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文
何丽华
(一)怎样审题(11篇)
第一篇:如何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 x x 》、《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 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六、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第二篇: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
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第三篇:你会审题吗
怎样审题呢?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定内容
审题时,先找出题目的中心词,再细细体会这个中心词和题目中其他词的含义。比如《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中心词是“事”。根据这个中心词,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内容是记事。题目中“值得”“回忆”两个词说明所记的事是有意义的,发生的时间是比较久远的;“一件”表示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有些题目,初看好像差不多,但只要找出每个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找出“题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每个题目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比如《辛勤的老师》《学生的知心人》《我的启蒙老师》三个题目,都写学校的老师,但是写的重点却不尽相同。第一个题目的题眼是“辛勤”,重点是写老师怎样含辛茹苦地工作。第二个题目的题眼是“知心”,重点是写老师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第三个题目的题眼是“启蒙”,重点是写第一位引导“我”走向知识宝库的老师。再比如《好同桌》《好同学》《好伙伴》三个题目,“同桌”指同桌学习的同学;“同学”包括学校内任何一个同学;“伙伴”比“同桌”和“同学”的范围大得多,不仅指同桌、同学,还可指邻居、相隔很远的好朋友,甚至还可以是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找出题眼,才能弄清记叙对象、题材范围,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
二、看题目,定人称
一般说来,写自己的事用第一人称,如《我的一天》《我爱红领巾》《我的梦》;写别人的事用第三人称,如《爸爸的童年》《他进步了》《好队员》。还有一些题目,用什么人称可以自由选择,如《在困难面前》《夏夜》《在抗洪救灾活动中》,主要看内容是写自已还是写别人的事。
三、看题目,定体裁
一般说来,《记XXX 》《一个XX 的人》《XXX 的事》这一类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日记一则》《给XXX 的信》《读》这一类题目,则要求写成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第四篇:审题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 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
优秀的作品来。
第五篇:谈谈小学作文的审题问题
请看下面作文课堂教学片段(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作文):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写的题目是《一件小事》,请大家思考,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甲学生:这篇文章是要求写“事”的,不是写人或写景的。
乙学生: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丙学生:这件事还必须非常“小”。
师(边点头赞许边板书写事一件小):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些要求自行拟稿„„
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写的作文小事不“小”,且有的没有把一件事写完整,有的写成了两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时出现了“盲点”:如怎样的事才算“一件”?什么样的事才算“小事”?这些问题对于刚涉足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决不能忽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中又以叙事为核心。纵观现行的五、六年制语文课本,叙事系列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一件小事,一件趣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新鲜事,一件有意义的事。笔者从事小学作文教学及研究近二十年,感到好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区”:对诸如“小”、“趣”、“难忘”、“新鲜”、“有意义”、“一件”等问题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也许是以为这些问题太微不足道,忽视了;也许是心中无数、把握不准。其实,这些词语是题目的眼睛,有人称之为“题眼”,如果成了“盲点”,势必会使学生形成“盲眼”现象──看不到或抓不住“题眼”,把握不住写作重点。下面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审题“盲点”问题作必要的透视,与同行商榷,权作抛砖引玉吧。
透视之一、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小事”
笔者认为,所谓“小事”,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事情发生的时间短暂,二是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三是涉及的人物较少,四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简单,五是事情本身对别人或社会不造成较大影响。(当然,也有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做大事的,但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那只能算作特殊情况了。)比如,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放学后,我冒着蒙蒙细雨回家,路上看到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吃力地拉着煤车上坡,帮助推吧,又怕别的同学看到以为这人是我的爷爷;不帮助推吧,良心上又过意不去。
正在这思想一闪念间,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飞快地从我身边跑过去,推着煤车过了坡,我不禁深深懊悔„„这件事发生在“一闪念间”,活动范围只是一个斜坡,涉及的人物有老人、小朋友和我,着笔较多的只是“我”一人,事情十分简单,对他人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甚至连一点影响都没有,可见这确实是“一件小事”。而另一位同学写了在动物园里,一位游客向东北虎乱扔食品,导致东北虎中毒生病的事。这就不能说是“小事”了,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竟然中毒生病,谁也不能说这是一件小事!
透视之二、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趣事”
“趣事”的“趣”指的是“趣味”。由此可见,仅仅有“趣”不行,还得有“味”。文中的人物做着开心,读者看了也开心,这就是“趣”;“味”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的趣事要让读者捧腹之后留有余味,值得品味、回味。纯粹的寻开心不能算是“趣事”。比如,一位同学写了他爸爸下班归来,已经疲惫不堪,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他灵机一动,用鸡毛挠爸爸的耳朵和鼻孔,使他爸爸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打喷嚏,还不停地抓耳挠腮„„最后摔了个“狗吃屎”,真是洋相百出,文章最后点题:这多么有趣啊!我们说,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算是“趣事”,首先,文中的人物有两个──父与子,儿子闲来无聊,拿老子寻开心,感到“有趣”;老子呢,工作之余,本想好好休息一会,但被儿子搞得“洋相百出”,不难想象,一定非常恼火,哪里还有半点“趣”味?就是读者看了,也只会感到这孩子不懂事,在搞恶作剧。而另一位同学写道:“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游艺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贴鼻子”:老师在黑板上画着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可就是没有鼻子,让学生蒙上眼睛轮流上去贴鼻子。游戏开始了,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脑袋顶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肚脐眼上,更有甚者,竟然把鼻子贴到了大腿上„„把小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该班长李想出场了,只见他跟地质测量工作者似的,东瞅瞅,西瞧瞧,左比比,右量量,然后才蒙上眼睛不慌不忙地走近黑板,把鼻子贴到了准确的位置上。调皮鬼张余向他讨教其中的奥妙,李想说:“天机不可泄露„„”贴鼻子这件事不光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就连成人做起来也兴趣盎然,这是“趣”;班长贴鼻子的奥妙是什么?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显得余味无穷,值得玩味,这是“味”。
透视之三、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难忘的事”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难忘”有两层意义,其一,经久不忘;其二,想忘也忘不了。一般来说,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对自己的成长起较大促进作用的事情都是难忘的,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触及肉体的,如挨打、挨饿、挨冻等;二指触及灵魂的,如得到特别的荣誉、受到严厉的批评、感到无比的愧疚等。这些事情由于触及到肉体和灵魂,往往经久不忘。而其中有些事情又是想忘也忘不了的,比如,做了某些不光彩的事又偏偏被人发现了,一想起来就令人感到尴尬,想忘掉这件事,但总是忘不了,它时时催人警醒,叫人发愤,促人成长。比如,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那是十年前发生的事了。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小伙伴的怂恿下,心情紧张地来到王大爷家的瓜地偷西瓜。大家爬出小沟,溜进瓜地,就着星光摸索起来。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儿跌倒,我吓得刚想跑,听到铁牛说:“笨蛋,那是西瓜!”我一摸,光溜溜的,果然是个大西瓜,我想把它摘下来,可那瓜藤十分坚韧,我只好趴下来,撅着屁股,低着头,伸嘴去咬。我的目光无意间向瓜棚一瞟,只见一个黑影箭一般直冲过来,“妈呀”,我尖叫一声,撒腿就跑,失足摔在地边的小沟里,一阵钻心的疼痛和无边的恐惧笼罩了我,狗叫声、人喊声渐渐遥远了„„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医院里,映入眼
帘的是王大爷那张慈祥的饱经风霜的脸,医生们正在忙着为我打针、敷药、缝伤口。付款处,我听到王大爷小声问“多少钱?”“三十五块八。”接着就听到数钱、开票的声音,顿时,无比的羞愧、难过和悔恨一齐涌满心头,我的眼睛模糊了„„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夏夜发生的事:天气炎热忘不了,第一次结伙偷西瓜忘不了,被狗咬伤住院忘不了,王大爷不但不怪反而为我付医药费忘不了„„一切都紧扣题目,而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年了还历历在目,可见确实是件“难忘”的事。
透视之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有意义的事”
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一、“对自己有帮助”,凡是有关学习知识、本领,提高自身素质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如学习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诸如烧饭、做菜、钉纽扣等劳动训练,学习骑车、下棋、维修技能技巧等等。二、“对他人有好处”,凡是在别人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比如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新来的老师出主意、想办法管理好班级等等。
三、“对社会有贡献”,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灾区募捐、支持“希望工程”、开展“学雷锋”“雏鹰行动”活动、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也都是有意义的。一句话,做好事往往都是有意义的。而那些纯粹描写坏人坏事或从中受到教育的事情(比如上文讲到的“偷西瓜被狗咬”)一般来说不能算作有意义的。
透视之五、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新鲜事”
这里的“新鲜”具有以下内涵:一是所选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别人是不清楚的;二是所选材料能紧随时代脉膊,反映时代足音的;三是所选材料是别人没写过或很少写的。如写《活雷锋》一文,如果选择“帮老爷爷推车、送小朋友回家、拾到巨款交还失主”等材料,虽说也可以,但这些材料太老、太滥,没有新意。一位同学写了“舅舅和贫困户结成了亲戚后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情,这个材料就显得新颖、独特,很能体现时代气息。
透视之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件事”
小学阶段的作文主要要求学生叙述“一件”事情。这里的“一”首先可以解释为“数目”,表示只有一,而不是二;其次也含有“整个、完整”的意思。那么,怎样来界定“一件”事呢?有两种方法:
一、狭义界定法。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简单、紧凑而直接。比如,小明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没有座位,主动让座,受到大家称赞。这一件事中,“大娘没有座位”是起因,“让座”是经过,“受到称赞”是结果,事情虽然短小、简单,但非常完整。小学生的习作大多如此。
二、广义界定法。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比较分散,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比较复杂,事情本身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事情,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体看来仍属于一件事情。这种类型多见于文学作品。比如,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中的《赤壁之战》和《跳水》两篇课文,“赤壁之战”讲的是东汉末年发生在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次战役,历时几近一年,人物几十万,地点遍及大江南北,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但全文按照“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战役结果”的发展顺序叙述,因此,不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数目”上看,这只能算是“一件”。再看《跳水》,文中写“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是事情的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在追猴子过程中遇到危险”是事情的经过,“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转危为安”是事情的结果,总的看来这是“一件”完整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本身又可以分解,比如,事情的起因部分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件事:因为环游了世界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这是水手逗猴子的起因;水手逗猴子取乐,这是经过;猴子放肆起来,这是逗猴子的结果。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可以看作一件事:猴子戏弄孩子是起因,孩子追猴子是经过,孩子遇到危险是结果。事情结果部分依然可以看作一件事:孩子遇险是起因,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是经过,孩子跳水脱险是结果。
总之,不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只要围绕一个主题,事情本身有明显的因果联系,结构比较完整的都可以算作“一件事”。
第六篇:学会审题
切题,这是衡量一篇命题作文的起码标准。如果题目没有看准,或者题意理解不透,写出的作文就会偏离题意,甚至文不对题。
有个同学在《我和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
我们的老师姓杨,50多岁,花白头发,满脸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她态度特别和蔼,从来不发脾气,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我们班到长城春游,杨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为了让我们玩得高兴,她带病参加了这次春游,使同学们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同学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记得期中语文考试的时侯,杨老师看见陈全同学作弊,气得满脸通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课后又找陈全同学补课,直到陈全弄懂了课文的内容为止。
杨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尊敬她,热爱她。
这篇作文有内容空泛、材料零散的毛病,但是,主要的毛病是没有紧扣题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和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要求作者通过“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人民教师平凡的事迹,歌颂人民教师高尚的品德,或者表现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上面这篇作文只写了老师,没有写“我”,更没有写“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算切题。
作文课上,或者考场上,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写起来非常吃力,想一点写一点,像挤牙膏似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时写了很长一篇,才发现写跑了题,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结果事倍功半,欲速不达,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
那么,怎样审题呢?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000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请看顾忆恩小朋友写的《书伴我成长》一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还没上学以前,我每天缠着妈妈讲《365夜》里的故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会翻出书橱里的书自己看。有趣的故事可把我迷住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我都爱看,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罗,“书呆子”的绰号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在亲戚中最小,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小不点,但有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并不小,还挺“大”呢! 那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濛濛细雨,打断了我们的话语。无意中,我和表哥同时发现屋檐下垂下来的几串鲜花:娇嫩的花瓣红中带白,色彩艳丽,花瓣丛中陪衬着许多嫩绿的叶子,绿叶和花瓣上垂着无数珍珠般的水珠,晶莹透亮,微动欲滴。啊!真美啊!表哥也神情激动,哟,他也被迷住了。表哥思索了一会儿,讲道:“飞花入檐数枝香。”表哥想不出第二句,故意考我。我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想到书中讲过诗句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回答道:“朱唇玉肤纤裙绿。”表哥微微一惊,看得出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亲戚们都夸我说得好。在他们眼里,以前的我是无知、幼稚的。现在,我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我真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书。
读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文学知识,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计算错误错了两道计算题。一下子,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呆。正巧,数学老师因为有事叫我去批考卷。我带上了笔,来到办公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没有回音。我推开门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第一张考卷认真地批起来。当我批到自己的一张时,心“嘣嘣”地乱跳,是批对呢?还是批错?要是批错了,那分数一定很低,要是批对了„„我最后决定就批对,就这一次,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刚想批,手却不自觉地抖起来。这时,有一个人跑进了办公室,我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的女儿,才读一年级。她一看见我便说:“姐姐,你批考卷够辛苦的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说完,便塞给我一本书,我接过书一看题目是《诚实》。我一惊,连忙讲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怎么的,慌得讲错了好几处,故事好不容易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因为小羊诚实了,所以羊妈妈原谅了它。是吗?”“是的,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含含糊糊地回答道。“那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都做诚实的孩子。”说完,她便一跳一蹦地走了。我接着又拿起这张考卷,批了两个叉,在分数一格写了87分。写完后,觉得轻松多了,懂得了什么是诚实,多亏了这本书,才使我没做错事。
是啊,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因为书是人们实践的总结。本文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直接点题,并引起下文。作者选材恰当,剪裁合适。文章中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略写,说明了书给人以知识的作用;第二件事是详写,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突出了书对人们道德品行修养的作用。文章自始至终扣紧“我”和“书”的关系,以及“书”如何帮助“我”成长。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请看吴铭小同学写的《我心目中的妈妈》一文:
啊!亲爱的妈妈,您生我,养我,哺育我,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最亲爱的人。可近年来我对您有了意见,您一定不理解,也许会伤心,可我说的都是实话呀!
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您的不幸——有两个女儿,而妹妹却是个痴呆。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成了您的“掌上明珠”。
记得我6岁那年,您带我到黄山游玩。我看见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梳小辫,心里羡慕极了,便轻声对您说:“妈妈,我自己试着梳小辫好吗?”可您却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会扎小辫呢?还是妈妈替你梳,妈妈梳得又快又漂亮。”妈妈呀,尽管当时我对您笑了,可心里十分不高兴,我总想自己会梳头多好,即使梳得不漂亮,也是高兴的。
妈妈,每当看见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女儿我心里难受极了。我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决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星期天,写完作业,我有些渴,拿起杯子准备倒水。“别倒!”一声呼叫把我吓了一跳。您几步走到我身旁,拿起暖水瓶,边往杯里倒水边说:“不行,不行,要烫着手的。你安心学习吧,我来给你倒。”我无可奈何地坐下来。唉!六年级了,还不能自己倒水喝。这和“小皇帝”有什么两样呢!
那次班级举行“钉钮扣”比赛,我好不容易把线结打好,却见别的同学已经把钮扣钉上了。我一着急,扎破了手。顿时,鲜血直流,好痛哟!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从此,“小公主”、“娇小姐”的外号便在同学中传开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妈妈呀,那时,我好恨您呀!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疼我,爱我,女儿领情,但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俩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沟。您只是让我钻题海,啃书本,不让我做事,不让我劳动,更不让我玩耍,简直要把我变成一个机器人了。我想:如果您能让我甩掉“小公主”、“娇小姐”这些不光彩的绰号,那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妈妈了!
这篇作文题目要求从“我”的角度、“我”的“心目”中来写“妈妈”。吴铭同学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从亲身经历出发,把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把自已渴望独立,渴望学会一些生活本领,渴望甩掉不光彩的绰号,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的愿望表露得恳切自然。在妈妈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小作者深深感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瞧不起的痛苦,在妈妈爱的“监视”下的孤独。“简直要把我变成机器人了”,是小作者对妈妈的禁锢方式发自心底的反抗呼喊。文中所举的不让自己梳头,已经上了六年级了还不让自己倒水喝的事例,是典型的溺爱教育方式的写照,而钉钮扣落后扎手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良后果。文章扣题紧密,取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审准重点。
看了作文题,要想一想题目的重点应该写什么。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出。
有一年,小学升学考试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要求:写片断。把一次语文考试开始时,监考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情续写出来,写到开始答卷为止(开头一节是统一写好的,要求接下去续写)。湖南省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考场作文,得了满分。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久久盼望的升学考试终于来到了。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健步走进了考场。整个考场的气氛是严肃而又平静的。
监考老师首先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紧张,静下心来再发试卷。”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也带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他是那么温和亲切,使我这个一进考场就忐忑不安的学生,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接着,监考老师拿起一叠试卷,随着轻快的步子,一张张试卷发到了同学们手中。我坐得笔直,两眼盯着卷子,生怕得不到似的„„随着一声轻微的纸响,一张将要决定我命运的卷子便来到了手中。
拿起卷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先看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啊,是续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呢!我又把整个卷子展开,呀!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空格,真叫人眼花缭乱。见了这张考卷,我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令人应接不暇;见了这张试卷,看到那些难题,又仿佛见到恶魔要征服自己。看着、看着„„我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么多的题,该如何做起呀?
“同学们,做题之前,先好好看看试题,看看每题的要求。你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要沉着、清醒。一会儿,听到铃声再动笔做题。”监考老师说得很清楚,真是一位好老师。望着他那慈祥的眼睛、花白的头发,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多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听了他的嘱咐,我仿佛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跳出胸膛的心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又细细地看起题来。
“铃„„”铃声响了,我赶紧拿起笔,作起题来。
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用第一人称写,先记录监考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发卷子时的动作,而重点描述自己阅读试题时的复杂心情。最初,是“迫不及待”,看到是“续写”,用“啊”,表示惊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接着,他把整张卷子展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看到许多空格,他感到“眼花缭乱”,感到“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让人“应接不暇”;他“又仿佛见到了恶魔”,他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一系列形象逼真的描写,把小作者临场那种复杂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来,写出了真实的感情。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由监考老师“慈祥的眼睛”和“花白的头发”的外貌描写,引起联想,监考老师像自己的班主任,从而受到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始终扣紧考题的要求,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一类题目范围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各有侧重点,同学们既要认真推敲题意,又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把文章写活。比如,《校园的早晨》,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的火热场面,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或者是热情歌颂园丁为培育新
苗不辞辛苦„„总之,审题的时候,既要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来写,又不要把思路限制得很死,避免千篇一律。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下面是陈颖同学写的一篇作文审题的体会,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作文时怎样审题广东省深圳特区园岭小学 陈颖
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都要注意审题,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得不到好成绩。每次作文,我都要仔细审题,然后才动笔。那么怎样审题呢?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分析法。
作文命题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或一个短句组成的,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目中词语的意思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写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比如《记一次爱科学主题中队会》,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一次中队活动,我们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好这次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记活动中的一件事,就不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了。又如《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这个题目限定的地点是在校园而不是在大街,也不是在家里。另外,这个题目限定写事,要求写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或几件事。在作文题目中,有的词语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例如《可敬的老师》,这个题目中的“老师”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描写对象。“可敬的”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比较法。
有些作文题目所用的词语相近,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审题时要认真加以比较,找出它的特点。例如写《我和母亲》这个题目,审题时可以和《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比较一下。前者要求我们写我和母亲两个人,特别重点要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重点写母亲一个人。这样一比较,写什么内容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命题的方法比较特殊,就要用特殊的方法审题。如有的作文题需要自己补充内容,如《我最喜爱的„„》,碰到这类题目,要先想一想题目后面可以补充什么词语。关于人物的:老师、同学、朋友;关于活动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关于事物的:工艺品、书籍、文具等,想好以后,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内容填上去,然后再写作文,就不会跑题了。
第七篇: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
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第八篇:作文审题点拨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也将会是金光灿灿的。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但写作的侧重点应放在“人生态度”上。在文中一定要指出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生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生存状况。但也要注意人生态度和生存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这个话题内涵很丰富,可多角度提炼中心,但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忌喊口号,表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选自冰心《繁星》)
阅读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以“妈妈(母亲)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中坚,是扶持丈夫的助手,又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与我们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写的太多了。母亲善良、含蓄、端庄、朴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富于奉献牺牲的美德太博大了。妈妈(母亲) 有三种解释:一指有子女的女子;二指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尊称;三用比喻义,如“祖国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拓展了,起码有三个角度可选:一是写自己的妈妈;二是写一位别人的母亲,是自己可尊敬的妇女;三是写广义上的“妈妈”。在文体选择上,可写记叙文,记“妈妈”的一件或几件事;可写散文,抒发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思念等感情;可写成议论文,针对“母亲”这一话题进行议论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己当成剐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点拨】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虽曾遭受到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它滋生了一种小虫。这种小虫繁殖极快,不停地蛀食这棵大树,终于有一天,摧毁了大树内在的生命力。参天大树竟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
要求就这则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点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审题。一株幼小的树苗在“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中“顽强地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而,这株大树却最终“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发人深省。衣服破了小洞不缝补,必会破成大窟窿,由事循理,小的坏事情、坏思想不加以抑制,终会酿成大错。不由使人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语。
欧阳修语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能不引人反省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呢? 有人说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然而也有人说:痛苦解除了,你说的完美岂不也不存在了?
请以“完美与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思辨性较强,乍看话题,考生可能坠入怪圈而一时糊涂起来。但结合话题,你便能发现话料所述正是“完美与痛苦”这一组矛盾的辩证统一:完美因痛苦的存在而存在,因痛苦的消失而消失;反之,不求完美无所谓痛苦,追求完美必有痛苦。完美与痛苦互相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明于此,上述命题中任何一条都可开掘立意,而选材就更广了,学习、工作、生活、科研中随处可见。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请以“寻找”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话料中的概括事实,在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仅仅罗列事实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提炼。可提炼的题旨很多,可以是知足常乐或水不满足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的思想方法等等,考生可选一小口切入,畅谈感悟与体验。若写记叙文,特别要注意立意,不能写个寻找遗失的钱包的故事敷衍成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使成巨富。
请以“我看读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入门不难,面对“我看读书”这一话题,读了十几年书的你,应该有话可写。关键是理解话料,你主张怎么读书,是沙里淘金,还是点石成金,这二者有何关系? 如何点石成金? 考生可择其最熟知的方面写,可记叙,可议论,也可夹叙夹议。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这样做的人必能写一手好文章。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其实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请以“做事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
【思路提示】
“做事与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试想人一辈子不就是做事、做人两方面吗? 但话料以写文章的文字风格与为人的仪态风度合而为一,通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让做事与做人合而为一,话题就有了限制,考生应在“如何把做事当作做人的一部分”这个方面开掘,思路便可打开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三境,进入第一境界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入第二境界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入第三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人做事,多类于此。
对此你有何感悟与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话题。可谈做人:这是返璞归真的过程,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看待人生中的事物是纯真而客观的;卷入红尘,杂念丛生,“精心处世”“刻意为人”;然而,生活的历练,终于使自己返璞归真,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亦可谈做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循此也有大量话题可淡。试题是开放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熟知的方面聚好焦。
10.请以“登的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标题作文。题眼是“体验”,关键要把自己在“登”的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描述出来。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生活。“登”的范围很广,登山、登楼、登长城、登宝塔都可写,体验也涉及方方面面,登高博见,登高自卑,登山之艰难,登途之诱惑,登无止境„„都可写。注意不要把体验写成了联想。
第九篇:作文审题双定向
审题定向定什么?
一般地说,审题定向要确定两个方向:第一,要确定命题要求反映的客观生活内容方向,这决定思维雷达向那种
生活领域去扫描、搜索;第二,要确定表现这种客观生活内容的文章体裁方向。这将决定作者思维的佳人以何种体裁范文为借鉴。
例一:记一件令我陶醉的事
(一)内容定向:写我亲历的而且是令我全身心地沉浸于其情境中的生活场景。
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你便可以伸出你的思维触角,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符合要求的典型生活事件,以及运用第六感观,再现其情境,再体验、感受,从而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特的立意来。
(二)体裁定向:题目中的“记”字启示我们,写此文要用记叙文的体裁来表现,写成议论文形式是不充许的,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的思维佳人便可以到记叙文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直到找到范文借镜,以便以范文思路框架,规范自己的不局谋篇作文构思。
例二,谈知识更新
内容定向:对知识更新的正确认识。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就可以开动你的思维钻机,对准“更新”的题眼,向思想的深层底蕴开钻,直到钻探出为什么要“更新”理由和怎样“更新”的作法,以及负载这“理由”、“作法”的血肉(论据)。
体裁定向:命题中“谈”字告诉我们,此文要用议论文体裁来表达,否则便是文不对体。确定这处方向以后,你便可以让你的思维骏马,驰骋在你学过的议论文的天地,直至寻觅到你以为满意的足资借鉴的议论文范文,以规范自己作文的逻辑思路。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客观生活才有所谓“反映”,所谓审题内容定向就是在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百花园”内确定一个反映的角度,从而为作文奠定一个立意选材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审题内容定向是作文构思的基矗有了一定的客观生活还要相应的文章体裁形式作为载体,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
所谓审题体裁定向,就是确定反映这客观生活经验的文章体载,以便遵循文章体裁属性、特征,把确定了客观生活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审题体裁定向是必要条件。
内容定向制约体裁定向;体载定向为内容定向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九篇: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 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因为,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
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 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
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 。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 改变自己的叫声? 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 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 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第十篇:作文审题审什么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题是关键的一环。
审题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等。
初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和中考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只不过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罢了。
有的题目会明确地提出字数和体裁要求。如:《路旁小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这样做对吗?》请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种题目,只需看清题目要求。
有的题目只给一个范围。比如:《我的„„》、《有趣的„„》或"人各有长处短处。请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像这种题目,在审题时就需要多用脑了,选择什么材料?写多少字?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还有的可能给你一幅画或一组画,也许是一篇短文。让你看后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尽管题目是五花八门的,但命题却是有它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命题规律,审题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们分别从不同文体的命题方式来研究它的规律。
1.记叙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命题。如:《哥白尼》、《祖冲之》。
(2)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做标题。如:《草地晚餐》、《分马》。
(3)用文章记叙的事件命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
(4)用记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做标题。如:《老山界》、《故乡》。
(5)用人物和事件作标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6)带有明显词语表明是记叙文的。如:《桃花源记》、《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
总之,记叙文的题目或标明时间,或标明地点,或标明人物、事件,或带有"记"字。
2.说明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说明对象做标题。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
(2)用重点说明的内容做标题。如:《统筹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议论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文章议论的问题做标题。如:《谈骨气》、《论雷峰塔的倒掉》、《捕蛇者说》。
(2)用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做标题。如:《反对自由主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另外,议论文的标题也常常带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像"论、谈、说、议、评"等字或"„„的启示"、"„„想到„„"。
掌握了各类体裁文章标题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审题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对体裁的要求,再按其它注意事项的要求去考虑,写出文章起码不会离题。但以下两种情况需在审题时格外用心。
(1)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四点要求:
<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
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2)再就是意兼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比如《路》,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总之,学会审题,具备审题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是要认真训练的。
参考练习:
(一)比较下列两组作文题,指出不同点来。
1.a .我们的语文老师b .我所希望的语文老师c .我和语文老师
2.a .为老师说句b .让老师说句话c .对老师说句话
(二)请指出下列各题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并判断文体。
1.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2.评"丢个馒头算什么"3.人民英雄纪念碑4.春
5.我最喜欢的人
第十一篇:作文审题十五法
1、同步审视法
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 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
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台湾省1981年大学联考作文题) ,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
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 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 ,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国各省(区) 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 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
帮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现以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 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 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198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对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求法对于审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事,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 ,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 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
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年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疯狂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暖流》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 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 ,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
吗? 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 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啊,资口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题旨,舜间完成审题任务。这里所说的“逆向入题法”,是说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以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改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战士面对着敌人的碉堡,从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较费力,伤亡也可能较重。如果不按常规打法,避开正面改从侧面或后面,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也许更能克敌致胜,取得辉煌战果。我们把这种作战方法借用来审题,就叫作“逆向入题法”。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譬如《谈好高鹜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鹜远法》,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鹜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再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题命题者已明确规定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立论。譬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立论。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近墨”小议》让我们自己来立论,也许从逆向入题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可能更富于创见。
12.超越雷池法
雷池是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典故出自{晋书·庚亮传》。东晋时庚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意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现在“雷池一词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必须超越雷池,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班听疯狂作文观摩课,听课老师当堂命了《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容易,但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帮知道它的写作范围极窄.一打上课钟刚刚坐定,命题者就走上讲台写出题目,未做任何指导,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这时从上课到命题,还不到一分钟,命完题学生就要写,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课堂上》,取材的范围严格说来也就是从上课到命题这么一分钟的时间内的事情。不越过命题的“雷池”,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大胆地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课,那么平常同学们的刻苦练习,老师的认真教学,领导的热心鼓励,家长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写进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还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题也就容易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可以反映同学们为四化建设而刻苦练习写作的事迹,可以歌颂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赞扬学校领导认真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可以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主题等等。再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越过“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之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论事法
顾名思义,就事论事意即就着某件事、某个问题,直接论述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不能指东说西或顾左右而言他。俗话说:“指着乌龟说王八,指着田鸡说青蛙。”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意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视议论文中的评论性题目,思想评论、人物评论、事件评论、工作评论、新闻评论乃至于文艺评论等,运用就事论事法来审视,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审题速度。
譬如《评弃学经商》这个题目,只能就“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总之,必须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展开议论。象《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试论阿Q 式的革命》、《谈谈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台独分子的卑劣表演》、《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小议“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学生捐款之我见》和《“越穷越生”管见》等题目,写作时原则上都必须就事论事,议论其是非,评价其曲直。舍此言他即可能走题。
当然,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会涉及被评论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为了
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评论服务。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么新奇,多么重要,都不能独立于文章之中两而自成观点。
14.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象《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 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 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15.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鱼与水》、《自由与纪律》、《时髦与创新》、《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发光与沾光》、《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我要学”与“要我学”》、《“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等等。
这类作文题,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为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譬如要想快速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实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立论,“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立论:“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例举的三种关系虽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做具体唯分析,从而做到既快速,又准确
怎样写作文(二):怎样拟题(7篇)
第一篇:说说作文的拟题
一、标题的作用
文题是文章的眉目,“文好题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可是,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时,对拟题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就是不了解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因而往往导致所拟的文题不是平庸呆板就是陈词滥调,不是平淡无奇拖沓冗长,不是平实浅显就是一览无余,不是文不对题就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平时都要重视和加强拟题训练。
二、拟题的原则: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
1、确切,指的是符合文章内容,同时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
2、精炼,指的是标题字数恰当,不宜过长。
3、生动,指的是题目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
4、新颖,指的是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给人新鲜感。
5、有意蕴,指的是有内在的含义。
6、有文采,指的是标题有诗意,有文学韵味。
三、拟题的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
2、要合理出新。如果标题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3、标题不能过长,一般不要超过8个字,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4、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5、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可以适当想象,但要联系实际生活)。
6、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或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2)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3)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总之,联想要丰富、合理,要融于广袤的时空中,抓住事物间的联系点。
四、题目的类型
1、话题型,如以“生活”为话题,就直接套用话题:《关于生活》;如以“同桌”为话题,就拟题为《同桌的故事》,这些题目不能体现考生的创造才能,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2、观点型,如以“位置”为话题就拟题为《有为才有位》;以“成功”为话题就拟题为《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以“合作”为话题就拟题为《合作是人类共同的选择》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见解,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比话题型的题目要好。
3、文采型,我们应鼓励同学们要在观点型题目的基础上,运用必要的修辞手段,使题目真正做到不同凡响,一见难忘。如《乘着音乐的翅膀》、《梦想,从这里起航》、《“诚信”流浪记》„„
或称为:
a 、老实型。老老实实的采用原话题的原词句,并不多加改造。如《心灵的选择》《小议诚信》。
b 、深化型。对原话题理解的基础上,所拟文题或明确主旨,或概括内容,或体现思路,或表明特色,如《高扬道德的大旗》《失败是种难言的美丽》《人在旅途》。
C 、艺术型。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常见的如比喻式《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夸张式《世界很小是个家》,引用式《你不该悄悄地走开》(歌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诗句),反问式《21世纪你美吗》《岂可回族街头卖猪肉》,情景式《滑铁卢上空的雄鹰》《带着三句话上路》,符号式《出发+拼搏=到达》,呼告式《妈妈,我想对你说》,对比式《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三种情况以后两种为好。
五、作文拟题的方法:
(一)修辞法
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再比如《它是一棵白杨树》。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你别把我看扁了》《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再比如《玩物丧志?》
4、设问。《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
5、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再比如《我的病例诊书》。
6、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再比如《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少一分冷漠,多几许关爱》等。
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再比如《日子上学记》。
8、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2)借代
9、层递《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10、比拟《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11、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再比如《痛并快乐着》。
12、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13、顶真《读书乐乐读书》《活读书书读活》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4、反语《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5、仿拟《我是服务的小行家》《读书就是爱自己》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6、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风物长宜放眼量》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再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反复《“我”为我服务》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8、通感《绿色可听》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19、叠字修辞:“小巷深深,老街长长”,“深深”“长长”这一对叠字,将我们带入了一种绵绵不尽的悠悠情怀之中,仿佛与作者一起去探访柯灵先生的家乡,一起溶化在先生的浓浓乡情之中,朴素中又情味隽永,余韵茵茵。
(二)引用法
1、引用诗句
--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 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2、引用流行歌词
--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3、引用名句
----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三)反常法
--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四)符号法
1、数学符号
--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
-- 荒谬式:以“游戏”为话题--《7+1 =8》--学习与游戏的结合
--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 不等式: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2、标点符号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五)点铁法(北宋江西诗派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以“童年”为话题--《水中的童年》《与樱木花道一起成长》
以“父亲”为话题--《从头开始》--作为理发师的父亲
以“帮助”为话题--《“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护送残疾同学上学
(六)悬念法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之为“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可以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小题大做,运用错觉制造悬念,如《破不了的“案”》;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等。
(七)增补法
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这是最简捷方便的拟题方法。如以“树”为话题,可拟《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树林》、《植树,生存的希望》、《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主题更明确集中,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又便于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法最为简单,但新意不够)
第二篇:跟课文学命题
只要我们留心学过的课文题目,就知道应该怎样命题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题目的。
1、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为题。例如:《爱迪生》、《李时珍》、《罗盛教》、《詹天佑》。
2、用文章中所要描写的事物为题。例如:《瀑布》、《燕子》、《火烧云》、《黄河象》。
3、用文章所要记叙的事情为题。例如《赶羊》、《捞铁牛》、《草船借箭》、《放风筝》。
4、用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例如:《在八角楼上》、《在炮兵阵地上》、《大理石街》、《在仙台》。
5、用事情及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例如:《赤壁之战》、《参观人民大会堂》、《十里长街送总理》。
6、用文章记叙的重要人物及与主要人物是紧密联系的事情为题。例如:《王冕学画》、《总司令换房子》、《晏子使楚》、《小马过河》。
7、用所描写的事物及事物的特点为题。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草塘》。
8、用文章中紧密联系的人和物、物和物为题。例如:《我和企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狐狸和乌鸦》、《蛇与庄稼》。
9、用自己对事物的印象、感受为题。例如:《劳动最有滋味》、《我爱故乡的杨梅》。
10、用特定的环境及特定环境中的人或物为题。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曼谷的小象》、《沙漠里的船》。
课本中的课文,有的还用事情的结局为题,如《将相和》,有的用事情及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为题。如《草地夜行》,有的用人物的语言为题,如《" 你们想错了" 》等等。
第三篇:拟题的8种方法
1、并列式标题拟题方法
这种文题的写作对象是并列关系中的每一个,如《幻想、理想和现实》,就属于并列式标题。请看例文:
我们通常说:“幻想是虚无缥缈的,没法实现的;理想是有根据的,是可以实现的。它们之间根本是两回事。”这话对吗?
童年的时候,曾听祖父说过一件有趣的事。他说:“我少年的时候,每天晚上要爬到楼上去睡觉,于是常常对人说:‘假如有一天,我只踏上梯子的第一级,那梯子便会自动地往上爬,那该多好啊? ’当时的人都说我是痴人说梦,我自己也笑了。”这是幻想——祖父少年时期的幻想。
三十年过去了,祖父的儿子也成为少年了。他看到报纸,知道了外国有自动电梯,于是他说:“假如有一天,这儿也象外国一样,只踏上梯子的第一级,那梯子便会自动地往上爬,那该多好呢。”当时的人说:“再等些日子吧,总会实现的。”这是理想——父亲少年时期的理想。
又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祖父、父亲和我一同踏到梯子的第一级上,那梯子真的自动地往上爬了。这是现实,今天所亲身经历的现实。于是,祖父少年时的幻想,父亲少年时的理想,都变成为事实了。这能说幻想和理想是不相同的吗?
由此可知,世界上许多科学发明,最初都只是个潜伏的幻想,经过科学家们把它整理成为有系统的理想,再加上成年累月的研究、探讨、实验,才能使它实现。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梦想去月球探望嫦娥,那时只是个神话,谁想到会有今天太空人登月的壮举呢?
所以,幻想、理想和现实,根本是同在一条轨道上。能不能把幻想和理想转变为现实,那完全是掌握在人们的手里,有人永远滞留在幻想的那一端,对着它叹气,有人却能将它转变为现实,为人类造福。关键就在于行动,如果没有行动,不论幻想的花朵开得多么美丽,都不会结出果实来的。
这篇文章从提出问题——“幻想、理想是两回事”开始,深刻地剖析了幻想、理想、现实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到最后解决问题:“幻想、理想和现实,根本是同在一条轨道上”,因此,用“幻想,理想和现实”作标题是恰当的,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2、反问式拟题方法
以反问句的形式拟定题目称为“反问式标题”,如:《女孩真的比不过男孩吗? 》,请看例文:
有报道说,女子的智商不如男子高。不少以“男子汉”自称的男孩便说女孩子比不过男孩。那么,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女孩的体力是不如男孩,但在许多方面,女孩真叫男孩望尘莫及。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受到全人类的尊崇。早在她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使同学的“男子汉”们甘拜下风。难道说,女孩比不过男孩吗?
亚运会上,15岁女孩陈翠婷一鸣惊人,为祖国夺回两枚金牌。这个年纪最小的参赛者成绩异常突出,从为国争光
上来说,她不比李宁、许海峰逊色,难道说,女孩比不过男孩吗?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女老师麦考利夫在美国航天飞机失事时为人类航空事业献身,修氏定理为人们解开血液循环之谜„„看来,只要努力,女孩的成就不会在男孩之下。
现今社会是知识剧增的时代,女孩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得成才,在科研上,在各行各业中做出一番成绩。那么,怎样才能成才呢?
勤奋学习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学习方法犹如路标,走上方向正确的路,还得先过三关。它们是由于女孩的性格弱点和世俗偏见造成的。究竟哪三关呢?
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仿佛是给男生承包了似的,女孩总是埋头于整理笔记。问她们为什么很少回答,她们大多是说:“我不敢。”“答错了怎么办? ”这就是由于羞涩造成的“羞闭关”。女孩沉静,爱思考,这些固然也是美德,但若这样把自己强制成一个惰性分子结构,又怎么能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呢? 知识,是世界发展的“心脏”;信息,就好比“血液”。女孩首先就得闯过第一关——羞闭关,成为性格开放的人,去接受新鲜的“血液”。
在我国,很多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长辈们总爱抱着“女孩子没出息”的话不放,动不动就用“没见识”去训斥女孩。这最容易造成女孩子“我不如男孩”的心理,这种自卑就造成了女孩成功路上第二关„„“自卑关”。一旦形成了自卑,女孩就会感到低人一等,处处拘谨,渐渐变成听天由命、任人摆布的人。不能自主,当然更谈不上拼搏奋斗。闯不过“自卑头”,成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现在的青年们爱说:“走自己的路。”借用这句话表达年轻人不要被世俗偏见束住手脚,应当去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也不为过。对女孩来说,这就是越过成功路上最后一关——“依附关”的号召。由于旧中国的封建时期太长,“重难轻女”的旧观念很有市场,女子被剥夺自主权力,生活依靠男子,就产生了依附感。这个“依附关”一直是女孩成才的一大障碍。一个什么都要依靠别人的人能成才吗? 女孩只有闯过了“依附关”,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才。
过了这三关,成功之巅就不远了。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女伟人,不都具有胆大、自信、独立的素质么? 她们闯过三关,踏上成功之巅,敢和“男子汉”们争高低,比胜负。我们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女孩的力量不可轻视! ”
我们现在十三四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希望,10年后,我们也将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这篇作文就是以反问句形式命题,作者运用大量事实证明并反驳“女孩不如男孩”的观点,并指出女孩是不可轻视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3、观点式拟题方法
这种标题往往是某种论点,用论点作标题,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不容易跑题,而且,容易拢住思路,使文章中心突出,行文简洁。如:《分数不宜当众报》,请看例文:
瞧,很多同学都伏在桌上,不敢抬头。为什么? 原来老师正在报分数。
分数不宜当众报,因为这给考得差的同学刺激太大了。人总是要面子的,谁不希望名列前茅? 考分低了,本来心里就已经够难过了,老师再当众报出这低分数,好比“雪上加霜”,令人难堪,无地自容。有的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厌恶学习,甚至退学。
分数不宜当众报。因为分数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水平。据说,苏轼、李时珍、蒲松龄、曹禺、严文井等人都曾有考场落第的经历,但经过不懈努力,又终于成为大家。相反,有些考场上的佼佼者,后来却碌碌无为也不在少数。再说,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我们在学校学的功课很多,何须门门得100分?
分数不宜当众报,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可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自觉、轻松、愉快,不至于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或嫉妒他人,引起同学间的不和。
我看,分数还是个别通知本人好。这样做,凡有大志者,都会从自己的分数中看到成绩与不足,从而又从零开始,奋发进取。至于无志向的人,好坏都无动于衷,那是另一回事。
当众报分数,不好。作者在指出当众报分数危害性的同时,诚恳地提出了“分数还是个别通知本人”的建议,有理有节,情寓理中。
4、拟人式标题的拟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非人物人格化,使事物具有人的情感、思想、方法、举止等。如:《小溪流的歌》,请看例文:
小溪流在狭长的山谷里奔流了很久,后来来到了一个拐弯的地方。那里有一截枯树桩,还有一小片枯黄的草。枯树桩年纪很老,枯黄的草也不年轻。他们天天守在一起,就是发牢骚。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合适,什么都没有意思。后来连牢骚也没有新的了,剩下来的只有叹气。他们看着活泼愉快的小溪流奔流过来,觉得很奇怪,就问他:
“喂,小溪流! 这么高兴,到哪儿去呀? ”
小溪流回答:
“到前面去,自然是到前面去呀。”
枯树桩叹口气说:
“唉,唉! 忙什么呀,歇会儿吧! ”
枯黄的草也叹口气说:
“唉,唉! 累坏了可不是玩儿的,就在这儿待下来吧,这儿虽然不太好,可也还不错。”
小溪流看看他们笑了笑:
“为什么呀? 就不! 不能够停留! ”
一转眼小溪流就把他们丢在后面了,他又不住地往前奔流。前面出了村庄。村庄里有水磨等着他去转动。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又有些旁的小溪流来同他会合在一起,小溪流就长大了。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沙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漩。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有一只孤独的乌鸦懒懒地跟着他飞行了一阵。乌鸦看见小河总是这样活跃,这样匆忙,觉得奇怪,就忍不住问:
“喂,小河! 这么忙,到哪儿去呀? ”
小河回答:
“到前面去呀。”
乌鸦往下飞,贴近了他,恐吓他说:
“嘿,别高兴! 还是考虑考虑吧,前面没有好玩意儿。”
小河没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他笑了一笑:
“为什么? 才不听你的咧! 就不能停留! ”
乌鸦生了气,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
“呀! 呀! 呀! ”
小河很快地就把乌鸦丢在后面,又不住地往前奔流。 这是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的名作《小溪流的歌》中的一节文字。其实,全文都是写小溪流,这里不必全引。
这是一篇极富象征意味的童话。我们知道,童话是具有幻想性质的向儿童说理的故事,这里的小溪流的故事意在说理,即少年儿童要象小溪流那样永不停息地奔流,克服种种困难去追寻美好的理想。这个深刻的道理,作者不是生硬地空洞地写出来的,而是通过象征性的故事,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其中的道理。
因为运用了象征手法,所以这篇童话就是成人读来也感到回味无穷,其思想意义具有较强的扩张力和辐射性,这也体现了说理象征的美。
5、设问式标题的拟题方法
以设问句形式拟定标题,称为设问式标题,如:《其他的人怎么办? 》,请看例文:
有句外国谚语说:一个傻瓜提的问题,二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其他的人怎么办? ”就属于这类问题。你跟他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他问“其他的人怎么办? ”你跟他说脑力劳动是非常辛苦的,应当得到较好的照顾,他问“其他的人怎么办? ”你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是单纯为了知识分子,而是为了建设四化所必需的,他说“其他的人怎么办? ”
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就好像是贬低“其他的人”,就是摆不平,就是违反平均主义,就是打乱“大锅饭”的神圣秩序。说到底,“其他的人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根子是平均主义思想,是摆平、拉平、不许冒尖的哲学。
根据这句话来推论,那末知识分子最好还是安心当“老九”。什么伯乐与千里马之类的比喻都是空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哎哟哟,千里马要吃这么多的细粮,“其他的马怎么办?
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据小说家言,关羽和张飞就不赞成,莫非也是考虑到“其他的人怎么办? ”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的知识分子都够得上是诸葛亮或千里马,我只是说,即使要对诸葛亮这样第一流的人物落实政策,也很可能被滞于“其他的人怎么办? ”这类闲言冷语之中。 〖HT 〗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以设问句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充分暴露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害人不浅。
作者在指出“其他的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根子是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是摆平、拉平、不许冒尖的哲学后,为了使这种错误暴露得更其明显,作者通过合乎逻辑的推郏? 把千里马吃粮要遭非议,诸葛亮出山将被否决的“结论”展示给读者,让人们去品味这个“傻瓜提的问题”的荒谬可笑的程度。这样的推论和引申,比一般的分析往往更精彩和促人思索。
6、限制性标题的拟题方法
有的写作对象十分广泛,而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拟标题时应将写作对象的范围做一个确定,比如:《我的妈妈》,请看例文:
放学了,我高高兴兴地挎着书包回家,因为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要把这喜讯告诉妈妈。刚拐进巷子,就见地上有张“花纸”,随着风上下飘动,我出于好奇,伸手把它抓住。展开一看,啊! 是张十元的钞票。左右无人,我立即把钱揣在口袋里。到家后,我把好消息告诉了妈妈,说:“学校还发了十元钱奖金呢!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谁知,到吃饭的时候,妈妈以怀疑的眼光,不信任的口气,老是盘问我这十元钱的来历。她越问,我越不安,脸上一阵阵发热,终于露出了破绽,不得不一五一十地说明钱的来历。出乎意料,妈妈没责备我,反夸奖说:“能认错,能说实话的就是好孩子。”接着就动员我把钱送到派出所去,还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更何况你呢? ”
星期天到了,妈妈带我逛公园,我高兴极了。着上新衣服,穿上新皮鞋,又钻山洞又划船。体息时,我与妈妈上
厕所,在厕所里妈妈拾到个花钱包。打开一看,唷! 里面有二百多元现金,还有一张一千五百元的存折,数目可真大。妈妈随即问人,但没有人说丢钱包,就带我到厕所门口的栅栏旁等候。等了个把小时,不见有人来找。我急了,要妈妈继续带我玩,妈妈却反复对我说:“丢钱的人,一旦发现钱包丢了,不知要急成什么样子。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这样,妈妈怎么也不肯走,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有个胖阿姨来找,急得满头大汗。妈妈问清了包的花色与包里的钱数,就交还了她,她连声感谢。妈妈这才带我离开厕所旁的栅栏„„
这就是我的妈妈,是妈妈教我做人,是妈妈教我做个诚实的人,做个为别人着想的人。
这篇作文的写作对象是妈妈,加上一个限制“我的”更加突出了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于“我”学习做人的深刻影响。
7、引用式标题拟题方法
主要是指引用名人名言、名家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如:《谦受益满招损》,请看例文:
从古至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它之所以流至今,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三国时代的关羽可谓是蜀国一员虎将,从桃园三结义到建立蜀国这一时期内,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无人能敌,可是他晚年时却骄横自大,以至于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被俘,引来杀身之祸。同时代魏国的杨修才华横溢,但恃才狂放,以至被曹操忌恨所杀。古代的例子很多很多,他们都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挫败,甚至送掉了性命。外国的例子也不少:如拿破仑、波斯帝国皇帝、恺撒大帝等,都是因为一个“满”字而成为失败者。
的确,骄傲自满是人精神上最忌讳的东西。相反,只有谦虚才能令你拥有世界上最崇高最可爱的品格。
人们对待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有的人是对的,有的人是错的,但彼此互相勾通的最好办法就是谦虚。无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谦虚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信赖与同情,彼此思想才会勾通。
福楼拜是法国作家,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因此有很多好朋友如莫泊桑、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当有什么问题时,他都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总结起来成为自己的观点。
对于牛顿,大家并不会陌生,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的巨人,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不断地求索攻坚,攻克了不少数学、物理学上的难题。在钻研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从不骄傲自大。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普经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么一个伟人能说出如此谦虚的话,可见他应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保持谦虚谨慎更是必不可少的品格,让我们永远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这篇作文以名言“谦受益,满招损”为题目和论点并通过历史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最后紧扣文题,说明作者对这句名言有较好的理解。例文的不足之处是语言不够流畅,影响了文章的感召力。
8、特征式标题拟题方法
这种拟标题的方式是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写作对象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标题,这种方式可以使文章中心更明确、更集中,突出主题。如:《愉快的回忆》,请看例文:
初中三年一晃就过去了,我即将跨入高中阶段。在这个时刻,我心中是如此深情地留恋着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的记忆中,最惬意的是初三第一学期时的一次野炊活动。
那时,刚考完期中考试,为了使同学们放松一下,老师决定去洪山庙搞一次野炊。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在一天之内就把野炊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准备好了。
野炊那天,秋高气爽。清晨,同学们全副武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有的提捆柴火,有的提着菜和油,有的还背着铁锅、水壶、铁铲,真像是去远征。
经过近一个钟头的行军,我们终于来到了洪山庙。这时,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洒满了绵绵的群山;茂密的林中闪烁着一条条七色的光柱,给站立在山头上的同学们抹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鸟儿也“喳喳”地卖弄着清脆的嗓子,仿佛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同学们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一面忙碌起来了。男同学去挖灶,女同学则三五成群地在山下池塘边洗菜、淘米。大家互相帮助,男女同学间的界限也在此时消失了,真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不一会儿,穹形的山头陆续升起了几股袅袅的炊烟,同学们烧火煮饭了。我们这组共10人,在背风的山坡上搭了两个灶,由我当“伙夫”,掌管着两个灶的点火、烧火。组长还派了一个男同学为我砍柴,当助手。能干的肖波同学扎着条围裙,俨然是一位大厨师,在指挥着切菜、炒菜。瞧! ”书呆子”易广红把他家的菜子油拿来充公了,他正在向肖波同学请教怎样炒菜呢! 那模样,可真够认真的。你看张东逞能要烧火,熏得眼泪直流,鼻子上还抹了层烟灰,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大家都争着做事,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空气里散发着饭菜的香味;同学们愉快的笑声和锅、勺撞击的声音组成一组奇特的生活交响曲。
中午11点多钟,我们组已经炒完了最后一个菜,准备进餐了。嗬! 菜可真不少! 有肖波炒的金黄的鸡蛋,还有我炒的芹菜肉„„共有11个菜,比学校的会餐还丰盛。同学们团团围坐在“餐桌”旁,端着饭碗,品尝着各样菜,脸上充满着幸福的笑容,大家都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力更生的快乐„„。吃完饭,同学们又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了调节和放松,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生活能力。这只是我初中一次极小的活动,就如此有趣,怎能不使我留恋我的初中生活呢? 又怎能不勾起我对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呢?
这篇作文,紧扣“愉快”这个题眼,通过一次野炊活动的记叙和描写,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文中用了“非常高兴”、“愉快的笑声”、“棒腹大笑”、“自力更生的快乐”、“增添了乐趣”等词语,表现了青少年学生对生活的强烈兴趣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用愉快的回忆为题非常恰当。
此外,还有许多拟题的方法,如还可以采用直呼读者法,由此及彼联想法、点明时间地点法等来拟题,但是,法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依据作文的内容来定,切不可教条的搬用,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方法,是供同学们思考的,以开启大家的思路。
第四篇:巧拟作文题
众所周知,孩子刚出生,家长就要动脑筋,为孩子起个好名字。我们写作文也一样,要为自己的习作拟一个好标题。因为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窗口”和“眼睛”,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句话说:“题好一半文”,意思是题目起得好,文章也就成功一半了。这话确实不错。那么,应该怎样给文章拟个好标题呢?
一要小一点,标题小容易出新意。如《绿化祖国大地》改成《我爱小树苗》《小树,我的朋友》《我和小树苗一起成长》,题目不仅具体,还容易把握内容。
二要实一点。题目拟得太空,摸不着头脑,不好下笔。如《歌唱妈妈》就会令读者不感兴趣,而改为《妈妈的眼睛》《妈妈的双休日》《妈妈的手》,不但实在,而且富有新意。
三要新一点。老一套的题目,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如《游戏机真害人》,老是以它为题,就会有陈旧之感。如改成《美丽的陷阱》《游戏机害人精》,就比较新颖。
四要巧一点。题目太浅太真,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如《这样的阿姨讨人喜欢吗?》《我家还缺啥?》《鞋医生》,就富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给人以巧妙之感。
怎么样?希望你为作文拟题目时也能做到“小、实、新、巧”,为你的文章添彩。
第五篇:怎样拟定单一式标题
单一式标题的特点就是作文的题目和作文内容相符合,这种标题往往没有什么限制,写起来也比较自由,只要是相关的对象均可写入文章中来,如:《窗口》,请看例文: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从窗口往外看,天似乎被一层灰纱遮住了,那么朦胧,那么神秘。那后面藏着什么呢? “天在流泪。”你说。
我于是惊愕地转过头,看见你茫然地望着那灰暗的天空,那双眸子,是那样无神,似乎也罩着一层灰纱。“兰„„”我轻声喊道,你没回音,仍旧呆呆地盯着那莫测的天空,忽然,一丝银光在你眼中出现,从那层灰纱下,渗出了一些晶莹的东西,顺着你的脸颊,缓缓地往下流着。兰,你在想什么?
我知道你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你父亲是拾荒者,又常常得病,母亲忍受不了贫穷,早已离开了这个家庭,远嫁他人。近年来,许多家庭都富裕起来了,可你的父亲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仍然守着那副破烂摊子过日子。他含辛茹苦,起早贪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钱供你读书,盼你长大能有些出息,可你不知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上来„„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我曾听过你唱歌,那嗓音多美啊! 可在班级的文艺晚会上,你却睁着那双无神的、惊恐的眼睛,推辞着,宁肯把自己关在冷清的宿舍里,也不肯上台。记得那一次,捣蛋鬼王超曾讥笑你的衣服是出土文物,你的鞋是盘古开天地时穿的,说你是个没娘的孩子。当时你没有哭,只是那双眼睛上蒙着的“纱”更厚了。后来,当王超在同学们的斥责下向你认错时,你却紧捂着脸哭了。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记得你悄悄对我说过,你长大后要当个女作家。我知道你的作文写得挺好,老师常常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于是我向祝福,那时候,你的眼睛放出了光彩,就像两颗闪亮的黑宝石,你知道它有多美吗? 可是,才过了一会儿,它又黯淡了,继而又蒙上一层厚厚的灰纱。你垂下头,摆弄着衣襟,讷讷的说:“不„„我,我怎配当一个作家呢? 我,不行的,不可能的„„”听你说这些,我的心都发抖了,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兰,我明白了,你的自卑,自己轻视自己,对不对? 你用自己的不幸编织了一张厚厚的网,把自己罩在里面。何必呢? 兰,成功在于人的发愤而不取决于人的遭遇,并且,你也应该知道: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敞开你心灵的窗口吧,兰! 我愿透过那敞亮的窗口,看见你美好的人生,愿你的眼睛永远放出灿烂的光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篇中考作文,就是扣住这句箴言来写“窗口”这个题目的。
这篇作文,把“窗口”作为自己的观察点,从房间的窗口联想到兰的“窗口”,从“天在流泪”转而想到兰眼中的“晶莹的东西”,最后揭示了兰流泪的根本原因,并真诚地向兰提出自强的忠告和祝愿,表现出了小作者的善良、敏感及对他人的关爱。文章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所以用“窗口”作题目非常恰切。只是文章前面的描写,调子过于低沉了,虽然结尾出现亮色,但是仍显得有些“软”。
第六篇:拟题五招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
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
《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发挥想象,《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
又如: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为文。
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
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
时候,我们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般拟题:
《谈音乐》《音乐与人生》《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音乐的价值》
运用修辞:
①比喻新颖,过目难忘《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
②对比鲜明,各显其妙《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
③巧用借代,别出心裁《“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
④采用设问,耳目一新《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四、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例如:
①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②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
③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
④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目。
⑤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目。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
《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
《1234567 i》,抒写音乐情怀;
《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
《8 与发》《雷锋“出国”了》
《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第七篇:画龙应该这样点睛:
一、标题确切是前提
二、标题新颖是关键
三、标题简洁是核心
四、多角度拟题是技巧
怎样写作文
何丽华
(一)怎样审题(11篇)
第一篇:如何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 x x 》、《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 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六、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第二篇: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
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第三篇:你会审题吗
怎样审题呢?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定内容
审题时,先找出题目的中心词,再细细体会这个中心词和题目中其他词的含义。比如《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中心词是“事”。根据这个中心词,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内容是记事。题目中“值得”“回忆”两个词说明所记的事是有意义的,发生的时间是比较久远的;“一件”表示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有些题目,初看好像差不多,但只要找出每个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找出“题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每个题目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比如《辛勤的老师》《学生的知心人》《我的启蒙老师》三个题目,都写学校的老师,但是写的重点却不尽相同。第一个题目的题眼是“辛勤”,重点是写老师怎样含辛茹苦地工作。第二个题目的题眼是“知心”,重点是写老师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第三个题目的题眼是“启蒙”,重点是写第一位引导“我”走向知识宝库的老师。再比如《好同桌》《好同学》《好伙伴》三个题目,“同桌”指同桌学习的同学;“同学”包括学校内任何一个同学;“伙伴”比“同桌”和“同学”的范围大得多,不仅指同桌、同学,还可指邻居、相隔很远的好朋友,甚至还可以是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找出题眼,才能弄清记叙对象、题材范围,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
二、看题目,定人称
一般说来,写自己的事用第一人称,如《我的一天》《我爱红领巾》《我的梦》;写别人的事用第三人称,如《爸爸的童年》《他进步了》《好队员》。还有一些题目,用什么人称可以自由选择,如《在困难面前》《夏夜》《在抗洪救灾活动中》,主要看内容是写自已还是写别人的事。
三、看题目,定体裁
一般说来,《记XXX 》《一个XX 的人》《XXX 的事》这一类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日记一则》《给XXX 的信》《读》这一类题目,则要求写成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第四篇:审题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 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
优秀的作品来。
第五篇:谈谈小学作文的审题问题
请看下面作文课堂教学片段(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作文):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写的题目是《一件小事》,请大家思考,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甲学生:这篇文章是要求写“事”的,不是写人或写景的。
乙学生: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丙学生:这件事还必须非常“小”。
师(边点头赞许边板书写事一件小):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些要求自行拟稿„„
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写的作文小事不“小”,且有的没有把一件事写完整,有的写成了两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时出现了“盲点”:如怎样的事才算“一件”?什么样的事才算“小事”?这些问题对于刚涉足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决不能忽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中又以叙事为核心。纵观现行的五、六年制语文课本,叙事系列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一件小事,一件趣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新鲜事,一件有意义的事。笔者从事小学作文教学及研究近二十年,感到好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区”:对诸如“小”、“趣”、“难忘”、“新鲜”、“有意义”、“一件”等问题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也许是以为这些问题太微不足道,忽视了;也许是心中无数、把握不准。其实,这些词语是题目的眼睛,有人称之为“题眼”,如果成了“盲点”,势必会使学生形成“盲眼”现象──看不到或抓不住“题眼”,把握不住写作重点。下面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审题“盲点”问题作必要的透视,与同行商榷,权作抛砖引玉吧。
透视之一、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小事”
笔者认为,所谓“小事”,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事情发生的时间短暂,二是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三是涉及的人物较少,四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简单,五是事情本身对别人或社会不造成较大影响。(当然,也有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做大事的,但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那只能算作特殊情况了。)比如,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放学后,我冒着蒙蒙细雨回家,路上看到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吃力地拉着煤车上坡,帮助推吧,又怕别的同学看到以为这人是我的爷爷;不帮助推吧,良心上又过意不去。
正在这思想一闪念间,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飞快地从我身边跑过去,推着煤车过了坡,我不禁深深懊悔„„这件事发生在“一闪念间”,活动范围只是一个斜坡,涉及的人物有老人、小朋友和我,着笔较多的只是“我”一人,事情十分简单,对他人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甚至连一点影响都没有,可见这确实是“一件小事”。而另一位同学写了在动物园里,一位游客向东北虎乱扔食品,导致东北虎中毒生病的事。这就不能说是“小事”了,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竟然中毒生病,谁也不能说这是一件小事!
透视之二、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趣事”
“趣事”的“趣”指的是“趣味”。由此可见,仅仅有“趣”不行,还得有“味”。文中的人物做着开心,读者看了也开心,这就是“趣”;“味”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的趣事要让读者捧腹之后留有余味,值得品味、回味。纯粹的寻开心不能算是“趣事”。比如,一位同学写了他爸爸下班归来,已经疲惫不堪,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他灵机一动,用鸡毛挠爸爸的耳朵和鼻孔,使他爸爸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打喷嚏,还不停地抓耳挠腮„„最后摔了个“狗吃屎”,真是洋相百出,文章最后点题:这多么有趣啊!我们说,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算是“趣事”,首先,文中的人物有两个──父与子,儿子闲来无聊,拿老子寻开心,感到“有趣”;老子呢,工作之余,本想好好休息一会,但被儿子搞得“洋相百出”,不难想象,一定非常恼火,哪里还有半点“趣”味?就是读者看了,也只会感到这孩子不懂事,在搞恶作剧。而另一位同学写道:“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游艺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贴鼻子”:老师在黑板上画着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可就是没有鼻子,让学生蒙上眼睛轮流上去贴鼻子。游戏开始了,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脑袋顶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肚脐眼上,更有甚者,竟然把鼻子贴到了大腿上„„把小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该班长李想出场了,只见他跟地质测量工作者似的,东瞅瞅,西瞧瞧,左比比,右量量,然后才蒙上眼睛不慌不忙地走近黑板,把鼻子贴到了准确的位置上。调皮鬼张余向他讨教其中的奥妙,李想说:“天机不可泄露„„”贴鼻子这件事不光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就连成人做起来也兴趣盎然,这是“趣”;班长贴鼻子的奥妙是什么?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显得余味无穷,值得玩味,这是“味”。
透视之三、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难忘的事”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难忘”有两层意义,其一,经久不忘;其二,想忘也忘不了。一般来说,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对自己的成长起较大促进作用的事情都是难忘的,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触及肉体的,如挨打、挨饿、挨冻等;二指触及灵魂的,如得到特别的荣誉、受到严厉的批评、感到无比的愧疚等。这些事情由于触及到肉体和灵魂,往往经久不忘。而其中有些事情又是想忘也忘不了的,比如,做了某些不光彩的事又偏偏被人发现了,一想起来就令人感到尴尬,想忘掉这件事,但总是忘不了,它时时催人警醒,叫人发愤,促人成长。比如,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那是十年前发生的事了。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小伙伴的怂恿下,心情紧张地来到王大爷家的瓜地偷西瓜。大家爬出小沟,溜进瓜地,就着星光摸索起来。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儿跌倒,我吓得刚想跑,听到铁牛说:“笨蛋,那是西瓜!”我一摸,光溜溜的,果然是个大西瓜,我想把它摘下来,可那瓜藤十分坚韧,我只好趴下来,撅着屁股,低着头,伸嘴去咬。我的目光无意间向瓜棚一瞟,只见一个黑影箭一般直冲过来,“妈呀”,我尖叫一声,撒腿就跑,失足摔在地边的小沟里,一阵钻心的疼痛和无边的恐惧笼罩了我,狗叫声、人喊声渐渐遥远了„„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医院里,映入眼
帘的是王大爷那张慈祥的饱经风霜的脸,医生们正在忙着为我打针、敷药、缝伤口。付款处,我听到王大爷小声问“多少钱?”“三十五块八。”接着就听到数钱、开票的声音,顿时,无比的羞愧、难过和悔恨一齐涌满心头,我的眼睛模糊了„„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夏夜发生的事:天气炎热忘不了,第一次结伙偷西瓜忘不了,被狗咬伤住院忘不了,王大爷不但不怪反而为我付医药费忘不了„„一切都紧扣题目,而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年了还历历在目,可见确实是件“难忘”的事。
透视之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有意义的事”
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一、“对自己有帮助”,凡是有关学习知识、本领,提高自身素质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如学习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诸如烧饭、做菜、钉纽扣等劳动训练,学习骑车、下棋、维修技能技巧等等。二、“对他人有好处”,凡是在别人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比如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新来的老师出主意、想办法管理好班级等等。
三、“对社会有贡献”,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灾区募捐、支持“希望工程”、开展“学雷锋”“雏鹰行动”活动、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也都是有意义的。一句话,做好事往往都是有意义的。而那些纯粹描写坏人坏事或从中受到教育的事情(比如上文讲到的“偷西瓜被狗咬”)一般来说不能算作有意义的。
透视之五、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新鲜事”
这里的“新鲜”具有以下内涵:一是所选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别人是不清楚的;二是所选材料能紧随时代脉膊,反映时代足音的;三是所选材料是别人没写过或很少写的。如写《活雷锋》一文,如果选择“帮老爷爷推车、送小朋友回家、拾到巨款交还失主”等材料,虽说也可以,但这些材料太老、太滥,没有新意。一位同学写了“舅舅和贫困户结成了亲戚后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情,这个材料就显得新颖、独特,很能体现时代气息。
透视之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件事”
小学阶段的作文主要要求学生叙述“一件”事情。这里的“一”首先可以解释为“数目”,表示只有一,而不是二;其次也含有“整个、完整”的意思。那么,怎样来界定“一件”事呢?有两种方法:
一、狭义界定法。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简单、紧凑而直接。比如,小明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没有座位,主动让座,受到大家称赞。这一件事中,“大娘没有座位”是起因,“让座”是经过,“受到称赞”是结果,事情虽然短小、简单,但非常完整。小学生的习作大多如此。
二、广义界定法。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比较分散,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比较复杂,事情本身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事情,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体看来仍属于一件事情。这种类型多见于文学作品。比如,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中的《赤壁之战》和《跳水》两篇课文,“赤壁之战”讲的是东汉末年发生在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次战役,历时几近一年,人物几十万,地点遍及大江南北,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但全文按照“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战役结果”的发展顺序叙述,因此,不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数目”上看,这只能算是“一件”。再看《跳水》,文中写“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是事情的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在追猴子过程中遇到危险”是事情的经过,“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转危为安”是事情的结果,总的看来这是“一件”完整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本身又可以分解,比如,事情的起因部分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件事:因为环游了世界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这是水手逗猴子的起因;水手逗猴子取乐,这是经过;猴子放肆起来,这是逗猴子的结果。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可以看作一件事:猴子戏弄孩子是起因,孩子追猴子是经过,孩子遇到危险是结果。事情结果部分依然可以看作一件事:孩子遇险是起因,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是经过,孩子跳水脱险是结果。
总之,不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只要围绕一个主题,事情本身有明显的因果联系,结构比较完整的都可以算作“一件事”。
第六篇:学会审题
切题,这是衡量一篇命题作文的起码标准。如果题目没有看准,或者题意理解不透,写出的作文就会偏离题意,甚至文不对题。
有个同学在《我和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
我们的老师姓杨,50多岁,花白头发,满脸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她态度特别和蔼,从来不发脾气,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我们班到长城春游,杨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为了让我们玩得高兴,她带病参加了这次春游,使同学们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同学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记得期中语文考试的时侯,杨老师看见陈全同学作弊,气得满脸通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课后又找陈全同学补课,直到陈全弄懂了课文的内容为止。
杨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尊敬她,热爱她。
这篇作文有内容空泛、材料零散的毛病,但是,主要的毛病是没有紧扣题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和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要求作者通过“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人民教师平凡的事迹,歌颂人民教师高尚的品德,或者表现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上面这篇作文只写了老师,没有写“我”,更没有写“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算切题。
作文课上,或者考场上,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写起来非常吃力,想一点写一点,像挤牙膏似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时写了很长一篇,才发现写跑了题,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结果事倍功半,欲速不达,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
那么,怎样审题呢?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000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请看顾忆恩小朋友写的《书伴我成长》一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还没上学以前,我每天缠着妈妈讲《365夜》里的故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会翻出书橱里的书自己看。有趣的故事可把我迷住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我都爱看,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罗,“书呆子”的绰号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在亲戚中最小,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小不点,但有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并不小,还挺“大”呢! 那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濛濛细雨,打断了我们的话语。无意中,我和表哥同时发现屋檐下垂下来的几串鲜花:娇嫩的花瓣红中带白,色彩艳丽,花瓣丛中陪衬着许多嫩绿的叶子,绿叶和花瓣上垂着无数珍珠般的水珠,晶莹透亮,微动欲滴。啊!真美啊!表哥也神情激动,哟,他也被迷住了。表哥思索了一会儿,讲道:“飞花入檐数枝香。”表哥想不出第二句,故意考我。我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想到书中讲过诗句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回答道:“朱唇玉肤纤裙绿。”表哥微微一惊,看得出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亲戚们都夸我说得好。在他们眼里,以前的我是无知、幼稚的。现在,我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我真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书。
读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文学知识,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计算错误错了两道计算题。一下子,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呆。正巧,数学老师因为有事叫我去批考卷。我带上了笔,来到办公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没有回音。我推开门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第一张考卷认真地批起来。当我批到自己的一张时,心“嘣嘣”地乱跳,是批对呢?还是批错?要是批错了,那分数一定很低,要是批对了„„我最后决定就批对,就这一次,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刚想批,手却不自觉地抖起来。这时,有一个人跑进了办公室,我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的女儿,才读一年级。她一看见我便说:“姐姐,你批考卷够辛苦的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说完,便塞给我一本书,我接过书一看题目是《诚实》。我一惊,连忙讲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怎么的,慌得讲错了好几处,故事好不容易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因为小羊诚实了,所以羊妈妈原谅了它。是吗?”“是的,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含含糊糊地回答道。“那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都做诚实的孩子。”说完,她便一跳一蹦地走了。我接着又拿起这张考卷,批了两个叉,在分数一格写了87分。写完后,觉得轻松多了,懂得了什么是诚实,多亏了这本书,才使我没做错事。
是啊,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因为书是人们实践的总结。本文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直接点题,并引起下文。作者选材恰当,剪裁合适。文章中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略写,说明了书给人以知识的作用;第二件事是详写,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突出了书对人们道德品行修养的作用。文章自始至终扣紧“我”和“书”的关系,以及“书”如何帮助“我”成长。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请看吴铭小同学写的《我心目中的妈妈》一文:
啊!亲爱的妈妈,您生我,养我,哺育我,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最亲爱的人。可近年来我对您有了意见,您一定不理解,也许会伤心,可我说的都是实话呀!
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您的不幸——有两个女儿,而妹妹却是个痴呆。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成了您的“掌上明珠”。
记得我6岁那年,您带我到黄山游玩。我看见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梳小辫,心里羡慕极了,便轻声对您说:“妈妈,我自己试着梳小辫好吗?”可您却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会扎小辫呢?还是妈妈替你梳,妈妈梳得又快又漂亮。”妈妈呀,尽管当时我对您笑了,可心里十分不高兴,我总想自己会梳头多好,即使梳得不漂亮,也是高兴的。
妈妈,每当看见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女儿我心里难受极了。我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决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星期天,写完作业,我有些渴,拿起杯子准备倒水。“别倒!”一声呼叫把我吓了一跳。您几步走到我身旁,拿起暖水瓶,边往杯里倒水边说:“不行,不行,要烫着手的。你安心学习吧,我来给你倒。”我无可奈何地坐下来。唉!六年级了,还不能自己倒水喝。这和“小皇帝”有什么两样呢!
那次班级举行“钉钮扣”比赛,我好不容易把线结打好,却见别的同学已经把钮扣钉上了。我一着急,扎破了手。顿时,鲜血直流,好痛哟!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从此,“小公主”、“娇小姐”的外号便在同学中传开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妈妈呀,那时,我好恨您呀!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疼我,爱我,女儿领情,但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俩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沟。您只是让我钻题海,啃书本,不让我做事,不让我劳动,更不让我玩耍,简直要把我变成一个机器人了。我想:如果您能让我甩掉“小公主”、“娇小姐”这些不光彩的绰号,那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妈妈了!
这篇作文题目要求从“我”的角度、“我”的“心目”中来写“妈妈”。吴铭同学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从亲身经历出发,把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把自已渴望独立,渴望学会一些生活本领,渴望甩掉不光彩的绰号,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的愿望表露得恳切自然。在妈妈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小作者深深感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瞧不起的痛苦,在妈妈爱的“监视”下的孤独。“简直要把我变成机器人了”,是小作者对妈妈的禁锢方式发自心底的反抗呼喊。文中所举的不让自己梳头,已经上了六年级了还不让自己倒水喝的事例,是典型的溺爱教育方式的写照,而钉钮扣落后扎手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良后果。文章扣题紧密,取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审准重点。
看了作文题,要想一想题目的重点应该写什么。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出。
有一年,小学升学考试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要求:写片断。把一次语文考试开始时,监考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情续写出来,写到开始答卷为止(开头一节是统一写好的,要求接下去续写)。湖南省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考场作文,得了满分。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久久盼望的升学考试终于来到了。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健步走进了考场。整个考场的气氛是严肃而又平静的。
监考老师首先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紧张,静下心来再发试卷。”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也带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他是那么温和亲切,使我这个一进考场就忐忑不安的学生,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接着,监考老师拿起一叠试卷,随着轻快的步子,一张张试卷发到了同学们手中。我坐得笔直,两眼盯着卷子,生怕得不到似的„„随着一声轻微的纸响,一张将要决定我命运的卷子便来到了手中。
拿起卷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先看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啊,是续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呢!我又把整个卷子展开,呀!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空格,真叫人眼花缭乱。见了这张考卷,我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令人应接不暇;见了这张试卷,看到那些难题,又仿佛见到恶魔要征服自己。看着、看着„„我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么多的题,该如何做起呀?
“同学们,做题之前,先好好看看试题,看看每题的要求。你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要沉着、清醒。一会儿,听到铃声再动笔做题。”监考老师说得很清楚,真是一位好老师。望着他那慈祥的眼睛、花白的头发,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多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听了他的嘱咐,我仿佛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跳出胸膛的心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又细细地看起题来。
“铃„„”铃声响了,我赶紧拿起笔,作起题来。
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用第一人称写,先记录监考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发卷子时的动作,而重点描述自己阅读试题时的复杂心情。最初,是“迫不及待”,看到是“续写”,用“啊”,表示惊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接着,他把整张卷子展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看到许多空格,他感到“眼花缭乱”,感到“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让人“应接不暇”;他“又仿佛见到了恶魔”,他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一系列形象逼真的描写,把小作者临场那种复杂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来,写出了真实的感情。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由监考老师“慈祥的眼睛”和“花白的头发”的外貌描写,引起联想,监考老师像自己的班主任,从而受到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始终扣紧考题的要求,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一类题目范围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各有侧重点,同学们既要认真推敲题意,又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把文章写活。比如,《校园的早晨》,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的火热场面,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或者是热情歌颂园丁为培育新
苗不辞辛苦„„总之,审题的时候,既要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来写,又不要把思路限制得很死,避免千篇一律。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下面是陈颖同学写的一篇作文审题的体会,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作文时怎样审题广东省深圳特区园岭小学 陈颖
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都要注意审题,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得不到好成绩。每次作文,我都要仔细审题,然后才动笔。那么怎样审题呢?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分析法。
作文命题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或一个短句组成的,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目中词语的意思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写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比如《记一次爱科学主题中队会》,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一次中队活动,我们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好这次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记活动中的一件事,就不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了。又如《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这个题目限定的地点是在校园而不是在大街,也不是在家里。另外,这个题目限定写事,要求写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或几件事。在作文题目中,有的词语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例如《可敬的老师》,这个题目中的“老师”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描写对象。“可敬的”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比较法。
有些作文题目所用的词语相近,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审题时要认真加以比较,找出它的特点。例如写《我和母亲》这个题目,审题时可以和《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比较一下。前者要求我们写我和母亲两个人,特别重点要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重点写母亲一个人。这样一比较,写什么内容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命题的方法比较特殊,就要用特殊的方法审题。如有的作文题需要自己补充内容,如《我最喜爱的„„》,碰到这类题目,要先想一想题目后面可以补充什么词语。关于人物的:老师、同学、朋友;关于活动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关于事物的:工艺品、书籍、文具等,想好以后,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内容填上去,然后再写作文,就不会跑题了。
第七篇: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
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第八篇:作文审题点拨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也将会是金光灿灿的。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但写作的侧重点应放在“人生态度”上。在文中一定要指出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生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生存状况。但也要注意人生态度和生存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这个话题内涵很丰富,可多角度提炼中心,但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忌喊口号,表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选自冰心《繁星》)
阅读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以“妈妈(母亲)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中坚,是扶持丈夫的助手,又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与我们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写的太多了。母亲善良、含蓄、端庄、朴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富于奉献牺牲的美德太博大了。妈妈(母亲) 有三种解释:一指有子女的女子;二指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尊称;三用比喻义,如“祖国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拓展了,起码有三个角度可选:一是写自己的妈妈;二是写一位别人的母亲,是自己可尊敬的妇女;三是写广义上的“妈妈”。在文体选择上,可写记叙文,记“妈妈”的一件或几件事;可写散文,抒发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思念等感情;可写成议论文,针对“母亲”这一话题进行议论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己当成剐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点拨】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虽曾遭受到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它滋生了一种小虫。这种小虫繁殖极快,不停地蛀食这棵大树,终于有一天,摧毁了大树内在的生命力。参天大树竟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
要求就这则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点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审题。一株幼小的树苗在“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中“顽强地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而,这株大树却最终“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发人深省。衣服破了小洞不缝补,必会破成大窟窿,由事循理,小的坏事情、坏思想不加以抑制,终会酿成大错。不由使人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语。
欧阳修语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能不引人反省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呢? 有人说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然而也有人说:痛苦解除了,你说的完美岂不也不存在了?
请以“完美与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思辨性较强,乍看话题,考生可能坠入怪圈而一时糊涂起来。但结合话题,你便能发现话料所述正是“完美与痛苦”这一组矛盾的辩证统一:完美因痛苦的存在而存在,因痛苦的消失而消失;反之,不求完美无所谓痛苦,追求完美必有痛苦。完美与痛苦互相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明于此,上述命题中任何一条都可开掘立意,而选材就更广了,学习、工作、生活、科研中随处可见。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请以“寻找”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话料中的概括事实,在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仅仅罗列事实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提炼。可提炼的题旨很多,可以是知足常乐或水不满足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的思想方法等等,考生可选一小口切入,畅谈感悟与体验。若写记叙文,特别要注意立意,不能写个寻找遗失的钱包的故事敷衍成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使成巨富。
请以“我看读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入门不难,面对“我看读书”这一话题,读了十几年书的你,应该有话可写。关键是理解话料,你主张怎么读书,是沙里淘金,还是点石成金,这二者有何关系? 如何点石成金? 考生可择其最熟知的方面写,可记叙,可议论,也可夹叙夹议。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这样做的人必能写一手好文章。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其实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请以“做事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
【思路提示】
“做事与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试想人一辈子不就是做事、做人两方面吗? 但话料以写文章的文字风格与为人的仪态风度合而为一,通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让做事与做人合而为一,话题就有了限制,考生应在“如何把做事当作做人的一部分”这个方面开掘,思路便可打开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三境,进入第一境界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入第二境界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入第三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人做事,多类于此。
对此你有何感悟与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话题。可谈做人:这是返璞归真的过程,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看待人生中的事物是纯真而客观的;卷入红尘,杂念丛生,“精心处世”“刻意为人”;然而,生活的历练,终于使自己返璞归真,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亦可谈做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循此也有大量话题可淡。试题是开放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熟知的方面聚好焦。
10.请以“登的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标题作文。题眼是“体验”,关键要把自己在“登”的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描述出来。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生活。“登”的范围很广,登山、登楼、登长城、登宝塔都可写,体验也涉及方方面面,登高博见,登高自卑,登山之艰难,登途之诱惑,登无止境„„都可写。注意不要把体验写成了联想。
第九篇:作文审题双定向
审题定向定什么?
一般地说,审题定向要确定两个方向:第一,要确定命题要求反映的客观生活内容方向,这决定思维雷达向那种
生活领域去扫描、搜索;第二,要确定表现这种客观生活内容的文章体裁方向。这将决定作者思维的佳人以何种体裁范文为借鉴。
例一:记一件令我陶醉的事
(一)内容定向:写我亲历的而且是令我全身心地沉浸于其情境中的生活场景。
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你便可以伸出你的思维触角,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符合要求的典型生活事件,以及运用第六感观,再现其情境,再体验、感受,从而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特的立意来。
(二)体裁定向:题目中的“记”字启示我们,写此文要用记叙文的体裁来表现,写成议论文形式是不充许的,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的思维佳人便可以到记叙文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直到找到范文借镜,以便以范文思路框架,规范自己的不局谋篇作文构思。
例二,谈知识更新
内容定向:对知识更新的正确认识。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就可以开动你的思维钻机,对准“更新”的题眼,向思想的深层底蕴开钻,直到钻探出为什么要“更新”理由和怎样“更新”的作法,以及负载这“理由”、“作法”的血肉(论据)。
体裁定向:命题中“谈”字告诉我们,此文要用议论文体裁来表达,否则便是文不对体。确定这处方向以后,你便可以让你的思维骏马,驰骋在你学过的议论文的天地,直至寻觅到你以为满意的足资借鉴的议论文范文,以规范自己作文的逻辑思路。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客观生活才有所谓“反映”,所谓审题内容定向就是在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百花园”内确定一个反映的角度,从而为作文奠定一个立意选材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审题内容定向是作文构思的基矗有了一定的客观生活还要相应的文章体裁形式作为载体,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
所谓审题体裁定向,就是确定反映这客观生活经验的文章体载,以便遵循文章体裁属性、特征,把确定了客观生活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审题体裁定向是必要条件。
内容定向制约体裁定向;体载定向为内容定向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九篇: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 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因为,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
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 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
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 。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 改变自己的叫声? 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 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 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第十篇:作文审题审什么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题是关键的一环。
审题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等。
初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和中考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只不过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罢了。
有的题目会明确地提出字数和体裁要求。如:《路旁小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这样做对吗?》请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种题目,只需看清题目要求。
有的题目只给一个范围。比如:《我的„„》、《有趣的„„》或"人各有长处短处。请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像这种题目,在审题时就需要多用脑了,选择什么材料?写多少字?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还有的可能给你一幅画或一组画,也许是一篇短文。让你看后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尽管题目是五花八门的,但命题却是有它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命题规律,审题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们分别从不同文体的命题方式来研究它的规律。
1.记叙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命题。如:《哥白尼》、《祖冲之》。
(2)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做标题。如:《草地晚餐》、《分马》。
(3)用文章记叙的事件命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
(4)用记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做标题。如:《老山界》、《故乡》。
(5)用人物和事件作标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6)带有明显词语表明是记叙文的。如:《桃花源记》、《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
总之,记叙文的题目或标明时间,或标明地点,或标明人物、事件,或带有"记"字。
2.说明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说明对象做标题。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
(2)用重点说明的内容做标题。如:《统筹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议论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文章议论的问题做标题。如:《谈骨气》、《论雷峰塔的倒掉》、《捕蛇者说》。
(2)用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做标题。如:《反对自由主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另外,议论文的标题也常常带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像"论、谈、说、议、评"等字或"„„的启示"、"„„想到„„"。
掌握了各类体裁文章标题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审题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对体裁的要求,再按其它注意事项的要求去考虑,写出文章起码不会离题。但以下两种情况需在审题时格外用心。
(1)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四点要求:
<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
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2)再就是意兼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比如《路》,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总之,学会审题,具备审题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是要认真训练的。
参考练习:
(一)比较下列两组作文题,指出不同点来。
1.a .我们的语文老师b .我所希望的语文老师c .我和语文老师
2.a .为老师说句b .让老师说句话c .对老师说句话
(二)请指出下列各题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并判断文体。
1.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2.评"丢个馒头算什么"3.人民英雄纪念碑4.春
5.我最喜欢的人
第十一篇:作文审题十五法
1、同步审视法
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 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
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台湾省1981年大学联考作文题) ,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
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 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 ,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国各省(区) 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 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
帮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现以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 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 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198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对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求法对于审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事,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 ,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 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
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年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疯狂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暖流》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 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 ,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
吗? 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 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啊,资口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题旨,舜间完成审题任务。这里所说的“逆向入题法”,是说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以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改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战士面对着敌人的碉堡,从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较费力,伤亡也可能较重。如果不按常规打法,避开正面改从侧面或后面,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也许更能克敌致胜,取得辉煌战果。我们把这种作战方法借用来审题,就叫作“逆向入题法”。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譬如《谈好高鹜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鹜远法》,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鹜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再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题命题者已明确规定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立论。譬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立论。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近墨”小议》让我们自己来立论,也许从逆向入题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可能更富于创见。
12.超越雷池法
雷池是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典故出自{晋书·庚亮传》。东晋时庚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意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现在“雷池一词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必须超越雷池,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班听疯狂作文观摩课,听课老师当堂命了《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容易,但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帮知道它的写作范围极窄.一打上课钟刚刚坐定,命题者就走上讲台写出题目,未做任何指导,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这时从上课到命题,还不到一分钟,命完题学生就要写,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课堂上》,取材的范围严格说来也就是从上课到命题这么一分钟的时间内的事情。不越过命题的“雷池”,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大胆地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课,那么平常同学们的刻苦练习,老师的认真教学,领导的热心鼓励,家长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写进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还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题也就容易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可以反映同学们为四化建设而刻苦练习写作的事迹,可以歌颂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赞扬学校领导认真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可以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主题等等。再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越过“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之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论事法
顾名思义,就事论事意即就着某件事、某个问题,直接论述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不能指东说西或顾左右而言他。俗话说:“指着乌龟说王八,指着田鸡说青蛙。”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意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视议论文中的评论性题目,思想评论、人物评论、事件评论、工作评论、新闻评论乃至于文艺评论等,运用就事论事法来审视,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审题速度。
譬如《评弃学经商》这个题目,只能就“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总之,必须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展开议论。象《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试论阿Q 式的革命》、《谈谈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台独分子的卑劣表演》、《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小议“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学生捐款之我见》和《“越穷越生”管见》等题目,写作时原则上都必须就事论事,议论其是非,评价其曲直。舍此言他即可能走题。
当然,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会涉及被评论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为了
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评论服务。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么新奇,多么重要,都不能独立于文章之中两而自成观点。
14.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象《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 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 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15.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鱼与水》、《自由与纪律》、《时髦与创新》、《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发光与沾光》、《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我要学”与“要我学”》、《“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等等。
这类作文题,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为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譬如要想快速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实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立论,“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立论:“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例举的三种关系虽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做具体唯分析,从而做到既快速,又准确
怎样写作文(二):怎样拟题(7篇)
第一篇:说说作文的拟题
一、标题的作用
文题是文章的眉目,“文好题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可是,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时,对拟题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就是不了解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因而往往导致所拟的文题不是平庸呆板就是陈词滥调,不是平淡无奇拖沓冗长,不是平实浅显就是一览无余,不是文不对题就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平时都要重视和加强拟题训练。
二、拟题的原则: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
1、确切,指的是符合文章内容,同时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
2、精炼,指的是标题字数恰当,不宜过长。
3、生动,指的是题目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
4、新颖,指的是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给人新鲜感。
5、有意蕴,指的是有内在的含义。
6、有文采,指的是标题有诗意,有文学韵味。
三、拟题的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
2、要合理出新。如果标题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3、标题不能过长,一般不要超过8个字,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4、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5、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可以适当想象,但要联系实际生活)。
6、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或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2)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3)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总之,联想要丰富、合理,要融于广袤的时空中,抓住事物间的联系点。
四、题目的类型
1、话题型,如以“生活”为话题,就直接套用话题:《关于生活》;如以“同桌”为话题,就拟题为《同桌的故事》,这些题目不能体现考生的创造才能,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2、观点型,如以“位置”为话题就拟题为《有为才有位》;以“成功”为话题就拟题为《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以“合作”为话题就拟题为《合作是人类共同的选择》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见解,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比话题型的题目要好。
3、文采型,我们应鼓励同学们要在观点型题目的基础上,运用必要的修辞手段,使题目真正做到不同凡响,一见难忘。如《乘着音乐的翅膀》、《梦想,从这里起航》、《“诚信”流浪记》„„
或称为:
a 、老实型。老老实实的采用原话题的原词句,并不多加改造。如《心灵的选择》《小议诚信》。
b 、深化型。对原话题理解的基础上,所拟文题或明确主旨,或概括内容,或体现思路,或表明特色,如《高扬道德的大旗》《失败是种难言的美丽》《人在旅途》。
C 、艺术型。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常见的如比喻式《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夸张式《世界很小是个家》,引用式《你不该悄悄地走开》(歌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诗句),反问式《21世纪你美吗》《岂可回族街头卖猪肉》,情景式《滑铁卢上空的雄鹰》《带着三句话上路》,符号式《出发+拼搏=到达》,呼告式《妈妈,我想对你说》,对比式《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三种情况以后两种为好。
五、作文拟题的方法:
(一)修辞法
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再比如《它是一棵白杨树》。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你别把我看扁了》《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再比如《玩物丧志?》
4、设问。《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
5、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再比如《我的病例诊书》。
6、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再比如《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少一分冷漠,多几许关爱》等。
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再比如《日子上学记》。
8、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2)借代
9、层递《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10、比拟《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11、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再比如《痛并快乐着》。
12、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13、顶真《读书乐乐读书》《活读书书读活》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4、反语《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5、仿拟《我是服务的小行家》《读书就是爱自己》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6、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风物长宜放眼量》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再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反复《“我”为我服务》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8、通感《绿色可听》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19、叠字修辞:“小巷深深,老街长长”,“深深”“长长”这一对叠字,将我们带入了一种绵绵不尽的悠悠情怀之中,仿佛与作者一起去探访柯灵先生的家乡,一起溶化在先生的浓浓乡情之中,朴素中又情味隽永,余韵茵茵。
(二)引用法
1、引用诗句
--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 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2、引用流行歌词
--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3、引用名句
----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三)反常法
--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四)符号法
1、数学符号
--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
-- 荒谬式:以“游戏”为话题--《7+1 =8》--学习与游戏的结合
--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 不等式: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2、标点符号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五)点铁法(北宋江西诗派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以“童年”为话题--《水中的童年》《与樱木花道一起成长》
以“父亲”为话题--《从头开始》--作为理发师的父亲
以“帮助”为话题--《“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护送残疾同学上学
(六)悬念法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之为“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可以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小题大做,运用错觉制造悬念,如《破不了的“案”》;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等。
(七)增补法
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这是最简捷方便的拟题方法。如以“树”为话题,可拟《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树林》、《植树,生存的希望》、《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主题更明确集中,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又便于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法最为简单,但新意不够)
第二篇:跟课文学命题
只要我们留心学过的课文题目,就知道应该怎样命题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题目的。
1、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为题。例如:《爱迪生》、《李时珍》、《罗盛教》、《詹天佑》。
2、用文章中所要描写的事物为题。例如:《瀑布》、《燕子》、《火烧云》、《黄河象》。
3、用文章所要记叙的事情为题。例如《赶羊》、《捞铁牛》、《草船借箭》、《放风筝》。
4、用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例如:《在八角楼上》、《在炮兵阵地上》、《大理石街》、《在仙台》。
5、用事情及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例如:《赤壁之战》、《参观人民大会堂》、《十里长街送总理》。
6、用文章记叙的重要人物及与主要人物是紧密联系的事情为题。例如:《王冕学画》、《总司令换房子》、《晏子使楚》、《小马过河》。
7、用所描写的事物及事物的特点为题。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草塘》。
8、用文章中紧密联系的人和物、物和物为题。例如:《我和企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狐狸和乌鸦》、《蛇与庄稼》。
9、用自己对事物的印象、感受为题。例如:《劳动最有滋味》、《我爱故乡的杨梅》。
10、用特定的环境及特定环境中的人或物为题。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曼谷的小象》、《沙漠里的船》。
课本中的课文,有的还用事情的结局为题,如《将相和》,有的用事情及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为题。如《草地夜行》,有的用人物的语言为题,如《" 你们想错了" 》等等。
第三篇:拟题的8种方法
1、并列式标题拟题方法
这种文题的写作对象是并列关系中的每一个,如《幻想、理想和现实》,就属于并列式标题。请看例文:
我们通常说:“幻想是虚无缥缈的,没法实现的;理想是有根据的,是可以实现的。它们之间根本是两回事。”这话对吗?
童年的时候,曾听祖父说过一件有趣的事。他说:“我少年的时候,每天晚上要爬到楼上去睡觉,于是常常对人说:‘假如有一天,我只踏上梯子的第一级,那梯子便会自动地往上爬,那该多好啊? ’当时的人都说我是痴人说梦,我自己也笑了。”这是幻想——祖父少年时期的幻想。
三十年过去了,祖父的儿子也成为少年了。他看到报纸,知道了外国有自动电梯,于是他说:“假如有一天,这儿也象外国一样,只踏上梯子的第一级,那梯子便会自动地往上爬,那该多好呢。”当时的人说:“再等些日子吧,总会实现的。”这是理想——父亲少年时期的理想。
又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祖父、父亲和我一同踏到梯子的第一级上,那梯子真的自动地往上爬了。这是现实,今天所亲身经历的现实。于是,祖父少年时的幻想,父亲少年时的理想,都变成为事实了。这能说幻想和理想是不相同的吗?
由此可知,世界上许多科学发明,最初都只是个潜伏的幻想,经过科学家们把它整理成为有系统的理想,再加上成年累月的研究、探讨、实验,才能使它实现。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梦想去月球探望嫦娥,那时只是个神话,谁想到会有今天太空人登月的壮举呢?
所以,幻想、理想和现实,根本是同在一条轨道上。能不能把幻想和理想转变为现实,那完全是掌握在人们的手里,有人永远滞留在幻想的那一端,对着它叹气,有人却能将它转变为现实,为人类造福。关键就在于行动,如果没有行动,不论幻想的花朵开得多么美丽,都不会结出果实来的。
这篇文章从提出问题——“幻想、理想是两回事”开始,深刻地剖析了幻想、理想、现实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到最后解决问题:“幻想、理想和现实,根本是同在一条轨道上”,因此,用“幻想,理想和现实”作标题是恰当的,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2、反问式拟题方法
以反问句的形式拟定题目称为“反问式标题”,如:《女孩真的比不过男孩吗? 》,请看例文:
有报道说,女子的智商不如男子高。不少以“男子汉”自称的男孩便说女孩子比不过男孩。那么,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女孩的体力是不如男孩,但在许多方面,女孩真叫男孩望尘莫及。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受到全人类的尊崇。早在她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使同学的“男子汉”们甘拜下风。难道说,女孩比不过男孩吗?
亚运会上,15岁女孩陈翠婷一鸣惊人,为祖国夺回两枚金牌。这个年纪最小的参赛者成绩异常突出,从为国争光
上来说,她不比李宁、许海峰逊色,难道说,女孩比不过男孩吗?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女老师麦考利夫在美国航天飞机失事时为人类航空事业献身,修氏定理为人们解开血液循环之谜„„看来,只要努力,女孩的成就不会在男孩之下。
现今社会是知识剧增的时代,女孩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得成才,在科研上,在各行各业中做出一番成绩。那么,怎样才能成才呢?
勤奋学习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学习方法犹如路标,走上方向正确的路,还得先过三关。它们是由于女孩的性格弱点和世俗偏见造成的。究竟哪三关呢?
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仿佛是给男生承包了似的,女孩总是埋头于整理笔记。问她们为什么很少回答,她们大多是说:“我不敢。”“答错了怎么办? ”这就是由于羞涩造成的“羞闭关”。女孩沉静,爱思考,这些固然也是美德,但若这样把自己强制成一个惰性分子结构,又怎么能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呢? 知识,是世界发展的“心脏”;信息,就好比“血液”。女孩首先就得闯过第一关——羞闭关,成为性格开放的人,去接受新鲜的“血液”。
在我国,很多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长辈们总爱抱着“女孩子没出息”的话不放,动不动就用“没见识”去训斥女孩。这最容易造成女孩子“我不如男孩”的心理,这种自卑就造成了女孩成功路上第二关„„“自卑关”。一旦形成了自卑,女孩就会感到低人一等,处处拘谨,渐渐变成听天由命、任人摆布的人。不能自主,当然更谈不上拼搏奋斗。闯不过“自卑头”,成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现在的青年们爱说:“走自己的路。”借用这句话表达年轻人不要被世俗偏见束住手脚,应当去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也不为过。对女孩来说,这就是越过成功路上最后一关——“依附关”的号召。由于旧中国的封建时期太长,“重难轻女”的旧观念很有市场,女子被剥夺自主权力,生活依靠男子,就产生了依附感。这个“依附关”一直是女孩成才的一大障碍。一个什么都要依靠别人的人能成才吗? 女孩只有闯过了“依附关”,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才。
过了这三关,成功之巅就不远了。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女伟人,不都具有胆大、自信、独立的素质么? 她们闯过三关,踏上成功之巅,敢和“男子汉”们争高低,比胜负。我们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女孩的力量不可轻视! ”
我们现在十三四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希望,10年后,我们也将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这篇作文就是以反问句形式命题,作者运用大量事实证明并反驳“女孩不如男孩”的观点,并指出女孩是不可轻视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3、观点式拟题方法
这种标题往往是某种论点,用论点作标题,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不容易跑题,而且,容易拢住思路,使文章中心突出,行文简洁。如:《分数不宜当众报》,请看例文:
瞧,很多同学都伏在桌上,不敢抬头。为什么? 原来老师正在报分数。
分数不宜当众报,因为这给考得差的同学刺激太大了。人总是要面子的,谁不希望名列前茅? 考分低了,本来心里就已经够难过了,老师再当众报出这低分数,好比“雪上加霜”,令人难堪,无地自容。有的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厌恶学习,甚至退学。
分数不宜当众报。因为分数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水平。据说,苏轼、李时珍、蒲松龄、曹禺、严文井等人都曾有考场落第的经历,但经过不懈努力,又终于成为大家。相反,有些考场上的佼佼者,后来却碌碌无为也不在少数。再说,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我们在学校学的功课很多,何须门门得100分?
分数不宜当众报,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可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自觉、轻松、愉快,不至于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或嫉妒他人,引起同学间的不和。
我看,分数还是个别通知本人好。这样做,凡有大志者,都会从自己的分数中看到成绩与不足,从而又从零开始,奋发进取。至于无志向的人,好坏都无动于衷,那是另一回事。
当众报分数,不好。作者在指出当众报分数危害性的同时,诚恳地提出了“分数还是个别通知本人”的建议,有理有节,情寓理中。
4、拟人式标题的拟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非人物人格化,使事物具有人的情感、思想、方法、举止等。如:《小溪流的歌》,请看例文:
小溪流在狭长的山谷里奔流了很久,后来来到了一个拐弯的地方。那里有一截枯树桩,还有一小片枯黄的草。枯树桩年纪很老,枯黄的草也不年轻。他们天天守在一起,就是发牢骚。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合适,什么都没有意思。后来连牢骚也没有新的了,剩下来的只有叹气。他们看着活泼愉快的小溪流奔流过来,觉得很奇怪,就问他:
“喂,小溪流! 这么高兴,到哪儿去呀? ”
小溪流回答:
“到前面去,自然是到前面去呀。”
枯树桩叹口气说:
“唉,唉! 忙什么呀,歇会儿吧! ”
枯黄的草也叹口气说:
“唉,唉! 累坏了可不是玩儿的,就在这儿待下来吧,这儿虽然不太好,可也还不错。”
小溪流看看他们笑了笑:
“为什么呀? 就不! 不能够停留! ”
一转眼小溪流就把他们丢在后面了,他又不住地往前奔流。前面出了村庄。村庄里有水磨等着他去转动。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又有些旁的小溪流来同他会合在一起,小溪流就长大了。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沙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漩。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有一只孤独的乌鸦懒懒地跟着他飞行了一阵。乌鸦看见小河总是这样活跃,这样匆忙,觉得奇怪,就忍不住问:
“喂,小河! 这么忙,到哪儿去呀? ”
小河回答:
“到前面去呀。”
乌鸦往下飞,贴近了他,恐吓他说:
“嘿,别高兴! 还是考虑考虑吧,前面没有好玩意儿。”
小河没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他笑了一笑:
“为什么? 才不听你的咧! 就不能停留! ”
乌鸦生了气,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
“呀! 呀! 呀! ”
小河很快地就把乌鸦丢在后面,又不住地往前奔流。 这是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的名作《小溪流的歌》中的一节文字。其实,全文都是写小溪流,这里不必全引。
这是一篇极富象征意味的童话。我们知道,童话是具有幻想性质的向儿童说理的故事,这里的小溪流的故事意在说理,即少年儿童要象小溪流那样永不停息地奔流,克服种种困难去追寻美好的理想。这个深刻的道理,作者不是生硬地空洞地写出来的,而是通过象征性的故事,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其中的道理。
因为运用了象征手法,所以这篇童话就是成人读来也感到回味无穷,其思想意义具有较强的扩张力和辐射性,这也体现了说理象征的美。
5、设问式标题的拟题方法
以设问句形式拟定标题,称为设问式标题,如:《其他的人怎么办? 》,请看例文:
有句外国谚语说:一个傻瓜提的问题,二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其他的人怎么办? ”就属于这类问题。你跟他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他问“其他的人怎么办? ”你跟他说脑力劳动是非常辛苦的,应当得到较好的照顾,他问“其他的人怎么办? ”你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是单纯为了知识分子,而是为了建设四化所必需的,他说“其他的人怎么办? ”
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就好像是贬低“其他的人”,就是摆不平,就是违反平均主义,就是打乱“大锅饭”的神圣秩序。说到底,“其他的人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根子是平均主义思想,是摆平、拉平、不许冒尖的哲学。
根据这句话来推论,那末知识分子最好还是安心当“老九”。什么伯乐与千里马之类的比喻都是空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哎哟哟,千里马要吃这么多的细粮,“其他的马怎么办?
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据小说家言,关羽和张飞就不赞成,莫非也是考虑到“其他的人怎么办? ”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的知识分子都够得上是诸葛亮或千里马,我只是说,即使要对诸葛亮这样第一流的人物落实政策,也很可能被滞于“其他的人怎么办? ”这类闲言冷语之中。 〖HT 〗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以设问句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充分暴露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害人不浅。
作者在指出“其他的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根子是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是摆平、拉平、不许冒尖的哲学后,为了使这种错误暴露得更其明显,作者通过合乎逻辑的推郏? 把千里马吃粮要遭非议,诸葛亮出山将被否决的“结论”展示给读者,让人们去品味这个“傻瓜提的问题”的荒谬可笑的程度。这样的推论和引申,比一般的分析往往更精彩和促人思索。
6、限制性标题的拟题方法
有的写作对象十分广泛,而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拟标题时应将写作对象的范围做一个确定,比如:《我的妈妈》,请看例文:
放学了,我高高兴兴地挎着书包回家,因为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要把这喜讯告诉妈妈。刚拐进巷子,就见地上有张“花纸”,随着风上下飘动,我出于好奇,伸手把它抓住。展开一看,啊! 是张十元的钞票。左右无人,我立即把钱揣在口袋里。到家后,我把好消息告诉了妈妈,说:“学校还发了十元钱奖金呢!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谁知,到吃饭的时候,妈妈以怀疑的眼光,不信任的口气,老是盘问我这十元钱的来历。她越问,我越不安,脸上一阵阵发热,终于露出了破绽,不得不一五一十地说明钱的来历。出乎意料,妈妈没责备我,反夸奖说:“能认错,能说实话的就是好孩子。”接着就动员我把钱送到派出所去,还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更何况你呢? ”
星期天到了,妈妈带我逛公园,我高兴极了。着上新衣服,穿上新皮鞋,又钻山洞又划船。体息时,我与妈妈上
厕所,在厕所里妈妈拾到个花钱包。打开一看,唷! 里面有二百多元现金,还有一张一千五百元的存折,数目可真大。妈妈随即问人,但没有人说丢钱包,就带我到厕所门口的栅栏旁等候。等了个把小时,不见有人来找。我急了,要妈妈继续带我玩,妈妈却反复对我说:“丢钱的人,一旦发现钱包丢了,不知要急成什么样子。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这样,妈妈怎么也不肯走,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有个胖阿姨来找,急得满头大汗。妈妈问清了包的花色与包里的钱数,就交还了她,她连声感谢。妈妈这才带我离开厕所旁的栅栏„„
这就是我的妈妈,是妈妈教我做人,是妈妈教我做个诚实的人,做个为别人着想的人。
这篇作文的写作对象是妈妈,加上一个限制“我的”更加突出了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于“我”学习做人的深刻影响。
7、引用式标题拟题方法
主要是指引用名人名言、名家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如:《谦受益满招损》,请看例文:
从古至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它之所以流至今,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三国时代的关羽可谓是蜀国一员虎将,从桃园三结义到建立蜀国这一时期内,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无人能敌,可是他晚年时却骄横自大,以至于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被俘,引来杀身之祸。同时代魏国的杨修才华横溢,但恃才狂放,以至被曹操忌恨所杀。古代的例子很多很多,他们都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挫败,甚至送掉了性命。外国的例子也不少:如拿破仑、波斯帝国皇帝、恺撒大帝等,都是因为一个“满”字而成为失败者。
的确,骄傲自满是人精神上最忌讳的东西。相反,只有谦虚才能令你拥有世界上最崇高最可爱的品格。
人们对待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有的人是对的,有的人是错的,但彼此互相勾通的最好办法就是谦虚。无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谦虚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信赖与同情,彼此思想才会勾通。
福楼拜是法国作家,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因此有很多好朋友如莫泊桑、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当有什么问题时,他都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总结起来成为自己的观点。
对于牛顿,大家并不会陌生,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的巨人,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不断地求索攻坚,攻克了不少数学、物理学上的难题。在钻研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从不骄傲自大。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普经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么一个伟人能说出如此谦虚的话,可见他应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保持谦虚谨慎更是必不可少的品格,让我们永远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这篇作文以名言“谦受益,满招损”为题目和论点并通过历史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最后紧扣文题,说明作者对这句名言有较好的理解。例文的不足之处是语言不够流畅,影响了文章的感召力。
8、特征式标题拟题方法
这种拟标题的方式是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写作对象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标题,这种方式可以使文章中心更明确、更集中,突出主题。如:《愉快的回忆》,请看例文:
初中三年一晃就过去了,我即将跨入高中阶段。在这个时刻,我心中是如此深情地留恋着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的记忆中,最惬意的是初三第一学期时的一次野炊活动。
那时,刚考完期中考试,为了使同学们放松一下,老师决定去洪山庙搞一次野炊。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在一天之内就把野炊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准备好了。
野炊那天,秋高气爽。清晨,同学们全副武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有的提捆柴火,有的提着菜和油,有的还背着铁锅、水壶、铁铲,真像是去远征。
经过近一个钟头的行军,我们终于来到了洪山庙。这时,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洒满了绵绵的群山;茂密的林中闪烁着一条条七色的光柱,给站立在山头上的同学们抹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鸟儿也“喳喳”地卖弄着清脆的嗓子,仿佛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同学们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一面忙碌起来了。男同学去挖灶,女同学则三五成群地在山下池塘边洗菜、淘米。大家互相帮助,男女同学间的界限也在此时消失了,真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不一会儿,穹形的山头陆续升起了几股袅袅的炊烟,同学们烧火煮饭了。我们这组共10人,在背风的山坡上搭了两个灶,由我当“伙夫”,掌管着两个灶的点火、烧火。组长还派了一个男同学为我砍柴,当助手。能干的肖波同学扎着条围裙,俨然是一位大厨师,在指挥着切菜、炒菜。瞧! ”书呆子”易广红把他家的菜子油拿来充公了,他正在向肖波同学请教怎样炒菜呢! 那模样,可真够认真的。你看张东逞能要烧火,熏得眼泪直流,鼻子上还抹了层烟灰,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大家都争着做事,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空气里散发着饭菜的香味;同学们愉快的笑声和锅、勺撞击的声音组成一组奇特的生活交响曲。
中午11点多钟,我们组已经炒完了最后一个菜,准备进餐了。嗬! 菜可真不少! 有肖波炒的金黄的鸡蛋,还有我炒的芹菜肉„„共有11个菜,比学校的会餐还丰盛。同学们团团围坐在“餐桌”旁,端着饭碗,品尝着各样菜,脸上充满着幸福的笑容,大家都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力更生的快乐„„。吃完饭,同学们又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了调节和放松,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生活能力。这只是我初中一次极小的活动,就如此有趣,怎能不使我留恋我的初中生活呢? 又怎能不勾起我对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呢?
这篇作文,紧扣“愉快”这个题眼,通过一次野炊活动的记叙和描写,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文中用了“非常高兴”、“愉快的笑声”、“棒腹大笑”、“自力更生的快乐”、“增添了乐趣”等词语,表现了青少年学生对生活的强烈兴趣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用愉快的回忆为题非常恰当。
此外,还有许多拟题的方法,如还可以采用直呼读者法,由此及彼联想法、点明时间地点法等来拟题,但是,法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依据作文的内容来定,切不可教条的搬用,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方法,是供同学们思考的,以开启大家的思路。
第四篇:巧拟作文题
众所周知,孩子刚出生,家长就要动脑筋,为孩子起个好名字。我们写作文也一样,要为自己的习作拟一个好标题。因为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窗口”和“眼睛”,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句话说:“题好一半文”,意思是题目起得好,文章也就成功一半了。这话确实不错。那么,应该怎样给文章拟个好标题呢?
一要小一点,标题小容易出新意。如《绿化祖国大地》改成《我爱小树苗》《小树,我的朋友》《我和小树苗一起成长》,题目不仅具体,还容易把握内容。
二要实一点。题目拟得太空,摸不着头脑,不好下笔。如《歌唱妈妈》就会令读者不感兴趣,而改为《妈妈的眼睛》《妈妈的双休日》《妈妈的手》,不但实在,而且富有新意。
三要新一点。老一套的题目,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如《游戏机真害人》,老是以它为题,就会有陈旧之感。如改成《美丽的陷阱》《游戏机害人精》,就比较新颖。
四要巧一点。题目太浅太真,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如《这样的阿姨讨人喜欢吗?》《我家还缺啥?》《鞋医生》,就富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给人以巧妙之感。
怎么样?希望你为作文拟题目时也能做到“小、实、新、巧”,为你的文章添彩。
第五篇:怎样拟定单一式标题
单一式标题的特点就是作文的题目和作文内容相符合,这种标题往往没有什么限制,写起来也比较自由,只要是相关的对象均可写入文章中来,如:《窗口》,请看例文: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从窗口往外看,天似乎被一层灰纱遮住了,那么朦胧,那么神秘。那后面藏着什么呢? “天在流泪。”你说。
我于是惊愕地转过头,看见你茫然地望着那灰暗的天空,那双眸子,是那样无神,似乎也罩着一层灰纱。“兰„„”我轻声喊道,你没回音,仍旧呆呆地盯着那莫测的天空,忽然,一丝银光在你眼中出现,从那层灰纱下,渗出了一些晶莹的东西,顺着你的脸颊,缓缓地往下流着。兰,你在想什么?
我知道你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你父亲是拾荒者,又常常得病,母亲忍受不了贫穷,早已离开了这个家庭,远嫁他人。近年来,许多家庭都富裕起来了,可你的父亲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仍然守着那副破烂摊子过日子。他含辛茹苦,起早贪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钱供你读书,盼你长大能有些出息,可你不知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上来„„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我曾听过你唱歌,那嗓音多美啊! 可在班级的文艺晚会上,你却睁着那双无神的、惊恐的眼睛,推辞着,宁肯把自己关在冷清的宿舍里,也不肯上台。记得那一次,捣蛋鬼王超曾讥笑你的衣服是出土文物,你的鞋是盘古开天地时穿的,说你是个没娘的孩子。当时你没有哭,只是那双眼睛上蒙着的“纱”更厚了。后来,当王超在同学们的斥责下向你认错时,你却紧捂着脸哭了。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记得你悄悄对我说过,你长大后要当个女作家。我知道你的作文写得挺好,老师常常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于是我向祝福,那时候,你的眼睛放出了光彩,就像两颗闪亮的黑宝石,你知道它有多美吗? 可是,才过了一会儿,它又黯淡了,继而又蒙上一层厚厚的灰纱。你垂下头,摆弄着衣襟,讷讷的说:“不„„我,我怎配当一个作家呢? 我,不行的,不可能的„„”听你说这些,我的心都发抖了,难道你是为这?
哦,你那双灰色的眼睛„„
兰,我明白了,你的自卑,自己轻视自己,对不对? 你用自己的不幸编织了一张厚厚的网,把自己罩在里面。何必呢? 兰,成功在于人的发愤而不取决于人的遭遇,并且,你也应该知道: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敞开你心灵的窗口吧,兰! 我愿透过那敞亮的窗口,看见你美好的人生,愿你的眼睛永远放出灿烂的光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篇中考作文,就是扣住这句箴言来写“窗口”这个题目的。
这篇作文,把“窗口”作为自己的观察点,从房间的窗口联想到兰的“窗口”,从“天在流泪”转而想到兰眼中的“晶莹的东西”,最后揭示了兰流泪的根本原因,并真诚地向兰提出自强的忠告和祝愿,表现出了小作者的善良、敏感及对他人的关爱。文章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所以用“窗口”作题目非常恰切。只是文章前面的描写,调子过于低沉了,虽然结尾出现亮色,但是仍显得有些“软”。
第六篇:拟题五招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
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
《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发挥想象,《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
又如: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为文。
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
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
时候,我们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般拟题:
《谈音乐》《音乐与人生》《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音乐的价值》
运用修辞:
①比喻新颖,过目难忘《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
②对比鲜明,各显其妙《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
③巧用借代,别出心裁《“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
④采用设问,耳目一新《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四、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例如:
①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②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
③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
④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目。
⑤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目。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
《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
《1234567 i》,抒写音乐情怀;
《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
《8 与发》《雷锋“出国”了》
《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第七篇:画龙应该这样点睛:
一、标题确切是前提
二、标题新颖是关键
三、标题简洁是核心
四、多角度拟题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