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论文(600字)作文作文17700字

初一作文

精选作文:数学论文(600字) 作文 数学小论文 寒假,我参加了数学兴趣班,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节课很独特,首先她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奥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数学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数学是&&陈老师似乎比较满意,说: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还不完全正确,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额一门学科。通过抽象画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陈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数学存在的意义,她说,数学不是烦躁的拼命做练习,而是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强,使我们对于某一件事时,可以迅速的判断。数学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的思维已经很强了。 没错,通过陈老师的教导,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数学的含义,数学题目中,也许有些很难,但是每解一道题,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比如,陈老师让我们花半个小时去做一道题,这道题是一道初三的题目,即使你会做,也要做到半小时: 某同学在a 、b 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价钱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为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的单价的4倍少8元。 (1)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为多少元?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浙江湖州安吉县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一:康渝涵 篇一: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 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 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 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 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 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 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 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 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 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 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 一共栽了500棵, 成活了490棵,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 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 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 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 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抓住了联系, 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 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 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精确计算, 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 或使水变少(蒸发) 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 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能. 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

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 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数学不再是抽象, 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 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 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 怎样存最合算? 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 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 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

(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

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 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 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

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 ,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

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

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 ,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

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 ,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页篇二:初中数学论文范文1

用数学精打细算

——探究如何选购电热水壶

【摘要】我们家双休

日经常出去旅行,也经常为离开家后是否应

该拔掉电热水器插头而争执。妈妈认为应该拔掉插头,否则热水器一直

在工作,会耗电。而爸爸认为没有必要拔掉插头,因为电热水器会在水

温从设定的75℃降到70℃时即使重新加热,需要耗费的电能很少,如

果拔掉插头,回来后又要重新加热,如果室温是15℃,那么重新加热

到75℃需要消耗的电能更多,更浪费电。在他们的争执下,我决定自

己用数学的方法算出到底谁的说法正确。

【关键词】 电热水壶 利用率 能源

在寒冷的冬天, 人们总爱喝热乎乎的开水, 不仅喝了暖

和, 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 于是, 在办公室里, 便常常可以

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来到办公室里, 在热水壶中放了一

小壶水, 烧开, 倒进自己的杯子里, 便去工作了. 紧接着,

另一个人来到办公室, 像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 是一次性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

还是分开两次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呢? 于是, 我展开了如下的

研究:

首先, 我用一个标有“220v ~13a 50hz”的电热水壶分

开几次烧开不同量的水(电热水壶最大容量1.8l, 最小容量

0.2l), 并记录时间, 结果如下:

解: ∵u=220v

i=13a

∴p=ui=220u×13a=2860w

① t=8分30秒=510

w=pt=2860w×510s=1458600j

② t=5分45秒=345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3105/7

w=pt=2860w×3105/7≈1268614.3j

③ t=4分56秒=296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532.8秒 w=pt=2860w×532.8=1523808j

④ t=3分53秒=233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699秒 w=pt=2860w×699=1999140j

⑤ t=2分55秒=175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1575秒 w=pt=2860w×1575=4504500j

∵4504500j >1999140j >1523808j >1268614.3j >1458600j

∴一次性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

∴我得出一个结论: 一次性烧开的水越多, 对电能的利用率越高

为了节能减排, 我们不能够像上面提到的办公室里的人一样, 应该一次性烧开水更省电. 如果大家都能够这样做的话, 那么省电的效果将是惊人的。单单拿温州市来说:

温州市有大约7000000人,每3个人可以算做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有一个电热水壶(最大容积为1.8l ),每天需要水1壶,相当于每个人每天喝水0.6l ,那么如果一次性烧1.8l

水而不是每次烧0.6l 的水,省下的电就可以这样计算: 分3次烧用电量:t=3分53秒×3=699秒

w=pt=2860w×699=1999140j

一次性烧开用电量:t=8分30秒=510秒

w=pt=2860w×510s=1458600j

一个家庭一天省下

的电量:1999140j -1458600j=540540j 一共有家庭:7000000÷3≈2333333个

所有家庭一天省电:

2333333×540540=1261259819820j 温州市有大约7000000人, 每9个人可以算做一个办公室,

每个办公室有一个电热水壶(最大容积为1.8l ),每天需要水3壶,相当于每个人每天喝水

0.6l ,那么如果一次性烧1.8l 水而不是每次烧0.6l 的水,省下的电就可以这样计算: 每人

自己烧水用电量:t=3分53秒×9=2097秒

w=pt=2860w×

2097=5997420j

烧三壶用电量:t=8

分30秒×3=1530秒

w=pt=2860w×

1530s=4375800j

一个办公室一天省

下的电量:5997420j -4375800j=1621620j

一共有办公室:

7000000÷9≈777778个

所有办公室一

天省电:777778×1621620=1261260360360j 如果只计算办公室与家庭的电热水壶, 那么全温

州市一天便可以省电:

1261260360360+1261259819820=2522520180180j≈700700千瓦时=700700度

那么一年下来, 温

州市便可以省电:700700×365=255755500度

但是很快, 我又发

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一次性烧开的水过多, 那么放久了的话, 水便会降温, 对于没有保

温瓶的办公室来说, 凉掉的水相当于是没有烧开, 那么, 不仅不能省电, 反而成了浪费电了.

于是, 我又对水降温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我烧开了1.8l 的水,

每隔两分钟便记录一次温度, 结果如下:

下页 余下全文篇三:数学论文格式

范文

数学论文格式范文

【时间:2010-10-06

10:52 来源:未知】

题目要求:引人注目,

一般不超过20个字。字体要求:小2号黑体,居中。空一行写摘要。页面设置要求:页边距

上、下、右都为2.5厘米,左边距为3厘米。装订线位置为左。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

学的和谐接轨

(小二黑体,不加粗)

摘要(小三黑体,不

加粗):从中学数学到高等数学,实际上是由具体的、粗浅的数学结构上升到了严谨的公理化

体系的论述,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领悟到这一点,再结合中学数学的相关知识去学高等数学,就不会觉得艰涩难懂。站在高等

数学的角度来看中学数学的某些问题又会更深刻、更全面。所以如何实现中学数学和高等数

学的和谐接轨,如何在两者之间架一座桥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特例分析、数学内容(代

数、几何)、数学思想方法等三个方面就接轨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小四楷体,200字以上)

关键词(小三黑体,

不加粗):中学数学 高等数学 数学思想 接轨

(小四楷体,不多于

5个)

一般说来,数学史家

把数学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古典高等数学时期、现代高等数学

时期或五个时期(再加上“当代高等数学时期) 。

(正文,小四宋体,

字数不少于3000字)

参考文献:(小三黑

体,不加粗)

[1] 唐国庆. 湘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张禾瑞. 近世代

数基础(修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

(小四宋体,参考文

献不少于4个)

论文内容必须是有

关数学方面的,专业或教学方面的。

西藏大学(初号隶书

加黑居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小初楷体加黑居

中)

题目:(字号二号,

宋体,加黑,居中,下划线)

----副标题:

(字号三号,宋体,加黑,居中,下划线)

院(部) 专业年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篇四:小学数学论文

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精选作文:数学论文(600字) 作文 数学小论文 寒假,我参加了数学兴趣班,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节课很独特,首先她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奥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数学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数学是&&陈老师似乎比较满意,说: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还不完全正确,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额一门学科。通过抽象画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陈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数学存在的意义,她说,数学不是烦躁的拼命做练习,而是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强,使我们对于某一件事时,可以迅速的判断。数学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的思维已经很强了。 没错,通过陈老师的教导,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数学的含义,数学题目中,也许有些很难,但是每解一道题,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比如,陈老师让我们花半个小时去做一道题,这道题是一道初三的题目,即使你会做,也要做到半小时: 某同学在a 、b 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价钱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为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的单价的4倍少8元。 (1)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为多少元?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浙江湖州安吉县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一:康渝涵 篇一: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 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 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 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 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 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 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 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 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 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 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 一共栽了500棵, 成活了490棵,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 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 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 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 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抓住了联系, 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 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 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精确计算, 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 或使水变少(蒸发) 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 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能. 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

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 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数学不再是抽象, 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 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 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 怎样存最合算? 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 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 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

(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

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 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 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

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 ,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

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

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 ,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

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 ,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页篇二:初中数学论文范文1

用数学精打细算

——探究如何选购电热水壶

【摘要】我们家双休

日经常出去旅行,也经常为离开家后是否应

该拔掉电热水器插头而争执。妈妈认为应该拔掉插头,否则热水器一直

在工作,会耗电。而爸爸认为没有必要拔掉插头,因为电热水器会在水

温从设定的75℃降到70℃时即使重新加热,需要耗费的电能很少,如

果拔掉插头,回来后又要重新加热,如果室温是15℃,那么重新加热

到75℃需要消耗的电能更多,更浪费电。在他们的争执下,我决定自

己用数学的方法算出到底谁的说法正确。

【关键词】 电热水壶 利用率 能源

在寒冷的冬天, 人们总爱喝热乎乎的开水, 不仅喝了暖

和, 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 于是, 在办公室里, 便常常可以

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来到办公室里, 在热水壶中放了一

小壶水, 烧开, 倒进自己的杯子里, 便去工作了. 紧接着,

另一个人来到办公室, 像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 是一次性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

还是分开两次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呢? 于是, 我展开了如下的

研究:

首先, 我用一个标有“220v ~13a 50hz”的电热水壶分

开几次烧开不同量的水(电热水壶最大容量1.8l, 最小容量

0.2l), 并记录时间, 结果如下:

解: ∵u=220v

i=13a

∴p=ui=220u×13a=2860w

① t=8分30秒=510

w=pt=2860w×510s=1458600j

② t=5分45秒=345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3105/7

w=pt=2860w×3105/7≈1268614.3j

③ t=4分56秒=296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532.8秒 w=pt=2860w×532.8=1523808j

④ t=3分53秒=233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699秒 w=pt=2860w×699=1999140j

⑤ t=2分55秒=175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 的水, 就需要1575秒 w=pt=2860w×1575=4504500j

∵4504500j >1999140j >1523808j >1268614.3j >1458600j

∴一次性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

∴我得出一个结论: 一次性烧开的水越多, 对电能的利用率越高

为了节能减排, 我们不能够像上面提到的办公室里的人一样, 应该一次性烧开水更省电. 如果大家都能够这样做的话, 那么省电的效果将是惊人的。单单拿温州市来说:

温州市有大约7000000人,每3个人可以算做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有一个电热水壶(最大容积为1.8l ),每天需要水1壶,相当于每个人每天喝水0.6l ,那么如果一次性烧1.8l

水而不是每次烧0.6l 的水,省下的电就可以这样计算: 分3次烧用电量:t=3分53秒×3=699秒

w=pt=2860w×699=1999140j

一次性烧开用电量:t=8分30秒=510秒

w=pt=2860w×510s=1458600j

一个家庭一天省下

的电量:1999140j -1458600j=540540j 一共有家庭:7000000÷3≈2333333个

所有家庭一天省电:

2333333×540540=1261259819820j 温州市有大约7000000人, 每9个人可以算做一个办公室,

每个办公室有一个电热水壶(最大容积为1.8l ),每天需要水3壶,相当于每个人每天喝水

0.6l ,那么如果一次性烧1.8l 水而不是每次烧0.6l 的水,省下的电就可以这样计算: 每人

自己烧水用电量:t=3分53秒×9=2097秒

w=pt=2860w×

2097=5997420j

烧三壶用电量:t=8

分30秒×3=1530秒

w=pt=2860w×

1530s=4375800j

一个办公室一天省

下的电量:5997420j -4375800j=1621620j

一共有办公室:

7000000÷9≈777778个

所有办公室一

天省电:777778×1621620=1261260360360j 如果只计算办公室与家庭的电热水壶, 那么全温

州市一天便可以省电:

1261260360360+1261259819820=2522520180180j≈700700千瓦时=700700度

那么一年下来, 温

州市便可以省电:700700×365=255755500度

但是很快, 我又发

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一次性烧开的水过多, 那么放久了的话, 水便会降温, 对于没有保

温瓶的办公室来说, 凉掉的水相当于是没有烧开, 那么, 不仅不能省电, 反而成了浪费电了.

于是, 我又对水降温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我烧开了1.8l 的水,

每隔两分钟便记录一次温度, 结果如下:

下页 余下全文篇三:数学论文格式

范文

数学论文格式范文

【时间:2010-10-06

10:52 来源:未知】

题目要求:引人注目,

一般不超过20个字。字体要求:小2号黑体,居中。空一行写摘要。页面设置要求:页边距

上、下、右都为2.5厘米,左边距为3厘米。装订线位置为左。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

学的和谐接轨

(小二黑体,不加粗)

摘要(小三黑体,不

加粗):从中学数学到高等数学,实际上是由具体的、粗浅的数学结构上升到了严谨的公理化

体系的论述,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领悟到这一点,再结合中学数学的相关知识去学高等数学,就不会觉得艰涩难懂。站在高等

数学的角度来看中学数学的某些问题又会更深刻、更全面。所以如何实现中学数学和高等数

学的和谐接轨,如何在两者之间架一座桥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特例分析、数学内容(代

数、几何)、数学思想方法等三个方面就接轨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小四楷体,200字以上)

关键词(小三黑体,

不加粗):中学数学 高等数学 数学思想 接轨

(小四楷体,不多于

5个)

一般说来,数学史家

把数学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古典高等数学时期、现代高等数学

时期或五个时期(再加上“当代高等数学时期) 。

(正文,小四宋体,

字数不少于3000字)

参考文献:(小三黑

体,不加粗)

[1] 唐国庆. 湘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张禾瑞. 近世代

数基础(修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

(小四宋体,参考文

献不少于4个)

论文内容必须是有

关数学方面的,专业或教学方面的。

西藏大学(初号隶书

加黑居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小初楷体加黑居

中)

题目:(字号二号,

宋体,加黑,居中,下划线)

----副标题:

(字号三号,宋体,加黑,居中,下划线)

院(部) 专业年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篇四:小学数学论文

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爱上数学不需要理由作文2700字

初三作文

通往数学的桥梁———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摘要】:数学来自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转换成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

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和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内容,愿意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使他们懂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事实,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在上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知这一概念, 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长难以理解。我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自己来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到学校的操场实际测量,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的方式了解了1千米究竟有多长。1千米大约有4圈半那么长,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印象更深刻了。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再通过推算、猜想两地距离深化“千米”概念。 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千

米”这一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三、利用现代工具,使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在讲解,学生可能还是不够明白和理解。但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时,认识常见的秤这个环节,老师:要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一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边说边出示:磅秤、电子秤、天平、盘秤、弹簧秤)这些称学生可能在生活中也见过,但是如果让他用语言来描述可能有点困难。用图片展现的方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再例如在学习“物体表面的大小”时,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我们来开展“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快。(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橘子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回答)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本节课中并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来,并且都有大小。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观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四、加强实践活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应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

再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和“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做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实践巩固。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经常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地养成把数学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习惯。总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把原有的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使

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有针对性,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真正从兴趣出发去学好数学。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并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生活与数学课堂结合起来。数学和生活都是彼此的“朋友”。同时,真正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

通往数学的桥梁———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摘要】:数学来自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转换成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

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和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内容,愿意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使他们懂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事实,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在上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知这一概念, 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长难以理解。我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自己来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到学校的操场实际测量,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的方式了解了1千米究竟有多长。1千米大约有4圈半那么长,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印象更深刻了。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再通过推算、猜想两地距离深化“千米”概念。 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千

米”这一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三、利用现代工具,使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在讲解,学生可能还是不够明白和理解。但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时,认识常见的秤这个环节,老师:要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一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边说边出示:磅秤、电子秤、天平、盘秤、弹簧秤)这些称学生可能在生活中也见过,但是如果让他用语言来描述可能有点困难。用图片展现的方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再例如在学习“物体表面的大小”时,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我们来开展“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快。(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橘子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回答)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本节课中并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来,并且都有大小。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观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四、加强实践活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应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

再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和“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做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实践巩固。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经常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地养成把数学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习惯。总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把原有的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使

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有针对性,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真正从兴趣出发去学好数学。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并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生活与数学课堂结合起来。数学和生活都是彼此的“朋友”。同时,真正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作文2400字

初三作文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 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 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 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 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 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 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 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 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 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 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小论文(600字)作文作文19100字

四年级作文

精选作文:数学小论文(600字) 作文 寒假,我参加了数学兴趣班,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节课很独特,首先她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奥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数学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数学是&&陈老师似乎比较满意,说: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还不完全正确,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额一门学科。通过抽象画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陈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数学存在的意义,她说,数学不是烦躁的拼命做练习,而是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强,使我们对于某一件事时,可以迅速的判断。数学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的思维已经很强了。 没错,通过陈老师的教导,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数学的含义,数学题目中,也许有些很难,但是每解一道题,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比如,陈老师让我们花半个小时去做一道题,这道题是一道初三的题目,即使你会做,也要做到半小时: 某同学在a 、b 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价钱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为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的单价的4倍少8元。 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为多少元?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浙江湖州安吉县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一:康渝涵 篇一: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 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 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 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 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 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 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 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 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 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 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 一共栽了500棵, 成活了490棵,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 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 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 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 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抓住了联系, 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 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 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精确计算, 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 或使水变少(蒸发) 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 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能. 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

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 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数学不再是抽象, 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 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 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 怎样存最合算? 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 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 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

(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

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 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 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

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 ,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

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

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 ,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

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 ,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页篇二:小学作文: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问: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我们今天学的就是? 巧算门票? ,好,下课。”老师说

篇三: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

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求导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育者的共识。而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论文 写作

一、 初中数学小论文写活动的组织活动

所谓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①从形式上看它有与学生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联系的,联系实际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旧知识来源加以考究的旧知识的新探索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课本知识加以联想的课本知识的引伸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的趣味型数学小论文习作及对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驳斥型数学小论文的习作,②从数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看存在普遍性指导(即共性指导)与特殊性指导(即分类指导),所谓共性指导是对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选题、资料的收集

与整合,论文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所谓特殊性指导是指对每种类型的数学小论文中所特有现

象进行分类指导,③从活动原则上看应由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及示范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并存。开展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应当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据各个

环节的时间段与知识结构不同按以下过程进行:

整个过程贯穿合作

学习探究的特点,每个环节匀可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改进做法。

二、初中数学小论文

的习作类型的活动实践

初中数学小论

文就是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整合,最后写成的数学学习

的探究性文章。

1、联系实际生活型

这一类型是以学生

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为载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概括,研究其数学

知识的本质。如:在年初寒假后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每位同学在春节时得到一笔压

岁钱,于是我们课题组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为《压岁钱的合理增值和使用》的小论文习作,于

是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如何来写好这样一篇数学小论文呢,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存入银行,

但如何存入较好呢?于是他们分别各自在银行调查来利率表,合理的增值和使用压岁钱的方

案五花八门,观点及论据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位同学说过五年后上大学时拿出这笔钱来当

作学习费用,共设计了8种方案,以1000元为本①每3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2.25元②每

6 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9.84元③每年转存一次总额是1093.30元④三个一年期后改为两

年期总额是1096.00元⑤二个一年期后改为一年期总额是1103.48元⑥两个两年期后改为一

年期总额是1098.70元⑦一个两年期后改为三年期总额是1106。20元⑧五年定期总额是

1115.20元通过宋一次实践后同学们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更深深懂得数学更服务于

生活。

2、对旧知识的新探

索型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

知识局限,对许多知识的来源与拓展无从着手,因此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旧知识的来源加以考

究,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对旧知识加以拓展,形成新知识如:零(0)每个学生都认识,自

从初中数学把零规定为自然数后就有一位学生他以0为题写出了一篇《说“0”》的数学小论

文。他以“0”是符号是数学阿拉伯数字中十个基本符号中的一个符号说起到“0”表示一个

数,是整数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数,它是非正数和非负数,是唯一的中性数,是正数与负数

的分界点。然后谈到0 是自然数,从十个为什么中说到零不是自然数到现在认为0是自然数

及0的奇偶性说到0 与无穷小的,分清无穷小量是不断变化中的变量而零却是一个确定的数,

这样通过这篇小论文的写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搜寻到这个“0”的有关知识化了不少时

间,把零的知识整理到一块,这样有利于学生这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难得的是这位同学还查了《辞海》中对零的定义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数学小论文的习作可锻炼人的态度。

3、趣味型

这一类型则多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与小论文的写作效率,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后联想到构成勾股数的简单方法,他认真地观察每组勾股数的 ①3、4、5;5、12、13;7、24、25;9、40、41┉②6、8、10;8、15、17;10、24、26┉

他从中总结出规律, 数时总结出 ①a 为偶数时a=2n+2;b=n(n+2);c=b+2(n 为正整数且n ≥2)②a 为奇数时a=2n+1;b=2n(n+1);c=b+1(n 为正整数)。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观察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正是这样一小小的勾股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洞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4、驳斥型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常规的错误观点他们会用数学的知识加以批判与驳斥,然而我们可以对此引导,归纳。叫同学们自己总结经验从而可以写出数学小论文与大家交流,从而增加知识面,增加交流机会,有助于协作学习,如有位同学在学不等式后对一道题的正确的质问写成了数学小论文习作,题目为“把一堆苹果分给了几孩子,如果每个人分了三个则分8个,如果每分5个则最后一个得到的苹果数不足3个,求出孩子与苹果 的个数”而课本中求解为:解设有x 个孩子则苹果数是(3x+8)个由题意可得3x+8≤5(x-1)+3所以x ≥5故x 取5, 6,7,8,9。即可求苹果数,而这位同学则认为“不足3”应理解为“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3”故不等式改为0≤3x+8-5(x-1)<3∴5<x≤6.5∵x 为整数故x=6从中可发现学生的质凝精神,不向权威低头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质凝,提出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

5、课本知识的引申型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会据课本的知识的结构与自己的经验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提示,对课本的课本知识进行联想思考得出可讨论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论述,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 ”定理后联想到“钝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特例”在这篇小论文习作中他写出了“在两个钝角三形中有最大边与另一条边及钝角也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并且它用证明的方法证之为正确,他从直角三角形为判定特例联想而来的,从而也用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给予了证明,事实这一切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举措,但在许多同学中就没有如此丰富的联想,而这位同学自从进行了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以后,遇事认真,态度诚恳,又动了脑筋,从而丰富了想象力,联想不断,终于有上述这一篇结构新颖、题材突出的小论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此这位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数学成绩一直领先。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实践研究建立起一整套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数学教育者及学习者有较可靠的方法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从数学小论文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和提高,使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真正发挥激励、交流、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素质教育设计》 张奠宙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数学思维教育学》 张乃达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李求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中学数学小论文写作调查研究》 孙亦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5期

5、《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

柴鉴仁》1999年篇四: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献血趣闻

最近的电视上老是播放“血荒”,昆明、青岛、南京?? 看到那些亟待输血的病人,我突然想到去献血。于是在我的撺掇下,爸爸同意带我去献血。

我们大清早便乘车来到县医院门口,正好献血车也在那里,说真的,看到车了我反而有点害怕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怎么了?不想献血了吗?”我说出了心里话,爸爸笑了笑,说:“走吧,我们进去看看再说。”

上了车,我感觉比进医院还要恐怖和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过一位穿白大褂的阿姨却笑容满面地对我说:“小朋友,你陪爸爸献血啊?”我说:“不是,我要献血。”阿姨说:“你可真懂事,但是小孩子是不能献血的。”她看到我沮丧的表情,对我说:“你可以等长大后再献血啊!现在阿姨有个关于血型的题目考考你?”我一听来了精神,说:“好啊!”又转过头对爸爸说:“你献血吧,我做题了。”

只见阿姨拿的那张纸上写着:

人的血型通常分为

a 型,b 型,o 型,ab 型。子女的血型与其父母的血型关系如下表所示:

父母的血型 子女可能的血型

o,o o

o,a a,o

o,b b,o

o,ab a,b

a,a a,o

a,b a,b,ab,o

a,ab a,b,ab

b,b b,o

b,ab a,b,ab

ab,ab a,b,ab

现在三个分别穿红、黄、蓝上衣的孩子,他们的血型依次为o,a,b 。每个孩子的父母戴同样颜色的帽子,帽子颜色也分红、黄、蓝三种,依次表示所具有的血型为ab,a,o 。问穿红、黄,蓝上衣的孩子的父母各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觉得非常熟悉,好像见过类似的题目。我的脑筋飞快的转动,猛然想起这不是我们前几天数学课上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吗?我只要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举出来就可以了。

我对爸爸说:“你献血吧,我做题了。”

忧郁父母帽子颜色相同,即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统血型的,从而只要看列表中的四行(o,o;a,a;b,b;ab,ab )。从表中可见,孩子血型为o 时,父母血型可能为o 或a (父母血型不可能为b ),故在孩子血型o 与父母血型o ,a 间连2条线。同样,在孩子血型为a ,与父母血型为a ,ab 的点间连2条线,在孩子血型为b 与父母血型为ab 的点间连1条线,

这样共连了5条线。

孩子 父母 由于孩子血型为b 的点只连了一条线,所以血型为b 的孩子的父母的血型是ab 。血型为a 的

孩子的父母的血型必定为a 。血型为o 的孩子的父母的血型只能为o 。

大功告成,正好爸爸抽血也完成了,我告诉阿姨:“穿红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蓝帽子;穿黄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黄颜色的帽子,而穿蓝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红帽子。”我一口气说完了,阿姨高兴的直夸我是个聪明的孩子。

赣榆县海头镇胡村小学 五(1)班 王雨凡

指导教师 白学笃

民谣与数学 数学课上,老师说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很不错,想给我们一个奖励,让我们猜猜看是什么奖励?同学们有的猜奖励作业本,有的猜下课带我们打篮球?? 老师都摇了摇头。老师说:“我今天想奖励同学们一首中国民谣。”班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个调皮的同学说:“老师要给我们唱歌了!快鼓掌。” 老师故意清了清嗓子,说:“这首民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题。你们想做吗?”

一队猎手一队狗,二队并着一起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这首民谣中有多少个猎手?多少只狗?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摸着自己的脑瓜想啊想。老师看到我们为难的样子,就给我们一点提醒,说:“数头一共三百六说明什么?”我马上举手说:“因为猎手和狗都只有一个头,所以猎手和狗一共有360个。”老师又说:“数腿一共八百九说明什么?”王慧举手说:“狗有4条腿,而人有两条腿。”这时,“数学牛人”薛阳站起来说:“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这道题,因为猎手和狗一共360个,我假设狗和猎手一样也长着两条腿,这样360×2=720(条),再用890-720=170(条),这170条腿就是实际上狗比猎手多长的两条腿,所以170÷2=85,这85就是狗的只数。那么猎手有360-85=275(个)。

说到这,班级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惊叹之余,我也对古人充满了敬佩,连数学题都可以用民谣呈现,真是太厉害了!

赣榆县海头镇胡村小学 五(1)班 吴贝贝

指导教师 白学笃

下页 余下全文

精选作文:数学小论文(600字) 作文 寒假,我参加了数学兴趣班,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节课很独特,首先她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奥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数学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数学是&&陈老师似乎比较满意,说: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还不完全正确,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额一门学科。通过抽象画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陈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数学存在的意义,她说,数学不是烦躁的拼命做练习,而是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强,使我们对于某一件事时,可以迅速的判断。数学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的思维已经很强了。 没错,通过陈老师的教导,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数学的含义,数学题目中,也许有些很难,但是每解一道题,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比如,陈老师让我们花半个小时去做一道题,这道题是一道初三的题目,即使你会做,也要做到半小时: 某同学在a 、b 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价钱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为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的单价的4倍少8元。 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为多少元?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浙江湖州安吉县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一:康渝涵 篇一: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 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 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 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 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 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 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 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 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 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 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 一共栽了500棵, 成活了490棵,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 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 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 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 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抓住了联系, 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 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 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精确计算, 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 或使水变少(蒸发) 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 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 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能. 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

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 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数学不再是抽象, 枯燥的课本知识, 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 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 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 怎样存最合算? 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 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 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

(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

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 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 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

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 ,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

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

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 ,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

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 ,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页篇二:小学作文: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问: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我们今天学的就是? 巧算门票? ,好,下课。”老师说

篇三: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

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求导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育者的共识。而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论文 写作

一、 初中数学小论文写活动的组织活动

所谓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①从形式上看它有与学生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联系的,联系实际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旧知识来源加以考究的旧知识的新探索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课本知识加以联想的课本知识的引伸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的趣味型数学小论文习作及对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驳斥型数学小论文的习作,②从数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看存在普遍性指导(即共性指导)与特殊性指导(即分类指导),所谓共性指导是对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选题、资料的收集

与整合,论文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所谓特殊性指导是指对每种类型的数学小论文中所特有现

象进行分类指导,③从活动原则上看应由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及示范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并存。开展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应当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据各个

环节的时间段与知识结构不同按以下过程进行:

整个过程贯穿合作

学习探究的特点,每个环节匀可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改进做法。

二、初中数学小论文

的习作类型的活动实践

初中数学小论

文就是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整合,最后写成的数学学习

的探究性文章。

1、联系实际生活型

这一类型是以学生

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为载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概括,研究其数学

知识的本质。如:在年初寒假后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每位同学在春节时得到一笔压

岁钱,于是我们课题组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为《压岁钱的合理增值和使用》的小论文习作,于

是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如何来写好这样一篇数学小论文呢,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存入银行,

但如何存入较好呢?于是他们分别各自在银行调查来利率表,合理的增值和使用压岁钱的方

案五花八门,观点及论据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位同学说过五年后上大学时拿出这笔钱来当

作学习费用,共设计了8种方案,以1000元为本①每3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2.25元②每

6 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9.84元③每年转存一次总额是1093.30元④三个一年期后改为两

年期总额是1096.00元⑤二个一年期后改为一年期总额是1103.48元⑥两个两年期后改为一

年期总额是1098.70元⑦一个两年期后改为三年期总额是1106。20元⑧五年定期总额是

1115.20元通过宋一次实践后同学们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更深深懂得数学更服务于

生活。

2、对旧知识的新探

索型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

知识局限,对许多知识的来源与拓展无从着手,因此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旧知识的来源加以考

究,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对旧知识加以拓展,形成新知识如:零(0)每个学生都认识,自

从初中数学把零规定为自然数后就有一位学生他以0为题写出了一篇《说“0”》的数学小论

文。他以“0”是符号是数学阿拉伯数字中十个基本符号中的一个符号说起到“0”表示一个

数,是整数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数,它是非正数和非负数,是唯一的中性数,是正数与负数

的分界点。然后谈到0 是自然数,从十个为什么中说到零不是自然数到现在认为0是自然数

及0的奇偶性说到0 与无穷小的,分清无穷小量是不断变化中的变量而零却是一个确定的数,

这样通过这篇小论文的写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搜寻到这个“0”的有关知识化了不少时

间,把零的知识整理到一块,这样有利于学生这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难得的是这位同学还查了《辞海》中对零的定义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数学小论文的习作可锻炼人的态度。

3、趣味型

这一类型则多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与小论文的写作效率,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后联想到构成勾股数的简单方法,他认真地观察每组勾股数的 ①3、4、5;5、12、13;7、24、25;9、40、41┉②6、8、10;8、15、17;10、24、26┉

他从中总结出规律, 数时总结出 ①a 为偶数时a=2n+2;b=n(n+2);c=b+2(n 为正整数且n ≥2)②a 为奇数时a=2n+1;b=2n(n+1);c=b+1(n 为正整数)。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观察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正是这样一小小的勾股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洞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4、驳斥型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常规的错误观点他们会用数学的知识加以批判与驳斥,然而我们可以对此引导,归纳。叫同学们自己总结经验从而可以写出数学小论文与大家交流,从而增加知识面,增加交流机会,有助于协作学习,如有位同学在学不等式后对一道题的正确的质问写成了数学小论文习作,题目为“把一堆苹果分给了几孩子,如果每个人分了三个则分8个,如果每分5个则最后一个得到的苹果数不足3个,求出孩子与苹果 的个数”而课本中求解为:解设有x 个孩子则苹果数是(3x+8)个由题意可得3x+8≤5(x-1)+3所以x ≥5故x 取5, 6,7,8,9。即可求苹果数,而这位同学则认为“不足3”应理解为“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3”故不等式改为0≤3x+8-5(x-1)<3∴5<x≤6.5∵x 为整数故x=6从中可发现学生的质凝精神,不向权威低头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质凝,提出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

5、课本知识的引申型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会据课本的知识的结构与自己的经验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提示,对课本的课本知识进行联想思考得出可讨论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论述,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 ”定理后联想到“钝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特例”在这篇小论文习作中他写出了“在两个钝角三形中有最大边与另一条边及钝角也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并且它用证明的方法证之为正确,他从直角三角形为判定特例联想而来的,从而也用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给予了证明,事实这一切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举措,但在许多同学中就没有如此丰富的联想,而这位同学自从进行了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以后,遇事认真,态度诚恳,又动了脑筋,从而丰富了想象力,联想不断,终于有上述这一篇结构新颖、题材突出的小论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此这位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数学成绩一直领先。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实践研究建立起一整套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数学教育者及学习者有较可靠的方法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从数学小论文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和提高,使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真正发挥激励、交流、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素质教育设计》 张奠宙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数学思维教育学》 张乃达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李求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中学数学小论文写作调查研究》 孙亦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5期

5、《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

柴鉴仁》1999年篇四: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献血趣闻

最近的电视上老是播放“血荒”,昆明、青岛、南京?? 看到那些亟待输血的病人,我突然想到去献血。于是在我的撺掇下,爸爸同意带我去献血。

我们大清早便乘车来到县医院门口,正好献血车也在那里,说真的,看到车了我反而有点害怕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怎么了?不想献血了吗?”我说出了心里话,爸爸笑了笑,说:“走吧,我们进去看看再说。”

上了车,我感觉比进医院还要恐怖和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过一位穿白大褂的阿姨却笑容满面地对我说:“小朋友,你陪爸爸献血啊?”我说:“不是,我要献血。”阿姨说:“你可真懂事,但是小孩子是不能献血的。”她看到我沮丧的表情,对我说:“你可以等长大后再献血啊!现在阿姨有个关于血型的题目考考你?”我一听来了精神,说:“好啊!”又转过头对爸爸说:“你献血吧,我做题了。”

只见阿姨拿的那张纸上写着:

人的血型通常分为

a 型,b 型,o 型,ab 型。子女的血型与其父母的血型关系如下表所示:

父母的血型 子女可能的血型

o,o o

o,a a,o

o,b b,o

o,ab a,b

a,a a,o

a,b a,b,ab,o

a,ab a,b,ab

b,b b,o

b,ab a,b,ab

ab,ab a,b,ab

现在三个分别穿红、黄、蓝上衣的孩子,他们的血型依次为o,a,b 。每个孩子的父母戴同样颜色的帽子,帽子颜色也分红、黄、蓝三种,依次表示所具有的血型为ab,a,o 。问穿红、黄,蓝上衣的孩子的父母各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觉得非常熟悉,好像见过类似的题目。我的脑筋飞快的转动,猛然想起这不是我们前几天数学课上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吗?我只要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举出来就可以了。

我对爸爸说:“你献血吧,我做题了。”

忧郁父母帽子颜色相同,即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统血型的,从而只要看列表中的四行(o,o;a,a;b,b;ab,ab )。从表中可见,孩子血型为o 时,父母血型可能为o 或a (父母血型不可能为b ),故在孩子血型o 与父母血型o ,a 间连2条线。同样,在孩子血型为a ,与父母血型为a ,ab 的点间连2条线,在孩子血型为b 与父母血型为ab 的点间连1条线,

这样共连了5条线。

孩子 父母 由于孩子血型为b 的点只连了一条线,所以血型为b 的孩子的父母的血型是ab 。血型为a 的

孩子的父母的血型必定为a 。血型为o 的孩子的父母的血型只能为o 。

大功告成,正好爸爸抽血也完成了,我告诉阿姨:“穿红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蓝帽子;穿黄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黄颜色的帽子,而穿蓝上衣的孩子的父母戴红帽子。”我一口气说完了,阿姨高兴的直夸我是个聪明的孩子。

赣榆县海头镇胡村小学 五(1)班 王雨凡

指导教师 白学笃

民谣与数学 数学课上,老师说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很不错,想给我们一个奖励,让我们猜猜看是什么奖励?同学们有的猜奖励作业本,有的猜下课带我们打篮球?? 老师都摇了摇头。老师说:“我今天想奖励同学们一首中国民谣。”班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个调皮的同学说:“老师要给我们唱歌了!快鼓掌。” 老师故意清了清嗓子,说:“这首民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题。你们想做吗?”

一队猎手一队狗,二队并着一起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这首民谣中有多少个猎手?多少只狗?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摸着自己的脑瓜想啊想。老师看到我们为难的样子,就给我们一点提醒,说:“数头一共三百六说明什么?”我马上举手说:“因为猎手和狗都只有一个头,所以猎手和狗一共有360个。”老师又说:“数腿一共八百九说明什么?”王慧举手说:“狗有4条腿,而人有两条腿。”这时,“数学牛人”薛阳站起来说:“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这道题,因为猎手和狗一共360个,我假设狗和猎手一样也长着两条腿,这样360×2=720(条),再用890-720=170(条),这170条腿就是实际上狗比猎手多长的两条腿,所以170÷2=85,这85就是狗的只数。那么猎手有360-85=275(个)。

说到这,班级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惊叹之余,我也对古人充满了敬佩,连数学题都可以用民谣呈现,真是太厉害了!

赣榆县海头镇胡村小学 五(1)班 吴贝贝

指导教师 白学笃

下页 余下全文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作文2000字

六年级作文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一道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 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 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 小区;更是有的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贷款就等于现在花以后的钱,我认为这样更合适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转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一道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 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 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 小区;更是有的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贷款就等于现在花以后的钱,我认为这样更合适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转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作文800字

初三作文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二年级数学组:刘年花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定。

在我认为,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我们的生活就是教育。

在我的数学教学生涯中,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会让学生觉得生活即数学,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生活当中的情境可以引用到数学课堂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针对数学的教学做到生活化,我有以下思考: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学习图形,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图形的存在,增强空间观念。

二、 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例如在认识0时,你在哪见过0?0表示什么意思?

三、 拓展延伸,运用数学

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

四、 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将生活中未知的问题引用于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有熟悉感,知道如何解决未知问题,并提高生活能力。

总之,教师应广泛联系实际,懂得数学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二年级数学组:刘年花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定。

在我认为,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我们的生活就是教育。

在我的数学教学生涯中,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会让学生觉得生活即数学,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生活当中的情境可以引用到数学课堂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针对数学的教学做到生活化,我有以下思考: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学习图形,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图形的存在,增强空间观念。

二、 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例如在认识0时,你在哪见过0?0表示什么意思?

三、 拓展延伸,运用数学

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

四、 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将生活中未知的问题引用于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有熟悉感,知道如何解决未知问题,并提高生活能力。

总之,教师应广泛联系实际,懂得数学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

数学与生活作文1000字

初一作文

杨维丽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你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是你知道吗?他还是数学家呢!他研究物理时遇到了瓶颈,于是开始研究数学,并发明了微积分,超越了当时的数学家。这些与事事相关的,难道不是数学吗?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当老师手把手无微不至地教我们以后,快乐而神秘的数学旅程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然而,在六年的学习数学的基础上,荣升为初中生的我,对于数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为我们以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了基础,数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形的,我们虽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牵扯到计算的问题。

……正逛着,我突然看见在商店那边有几个大字很引人注目,上面印刷着:5月1日到5月10日全场打八折。我指着牌子问妈妈:“妈妈,什么叫打折呀?”“打折就是优惠、便宜的意思,”妈妈说,“打8折就是用十分之八×原价。”“哦,我懂了,那打5折的就是原价的一半”,我的回答让妈妈很满意。后来,我们又去买了一些生活用品,付完账时,阿姨给了我一张发票,我仔细看了看,咦?发票上总计不是明明写着元吗,怎么只收了元?我想了想,肯定是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现在分币用得少了,所以精确到角。那个时候起,我突然感觉对平时枯燥难学的数学有了兴趣。

在这个生活例子中,除了购物发票本身是一张统计表外,至少还涉及了打折、四舍五入等数学问题,其中打折是六年级教材学习的内容,正因为它与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所以对于那时从没学过打折的小学生来说,也显得易于理解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从小就开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希望让大家也一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的运算无处不在,小到生活的买卖,大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比如:我国神州九号的成功升空,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速度、重量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周密计算。若有丝毫误差,则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险。

总之,因为有了数学,生活才更便捷、省时、高效,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国防科技才更高端、先进、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所以只有学好了数学知识,把数学基础打好,才能很好的运用数学,为国家以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杨维丽

浙江温州瓯海区娄桥中学初一:杨维丽

杨维丽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你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是你知道吗?他还是数学家呢!他研究物理时遇到了瓶颈,于是开始研究数学,并发明了微积分,超越了当时的数学家。这些与事事相关的,难道不是数学吗?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当老师手把手无微不至地教我们以后,快乐而神秘的数学旅程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然而,在六年的学习数学的基础上,荣升为初中生的我,对于数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为我们以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了基础,数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形的,我们虽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牵扯到计算的问题。

……正逛着,我突然看见在商店那边有几个大字很引人注目,上面印刷着:5月1日到5月10日全场打八折。我指着牌子问妈妈:“妈妈,什么叫打折呀?”“打折就是优惠、便宜的意思,”妈妈说,“打8折就是用十分之八×原价。”“哦,我懂了,那打5折的就是原价的一半”,我的回答让妈妈很满意。后来,我们又去买了一些生活用品,付完账时,阿姨给了我一张发票,我仔细看了看,咦?发票上总计不是明明写着元吗,怎么只收了元?我想了想,肯定是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现在分币用得少了,所以精确到角。那个时候起,我突然感觉对平时枯燥难学的数学有了兴趣。

在这个生活例子中,除了购物发票本身是一张统计表外,至少还涉及了打折、四舍五入等数学问题,其中打折是六年级教材学习的内容,正因为它与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所以对于那时从没学过打折的小学生来说,也显得易于理解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从小就开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希望让大家也一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的运算无处不在,小到生活的买卖,大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比如:我国神州九号的成功升空,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速度、重量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周密计算。若有丝毫误差,则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险。

总之,因为有了数学,生活才更便捷、省时、高效,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国防科技才更高端、先进、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所以只有学好了数学知识,把数学基础打好,才能很好的运用数学,为国家以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杨维丽

浙江温州瓯海区娄桥中学初一:杨维丽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作文1200字

初一作文

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数学,体会到数学,所以,数学是与生活同行,与我们同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路上,在市场里,在学校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例如:学生每天几点上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多长?休息时间是多长?就像这样简单而又琐碎的问题,却在大千的世界里构成一连串美丽而奇妙的数学问题。从那高高的海岸红木,那巨大的加利福尼亚美洲杉,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在世上的东西。在它上面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诸如同心圆、同心圆柱、平行线、概率、螺线以及比,等数学概念。再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就可以折叠出不同的形状和式样。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每天用的最多的还是数学。

而如今祖国的花朵们,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呢?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课本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大家纷纷说道。

教育专家指出,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试题人为编造严重,故意设置陷阱和障碍,造成数学教育变成解题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

而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巩固。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的生活实践能力呢?我认为真正的学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仅仅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在考试时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物体都要留心观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实际的解决问题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却又很实用。在孩子一年级时,家长每天都带孩子去买菜,让他从生活中直接发现数学的存在,并要求孩子准确的算出买菜要付多少钱,哪一家的菜质量好又便宜;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家长能够主动要求孩子担任家里的“小小计算员”来负责家里的水、电费计算以及交款;在五年级时,让孩子独立解决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六年级时,家长出门逛街总要拉着孩子一起逛,是打八折便宜,还是买一赠一实惠?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真正的认识数学,发现数学,才会爱上数学。

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数学,体会到数学,所以,数学是与生活同行,与我们同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路上,在市场里,在学校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例如:学生每天几点上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多长?休息时间是多长?就像这样简单而又琐碎的问题,却在大千的世界里构成一连串美丽而奇妙的数学问题。从那高高的海岸红木,那巨大的加利福尼亚美洲杉,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在世上的东西。在它上面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诸如同心圆、同心圆柱、平行线、概率、螺线以及比,等数学概念。再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就可以折叠出不同的形状和式样。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每天用的最多的还是数学。

而如今祖国的花朵们,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呢?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课本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大家纷纷说道。

教育专家指出,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试题人为编造严重,故意设置陷阱和障碍,造成数学教育变成解题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

而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巩固。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的生活实践能力呢?我认为真正的学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仅仅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在考试时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物体都要留心观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实际的解决问题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却又很实用。在孩子一年级时,家长每天都带孩子去买菜,让他从生活中直接发现数学的存在,并要求孩子准确的算出买菜要付多少钱,哪一家的菜质量好又便宜;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家长能够主动要求孩子担任家里的“小小计算员”来负责家里的水、电费计算以及交款;在五年级时,让孩子独立解决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六年级时,家长出门逛街总要拉着孩子一起逛,是打八折便宜,还是买一赠一实惠?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真正的认识数学,发现数学,才会爱上数学。

读[中小学数学]编者语有感作文700字

初三作文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顾晴

我前些天阅读《中小学数学》,看到《“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反思》一文后有编者这样一段话:“‘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个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实际上,就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人类从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了。那时侯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是教会人们正确的思维和表达的教育,是使人更聪明的教育……”

“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构成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对一个高素质的人来说,数学的训练具有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并不体现在生活的需要上,也不体现在职业需要上,而是体现在数学的学习给他提供了素质、提供了这个人能够高水平的认识和处理过去、现在、将来的事物以及近到咫尺、远到河外星系的事物。”

现在的数学教学提倡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的,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监测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但是数学的知识只限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如果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数学的运用,有小学前三年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没学过数学,但生活中的算计一点也不糊涂,原因就在于作为经验的数学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而作为科学的数学、作为存在于数学中的科学规律或思维规律,则是一定要在学校、在课堂上才能够学到的。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顾晴

我前些天阅读《中小学数学》,看到《“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反思》一文后有编者这样一段话:“‘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个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实际上,就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人类从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了。那时侯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是教会人们正确的思维和表达的教育,是使人更聪明的教育……”

“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构成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对一个高素质的人来说,数学的训练具有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并不体现在生活的需要上,也不体现在职业需要上,而是体现在数学的学习给他提供了素质、提供了这个人能够高水平的认识和处理过去、现在、将来的事物以及近到咫尺、远到河外星系的事物。”

现在的数学教学提倡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的,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监测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但是数学的知识只限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如果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数学的运用,有小学前三年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没学过数学,但生活中的算计一点也不糊涂,原因就在于作为经验的数学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而作为科学的数学、作为存在于数学中的科学规律或思维规律,则是一定要在学校、在课堂上才能够学到的。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作文7600字

初三作文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花朵为什么是圆的?

因为圆的面积是所有几何图形中最大的, 所以光合作用强, 有助于花朵的生长. 因此花朵是圆的.

茶壶盖为什么是圆的?

因为圆的直径, 半径都相等, 不容易掉下去. 而且区别其他几何图形, 同样面积, 圆形, 甚至椭圆形的体积最大, 容量最大. 方的话, 可能掉到杯子里

方的容易把角碰掉, 而且不是很安全. 圆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大家喜欢圆的, 使用也方便. 其它的盖子也有, 比较少. 设计成圆形, 无论从哪个角度放下去都正好合适.

动物数学气象学家Lorenz 提出一篇论文, 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es 州引起龙卷风? 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 结果会很不稳定, 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 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 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 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 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平时, 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 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 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 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 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 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 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果. 当时, 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 在结果出来之前, 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 在一小时后, 结果出来了, 不过令他目瞪口呆. 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 初期数据还差不多, 越到后期, 数据差异就越大了, 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 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 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 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 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阿草的葫芦(下册) ——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 2、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 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 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 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 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 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 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 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 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 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 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 这其间也有数学, 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 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 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 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 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 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 一年不是365天, 而是400天 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运用这种工具。这种“工具化”的学习观造成很多人只有解题能力而没有数学思维与逻辑,更不可能将这种思维与逻辑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但事实上,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思维与逻辑。《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学就是这样一个“形而上”上的东西,而并非仅仅是“形

而下”的工具。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数学思维与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严密,理性的代名词,而并非是感觉与经验的东西,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培根曾经说过:“只有出自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如 我们计算7+5=12。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得不出12这个结果,只有借助于直观, 例如借助手指的逐一相加, 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数学就是这样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编码的奥秘》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习惯于10进制,是因为我们正好有10个指头。”,所以,数学首先是一种直觉,然后才是一种逻辑。如同小学生背九九乘法表一样,学习数学,从培养直觉开始,也就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直觉化。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有深邃的洞察力,这往往就是“逻辑思维直觉化”的结果。7乘以9等于63,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这并不是经过严密证明的东西(虽然我们很容易证明),而是一种本能和直觉。数学又是严密的,这种严密建立在“公理化”的基础上,以公理为基础,运用纯粹逻辑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运用常识解读社会和人生,运用常识去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如梁文道所说,生平所学,仅常识而已。需要指出的,公理化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以致于莫里斯? 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中这样说:“这意味着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觉上”。数学尚且如此,生活中的常识就更加混乱了,但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尽可能少的运用公理(常识),但又必须建立在公理(常识)的基础上。

如果说公理化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一个思想,那么“等价转换”就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二个思想。等价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的问题。“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这种思维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寻找到“最佳角度”;又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思维转移”。我的一位表哥曾经对我说:“很久没学数学,感觉人都变笨了”。这种“笨”,正是指“思维转移”“变换角度”的“笨”,数学就是思维的不断转移和变换,在这种变换中,我们需要遵守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

数学教给我们第三个思想,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要考虑a>0、a =0、a<0之类情况的数学题。即将问题分类讨论。运用在生活中,就是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应对方法。分类讨论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给我们的第四个思想,是概率的思想。概率在生活中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但我们都知道,概率服从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说到极限,我们先说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前几天在QQ 群中聊天讨论,有人说:“无穷小就是零”。即0.0000000……0001=0,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错,但实际上却错得很离谱。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的。比如,我们说这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也是一个近似的概念。准确的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把尺子长度可能位于

0.9999999999999999---1.0000000000000001米之间。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根

据需要决定精确度(当然,国际上会规定一米的长度为多少,这个规定是一个确切的数)。学过计算机网络的人都知道,绝对可靠的通讯系统是不存在的,这会陷入无穷验证的困境,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仅仅只用了“三次握手协议”,因为这已经足够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认为,无穷小就是零,但在数学上,无穷小只能是“无限接近于零”,“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穷小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概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都喜欢将概率看作是一种确定性的分析,但实际上,概率最重要的是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分析。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其结果必然是概率性的,而不可能是确定性的。但人们往往喜欢确定性的东西而不喜欢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说,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市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都喜欢预测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对事情的分析不仅具有分析上的概率性,而且具有生活上的概率性,所以,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变化的概率,而不是数学上的确定性概率。这种“不确定性”也表明,我们对生活具有把握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即从概率上来说,由于人生会发生无数件事情,所以,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这种公平是通过概率实现的。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数学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经过训练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大脑思维是截然不同的。高一的时候,我爸爸教我学C&&C++,刚开始学C 语言的时候,我几乎连最简单的交换都不能理解,一个冒泡排序学了一个下午。写程序的时候,经常将分号搞错,但这种思维适用期很快就过去(后来考一个全国等级考试的C 语言二级和数据库技术三级就没学了),今天,根据已知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希尔排序,桶排序,锦标赛排序等等,)用C 语言写一个实现的程序肯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我不是Knuth ,自创排序算法或改进算法不太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爸爸教我最简单的C 语言的知识,我者觉得很难,后来,我自学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而且一点都不觉得难。由此可见,训练对于大脑思维有多么重要。

逻辑与直观,分析与推理,共性与个性构成了数学。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绝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你可以更轻松地思考问题,更容易看透问题,直指问题的本质所在。文理兼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科与理科的知识,而是学会“将文科知识理科化,将理科知识文科化”以便更透彻地看待文科与理科,实现大脑思维的飞跃!

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就是一种学术的研究。它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但是隐隐中却能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数学经常会让人感到自己很笨,有时候甚至会让自己很生气,很恼火。因为多数人都感觉它很枯燥难懂,并且很难寻找对数学的兴趣。而另一方面,数学又变成一个有趣的东西,它甚至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数学如此枯燥,却仍是有那么多的同学如此热爱它?带着这个问题,我找了一些热爱数学的同学。在他们眼里,数学是这样的:有趣,它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数字化,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答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同时,数学的严谨同样也吸引了他们。因为,他们认为在数学的世界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处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数学淳朴,可爱,单纯,它绝不含一丝杂质。

角度不同,看法便有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数学本身就很有趣,它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曾在初中时学过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函数,而就在最近我又对一元一次函数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学习。

在我学习一元一次函数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当我们在社会上进行消费活动时候,若果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利用一元一次函数来解决问题。

社会生活之中,当我们出外旅游选择酒店下榻,当我们去步行街或者超市购物时,细心的人都会留意到一点:商家为了达到宣传、促销等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时,通常都会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付款方式或优惠方法。通俗来说,就是为我们提供套餐、打折优惠之类的服务。

恰恰每当这时,很多人都仅仅看到了宣传单上诱人的“省钱”方法,却忽略了如何取舍才是最为关键。在这时我们就真的应该三思而后行,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们绝对不可以随意听信销售人员“甜蜜”的话语,也决不可盲目跟从,以免上了商家设的局,吃了大亏。

因为我是学校茶文化社的社员,所以每次茶文化社的出外活动我大多都会跟着一块出去。一次,是社团里的师兄师姐们出外比赛,我便跟随着他们一同外出。比赛的场地是在一个名为“茶都”的地方。

趁着空闲的时间,我便拉着一位好朋友一起在那四周围瞎逛。忽然,我们的眼球被一块醒目的告示牌吸引住了。那块告示牌上写着:购买盖碗、品茗杯有优惠。优惠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买一送一,既是买一个盖碗送一只品茗杯;另一种则是打九折。但是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要想享受这两种之一的优惠方式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购买盖碗3个以上(盖碗20元一个,茶杯5元一个)。当时我就愣住了,这两种方法有区别吗?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相比到底哪一种更便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便马上把这个有趣的数学现象用手机拍了下来。

回到家后,为了解开我心中的这个结,我翻阅了初中还有现在的数学书。那就像是灵机一动,我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然后就间接地想到了我最近所学的一元一次函数。

我首先设某人买品茗杯x 只,付款y 元,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隐含条件就是(x>3且x ∈N )。则:

第一种方式付款便是y1=4*20+(x—4)*5=5x+60

用第二钟方式付款便是y2=(20*4+5x)*0.9=4.5x+72

接着就来比较y1和y2的相对大小:

设c=y1—y2=5x+60—(4.5x+72)=0.5x—1

然后就要展开讨论:

当c 大于0时,0.5x —12大于0,即x 大于24

当c 等于0时,x 等于24

当c 小于0时,x 小于24

综上所述,当所购买的品茗杯多于24只的时候,第二种方法更优惠;刚好购买24只的时候,两种方法价格相等;当购买的杯子数量在4到23之间的时候,第一种方法更优惠。

由此可见,用一元一次函数来看待购物,不但节省了钱财,还锻炼了我

的数学思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同时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我们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更多的是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尝试着利用数学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对数学教学的感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已渐渐根植于我内心深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做家务的时间安排”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统筹安排的意义,“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等等,这些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快乐足球”黑皮、白皮块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方程的作用;学校运动会接力赛时,外圈要比内圈的起点前移多少,才能保证公平公正,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计算的作用;学校运动会篮球赛场次设臵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把交通问题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相遇、相向、背向、追击的意义,理解蕴涵在其中的数量关系;“红绿灯的设臵”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离不开数学计算。 把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懂得幸福生活要靠智慧和汗水去争取;“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把经典故事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比如:一只灯泡的体积该怎样算?这是一个曾使爱迪生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若要测量,它既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又不是某几种形体的组合体,怎么办?此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思考这一问题,然后再将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当我用这则故事“考验”学生时,他们也是苦思冥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就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果我们常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引进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将更受欢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育家汉斯?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 ,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

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

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看来, 学好了数学就能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花朵为什么是圆的?

因为圆的面积是所有几何图形中最大的, 所以光合作用强, 有助于花朵的生长. 因此花朵是圆的.

茶壶盖为什么是圆的?

因为圆的直径, 半径都相等, 不容易掉下去. 而且区别其他几何图形, 同样面积, 圆形, 甚至椭圆形的体积最大, 容量最大. 方的话, 可能掉到杯子里

方的容易把角碰掉, 而且不是很安全. 圆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大家喜欢圆的, 使用也方便. 其它的盖子也有, 比较少. 设计成圆形, 无论从哪个角度放下去都正好合适.

动物数学气象学家Lorenz 提出一篇论文, 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es 州引起龙卷风? 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 结果会很不稳定, 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 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 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 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 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平时, 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 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 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 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 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 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 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果. 当时, 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 在结果出来之前, 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 在一小时后, 结果出来了, 不过令他目瞪口呆. 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 初期数据还差不多, 越到后期, 数据差异就越大了, 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 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 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 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 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阿草的葫芦(下册) ——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 2、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 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 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 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 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 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 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 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 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 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 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 这其间也有数学, 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 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 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 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 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 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 一年不是365天, 而是400天 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运用这种工具。这种“工具化”的学习观造成很多人只有解题能力而没有数学思维与逻辑,更不可能将这种思维与逻辑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但事实上,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思维与逻辑。《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学就是这样一个“形而上”上的东西,而并非仅仅是“形

而下”的工具。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数学思维与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严密,理性的代名词,而并非是感觉与经验的东西,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培根曾经说过:“只有出自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如 我们计算7+5=12。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得不出12这个结果,只有借助于直观, 例如借助手指的逐一相加, 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数学就是这样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编码的奥秘》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习惯于10进制,是因为我们正好有10个指头。”,所以,数学首先是一种直觉,然后才是一种逻辑。如同小学生背九九乘法表一样,学习数学,从培养直觉开始,也就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直觉化。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有深邃的洞察力,这往往就是“逻辑思维直觉化”的结果。7乘以9等于63,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这并不是经过严密证明的东西(虽然我们很容易证明),而是一种本能和直觉。数学又是严密的,这种严密建立在“公理化”的基础上,以公理为基础,运用纯粹逻辑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运用常识解读社会和人生,运用常识去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如梁文道所说,生平所学,仅常识而已。需要指出的,公理化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以致于莫里斯? 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中这样说:“这意味着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觉上”。数学尚且如此,生活中的常识就更加混乱了,但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尽可能少的运用公理(常识),但又必须建立在公理(常识)的基础上。

如果说公理化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一个思想,那么“等价转换”就是数学教给我们的第二个思想。等价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的问题。“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这种思维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寻找到“最佳角度”;又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思维转移”。我的一位表哥曾经对我说:“很久没学数学,感觉人都变笨了”。这种“笨”,正是指“思维转移”“变换角度”的“笨”,数学就是思维的不断转移和变换,在这种变换中,我们需要遵守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

数学教给我们第三个思想,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要考虑a>0、a =0、a<0之类情况的数学题。即将问题分类讨论。运用在生活中,就是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应对方法。分类讨论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给我们的第四个思想,是概率的思想。概率在生活中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但我们都知道,概率服从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说到极限,我们先说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前几天在QQ 群中聊天讨论,有人说:“无穷小就是零”。即0.0000000……0001=0,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错,但实际上却错得很离谱。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的。比如,我们说这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也是一个近似的概念。准确的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把尺子是一米长,这把尺子长度可能位于

0.9999999999999999---1.0000000000000001米之间。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根

据需要决定精确度(当然,国际上会规定一米的长度为多少,这个规定是一个确切的数)。学过计算机网络的人都知道,绝对可靠的通讯系统是不存在的,这会陷入无穷验证的困境,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仅仅只用了“三次握手协议”,因为这已经足够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认为,无穷小就是零,但在数学上,无穷小只能是“无限接近于零”,“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穷小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概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都喜欢将概率看作是一种确定性的分析,但实际上,概率最重要的是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分析。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其结果必然是概率性的,而不可能是确定性的。但人们往往喜欢确定性的东西而不喜欢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说,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市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都喜欢预测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对事情的分析不仅具有分析上的概率性,而且具有生活上的概率性,所以,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变化的概率,而不是数学上的确定性概率。这种“不确定性”也表明,我们对生活具有把握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即从概率上来说,由于人生会发生无数件事情,所以,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这种公平是通过概率实现的。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数学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经过训练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大脑思维是截然不同的。高一的时候,我爸爸教我学C&&C++,刚开始学C 语言的时候,我几乎连最简单的交换都不能理解,一个冒泡排序学了一个下午。写程序的时候,经常将分号搞错,但这种思维适用期很快就过去(后来考一个全国等级考试的C 语言二级和数据库技术三级就没学了),今天,根据已知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希尔排序,桶排序,锦标赛排序等等,)用C 语言写一个实现的程序肯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我不是Knuth ,自创排序算法或改进算法不太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爸爸教我最简单的C 语言的知识,我者觉得很难,后来,我自学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而且一点都不觉得难。由此可见,训练对于大脑思维有多么重要。

逻辑与直观,分析与推理,共性与个性构成了数学。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绝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你可以更轻松地思考问题,更容易看透问题,直指问题的本质所在。文理兼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科与理科的知识,而是学会“将文科知识理科化,将理科知识文科化”以便更透彻地看待文科与理科,实现大脑思维的飞跃!

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就是一种学术的研究。它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但是隐隐中却能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数学经常会让人感到自己很笨,有时候甚至会让自己很生气,很恼火。因为多数人都感觉它很枯燥难懂,并且很难寻找对数学的兴趣。而另一方面,数学又变成一个有趣的东西,它甚至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数学如此枯燥,却仍是有那么多的同学如此热爱它?带着这个问题,我找了一些热爱数学的同学。在他们眼里,数学是这样的:有趣,它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数字化,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答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同时,数学的严谨同样也吸引了他们。因为,他们认为在数学的世界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处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数学淳朴,可爱,单纯,它绝不含一丝杂质。

角度不同,看法便有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数学本身就很有趣,它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曾在初中时学过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函数,而就在最近我又对一元一次函数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学习。

在我学习一元一次函数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当我们在社会上进行消费活动时候,若果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利用一元一次函数来解决问题。

社会生活之中,当我们出外旅游选择酒店下榻,当我们去步行街或者超市购物时,细心的人都会留意到一点:商家为了达到宣传、促销等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时,通常都会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付款方式或优惠方法。通俗来说,就是为我们提供套餐、打折优惠之类的服务。

恰恰每当这时,很多人都仅仅看到了宣传单上诱人的“省钱”方法,却忽略了如何取舍才是最为关键。在这时我们就真的应该三思而后行,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们绝对不可以随意听信销售人员“甜蜜”的话语,也决不可盲目跟从,以免上了商家设的局,吃了大亏。

因为我是学校茶文化社的社员,所以每次茶文化社的出外活动我大多都会跟着一块出去。一次,是社团里的师兄师姐们出外比赛,我便跟随着他们一同外出。比赛的场地是在一个名为“茶都”的地方。

趁着空闲的时间,我便拉着一位好朋友一起在那四周围瞎逛。忽然,我们的眼球被一块醒目的告示牌吸引住了。那块告示牌上写着:购买盖碗、品茗杯有优惠。优惠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买一送一,既是买一个盖碗送一只品茗杯;另一种则是打九折。但是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要想享受这两种之一的优惠方式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购买盖碗3个以上(盖碗20元一个,茶杯5元一个)。当时我就愣住了,这两种方法有区别吗?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相比到底哪一种更便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便马上把这个有趣的数学现象用手机拍了下来。

回到家后,为了解开我心中的这个结,我翻阅了初中还有现在的数学书。那就像是灵机一动,我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然后就间接地想到了我最近所学的一元一次函数。

我首先设某人买品茗杯x 只,付款y 元,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隐含条件就是(x>3且x ∈N )。则:

第一种方式付款便是y1=4*20+(x—4)*5=5x+60

用第二钟方式付款便是y2=(20*4+5x)*0.9=4.5x+72

接着就来比较y1和y2的相对大小:

设c=y1—y2=5x+60—(4.5x+72)=0.5x—1

然后就要展开讨论:

当c 大于0时,0.5x —12大于0,即x 大于24

当c 等于0时,x 等于24

当c 小于0时,x 小于24

综上所述,当所购买的品茗杯多于24只的时候,第二种方法更优惠;刚好购买24只的时候,两种方法价格相等;当购买的杯子数量在4到23之间的时候,第一种方法更优惠。

由此可见,用一元一次函数来看待购物,不但节省了钱财,还锻炼了我

的数学思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同时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我们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更多的是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尝试着利用数学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对数学教学的感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已渐渐根植于我内心深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做家务的时间安排”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统筹安排的意义,“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等等,这些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快乐足球”黑皮、白皮块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方程的作用;学校运动会接力赛时,外圈要比内圈的起点前移多少,才能保证公平公正,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计算的作用;学校运动会篮球赛场次设臵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把交通问题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相遇、相向、背向、追击的意义,理解蕴涵在其中的数量关系;“红绿灯的设臵”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离不开数学计算。 把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懂得幸福生活要靠智慧和汗水去争取;“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把经典故事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比如:一只灯泡的体积该怎样算?这是一个曾使爱迪生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若要测量,它既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又不是某几种形体的组合体,怎么办?此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思考这一问题,然后再将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当我用这则故事“考验”学生时,他们也是苦思冥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就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果我们常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引进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将更受欢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育家汉斯?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 ,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

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

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看来, 学好了数学就能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作文作文2300字

初二作文

浅谈小学数学作文

小学数学作文,对于它我了解的不多,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着小学数 学课外作业的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使有待进步的学生找回自信,找到“知识的卡壳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尽量地去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不断取得进步。

长期以来,数学作业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的练习而已,其形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来,我尝试将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引入数学学科,让数学与作文联姻。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以往的大纲不同,课标把总体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而后三个方面的目标我们以往忽略了或者说重视得不够。我常常思考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2个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让学生写写“数学作文”对上述两方面有很大益处。我曾尝试着让学生写过一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考试的想法等,我把孩子们写的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文章称为“数学作文”。

“数学作文”写些什么呢?当然应与数学有关。在学数学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创新;考试之前、考试之中、考试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等都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记下来,在生活中看到的某些事物、现象,能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记下来。 “数学作文”一般来说我不要求学生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写,而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然后我再收集起来细细品读,从中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单元数学测验,是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三篇数学作文,题目是:“记这次单元测试”,在考试时我有意进行了安排,为了防止学生间的抄袭现象,我随机把学生的座位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了调换,这谁都没有想到。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真实的,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真实成绩,以便更好地针对性地对“有待进步的学生”进行辅导,相信会有收获的。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 数学作文沟通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总把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发现、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并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勤于观察,动脑思考、仔细分析的习惯,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作文展示了学习知识的过程

当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的情况,尤其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学习过程,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将当时的学习过程叙述出来、展示出来。

三、数学作文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

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学作文”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写好这些作文,他们还要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经常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学作文”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写好这些作文,他们还要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经常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总之,数学作文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数学作文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创造了条件。数学作文也改变了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撰写科研论文奠定了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作文

小学数学作文,对于它我了解的不多,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着小学数 学课外作业的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使有待进步的学生找回自信,找到“知识的卡壳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尽量地去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不断取得进步。

长期以来,数学作业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的练习而已,其形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来,我尝试将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引入数学学科,让数学与作文联姻。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以往的大纲不同,课标把总体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而后三个方面的目标我们以往忽略了或者说重视得不够。我常常思考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2个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让学生写写“数学作文”对上述两方面有很大益处。我曾尝试着让学生写过一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考试的想法等,我把孩子们写的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文章称为“数学作文”。

“数学作文”写些什么呢?当然应与数学有关。在学数学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创新;考试之前、考试之中、考试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等都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记下来,在生活中看到的某些事物、现象,能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记下来。 “数学作文”一般来说我不要求学生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写,而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然后我再收集起来细细品读,从中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单元数学测验,是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三篇数学作文,题目是:“记这次单元测试”,在考试时我有意进行了安排,为了防止学生间的抄袭现象,我随机把学生的座位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了调换,这谁都没有想到。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真实的,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真实成绩,以便更好地针对性地对“有待进步的学生”进行辅导,相信会有收获的。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 数学作文沟通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总把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发现、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并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勤于观察,动脑思考、仔细分析的习惯,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作文展示了学习知识的过程

当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的情况,尤其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学习过程,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将当时的学习过程叙述出来、展示出来。

三、数学作文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

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学作文”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写好这些作文,他们还要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经常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学作文”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写好这些作文,他们还要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经常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总之,数学作文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数学作文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创造了条件。数学作文也改变了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撰写科研论文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500字

五年级作文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从生活中去。

最近,我们学了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我受益匪浅,知道了:数学的世界是奇妙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第九单元中,我做过一道题目: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25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

我一读题目,就被搞得晕头向,反复读了几遍,终于读懂了,并算了起来。先用元),算到不超过100千瓦时要付52元,再用元),算到超过100千瓦时要付的钱,然后用千瓦时)算到超过的部分,最后用千瓦时),这就是小明家十月份的用电量。就这样一道题就被解决了。此刻我心想:原来数学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处处都与数学有关。只要我们肯观察,就会发现数学非常奇妙。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有也许多数学问题,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就像老师说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的数学更加生动有趣,不像书本上的数学枯燥无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多多观察,多多学习,多多思考。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从生活中去。

最近,我们学了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我受益匪浅,知道了:数学的世界是奇妙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第九单元中,我做过一道题目: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25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

我一读题目,就被搞得晕头向,反复读了几遍,终于读懂了,并算了起来。先用元),算到不超过100千瓦时要付52元,再用元),算到超过100千瓦时要付的钱,然后用千瓦时)算到超过的部分,最后用千瓦时),这就是小明家十月份的用电量。就这样一道题就被解决了。此刻我心想:原来数学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处处都与数学有关。只要我们肯观察,就会发现数学非常奇妙。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有也许多数学问题,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就像老师说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的数学更加生动有趣,不像书本上的数学枯燥无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多多观察,多多学习,多多思考。

小学六年级学数学日记设计意图作文3800字

初三作文

小学四年级学生记数学日记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宋艳•孟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新课标实验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有时会感到枯燥、难学;学生除了完成一些练习性作业之外,没有养成思考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的习惯;小学生有时候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讲;小学数学老师一般都带两个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要想让学生和老师得到及时的沟通,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活力,我们在借鉴国内外许多学校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引入“writing to learn”(写作学习)的一项实验研究——记数学日记的研究,通过研究给学生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在日记中要收集和记录下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通过写数学日记,唤起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回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知识网络;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同学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拓宽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拓宽了小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老师通过阅读数学日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1991年,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制定的《教师规范》中倡议利用数学日记作为加强数学教学的手段,这使得数学日记作为师生间数学交流的工具在全美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美国数学文化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1997年以后,数学日记在我国零星地出现。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的老师都十分关注数学日记,并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如: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昌禅乡辅导中心学校把数学日记当作“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是 “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镇中心小学把数学日记当作“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把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反思体验的方式” ;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研究了“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江苏省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提出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师生共同成长”;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记数学日记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学生能从写日记中直接获得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益处,我们认为不仅如此,数学日记还可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同时,小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形式和内容很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概念界定

“数学日记”是指学生真实记录数学学习的情况,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新发现、新思路,抒发对数学学习的感受。

数学日记的范畴很广,可以是与老师的“对话”,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新发现”、“ 新方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有的译为“反思认知”。反思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而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重视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各门课程能够有机融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数学日记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把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写进自己的日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2.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小学四年级1、2、4、5班的学生。确定他们为课题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① 课题行动研究的需要;② 上述四个班级学生中《苍梧晚报》小记者较多,有一定的

写作基础;③ 课题组的两位老师是他们的任课教师,便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数学日记的实验工作。

3.研究内容

指导学生写不同类型的数学日记,设计总结数学日记的格式,研究数学日记在实践中的价值,探索通过数学日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具体讲,有以下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

第一步,我们可以收集数学日记的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记数学日记其实并不难,他们人人都可以胜任;

第二步,我们可以定格式和定主题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让学生有操作的方法;

第三步,逐步放开,不定格式不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写,以便产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日记。

二是要求学生记不同形式的数学日记。

(1)写“对话日记”,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小学生对老师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说。通过数学日记,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2)写“反思日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教弱。学生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外很少能主动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对一天或几天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学习。

(3)写“拓展日记”,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和书本密切相关的,小学生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接触更多更广的知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写“创新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生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往往会和成人有所不同,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数学日记中写出自己的新方法、新发现,并得到反馈,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减少机械性作业量,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并及时调整学习中的策略,使学习数学的潜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通过经验总结,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及时得到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5.研究过程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2006.9—10)

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6.10—2007.4)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指定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汇总学生的数学日记案例;问卷调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和作用。

(3)总结阶段(2007.5)

《小学生优秀数学日记集》展示、交流;撰写《结题报告》,字数约5000字。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小学生写数学日记实验研究报告》,字数约5000字,争取发表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小学生数学日记展

展示小学生的各种形式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记数学日记的习惯。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四年级1、2、4、5班学生。小学生在三年级就有了书面作文的要求,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写篇幅不长的数学日记。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写数学日记既可以增添数学作业的人文色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写数学日记,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四年级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可行的。我们抓住这些契机,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自由畅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数学日记只是课外作业的一种形式,写数学日记并不是天天写,一周一次或两次,我们可以协调学生的课外习题作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担。

小学四年级学生记数学日记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宋艳•孟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新课标实验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有时会感到枯燥、难学;学生除了完成一些练习性作业之外,没有养成思考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的习惯;小学生有时候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讲;小学数学老师一般都带两个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要想让学生和老师得到及时的沟通,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活力,我们在借鉴国内外许多学校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引入“writing to learn”(写作学习)的一项实验研究——记数学日记的研究,通过研究给学生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在日记中要收集和记录下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通过写数学日记,唤起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回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知识网络;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同学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拓宽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拓宽了小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老师通过阅读数学日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1991年,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制定的《教师规范》中倡议利用数学日记作为加强数学教学的手段,这使得数学日记作为师生间数学交流的工具在全美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美国数学文化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1997年以后,数学日记在我国零星地出现。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的老师都十分关注数学日记,并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如: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昌禅乡辅导中心学校把数学日记当作“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是 “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镇中心小学把数学日记当作“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把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反思体验的方式” ;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研究了“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江苏省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提出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师生共同成长”;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记数学日记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学生能从写日记中直接获得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益处,我们认为不仅如此,数学日记还可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同时,小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形式和内容很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概念界定

“数学日记”是指学生真实记录数学学习的情况,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新发现、新思路,抒发对数学学习的感受。

数学日记的范畴很广,可以是与老师的“对话”,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新发现”、“ 新方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有的译为“反思认知”。反思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而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重视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各门课程能够有机融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数学日记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把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写进自己的日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2.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小学四年级1、2、4、5班的学生。确定他们为课题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① 课题行动研究的需要;② 上述四个班级学生中《苍梧晚报》小记者较多,有一定的

写作基础;③ 课题组的两位老师是他们的任课教师,便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数学日记的实验工作。

3.研究内容

指导学生写不同类型的数学日记,设计总结数学日记的格式,研究数学日记在实践中的价值,探索通过数学日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具体讲,有以下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

第一步,我们可以收集数学日记的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记数学日记其实并不难,他们人人都可以胜任;

第二步,我们可以定格式和定主题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让学生有操作的方法;

第三步,逐步放开,不定格式不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写,以便产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日记。

二是要求学生记不同形式的数学日记。

(1)写“对话日记”,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小学生对老师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说。通过数学日记,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2)写“反思日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教弱。学生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外很少能主动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对一天或几天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学习。

(3)写“拓展日记”,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和书本密切相关的,小学生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接触更多更广的知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写“创新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生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往往会和成人有所不同,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数学日记中写出自己的新方法、新发现,并得到反馈,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减少机械性作业量,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并及时调整学习中的策略,使学习数学的潜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通过经验总结,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及时得到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5.研究过程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2006.9—10)

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6.10—2007.4)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指定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汇总学生的数学日记案例;问卷调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和作用。

(3)总结阶段(2007.5)

《小学生优秀数学日记集》展示、交流;撰写《结题报告》,字数约5000字。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小学生写数学日记实验研究报告》,字数约5000字,争取发表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小学生数学日记展

展示小学生的各种形式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记数学日记的习惯。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四年级1、2、4、5班学生。小学生在三年级就有了书面作文的要求,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写篇幅不长的数学日记。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写数学日记既可以增添数学作业的人文色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写数学日记,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四年级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可行的。我们抓住这些契机,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自由畅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数学日记只是课外作业的一种形式,写数学日记并不是天天写,一周一次或两次,我们可以协调学生的课外习题作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担。

数学小论文--写作指导作文2900字

四年级作文

数学小论文——写作指导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这是一个很新颖的研究课题。所谓“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

一、数学小论文的作用

“数学小论文”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思维及等个别差异的新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小论文的撰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小论文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的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所以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数学才能,又有把学到

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的机会,所以在体会到数学来源的同时,会更加热爱数学与生活。

3.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中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信念、挫折感和成就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二、数学小论文的多维视角与丰富内容

数学小论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数学小论文的几种具体写法。

1. 一道的解答。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例如,书后的思考题,奥数题,教师或家长布置的智慧题,数学刊物上的挑战题,平时自己在做题时遇到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发展了思维,而且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对他以后数学的学习将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2. 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主要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计算、分析现实问题,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克水,那全国13亿人口每天可以节约1 300吨水,发出了“人人节约一滴水,沙漠也能变绿洲”的感慨!还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个去银行储蓄的人每次都能为“希望工程”捐1角钱的话,全国那么多储蓄点捐到的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实现上学的梦想呀!学生能从这些角度通过数学的计算去思考社会意义,它的价值就能远远超过数学研究本身。

3. 问题。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境记录。写这种数学小论文的题材特别多,比如,有学生写到了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元、2元、5元而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的;再如,有学生写到了他家住的楼房每层有24级楼梯,那么他从1

楼到5楼要爬多少级楼梯。这些都是生活中每天要经历的很平常的事,但学生一旦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就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发现。这对学生数学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有个学生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发现书上介绍了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而钝角三角形只介绍了一条高。她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欣喜万分,连忙写下了《我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这篇数学小论文。

5. 数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获得的启示和得到的结论等。比如,有个学生在教师还没有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之前,自己看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用红、蓝铅笔去摸,自己动手去探索并验证规律,事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写出了她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让她觉得其乐无穷。

三、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循序渐进。刚开始写作,起点不要过高,写作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经过实践,没有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是不可能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的。数学小论文的价值与题目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小题目照样可写出大文章来。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大了费时费力,不容易说清楚,往往写不下去。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文章的写作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2. 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帮学生选一些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写,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有利于写作。比如,在学完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并估算出课桌、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并把实践活动的过程写成数学小论文。又如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学校食堂每天浪费多少千克粮食,

一年下来学校节约的粮食可以派什么用场。这样学生就会有活动,有思考,有内容可写。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撰写数学小论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小论文变成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大可能写出水平很高的小论文。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参与。在参与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才能会得到展现。

数学小论文——写作指导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这是一个很新颖的研究课题。所谓“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

一、数学小论文的作用

“数学小论文”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思维及等个别差异的新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小论文的撰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小论文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的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所以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数学才能,又有把学到

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的机会,所以在体会到数学来源的同时,会更加热爱数学与生活。

3.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中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信念、挫折感和成就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二、数学小论文的多维视角与丰富内容

数学小论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数学小论文的几种具体写法。

1. 一道的解答。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例如,书后的思考题,奥数题,教师或家长布置的智慧题,数学刊物上的挑战题,平时自己在做题时遇到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发展了思维,而且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对他以后数学的学习将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2. 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主要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计算、分析现实问题,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克水,那全国13亿人口每天可以节约1 300吨水,发出了“人人节约一滴水,沙漠也能变绿洲”的感慨!还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个去银行储蓄的人每次都能为“希望工程”捐1角钱的话,全国那么多储蓄点捐到的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实现上学的梦想呀!学生能从这些角度通过数学的计算去思考社会意义,它的价值就能远远超过数学研究本身。

3. 问题。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境记录。写这种数学小论文的题材特别多,比如,有学生写到了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元、2元、5元而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的;再如,有学生写到了他家住的楼房每层有24级楼梯,那么他从1

楼到5楼要爬多少级楼梯。这些都是生活中每天要经历的很平常的事,但学生一旦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就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发现。这对学生数学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有个学生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发现书上介绍了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而钝角三角形只介绍了一条高。她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欣喜万分,连忙写下了《我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这篇数学小论文。

5. 数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获得的启示和得到的结论等。比如,有个学生在教师还没有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之前,自己看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用红、蓝铅笔去摸,自己动手去探索并验证规律,事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写出了她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让她觉得其乐无穷。

三、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循序渐进。刚开始写作,起点不要过高,写作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经过实践,没有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是不可能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的。数学小论文的价值与题目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小题目照样可写出大文章来。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大了费时费力,不容易说清楚,往往写不下去。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文章的写作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2. 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帮学生选一些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写,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有利于写作。比如,在学完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并估算出课桌、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并把实践活动的过程写成数学小论文。又如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学校食堂每天浪费多少千克粮食,

一年下来学校节约的粮食可以派什么用场。这样学生就会有活动,有思考,有内容可写。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撰写数学小论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小论文变成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大可能写出水平很高的小论文。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参与。在参与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才能会得到展现。

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作文2600字

初三作文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现实中的问题抽象化,使之成为数学模型,并加以理解与应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就必须全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反之,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复杂化。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开始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把数学运用于生活。简单的说,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并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创造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1. 运用实物创造情境

比如,在教学对圆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出示三辆用不同形状的材料做轮胎的自行车,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所喜欢的自行车,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于是学生们展开积极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动手操作创造情境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为使学生领会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事先在草稿纸上用三角板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指导他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此时同学们可以积极组织讨论。最后集中发言总结归纳,还可以通过讨论发现更多三角形的定理,比如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从中收获成功的快乐,不但能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增加信心。

3. 运用实例创造情境

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一道1除以3的计算题。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永远除不完,这时,学生发言了:老师,除不尽?教师顺势追问: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开动脑筋,积极展开讨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数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来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来到高速公路的天桥上,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记录过往的不同类型车辆,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办法能够使我们的记录又快又准呢?学生马上议论开来,通过交流,不少学生明白了用“画正字”的办法来进行统计过往车辆,从而感受到了“画正字”的统计方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三、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带到课堂 所谓知识,都是前人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和规律,数学知识的教学也正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然而,倘若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那么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这一大元素带到鲜活的课堂中。

1. 关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材往往都是教育部经过层层审核确定下来的读物,其中不乏许多实用的生活资源。数学在生活中的一个大作用就是统计,而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者商品,对其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并且加入自己的分析。在此任务中,教师并不规定目标的选取,这时学生的发挥空间就变得无限大起来,于是有的学生选择统计指定路上的过往车辆,有的学生选择统计超市里的商品价格,有的学生则选择统计图书馆中的各类书籍等等。

2. 指导学生把生活融入数学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情况。比如作为数学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比较特殊,教师必须循循善诱,把趣味的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中。而数学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给学生讲解形体美,在讲解比例时,渗透结构美,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法等。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并体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时,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用教科书后面的纸模型做一个漂亮的圆锥,比一比,看谁的圆锥做得最精致。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拼,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掌握了圆锥的特性,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和难点,为学生的疑问做讲解。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沟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正是要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小兔过生日准备邀请了小狗、小猫一块儿去森林里玩耍,可小狗要连续工作两天才休息一天,小猫要连续工作三天才休息一天,那么请问,一个月内,他什么日子可以去,一共有多少种去法?有的同学尝试着拿出日历纸,在上面圈、找,有的同学拿出练习本上写、算,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同学开始小声地议论了起来。老师抓准时机提了一个要求:同桌同学可以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 初步感知了最小公倍数的存在,为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提供了现实的素材,积累了直接的经验。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后,马上提出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知道走廊上的柱子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学生马上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说:“把柱子平放下来”。但有的同学马上就表示反对,这样不可行。最后,经过大家讨论,终于想出了办法:先量出这个柱子的周长,通过计算求出横截面的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求出横截面的面积。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教师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带到课外,逐渐引入生活中去,不但可以更好掌握解题之道,而且通过积极的互动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语:总之,在进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制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领悟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现实中的问题抽象化,使之成为数学模型,并加以理解与应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就必须全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反之,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复杂化。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开始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把数学运用于生活。简单的说,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并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创造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1. 运用实物创造情境

比如,在教学对圆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出示三辆用不同形状的材料做轮胎的自行车,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所喜欢的自行车,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于是学生们展开积极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动手操作创造情境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为使学生领会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事先在草稿纸上用三角板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指导他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此时同学们可以积极组织讨论。最后集中发言总结归纳,还可以通过讨论发现更多三角形的定理,比如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从中收获成功的快乐,不但能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增加信心。

3. 运用实例创造情境

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一道1除以3的计算题。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永远除不完,这时,学生发言了:老师,除不尽?教师顺势追问: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开动脑筋,积极展开讨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数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来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来到高速公路的天桥上,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记录过往的不同类型车辆,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办法能够使我们的记录又快又准呢?学生马上议论开来,通过交流,不少学生明白了用“画正字”的办法来进行统计过往车辆,从而感受到了“画正字”的统计方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三、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带到课堂 所谓知识,都是前人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和规律,数学知识的教学也正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然而,倘若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那么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这一大元素带到鲜活的课堂中。

1. 关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材往往都是教育部经过层层审核确定下来的读物,其中不乏许多实用的生活资源。数学在生活中的一个大作用就是统计,而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者商品,对其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并且加入自己的分析。在此任务中,教师并不规定目标的选取,这时学生的发挥空间就变得无限大起来,于是有的学生选择统计指定路上的过往车辆,有的学生选择统计超市里的商品价格,有的学生则选择统计图书馆中的各类书籍等等。

2. 指导学生把生活融入数学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情况。比如作为数学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比较特殊,教师必须循循善诱,把趣味的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中。而数学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给学生讲解形体美,在讲解比例时,渗透结构美,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法等。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并体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时,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用教科书后面的纸模型做一个漂亮的圆锥,比一比,看谁的圆锥做得最精致。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拼,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掌握了圆锥的特性,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和难点,为学生的疑问做讲解。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沟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正是要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小兔过生日准备邀请了小狗、小猫一块儿去森林里玩耍,可小狗要连续工作两天才休息一天,小猫要连续工作三天才休息一天,那么请问,一个月内,他什么日子可以去,一共有多少种去法?有的同学尝试着拿出日历纸,在上面圈、找,有的同学拿出练习本上写、算,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同学开始小声地议论了起来。老师抓准时机提了一个要求:同桌同学可以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 初步感知了最小公倍数的存在,为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提供了现实的素材,积累了直接的经验。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后,马上提出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知道走廊上的柱子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学生马上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说:“把柱子平放下来”。但有的同学马上就表示反对,这样不可行。最后,经过大家讨论,终于想出了办法:先量出这个柱子的周长,通过计算求出横截面的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求出横截面的面积。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教师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带到课外,逐渐引入生活中去,不但可以更好掌握解题之道,而且通过积极的互动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语:总之,在进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制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领悟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600字

五年级作文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的原型,我们学生粥时的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那些可都是数学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的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的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吧!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的原型,我们学生粥时的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那些可都是数学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的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的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吧!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文400字

六年级作文

要说数学,对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的太紧密了,不可缺少,贯穿着我们生活的全部。因此,掌握数学非常实用,学好数学非常必要。

比如:做买卖的人需要学会数学,不会数学就不会结算价钱;做家务也要懂数学,做饭多少量米,要加多少量水,微波炉加热要定时多少,洗衣机洗各种衣物需要定多少时间比较合理,空调打多少度、多长时间比较合适等等,都需要有个数字概念。所以,学好数学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工作是必不可缺的。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安排的更科学、更准确,避免盲目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特别是现在和将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

时候,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商品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不会准确地去操作运用,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不去使用先进的产品,那你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生活中。

让我们努力学习数学吧!,在老师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练好数学基本功,一步一步的去接受着奇妙的数学知识,去探索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

要说数学,对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的太紧密了,不可缺少,贯穿着我们生活的全部。因此,掌握数学非常实用,学好数学非常必要。

比如:做买卖的人需要学会数学,不会数学就不会结算价钱;做家务也要懂数学,做饭多少量米,要加多少量水,微波炉加热要定时多少,洗衣机洗各种衣物需要定多少时间比较合理,空调打多少度、多长时间比较合适等等,都需要有个数字概念。所以,学好数学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工作是必不可缺的。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安排的更科学、更准确,避免盲目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特别是现在和将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

时候,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商品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不会准确地去操作运用,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不去使用先进的产品,那你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生活中。

让我们努力学习数学吧!,在老师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练好数学基本功,一步一步的去接受着奇妙的数学知识,去探索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

作文教学论文作文6800字

初一作文

作文教学论文

(胡汝南)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全面。就像老师在教室上课,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不是几个学生,所以老师上课时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在写作文前,观察的时候也要把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例如:作文是《我喜欢的***(小动物)》,我要写的是小花猫,那么,我就要观察小花猫的全部外貌,它的叫声,它吃东西时的情况、睡觉时候的情况、走路时候的情况、游戏时候的情况、抓老鼠时候的情况、和我联系时候的情况等等。这样,有了小花猫这么多的资料,描写它的时候就不至于没有话可以写了。

2. 观察要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虽然在一次观察中不一定把看、闻、听、摸、尝都用全了,但是有的时候要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全面观察。教学作文《我学会了做XXX (一种家务)》时,写做一道番茄炒鸡蛋,这里就需要运用看———看过程、看火、看食材、看调料等等;闻———闻闻新鲜的食材的味道、半成品的味道、成品的味道;听———听切番茄的声音、打鸡蛋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大家对菜的评价;尝———品尝番茄炒蛋的味道。这样,多种观察的素材都有了,这就为下一步的作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了。

3. 观察要有主次。观察需要有主有次,就像人们常说,红花还需绿叶衬,我们在观察红花的时候,不能光看红花,还需要观察绿叶。但是,重点还是以红花为主。作文《我喜欢的XXX (一种小动物)》,我要描写的是小花猫,在观察小花猫的时候以小花猫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小花猫的玩具、小花猫对我的亲近等等。其中,主要是以小花猫为中心,其余的为次,这样来观察才符合作文的要求。

二、写作文从真实入手

学生写作文为什么感到困难重重?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作文要写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小学生学习写作文应该从真实的写起,只要把真实的写清楚就是好样的,而真实的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观察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观察,把观察的结果选择性地写出来,切不可不进行观察,凭空想象来写作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平时不注重观察,往往会写出驴头不对马嘴的事。同时,只有真实的才可信,才能感染人,所谓“真实就是力量”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作文《我学会了***(做一件家务活)》,我写学会了做一道菜,番茄炒鸡蛋,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的话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只要把加工制作番茄炒鸡蛋按

照顺序写出来,最后写出自己做了这件事的真情实感。要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就一定会是胡编乱造、顺序颠倒、空话一片,最后抒发了一片虚情假意,让人看了感到不切实际。

三、写作文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话,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只要学生学会观察,从真实的作文做起,把作文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会乐于作文,善于表达,作文也不会是一种负担了。

浅谈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李思宏)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要求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在教学中,可以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它们或提示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的发音比较容易感知。这种呼读音,虽然容易感知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示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 ”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 ”,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 ”“三只鸽子ggg ”。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 读得轻些短些,就可以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 的音了。同样,在教b 、p 、m 、f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y 、w 时,也可以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而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 、t 、n 、l 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阶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字音(音节)的拼读是学生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人教版新教材采用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教学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 、guo 、hua 、huo 、kuo 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课件,让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上课时,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是正在调用他们原有的“语言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并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

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后,还须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达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强学生的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了,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胡汝清)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教学

(韦维)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讨论

为了增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学生分为最少4人、最多6人的小组,视情况而定,并注意小组学生分配时学生的安排,可以将掌握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使分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显著.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有直观浅显的认识时,展开分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分组合作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练习打好基础.

3.以批判思维为基础,分组合作评价

无论是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坚持优点,摒弃缺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总结要点和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了解还是抽象的,很少是具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为学生以后独自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2.坚持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动摇

不管教师如何进行分组合作,都不能偏离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引方向.只有教师提供了大方向,才不至于学生在讨论时像无头苍蝇,没有头绪,进而无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数学教学的策略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

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一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进行讨论时,一些学生会没有机会参与,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过少,这样不能调动氛围,集思广益,分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和想法会过于单一.二是指学生的分配问题,小组内的学生要有差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但是要坚持小组之间的无差异,这样才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四、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 ”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作文教学论文

(胡汝南)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全面。就像老师在教室上课,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不是几个学生,所以老师上课时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在写作文前,观察的时候也要把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例如:作文是《我喜欢的***(小动物)》,我要写的是小花猫,那么,我就要观察小花猫的全部外貌,它的叫声,它吃东西时的情况、睡觉时候的情况、走路时候的情况、游戏时候的情况、抓老鼠时候的情况、和我联系时候的情况等等。这样,有了小花猫这么多的资料,描写它的时候就不至于没有话可以写了。

2. 观察要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虽然在一次观察中不一定把看、闻、听、摸、尝都用全了,但是有的时候要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全面观察。教学作文《我学会了做XXX (一种家务)》时,写做一道番茄炒鸡蛋,这里就需要运用看———看过程、看火、看食材、看调料等等;闻———闻闻新鲜的食材的味道、半成品的味道、成品的味道;听———听切番茄的声音、打鸡蛋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大家对菜的评价;尝———品尝番茄炒蛋的味道。这样,多种观察的素材都有了,这就为下一步的作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了。

3. 观察要有主次。观察需要有主有次,就像人们常说,红花还需绿叶衬,我们在观察红花的时候,不能光看红花,还需要观察绿叶。但是,重点还是以红花为主。作文《我喜欢的XXX (一种小动物)》,我要描写的是小花猫,在观察小花猫的时候以小花猫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小花猫的玩具、小花猫对我的亲近等等。其中,主要是以小花猫为中心,其余的为次,这样来观察才符合作文的要求。

二、写作文从真实入手

学生写作文为什么感到困难重重?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作文要写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小学生学习写作文应该从真实的写起,只要把真实的写清楚就是好样的,而真实的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观察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观察,把观察的结果选择性地写出来,切不可不进行观察,凭空想象来写作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平时不注重观察,往往会写出驴头不对马嘴的事。同时,只有真实的才可信,才能感染人,所谓“真实就是力量”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作文《我学会了***(做一件家务活)》,我写学会了做一道菜,番茄炒鸡蛋,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的话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只要把加工制作番茄炒鸡蛋按

照顺序写出来,最后写出自己做了这件事的真情实感。要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就一定会是胡编乱造、顺序颠倒、空话一片,最后抒发了一片虚情假意,让人看了感到不切实际。

三、写作文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话,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只要学生学会观察,从真实的作文做起,把作文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会乐于作文,善于表达,作文也不会是一种负担了。

浅谈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李思宏)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要求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在教学中,可以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它们或提示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的发音比较容易感知。这种呼读音,虽然容易感知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示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 ”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 ”,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 ”“三只鸽子ggg ”。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 读得轻些短些,就可以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 的音了。同样,在教b 、p 、m 、f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y 、w 时,也可以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而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 、t 、n 、l 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阶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字音(音节)的拼读是学生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人教版新教材采用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教学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 、guo 、hua 、huo 、kuo 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课件,让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上课时,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是正在调用他们原有的“语言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并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

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后,还须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达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强学生的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了,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胡汝清)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教学

(韦维)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讨论

为了增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学生分为最少4人、最多6人的小组,视情况而定,并注意小组学生分配时学生的安排,可以将掌握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使分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显著.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有直观浅显的认识时,展开分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分组合作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练习打好基础.

3.以批判思维为基础,分组合作评价

无论是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坚持优点,摒弃缺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总结要点和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了解还是抽象的,很少是具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为学生以后独自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2.坚持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动摇

不管教师如何进行分组合作,都不能偏离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引方向.只有教师提供了大方向,才不至于学生在讨论时像无头苍蝇,没有头绪,进而无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数学教学的策略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

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一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进行讨论时,一些学生会没有机会参与,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过少,这样不能调动氛围,集思广益,分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和想法会过于单一.二是指学生的分配问题,小组内的学生要有差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但是要坚持小组之间的无差异,这样才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四、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 ”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我的数学日记(修改1)作文3900字

初一作文

潜移默化—--论数学日记在教学中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写数学日记恰恰能体现这一点,它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也是广大老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今天,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数学日记在数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近两年,将日记引入到学生数学作业中,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有些人缺乏对数学日记的正确理解,认为数学日记里有一些数字,有一些加减乘除法就算是数学日记了,如:学校图书室有789本故事书,今天借出125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其实这是对数学日记的误解。所谓的数学日记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每天所看到的所遇到的有关数学方面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把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让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低和能力深浅差异,日记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开放。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

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并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数学乐趣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数学的关键不是认识几个数字。不单是会计算。肯定不是!数学日记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学生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和数学乐趣。

二、数学日记的写作类型

1、预习收集型

语文课的预习很有作用,可以让学生课前就了解新课的内容和知识。而把课前预习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可以起得不错的效果。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数学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事物把看到得想到得记录下来,既便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又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马上进入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之前,要求家长带领学生逛超市,观察超市各种物品的质量单位,然后再把观察到的现象写下来。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不光学数学,也接触了现实生活,为日后成长打下了基础。又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了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2、回顾记录型

学生对数学日记,既好奇新鲜,又无从入手。首先,收集数学日记的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记数学日记其实并不难,他们人人都可以胜任,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不相同,特别是低段年级的学生写日记本身就是个难题,所以刚开始对数学日记不作太多的要求,运用简单的记录形式把当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起初让学生从写数学回顾开始,当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束,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

情况,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手中的笔将当时的思维过程回顾一下、展示出来。像今天数学课上学了些什么?对哪些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哪些知识的理解有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力所能及的。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把笔算时应注意的要点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在课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候就得心应手了。一段时间下来,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将一堂数学课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数学学习也就得以升华。

3、情感解难型

学生存在学力的差异,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在学习上有的学生出于害怕不太敢和老师共同讨论自己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或碰到了一些难题, 有的碍于面子, 往往缺乏勇气当堂提出质疑。数学日记成了一把打开学生和老师沟通的钥匙,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同时获得老师交流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部分学生对题目的规律很难掌握,在找规律时仅限一种规律的思维方式解题,如一名平时很腼腆的学生在日记里写到“老师您好!我有一道题找了很久也没找出规律,你能帮帮我吗?题目是:1、1、2、3、5、8、()、()。得到我的帮助后学生很快找到了突破点。经过第一次的简单交流之后这位腼腆的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日记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数学日记的目的也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现在经常有学生跑到办公室和我讨论当

天数学课上的重点、难点;有的学生还会在日记本中夹一张他详细题解的数学难题。或是说说他们今天在数学课上的小发现。

4、归纳梳理型

孔子先生说过“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是以短时记忆的方式存储的,课后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最终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块,由课堂上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几年的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整理, 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进行回忆, 主动参与知识。通过数学日记有目的地进行整理, 唤起他们对知识生成过程的回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逐步形成一种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5、独特见解型

学生把数学学习时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新方法及时地以日记形式反馈给老师, 进行交流。由于受课堂40分钟的局限, 学生难以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告诉老师或得到老师的评价, 数学日记能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指出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充足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得以绽放。

6、生活故事型

它适用于低段年级写作水平较高或中高年级学生。一开始学写数学日记,为了提高孩子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允许学生写的是一些记录

学习的过程,渐渐地引导学生写有思考价值的日记。要求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用数学的思维书写下来,没有固定的文体,没有限定的字数,没有规定的范围,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的日记这样写到--学生1的日记: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爸爸说今天是我们家“财政部长”的重要节日,让妈妈支出200元钱到超市逛逛,买点吃的来慰劳慰劳妈妈。我们一家3口来到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两包妈妈最喜欢的无花果,一包3元8角,两包就是7元6角。是50克一包的,两包就是100克,爸爸说:“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1两左右,也是0.2斤”。我想了想对爸爸说:“那1000克不就是2斤吗”?妈妈说:“我们家小公主真厉害”。给了我一个大大的香吻。我们还买了三包饼干,一包100克的,三包就是300克,一共用了8元4角除以3,一包就是2元8角,妈妈还买了4包食用盐,一包500克一共是2千克呢,还买了、、、、、、总之,今天我们家是大丰收呢!

学生2的日记: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多云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虽然是周末但学校还是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是升旗仪式,每个班级要求站成一个方正。我们班有56个人,黄老师把我们班的人数排成了8排每排7人,咦,刚好是七八五十六,或者可以说56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7。还可以说56人,每7人一排,可以分成8排。原来数学知识还可以用到

排队上,真有趣!升旗仪式结束后,是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天真是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不但让我享受快乐的一天,还让我体会到只要细心发现,原来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事。

这里,学生1的日记描述的是一个购物计算的过程,记录了一个数学发现,从爸爸的启发下,知道了克与千克和生活中“两和斤”的关系。是一篇有思考价值的日记。学生2的日记通过排队发现排队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觉得很有趣,用心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数学问题,会发现数学原来如此奇妙。数学日记的魅力不仅只是写一篇日记,更是用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就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日记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学日记同时也改变了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学生把平时学数学、上数学课、做数学作业时发现的问题写在日记上,与老师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把自己学数学后的心得体会及新发现、新方法在日记上写下来,仔细研究,使其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平时就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也特别留意老师和同学们的话,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特别

留心生活,特别喜欢和别人交流与合作,特别喜欢向老师提问题。同时,教师也和自己的学生同步一起写日记,以便更好的梳理和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李廷军 四川省苍溪二小 <<小学数学日记和数学作文初探>> 2009年5月

3、刘素娟, 《数学日记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江西教育2007年第11期

4、时进 《中国教育报》载文:对话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出版年份2005.7期

潜移默化—--论数学日记在教学中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写数学日记恰恰能体现这一点,它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也是广大老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今天,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数学日记在数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近两年,将日记引入到学生数学作业中,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有些人缺乏对数学日记的正确理解,认为数学日记里有一些数字,有一些加减乘除法就算是数学日记了,如:学校图书室有789本故事书,今天借出125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其实这是对数学日记的误解。所谓的数学日记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每天所看到的所遇到的有关数学方面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把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让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低和能力深浅差异,日记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开放。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

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并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数学乐趣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数学的关键不是认识几个数字。不单是会计算。肯定不是!数学日记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学生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和数学乐趣。

二、数学日记的写作类型

1、预习收集型

语文课的预习很有作用,可以让学生课前就了解新课的内容和知识。而把课前预习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可以起得不错的效果。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数学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事物把看到得想到得记录下来,既便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又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马上进入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之前,要求家长带领学生逛超市,观察超市各种物品的质量单位,然后再把观察到的现象写下来。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不光学数学,也接触了现实生活,为日后成长打下了基础。又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了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2、回顾记录型

学生对数学日记,既好奇新鲜,又无从入手。首先,收集数学日记的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记数学日记其实并不难,他们人人都可以胜任,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不相同,特别是低段年级的学生写日记本身就是个难题,所以刚开始对数学日记不作太多的要求,运用简单的记录形式把当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起初让学生从写数学回顾开始,当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束,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

情况,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手中的笔将当时的思维过程回顾一下、展示出来。像今天数学课上学了些什么?对哪些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哪些知识的理解有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力所能及的。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把笔算时应注意的要点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在课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候就得心应手了。一段时间下来,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将一堂数学课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数学学习也就得以升华。

3、情感解难型

学生存在学力的差异,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在学习上有的学生出于害怕不太敢和老师共同讨论自己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或碰到了一些难题, 有的碍于面子, 往往缺乏勇气当堂提出质疑。数学日记成了一把打开学生和老师沟通的钥匙,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同时获得老师交流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部分学生对题目的规律很难掌握,在找规律时仅限一种规律的思维方式解题,如一名平时很腼腆的学生在日记里写到“老师您好!我有一道题找了很久也没找出规律,你能帮帮我吗?题目是:1、1、2、3、5、8、()、()。得到我的帮助后学生很快找到了突破点。经过第一次的简单交流之后这位腼腆的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日记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数学日记的目的也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现在经常有学生跑到办公室和我讨论当

天数学课上的重点、难点;有的学生还会在日记本中夹一张他详细题解的数学难题。或是说说他们今天在数学课上的小发现。

4、归纳梳理型

孔子先生说过“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是以短时记忆的方式存储的,课后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最终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块,由课堂上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几年的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整理, 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进行回忆, 主动参与知识。通过数学日记有目的地进行整理, 唤起他们对知识生成过程的回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逐步形成一种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5、独特见解型

学生把数学学习时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新方法及时地以日记形式反馈给老师, 进行交流。由于受课堂40分钟的局限, 学生难以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告诉老师或得到老师的评价, 数学日记能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指出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充足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得以绽放。

6、生活故事型

它适用于低段年级写作水平较高或中高年级学生。一开始学写数学日记,为了提高孩子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允许学生写的是一些记录

学习的过程,渐渐地引导学生写有思考价值的日记。要求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用数学的思维书写下来,没有固定的文体,没有限定的字数,没有规定的范围,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的日记这样写到--学生1的日记: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爸爸说今天是我们家“财政部长”的重要节日,让妈妈支出200元钱到超市逛逛,买点吃的来慰劳慰劳妈妈。我们一家3口来到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两包妈妈最喜欢的无花果,一包3元8角,两包就是7元6角。是50克一包的,两包就是100克,爸爸说:“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1两左右,也是0.2斤”。我想了想对爸爸说:“那1000克不就是2斤吗”?妈妈说:“我们家小公主真厉害”。给了我一个大大的香吻。我们还买了三包饼干,一包100克的,三包就是300克,一共用了8元4角除以3,一包就是2元8角,妈妈还买了4包食用盐,一包500克一共是2千克呢,还买了、、、、、、总之,今天我们家是大丰收呢!

学生2的日记: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多云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虽然是周末但学校还是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是升旗仪式,每个班级要求站成一个方正。我们班有56个人,黄老师把我们班的人数排成了8排每排7人,咦,刚好是七八五十六,或者可以说56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7。还可以说56人,每7人一排,可以分成8排。原来数学知识还可以用到

排队上,真有趣!升旗仪式结束后,是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天真是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不但让我享受快乐的一天,还让我体会到只要细心发现,原来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事。

这里,学生1的日记描述的是一个购物计算的过程,记录了一个数学发现,从爸爸的启发下,知道了克与千克和生活中“两和斤”的关系。是一篇有思考价值的日记。学生2的日记通过排队发现排队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觉得很有趣,用心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数学问题,会发现数学原来如此奇妙。数学日记的魅力不仅只是写一篇日记,更是用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就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日记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学日记同时也改变了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学生把平时学数学、上数学课、做数学作业时发现的问题写在日记上,与老师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把自己学数学后的心得体会及新发现、新方法在日记上写下来,仔细研究,使其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平时就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也特别留意老师和同学们的话,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特别

留心生活,特别喜欢和别人交流与合作,特别喜欢向老师提问题。同时,教师也和自己的学生同步一起写日记,以便更好的梳理和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李廷军 四川省苍溪二小 <<小学数学日记和数学作文初探>> 2009年5月

3、刘素娟, 《数学日记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江西教育2007年第11期

4、时进 《中国教育报》载文:对话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出版年份2005.7期

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案例作文1100字

初三作文

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

二年三班 许立伟

指导教师: 李光辉

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 许立伟

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在很多领域中人们总在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刻画某些生活现象或规律。其实数学和数学模型离我们很近,它是和语言一样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一种工具,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同程度地会用到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模型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我对日常生活中一般数学模型的了解,并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际问题。 案例一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原因是一旦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确定了,三角形就确定了,各个角的角度,三个边所围成的面积,等等都不会改变,我也学过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 。一个三条腿的板凳不论在哪里都可以放稳。所以其实三角形是稳定的。埃及金字塔、钢轨、起重机、三角形吊臂、屋顶、三角形钢架、钢架桥中都应用三角形的原理。

案例二 轴对称图形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过来,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数字:0 3 8 字母:E H 汉字:中 由 日等,还有很多建筑如

案例三 黄金分割比

黄金分割比是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

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一个常见的生活案例:女士们多数喜欢穿高跟鞋.因为 高跟鞋使人的身材更美,那穿多高的跟才能使女士显得迷人呢? 经过计算发现,人体的腿长与身高的比值近似0.618时(也即是黄金分割比值) 。其身材显得迷人漂亮(肚脐足理想的黄金分割 点) ,也就是说,若此比值愈接近0.618.就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般女士由脚底至肚脐的长度与身高比都不能达到此比值,要通过高跟鞋来调节。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模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在数学的发展进程

中,无时无刻不留下数学模型的印记,在数学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数学模型的身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指导老师评语:

数学模型是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一些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徐立伟同学选择

这一题目,可见他已经懂得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在生活中体验到了学到知识的乐趣。

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

二年三班 许立伟

指导教师: 李光辉

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 许立伟

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在很多领域中人们总在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刻画某些生活现象或规律。其实数学和数学模型离我们很近,它是和语言一样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一种工具,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同程度地会用到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模型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我对日常生活中一般数学模型的了解,并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际问题。 案例一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原因是一旦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确定了,三角形就确定了,各个角的角度,三个边所围成的面积,等等都不会改变,我也学过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 。一个三条腿的板凳不论在哪里都可以放稳。所以其实三角形是稳定的。埃及金字塔、钢轨、起重机、三角形吊臂、屋顶、三角形钢架、钢架桥中都应用三角形的原理。

案例二 轴对称图形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过来,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数字:0 3 8 字母:E H 汉字:中 由 日等,还有很多建筑如

案例三 黄金分割比

黄金分割比是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

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一个常见的生活案例:女士们多数喜欢穿高跟鞋.因为 高跟鞋使人的身材更美,那穿多高的跟才能使女士显得迷人呢? 经过计算发现,人体的腿长与身高的比值近似0.618时(也即是黄金分割比值) 。其身材显得迷人漂亮(肚脐足理想的黄金分割 点) ,也就是说,若此比值愈接近0.618.就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般女士由脚底至肚脐的长度与身高比都不能达到此比值,要通过高跟鞋来调节。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模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在数学的发展进程

中,无时无刻不留下数学模型的印记,在数学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数学模型的身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指导老师评语:

数学模型是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一些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徐立伟同学选择

这一题目,可见他已经懂得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在生活中体验到了学到知识的乐趣。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