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第二框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一、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知道是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在实际交往中“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和换位思考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的行为否定和拒绝。
2. 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体验到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目标:
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怎么做)
四、课型、课时、教学方法
课型:综合课。
课时:1个课时。
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 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
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
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3)设身处地,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三)
情景活动四:就“车上的和车下的”、“管鲍之交”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社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情景活动五:在辨别中学会选择(设置三个情景,学生分析交流)
(4)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5)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6)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态度换位
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四)
(三)小结新课: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并分析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的关系。
1.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除引言外安排了三框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
二、知识网络
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主要帮助我们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掌握“善待他人”的方法。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目时,首先明确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次明白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最后明确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在把握“理解至上,善待他人”时,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二是进一步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三是学会欣赏他人。
(四)课堂练习
一、明辨是非(辨别下列观点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填“√”,错误的填“×”。)
2.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最好的办法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就必须施于人。( )
1. 邻居王奶奶和小春妈哭诉:“您看我那 两个儿子,大儿子过节送来好多的吃喝,可是老二和我一墙之隔,一口饭都没给我。”可是小春妈口里却倒出了严肃的话语:“我说你不要怪罪你家老二,你处理家务事有偏差,你把一套楼房给了大儿子,老二至今住在一间10平米的平房里,他心里别扭,你要允许他不高兴,我可不是说他可以不孝敬老人,是你要替他想想,也宽慰自己。”王奶奶脸
上显出一种复杂的表情,随后不哭了。说了声“我也是不太公平”走了。王奶奶能想开问题,源于最后她
A .能换位思考
B .善于听小春妈的话
C .处理家务不公平
D .能从他人身上找毛病
A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 )
A .自己不想做的事,别人也不想做
B .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C .别人不愿意的事,自己也不愿意插手
D .我们要始终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B
8.放学路上,小蓉捡到一个装有证件和大量现金的钱包。小蓉把钱包带回了家,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如果你是失主,你是不是很想尽快找到钱包?小蓉妈妈的这种想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对他人要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C.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11.换位思考要求我们( )
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 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③对交往对象切身关注,深入对方内心世界 ④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要让别人喜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19.小齐英语成绩好,但数学成绩不好,小苛数学成绩在班上是最棒的,但他的英语成绩不好。小苛经常帮助小刘解答一些数学疑难问题,可是小苛请小齐帮他解答英语题时,小齐总是找托辞。一天小齐又向小苛问数学题,小苛说他自己要记英语单词没时间,可小齐发现他手中拿的是数学资料。
(1)小苛疏远小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9.(1)原因:小齐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忽视小苛的需要。
(2)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20.一个盲人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好奇地问:“你自己看不见,为啥还要提着灯笼走路?”他笑着答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这既方便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你从老盲人的话语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教学评价
二、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4.理解至上 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3)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我们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份爱心。
第二框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本框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教材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让学生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对于前一点好理解,对于后一点人们不大在意。其实,后一种情形也不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比如,你喜欢抽烟,你不能强迫别人也抽烟;你喜欢某物,也不能强行将某物送人并要人收下。人们的需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好恶也不同。把自己喜欢的强加于人,同样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教材的正文指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和含义,并提出了照此做的要求。
教材的相关链接,讲了梁人的宽容,以及这种宽容带来的后果。一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二是感染学生以内化宽容的品质。
其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教材通过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讨论“光想自己、不想别人”所带来的后果,感悟“立人、达人”的必要。然后,正文阐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出处和含义,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又一表现。教材进而提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的黄金交往法则。
其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实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它不是排斥人、轻视人、蛮横待人,而恰恰相反,其实质是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交往中需要换位思考。教材以“管鲍之交”为情境,让学生探讨并感悟现实生活和交往中需要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材正文指出其实质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只有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宽谅别人。由于“管鲍之交”涉及某些现在看来不宜原谅的成分,所以,讨论中要求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好这个材料。宽
谅别人是美德,一切美德的核心是善。宽谅别人对涵养人的道德、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非常重要。所以,教材用了一句名言,点出善、涵养美德的意义。
其二,达成理解的心理机制。教材通过小蓉与母亲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换位思考所涉及的情境,它给人的感受,会带来的结果。教材正文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
其三,学会理解欣赏他人。教材通过一组欣赏他人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别人的长处,学会善待他人。教材正文强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会有不同的结果,说明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这里涉及看人的智慧。人总是一分为二的,光看其阴暗面会使我们排拒他人;能看到其光明面,会给我们好心境,也会积极地与人相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防止另一种片面性,即不分主次、不辨是非。这样也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教材其后的相关链接,意在让学生感受以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的好处。
教案
《与人为善》第一课时
姓名:莫蝶
学号:201320010228 班级: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第九课 第二框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一、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知道是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在实际交往中“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和换位思考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的行为否定和拒绝。
2. 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体验到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目标:
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怎么做)
四、课型、课时、教学方法
课型:综合课。
课时:1个课时。
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 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
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
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3)设身处地,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三)
情景活动四:就“车上的和车下的”、“管鲍之交”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社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情景活动五:在辨别中学会选择(设置三个情景,学生分析交流)
(4)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5)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6)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态度换位
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四)
(三)小结新课: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并分析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的关系。
1.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除引言外安排了三框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
二、知识网络
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主要帮助我们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掌握“善待他人”的方法。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目时,首先明确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次明白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最后明确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在把握“理解至上,善待他人”时,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二是进一步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三是学会欣赏他人。
(四)课堂练习
一、明辨是非(辨别下列观点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填“√”,错误的填“×”。)
2.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最好的办法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就必须施于人。( )
1. 邻居王奶奶和小春妈哭诉:“您看我那 两个儿子,大儿子过节送来好多的吃喝,可是老二和我一墙之隔,一口饭都没给我。”可是小春妈口里却倒出了严肃的话语:“我说你不要怪罪你家老二,你处理家务事有偏差,你把一套楼房给了大儿子,老二至今住在一间10平米的平房里,他心里别扭,你要允许他不高兴,我可不是说他可以不孝敬老人,是你要替他想想,也宽慰自己。”王奶奶脸
上显出一种复杂的表情,随后不哭了。说了声“我也是不太公平”走了。王奶奶能想开问题,源于最后她
A .能换位思考
B .善于听小春妈的话
C .处理家务不公平
D .能从他人身上找毛病
A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 )
A .自己不想做的事,别人也不想做
B .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C .别人不愿意的事,自己也不愿意插手
D .我们要始终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B
8.放学路上,小蓉捡到一个装有证件和大量现金的钱包。小蓉把钱包带回了家,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如果你是失主,你是不是很想尽快找到钱包?小蓉妈妈的这种想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对他人要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C.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11.换位思考要求我们( )
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 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③对交往对象切身关注,深入对方内心世界 ④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要让别人喜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19.小齐英语成绩好,但数学成绩不好,小苛数学成绩在班上是最棒的,但他的英语成绩不好。小苛经常帮助小刘解答一些数学疑难问题,可是小苛请小齐帮他解答英语题时,小齐总是找托辞。一天小齐又向小苛问数学题,小苛说他自己要记英语单词没时间,可小齐发现他手中拿的是数学资料。
(1)小苛疏远小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9.(1)原因:小齐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忽视小苛的需要。
(2)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20.一个盲人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好奇地问:“你自己看不见,为啥还要提着灯笼走路?”他笑着答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这既方便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你从老盲人的话语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教学评价
二、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4.理解至上 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3)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我们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份爱心。
第二框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本框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教材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让学生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对于前一点好理解,对于后一点人们不大在意。其实,后一种情形也不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比如,你喜欢抽烟,你不能强迫别人也抽烟;你喜欢某物,也不能强行将某物送人并要人收下。人们的需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好恶也不同。把自己喜欢的强加于人,同样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教材的正文指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和含义,并提出了照此做的要求。
教材的相关链接,讲了梁人的宽容,以及这种宽容带来的后果。一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二是感染学生以内化宽容的品质。
其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教材通过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讨论“光想自己、不想别人”所带来的后果,感悟“立人、达人”的必要。然后,正文阐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出处和含义,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又一表现。教材进而提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的黄金交往法则。
其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实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它不是排斥人、轻视人、蛮横待人,而恰恰相反,其实质是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交往中需要换位思考。教材以“管鲍之交”为情境,让学生探讨并感悟现实生活和交往中需要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材正文指出其实质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只有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宽谅别人。由于“管鲍之交”涉及某些现在看来不宜原谅的成分,所以,讨论中要求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好这个材料。宽
谅别人是美德,一切美德的核心是善。宽谅别人对涵养人的道德、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非常重要。所以,教材用了一句名言,点出善、涵养美德的意义。
其二,达成理解的心理机制。教材通过小蓉与母亲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换位思考所涉及的情境,它给人的感受,会带来的结果。教材正文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
其三,学会理解欣赏他人。教材通过一组欣赏他人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别人的长处,学会善待他人。教材正文强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会有不同的结果,说明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这里涉及看人的智慧。人总是一分为二的,光看其阴暗面会使我们排拒他人;能看到其光明面,会给我们好心境,也会积极地与人相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防止另一种片面性,即不分主次、不辨是非。这样也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教材其后的相关链接,意在让学生感受以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的好处。
教案
《与人为善》第一课时
姓名:莫蝶
学号:201320010228 班级: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