊着别人看不见的”新闻”:谁家的牛走开了绳,谁家门口来了小车了……树下是一颗颗仰望的,红扑扑的小脸,满是羡慕的神色,那时的小子,站在杨树的肩膀上,就成了 “一览众山小,俯视众生”的英雄了。直到九点多钟,才和各自的父母回家。
秋天的杨树叶子最好看,它没有枫叶火一般的热烈,却有着黄金一样的温暖,那样的多,风一起,飘飘洒洒的落下,似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样美丽的落回到大地上,厚厚的一层,像地毯,我们可以坐着,躺着,打滚踢球……那些树叶与泥土融为一体,为明年的葱茏化为腐朽。
到了冬天,杨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直刺严酷的冬寒,落下的干枯的树枝,就被村里的人捡回家生火做饭,噼噼啪啪的在灶膛里燃成了一片火红,没有刺鼻的二氧化碳,倒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直至成了灰烬……
杨树一生都那么有用,让人们离不开它,活着时,人们奉献自己;倒下了,是栋梁之才。故乡的杨树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年四季故乡杨树的点点滴滴,无限的眷恋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篇较好的散文作品。
我 喜 欢
153班 李彩红
我喜欢在风中踏过窄窄的山路,苹果像个精致的小灯笼,一路殷勤的张灯结彩。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天真的粉色。
我喜欢看秋风。在山坡上迎面吹来阵阵秋风,似乎把清凉送给大地。
我喜欢看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绿油油的秧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的排在一起,像一张张大大的地毯,诱惑你想在上面躺一会。
我喜欢微笑,让欢乐绽放在脸颊上。在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迎面卖早点的阿姨笑着说:“真早啊!”“阿姨也早”我急忙应答,一脸的笑花,忽然觉得生活是这样的美好,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套里的手指尖也没那么发僵了。
我喜欢读信。喜欢读弟弟妹妹写来的家信,那些幼稚纯朴的句子,总使我泪花中重新看见家中绿油油的小院,红彤彤的西红柿,脆生生的黄瓜,猫儿狗儿的打闹,和妈妈沧桑的笑脸……
我喜欢朋友。喜欢出其不意去拜访他们,尤其喜欢雨季时敲敲朋友湿漉漉的门,当她冒雨来接我时,云雨后的阳光似乎突然钻出来,长起来,特别耀眼。
我喜欢旧东西。喜欢翻看旧相片,回忆过往的岁月;一粒粒珠蛋子,印射出小时候玩蛋子时又叫又跳;一只只千纸鹤,一个个蝴蝶结,童年的美丽与欢乐又会聚集眼底。
我喜欢一个人出去走走,去看蓝蓝的天上不断舒展的白云,去听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鸣叫,去看树叶儿在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
我喜欢生活,热爱生命。
教师点评:这篇周记是用排比段的形式写成的散文诗。表达了小作者喜欢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语言形象具有诗意美。
咏 雪
153班 李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题记
初雪
清晨,天空飘下细碎的雪花,六棱的雪瓣在空中飘落,轻轻的,如飞絮,似碎玉,轻轻的,落下。不断亲吻着大地。阵阵微风吹拂,雪花打着转,循环飘舞,似如白色凌波仙子。它们在呼唤并轻声细语:“欢迎来到冬的世界。”
冬雪
拉开窗纱,一片银色的世界。屋顶顶着白玉琉璃瓦,树上开满簪花,屋前的小路上铺上了一条雪毯,行人的足迹印在雪毯上,足迹交错。一两只淘气的猫儿嬉笑打闹,画下树枝雪梅。
春雪
一条条雪花融化形成的冰河,艰难的蠕动着。没有源头,没有动力,举步维艰,此时天上飘着片片雪花,如白蝶飘舞,似柳絮纷飞,最终消失在一条条冰河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初雪在不经意间散落大地,融入土地。一切不可思议,如“忽如”不经意间“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洞穴兆来一个好丰年,呼唤丰年满蓝的风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雪化雨雨滴田,秋叶化土土护花,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孕五脏内。
雪之纯美,亦玲珑。
问,大千世界,缤纷各异,
谁可与之相较。
------- 后记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雪景,托物言志,融情于雪,清新脱俗,浑然天成。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情感。
2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身后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朝花夕拾》
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有三,即《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 阿长与〈山海经〉》则记儿时的保姆。
3《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4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5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颂扬人性美”是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朗读,围绕中心选材,分析人物特点,把握语句中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记叙文特点,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这五方面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阿长与山海经》以讲读课的身份出现在单元之首,
用意有三:其一是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层面符合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其二,记叙线索明晰,选材典型性强,
写法上欲扬先抑,这为后面《荔枝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学习打下铺垫。其三,文章语言生动、精彩,值得朗读、品味、学习。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 lu )去 震悚( song ) 惶(huang )急 疮( chuang )疤
诘( jie )问 惧惮( dan ) 霹雳{pi li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烦琐之(至) ( )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 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烦琐:繁杂琐碎。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第 二 教 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了解了本课的目标、重难点、学法,那就动手、动脑来做吧。
第一课时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还可补充你生疏的字)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栅栏( ) 差使( ) 行李( )蹒跚( )
2、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可查字典或参看注释)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情郁于中 不能自已 触目伤怀 簌 簌亏空惨淡 赋闲 勾留 妥帖 踌躇 光景颓唐 琐 屑
3、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 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 、学者、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他的散文细腻清新、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于平淡中见清新。代表作有散文《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字眼儿,它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 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如果说以上内容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真情,那么文中还有些看似随意的细节也流露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
A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 进去把里面没人。
小结: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父亲的关怀也是真情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父亲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平常举动,也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本文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表现父爱的,那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背影”出现了几次?各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描写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在线背影(背后怀念)
4、文中哪次背影写得最仔细?为什么?
教师总结:第二次。因为这一次是作者正面描写的,而且是一直在作者的注视之下。所以作者倾注感情去细细描绘。
5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
1、内容
(1 把握感情基调如:我认为这段文字流露出了了作者 的情感。
(2通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父子深情的方法,在写父亲翻过栅栏的形象和动作时有所体现。(本段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也能体现父子深情)
2、动词的运用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三读《背影》我想对它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理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语,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形容背影(学生同桌讨论)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 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8、请同学们想想,在父亲的背影朱自清里有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长大了,懂事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9、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与我们聚少离多,请回忆自己与父母离别的细节说说当时的感受。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
一、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
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三、佳作展示: 不一样的爱
如果我是一朵花,父亲就是培育我的土壤;如果我是一条船,父亲就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的航标;如果我是一只鸟,
父亲就是供我翱翔的天空;如果我是一只风筝,父亲就是牵引我的那根绳。
沉默的父亲有着自己的严厉。小时候,父亲的骄傲是我那张张满分的试卷,长大后,父亲已不满足于我的现状,渐渐地,
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我的负担,于是,对我的说教慢慢取代了对我的夸奖。
十四岁,容易伤感的年龄,心被眼泪打湿,而父爱如一股热浪,将我的心烘干,在这温暖的父爱中,那颗光秃秃的树
仿佛抽出了新芽,那嫩绿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
静谧的夜,月撩起面纱,洒下一片银辉,为人间播下爱的种子。相信父亲也会和我一样,收获到了这爱的种子,爸爸
那颗一定培育的比我的更好,散发着更为馨香的爱。父亲就是那花枝上的刺,儿女就是那诱人的玫瑰,因为有了刺的痛
与爱,玫瑰才会更加芬芳。
父亲的爱堪比大山的坚固,在他身边,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博大与无私;父亲的爱堪比火焰的温暖,在他身边,可以感
受到父爱的炽热与温馨;父亲的爱堪比大海的广阔,在他身边,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宽容与浩大„„
当我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如山尖那轮耀眼的旭日,照亮了我的世界。一束束光线把我的童年穿成一串串晶莹的项链,
父亲那厚实的手掌牵出我爽朗的笑声弥漫山林,当我过分顽皮时,我会遭到呵斥,这时,鸟儿不唱了,山林也变得空旷。
许久之后,我才发现,父爱是手掌也是呵斥。
父亲的足迹是深深的、大大的,我总是在他的背影下,栖在他的足迹里用稚嫩的手摸着浸满沧桑的纹理。岁月的延伸使
父亲的足迹成为两条平行线,我倚着父亲的足迹,翻阅着每一个章节。父亲为我不断地续写着这本无言的书,我渐渐远
离了善与恶、荣与辱、苦与乐„„ 父亲的血在我的血管里涌动着,我开始用父亲的尺码丈量自己的人生„„
忆往昔,父亲是山。他巍峨耸立于我的心中,是那么的高大,是那么的苍翠。在那一刻,我才知道并非父亲不爱我,
他的爱是深沉的,爱之越深,则教之越严,正是父亲的严厉,才使我获得了一笔更加宝贵的财产——自立,我也为我到
现在才明白父亲的爱而惭愧。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父亲就是那个在你现在看起来仍然是打你和骂你最多的那个人!
父亲
布谷啼叫,便有参差的脚步应声而至。
父亲光滑的竹鞭紧握手里,胡茬摇曳着沉重。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声残喘,把农历的每个日子都甩得很响。沉重的铁犁
犁过龟裂的土地,犁过春分,犁过谷雨,犁过芒种,犁过立秋,五谷杂粮在古老的农谚里拔节、抽穗……
犁纹从额角开始穿梭,织出一张张往事的网,每一张网结都包含着曾经的酸甜苦辣,无论这方水土是否贫瘠,都要在往昔
的脚印里,耕耘着祖祖辈辈的梦。
希望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父亲依旧将它栽在禾场上,目光穿透村里的小路,一遍一遍把季节守望。
年复一年,父亲弯成一株秋后的稻子,在镰刀的勾弯上舒展。
谁都唱不起那支古老的歌谣,只能默默地将金黄的谷子,击落父亲的劳累。
再次模糊您的背影……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六、教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组织教学
1. 检查预习
2.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三)新课讲授
1. 让学生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
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 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3. 问题研讨——父亲形象分析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第二课时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
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第三课时
4. 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5. 课外延伸:小说阅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言语,心理,动作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 、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 、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 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 那些坏家伙, 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 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 北大, 北大, 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 太多。例3:祖国啊, 母亲! 我爱你, 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 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钱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
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八、巩固训练
课堂练习: 字词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九、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教后记
9、《老王》教案
杨 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
爱。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小故事大道理
讲新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没注意到探险家说的那句话,“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否美好!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与人相处的?有钱的、长得好看的就对他好?穷的、长得不好看的就不与他好?还是怎么样?请位同学来说说(以真心待人)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么样的?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 ǔ) 荒僻(p ì) 攥(zu àn ) 塌败( t ā )取缔( d ì )
骷髅(k ū l ïu ) 滞笨(zh ì) 愧怍(zu î )惶恐(hu áng )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谋生手段艰苦
身体: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 居所: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单干户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1、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 善良淳朴
2、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 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③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的送礼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预习作业: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略)
六、善待老王
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4、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七、关注“老王”
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还是什么?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
极富爱心 善
互爱(人道主义)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八、总结与扩展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九、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送你几句话
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板书设计:
附:小故事大道理
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于1996年7月29日只身进入一个20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 他要进行一项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实验。一年后蒙塔尔重返地面,这时他的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苍白如纸,免疫功能降至最低点,且情绪十分低落,不善与人交谈。面对记者,他走出洞口的第一句话是:“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奥秘,就是生活的美好就在于与人相处!”
感悟:这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来自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呼唤, 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与人交往首先要真情实意, 互相关心,诚挚待人。并在相处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
信客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内容。
2、 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
3、 品味“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
2、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素质。
课型与课时安排
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合作)
1、 师生共同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 师生共同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 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
二、 走近余秋雨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三、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
唏嘘 x īx ū 嫉妒 j í 晦气 hu ì 噩耗 â 猝然 c ù 诺诺 nu î 呵斥 h ē 诘问 ji ã 文绉绉 焦灼 zhu ï 伎俩 j ì 吊唁 y àn 跋涉 b á sh â 颠沛 p âi
2、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 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3、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A 做信客理由 B 如何做信客 C 为什么不做信客 D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4、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
(苦)
5、这种" 苦" 从哪里体现出来?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6、年轻信客他自己评价信客这份工作的?
明确:"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7、分析"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1)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
(2)以前是怎样撑持的?
(3)为什么撑持不了了?
8、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a 、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
b 、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c 、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五、整合创新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六、教学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七、布置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八、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素材 品格
做信客理由 任劳任怨
如何做信客 诚信无私
为什么不做信客 待人宽容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善良厚道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叙性散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 必读此文, 请欣赏作者的自传, 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ï ) 屋舍俨然(y ǎ n ) 阡陌交通(qi ā n )
黄发垂髫 (ti á o ) 便要还家(y ā o )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 ì ) 浔阳( xún ) 驎之(l ín ) 2、A .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wèi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 )下,诣(yì)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B 同学齐读课文。
C .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知识点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
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1.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短文两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
“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 朗读指导
《陋室铭》: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爱莲说》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4、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学习导航
第二课时
《陋室铭》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 )德馨( )鸿儒 ( )案牍( ) 苔痕( ) 西蜀(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 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写出韵脚。5、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6、学生自主阅读后,结合工具书,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翻译全文。
7.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力求读出韵味。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噫(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陶后鲜有闻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3、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对莲的态度?
4、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倾情朗读,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二、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
有什么内涵?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小写作: 第四课时
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他物件(写于收集本上)。
反馈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 ) 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 )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
的 家, 家 。
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生字注音:
yī mǐn wǎng yí yîu jī xuān ruî sǎn rá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ãn xū yú fǔ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2、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3、通假字:
①长约八分有奇: 通 释义:
②诎右臂船: 通 释义:
③右手倚一衡木: 通 释义: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释义:
4一词多义:
为宫室( )佛印绝类弥勒( ) 为 中轩敞者为舱( ) 绝来此绝境( ) 不足为外人道也( )群响毕绝( ) 明有奇巧人( )
高可二黍许( ) 奇可
长约八分有奇( )
珠可历历数也( )
其人视端容寂( ) 祌情与苏、黄不属( ) 其
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有良田美池之属( ) 5、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四、朗读课文
1.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 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3、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 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作业:
1. 熟读后面几部分,表演第三 四段的内容。
2.练习册语基部分。
3.背诵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检查一、二段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
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2、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
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
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 二、具体介绍核舟
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奇巧
船背----题刻及颜色
三、对“核舟”总结、评价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重视诵读,提高朗读能力,力求读得好,读得快,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了解大同社会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大同”社会,并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拔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PPT 展示孙中山的题字“天下为公”。同学们听说过“天下为公”吗,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但大家知道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哪里吗?它出自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它给我们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全班齐读)
三、背景简介
词语链接:(PPT 显示)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仪》、《周易》、《春秋》 解读《礼记》:参照课本177页注释
四、读准字音(PPT显示)
天下为公( wãi )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五、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围绕问题找答案
1、问题一:本文把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称为什么?
学生明确:大同社会
问题二: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用原文的话回答: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是构建大同社会的根本条件,大家来齐读一遍
问题三:构建“大同”社会具体的说要做到哪几个方面呢?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三个方面。(第二、三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问题三: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六、课文翻译
1、根据课文下注解翻译课文
2、全文4句话,翻译前以组为单位朗读课文,一组一句)
3、一句一句翻译,先解释关键字词 第一句:(第一组读一遍)首先点名叫学生自己翻译,接着老师纠正解释 关键词语解释:
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天下为公:天下,指政权(也可包括社会财富)。为(w ãi ),是,属于 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选拔
讲信修睦:培养
句子翻译: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为大家办事)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第二句:(第二组朗读)
解释词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因此。独,仅仅。两个亲,前者意动词,以„„为亲,用作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 后者,名词,指父母。(所以人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不独子其子”: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老,老年人。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壮有所用”;壮,中年人。所用,为社会效力(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幼童、小孩。所长,顺利成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废人。皆,都。养,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有归宿)
第三句:(第三组朗读)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wù ),憎恶。弃,抛弃。藏,私藏。(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最后一句(第四组朗读)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谋,奸邪之谋,阴谋诡计。兴,发生。(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5、对照翻译,弄懂词句(PPT 显示),全班齐读翻译
七、 重点字词注意:(PPT 归结)
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荐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八、 问题讲解: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归纳总结: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
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
天下 )。
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分析解答(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九、 课堂小结
文章以“天下为公”为中心,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展示出一个和
平、安定、祥和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的现实社会的厌
恶,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掌握大同“社会”的特征,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划分层次,深入理解课文
1、
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采用什么结
构?
选一个学生作答: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
兴““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
和睦,防止争斗。
(2)第二层(2~3):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废人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 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③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第三层:(4)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三、把握主旨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学生明确:三个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思考(学生思考,相互之间交流)
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五、问题探究
提问:“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学生思考,大家之间相互讨论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大同社会里人人和谐、互敬互助、没有战争的安宁生活与“桃源”里的人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样的。两文的相似之处是:老人、小孩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和平、幸福,表达这个意思的语句是《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道之行也》里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六、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课文首先阐述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最高准则(或说纲领),接着分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七、全班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同”社会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是故谋 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外户而不闭( )
3. 通假字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4. 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 全班齐读课文。
6、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7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复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解释加粗字:
不独亲其亲:①亲: ②亲:
不独子其子:①子: ②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 :
5、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合作交流 文本探究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请
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课内检测 巩固提高
1. 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老而无子的人。( ) 老而无夫的人。( )
老而无妻的人。( ) 幼而无父的人。( )
2. 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①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4.(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拓展延伸 迁移升华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