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中考“给材料作文”满分作品选 牵挂是一根线
吉林一考生
人世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能使相距无论多么遥远的两颗心连在一
起,它能让亲人的感情更加亲密,它能让朋友的友情更加深厚,它甚至能让陌生人心手相携。这种情感就是牵挂。
牵挂,让亲人的感情更加亲密,那是一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
感,当我们身在远方时,总有一颗心在家中呼唤着我们的那颗心。“天凉了,加些衣服”、“工作时,注意安全”、“按时吃饭,别饿坏了身子”……也许只是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可那正是亲人对我们无限的爱的表达啊!牵挂是连接我们与家中亲人的一根线。
牵挂,让朋友的友情更加深厚,那是一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的情感。毕业时,许多同学的眼中都满含泪水,彼此牵着手,告诉对方:“你可别再贪玩了,到高中一定要努力学习”、“你不要总是生气,忍一忍就过去了”、“你太单纯了,像个孩子一样,要保护好自己”……同窗三载,彼此都已了解。在分别之际告诫对方、叮嘱对方就是一种爱啊!一种叫牵挂的爱。牵挂是连接我们和朋友的一根线。
牵挂,让陌生人心手相携,共度难关,那是一种“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情感。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信念。那一笔笔巨额的捐款,那一车车救灾的物资,那一批批令人骄傲的志愿者,那一个个不知疲倦的解放军战士……都是对灾区牵挂的表现啊!也许,我们不能为灾区做什么贡献,但那简单的一句“别怕,有我们呢!”就足以安慰他们受伤的心啊!牵挂是连接我们也血肉同胞的一根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上,来自青海玉树的才仁措毛和才仁拉毛走上
舞台。世博会的主办方一定是想让那些牵挂玉树的人们放心,但我们和玉树人民之间的那条线不会断。
我忽然感觉,牵挂是一个小精灵,它在人们彼此的心间跳跃,传递着爱与关
怀。因为牵挂,国家变得更加和谐富强;因为牵挂,社会变得更加温馨美好;因为牵挂,世界变得更加团结美丽。
牵挂是一根线。这根线,连着你我他,连着你们我们他们。但愿,这根线能
连接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满分亮点】
1、善用修辞,结构优美。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形式的巧妙设计。作者读懂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恰当运用比喻拟题。开篇为牵挂“下定义”,然后具体展开,设计三个排比段每个段落开始都恰当地引用两句古诗来增添意境,加深读着对牵挂的理解。文章结尾,考生再次运用排比句,形象表达牵挂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美好的祝愿和期望,画龙点睛。
2、把握材料,主题突出。文章对材料不离不弃,用真挚的情感逐一展示“牵挂”对于亲人、朋友、陌生人的重大意义。恰当地引用材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我们永远牵挂
吉林一考生
不知是谁曾给生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就是生下来就要活下去。是啊!生活虽然艰难,但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希望,去创造奇迹。相信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些人值得我们牵挂。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安稳的环境中,从没有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那地动山摇的场面,那昏天暗地的镜头,那撕心裂肺的喊声,又怎能让人忘记呢?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那些在灾难中永不言弃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奇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天使,真让人牵挂。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那个“可乐男孩”吗?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地震中活了下来。他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他那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让我看到了他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一年多了,不知他是否过得开心快乐,不知他的家人是否幸存,不知他是否已再次走进校园,继续他的求学之旅。他的事迹让无数人为之鼓舞,同时,也让无数人为他的生活担忧,他的家人还在他身边照顾他吗?在他心中有没有留下可怕的阴影?“可乐男孩”让我觉得他是一个象征快乐的天使,他给那些地震中受灾的人带来鼓舞!天使,真让人牵挂。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亮相的才仁措毛和才仁拉毛,你们过得还好吗?虽然你们的家园已被无情的摧毁,但请相信,人间有情,人间有爱,你们会过得很好吧!才仁措毛初中毕业到哪里去读高中呢?才仁措毛去西宁了吗?有没有人资助你们的生活?从你们脸上写着的微笑可以看出,你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你们相信,国家牵挂着你们,每个中国人都牵挂着你们。小朋友们啊,你们那黝黑而又纯真的脸庞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是纯真的天使,让人牵挂,让人难忘。
还有汶川地震中那位无私奉献的老师,你让中国人民为你竖起了大姆指。在地震开始的危急时刻,你张开了你的臂膀,用力支撑起孩子们的一片生命的晴空,你让学生们安然无恙的生存下来,而你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的家人还好吗?虽然你已离开亲人、离开我们远去,但一个圣洁的灵魂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会永远牵挂着你,为你和你的家人祝福。
天使的微笑,天使的脸庞,天使的未来……是那些圣洁的天使,给世界带来了奇迹,给生活带来了希望,也让无数人带来了祝福与牵挂。
但愿天下所有的美丽的天使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满分亮点】
1、材料丰富,运用自如。在作者的笔下,值得我们牵挂的有汶川地震中的“可乐男孩”,有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两个藏族小姑娘,还有汶川地震中的无私的人民教师,考生一一写来,很好地突出了“牵挂”的主题。
2、感情充沛,亲切自然。这篇中考作文题目大气,富于人情味。开篇从生活写起,自然点题,同时给人一种厚重感。行文中,作者恰当地转换人称,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
3、恰当点题,结构严谨。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的点题艺术,几乎在每个段落中,作者都能自然而巧妙地点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体现了语言的美感。
【2010年吉林省中考“命题作文”满分作品选】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端午的味道,有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
端午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盼盼……盼望已久的端午节终于到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为了中考的奋力一搏,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一大清早,还没睡饱呢,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了!”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衣装,迈开了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到了山脚下,我们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这高似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裤管都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别说还真有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中考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初三了也不能不过端午节啊!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你知道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吗?就是2010年的端午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端午的味道——四个字“幸福多多!!”
【满分亮点】
1、描述细腻,情真意切。全文围绕“端午节”自然展开,细致描述了端午节这一天发生在“我”、同学和母亲之间的诸多生活场景:清晨被室友叫醒,采到艾蒿互相祝福,妈妈意外到校送粽子……这些情景,富于生活气息,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2、结构新巧,富于创意。文章最富创意之处是三个段落结尾句的设计,分别体现出端午“充满激情”、“满载欢喜”、“幸福甜蜜”的特点,结构上自然构成段尾排比句,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晰。文章的开篇也颇具特色,诗意的排比句把端午的味道做了形象的比喻;结尾设问自然,巧妙扣题。从语言看,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营造出端午节的浓浓意境。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始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这便是端午的味道,一种散发着亘古的芬芳,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味道。
端午节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原因受小人的讥谤而不得重用,终于不堪世风浑浊,投江而死。人们以端午节纪念屈原时,就注定了这种清白、廉洁的品格将被人们铭记,也为端午注入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屈原的品格,并体味到端午真正味道的人不胜枚举。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做了几年小官便归隐山林,整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生活;诗人于谦也曾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佳句;一代清官海瑞则更是两袖清风、廉洁正直的官员的典范。
正是由于这种品格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才使端午节流传至今。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端午本来的味道,廉洁之人、清正之人越来越少,端午也已成为一种形式,这也许有违屈原的初衷吧?而这也正是国人的悲哀。
端午的味道,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味道,是清正的社会风气的味道,是有助于一个民族发展的味道。
希望能品尝到端午味道的不只是我们中的一部分,而是全体中国人!
【满分亮点】
1、文字犀利,蕴含深厚。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评价了“端午的味道”,为了使说理充分,作者援引历史上的陶渊明、于谦、海瑞等著名人物,从道理事实多方面诠释“端午的味道”。对今天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2、行文流畅,发人深思。开篇即点明端午的文化内涵,自然点题。行文中追溯端午的由来,再次点明端午的味道,凸显人物清白、廉洁的品格。最后文章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某些忽视端午原本味道的某些国人,呼吁人们继承端午的味道,促进民族的发展。
2010年吉林省中考“给材料作文”满分作品选 牵挂是一根线
吉林一考生
人世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能使相距无论多么遥远的两颗心连在一
起,它能让亲人的感情更加亲密,它能让朋友的友情更加深厚,它甚至能让陌生人心手相携。这种情感就是牵挂。
牵挂,让亲人的感情更加亲密,那是一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
感,当我们身在远方时,总有一颗心在家中呼唤着我们的那颗心。“天凉了,加些衣服”、“工作时,注意安全”、“按时吃饭,别饿坏了身子”……也许只是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可那正是亲人对我们无限的爱的表达啊!牵挂是连接我们与家中亲人的一根线。
牵挂,让朋友的友情更加深厚,那是一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的情感。毕业时,许多同学的眼中都满含泪水,彼此牵着手,告诉对方:“你可别再贪玩了,到高中一定要努力学习”、“你不要总是生气,忍一忍就过去了”、“你太单纯了,像个孩子一样,要保护好自己”……同窗三载,彼此都已了解。在分别之际告诫对方、叮嘱对方就是一种爱啊!一种叫牵挂的爱。牵挂是连接我们和朋友的一根线。
牵挂,让陌生人心手相携,共度难关,那是一种“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情感。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信念。那一笔笔巨额的捐款,那一车车救灾的物资,那一批批令人骄傲的志愿者,那一个个不知疲倦的解放军战士……都是对灾区牵挂的表现啊!也许,我们不能为灾区做什么贡献,但那简单的一句“别怕,有我们呢!”就足以安慰他们受伤的心啊!牵挂是连接我们也血肉同胞的一根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上,来自青海玉树的才仁措毛和才仁拉毛走上
舞台。世博会的主办方一定是想让那些牵挂玉树的人们放心,但我们和玉树人民之间的那条线不会断。
我忽然感觉,牵挂是一个小精灵,它在人们彼此的心间跳跃,传递着爱与关
怀。因为牵挂,国家变得更加和谐富强;因为牵挂,社会变得更加温馨美好;因为牵挂,世界变得更加团结美丽。
牵挂是一根线。这根线,连着你我他,连着你们我们他们。但愿,这根线能
连接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满分亮点】
1、善用修辞,结构优美。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形式的巧妙设计。作者读懂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恰当运用比喻拟题。开篇为牵挂“下定义”,然后具体展开,设计三个排比段每个段落开始都恰当地引用两句古诗来增添意境,加深读着对牵挂的理解。文章结尾,考生再次运用排比句,形象表达牵挂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美好的祝愿和期望,画龙点睛。
2、把握材料,主题突出。文章对材料不离不弃,用真挚的情感逐一展示“牵挂”对于亲人、朋友、陌生人的重大意义。恰当地引用材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我们永远牵挂
吉林一考生
不知是谁曾给生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就是生下来就要活下去。是啊!生活虽然艰难,但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希望,去创造奇迹。相信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些人值得我们牵挂。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安稳的环境中,从没有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那地动山摇的场面,那昏天暗地的镜头,那撕心裂肺的喊声,又怎能让人忘记呢?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那些在灾难中永不言弃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奇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天使,真让人牵挂。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那个“可乐男孩”吗?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地震中活了下来。他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他那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让我看到了他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一年多了,不知他是否过得开心快乐,不知他的家人是否幸存,不知他是否已再次走进校园,继续他的求学之旅。他的事迹让无数人为之鼓舞,同时,也让无数人为他的生活担忧,他的家人还在他身边照顾他吗?在他心中有没有留下可怕的阴影?“可乐男孩”让我觉得他是一个象征快乐的天使,他给那些地震中受灾的人带来鼓舞!天使,真让人牵挂。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亮相的才仁措毛和才仁拉毛,你们过得还好吗?虽然你们的家园已被无情的摧毁,但请相信,人间有情,人间有爱,你们会过得很好吧!才仁措毛初中毕业到哪里去读高中呢?才仁措毛去西宁了吗?有没有人资助你们的生活?从你们脸上写着的微笑可以看出,你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你们相信,国家牵挂着你们,每个中国人都牵挂着你们。小朋友们啊,你们那黝黑而又纯真的脸庞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是纯真的天使,让人牵挂,让人难忘。
还有汶川地震中那位无私奉献的老师,你让中国人民为你竖起了大姆指。在地震开始的危急时刻,你张开了你的臂膀,用力支撑起孩子们的一片生命的晴空,你让学生们安然无恙的生存下来,而你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的家人还好吗?虽然你已离开亲人、离开我们远去,但一个圣洁的灵魂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会永远牵挂着你,为你和你的家人祝福。
天使的微笑,天使的脸庞,天使的未来……是那些圣洁的天使,给世界带来了奇迹,给生活带来了希望,也让无数人带来了祝福与牵挂。
但愿天下所有的美丽的天使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满分亮点】
1、材料丰富,运用自如。在作者的笔下,值得我们牵挂的有汶川地震中的“可乐男孩”,有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两个藏族小姑娘,还有汶川地震中的无私的人民教师,考生一一写来,很好地突出了“牵挂”的主题。
2、感情充沛,亲切自然。这篇中考作文题目大气,富于人情味。开篇从生活写起,自然点题,同时给人一种厚重感。行文中,作者恰当地转换人称,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
3、恰当点题,结构严谨。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的点题艺术,几乎在每个段落中,作者都能自然而巧妙地点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体现了语言的美感。
【2010年吉林省中考“命题作文”满分作品选】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端午的味道,有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
端午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盼盼……盼望已久的端午节终于到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为了中考的奋力一搏,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一大清早,还没睡饱呢,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了!”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衣装,迈开了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到了山脚下,我们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这高似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裤管都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别说还真有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中考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初三了也不能不过端午节啊!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你知道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吗?就是2010年的端午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端午的味道——四个字“幸福多多!!”
【满分亮点】
1、描述细腻,情真意切。全文围绕“端午节”自然展开,细致描述了端午节这一天发生在“我”、同学和母亲之间的诸多生活场景:清晨被室友叫醒,采到艾蒿互相祝福,妈妈意外到校送粽子……这些情景,富于生活气息,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2、结构新巧,富于创意。文章最富创意之处是三个段落结尾句的设计,分别体现出端午“充满激情”、“满载欢喜”、“幸福甜蜜”的特点,结构上自然构成段尾排比句,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晰。文章的开篇也颇具特色,诗意的排比句把端午的味道做了形象的比喻;结尾设问自然,巧妙扣题。从语言看,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营造出端午节的浓浓意境。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始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这便是端午的味道,一种散发着亘古的芬芳,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味道。
端午节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原因受小人的讥谤而不得重用,终于不堪世风浑浊,投江而死。人们以端午节纪念屈原时,就注定了这种清白、廉洁的品格将被人们铭记,也为端午注入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屈原的品格,并体味到端午真正味道的人不胜枚举。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做了几年小官便归隐山林,整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生活;诗人于谦也曾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佳句;一代清官海瑞则更是两袖清风、廉洁正直的官员的典范。
正是由于这种品格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才使端午节流传至今。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端午本来的味道,廉洁之人、清正之人越来越少,端午也已成为一种形式,这也许有违屈原的初衷吧?而这也正是国人的悲哀。
端午的味道,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味道,是清正的社会风气的味道,是有助于一个民族发展的味道。
希望能品尝到端午味道的不只是我们中的一部分,而是全体中国人!
【满分亮点】
1、文字犀利,蕴含深厚。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评价了“端午的味道”,为了使说理充分,作者援引历史上的陶渊明、于谦、海瑞等著名人物,从道理事实多方面诠释“端午的味道”。对今天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2、行文流畅,发人深思。开篇即点明端午的文化内涵,自然点题。行文中追溯端午的由来,再次点明端午的味道,凸显人物清白、廉洁的品格。最后文章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某些忽视端午原本味道的某些国人,呼吁人们继承端午的味道,促进民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