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 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但是是历史书的翻版,但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好处?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决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好处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但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
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之后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但仓促举事的官兵立刻方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光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我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应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透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理解。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06年9月,清廷最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潜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08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期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最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光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之后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这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就应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就应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到达长治久安。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影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代替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贴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我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但是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我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好处,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好处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此刻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总结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者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们能够付出一切与大清王朝一战,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经拥有政权的革命党人趋于保守,期望以和谈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为了促使清帝尽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向公众提出了谁让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这个观点,最终让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就窃取革命果实。二是武装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军队。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拥有军队的地方军阀手中,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也就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都以资产阶级为主,没有从广大农民群众出发,无法为人民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难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认为在这天仍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我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就应进行自我反思。
个性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礼貌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用心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务必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带给力所能及的帮忙。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礼貌与精神礼貌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群众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剧中孙逸仙、黄兴、秋瑾、徐宗汉、林觉民、等大无畏救国的英雄主义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记忆犹存。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正像孙中山说的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就是需要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却成功的不彻底,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民权的革命问题,但是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后的这天最后实现了。我们缅怀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谈、困苦不堪,中国人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让民众得到自由、为民族争得尊严。
一百年前的这天也许有人会问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的这天,也许有人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安宁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书》中说:革命史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的掠夺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一种英勇无私的献身主义精神;革命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操;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中国人有自我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能够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就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皇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辛亥革命观后感(五):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
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这天,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我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六):
电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温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艰辛、可歌可泣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须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构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能够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我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我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辛亥革命观后感(七):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但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天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前无数个为了这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这天的我们是幸运的,这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但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取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用心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
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但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八):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好处。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以前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能够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
考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我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最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2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这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 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能够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取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取。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取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观后感(九):
在没有看《辛亥革命》电影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是陌生的。这个国庆节,学校发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票,心想:去看吧,约几个同学一块儿看多有意思啊,便决定去看看这部电影。
买了爆米花,走进电影院,找了最靠荧幕的位置,漫不经心的坐了下来,一点都没有期盼的感觉,纯属的只为了看看里面的大牌演员而已。然而当耳边响起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屏幕上是战士们冲进杀敌的场景,那场景让我看得十分痛心,同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弄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呢?还不是帝王专制下,朝廷腐败,清政府的无能,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皇朝为了得到四国银行的资助,不惜出卖天朝的铁路,更激起人民的不满,我想我要是穿越到那时也会愤起反抗的。
黄岗起义、武昌起义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奉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无数革命先驱们历经了多少次的血战,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换来了崭新的制度共和体制。
想着我们此刻幸福的生活,若不是那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这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有我们新中国吗?
辛亥革命,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国庆节的上空飘扬着红旗,那是革命的红旗,血染的风采。我们缅怀辛亥革命伟大历程之时,要学习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不畏艰难的英勇气概,学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革命风范和革命精神,脚踏实际地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完美,更富强!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期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应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我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一):
辛亥革命观后感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但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天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前无数个为了这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这天的我们是幸运的,这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的? 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但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 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取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用心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但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 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二):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好处的中国人都就应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好处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此刻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以前先辈们以前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十分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能够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我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代替君主专制。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好处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
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
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期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三):
辛亥革命观后感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 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到达必须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必须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期望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此刻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 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最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应对肩上的职责,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职责,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我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以前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超
多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以前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齐,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四):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 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 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最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最后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透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此刻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就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五):
电影《辛亥革命》最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向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资料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职责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感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 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
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 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 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明白,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 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但是是历史书的翻版,但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好处?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决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好处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但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
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之后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但仓促举事的官兵立刻方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光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我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应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透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理解。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06年9月,清廷最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潜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08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期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最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光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之后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这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就应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就应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到达长治久安。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影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代替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贴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我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但是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我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好处,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好处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此刻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总结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者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们能够付出一切与大清王朝一战,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经拥有政权的革命党人趋于保守,期望以和谈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为了促使清帝尽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向公众提出了谁让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这个观点,最终让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就窃取革命果实。二是武装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军队。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拥有军队的地方军阀手中,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也就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都以资产阶级为主,没有从广大农民群众出发,无法为人民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难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认为在这天仍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我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就应进行自我反思。
个性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礼貌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用心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务必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带给力所能及的帮忙。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礼貌与精神礼貌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群众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剧中孙逸仙、黄兴、秋瑾、徐宗汉、林觉民、等大无畏救国的英雄主义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记忆犹存。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正像孙中山说的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就是需要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却成功的不彻底,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民权的革命问题,但是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后的这天最后实现了。我们缅怀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谈、困苦不堪,中国人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让民众得到自由、为民族争得尊严。
一百年前的这天也许有人会问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的这天,也许有人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安宁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书》中说:革命史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的掠夺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一种英勇无私的献身主义精神;革命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操;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中国人有自我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能够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就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皇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辛亥革命观后感(五):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
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这天,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我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六):
电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温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艰辛、可歌可泣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须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构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能够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我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我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辛亥革命观后感(七):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但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天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前无数个为了这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这天的我们是幸运的,这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但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取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用心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
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但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八):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好处。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以前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能够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
考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我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最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2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这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 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能够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取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取。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取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观后感(九):
在没有看《辛亥革命》电影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是陌生的。这个国庆节,学校发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票,心想:去看吧,约几个同学一块儿看多有意思啊,便决定去看看这部电影。
买了爆米花,走进电影院,找了最靠荧幕的位置,漫不经心的坐了下来,一点都没有期盼的感觉,纯属的只为了看看里面的大牌演员而已。然而当耳边响起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屏幕上是战士们冲进杀敌的场景,那场景让我看得十分痛心,同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弄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呢?还不是帝王专制下,朝廷腐败,清政府的无能,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皇朝为了得到四国银行的资助,不惜出卖天朝的铁路,更激起人民的不满,我想我要是穿越到那时也会愤起反抗的。
黄岗起义、武昌起义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奉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无数革命先驱们历经了多少次的血战,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换来了崭新的制度共和体制。
想着我们此刻幸福的生活,若不是那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这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有我们新中国吗?
辛亥革命,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国庆节的上空飘扬着红旗,那是革命的红旗,血染的风采。我们缅怀辛亥革命伟大历程之时,要学习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不畏艰难的英勇气概,学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革命风范和革命精神,脚踏实际地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完美,更富强!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期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应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我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一):
辛亥革命观后感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但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天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前无数个为了这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这天的我们是幸运的,这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的? 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但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 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取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用心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但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 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二):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好处的中国人都就应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好处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此刻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以前先辈们以前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十分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能够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我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代替君主专制。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好处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
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
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期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三):
辛亥革命观后感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 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到达必须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必须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期望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此刻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 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最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应对肩上的职责,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职责,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我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以前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超
多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以前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齐,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四):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 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 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最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最后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透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此刻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就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十五):
电影《辛亥革命》最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向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资料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职责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感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 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
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 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 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明白,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