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张八郢初级中学 刘耀 内容摘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 教学 修改 细则 作文是学生的个性精神产品。作文的修改应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因此,中学生特别是教研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中学生,作文能力较低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并想方设法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新课标精神要求一切的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我以为,要改变中学生当下作文的弊端,要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要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应从学生一方着手,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同阅读教学相结合,重视作文技法的积累与训练 读写结合,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穿 因此,作文能力的提升应当以阅读积累作为基穿 1、加强阅读教学中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的总结归纳。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入选教材的课文,那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归纳典范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我们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同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纯理论性的写作知识的讲解应该是乏味的,强加给学生,无异于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有拔苗助长的反作用。但是我们语文教师结合具体作品去分析,去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一单元的典型作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总结归纳一两点相关写作技巧,并不难做到。如在《行道树》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对比写法与首尾照应的布局技巧;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授与学生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及插叙的巧设;在《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教授谋篇布局的技巧及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道理即在此。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技巧的积累,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才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2、尝试在课外类文阅读中进行修改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在单元教学结束后,选择一至两篇同本单元精读课文主题相关的类文进行补充阅读与创新训练。主题相关或相近,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拓展的阅读与训练,要开创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的同写作训练、写作修改联系起来。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实际效果。比如展示一篇文章,故意的藏“头”去“尾”,或者删掉中间有一定特色的句群或者段落,激励学生自己去补充完整。选择较好的学生作品师生一同修改,最后将原文展现,师生共同把握品味。此类训练注重灵活性,又有针对性,更有不能忽视的实效性。如在七年级上期第一单元作文教学时,我在课外选择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小思《蝉》作比较阅读,分析写法上与主题上的相同或不同。同时隐去文中描写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去摹写,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展示作品原文。这样,学生的兴趣高,而且也活学活用了一些心理描写的相关写作常识。一篇作文改什么,怎么改?类文练习为学生自主修改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重视教学过程指导,量化作文评改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是个系统的工程,更应该是个严谨的过程。我们努力倡导作文修改的多样化,乃至自主修改,不能忽视从布置至总结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应该为学生的作文创设一个参与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 1、开好头,即上好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是布置与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单元学习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写作要求,并认真的贯彻落实。可对相关的写作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对要求的作文训练作精要的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创作“下水文”,或者选读范文。一切让学生心中有“底”。为后面阶段的学生自主修改作强有力的铺垫。比如的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学时,我拟定写作要求如下:深入挖掘自我风采;增进同学相互间的了解;突出个性。写作知识点拨如下:语言通顺流畅,表情达意真实感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同时热情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应充分展示个性,要大胆发掘自己,以求写出创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强化过程,即重视学生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改,好文章从改中出。不管是学生的自主修改,或者生生互动修改,或者教师的批改,均应参照一定的标准而行。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制定既不拨高也不降低的作文批改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搞量化打分。作文批改细则应对学生有可操作性。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指导修改过程。修改过程运用好了,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我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拟定的评分细则表是: 项目 评分标准 权重(100) 特色加分(25) 卷面 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5 文面整洁美观(5) 字词句 无错别字、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0 生动、流畅,具有一定文采,有较好的句子或段落(5) 内容 真情实感、选材恰当 25 选材典型,生动(5) 结构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0 讲究布局谋篇技巧(5) 主题 合乎训练要求 30 主题鲜明、突出(5) 批语 3、结好尾,即上好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课。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可作典型评析。讲评课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正确的运用学习迁移规律,立足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提高。同时,重点辩证处理好三重关系。首先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要精讲多练,讲是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练。其次要准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药 最后更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宗旨。 三、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的利用作文讲评课,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发组织或教师指导组建优中差兼顾的互助组,选一学生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间互相影响,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的问题,运用交谈、了解的方式,或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一边指导,一边督促学生自己的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穿 同时教师也要更积极创建作文训练成果与资源的共享。可指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作品集,学期或学年搞展览。班干部每一次作文训练后办作文墙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历年或历届学生作品集。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作文修改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作文能力提高的成功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评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该实验教程学生作文训练安排中,课外三环节是基础,课内三环节是关键,而“评改”则是关键的关键。只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课堂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写的效果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生作文“评改”能力上体现。怎样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看法:
方法/步骤
1.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二、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3.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要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做好学生修改作文的领路人。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叶老在《书简•二》中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在其中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依赖性,从而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本人在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中一般分二步走。
第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步,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
4. 四、加强作文批改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教学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努力与标准的要求以及上级的要求是否相符,还存在着多大差距等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但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每次作文亲自批阅达上百本,或更多,全部批完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那么,作文的讲评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而让学生自己批阅或修改作文,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学生通过自改、互改等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了本次单元作文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经常处在作文修改的氛围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当堂让小组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习作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便于课堂上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也对学生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学生对批改的结果也很感兴趣,可将每次作文的得分记录下来,到期末来一个
总评。修改后的学生佳作或片段可通过各种途径(或张贴交流、或推荐到文学社刊、或投校报等)展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作文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常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是一项最为头痛的作业,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二三百字的作文却干巴巴的,毫不生动。修改作文则更是大难题,许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只能把几个错别字找出来,对于语句通顺与否,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等根本不知如何改,有的学生干脆不改,因为他压根不知道有什么不足,还欠缺些什么,该怎样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启发和激发修改作文兴趣。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正面鼓励为主。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前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讲述修改作文的意义,先以“师批生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多承认学生写的内容,尽量少改动一些;批语尽可能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使其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当学生根据教师启发性的批语修改自己文章后,特别要注意肯定改的比不改好,只有多改才能慢慢会改,让学生懂得只写不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改好一篇文章并不亚于写好一篇文章。只要学生能动手修改,就得肯定,暂不去计较修改得是否正确,让学生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习作成功的期望,激发习作动机,以推动修改作文能力和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让学生掌握修改要领,知道该如何去改。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要领。 (1)明确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一般顺序及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并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自评互评时参考利用。 (2)设计“病例文”。事先设计一、两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病例文”,根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师生一起逐项评改,以 “精批细改”的方式,为学生做书面上的讲解示范,渗透具体修改方法。做好对学生“改”文的示范,使学生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会运用有关批改符号。 (3)在多读中精心“自改”。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要求他们一句一句反复朗读初稿,仔细推敲,做到:在读中“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在读中“调”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多余的内容,在读中结合写作目标初步自查: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自改”完成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4)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交流。互改: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进行交换评改。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改。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互改前先分工:各个四人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分配修改的任务。组内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分别负责从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这四方面去评改(一人负责两项),写修改建议。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一名学生,从表达是否准确、详略是否得当这两方面去评改,找出好词句划上波浪线,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划上横线。而组内平时成绩差一
些,能力较弱的另一名学生,则选择圈出错别字及错标点,看卷面是否整洁这两项。每个人修改完、写完自己的修改建议后,要签上名字,以避免个别学生乱修改的情况发生,因为一切“有据可查”,所有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待组内所有人的作文全部经过四名同学的修改后,回到本人手中,根据作文后面的修改建议,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根据签名跟提出建议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作文即能保持学生自己的特色,又能融入别人的优点,让每个人的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分工互改,让所有的学生有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可做,也不会因为不会修改作文而造成太大的压力。在互改交流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别人的作文,博采众长,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改互改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从整体把握文章,查漏补缺,写上总评。在讲评时要大面积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选择改得好的文章,给大家讲评学习,使更多人享受成功的乐趣。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充分提高。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虽然有些好的文章是即兴写出的,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的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古到今,反复修改而写出好文章的事例不胜枚举。修改这可算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实用、很有效的窍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十)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中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 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作文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作、老师批”,“付出多、收效微”,“老师主、学生次”的习作评价现状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不少同学写好作文从不修改, 而老师面对一大堆作文本,对每一篇作文从标点、字词到句篇,从眉批到总评进行批改,总是尽心尽力,煞费苦心。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关心的只是分数,看完分数,便束之高阁。结果虽然费时劳神,收效却不大,从而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实,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要明确的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要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记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第二、让学生间互评互改。教师定期的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教师只评不改。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还可以把学生请
来当面点评。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再修改。关于习作的评分,实践告诉我们,简单地给学生评分、划等只能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唯有点评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到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具体要求如下
①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无病句、破句,重点对象描写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破句要修改,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反复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抓住特点,写真实。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将文章中出现错误的部分修改清楚,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和是否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通过集体学习,了解修改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集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如:
(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读给朋友听,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
其他还如先增后删法、分块诊断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第三步:集体修改作文,关键在引导。
让学生参与习作批改,首先必须以教师精细的批改作示范,为学生的自改、互改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先要老师示范引路。具体做法是:
1、把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有选择的选出几篇,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随时翻阅、随时欣赏,品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习作各一篇,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
2、教师把全班同学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习作或习作片段选出来,抄在小黑板上,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体讲评,进行详细地批改,同时结合学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习作批改前后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第四步:小组修改作文,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老师的示范批改,学生对批改习作的各个环节有了印象, 这时放手学生自改,学生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指导的过程。先把各种能力搭配好的每4个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批改一本习作。学生在批改前教师会加以指导,提出如下要求:
1、各小组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写字速度较快的做记录。初读,小组内同学整体感知,找出一读即出的问题和好的方面。细读,朗读的同学放慢速度,听的同学随时发问、随时修改,做好记录。品读,对发表的意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共同商讨,做出准确的修改建议。
2、写好眉批、尾批。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再共同修改,达成共识后誊在修改的习作本上。
3、各小组的同学签上名字,以便同学询问。学生批改时我会巡视指导,及时为学生解疑答
难。然后对学生批改的习作进行查阅,了解情况。
第五步:同桌修改,关键在“扶”。
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从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独立批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台阶,拾级而上,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习作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我又设计了一个“扶”的过程,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同桌同学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同样老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第六步:独自修改作文,关键时刻要放手。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步步训练,掌握了批改习作的方法,有了一点批改习作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批改了。到了这一步,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反复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至少改3遍,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愿组合批改誊在习作本上的习作。独自批改是学生修改习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可以长期受用,享用终身。
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我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我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一般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交给我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我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在作文修改课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学生学会了修改,对老师的评改则相应提高了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改中得以体现。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更非放任自流,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起始的自改示范,改后讲评,两次评分,都须精心设计,耐心启发,悉心指导。更要通过长期多样的训练,采用精批细改,精批粗改,面批面改,小组评改,学生分头批改和用电教媒体进行批改等形式。在评改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修改的习惯,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
古人说:“三分貌七分扮。”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学生“三分文章七分改”,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持;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作,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②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帮助学生修改作文,要注意的环节
1、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
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2、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我提倡七种修改方法:
示范法:范修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并归纳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从而悟出修改的方法。之后,便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病文“对症下药”。修改时,对修改困难大的学生,教师要个别指导。
诵读法:于作文中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情感不相称等表达方面的毛病,光看是不容易察觉的,只有运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的方法才能很快发现,才能动手把毛病治好。如:马进武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一进校园, 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当他朗读此句时, 总觉得别扭, 后经仔细思考, 认为“首先”与“第一个”保留其一, 避免重复. 又觉得用“富饶”来形容假山有些不妥, 改为用”造型新颖”更为合适. 修改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觉得流畅多了. 看来“耳朵”这个老师还真挺称职,把毛病都挑了出来。另外朗读自改法对于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③诵读修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冷却法:学生将写完的作文放下来,过几天再看就会发现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在开始写作文时,往往对其中的观点、人物、事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头脑摆脱不了当时满以为不错的见解和情节,无法与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冷静下来,加之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活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时修改就会发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如:学习了《锡林格勒大草原》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以歌词作结尾,反映小牧民愉快的心情,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开头和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呀吹向我们……‟,为结尾的文章,来表达心情,吸引读者。《南京长江大桥》以描写天气作衬托,以毛主席诗词用结尾,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和煦的阳光,凉爽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春色关不住,欢声笑语出墙来”,“紫丁香,开紫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在那绿叶衬托下,散发清香笑哈哈”等构思新颖,用词准确的好句子,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写完立即修改是一个好方法,而过一段时间返回头来修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修改方法。通过再次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也进一步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
互评法: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如: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
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再加上小作者的辩解,老师因势利导,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讲评法:师讲评要精,具有代表性。先设计下表,进行具体讲评。
错误类型 例句 分析原因 修改方法 类似病句
用词不当 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此句中“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用替换符号“幅”换“副”。 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其中错误类型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例句是学生作文中的原句,分析原因和修改方法是这次讲评的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类似病句则是让学生在讲评后自查,是否自己的作文还存在着这样的不足。依照此表,进行讲评,学生积极性提高,记忆深刻,思维活跃。
3、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知识。教师要“适当指点”学生学习自改。所谓“适当指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如:“……长的矮矮的,瘦瘦的,黑黑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原句改成“身材不高,黑黑瘦瘦的”这样,语气更顺些。或“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如:“……爷爷既勤快又干净。”原文可把“既”换成“手脚”;在“干净”前置“爱”。或“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或“互批互改”,让学生同桌间、朋友间或分成小组相互批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或“面批面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
4、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课标》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沟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三、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如:一个学生再写歌颂各名族大团结的习作里这样写道:“……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他用歌词开头这很好,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他写的歌词内容太多,这时就告诉他歌词内容不必写得太多。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同时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
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
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⑤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
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87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
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 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 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 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 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 ,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 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 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 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 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 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 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 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 ,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 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 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 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 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
既可消除学生 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 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
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 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 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 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 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 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 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 。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 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 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 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 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 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 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 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 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91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
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
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 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 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 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平时丰富积累奠定写作基础;课堂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感受成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是很重要的。
说明式课例范文推荐:《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2013-11-21 13:38:44)
转载
▼ 标签:
课例研究
课例
说明式
文本
教育 分类: 教科研成果表述与写作 一、首页
1、正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
2、副标题:《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
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需求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
四、单元教学要求页
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 “学生的亲身感受”。 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 周长" 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课前谈话。
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
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
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
(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 周长)
2、描一描。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
汇报,小结。
3、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
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 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1)拿出剪下的图片。
(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方法,小结。
(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 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学生想办法完成。
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沿着边线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教学媒介:
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
2、通过Inter 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
六、教学实录页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游戏)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
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
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
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
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 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 ……
板书:沿边线
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
生齐答:想!
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 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 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 (你真思考问题)
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
生齐答:可以。
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
(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
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
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
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
……
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
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二、 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
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
生:周长。
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
学生齐答:能!
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
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
学生齐答:会!
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
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 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
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
学生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1: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4:我在剪下的图片上找到了周长
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
……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想一想。
师:看来什么问题都难不住大家,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纷纷举手。
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
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
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师:说得太好了。像第一个和第三个那样没有连接上的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 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师:我们会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又会摸一摸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其实呀,我们还可以知道周长的具体长度呢。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测量周
长,在测量之前注意三点要求:(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操作要求)
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周长。
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
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能知道了它的周长了 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一条边是一样的 ……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我们在实际的测量中要根
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这样会更简便、快捷。
四、 深化练习,应用周长
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利用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 五、 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
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愿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教学反思页: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
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会赛跑开始,通过“小调皮”和“小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周、不规则的纸的一周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
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精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在开始的几次试讲中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准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方去了。同时,教学语言的精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
标。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每次试教都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让学生知道了“一周”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专业引领页
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 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 。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
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 、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 (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 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 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 具有问题性、情境性,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 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
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 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 属于什么课型? 激励强化行为如何? 规范行为怎样? 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 主要优缺点等 2、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张八郢初级中学 刘耀 内容摘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 教学 修改 细则 作文是学生的个性精神产品。作文的修改应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因此,中学生特别是教研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中学生,作文能力较低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并想方设法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新课标精神要求一切的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我以为,要改变中学生当下作文的弊端,要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要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应从学生一方着手,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同阅读教学相结合,重视作文技法的积累与训练 读写结合,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穿 因此,作文能力的提升应当以阅读积累作为基穿 1、加强阅读教学中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的总结归纳。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入选教材的课文,那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归纳典范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我们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同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纯理论性的写作知识的讲解应该是乏味的,强加给学生,无异于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有拔苗助长的反作用。但是我们语文教师结合具体作品去分析,去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一单元的典型作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总结归纳一两点相关写作技巧,并不难做到。如在《行道树》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对比写法与首尾照应的布局技巧;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授与学生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及插叙的巧设;在《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教授谋篇布局的技巧及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道理即在此。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技巧的积累,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才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2、尝试在课外类文阅读中进行修改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在单元教学结束后,选择一至两篇同本单元精读课文主题相关的类文进行补充阅读与创新训练。主题相关或相近,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拓展的阅读与训练,要开创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的同写作训练、写作修改联系起来。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实际效果。比如展示一篇文章,故意的藏“头”去“尾”,或者删掉中间有一定特色的句群或者段落,激励学生自己去补充完整。选择较好的学生作品师生一同修改,最后将原文展现,师生共同把握品味。此类训练注重灵活性,又有针对性,更有不能忽视的实效性。如在七年级上期第一单元作文教学时,我在课外选择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小思《蝉》作比较阅读,分析写法上与主题上的相同或不同。同时隐去文中描写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去摹写,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展示作品原文。这样,学生的兴趣高,而且也活学活用了一些心理描写的相关写作常识。一篇作文改什么,怎么改?类文练习为学生自主修改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重视教学过程指导,量化作文评改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是个系统的工程,更应该是个严谨的过程。我们努力倡导作文修改的多样化,乃至自主修改,不能忽视从布置至总结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应该为学生的作文创设一个参与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 1、开好头,即上好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是布置与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单元学习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写作要求,并认真的贯彻落实。可对相关的写作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对要求的作文训练作精要的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创作“下水文”,或者选读范文。一切让学生心中有“底”。为后面阶段的学生自主修改作强有力的铺垫。比如的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学时,我拟定写作要求如下:深入挖掘自我风采;增进同学相互间的了解;突出个性。写作知识点拨如下:语言通顺流畅,表情达意真实感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同时热情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应充分展示个性,要大胆发掘自己,以求写出创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强化过程,即重视学生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改,好文章从改中出。不管是学生的自主修改,或者生生互动修改,或者教师的批改,均应参照一定的标准而行。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制定既不拨高也不降低的作文批改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搞量化打分。作文批改细则应对学生有可操作性。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指导修改过程。修改过程运用好了,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我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拟定的评分细则表是: 项目 评分标准 权重(100) 特色加分(25) 卷面 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5 文面整洁美观(5) 字词句 无错别字、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0 生动、流畅,具有一定文采,有较好的句子或段落(5) 内容 真情实感、选材恰当 25 选材典型,生动(5) 结构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0 讲究布局谋篇技巧(5) 主题 合乎训练要求 30 主题鲜明、突出(5) 批语 3、结好尾,即上好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课。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可作典型评析。讲评课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正确的运用学习迁移规律,立足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提高。同时,重点辩证处理好三重关系。首先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要精讲多练,讲是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练。其次要准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药 最后更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宗旨。 三、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的利用作文讲评课,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发组织或教师指导组建优中差兼顾的互助组,选一学生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间互相影响,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的问题,运用交谈、了解的方式,或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一边指导,一边督促学生自己的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穿 同时教师也要更积极创建作文训练成果与资源的共享。可指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作品集,学期或学年搞展览。班干部每一次作文训练后办作文墙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历年或历届学生作品集。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作文修改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作文能力提高的成功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评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该实验教程学生作文训练安排中,课外三环节是基础,课内三环节是关键,而“评改”则是关键的关键。只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课堂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写的效果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生作文“评改”能力上体现。怎样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看法:
方法/步骤
1.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二、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3.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要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做好学生修改作文的领路人。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叶老在《书简•二》中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在其中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依赖性,从而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本人在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中一般分二步走。
第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步,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
4. 四、加强作文批改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教学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努力与标准的要求以及上级的要求是否相符,还存在着多大差距等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但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每次作文亲自批阅达上百本,或更多,全部批完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那么,作文的讲评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而让学生自己批阅或修改作文,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学生通过自改、互改等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了本次单元作文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经常处在作文修改的氛围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当堂让小组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习作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便于课堂上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也对学生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学生对批改的结果也很感兴趣,可将每次作文的得分记录下来,到期末来一个
总评。修改后的学生佳作或片段可通过各种途径(或张贴交流、或推荐到文学社刊、或投校报等)展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作文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常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是一项最为头痛的作业,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二三百字的作文却干巴巴的,毫不生动。修改作文则更是大难题,许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只能把几个错别字找出来,对于语句通顺与否,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等根本不知如何改,有的学生干脆不改,因为他压根不知道有什么不足,还欠缺些什么,该怎样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启发和激发修改作文兴趣。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正面鼓励为主。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前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讲述修改作文的意义,先以“师批生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多承认学生写的内容,尽量少改动一些;批语尽可能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使其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当学生根据教师启发性的批语修改自己文章后,特别要注意肯定改的比不改好,只有多改才能慢慢会改,让学生懂得只写不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改好一篇文章并不亚于写好一篇文章。只要学生能动手修改,就得肯定,暂不去计较修改得是否正确,让学生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习作成功的期望,激发习作动机,以推动修改作文能力和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让学生掌握修改要领,知道该如何去改。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要领。 (1)明确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一般顺序及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并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自评互评时参考利用。 (2)设计“病例文”。事先设计一、两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病例文”,根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师生一起逐项评改,以 “精批细改”的方式,为学生做书面上的讲解示范,渗透具体修改方法。做好对学生“改”文的示范,使学生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会运用有关批改符号。 (3)在多读中精心“自改”。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要求他们一句一句反复朗读初稿,仔细推敲,做到:在读中“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在读中“调”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多余的内容,在读中结合写作目标初步自查: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自改”完成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4)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交流。互改: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进行交换评改。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改。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互改前先分工:各个四人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分配修改的任务。组内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分别负责从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这四方面去评改(一人负责两项),写修改建议。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一名学生,从表达是否准确、详略是否得当这两方面去评改,找出好词句划上波浪线,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划上横线。而组内平时成绩差一
些,能力较弱的另一名学生,则选择圈出错别字及错标点,看卷面是否整洁这两项。每个人修改完、写完自己的修改建议后,要签上名字,以避免个别学生乱修改的情况发生,因为一切“有据可查”,所有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待组内所有人的作文全部经过四名同学的修改后,回到本人手中,根据作文后面的修改建议,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根据签名跟提出建议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作文即能保持学生自己的特色,又能融入别人的优点,让每个人的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分工互改,让所有的学生有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可做,也不会因为不会修改作文而造成太大的压力。在互改交流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别人的作文,博采众长,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改互改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从整体把握文章,查漏补缺,写上总评。在讲评时要大面积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选择改得好的文章,给大家讲评学习,使更多人享受成功的乐趣。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充分提高。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虽然有些好的文章是即兴写出的,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的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古到今,反复修改而写出好文章的事例不胜枚举。修改这可算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实用、很有效的窍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十)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中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 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作文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作、老师批”,“付出多、收效微”,“老师主、学生次”的习作评价现状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不少同学写好作文从不修改, 而老师面对一大堆作文本,对每一篇作文从标点、字词到句篇,从眉批到总评进行批改,总是尽心尽力,煞费苦心。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关心的只是分数,看完分数,便束之高阁。结果虽然费时劳神,收效却不大,从而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实,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要明确的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要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记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第二、让学生间互评互改。教师定期的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教师只评不改。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还可以把学生请
来当面点评。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再修改。关于习作的评分,实践告诉我们,简单地给学生评分、划等只能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唯有点评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到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具体要求如下
①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无病句、破句,重点对象描写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破句要修改,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反复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抓住特点,写真实。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将文章中出现错误的部分修改清楚,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和是否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通过集体学习,了解修改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集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如:
(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读给朋友听,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
其他还如先增后删法、分块诊断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第三步:集体修改作文,关键在引导。
让学生参与习作批改,首先必须以教师精细的批改作示范,为学生的自改、互改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先要老师示范引路。具体做法是:
1、把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有选择的选出几篇,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随时翻阅、随时欣赏,品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习作各一篇,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
2、教师把全班同学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习作或习作片段选出来,抄在小黑板上,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体讲评,进行详细地批改,同时结合学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习作批改前后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第四步:小组修改作文,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老师的示范批改,学生对批改习作的各个环节有了印象, 这时放手学生自改,学生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指导的过程。先把各种能力搭配好的每4个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批改一本习作。学生在批改前教师会加以指导,提出如下要求:
1、各小组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写字速度较快的做记录。初读,小组内同学整体感知,找出一读即出的问题和好的方面。细读,朗读的同学放慢速度,听的同学随时发问、随时修改,做好记录。品读,对发表的意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共同商讨,做出准确的修改建议。
2、写好眉批、尾批。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再共同修改,达成共识后誊在修改的习作本上。
3、各小组的同学签上名字,以便同学询问。学生批改时我会巡视指导,及时为学生解疑答
难。然后对学生批改的习作进行查阅,了解情况。
第五步:同桌修改,关键在“扶”。
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从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独立批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台阶,拾级而上,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习作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我又设计了一个“扶”的过程,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同桌同学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同样老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第六步:独自修改作文,关键时刻要放手。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步步训练,掌握了批改习作的方法,有了一点批改习作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批改了。到了这一步,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反复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至少改3遍,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愿组合批改誊在习作本上的习作。独自批改是学生修改习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可以长期受用,享用终身。
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我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我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一般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交给我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我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在作文修改课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学生学会了修改,对老师的评改则相应提高了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改中得以体现。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更非放任自流,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起始的自改示范,改后讲评,两次评分,都须精心设计,耐心启发,悉心指导。更要通过长期多样的训练,采用精批细改,精批粗改,面批面改,小组评改,学生分头批改和用电教媒体进行批改等形式。在评改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修改的习惯,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
古人说:“三分貌七分扮。”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学生“三分文章七分改”,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持;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作,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②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帮助学生修改作文,要注意的环节
1、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
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2、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我提倡七种修改方法:
示范法:范修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并归纳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从而悟出修改的方法。之后,便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病文“对症下药”。修改时,对修改困难大的学生,教师要个别指导。
诵读法:于作文中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情感不相称等表达方面的毛病,光看是不容易察觉的,只有运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的方法才能很快发现,才能动手把毛病治好。如:马进武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一进校园, 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当他朗读此句时, 总觉得别扭, 后经仔细思考, 认为“首先”与“第一个”保留其一, 避免重复. 又觉得用“富饶”来形容假山有些不妥, 改为用”造型新颖”更为合适. 修改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觉得流畅多了. 看来“耳朵”这个老师还真挺称职,把毛病都挑了出来。另外朗读自改法对于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③诵读修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冷却法:学生将写完的作文放下来,过几天再看就会发现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在开始写作文时,往往对其中的观点、人物、事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头脑摆脱不了当时满以为不错的见解和情节,无法与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冷静下来,加之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活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时修改就会发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如:学习了《锡林格勒大草原》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以歌词作结尾,反映小牧民愉快的心情,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开头和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呀吹向我们……‟,为结尾的文章,来表达心情,吸引读者。《南京长江大桥》以描写天气作衬托,以毛主席诗词用结尾,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和煦的阳光,凉爽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春色关不住,欢声笑语出墙来”,“紫丁香,开紫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在那绿叶衬托下,散发清香笑哈哈”等构思新颖,用词准确的好句子,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写完立即修改是一个好方法,而过一段时间返回头来修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修改方法。通过再次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也进一步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
互评法: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如: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
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再加上小作者的辩解,老师因势利导,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讲评法:师讲评要精,具有代表性。先设计下表,进行具体讲评。
错误类型 例句 分析原因 修改方法 类似病句
用词不当 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此句中“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用替换符号“幅”换“副”。 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其中错误类型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例句是学生作文中的原句,分析原因和修改方法是这次讲评的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类似病句则是让学生在讲评后自查,是否自己的作文还存在着这样的不足。依照此表,进行讲评,学生积极性提高,记忆深刻,思维活跃。
3、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知识。教师要“适当指点”学生学习自改。所谓“适当指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如:“……长的矮矮的,瘦瘦的,黑黑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原句改成“身材不高,黑黑瘦瘦的”这样,语气更顺些。或“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如:“……爷爷既勤快又干净。”原文可把“既”换成“手脚”;在“干净”前置“爱”。或“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或“互批互改”,让学生同桌间、朋友间或分成小组相互批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或“面批面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
4、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课标》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沟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三、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如:一个学生再写歌颂各名族大团结的习作里这样写道:“……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他用歌词开头这很好,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他写的歌词内容太多,这时就告诉他歌词内容不必写得太多。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同时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
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
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⑤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
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87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
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 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 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 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 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 ,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 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 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 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 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 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 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 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 ,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 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 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 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 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
既可消除学生 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 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
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 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 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 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 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 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 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 。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 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 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 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 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 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 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 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 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91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
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
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 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 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 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平时丰富积累奠定写作基础;课堂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感受成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是很重要的。
说明式课例范文推荐:《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2013-11-21 13:38:44)
转载
▼ 标签:
课例研究
课例
说明式
文本
教育 分类: 教科研成果表述与写作 一、首页
1、正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
2、副标题:《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
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需求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
四、单元教学要求页
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 “学生的亲身感受”。 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 周长" 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课前谈话。
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
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
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
(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 周长)
2、描一描。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
汇报,小结。
3、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
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 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1)拿出剪下的图片。
(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方法,小结。
(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 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学生想办法完成。
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沿着边线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教学媒介:
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
2、通过Inter 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
六、教学实录页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游戏)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
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
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
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
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 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 ……
板书:沿边线
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
生齐答:想!
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 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 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 (你真思考问题)
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
生齐答:可以。
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
(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
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
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
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
……
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
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二、 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
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
生:周长。
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
学生齐答:能!
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
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
学生齐答:会!
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
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 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
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
学生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1: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4:我在剪下的图片上找到了周长
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
……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想一想。
师:看来什么问题都难不住大家,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纷纷举手。
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
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
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师:说得太好了。像第一个和第三个那样没有连接上的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 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师:我们会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又会摸一摸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其实呀,我们还可以知道周长的具体长度呢。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测量周
长,在测量之前注意三点要求:(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操作要求)
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周长。
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
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能知道了它的周长了 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一条边是一样的 ……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我们在实际的测量中要根
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这样会更简便、快捷。
四、 深化练习,应用周长
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利用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 五、 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
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愿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教学反思页: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
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会赛跑开始,通过“小调皮”和“小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周、不规则的纸的一周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
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精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在开始的几次试讲中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准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方去了。同时,教学语言的精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
标。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每次试教都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让学生知道了“一周”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专业引领页
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 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 。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
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 、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 (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 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 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 具有问题性、情境性,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 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
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 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 属于什么课型? 激励强化行为如何? 规范行为怎样? 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 主要优缺点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