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作文讲析材料(4)
知画与识牛
编写:唐云
2016.11.8
一、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要求:
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 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材料解读与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文段虽然不长,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在解读其核心立意时可采用提炼中心法和由果溯因法。
提炼中心法即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性材料主要涉及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重点突出事件的结果。如这则材料可概括为“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 。
由果溯因法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主要是根据所概括的事件的结果来探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探究的结果往往就是审题立意的立足点。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究其原因,乃是真正的斗牛往往夹紧尾巴不会像画中那样举起尾巴。那么画者为何不知真正的斗牛往往是夹紧尾巴的呢,这就值得进一步探究了。
马正惠公,一介文人,远离田间地头,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何曾知道牛的夹尾与举尾?输租氓,区区匹夫,长期扎根民间,不知画却识牛,一语道破画中谬误。知画者莫若马正惠公,饱读诗书,精通书画,善于以各种技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识牛者大抵是底层人民,自有一套从实践中得出的生活哲理。知画者常常会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凭空臆想,闭门造车。他们绘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在知画者的圈子中受到无数赞誉,而若有识牛者有幸一睹其大作,必能指出谬误,大笑“文人名士,不过如此”扬长而去。故一个好的知画者也得有点识牛的本领。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因其完美的黄金分割,精准的人体比例受众人称道,甚至有人称其可以作为标准的人体示意图。殊不知,达芬奇并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精通几何建筑,以及一些现代解剖学知识。他参照比例最精确的男性为蓝本,辅以几何学知识,才造就了这幅旷世之作。无独有偶,徐悲鸿热衷于解剖死马,研究马的生理结构,方能令无数雄健灵动的奔马跃然纸上。
基于上文所述,这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立足点可参考以下表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否则就经不住推敲。而艺术的真实来源于对生活深厚的观察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由此引申开来,即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
2
在实践中出真知。
当然,如果不看重事件的结果而是基于不同角度来解读材料,可有以下多样化的立意参考。
从画牛者的角度:艺术源于生活;认知要联系实际等。
从马正惠晒画的角度:不耻下问;炫耀;希望分享;突破惯性思维的影响等。
从输租氓评画的角度:经验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不畏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从画牛者与输租氓评牛的关系的角度:人人各有所长,也有所短;三人行必有吾师等。 综合以上角度,可以得出几个不同的立意,但这几个立意内容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似乎并 不处于同一层次,能够揭示材料蕴含的主旨的立意是:
1. 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忠实于生活;
2. 有实践生活的人往往有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
3. 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三、写作参考与存在问题
由于涉及到艺术与生活、真知与实践等相对高深的话题,所以此次写作对同学生认知方面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或者说这次写作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作文材料的应有之意,即要想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必须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积累。
比较容易想到的写法是选择写文艺小论文,结合古今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实践与认识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观点看法,类似于这次考试第六大题论述书法艺术的哪篇文章;也可选择写时评,结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要多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古今对比,针砭时弊,对当前社会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缺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艺术创作风气予以鞭挞。
本次考场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方面,希望同学们注意。
1. 审题立意出现明显的偏差,比如写“做人要有底气”、“诚实无价”、“空想与实干”、“细节决定成败”等。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
2. 选择写记叙类文体的作文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即违背了材料所体现的基本创作原理,大都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
3. 议论类作文大都满足于简单的三段论,语言生硬,材料贫乏,说理空洞,论层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
4. 不少同学没有拟写标题或疑似把标题写到空格之上,这类考试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会影响作文的评分,至少没有标题直接扣2分。
四、考场优作
雕刻文学,以生活之刀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由此看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那些纯澈明净的爱欲如芙渠嫣红涉红而来,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古典文学的美,犹如粉白荷花招招而放,而这些,都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
诸公再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文学”占据半壁江山。各
3
种鸡汤文,职场变形记以主流文学为挡剑牌,赫然位列各个书店的畅销榜单。再不,就是来些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作家们的毛似乎都被摸顺了,原来个性鲜明的棱角都被磨平了。这些没有烟火气,逍遥于世外,不根植于生活的作品,又怎会不朽?昙花一现罢了。
当代很多主流文学作品,不正如戴胄的那幅《斗牛图》吗?冠冕堂皇地挂于大厅之上,啧啧称赞者居多,却有识者云:牛尾画错矣。有生活经验的人明白:两牛相斗之时牛尾必夹于髀间。此诚可笑矣!我们姑且不去管那些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光是那些因脱离生活而犯的低级错误,就已经足以令人捧腹了。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秋日》一诗中写道:“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古老的敌意一词中,“古老的”,原指最初的;“敌意”则是一说诗意的说法,指的是作家和他所处生活、时代的紧张关系。在今天,作家不仅是写作事业的手艺人,同时也是公共事物的见证人或参与者。作家必须怀着这种古老的敌意,以生活之刀,削去浮夸的“牛尾”,雕刻文学,解剖人性。
这不是鲁迅笔下那个“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成为潮流的奴隶,是时候立足生活,做出改变了。著名作家老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悲悯与良知,再加上对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使很多小人物得已在他的作品中活灵活现。老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感动温暖着人们。恐怕那个看牛的农夫,面对这样栩栩如生的牛,也会啧啧称赞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被追问和质疑的时代。主流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很容易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作家更要把握好“生活之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国民的劣根性,勇敢发声。当大国兴起的广告牌背后,不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赤贫时,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坚不可摧!
曾见苏轼《海棠》一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真希望作家能手持红烛,照出生活的容色灼灼,丝垂缕翠,重归“思无邪”的纯真与美好。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察
青铜厉器的狞厉之美是否震撼了你?《清明上河图》的恢宏绝美是否让你一见倾心?目光流动之处,是艺术勾人心魄的美感:或清新简约,画作一幅;或豪迈奔放,词曲一首。然而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事实之上。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就没有阅历和经验。而在缺少阅历、实事上诞生的画作、诗曲、雕塑,不是匿于美的外衣下,不自然扭曲,看了几番人们才发现隐在其中的大错,就是与常理相违,与真理相背,乍一看人们便识破其中弊漏。这些本来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又怎可将之归于艺术一类?怕是只得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资,再者隐于角落,消于尘世,茫然寻之保之也无效罢了。
曾闻马正惠公珍藏《斗牛图》,却遭农人点出,此画非可珍之作,何也?画作精良,且出于名家之手,何来笑之? 原因只在画中斗牛举其尾。而事实是——方斗牛时,夹尾于髀。农人知道这一点,马正惠公不知,作者也不知。原因只在农人对生活有着真真切切的把握和仔仔细细的观察。
由此可见生活之察对艺术之美的重要性:欲进行艺术创造,必先观察生活,积淀认知,
4
将艺术立足于事实之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审视生活,明确自己所创作的目的,再者放下手中的或事或物,全身心投入生活中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艺术创作皆有其目的亦或由头。或感慨民生艰苦,发出自己的喟叹,或悠游于乡野,挥笔恣意,写下内心的体味。知道自己所写是因为什么,是触景生情,还是睹物思人?是使来者思,还是思前者悲?审视生活,明确目的,不做无病呻吟。
全身心投入生活,当然,需眼手鼻耳齐用。齐白石观察蚂蚱,数次不厌,眼观、手捕,耳闻,用心体会几番方用笔,作出画作广为流传。也可料想,若不投入生活,灵性必无处可循,僵硬呆板而已。
做到这两点,才可谓观察生活。说难不难,说易也是不易,需热情,更须毅力。
远古的人们,看惯了猛兽,细致看穿了生活,于是将对自然的怖惧讶异化为一个个精美凌厉的青铜器,供后人珍藏。
也可想张择端望穿了多少风景,对北宋街景多么熟稔,才能作出那被称为绝美艺术的画作。
我们最终会知道,立足事实,观察生活,才是这些艺术之美的源头。
绝知此事要躬行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这是汪曾祺《鉴赏家》中画家季陶民为果贩叶三题的诗。叶三指出他画中白荷与莲蓬的错误,他赠叶三诗以示感谢。可见这位大画家的胸怀,也可见真正的学识蕴于生活实践中。
何为学识?何为渊博?有人认为,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有不通,方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固然高深,很能显示出学识的渊博,但未免过于空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试想,一位于席上高谈阔论的教授,于田间却分不清葱和韭菜,“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那再多的学问也只是空中楼阁。
更有甚者,将这些空中的幻物当作炫耀的资本。觥筹交错之际,某领导类人物忽然大谈特谈艺术大家,或是对丁托列托的绚烂画风大肆吹捧,或是对达利的离经叛道大加批判,似乎是向在座者昭示自己的艺术造诣,只为听几句吮疽舐痔之辞,令听者无不反胃。若有人提出异议,便以对方不懂艺术回击。这种装点门面的附庸风雅,实在不堪入目,而这个官当得如何也可想而知了。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此言虽极通俗,但充分说明了“实践即为真知”。戴胄的《斗牛图》,欲画斗牛,须知牛于斗时夹尾与髀间,然欲知此,须先亲眼目睹斗牛之情状,即须亲身实践,若无此实践,将牛尾画得翘起,那无论画技多么精湛,也只能为乡人所笑。有人对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学问不屑一顾,认为其俗不可耐,如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于后世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当时却因无关于科举功名而遭士大夫唾弃,埋没三百余年,实为一大憾。实践知识并非俗气,而且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它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也能为日常生活所用,是真正的有用的知识,是我们日后学术建树的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们很喜欢把
5
学术专业知识比作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那这些毫末与垒土便是拿着钥匙的那只手。没了手,凭一张嘴是不行的。
如何拥有这只手?我们须到户外,到乡间,到自然中去,仰望苍穹,俯察厚土,回归那些淳朴古老的文化,这手便可于每时每处撷得。华兹华斯曾言:“户外才是我的书房。”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俗物不明何以明天下”,此类道理,有何不足取之处?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虽出自南宋陆放翁之口,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大有裨益的。
真知勿蒙尘
屏幕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的不负责任的嬉笑怒骂使我目不忍视;放眼周围,谁人不囚于生活的樊笼却又滔滔不绝?人们与实践脱轨却自诩已获真知的自信何时如此盛行?我痛心于这真知蒙尘的惨象。
何为真知?我曾这样以为:真知是苏格拉底的针砭时弊,是达尔文的潜心钻研,是爱因斯坦的大胆推论——都在历史车辙中熠熠发光。不过如今我却不以为然。牛顿定律也会被否认,孔夫子圣言也不尽为正确,时代必定会推翻既往“真知”,展现另一番雄雌辩论的。因而,所谓真知,就是人们竭尽全力去获取的光芒,填补当下认知漏洞,并不断为更多人的“不满足”而螺旋上升。
故欲获真知,必经实践。
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该缄默,不是百无聊赖的虚度,而是日积月累的细微观察,是躬力亲为的投身实践。唯有对既定事物的切身体验,方能成就创新的感触。
戴胄的《斗牛图》也正是如此。画笔精美而为马正惠公珍藏,却被农发贻笑大方,其缘由正是戴胄以臆想代真知的自大。此处有农夫坦诚指其错误,而当下呢?网络大V 毫无责任感的以谣传谣,荼毒多少网民的价值观。没有眼见为实便无边谩骂的风气早已攻城略池于网络每一隅。
真知被蒙上积尘,人们的求知欲更是日益削减,这是时代的悲哀。所谓“名人”的无厘言辞被广泛传播,令真正有识之士惊愕愤怒;而“名人”耀眼的重重头衔与其一本正经的冠冕堂皇,又使该效应变得理所当然。谁人会想起实践而后方出真知,在这喧嚣的时代?
我们正值最好青春,正应詹姆斯乔伊斯所言:“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何不值此年华去冲破规矩的囚牢,去不顾一切地犯错,去以坚定地步伐迈向真知的硕果——未谙尘埃的、洁净光亮的真知。
唐代高僧神秀有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真知亟待我们的义正言声使其发亮! 大数据时代,真知经不起蒙尘的戕害。谁将拭去尘土?或许就是你我。
秉持初心,实践而后知。
质疑之光不灭
卡耐基曾说:“疑惑就年老。”我却要大胆地质疑并驳斥这位权威的观点。盲目信捧才是使人退化衰老的原因,敢于质疑思考只会让人永葆智慧的年轻。
我们需要质疑。马正惠公盲目地随大流,追捧名画,结果所见还不如一个输租氓,正是对名家的盲从使他不去质疑也从未想过质疑,才会闹出笑话。质疑是一把锋利的刃,可以刺
6
破迷信权威的屏障,使人到达更高的层次。世上无所谓权威,再伟大的人、再精辟的观点也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疏漏的,一味地盲从只会让人停滞不前。生活需要质疑,有质疑才会有突破。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质疑之光,还有思考精神。面对世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坚信不疑,伽利略没有盲从,他去质疑、去思考,最终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打败权威。质疑为他提供了阶梯,而思考则是登上阶梯的助力,让他坐上了物理学的王座。另一位物理学史上的王者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成就了自己。相对论的大胆提出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无疑是在质疑牛顿,但事实再一次证明,思考的成果是正确的。质疑只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个中情况还需点燃思考之烛去探明,否则你面前永远只是一片未知的漆黑。
质疑的另一双翅膀是勇气。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到:“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仍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质疑就是你明知道前方有多少的嘲笑与讽刺在迎接你,也会凭借勇气,一往无前,可能会输,但有时也会打败定律或权威,成功加冕。质疑使人无畏,于哥白尼而言,纵使质疑“神创论”会遭到教会迫害,也要坚持自己所思,因为生命在质疑的光亮中已然绽放,“日心说”的智慧之火注定永远不熄!
面对权威,需要勇敢地去质疑、去思考。只有质疑,才能推动个人的智慧、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若是只会在人群中随声附和,又有什么个人思想可言呢?人是一株芦苇,脆弱单薄,唯一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就是思考,而质疑正是思考的来源,纵使质疑之光会灼伤芦苇,也要勇敢质疑。
因为智慧之火不熄,质疑之光不灭!
美之源
撑一支竹篙,采一绺苇草,轻嗅时光的味道,谛听心灵的回声。生活的水波潋滟处,有我半亩花田,那是美的源泉。
白落梅说:“生活的繁华落尽处,掷地有声。”诚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美的流觞曲水,汲引一壶,轻泯一口,便能幻化无方。一睁眼,便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那个行走在巴哥达的孩子卡巴尔,他用手中的相机四处采撷,捕捉战乱中的伊拉克满目疮痍却又蹒跚走来。在他的相片中,阳光下相拥的老人悠然入梦,归鸟在岑寂的黄昏中静享山色,那些废墟上的精灵忘记苦难,走进诗书中的漫天花雨。为什么一个孩子的作品如此震撼人心?因为这是来自生活的美。艺术的灵感在生活的沃土里安身立命,没有做作与虚伪,只有婴儿般的纯净。
王开岭说:“让世界恢复他本来的样子。”或许,这就是生活带给人们的灵感与唯美。 “吾将曳尾于涂中”。濮水畔庄子的沉吟久久回荡。这位槁项黄馘的圣人在乌龟的苟且中思索,于是持竿不顾,兀自丢掉了繁世的牵挂。“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他从大鹏,从朝菌蟪蛄看透了人生的无奈。无处逍遥,无所适从,一枝秃笔如何能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呢?于是拂袖而去。
庄子,是一棵树,是在暗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他从生活中悟透了生命,又在大彻大悟后回归生活,一草一木,相伴余生。生活不正幻化出庄周美的情怀?
萧伯纳说:“我希望生活在我离开时比我出生时更美好。”其实,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创造
7
着美。
磨刀老人吴锦泉,沐风栉雨,彻夜奔忙,只为守护心中的信仰;艺术家闫肃唱着蓝天红岩,战地黄花,美丽了每个人僵硬的灵魂;大国工匠徐立平,用刻刀在火药上雕镂,千钧一发抵不过一份坚定的目光,美得动人。生活中的我们,无时不可用自己的道德之美去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我们也随处可遇见一个人,在为生活的美而耕耘。
鞠一捧流觞月,揽一笔兰亭墨,生活的美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只愿,只愿且行且观,一边微笑,一边流恋。
师道
韩愈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斗牛图》,是名师所画,却被市井之人找出了差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不错,画师所擅长的是笔墨丹青,然而对牛的理解不如市井之人也是正常的。正如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泰斗,数学却一向不好,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也未必通晓物化。人各有知,本无贵贱高下之分。所谓大师,不过是在某一领域别有建树罢了。况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足为怪。
既然人人有所不知,那么正确地对待不同于自己的知识则显得更加重要。马正惠公赞同市井之人的话,也是出于对真理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九流十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百家争鸣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近代欧洲音乐界,大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无数传之后世的经典乐曲,更成就了贝多芬,肖邦等一批思想先进,博取众长的钢琴家。求知使人创新,不思进取就会使人走向失败。古有方仲永,五岁能赋,却不知道学习新的知识,终于泯然众人,今有小仲马,著有《茶花女》震惊世界,却思想拘泥不肯求知,逐渐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想要求得真知,就得放下身份。王尔德曾经说过:“离权力越近,离智慧就越远。”李贽也曾笑言:“若是官做得大,学问就高,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的确不无道理。观之现世,不少人顶着“专家”“权威”的帽子,刚愎自用,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譬如北京大学的孔庆东,身为明星教授却对指出其错误的学子恶言相加。耒阳县诗协会长熊庆春更是不堪网友点明其错误而怒砸社区电脑,方舟子与崔永元由科学探讨的的分歧上升到名誉之争,引起的骂战经久不息……如此种种,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的“权威”的度量。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毕加索放下世界大师的身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张大千亦师亦友,相处甚洽。季匋明听从果贩叶三的教诲重画红莲。由此可见,放下身份,就会离知识越来越近。放下虚名假利,才能收获更多。
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在求学的路上也一定不能自矜自傲。博学多智如牛顿,况且诚恳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何况是我们呢!若是想要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最好能尊重知识,力求真知,放下好高骛远的心。
让真相照进现实
人的意识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观反映都是合理的, 正确的。当主观反映与反映对象的客观形态及性质不相符时,我们就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例如马正惠公珍视的《斗牛图》,画面栩栩如生,却违背了斗牛时牛姿态的常理。例如画蛇添足,例如掩耳盗铃……人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凭个人推测甚至臆造去认识事物,必
8
然会产生谬误。
诚然,我们需要创造力,想象是好的艺术想法的来源。无数天马行空,瑰丽疯狂的作品都诞生于奇妙怪诞的想象中,从梵高的向日葵到莫奈的睡莲,从《央叫》到《创世纪》,艺术家们对于美丽的审视和认识不断改变, 不断创新,因而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艺术的宝库不断被充实丰富,人类的文化内蕴更加多云化,“人不应该是被放在花瓶里观赏的静物,而应该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弗吉尼亚·伍尔芙如是说,无边无际的想象成就不凡,但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脱离实际认识事物吗?
齐白石画鱼画虾,几十年如一日地观察鱼虾游动的姿态,形状,其作品栩栩如生,价值不菲,莫泊桑也曾说过:“要仔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事物,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这样你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和说过的方面。”他们的观察都是为了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而做出的努力。只有把眼光集中于观察对象,仔细观察,细心分析,一层层剥开事物外壳,才能触及其内核,得出正确结论,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是谬误的,不能以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发挥想象也必然失去了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即是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探寻真相,而不是一味发挥主观能动性。
除了通过观察来了解事物真相,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学大儒宋濂从香之先达,请教学问,例如学柴静,秉持理性,调查分析……
真相的车轮辘辘驶迈,背离真相者被历史抛弃,唯有让真相理性的光照进现实,才可点亮这幽暗的长廊,走向长廊的另一头,成就不朽。
切记,真相常流失于臆造之中。
1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作文讲析材料(4)
知画与识牛
编写:唐云
2016.11.8
一、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要求:
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 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材料解读与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文段虽然不长,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在解读其核心立意时可采用提炼中心法和由果溯因法。
提炼中心法即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性材料主要涉及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重点突出事件的结果。如这则材料可概括为“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 。
由果溯因法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主要是根据所概括的事件的结果来探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探究的结果往往就是审题立意的立足点。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究其原因,乃是真正的斗牛往往夹紧尾巴不会像画中那样举起尾巴。那么画者为何不知真正的斗牛往往是夹紧尾巴的呢,这就值得进一步探究了。
马正惠公,一介文人,远离田间地头,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何曾知道牛的夹尾与举尾?输租氓,区区匹夫,长期扎根民间,不知画却识牛,一语道破画中谬误。知画者莫若马正惠公,饱读诗书,精通书画,善于以各种技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识牛者大抵是底层人民,自有一套从实践中得出的生活哲理。知画者常常会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凭空臆想,闭门造车。他们绘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在知画者的圈子中受到无数赞誉,而若有识牛者有幸一睹其大作,必能指出谬误,大笑“文人名士,不过如此”扬长而去。故一个好的知画者也得有点识牛的本领。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因其完美的黄金分割,精准的人体比例受众人称道,甚至有人称其可以作为标准的人体示意图。殊不知,达芬奇并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精通几何建筑,以及一些现代解剖学知识。他参照比例最精确的男性为蓝本,辅以几何学知识,才造就了这幅旷世之作。无独有偶,徐悲鸿热衷于解剖死马,研究马的生理结构,方能令无数雄健灵动的奔马跃然纸上。
基于上文所述,这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立足点可参考以下表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否则就经不住推敲。而艺术的真实来源于对生活深厚的观察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由此引申开来,即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
2
在实践中出真知。
当然,如果不看重事件的结果而是基于不同角度来解读材料,可有以下多样化的立意参考。
从画牛者的角度:艺术源于生活;认知要联系实际等。
从马正惠晒画的角度:不耻下问;炫耀;希望分享;突破惯性思维的影响等。
从输租氓评画的角度:经验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不畏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从画牛者与输租氓评牛的关系的角度:人人各有所长,也有所短;三人行必有吾师等。 综合以上角度,可以得出几个不同的立意,但这几个立意内容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似乎并 不处于同一层次,能够揭示材料蕴含的主旨的立意是:
1. 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忠实于生活;
2. 有实践生活的人往往有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
3. 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三、写作参考与存在问题
由于涉及到艺术与生活、真知与实践等相对高深的话题,所以此次写作对同学生认知方面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或者说这次写作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作文材料的应有之意,即要想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必须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积累。
比较容易想到的写法是选择写文艺小论文,结合古今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实践与认识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观点看法,类似于这次考试第六大题论述书法艺术的哪篇文章;也可选择写时评,结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要多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古今对比,针砭时弊,对当前社会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缺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艺术创作风气予以鞭挞。
本次考场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方面,希望同学们注意。
1. 审题立意出现明显的偏差,比如写“做人要有底气”、“诚实无价”、“空想与实干”、“细节决定成败”等。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
2. 选择写记叙类文体的作文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即违背了材料所体现的基本创作原理,大都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
3. 议论类作文大都满足于简单的三段论,语言生硬,材料贫乏,说理空洞,论层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
4. 不少同学没有拟写标题或疑似把标题写到空格之上,这类考试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会影响作文的评分,至少没有标题直接扣2分。
四、考场优作
雕刻文学,以生活之刀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由此看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那些纯澈明净的爱欲如芙渠嫣红涉红而来,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古典文学的美,犹如粉白荷花招招而放,而这些,都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
诸公再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文学”占据半壁江山。各
3
种鸡汤文,职场变形记以主流文学为挡剑牌,赫然位列各个书店的畅销榜单。再不,就是来些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作家们的毛似乎都被摸顺了,原来个性鲜明的棱角都被磨平了。这些没有烟火气,逍遥于世外,不根植于生活的作品,又怎会不朽?昙花一现罢了。
当代很多主流文学作品,不正如戴胄的那幅《斗牛图》吗?冠冕堂皇地挂于大厅之上,啧啧称赞者居多,却有识者云:牛尾画错矣。有生活经验的人明白:两牛相斗之时牛尾必夹于髀间。此诚可笑矣!我们姑且不去管那些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光是那些因脱离生活而犯的低级错误,就已经足以令人捧腹了。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秋日》一诗中写道:“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古老的敌意一词中,“古老的”,原指最初的;“敌意”则是一说诗意的说法,指的是作家和他所处生活、时代的紧张关系。在今天,作家不仅是写作事业的手艺人,同时也是公共事物的见证人或参与者。作家必须怀着这种古老的敌意,以生活之刀,削去浮夸的“牛尾”,雕刻文学,解剖人性。
这不是鲁迅笔下那个“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成为潮流的奴隶,是时候立足生活,做出改变了。著名作家老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悲悯与良知,再加上对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使很多小人物得已在他的作品中活灵活现。老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感动温暖着人们。恐怕那个看牛的农夫,面对这样栩栩如生的牛,也会啧啧称赞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被追问和质疑的时代。主流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很容易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作家更要把握好“生活之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国民的劣根性,勇敢发声。当大国兴起的广告牌背后,不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赤贫时,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坚不可摧!
曾见苏轼《海棠》一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真希望作家能手持红烛,照出生活的容色灼灼,丝垂缕翠,重归“思无邪”的纯真与美好。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察
青铜厉器的狞厉之美是否震撼了你?《清明上河图》的恢宏绝美是否让你一见倾心?目光流动之处,是艺术勾人心魄的美感:或清新简约,画作一幅;或豪迈奔放,词曲一首。然而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事实之上。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就没有阅历和经验。而在缺少阅历、实事上诞生的画作、诗曲、雕塑,不是匿于美的外衣下,不自然扭曲,看了几番人们才发现隐在其中的大错,就是与常理相违,与真理相背,乍一看人们便识破其中弊漏。这些本来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又怎可将之归于艺术一类?怕是只得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资,再者隐于角落,消于尘世,茫然寻之保之也无效罢了。
曾闻马正惠公珍藏《斗牛图》,却遭农人点出,此画非可珍之作,何也?画作精良,且出于名家之手,何来笑之? 原因只在画中斗牛举其尾。而事实是——方斗牛时,夹尾于髀。农人知道这一点,马正惠公不知,作者也不知。原因只在农人对生活有着真真切切的把握和仔仔细细的观察。
由此可见生活之察对艺术之美的重要性:欲进行艺术创造,必先观察生活,积淀认知,
4
将艺术立足于事实之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审视生活,明确自己所创作的目的,再者放下手中的或事或物,全身心投入生活中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艺术创作皆有其目的亦或由头。或感慨民生艰苦,发出自己的喟叹,或悠游于乡野,挥笔恣意,写下内心的体味。知道自己所写是因为什么,是触景生情,还是睹物思人?是使来者思,还是思前者悲?审视生活,明确目的,不做无病呻吟。
全身心投入生活,当然,需眼手鼻耳齐用。齐白石观察蚂蚱,数次不厌,眼观、手捕,耳闻,用心体会几番方用笔,作出画作广为流传。也可料想,若不投入生活,灵性必无处可循,僵硬呆板而已。
做到这两点,才可谓观察生活。说难不难,说易也是不易,需热情,更须毅力。
远古的人们,看惯了猛兽,细致看穿了生活,于是将对自然的怖惧讶异化为一个个精美凌厉的青铜器,供后人珍藏。
也可想张择端望穿了多少风景,对北宋街景多么熟稔,才能作出那被称为绝美艺术的画作。
我们最终会知道,立足事实,观察生活,才是这些艺术之美的源头。
绝知此事要躬行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这是汪曾祺《鉴赏家》中画家季陶民为果贩叶三题的诗。叶三指出他画中白荷与莲蓬的错误,他赠叶三诗以示感谢。可见这位大画家的胸怀,也可见真正的学识蕴于生活实践中。
何为学识?何为渊博?有人认为,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有不通,方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固然高深,很能显示出学识的渊博,但未免过于空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试想,一位于席上高谈阔论的教授,于田间却分不清葱和韭菜,“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那再多的学问也只是空中楼阁。
更有甚者,将这些空中的幻物当作炫耀的资本。觥筹交错之际,某领导类人物忽然大谈特谈艺术大家,或是对丁托列托的绚烂画风大肆吹捧,或是对达利的离经叛道大加批判,似乎是向在座者昭示自己的艺术造诣,只为听几句吮疽舐痔之辞,令听者无不反胃。若有人提出异议,便以对方不懂艺术回击。这种装点门面的附庸风雅,实在不堪入目,而这个官当得如何也可想而知了。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此言虽极通俗,但充分说明了“实践即为真知”。戴胄的《斗牛图》,欲画斗牛,须知牛于斗时夹尾与髀间,然欲知此,须先亲眼目睹斗牛之情状,即须亲身实践,若无此实践,将牛尾画得翘起,那无论画技多么精湛,也只能为乡人所笑。有人对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学问不屑一顾,认为其俗不可耐,如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于后世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当时却因无关于科举功名而遭士大夫唾弃,埋没三百余年,实为一大憾。实践知识并非俗气,而且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它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也能为日常生活所用,是真正的有用的知识,是我们日后学术建树的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们很喜欢把
5
学术专业知识比作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那这些毫末与垒土便是拿着钥匙的那只手。没了手,凭一张嘴是不行的。
如何拥有这只手?我们须到户外,到乡间,到自然中去,仰望苍穹,俯察厚土,回归那些淳朴古老的文化,这手便可于每时每处撷得。华兹华斯曾言:“户外才是我的书房。”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俗物不明何以明天下”,此类道理,有何不足取之处?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虽出自南宋陆放翁之口,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大有裨益的。
真知勿蒙尘
屏幕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的不负责任的嬉笑怒骂使我目不忍视;放眼周围,谁人不囚于生活的樊笼却又滔滔不绝?人们与实践脱轨却自诩已获真知的自信何时如此盛行?我痛心于这真知蒙尘的惨象。
何为真知?我曾这样以为:真知是苏格拉底的针砭时弊,是达尔文的潜心钻研,是爱因斯坦的大胆推论——都在历史车辙中熠熠发光。不过如今我却不以为然。牛顿定律也会被否认,孔夫子圣言也不尽为正确,时代必定会推翻既往“真知”,展现另一番雄雌辩论的。因而,所谓真知,就是人们竭尽全力去获取的光芒,填补当下认知漏洞,并不断为更多人的“不满足”而螺旋上升。
故欲获真知,必经实践。
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该缄默,不是百无聊赖的虚度,而是日积月累的细微观察,是躬力亲为的投身实践。唯有对既定事物的切身体验,方能成就创新的感触。
戴胄的《斗牛图》也正是如此。画笔精美而为马正惠公珍藏,却被农发贻笑大方,其缘由正是戴胄以臆想代真知的自大。此处有农夫坦诚指其错误,而当下呢?网络大V 毫无责任感的以谣传谣,荼毒多少网民的价值观。没有眼见为实便无边谩骂的风气早已攻城略池于网络每一隅。
真知被蒙上积尘,人们的求知欲更是日益削减,这是时代的悲哀。所谓“名人”的无厘言辞被广泛传播,令真正有识之士惊愕愤怒;而“名人”耀眼的重重头衔与其一本正经的冠冕堂皇,又使该效应变得理所当然。谁人会想起实践而后方出真知,在这喧嚣的时代?
我们正值最好青春,正应詹姆斯乔伊斯所言:“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何不值此年华去冲破规矩的囚牢,去不顾一切地犯错,去以坚定地步伐迈向真知的硕果——未谙尘埃的、洁净光亮的真知。
唐代高僧神秀有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真知亟待我们的义正言声使其发亮! 大数据时代,真知经不起蒙尘的戕害。谁将拭去尘土?或许就是你我。
秉持初心,实践而后知。
质疑之光不灭
卡耐基曾说:“疑惑就年老。”我却要大胆地质疑并驳斥这位权威的观点。盲目信捧才是使人退化衰老的原因,敢于质疑思考只会让人永葆智慧的年轻。
我们需要质疑。马正惠公盲目地随大流,追捧名画,结果所见还不如一个输租氓,正是对名家的盲从使他不去质疑也从未想过质疑,才会闹出笑话。质疑是一把锋利的刃,可以刺
6
破迷信权威的屏障,使人到达更高的层次。世上无所谓权威,再伟大的人、再精辟的观点也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疏漏的,一味地盲从只会让人停滞不前。生活需要质疑,有质疑才会有突破。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质疑之光,还有思考精神。面对世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坚信不疑,伽利略没有盲从,他去质疑、去思考,最终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打败权威。质疑为他提供了阶梯,而思考则是登上阶梯的助力,让他坐上了物理学的王座。另一位物理学史上的王者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成就了自己。相对论的大胆提出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无疑是在质疑牛顿,但事实再一次证明,思考的成果是正确的。质疑只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个中情况还需点燃思考之烛去探明,否则你面前永远只是一片未知的漆黑。
质疑的另一双翅膀是勇气。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到:“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仍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质疑就是你明知道前方有多少的嘲笑与讽刺在迎接你,也会凭借勇气,一往无前,可能会输,但有时也会打败定律或权威,成功加冕。质疑使人无畏,于哥白尼而言,纵使质疑“神创论”会遭到教会迫害,也要坚持自己所思,因为生命在质疑的光亮中已然绽放,“日心说”的智慧之火注定永远不熄!
面对权威,需要勇敢地去质疑、去思考。只有质疑,才能推动个人的智慧、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若是只会在人群中随声附和,又有什么个人思想可言呢?人是一株芦苇,脆弱单薄,唯一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就是思考,而质疑正是思考的来源,纵使质疑之光会灼伤芦苇,也要勇敢质疑。
因为智慧之火不熄,质疑之光不灭!
美之源
撑一支竹篙,采一绺苇草,轻嗅时光的味道,谛听心灵的回声。生活的水波潋滟处,有我半亩花田,那是美的源泉。
白落梅说:“生活的繁华落尽处,掷地有声。”诚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美的流觞曲水,汲引一壶,轻泯一口,便能幻化无方。一睁眼,便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那个行走在巴哥达的孩子卡巴尔,他用手中的相机四处采撷,捕捉战乱中的伊拉克满目疮痍却又蹒跚走来。在他的相片中,阳光下相拥的老人悠然入梦,归鸟在岑寂的黄昏中静享山色,那些废墟上的精灵忘记苦难,走进诗书中的漫天花雨。为什么一个孩子的作品如此震撼人心?因为这是来自生活的美。艺术的灵感在生活的沃土里安身立命,没有做作与虚伪,只有婴儿般的纯净。
王开岭说:“让世界恢复他本来的样子。”或许,这就是生活带给人们的灵感与唯美。 “吾将曳尾于涂中”。濮水畔庄子的沉吟久久回荡。这位槁项黄馘的圣人在乌龟的苟且中思索,于是持竿不顾,兀自丢掉了繁世的牵挂。“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他从大鹏,从朝菌蟪蛄看透了人生的无奈。无处逍遥,无所适从,一枝秃笔如何能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呢?于是拂袖而去。
庄子,是一棵树,是在暗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他从生活中悟透了生命,又在大彻大悟后回归生活,一草一木,相伴余生。生活不正幻化出庄周美的情怀?
萧伯纳说:“我希望生活在我离开时比我出生时更美好。”其实,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创造
7
着美。
磨刀老人吴锦泉,沐风栉雨,彻夜奔忙,只为守护心中的信仰;艺术家闫肃唱着蓝天红岩,战地黄花,美丽了每个人僵硬的灵魂;大国工匠徐立平,用刻刀在火药上雕镂,千钧一发抵不过一份坚定的目光,美得动人。生活中的我们,无时不可用自己的道德之美去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我们也随处可遇见一个人,在为生活的美而耕耘。
鞠一捧流觞月,揽一笔兰亭墨,生活的美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只愿,只愿且行且观,一边微笑,一边流恋。
师道
韩愈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斗牛图》,是名师所画,却被市井之人找出了差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不错,画师所擅长的是笔墨丹青,然而对牛的理解不如市井之人也是正常的。正如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泰斗,数学却一向不好,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也未必通晓物化。人各有知,本无贵贱高下之分。所谓大师,不过是在某一领域别有建树罢了。况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足为怪。
既然人人有所不知,那么正确地对待不同于自己的知识则显得更加重要。马正惠公赞同市井之人的话,也是出于对真理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九流十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百家争鸣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近代欧洲音乐界,大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无数传之后世的经典乐曲,更成就了贝多芬,肖邦等一批思想先进,博取众长的钢琴家。求知使人创新,不思进取就会使人走向失败。古有方仲永,五岁能赋,却不知道学习新的知识,终于泯然众人,今有小仲马,著有《茶花女》震惊世界,却思想拘泥不肯求知,逐渐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想要求得真知,就得放下身份。王尔德曾经说过:“离权力越近,离智慧就越远。”李贽也曾笑言:“若是官做得大,学问就高,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的确不无道理。观之现世,不少人顶着“专家”“权威”的帽子,刚愎自用,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譬如北京大学的孔庆东,身为明星教授却对指出其错误的学子恶言相加。耒阳县诗协会长熊庆春更是不堪网友点明其错误而怒砸社区电脑,方舟子与崔永元由科学探讨的的分歧上升到名誉之争,引起的骂战经久不息……如此种种,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的“权威”的度量。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毕加索放下世界大师的身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张大千亦师亦友,相处甚洽。季匋明听从果贩叶三的教诲重画红莲。由此可见,放下身份,就会离知识越来越近。放下虚名假利,才能收获更多。
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在求学的路上也一定不能自矜自傲。博学多智如牛顿,况且诚恳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何况是我们呢!若是想要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最好能尊重知识,力求真知,放下好高骛远的心。
让真相照进现实
人的意识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观反映都是合理的, 正确的。当主观反映与反映对象的客观形态及性质不相符时,我们就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例如马正惠公珍视的《斗牛图》,画面栩栩如生,却违背了斗牛时牛姿态的常理。例如画蛇添足,例如掩耳盗铃……人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凭个人推测甚至臆造去认识事物,必
8
然会产生谬误。
诚然,我们需要创造力,想象是好的艺术想法的来源。无数天马行空,瑰丽疯狂的作品都诞生于奇妙怪诞的想象中,从梵高的向日葵到莫奈的睡莲,从《央叫》到《创世纪》,艺术家们对于美丽的审视和认识不断改变, 不断创新,因而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艺术的宝库不断被充实丰富,人类的文化内蕴更加多云化,“人不应该是被放在花瓶里观赏的静物,而应该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弗吉尼亚·伍尔芙如是说,无边无际的想象成就不凡,但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脱离实际认识事物吗?
齐白石画鱼画虾,几十年如一日地观察鱼虾游动的姿态,形状,其作品栩栩如生,价值不菲,莫泊桑也曾说过:“要仔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事物,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这样你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和说过的方面。”他们的观察都是为了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而做出的努力。只有把眼光集中于观察对象,仔细观察,细心分析,一层层剥开事物外壳,才能触及其内核,得出正确结论,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是谬误的,不能以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发挥想象也必然失去了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即是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探寻真相,而不是一味发挥主观能动性。
除了通过观察来了解事物真相,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学大儒宋濂从香之先达,请教学问,例如学柴静,秉持理性,调查分析……
真相的车轮辘辘驶迈,背离真相者被历史抛弃,唯有让真相理性的光照进现实,才可点亮这幽暗的长廊,走向长廊的另一头,成就不朽。
切记,真相常流失于臆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