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及方法》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角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按照“命题—指导—写作—评改”的结构模式。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学生便皱眉、叹气,直呼“作文作文,难死小人”。写作乏术,于是便出现了假大空、无病呻吟等问题。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劳动,要靠个人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压力,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教师讲得再好也收效甚微。专制的、压抑的教学气氛只会窒息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思维的灵活性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二)拓宽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基础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信息量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视野越广,知识储备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作文亦如此。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审美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在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平时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老师或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时文美文、时事,并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多读报纸,要求看有所选、看有所得,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此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观看或者精选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社会意义的节目指定学生观看,看完节目后组织学生撰写收视评论,表达对节目的看法、体会或收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看、随听、随想、随记的习惯,日后作文时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一改往日内容空洞无物,虚假造作的老毛病。
(三)激发写作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创新之笔,包括一句文言的妙用,一个成语的翻新,一个新颖的比喻,一句闪光的稚语,都应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我能写好文章”的信心。此外,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多种鼓励形式。如,采用开展“一语惊人”口头作文比赛,三分钟演讲比赛,编印优秀作文竞集,组织校园文学社等形式,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励他们去创造。
(四)打破思维樊笼,培养创新能力
据报载:美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墨守成规,缺乏
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因而,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几种思维的方法:
1. 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置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在今天该有什么命运?祥林嫂能不能独身?别里科夫与华莲卡真的结婚会有什么后果?经过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养成了“不满意识和撞击意识”——就是对已有的现成答案或事物提出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见解,并在质疑讨论中撞击出创造的火花,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叫反常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用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要求学生“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①论争文章。把优秀作文粘贴在习作专栏上,让学生同题异作,写文章商榷。俗话说:“石木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良玉在切磋中生辉,思想锋刃在砥砺中闪光。鼓励学生写论争作文,打“笔墨官司”,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②质疑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质疑前人的理论或经验。如“名师未必出高
徒”“弄斧还须到班门”“有志者事未必成”等,启发学生不泥古,不守旧,认真分析,勇于质疑。
3.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①假设作文。假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如,十字路口,两辆自行车相撞,甲、乙两人同时倒地。试想象当时两人的言语、表情——如果两人是熟识的朋友;如果两人是有隔阂的邻居;如果一人是另一个的领导。
②编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编创出超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如《孔乙已巧遇范举人》《孔乙已夜访鲁迅》等,编创这类故事,就得借助创造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③幻想作文。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对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积极意义。如,写作《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④续写小说。把小说中已经告一段落的故事,按照情节发展的趋势接着写下去,例如学习课文《项链》后,要求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如何回答佛来思节夫人的话,以及她后来是如何生活的”。
4.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学者吉尔福特曾要求被测试者3分钟内列出“红砖”的用途。甲答: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堂、铺路修炉灶。乙答:做门槛、压纸、打狗、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做棒球垒。二者比较,甲的答案全是建筑用途,而乙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做门槛、支书架、做棒球垒为一类,属于材料;磨红粉为一类,属于原料;压纸、打钉子为一类,属于工具;打狗一类,属于武器)。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如以“伞”为话题作文,可多角度立意:(1)炎炎夏日,伞顶住烈日,把凉爽留给人们;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伞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风格。(2)从纸伞、油布伞到形形色色的折叠伞、自动伞、帽子伞„„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青年一代不应大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同样是伞的联想,角度不同发散出的立意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立意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五)精心设计命题
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欲望的强弱和思维的活跃程度。要使学生自由表达,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多数同学对写作由“知之”“好之”最后达到“乐之”。所以在命题上一定要巧用心思,合时合事。一是文题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命题时注意捕捉生活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采用半命题或给出“母题”的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拟定完整的题目,然后完成写作。如,针对中学生崇拜歌星、影星的现象,可拟题《追星热之我见》《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二是文题要贴近社会,尽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例如,在观看“温家宝总理亲临汶川慰问地震灾民”电视直播后,同学们满怀敬仰之情写下了《温家宝总理的魁力》;针对藏独分子肆意阻挠奥运圣火传递这一暴行,同学们愤怒地写下了《我看藏独分子的末日》等等。
《培养个性思维写作个性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创意地表达”等等。可事实上,学生的作文往往思维方式单一呆板,情感体验苍白拘谨,结构布局八股腔调,行文手法如出一辙,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活跃想象的扼杀,使得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就像著名学者余秋雨给一篇作文写的评语一们:“有巧思,但感觉不到其中的温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思维的个性化,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思维的个性发展,是最深刻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个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解放学生的思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新意识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促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新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的是一种“框架式”命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按既定的角度去思考,去作文,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必须要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收收获。《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内容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而且显示了很强系统性。对此,教师只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遵循作文教学原理,积极主动地找正确方法、技巧引导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2、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总所周之,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因此,作文命题中,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文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会跃然纸上。
3、要鼓励学生多作幻想。养成积极幻想的习惯。幻想能使思维摆脱现实的束缚去思考未知的事物,它自由奔放,极具创造性。当然,教师对学生幻想的导向作适当的引导,防止消极幻想带来的不良影响。
4、要鼓励学生质疑,养成追根问底的习惯。对已有的定论有疑问是新见解的摇篮
5、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一点上。因为作文与自然科学毕竟有不同的地方,它本来就存在比自科学更多的模糊性,过于强调注意力,往往会导致学生“钻牛角尖”,思维打不开。此外,从教师评价角度来说,对学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习作,即使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也给予热情鼓励,这同样是引导学生大胆“破格”。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努力激发学生创新求美的创造意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二、引导热爱生活,多读好书,使个性思维成为有源之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热爱生活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敏锐地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非曲折、美丑善恶,才能有表达的愿望。一个漠视生活,消沉颓唐的人会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什么事都会做不好,更不用说会有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打好文学基础,体验人文精神;要培养良好的读书意识和思维品质,用生活的眼光去看作品并用文学的眼光去感悟生活;要在读书中传承民族厚德,陶冶思想情操,有人问一位中科院院士“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他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
用”,这说明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广博的知识,才会有自由的心灵,才会有让心灵翱翔的广阔空间;有广博的知识,才会有睿智的头脑,才会有迸发创造力的火花,而如果一个人溃乏知识,思维便是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单调而无灵气。
一颗树要枝叶鲜亮,不是靠园丁一片一片地擦拭,而是依靠树根吸取大地的养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完整地统一起来,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在阅读中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质。
只要我们的感悟是独得的,思维是独有的,视觉是独特的,那么,流淌在字里行间就会是动人心魄的真情,闪耀在文章中的就会是富有哲理的思想火花,我们笔下的个体就会是个性鲜明的“独一个”,文章自然就会是个性色彩飞扬的“独一篇”。
三、加强个性思维方式训练,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中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强调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作文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三方面进行训练。
(一)加强求异思维能力训练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无一定的范围,不囿于传统和陈规,强调思维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以便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求得新颖、与众不同的思维制约。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或立论,鼓励学生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充分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储备,广开思路,大胆进行求异思索。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揭示了生活的哲理,说明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新,从不同角度去提炼观点,而不是拘于俗套,陷入思维定势的公式化中。
求异探新,异与新是相通的,没有异就无所谓新,异是新的框架,教师应鼓励学生竞相求异,在求异之中得以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思维。在行为教学中,尝试将自主权交给学生,选定方向,让学生自由命题,把眼界投向广阔的生活,用求异的眼光去选取闪光点,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在确立训练重点时,启发他们写熟悉的东西,这种形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启发他们不要机械的模仿,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二)加强逆向思维能力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去看事物,避开常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对一个问题从相反方向另辟蹊径,作逆向的探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过程被称为“逆向”立意,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它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性认知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或是针对原先认为正确的认知有所补正。或是针对某种认知否定,它多用于议论文写作,被称为“反弹琵琶法”。
不少的名言警句,有一的道理,世代相传,影响所及,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名言警句概括的道理,已出现了观念上、认知
上的缺欠,教师可引起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想一想”,进行多方探索,产生新见解,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增强了创新意识,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权威,自觉摄入新信息,不断进行新摸索,永不满足,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三)加强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陆游曾说过:“文章最忌白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是从想象作文开始。人的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个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创造性放在首位。这种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重视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作文命题时我们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游目骋怀,海阔天空,然后加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联想的目的性、丰富性,注意联想的定位引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增强写联想类作文的能力,重要的是增强个性思维的能力,在表现个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如“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的虚伪懦弱,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峰,千山枯寂,万木萧条。事实证明大量的练习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应该逐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了良好的作文环境。
所以说,联想与想象是作文是否拥有个性的生活指针,作文运用想象,能充实文章内容,开拓写作思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从而增加感情色彩,也就是要给学生主个自由想象、任其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想象和创造性的乐趣还给学生。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本是学生作文的“专利”。想象之鸟一旦展翅翱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释放,生命体验也得到一次拓展。
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假如诗人听出海的啸声和人们的吼声相似,诗人从明亮的眼睛中看见闪光的光辉,从树林发出的声音中听到诉泣,从美好生动的风景画中看到致美,在实质上,这就是相似的联想,因此,我引导学生会从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联想开去,使文章的中心得到进一步升华。
“想象”作文,对培养学生“虚实结合”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有人把想象作文称为锻炼思维,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头脑体操”。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大胆选材、构思,不拘形式任意表达,锻炼他们敢想敢写的思维品质,写出有自身特点的文章来,从而在展现自我上得到体验成功的乐趣。具体做法有:运用追想,再现过去、运用假想,展现未来、运用推想,呈现过程、运用幻想,表现理想。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多维启思,培养灵感,学生的笔下才会出现“雪化了变成春天”的美丽意境。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非一日之功,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不断拓展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总之,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教师不论从作文教学还是指导作文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促成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1、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凸显个性
《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人作文的重要体现。
①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可体现习作个性。
②丰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场面,人物或事物的写作中,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语言的生活性。趣味性或严密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③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可以按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2、多种类型的习作训练、陶冶个性
无主题习作训练
①坚持写日记,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作文习作闪烁个性光辉。 ②坚持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电视中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独特感情的有效方法。
有主题作文指导
①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议论的“焦点”、“热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搜集,思考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可开发的小专题有“‘限塑令’实施以后”、“地球的眼泪”„„再如学生的道德养成是学生有切身体验的问题,可开发“我身边的文明”、“争做有道德的中学生”等专题。
②关注成长历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为丰富的成长历程。在这几年的历程,有欢乐、有悲哀,有痛苦,有辛酸,有悔恨或洗涤过自己的心灵,或陶冶过道德情操,或锤炬过自己的意志,或体验到人生百态,指导学生习作中关注成长的历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培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情到深处自见新
情感的主观的,是个人的,是独特的,情感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备的要素,只有饱含充沛的、细腻的情感,才会有独特、丰富的体验。
如写《牵挂》这篇文章,很多同学写的无非是跟朋友或亲人如何玩理来,他们如何如何给予自己很多关心帮帮助。写的是作者在怀念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而自己对别人的牵挂之情,或亲人朋友对自己的牵挂之情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写的多“为什么牵挂”而“怎样牵挂”,“牵挂得怎样”这种情感体验很少,所以在文中没能表现好。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文章,写出来却淡如白开水。
缺乏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写不出有感情的文章,即使写出文章也会单调乏味。而这种情感的表达绝不是能逢场作戏,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虚情假义只会增加别人的反感,这种情感的体验同样靠平日的积累。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心自己,从关心中去读懂别人和自己的情感。然后才能有感而发。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由失落转化为奋进的情感:“嘈嘈切切错杂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一种躁动不安的情感;“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豪气冲天的情感。当然这里所谈的情感,不是盲目的、消极的、怨人尤天的情感,它不否认事物的逻辑性、思维的科学性,是一种更为生动的个性思维方式。
五、鼓励大胆写作,让个性思想充分张扬
写是思维训练的落实,最能张扬个性思维,所以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应放胆写作,把你想说的一切倾泻于纸上,真正是“你的”,那就真正是“创新”的。文章首先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然后才是一门艺术,如果连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就更谈不上艺术性。要鼓励学生敢于写别人不敢写的东西。
1、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埋得深深的,用一个假面目去面对世界,说的是假话,写的是“假文”。虚假的东西哪来真情实感呢?实感呢?这些人活得累,写作理累。为什么有的人跟人谈话时能滔滔不绝,有的人写信时能下笔千言,有的人说“牢骚”时振振有辞,而偏偏作文那样苦涩无味?正是因为“假”的缘故。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坦露胸怀来写作。
2、揭露时弊的题材。学生对这类题材不敢写的原因的怕写错,怕得罪人,或怕被老师冠以“反叛”之名。其实只要在立场正确的前提下,大可不必这样畏手畏脚,恰是这样的题材能锻炼和反映大家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别人不敢写的东西你写出来,这就有新意,能吸引读音。
凡此种种,“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我们以此入文,必会与众不同。
总之,个性思维的成熟才会有作文的成熟,而作文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成熟,个性思维是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的潜力,都有个性的思维,教师只有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并让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学生的作文才能个性飞扬,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进步和人的成长。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二、纵横生活,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
不能大面积地否定学生的习作,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兴趣。五、悟理怡情 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带新人。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
《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及方法》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角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按照“命题—指导—写作—评改”的结构模式。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学生便皱眉、叹气,直呼“作文作文,难死小人”。写作乏术,于是便出现了假大空、无病呻吟等问题。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劳动,要靠个人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压力,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教师讲得再好也收效甚微。专制的、压抑的教学气氛只会窒息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思维的灵活性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二)拓宽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基础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信息量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视野越广,知识储备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作文亦如此。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审美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在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平时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老师或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时文美文、时事,并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多读报纸,要求看有所选、看有所得,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此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观看或者精选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社会意义的节目指定学生观看,看完节目后组织学生撰写收视评论,表达对节目的看法、体会或收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看、随听、随想、随记的习惯,日后作文时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一改往日内容空洞无物,虚假造作的老毛病。
(三)激发写作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创新之笔,包括一句文言的妙用,一个成语的翻新,一个新颖的比喻,一句闪光的稚语,都应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我能写好文章”的信心。此外,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多种鼓励形式。如,采用开展“一语惊人”口头作文比赛,三分钟演讲比赛,编印优秀作文竞集,组织校园文学社等形式,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励他们去创造。
(四)打破思维樊笼,培养创新能力
据报载:美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墨守成规,缺乏
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因而,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几种思维的方法:
1. 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置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在今天该有什么命运?祥林嫂能不能独身?别里科夫与华莲卡真的结婚会有什么后果?经过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养成了“不满意识和撞击意识”——就是对已有的现成答案或事物提出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见解,并在质疑讨论中撞击出创造的火花,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叫反常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用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要求学生“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①论争文章。把优秀作文粘贴在习作专栏上,让学生同题异作,写文章商榷。俗话说:“石木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良玉在切磋中生辉,思想锋刃在砥砺中闪光。鼓励学生写论争作文,打“笔墨官司”,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②质疑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质疑前人的理论或经验。如“名师未必出高
徒”“弄斧还须到班门”“有志者事未必成”等,启发学生不泥古,不守旧,认真分析,勇于质疑。
3.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①假设作文。假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如,十字路口,两辆自行车相撞,甲、乙两人同时倒地。试想象当时两人的言语、表情——如果两人是熟识的朋友;如果两人是有隔阂的邻居;如果一人是另一个的领导。
②编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编创出超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如《孔乙已巧遇范举人》《孔乙已夜访鲁迅》等,编创这类故事,就得借助创造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③幻想作文。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对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积极意义。如,写作《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④续写小说。把小说中已经告一段落的故事,按照情节发展的趋势接着写下去,例如学习课文《项链》后,要求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如何回答佛来思节夫人的话,以及她后来是如何生活的”。
4.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学者吉尔福特曾要求被测试者3分钟内列出“红砖”的用途。甲答: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堂、铺路修炉灶。乙答:做门槛、压纸、打狗、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做棒球垒。二者比较,甲的答案全是建筑用途,而乙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做门槛、支书架、做棒球垒为一类,属于材料;磨红粉为一类,属于原料;压纸、打钉子为一类,属于工具;打狗一类,属于武器)。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如以“伞”为话题作文,可多角度立意:(1)炎炎夏日,伞顶住烈日,把凉爽留给人们;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伞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风格。(2)从纸伞、油布伞到形形色色的折叠伞、自动伞、帽子伞„„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青年一代不应大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同样是伞的联想,角度不同发散出的立意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立意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五)精心设计命题
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欲望的强弱和思维的活跃程度。要使学生自由表达,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多数同学对写作由“知之”“好之”最后达到“乐之”。所以在命题上一定要巧用心思,合时合事。一是文题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命题时注意捕捉生活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采用半命题或给出“母题”的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拟定完整的题目,然后完成写作。如,针对中学生崇拜歌星、影星的现象,可拟题《追星热之我见》《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二是文题要贴近社会,尽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例如,在观看“温家宝总理亲临汶川慰问地震灾民”电视直播后,同学们满怀敬仰之情写下了《温家宝总理的魁力》;针对藏独分子肆意阻挠奥运圣火传递这一暴行,同学们愤怒地写下了《我看藏独分子的末日》等等。
《培养个性思维写作个性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创意地表达”等等。可事实上,学生的作文往往思维方式单一呆板,情感体验苍白拘谨,结构布局八股腔调,行文手法如出一辙,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活跃想象的扼杀,使得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就像著名学者余秋雨给一篇作文写的评语一们:“有巧思,但感觉不到其中的温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思维的个性化,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思维的个性发展,是最深刻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个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解放学生的思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新意识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促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新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的是一种“框架式”命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按既定的角度去思考,去作文,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必须要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收收获。《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内容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而且显示了很强系统性。对此,教师只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遵循作文教学原理,积极主动地找正确方法、技巧引导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2、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总所周之,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因此,作文命题中,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文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会跃然纸上。
3、要鼓励学生多作幻想。养成积极幻想的习惯。幻想能使思维摆脱现实的束缚去思考未知的事物,它自由奔放,极具创造性。当然,教师对学生幻想的导向作适当的引导,防止消极幻想带来的不良影响。
4、要鼓励学生质疑,养成追根问底的习惯。对已有的定论有疑问是新见解的摇篮
5、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一点上。因为作文与自然科学毕竟有不同的地方,它本来就存在比自科学更多的模糊性,过于强调注意力,往往会导致学生“钻牛角尖”,思维打不开。此外,从教师评价角度来说,对学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习作,即使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也给予热情鼓励,这同样是引导学生大胆“破格”。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努力激发学生创新求美的创造意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二、引导热爱生活,多读好书,使个性思维成为有源之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热爱生活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敏锐地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非曲折、美丑善恶,才能有表达的愿望。一个漠视生活,消沉颓唐的人会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什么事都会做不好,更不用说会有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打好文学基础,体验人文精神;要培养良好的读书意识和思维品质,用生活的眼光去看作品并用文学的眼光去感悟生活;要在读书中传承民族厚德,陶冶思想情操,有人问一位中科院院士“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他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
用”,这说明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广博的知识,才会有自由的心灵,才会有让心灵翱翔的广阔空间;有广博的知识,才会有睿智的头脑,才会有迸发创造力的火花,而如果一个人溃乏知识,思维便是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单调而无灵气。
一颗树要枝叶鲜亮,不是靠园丁一片一片地擦拭,而是依靠树根吸取大地的养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完整地统一起来,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在阅读中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质。
只要我们的感悟是独得的,思维是独有的,视觉是独特的,那么,流淌在字里行间就会是动人心魄的真情,闪耀在文章中的就会是富有哲理的思想火花,我们笔下的个体就会是个性鲜明的“独一个”,文章自然就会是个性色彩飞扬的“独一篇”。
三、加强个性思维方式训练,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中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强调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作文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三方面进行训练。
(一)加强求异思维能力训练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无一定的范围,不囿于传统和陈规,强调思维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以便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求得新颖、与众不同的思维制约。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或立论,鼓励学生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充分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储备,广开思路,大胆进行求异思索。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揭示了生活的哲理,说明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新,从不同角度去提炼观点,而不是拘于俗套,陷入思维定势的公式化中。
求异探新,异与新是相通的,没有异就无所谓新,异是新的框架,教师应鼓励学生竞相求异,在求异之中得以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思维。在行为教学中,尝试将自主权交给学生,选定方向,让学生自由命题,把眼界投向广阔的生活,用求异的眼光去选取闪光点,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在确立训练重点时,启发他们写熟悉的东西,这种形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启发他们不要机械的模仿,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二)加强逆向思维能力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去看事物,避开常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对一个问题从相反方向另辟蹊径,作逆向的探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过程被称为“逆向”立意,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它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性认知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或是针对原先认为正确的认知有所补正。或是针对某种认知否定,它多用于议论文写作,被称为“反弹琵琶法”。
不少的名言警句,有一的道理,世代相传,影响所及,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名言警句概括的道理,已出现了观念上、认知
上的缺欠,教师可引起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想一想”,进行多方探索,产生新见解,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增强了创新意识,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权威,自觉摄入新信息,不断进行新摸索,永不满足,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三)加强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陆游曾说过:“文章最忌白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是从想象作文开始。人的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个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创造性放在首位。这种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重视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作文命题时我们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游目骋怀,海阔天空,然后加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联想的目的性、丰富性,注意联想的定位引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增强写联想类作文的能力,重要的是增强个性思维的能力,在表现个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如“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的虚伪懦弱,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峰,千山枯寂,万木萧条。事实证明大量的练习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应该逐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了良好的作文环境。
所以说,联想与想象是作文是否拥有个性的生活指针,作文运用想象,能充实文章内容,开拓写作思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从而增加感情色彩,也就是要给学生主个自由想象、任其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想象和创造性的乐趣还给学生。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本是学生作文的“专利”。想象之鸟一旦展翅翱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释放,生命体验也得到一次拓展。
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假如诗人听出海的啸声和人们的吼声相似,诗人从明亮的眼睛中看见闪光的光辉,从树林发出的声音中听到诉泣,从美好生动的风景画中看到致美,在实质上,这就是相似的联想,因此,我引导学生会从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联想开去,使文章的中心得到进一步升华。
“想象”作文,对培养学生“虚实结合”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有人把想象作文称为锻炼思维,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头脑体操”。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大胆选材、构思,不拘形式任意表达,锻炼他们敢想敢写的思维品质,写出有自身特点的文章来,从而在展现自我上得到体验成功的乐趣。具体做法有:运用追想,再现过去、运用假想,展现未来、运用推想,呈现过程、运用幻想,表现理想。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多维启思,培养灵感,学生的笔下才会出现“雪化了变成春天”的美丽意境。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非一日之功,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不断拓展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总之,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教师不论从作文教学还是指导作文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促成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1、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凸显个性
《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人作文的重要体现。
①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可体现习作个性。
②丰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场面,人物或事物的写作中,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语言的生活性。趣味性或严密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③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可以按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2、多种类型的习作训练、陶冶个性
无主题习作训练
①坚持写日记,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作文习作闪烁个性光辉。 ②坚持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电视中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独特感情的有效方法。
有主题作文指导
①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议论的“焦点”、“热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搜集,思考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可开发的小专题有“‘限塑令’实施以后”、“地球的眼泪”„„再如学生的道德养成是学生有切身体验的问题,可开发“我身边的文明”、“争做有道德的中学生”等专题。
②关注成长历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为丰富的成长历程。在这几年的历程,有欢乐、有悲哀,有痛苦,有辛酸,有悔恨或洗涤过自己的心灵,或陶冶过道德情操,或锤炬过自己的意志,或体验到人生百态,指导学生习作中关注成长的历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培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情到深处自见新
情感的主观的,是个人的,是独特的,情感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备的要素,只有饱含充沛的、细腻的情感,才会有独特、丰富的体验。
如写《牵挂》这篇文章,很多同学写的无非是跟朋友或亲人如何玩理来,他们如何如何给予自己很多关心帮帮助。写的是作者在怀念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而自己对别人的牵挂之情,或亲人朋友对自己的牵挂之情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写的多“为什么牵挂”而“怎样牵挂”,“牵挂得怎样”这种情感体验很少,所以在文中没能表现好。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文章,写出来却淡如白开水。
缺乏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写不出有感情的文章,即使写出文章也会单调乏味。而这种情感的表达绝不是能逢场作戏,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虚情假义只会增加别人的反感,这种情感的体验同样靠平日的积累。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心自己,从关心中去读懂别人和自己的情感。然后才能有感而发。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由失落转化为奋进的情感:“嘈嘈切切错杂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一种躁动不安的情感;“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豪气冲天的情感。当然这里所谈的情感,不是盲目的、消极的、怨人尤天的情感,它不否认事物的逻辑性、思维的科学性,是一种更为生动的个性思维方式。
五、鼓励大胆写作,让个性思想充分张扬
写是思维训练的落实,最能张扬个性思维,所以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应放胆写作,把你想说的一切倾泻于纸上,真正是“你的”,那就真正是“创新”的。文章首先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然后才是一门艺术,如果连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就更谈不上艺术性。要鼓励学生敢于写别人不敢写的东西。
1、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埋得深深的,用一个假面目去面对世界,说的是假话,写的是“假文”。虚假的东西哪来真情实感呢?实感呢?这些人活得累,写作理累。为什么有的人跟人谈话时能滔滔不绝,有的人写信时能下笔千言,有的人说“牢骚”时振振有辞,而偏偏作文那样苦涩无味?正是因为“假”的缘故。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坦露胸怀来写作。
2、揭露时弊的题材。学生对这类题材不敢写的原因的怕写错,怕得罪人,或怕被老师冠以“反叛”之名。其实只要在立场正确的前提下,大可不必这样畏手畏脚,恰是这样的题材能锻炼和反映大家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别人不敢写的东西你写出来,这就有新意,能吸引读音。
凡此种种,“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我们以此入文,必会与众不同。
总之,个性思维的成熟才会有作文的成熟,而作文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成熟,个性思维是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的潜力,都有个性的思维,教师只有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并让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学生的作文才能个性飞扬,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进步和人的成长。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二、纵横生活,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
不能大面积地否定学生的习作,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兴趣。五、悟理怡情 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带新人。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