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4100字

初二作文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策。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为此,他们平时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认真作文,都会成为一种兴味盎然的自觉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作文兴趣的定向作用。

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价值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交流过程。因此,培养作文兴趣的途径、方法可以有多种。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命题诱发

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

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例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对父母亲的评价》。②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曾向真理投降──记我的一次思想转变》。③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例如,《当我30岁的时候》《2000年回母校》。④命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喜爱的一句箴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高中三年的整体规划》。⑤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例如,《童年的梦》《盼》《月夜,我从老师窗前走过》。

二、交流激发

作文指导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激发写作兴趣。如写《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讲故事,交流个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如果说,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建立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同样,写议论文亦可组织讨论,交流写作角度,广泛开掘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写作兴趣。

三、生活引发

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作文产生兴趣。校园里的玫瑰花和沙枣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要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再提供作文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作文,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作文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四、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

五、阅读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9页。)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笔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并由此而感悟、联想到其他的事,对这些感悟和联想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自然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选作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优美的散文、迷人的科学小品或富有哲理的诗歌。我们曾先后向学生推荐《门槛》《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北京的色彩》《衣料会议》等习作和作品,不少学生读后生感,或学习选材方法,或仿照写法,或模拟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效果较好。

六、教师传帮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适时传授写作技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是培养差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传帮的做法有:个别交谈,指出作文的主要问题,以为鉴戒;启发思路,教给开掘提炼素材的方法;帮助修改,使原作更加成熟;指导小结,总结作文成功的经验等。

作文差的学生多数是无话可说,刚开了头,便写不下去。对此通过谈心,引导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建立“兴奋中心”,使之产生写作欲望;还可指导列详细提纲,学会依照提纲把内容一层层表达充分。教师传帮的这种“面授机宜”的做法,对各类学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差生。

七、发挥特长

在每学期重点练习写作某一文体的前提下,教师可在开学初、期中、期末安排几次自命题作文,连体裁、题材也可不限,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长于表达的文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这样,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显示出不同的学生写作某种文体的特殊才华。教师充分肯定这些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长并加以引导,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培养作文兴趣的目的。

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仅需要认真培养,而且应当强化巩固。教师的任务在于不断向学生揭示作文的基本规律,以形成永久性的作文兴趣,使之终生受益。

1. 热爱生活,将暂时兴趣变为长远兴趣

一两次作文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缺乏牢固的基础。教师须通过启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作文、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着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养成热爱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地练习作文的心理习惯,懂得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把热爱生活,观察积累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对作文的长远兴趣。

2. 勤于实践,在练笔中“自悟其理法”

中学生[1][2]下一页

作文须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训练,方能体味其中的甘苦,掌握写作技能,以至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最终形成个人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

所言,“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他又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真正使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悟其理法”,对作文产生兴趣,根本是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实践性有深切的认识,长期坚持练笔。

3. 争取突变,鼓励达到作文的“高峰”

中学生作文有渐进性和跳跃性辩证统一的规律。渐进性,指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个不断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跳跃性,指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或较差的学生某次写出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这种现象说明,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一级一级地沿着固定的台阶上升的,往往会出现跳跃的情况。究其原因,这种突变的出现,或者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感受有关,或者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有关,或者与学生对作文某一规律的茅塞顿开有关。突变的出现,是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而产生的猛然醒悟的结果,即跳跃性是以渐进性为基础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在作文中的反映。为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向学生揭示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渐进性规律和取得成功的跳跃性规律,引导学生既注重积累,逐步提高,又不墨守成规,去主动争取突变,达到自己作文的“高峰”,并始终对“突变”满怀憧憬追求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也应当用创造性的认识和方法开拓前进。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策。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为此,他们平时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认真作文,都会成为一种兴味盎然的自觉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作文兴趣的定向作用。

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价值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交流过程。因此,培养作文兴趣的途径、方法可以有多种。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命题诱发

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

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例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对父母亲的评价》。②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曾向真理投降──记我的一次思想转变》。③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例如,《当我30岁的时候》《2000年回母校》。④命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喜爱的一句箴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高中三年的整体规划》。⑤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例如,《童年的梦》《盼》《月夜,我从老师窗前走过》。

二、交流激发

作文指导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激发写作兴趣。如写《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讲故事,交流个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如果说,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建立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同样,写议论文亦可组织讨论,交流写作角度,广泛开掘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写作兴趣。

三、生活引发

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作文产生兴趣。校园里的玫瑰花和沙枣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要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再提供作文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作文,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作文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四、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

五、阅读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9页。)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笔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并由此而感悟、联想到其他的事,对这些感悟和联想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自然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选作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优美的散文、迷人的科学小品或富有哲理的诗歌。我们曾先后向学生推荐《门槛》《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北京的色彩》《衣料会议》等习作和作品,不少学生读后生感,或学习选材方法,或仿照写法,或模拟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效果较好。

六、教师传帮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适时传授写作技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是培养差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传帮的做法有:个别交谈,指出作文的主要问题,以为鉴戒;启发思路,教给开掘提炼素材的方法;帮助修改,使原作更加成熟;指导小结,总结作文成功的经验等。

作文差的学生多数是无话可说,刚开了头,便写不下去。对此通过谈心,引导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建立“兴奋中心”,使之产生写作欲望;还可指导列详细提纲,学会依照提纲把内容一层层表达充分。教师传帮的这种“面授机宜”的做法,对各类学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差生。

七、发挥特长

在每学期重点练习写作某一文体的前提下,教师可在开学初、期中、期末安排几次自命题作文,连体裁、题材也可不限,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长于表达的文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这样,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显示出不同的学生写作某种文体的特殊才华。教师充分肯定这些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长并加以引导,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培养作文兴趣的目的。

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仅需要认真培养,而且应当强化巩固。教师的任务在于不断向学生揭示作文的基本规律,以形成永久性的作文兴趣,使之终生受益。

1. 热爱生活,将暂时兴趣变为长远兴趣

一两次作文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缺乏牢固的基础。教师须通过启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作文、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着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养成热爱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地练习作文的心理习惯,懂得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把热爱生活,观察积累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对作文的长远兴趣。

2. 勤于实践,在练笔中“自悟其理法”

中学生[1][2]下一页

作文须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训练,方能体味其中的甘苦,掌握写作技能,以至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最终形成个人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

所言,“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他又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真正使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悟其理法”,对作文产生兴趣,根本是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实践性有深切的认识,长期坚持练笔。

3. 争取突变,鼓励达到作文的“高峰”

中学生作文有渐进性和跳跃性辩证统一的规律。渐进性,指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个不断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跳跃性,指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或较差的学生某次写出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这种现象说明,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一级一级地沿着固定的台阶上升的,往往会出现跳跃的情况。究其原因,这种突变的出现,或者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感受有关,或者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有关,或者与学生对作文某一规律的茅塞顿开有关。突变的出现,是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而产生的猛然醒悟的结果,即跳跃性是以渐进性为基础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在作文中的反映。为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向学生揭示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渐进性规律和取得成功的跳跃性规律,引导学生既注重积累,逐步提高,又不墨守成规,去主动争取突变,达到自己作文的“高峰”,并始终对“突变”满怀憧憬追求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也应当用创造性的认识和方法开拓前进。

用有效的方法指导作文教学作文3300字

初一作文

用有效的方法指导作文教学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公共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常常为此苦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笔者认为中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重视阅读和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在班级设立小图书馆(发动学生捐书, 每学期用班费购买) ,每周安排2节课时间阅读.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购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学校还与野三关邮电局联系,有的学生自愿征订了《美文选粹》、《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书籍。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二)组织学生看电视与上网

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关键是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要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

(三)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随时随地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教师写下水作文

让学生写什么作文,老师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通过“下水文”正确认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并且将作文写好。

二、搭建学生作文能力训练平台

(一)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1. 举办征文比赛,举行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结果公布,发奖品,同时择优发表在校刊《星星语》上。

2. 举行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在班内或全校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说的能力。

3. 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2分钟活动。课前两分钟,由学生主持,开展成语接龙,绕口令,猜谜语,讲故事,脑筋急转弯,即兴演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

(1)用插图进行片断作文训练。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两篇文章,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充实,把插图还原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2)课本剧编写。给学生讲明剧本的一般写法并提供名家名作,让学生依照编写。可以有自己的内容,语言依据原文适当更改,人物动作也可以适当夸张。

(3)仿照文章句式仿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仗句居多,主要让学生在工整的句式,限定的字数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力求使学生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

(4)自己编写小品,快板,相声等表现复杂的社会人生,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

三、构建学生作文评价体系

1.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所以,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应顺应这一时代的洪流,结合学生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

(1)随改随批,给学生惊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应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肯定学生,以及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优秀作文,我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在朗读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写出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向往之. 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等有了全面认识。

(2)当面评点,平等对话。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这种理念同样适合于作文评价。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

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所以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讲评当作是一次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先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给学生以成就感,然后一一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和风细雨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3)发挥集体优势,自改互改.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有些学生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对社会的看法非常偏激缺少辨证,有些学生练笔时,马虎对待,缺少认真, 还有些学生对陈旧老事一写再写缺少创新。让学生自改互批,可以让学生从高处来俯视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自改互改前讲清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作评价,再自荐或推荐优秀作文。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自改互批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

(4)让评语精彩起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客观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性和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商榷式评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语气温和,容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追究式评语,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肯定式评语,促进创新思维;对话式评语,提高自改能力;情感式评语,培养良好品质。

2. 完善“社”“刊”发挥课外作文兴趣小组的优势。

我校“巴东县民族实验中学农亭文学社”成立已十多年,我们以此为基地,各班(或年级) 建立“诗社”“文学社”,不定期的开展作文竞赛,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兴趣发展搭建平台。诗社,文学社定期出版刊物,发表学生创作的作品,为学生树起同龄人,身边人的标杆,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别人行,我也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登台亮相。班级刊物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篇作文“榜上有名”,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情的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另外,学校还为学生的优秀作文编印了《星星语》,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作文个性化以至人的个性发展的平台。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题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用有效的方法指导作文教学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公共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常常为此苦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笔者认为中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重视阅读和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在班级设立小图书馆(发动学生捐书, 每学期用班费购买) ,每周安排2节课时间阅读.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购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学校还与野三关邮电局联系,有的学生自愿征订了《美文选粹》、《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书籍。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二)组织学生看电视与上网

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关键是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要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

(三)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随时随地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教师写下水作文

让学生写什么作文,老师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通过“下水文”正确认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并且将作文写好。

二、搭建学生作文能力训练平台

(一)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1. 举办征文比赛,举行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结果公布,发奖品,同时择优发表在校刊《星星语》上。

2. 举行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在班内或全校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说的能力。

3. 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2分钟活动。课前两分钟,由学生主持,开展成语接龙,绕口令,猜谜语,讲故事,脑筋急转弯,即兴演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

(1)用插图进行片断作文训练。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两篇文章,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充实,把插图还原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2)课本剧编写。给学生讲明剧本的一般写法并提供名家名作,让学生依照编写。可以有自己的内容,语言依据原文适当更改,人物动作也可以适当夸张。

(3)仿照文章句式仿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仗句居多,主要让学生在工整的句式,限定的字数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力求使学生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

(4)自己编写小品,快板,相声等表现复杂的社会人生,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

三、构建学生作文评价体系

1.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所以,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应顺应这一时代的洪流,结合学生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

(1)随改随批,给学生惊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应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肯定学生,以及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优秀作文,我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在朗读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写出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向往之. 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等有了全面认识。

(2)当面评点,平等对话。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这种理念同样适合于作文评价。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

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所以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讲评当作是一次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先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给学生以成就感,然后一一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和风细雨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3)发挥集体优势,自改互改.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有些学生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对社会的看法非常偏激缺少辨证,有些学生练笔时,马虎对待,缺少认真, 还有些学生对陈旧老事一写再写缺少创新。让学生自改互批,可以让学生从高处来俯视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自改互改前讲清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作评价,再自荐或推荐优秀作文。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自改互批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

(4)让评语精彩起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客观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性和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商榷式评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语气温和,容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追究式评语,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肯定式评语,促进创新思维;对话式评语,提高自改能力;情感式评语,培养良好品质。

2. 完善“社”“刊”发挥课外作文兴趣小组的优势。

我校“巴东县民族实验中学农亭文学社”成立已十多年,我们以此为基地,各班(或年级) 建立“诗社”“文学社”,不定期的开展作文竞赛,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兴趣发展搭建平台。诗社,文学社定期出版刊物,发表学生创作的作品,为学生树起同龄人,身边人的标杆,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别人行,我也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登台亮相。班级刊物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篇作文“榜上有名”,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情的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另外,学校还为学生的优秀作文编印了《星星语》,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作文个性化以至人的个性发展的平台。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题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作文2500字

高中作文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

赵振斌

(江西省寻乌县第一中学 江西 寻乌 342200)

现在的中学生, 说起作文没有几个头不疼的, 也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写出展示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师深感棘手。每次作文之前,只好再三提示、点拨、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也只好以赵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全班同学作文几乎“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满篇的假话、空话、大话,读起来索然无味。也难怪学生对理数化津津热道而对作文则兴趣全无。因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解答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份征服感,能够体现他们征服困难的个性,而“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作文既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也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地得到展示,这样学生不愿意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因此构建中学生个性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一、高举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旗帜,是作文及其教学的根本出路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教学的任务。所谓作文个性化,简单的说,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出真实的内容,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个性化

的基本内涵是“自主”、“真实”、“创新”。回顾过去,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是在广大农业中学,它依然显得苍白无力,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模式化作文(与个性化队里的作文形式)幽魂不散,扭曲了作文的本真价值。经年来,这种显现愈演愈烈,已将中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引进了僵死的胡同。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上“假、太、空”;写作上“凑、抄、套”;语言上成人控。如果写春天,一致赞美春天的万紫千红‘写秋天,则一定要写秋天收获的喜悦’写人,不描写肖像,似乎写的就不是人了;写物,中国的外国的一个样。在写作剪裁上,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与抒发感受的组合;议论文则一般是先提到论点,然后运用论据来证明,不越雷池半步。至于是不是真话、真是、真情,那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在学生看来,老师规定这么做,我就这样做,如果不这么做就是“异类”,我的作文就会被打入“另册”,特别是考场作文那就更应“循规蹈矩”.否则,后悔一辈子,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土壤培育模式化作文的温床,作文及作文教学就只能沿着僵化的模式重复下去。

现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适应这种需求,因为个性化作文探索的作力点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离开了这点,一切创新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均会被抹杀,被遏制。因此,坚决扫荡模式化作文,高高竖起个性

化的旗帜是形式所迫,也是未来需要,更是中学生作文教与学的根本之所在。

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应具备的思想境界

曾经有个这样的实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多数学生写的或成为科学家,或成为工程师,或成为老师,这样的作文都得了高分,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清洁工人,做城市美容师,被判为“60分”,加上一条“胸无大志”的批语。从此,这位学生对作文一屑不顾,要么大话连篇,要么人云亦云,一颗新芽就这样被夭折了。这样的事虽然是少数,不能代表主流,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道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说真话不好吗?为什非要学生在作文中说大话、说假话,甚至说些自己不愿意说的假话呢?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但心长此以往,学生考场作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好以扼杀学生作文个性来换取考卷的上的分数。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

作文本来是言语交际的书面表达,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不是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了分数而作文,作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因为个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也有自己的省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不是非要学生按自己的好恶去纠正不可。如果教师不改变思维,就很有能做出摧残人才

的蠢事来。

其次, 教师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从高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

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的态度,特别是对

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应包容一些, 使其有一席

之地, 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

是非标准来衡量学生, 更不能把自己的衡量标准强加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但不提倡怪异。有时“个性”与“叛逆”是

孪生兄弟,学生的独立简介(即个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

否定。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容易产生分歧,如果教师没有

“不拘一格”的境界,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

能被“扼杀”。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强,

所以,教师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小,

我们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这样,你才能接纳学

生作文的个性,才能宽容甚至包容学生的的独道和创新。学

生的作文个性化在教师手下才不会变为“异类”了。 再次

再次,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不健康的的真话,

要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取向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们一些平时不敢说或者羞

于启齿的话, 在作文课上由于老师的启迪, 鼓励, 他们在作文中

大胆的说出来. 我记得有位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某老师, 你长

的好帅, 能与你这样帅哥相约一次, 我很幸福.”还有的男生在作文中直言不讳:“长大后,转到大把的钱,拥有汽车,美女,房子,那才够味!”等等。我想,在他们头脑中本来是没有的飞,他们也是受到不正当影响,有的只是模仿一下,在作文中一旦发现也不急于,更不因该一棍子打死,或者简单的认为是思想堕落,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沟通、引导,将“作为”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彻底摒弃应式教育的思想, 大力弘扬个性化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能彻底改变思维, 有”不拘一格”的境界, 我们就能高高举起个性化作文的旗帜. 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教与学的出路, 我们的语文奇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

赵振斌

(江西省寻乌县第一中学 江西 寻乌 342200)

现在的中学生, 说起作文没有几个头不疼的, 也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写出展示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师深感棘手。每次作文之前,只好再三提示、点拨、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也只好以赵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全班同学作文几乎“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满篇的假话、空话、大话,读起来索然无味。也难怪学生对理数化津津热道而对作文则兴趣全无。因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解答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份征服感,能够体现他们征服困难的个性,而“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作文既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也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地得到展示,这样学生不愿意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因此构建中学生个性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一、高举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旗帜,是作文及其教学的根本出路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教学的任务。所谓作文个性化,简单的说,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出真实的内容,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个性化

的基本内涵是“自主”、“真实”、“创新”。回顾过去,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是在广大农业中学,它依然显得苍白无力,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模式化作文(与个性化队里的作文形式)幽魂不散,扭曲了作文的本真价值。经年来,这种显现愈演愈烈,已将中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引进了僵死的胡同。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上“假、太、空”;写作上“凑、抄、套”;语言上成人控。如果写春天,一致赞美春天的万紫千红‘写秋天,则一定要写秋天收获的喜悦’写人,不描写肖像,似乎写的就不是人了;写物,中国的外国的一个样。在写作剪裁上,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与抒发感受的组合;议论文则一般是先提到论点,然后运用论据来证明,不越雷池半步。至于是不是真话、真是、真情,那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在学生看来,老师规定这么做,我就这样做,如果不这么做就是“异类”,我的作文就会被打入“另册”,特别是考场作文那就更应“循规蹈矩”.否则,后悔一辈子,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土壤培育模式化作文的温床,作文及作文教学就只能沿着僵化的模式重复下去。

现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适应这种需求,因为个性化作文探索的作力点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离开了这点,一切创新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均会被抹杀,被遏制。因此,坚决扫荡模式化作文,高高竖起个性

化的旗帜是形式所迫,也是未来需要,更是中学生作文教与学的根本之所在。

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应具备的思想境界

曾经有个这样的实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多数学生写的或成为科学家,或成为工程师,或成为老师,这样的作文都得了高分,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清洁工人,做城市美容师,被判为“60分”,加上一条“胸无大志”的批语。从此,这位学生对作文一屑不顾,要么大话连篇,要么人云亦云,一颗新芽就这样被夭折了。这样的事虽然是少数,不能代表主流,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道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说真话不好吗?为什非要学生在作文中说大话、说假话,甚至说些自己不愿意说的假话呢?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但心长此以往,学生考场作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好以扼杀学生作文个性来换取考卷的上的分数。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

作文本来是言语交际的书面表达,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不是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了分数而作文,作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因为个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也有自己的省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不是非要学生按自己的好恶去纠正不可。如果教师不改变思维,就很有能做出摧残人才

的蠢事来。

其次, 教师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从高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

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的态度,特别是对

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应包容一些, 使其有一席

之地, 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

是非标准来衡量学生, 更不能把自己的衡量标准强加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但不提倡怪异。有时“个性”与“叛逆”是

孪生兄弟,学生的独立简介(即个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

否定。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容易产生分歧,如果教师没有

“不拘一格”的境界,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

能被“扼杀”。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强,

所以,教师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小,

我们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这样,你才能接纳学

生作文的个性,才能宽容甚至包容学生的的独道和创新。学

生的作文个性化在教师手下才不会变为“异类”了。 再次

再次,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不健康的的真话,

要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取向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们一些平时不敢说或者羞

于启齿的话, 在作文课上由于老师的启迪, 鼓励, 他们在作文中

大胆的说出来. 我记得有位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某老师, 你长

的好帅, 能与你这样帅哥相约一次, 我很幸福.”还有的男生在作文中直言不讳:“长大后,转到大把的钱,拥有汽车,美女,房子,那才够味!”等等。我想,在他们头脑中本来是没有的飞,他们也是受到不正当影响,有的只是模仿一下,在作文中一旦发现也不急于,更不因该一棍子打死,或者简单的认为是思想堕落,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沟通、引导,将“作为”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彻底摒弃应式教育的思想, 大力弘扬个性化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能彻底改变思维, 有”不拘一格”的境界, 我们就能高高举起个性化作文的旗帜. 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教与学的出路, 我们的语文奇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2作文3400字

高一作文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其消解

【摘要】作文教学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这种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形态,却在农村中学遭遇困境,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困难,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具体环境与特点,就作文教学提出建议,力图消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

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

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亦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笔下文章就会变得有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其消解

【摘要】作文教学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这种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形态,却在农村中学遭遇困境,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困难,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具体环境与特点,就作文教学提出建议,力图消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

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

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亦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笔下文章就会变得有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让作文课作文3000字

初一作文

1 让作文课“活”起来

西河镇中心小学 刘朝霞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指导学生的写作对很多教师而言是一块心病,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许多老师都花了很多心血,但收效不甚理想。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轻指导。

作文指导课的时间在十五到二十分钟以内为佳,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淡化学生的作文意识,不宜在写法上给学生过多的限制,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拓宽作文的思路。

1、淡化作文意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批上神秘的外衣。这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 我在作文指导课中的做法是:以轻松愉快的聊天式的谈话开始,或是一段美妙的音乐作为序曲,有时是一个文字图片,或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等作为话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自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在“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我做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说说心理话》,就是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入手,把作文的要求自然融入到谈话中,在愉快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什么是心理话、什么情况下才有心理话、你有心理话对谁说、一般会用什么形式、你想起了哪些往事”等,从头到尾对作文只字不提,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最后欣然拿笔,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2、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就是引导学生,可以写家里的人、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你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 重讲评。

有的教师提出疑义,你的作文指导课,只能对有作文基础的学生有效,试问作文刚入门的学生,没有任何以往作文意义上的指导,他们怎样写?如果说指导课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讲评课将要解决“怎样写和如何提高”的问题。“怎样写”是针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如何提高”是针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

2 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作文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

在作文指导中,过多地对写法进行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作文中的问题都反映了出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问题暴露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弱点,并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教师在全面读学生作品时,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选好例子,以便学生在作文讲评课后,能针对自己的作文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上好多种形式的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好文章是修改来的。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把笔往旁边一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知如何修改。在讲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从而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批改作文后的讲评课。

这样的讲评课适合学生容易写的作文,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少。作文批改时,教师把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讲评课中,以大面积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当众读自己精彩的地方,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用诚恳的语气,写出尾披和眉批,学生在听其他同学的作文后,在自己作文适当的地方,在老师批注的地方再进行修改。

(2)、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主的作文讲评课。

上这种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但在看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大力表扬作文中的优点。并要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在争得作文主人同意的前提下,全班共同讨论修改“问题作文”,学生用讨论修改中学到的方法,然后自改自己的作文,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一节作文讲评课拿出一篇“问题作文”作为代表,有意识地帮助一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久而久之,将会有更多的同学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3)、以赏析为主的作为讲评课。

我会把这种作文讲评课叫“作文赏析课”,最受学生欢迎。赏析的主要作品是本班学生的精品作文。每一个读自己作文的同学都会自豪,每一个听别人作文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听完后,学生评析作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精彩的片段,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无声的作文讲评课。

这种讲评课放在一学期结束的课外进行。教师号召学生自读自己的课堂作文和周记,选出自认为的好作文,并用学习到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然后用电脑编排配上精美的图案后打印出来,班级人手一份。用文件夹装成一本班级作文选,从头到尾,教师无须过多干涉和语言,都是学生自己操作完成。选作文,作文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改作文,是作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编排打印,是编辑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发表后,大多欣喜若狂,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

三、 多积累。

积累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广开蜜源通过自己的消化酿出蜜来,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尤其是“轻指导,重讲评”让学

3 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模式下,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好象学生的作文只有框架而无血肉一样。学生在积累中才能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才能扩大信息量,作文中语言才能生动有趣,构思才能新奇,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课内积累。

课堂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要学习经典课文中的写法,还要将生动的句子写得好的自然段摘抄背诵下来,供自己习作时选用或仿写。

2、课外积累。

将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语言积累,经验积累,情感积累。大量阅读的途径一是读、背、记;二是摘、抄、仿。我的做法是每天检查学生的摘抄本,及时表扬摘抄做得好的同学,并要求每天至少背一句话,开展读书积词比赛,自由选背好的语段,增强学生积累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练习、积累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只有巧妙地诱导学生,轻装上阵,身心融入,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快速提高。

1 让作文课“活”起来

西河镇中心小学 刘朝霞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指导学生的写作对很多教师而言是一块心病,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许多老师都花了很多心血,但收效不甚理想。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轻指导。

作文指导课的时间在十五到二十分钟以内为佳,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淡化学生的作文意识,不宜在写法上给学生过多的限制,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拓宽作文的思路。

1、淡化作文意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批上神秘的外衣。这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 我在作文指导课中的做法是:以轻松愉快的聊天式的谈话开始,或是一段美妙的音乐作为序曲,有时是一个文字图片,或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等作为话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自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在“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我做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说说心理话》,就是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入手,把作文的要求自然融入到谈话中,在愉快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什么是心理话、什么情况下才有心理话、你有心理话对谁说、一般会用什么形式、你想起了哪些往事”等,从头到尾对作文只字不提,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最后欣然拿笔,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2、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就是引导学生,可以写家里的人、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你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 重讲评。

有的教师提出疑义,你的作文指导课,只能对有作文基础的学生有效,试问作文刚入门的学生,没有任何以往作文意义上的指导,他们怎样写?如果说指导课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讲评课将要解决“怎样写和如何提高”的问题。“怎样写”是针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如何提高”是针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

2 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作文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

在作文指导中,过多地对写法进行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作文中的问题都反映了出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问题暴露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弱点,并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教师在全面读学生作品时,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选好例子,以便学生在作文讲评课后,能针对自己的作文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上好多种形式的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好文章是修改来的。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把笔往旁边一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知如何修改。在讲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从而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批改作文后的讲评课。

这样的讲评课适合学生容易写的作文,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少。作文批改时,教师把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讲评课中,以大面积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当众读自己精彩的地方,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用诚恳的语气,写出尾披和眉批,学生在听其他同学的作文后,在自己作文适当的地方,在老师批注的地方再进行修改。

(2)、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主的作文讲评课。

上这种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但在看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大力表扬作文中的优点。并要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在争得作文主人同意的前提下,全班共同讨论修改“问题作文”,学生用讨论修改中学到的方法,然后自改自己的作文,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一节作文讲评课拿出一篇“问题作文”作为代表,有意识地帮助一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久而久之,将会有更多的同学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3)、以赏析为主的作为讲评课。

我会把这种作文讲评课叫“作文赏析课”,最受学生欢迎。赏析的主要作品是本班学生的精品作文。每一个读自己作文的同学都会自豪,每一个听别人作文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听完后,学生评析作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精彩的片段,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无声的作文讲评课。

这种讲评课放在一学期结束的课外进行。教师号召学生自读自己的课堂作文和周记,选出自认为的好作文,并用学习到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然后用电脑编排配上精美的图案后打印出来,班级人手一份。用文件夹装成一本班级作文选,从头到尾,教师无须过多干涉和语言,都是学生自己操作完成。选作文,作文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改作文,是作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编排打印,是编辑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发表后,大多欣喜若狂,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

三、 多积累。

积累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广开蜜源通过自己的消化酿出蜜来,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尤其是“轻指导,重讲评”让学

3 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模式下,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好象学生的作文只有框架而无血肉一样。学生在积累中才能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才能扩大信息量,作文中语言才能生动有趣,构思才能新奇,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课内积累。

课堂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要学习经典课文中的写法,还要将生动的句子写得好的自然段摘抄背诵下来,供自己习作时选用或仿写。

2、课外积累。

将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语言积累,经验积累,情感积累。大量阅读的途径一是读、背、记;二是摘、抄、仿。我的做法是每天检查学生的摘抄本,及时表扬摘抄做得好的同学,并要求每天至少背一句话,开展读书积词比赛,自由选背好的语段,增强学生积累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练习、积累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只有巧妙地诱导学生,轻装上阵,身心融入,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快速提高。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作文15600字

初二作文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课题研究报告

松江区张泽学校 孙纪根

一、研究背景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引起我的思考——“无内容可写”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

在实施“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之前,我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总是喜欢把写作技巧的训练当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得到的结果往往很不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如此地不喜欢写作呢?直到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我才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的确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或者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实际。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自编了“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表共有十个方面,内容包括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如写作内容、师生情感等;教师对作文的态度,如教师对作文的爱好程度、是否写下水作文等;还有作文题目的难易、教师对作文的要求等。

为了使调查更贴近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本次问卷选取了农村初中6到9年级的295位同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了使调查更具真实性,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法,并将最终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调查的结果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促使我去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并努力地想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

1、“无米之炊”是学生厌烦写作的主要原因,教师却把“谋篇布局”看作指导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35.6%的学生不厌烦写作,而竟有高达64.4%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这与前二年上海有关部门75%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调查基本吻合。有意思的是,爱好写作的学生中有高达49.5%的学生把“有值得写的内容”当作喜欢写作的主要理由;而高达44.5%的学生则把“无内容可写”看作自己厌烦作文的第一主因。“教师的作文教学是否生动”、“师生的情感是否融洽”、“学习是否轻松”等等,这些原本我们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重大作用的因素在学生眼里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对作文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不管是否喜欢写作,大多数学生都把影响写作兴趣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有无值得写的内容。由此可见,“为炊之米”在学生的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相反的是,虽然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无值得写的素材,但教师却

未把写作素材列为指导学生写作时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在学生眼里,教师最看重的是“谋篇布局,精心构思”,这个比例高达35.7%;其次是“语言流畅”,排在第三位的才是“真实感人”,这方面的比例仅为24.3%。由此可见,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并不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致使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2、学生渴望在写作各环节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教师却把批阅看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调查发现,写作时学生渴望在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而写作素材的指导则是学生最期望得到指导的内容。但学生在写作时却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认为教师“很少指导”的比例竟高达61.7%,“经常有的”的比例为27.1%,“没有”的为11.2%。从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 “很少指导”和“从不指导”的比例更是高达72.9%,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指导,也就无法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与此想对应,作文“难得讲评”的比例竟也高达34%。

照理说,作文指导最需要的是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点评,可惜教师在这些方面却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调查发现,教师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上,仅“作文批阅很认真”这一项,学生的认同度就超过了50%。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师最苦最累的就是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倾注了许许多多的精力,但结果却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夫并没有用在“刀刃”上。学生越是无内容可写,就越希望能在这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而教师却不愿在这方面指导上下工夫,只热衷于给学生的习作批分下定论。正因为教师的指导未切合学生的实际,作文教学常常是劳而无功。 此外,教师对作文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调查发现,有73.4%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也不一定喜欢写作,这个比例与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比例几乎成正比。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教师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眼高手低”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

正是这些调查,让我找到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真正原因。只有调整我们的作文指导策略,零距离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心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写作素材的指导上,我们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无内容可写的尴尬,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真正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二期课改理念给我的启悟——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做真人,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行,随着教育部及我市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试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和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成果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出发,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

感情。”“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程标准指明:“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改进,为我们改革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2004年千校中学生作文联赛打出了“规范作文、健康作文”的理念。用规范的语言写出情感真实、思想健康的作文,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真实”本是作文的首要原则,而现在连最能体现最高作文水平的市作文竞赛也不得不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形势是多么的严峻。作文教学追求出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建立在语言规范和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于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任务。为什么孩子始终觉得“无话讲”“讲真话不易”, 缺乏生活积累是一个原因,片面的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又是一个原因。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地看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真感、真情、真悟的指导,在无意识中人为地把做人和写作割裂开来。正是因为生活、做人与作文的割裂,才使学生笔下缺少“活水的流淌”,自然感到落笔的沉重。要想使作文教学焕发新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作文的工具性作用。要让作文重新成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写真实的文章,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零距离地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日本的“写作全过程指导”给我的启迪——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则更注重于“以人为本”。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家都强调“在孩子们觉得它们重要之前,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产生畏难、厌恶的情绪”。日本等国在作文教学时要求表达学生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他们要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思维。最近几年,不少国家在作文教学中十分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西方国家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意识,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日本实行的“写作全过程指导”方案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全过程中给予指导。他们强调:只有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才会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激发学生写作冲动。在写作之前,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写好了作文,叫学生在教室里互相传阅。“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

解读“写作全过程指导”,我发现有几点与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同的:他们更注重于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作文指导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又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的思想水平有所提高;“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则把作文当作了一种同学间相互了解,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交际工具;而通过范文的讲评,通过榜样的示范、成功者的感染,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写作热情,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整体写作水平。“写作全过程指导”从写作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品味人生。 以上三个方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写作技巧的训练虽然是重要的,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我认为,“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各环节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生活、思想和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教师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书写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通过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促进做人和写作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让写作指导吻合学生的写作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一)零距离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通过前面的调查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材料可写,但事实上学生的生活却又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法在学生笔下体现出来呢?为什么一些平凡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学生会觉得不值得书写呢?这也许跟教师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而忽视写作的价值有关。写作本是“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作文只是给老师批阅的作业,而教师批阅时看重的是写作的技巧,强调的是事件意义的重大,所以生活,特别是平凡的生活,甚至真实的感受全都不在学生的写作内容之列。离开了生活,学生的作文自然难写,也难怪他们会厌烦写作。

要想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还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最欣赏的就是那些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不仅要在我们的批阅和讲评中反复强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零距离地走近学生的生活,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书写自己的生活,在生活的源头发现写作的素材。

1、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学生找到“为炊之米”。

相对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是我们教师和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而这,就是我们可以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的地方,也是“零距离”接触的支点所在。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可以让教师更直接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书写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素材也无处不在。第一次带预初班,我就对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的游戏因子似乎特别的旺盛:有把废纸团成个大球,外面再用胶带纸粘住,就做成了个大足球在课间当足球踢的;有把沙放在一个小布袋里做成沙袋当橄榄球扔的;有把小石块当足球在篮球场上踢的;有在草坪上“撞脚馒头”的;有用红领巾捆扎住几个同学的脚走“蜈蚣步”的;有跳橡皮筋的。大多是全班男女生全体上阵,有的学生甚至头上、身上粘满了草屑急急忙忙上课的。这就是学生的生活,不用任何加工,我们也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去书写,给他们些肯定,给他们些指导,给他们些呵护,他们的作文就能多一份值得写的素材,他们的生活就能多一些意义。

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后,我发现他们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甚至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让人动情的好文章来。这些文章全都不是命题作文,而是在我走近了学生生活,经历了学生所经历的事情,发现了学生内心的值得珍惜的情感之后,我才引导学生书写,让他们自由写作的。“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学生在书写自己感兴趣的经历,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悟时,他们就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

《值得珍惜的„„》写的是校运会上发生的事,学生们因为班中一位运动员的成绩被裁判判为无效而群情激昂,他们集体痛骂裁判,集体哭,集体绝食(不吃学校供应的午餐),而到下午又出现在了运动场上,为的是争一口气。那天我劝了半天,也被他们责怪了半天,但到最后我仍表扬了他们,夸他们都有一颗为班级争光的心。我告诉我可爱的学生们,重要的不是奖状,而是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那天的日记,每一个学生都写得很好,我也批得特别认真,并且把许多同学文章中的精华抄下来,讲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第一张奖状》是学校举办的十月歌会上得的,也是这个班级一年来第一次拿到奖状,在狂欢中他们仍然清楚地记得全班同学认真排练的情景。《一次与众不同的家长会》是让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后写的。《感受亲情》是在解决了师生间的误会后写的。每一个作文题的背后都有一个让孩子们感动的故事,他们本来就有话要说,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把“话”说得更清楚,也更有水平了。只要我们走近了学生生活,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去关心生活、感悟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学生的“笔下活水”就能“源源而来”,写作就不再成为强迫性的作业,而转变成学生自觉的一种需要。在自由的倾诉和书写中,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他们也能品尝到生活的内蕴,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写出更有激情更

有水平的文章。

对于不会寻找写作素材的学生来说,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为炊之米”显得更为重要。开始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可以写哪些内容,能表现怎样的中心。零距离地给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让最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也能做“有米之炊”,就能让所有的学生不畏惧写作,喜欢上写作。

2、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听学生的倾诉。

学生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也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丰富,只是我们不大留意而已。作为语文教师,在走进了学生圈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是,由于阅历和感悟能力的限制,有些在我们老师看来很有价值的材料学生也不一定会看重,一些很富有“生活情趣”的素材学生也不大去留意,或者只有很少人会留意。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关注呵护好学生的生活。

记得有次天下暴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湿透了,但他们并不沮丧,早自修散后还不约而同地站在走廊上,想看看老师们到校时淋成“落汤鸡”的模样。但最后校车直接开进了学校,让他们丧失了一次“看好戏”的机会。这就是真实“生活”和真实思想,充满着天真乐观和童趣。他们把这些真实的想法都写进了日记,“我们把湿透了的鞋子脱了,光着脚伸在书桌下的报纸上,把湿透的袜子搁在椅子上”,学生也感慨,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们,还体谅地让我们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而政治老师却把学生教训了好长时间,还命令学生必须穿好鞋才允许上课。学生还说语文老师是众多教师中的“唯一”。正因为这唯一,学生才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给老师听,也敢在日记中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进去,我们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并在写作和做人方面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像那位政治老师一样,学生怎么还能在浑身湿透之后仍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还会感受到校园的阳光灿烂,又怎么会写出《阳光灿烂的校园》这样的文章?同样的,如果我们把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管得死死的,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游戏,又怎么能在游戏中感受学校课余的乐趣呢?

记得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表达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但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教与学之间本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多元的探索中,在互相启发的对话中,教学相长。这不但是新教学观念,而且是新的人生观念。只要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既宽容待“生”,又宽容待“文”,鼓励学生说真话,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说学生所说,我们就能创设好宽松的写作氛围,走进学生内心,把握住学生的脉动,“零距离”地指导学生的做人和写作。

3、教师要换一个角度去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关爱生活。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学生却会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感觉到生活、甚至是学习的乐趣。如果我们教师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内容,去感受学生的感受的话,我们就能及时地给学生一些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引导他们爱上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学生却看得很重。有一次拔河比赛,我带的六(1)班得了最后一名。在其他班级同学的嘲笑声中,所有的学生都默默地走进教室,有的埋怨,有的痛哭。我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看到他们这么较真,我也特别感动。我没有像学生那样去抱怨运动员“出工不出力”,我感谢他们的参与,并欣喜地告诉学生是今天的失败难得地把全班团结在了一起,我班的收获比其他班级更多,更值得珍惜。那天的日记,大家都写得很好,感情也特别真挚感人。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目光去轻描淡写看待学生的成败,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起看待他们的“大事”,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要相信他们在经受心灵上的洗礼之后,他们会学会思考,他们会走向成熟。

前两年我教的初三(4)班有个男生,行为纪律全差,作文更是难得写完整。有一次,该男生又与我当班主任的班中的一男生打架,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把他们都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各“打五十大板”。事后,这位学生写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日记,日记中满是怨言。既陈述了我班那个男生的可恶,又讲了许多该打的理由,还骂我公然偏袒自己班级的学生,说是对我原先的完美印象在这次事件后消失殆尽了。那天看到这篇文章,我惊奇地发现,他的语言竟是那么地流畅,感情竟是那样的真挚,思维竟是这样地清晰。似乎除了对打架的认识比较模糊外,竟没有什么缺点。我没有“恼羞成怒”,我感觉到了这位学生身上的怒气和正气。评讲作文时我还有意识地把它当作范文,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点评,这位学生也就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懂得了该如何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就敢把生活中的委屈、不满、喜悦、想法都倾诉到作文中去,我们就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关爱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有的放矢地给他们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只有在我们语文教师换一种眼光之后,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书写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也只有在学生写了真正属于他们的生活之后,我们在评讲学生的作文时,学生才会认真地听,认真地感受,认真地思考自己书写的内容,认真考虑自己该如何修改。事实上,也只有在学生大胆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之后,我们教师才会把批改作文的“苦差事”当作一件乐事,更“起劲”地给学生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二)零距离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

在指导学生找到“为炊之米”,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问题之后,教师还必须承起 提升学生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责任。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零距离地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大胆地抒写自己的所思所闻所感,并且注意去呵护这种情感,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给他们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指导。

1、收集学生作文中理性的火花,给学生做人和作文方面的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自有其特殊规律,它面对的是一群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自我理念(意识),他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理想的作文教学,真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命运动,当作思想的实践和走向智慧的活动。在这种愉快的精神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人生和社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格中最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如善良、友爱、体恤、孝敬、诚信、宽容等。在作文中要引导学生去表现这些内容,注重对这些内容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情感。作文指导,就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对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学生的文章就有个性,就有生命。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和自我的契合点,除了要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去书写生活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在学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总能出现一些让我们教师感动的事件和话语,但由于缺少锻炼和指导的缘故,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表现,如何去书写。教师应该留意学生作文中的这些最精彩的体验,要肯定他们的“发现”,要引导他们更好地去感悟生活。

六(4)班有个叫孙英杰的学生,人长得人高马大,却是个双差生,不仅课上课下纪律极差,还老是欺负同学。但班级日志上却没有一个他的违纪名字,班干部也是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位男生在日记中陈述了自己当值日干部时被孙英杰“恐吓”的经历,还历数了他的众多“罪行”。我在班中宣读了这篇日记,并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夸他写得好,夸他身上有正气,夸他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勇气。看到这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肯定,许多男生都举手要求发言,内容全是指出孙英杰犯的错误,孙英杰也在课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要改变自己的决心。这节课真正地弘扬了班级正气,效果也远超出了我的预计。在之后的作文中,学生不仅敢于书写自己的心里话,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感情,还提升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日记的分析和交流,不仅可以“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给学生写作素材方面的示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正气。

正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很自然地描写自己的生活,写出充满情趣的作文来。他们的文章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只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些闪光之处,也常常忽略了这些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会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们即使不去强求文章的成熟和深邃,学生也会在思考中变得成熟和深邃。我们教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应该做个有心人,要把学生一周内写到的各种材料记录下来,把一些“哲理的火花”也一一记下来,然后在每次日记讲评的时候一一分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可以写的素材有个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会寻找材料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分析唤醒自己的生活积累,并把这种积累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写进日记中。更重要的是,通过理性的火花的点燃,学生会学会感悟生活。也让学生明白,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中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哲理,只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才会发现生活中的哲理,才会逐步走向成长和成熟。

2、把“指导作文”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在这种成长中,有苦闷也有不满,这些恰恰是成长的内容,也是促使他们成长的原因所在,而这些也最应该写进作文中去。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指导,要把“指导作文”要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用教师理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之光。

前两年的初三(4)班,有位同学的父亲和哥哥一起遇到了交通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身边同学的不幸遭遇,这个班级的学生自发地捐款,给予必要的同情。但其中有个学生在《青春,永不击垮》一文中,还学会了从更深的角度去思考。我及时地在日记点评课上把这篇日记读给学生听,并让更多地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他们也从文中感悟到了青春的坚强,也学会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生活。当然,更多的时候,学生还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还习惯于站在感性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遭遇。记得有位学生在班干部选举落选后写的《期待温馨》一文中这样写:“回想起今天早上交语文作业时附带的那张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心中仍有阵阵隐痛。那张名单上还有曾给过我许多帮助的同学,还有难得忘记作业的学习委员。而现在我尝到了那种滋味——最期望得到一个温馨之家时却没能得到。”他还把这归结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生在文章中书写的正是他的真实的想法,那是感情的最真实的流露。在欣喜之余,我也深刻地感觉到,记下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正是他这个课代表的职责所在,他的负责不该受到这样的不公,这样下去对他和同学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为此,在班内肯定了他的所作所为之后,让更多的同学从内心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这位学生也获得了更多地自信。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呵护好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需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感受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而且要给他们做人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用更理性的目光去看待生活,去书写生活。实际上,学生在生活的表达是不需要别人教的,因为他们具

有能动机制——知道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清楚要对什么人说,明白要收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不仅在写作文,而且是在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能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转,作文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不仅是在指导作文,更是在指导做人,指导成长。把指导成长和指导作文结合起来,我们收获的也就不仅作文水平的提升,更是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的提升。

(三)零距离进行习作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写作兴趣。

日本的写作全过程指导认为,“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美国的教育家们都相信,“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为此,他们强调:写作教师自己必须写作。初中学生对教师很崇拜,处处都要模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教师自己的写作对学生的作文活动同样具有生动的示范意义,而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通过教师下水作文的激励,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和写作欲望。

在前文的那张调查表中有一项“教师是否喜欢写作文”的问卷调查,没想到竟有73.4% 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语文教师是否喜欢写作,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写作教师如果不喜欢写作又怎么能教好写作;而学生不知道教师喜欢写作,又怎么会轻易地喜欢上写作。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喜欢上写作,至少也要让学生感到你喜欢写作,热爱写作。

我相信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应该都不会差,自然也能或多或少发表一些作品。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轻易地在学生面前读自己的作品,要么认为不值一提,要么认为不值得在学生面前炫耀,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我们的作品也不大会理解得了。以前我也这么想,在文章发表之后,总喜欢一个人偷偷乐,甚至还会在同事面前“谦虚”一番。但当我面对全体学生朗读自己的《请珍惜这一份信赖》一文时,我才发现,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天的课堂气氛很好,效果也特好。我知道通过这一堂课,我和学生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近。同时树起的还不仅是教师的崇高形象,还有那教师在写作方面的“垂范”。这次读自己的文章,不仅在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教师对作文的兴趣和水平。更主要的是,我让学生明白,写的作文不单是应付给老师看的,更重要的是写作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之后,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进作文里,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教师只是充当着学生作文的批评者。教师批评学生的文章似乎是天经地义,也不大去考虑被批评者的真实感受;却没有想到学生更喜欢对老师的文章评头论足,评价时也更是激情满怀。即使是那篇我自以为水平很高的《师恩难忘》,学生也竟是

先找缺点,都认为写第一位恩师时素材太单一,见我“恼羞”并不“成怒”,他们就得意地、千方百计地找出老师“大作”的不足,努力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在他们自发的争论中,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期盼的正是学生对作文的这种高涨的参与热情,最希望得到的正是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每一次当我把自己写的同题材下水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当范文学习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总是最活跃,学生的思考也总是最深刻。值得我们珍惜的除了学生敏锐的思维和纯真的热情外,还有作文课上营造的那种氛围,那种交流评价作文时高涨的参与热情。正是在这样高涨的热情中,学生不仅能在无意中学到写作的技巧,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拓宽他们的写作思维,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本有的乐趣。这种氛围,这种点评,摆脱了作文中的理性评价,更多地从感性的角度感悟到作文的乐趣,感悟到评讲作文的无穷魅力。

交往理论认为才能吸引对人际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表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感到交往中蕴含着智力价值。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恰当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指导作文时的“信任度”,还可以给学生精神享受,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好感,给他们最有效的写作动力。

2、零距离进行习作指导,树起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写作热情。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更多采用的是整体评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而事实上不要说学生的作文,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很优秀,那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仅有点“苛刻”,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是模糊的评价,令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只有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点“发扬光大”,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才会更有的放矢,才会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培养对作文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肯定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千篇一律的高分却无法长久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拥有作文成功的体验。事实上,学生作文中总有些散落的珍珠,因为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甚至还未意识到这些是珍珠。如果我们把学生作文中的点滴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最简单的“!”标注一下,告诉学生“!”就代表着“好”!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我相信,当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藏着许多“珍珠”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心理会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从心里认同写作,喜欢上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欣喜和激动中,学生对作文的感情会减少一点麻木,而多一份切身体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负起这样的责任,帮助学生捡起散落的珍珠,并告诉他们串起这些珍珠的方法。在学生学会

串起这些珍珠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双重的惊喜,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而且发现了自己作文的价值——永远有捡不完的“珍珠”!

当然,要帮助学生找出大大小小的“珍珠”是非常花费教师的精力的。但是这样的批改恰恰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就在他们的身边,用教师的笔在零距离地给学生肯定,也学生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作文的兴趣。把总体评价细化为对点滴进步的肯定之后,我们也会在无意中对学生作文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进行肯定,给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而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也能懂得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融合在批改和点评当中,既抛开了无聊的技巧训练,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写作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点滴肯定,可以把学生已经具备的表达能力引向自觉的写作,并使之升华,成为自觉写作的能力。

作文指导要注重发现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必要的指 导,要增强学生的写作底蕴和写作信心。只有零距离地走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在写作的各个环节零距离地给学生指导,我们才能零距离地把握学生脉动,无声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三、研究的成果和收效

开展课题研究三年多来,通过“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难以可贵的是,在原本作文水平较差的农村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写作水平极为出色的写作小苗子,并且带动了全校学生作文水平的达到面积提高,也带动了全校作文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套“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方案,有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写前“零距离”:多讲感悟,少谈技巧。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谋篇布局、精心构思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内容。但学生最头疼的不是技巧,而是素材。写前“零距离”,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书写生活。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生活体验,学生写作时就能“笔下活水源源来”,写作就不再是苦差使。有了对作文的兴趣,有了主动的写作,他们的写作技巧自然会进步,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2、命题“零距离”:注重引导,少些桎梏。真正的文学创作都是先有素材,后有命题的。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则反其道而行之,总是在有了命题之后,才让学生会寻找写作的素材

(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日常的日记写作时,也应该像文学创作一样,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去构思作文题目。命题“零距离”就是要求教师身入学生生活,心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发现有意义的事件,去寻找值得写的素材。也只有这样,学生提笔时就能感到有内容可写。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并由生活素材去写作、去感悟生活。

3、选材“零距离”:注重真实,少谈典型。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在选材时选取典型的事例,表现典型的主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恰恰是在选材方面的条条框框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逼迫学生去虚构一些不真实的事件,走上远离作文本质的训练之路。选材“零距离”就是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表现真实的情感。也只有在真实的事件上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平时的日记和作文都是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说得更功利些,就是在为中考准备备考作文。离开了真实,离开了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

4、批阅“零距离”:注重点滴,少谈整体。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学生的习作中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但很多时候,这些“闪光点”常常被“掩埋”在整体评价的“泥沙”中。不被我们重视,学生自然也感觉不到。批阅“零距离”,就是在学生不在面前的时候,也像学生在面前一样,一句一句给学生分析,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点“发扬光大”。我们就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5、讲评“零距离”:重在交流,不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评比写作更重要,也更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指导。但很多时候,讲评作文常常会成为语文教师“独角戏”,既没有学生的参与,更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讲评“零距离”,就是在讲评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评价,甚至让学生“批判”教师的下水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即使是并不完美的点评,只要他们在积极地评价,积极地思考,他们就会有收获,他们对作文的理解就会变得深刻起来。

6、范文“零距离”:重视感性,少谈理性。范文在作文讲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写作素养都起着生动的“榜样”作用。但我们要么很少印发范文,要么就是挑最好的范文给学生,但效果常常适得其反。范文“零距离”,就是选择范文时,要以教师的下水作文和本班学生的作文为主。如给六年级的学生印发九年级的佳作就激发不起学生的热情,那不仅仅是水平的差异,更多的是感情方面的距离。而教师下水作文和班中同学范文,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带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至于理性的思考,可以通过教师的点评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摆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指导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直接感受,关注学生的

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作文之本!

(二)“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提高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涌现出一批写作好苗子。

1、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明显提高。

实施“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方案到底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呢?为了检验实施该方案的效果,我对自己去年带的六(1)班进行了测试,为了使调查更具真实性,问卷调查仍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法,并将最终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如下:

从对“你喜欢写作文(或日记)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67.5%的学生承认自己喜欢上了写作。这比一般农村初中学生喜欢写作的35.6%的比例高出了34.9%。说明近一年的实施效果比较明显(如果两年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值得庆幸的是,在喜欢写作的学生中,因为“师生感情融洽”而喜欢写作的比例只有11.1%,这说明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已经抛开了师生情感的因素,回到了写作的本位上来。当然,师生情感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但决不应该占主导地位,只有真正让学生明白了写作的意义,懂得了为生活而写作的道理,他们才会在远离学校之后,或者在遇不到良师益友的时候,他们仍能自觉地写作,仍能从写作中获取写作本有的乐趣。

2、写作好苗子不断涌现。

在农村初中,因为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视野、写作的功底都比较差,写作兴趣自然不高。而优秀学生的大量流失,则使我们发现和培养写作尖子的任务更加艰巨。但庆幸的是,随着“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的实施,我教的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有了明显地提高,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写作好苗子。他们的出现,不仅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更多学生喜欢上写作,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的文学社活动的开展。

在这些写作出色的成功典范中,王旭峰同学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区级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二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还发表了许多佳作。2002年4月12日,《小作家》编辑诸灵康、杨敏老师还专程赶到远在浦南的张泽中学,了解王旭峰同学的写作成功的原因,并破天荒在首次在《小作家》2002年7、8月合刊上专门介绍王旭峰。此外,高欢忠、陈爱琳、潘建娟、施沈慧都先后成为了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佳作也在各类区级比赛中获奖,他们的习作也经常在《小作家》上发表。他们的成绩得到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一致肯定,而且还得到了区教研室老师的赞扬。

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真正把批阅学生的作文当作了享受,对写作基础极差的农村初中学生也同样充满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课题研究报告

松江区张泽学校 孙纪根

一、研究背景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引起我的思考——“无内容可写”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

在实施“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之前,我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总是喜欢把写作技巧的训练当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得到的结果往往很不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如此地不喜欢写作呢?直到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我才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的确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或者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实际。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自编了“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表共有十个方面,内容包括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如写作内容、师生情感等;教师对作文的态度,如教师对作文的爱好程度、是否写下水作文等;还有作文题目的难易、教师对作文的要求等。

为了使调查更贴近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本次问卷选取了农村初中6到9年级的295位同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了使调查更具真实性,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法,并将最终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调查的结果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促使我去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并努力地想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

1、“无米之炊”是学生厌烦写作的主要原因,教师却把“谋篇布局”看作指导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35.6%的学生不厌烦写作,而竟有高达64.4%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这与前二年上海有关部门75%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调查基本吻合。有意思的是,爱好写作的学生中有高达49.5%的学生把“有值得写的内容”当作喜欢写作的主要理由;而高达44.5%的学生则把“无内容可写”看作自己厌烦作文的第一主因。“教师的作文教学是否生动”、“师生的情感是否融洽”、“学习是否轻松”等等,这些原本我们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重大作用的因素在学生眼里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对作文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不管是否喜欢写作,大多数学生都把影响写作兴趣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有无值得写的内容。由此可见,“为炊之米”在学生的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相反的是,虽然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无值得写的素材,但教师却

未把写作素材列为指导学生写作时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在学生眼里,教师最看重的是“谋篇布局,精心构思”,这个比例高达35.7%;其次是“语言流畅”,排在第三位的才是“真实感人”,这方面的比例仅为24.3%。由此可见,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并不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致使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2、学生渴望在写作各环节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教师却把批阅看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调查发现,写作时学生渴望在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而写作素材的指导则是学生最期望得到指导的内容。但学生在写作时却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认为教师“很少指导”的比例竟高达61.7%,“经常有的”的比例为27.1%,“没有”的为11.2%。从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 “很少指导”和“从不指导”的比例更是高达72.9%,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指导,也就无法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与此想对应,作文“难得讲评”的比例竟也高达34%。

照理说,作文指导最需要的是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点评,可惜教师在这些方面却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调查发现,教师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上,仅“作文批阅很认真”这一项,学生的认同度就超过了50%。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师最苦最累的就是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倾注了许许多多的精力,但结果却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夫并没有用在“刀刃”上。学生越是无内容可写,就越希望能在这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而教师却不愿在这方面指导上下工夫,只热衷于给学生的习作批分下定论。正因为教师的指导未切合学生的实际,作文教学常常是劳而无功。 此外,教师对作文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调查发现,有73.4%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也不一定喜欢写作,这个比例与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比例几乎成正比。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教师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眼高手低”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

正是这些调查,让我找到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真正原因。只有调整我们的作文指导策略,零距离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心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写作素材的指导上,我们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无内容可写的尴尬,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真正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二期课改理念给我的启悟——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做真人,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行,随着教育部及我市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试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和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成果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出发,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

感情。”“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程标准指明:“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改进,为我们改革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2004年千校中学生作文联赛打出了“规范作文、健康作文”的理念。用规范的语言写出情感真实、思想健康的作文,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真实”本是作文的首要原则,而现在连最能体现最高作文水平的市作文竞赛也不得不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形势是多么的严峻。作文教学追求出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建立在语言规范和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于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任务。为什么孩子始终觉得“无话讲”“讲真话不易”, 缺乏生活积累是一个原因,片面的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又是一个原因。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地看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真感、真情、真悟的指导,在无意识中人为地把做人和写作割裂开来。正是因为生活、做人与作文的割裂,才使学生笔下缺少“活水的流淌”,自然感到落笔的沉重。要想使作文教学焕发新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作文的工具性作用。要让作文重新成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写真实的文章,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零距离地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日本的“写作全过程指导”给我的启迪——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则更注重于“以人为本”。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家都强调“在孩子们觉得它们重要之前,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产生畏难、厌恶的情绪”。日本等国在作文教学时要求表达学生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他们要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思维。最近几年,不少国家在作文教学中十分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西方国家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意识,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日本实行的“写作全过程指导”方案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全过程中给予指导。他们强调:只有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才会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激发学生写作冲动。在写作之前,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写好了作文,叫学生在教室里互相传阅。“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

解读“写作全过程指导”,我发现有几点与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同的:他们更注重于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作文指导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又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的思想水平有所提高;“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则把作文当作了一种同学间相互了解,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交际工具;而通过范文的讲评,通过榜样的示范、成功者的感染,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写作热情,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整体写作水平。“写作全过程指导”从写作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品味人生。 以上三个方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写作技巧的训练虽然是重要的,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我认为,“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各环节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生活、思想和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教师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书写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通过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促进做人和写作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让写作指导吻合学生的写作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一)零距离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通过前面的调查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材料可写,但事实上学生的生活却又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法在学生笔下体现出来呢?为什么一些平凡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学生会觉得不值得书写呢?这也许跟教师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而忽视写作的价值有关。写作本是“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作文只是给老师批阅的作业,而教师批阅时看重的是写作的技巧,强调的是事件意义的重大,所以生活,特别是平凡的生活,甚至真实的感受全都不在学生的写作内容之列。离开了生活,学生的作文自然难写,也难怪他们会厌烦写作。

要想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还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最欣赏的就是那些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不仅要在我们的批阅和讲评中反复强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零距离地走近学生的生活,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书写自己的生活,在生活的源头发现写作的素材。

1、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学生找到“为炊之米”。

相对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是我们教师和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而这,就是我们可以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的地方,也是“零距离”接触的支点所在。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可以让教师更直接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书写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素材也无处不在。第一次带预初班,我就对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的游戏因子似乎特别的旺盛:有把废纸团成个大球,外面再用胶带纸粘住,就做成了个大足球在课间当足球踢的;有把沙放在一个小布袋里做成沙袋当橄榄球扔的;有把小石块当足球在篮球场上踢的;有在草坪上“撞脚馒头”的;有用红领巾捆扎住几个同学的脚走“蜈蚣步”的;有跳橡皮筋的。大多是全班男女生全体上阵,有的学生甚至头上、身上粘满了草屑急急忙忙上课的。这就是学生的生活,不用任何加工,我们也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去书写,给他们些肯定,给他们些指导,给他们些呵护,他们的作文就能多一份值得写的素材,他们的生活就能多一些意义。

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后,我发现他们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甚至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让人动情的好文章来。这些文章全都不是命题作文,而是在我走近了学生生活,经历了学生所经历的事情,发现了学生内心的值得珍惜的情感之后,我才引导学生书写,让他们自由写作的。“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学生在书写自己感兴趣的经历,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悟时,他们就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

《值得珍惜的„„》写的是校运会上发生的事,学生们因为班中一位运动员的成绩被裁判判为无效而群情激昂,他们集体痛骂裁判,集体哭,集体绝食(不吃学校供应的午餐),而到下午又出现在了运动场上,为的是争一口气。那天我劝了半天,也被他们责怪了半天,但到最后我仍表扬了他们,夸他们都有一颗为班级争光的心。我告诉我可爱的学生们,重要的不是奖状,而是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那天的日记,每一个学生都写得很好,我也批得特别认真,并且把许多同学文章中的精华抄下来,讲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第一张奖状》是学校举办的十月歌会上得的,也是这个班级一年来第一次拿到奖状,在狂欢中他们仍然清楚地记得全班同学认真排练的情景。《一次与众不同的家长会》是让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后写的。《感受亲情》是在解决了师生间的误会后写的。每一个作文题的背后都有一个让孩子们感动的故事,他们本来就有话要说,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把“话”说得更清楚,也更有水平了。只要我们走近了学生生活,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去关心生活、感悟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学生的“笔下活水”就能“源源而来”,写作就不再成为强迫性的作业,而转变成学生自觉的一种需要。在自由的倾诉和书写中,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他们也能品尝到生活的内蕴,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写出更有激情更

有水平的文章。

对于不会寻找写作素材的学生来说,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为炊之米”显得更为重要。开始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可以写哪些内容,能表现怎样的中心。零距离地给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让最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也能做“有米之炊”,就能让所有的学生不畏惧写作,喜欢上写作。

2、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听学生的倾诉。

学生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也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丰富,只是我们不大留意而已。作为语文教师,在走进了学生圈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是,由于阅历和感悟能力的限制,有些在我们老师看来很有价值的材料学生也不一定会看重,一些很富有“生活情趣”的素材学生也不大去留意,或者只有很少人会留意。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关注呵护好学生的生活。

记得有次天下暴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湿透了,但他们并不沮丧,早自修散后还不约而同地站在走廊上,想看看老师们到校时淋成“落汤鸡”的模样。但最后校车直接开进了学校,让他们丧失了一次“看好戏”的机会。这就是真实“生活”和真实思想,充满着天真乐观和童趣。他们把这些真实的想法都写进了日记,“我们把湿透了的鞋子脱了,光着脚伸在书桌下的报纸上,把湿透的袜子搁在椅子上”,学生也感慨,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们,还体谅地让我们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而政治老师却把学生教训了好长时间,还命令学生必须穿好鞋才允许上课。学生还说语文老师是众多教师中的“唯一”。正因为这唯一,学生才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给老师听,也敢在日记中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进去,我们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并在写作和做人方面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像那位政治老师一样,学生怎么还能在浑身湿透之后仍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还会感受到校园的阳光灿烂,又怎么会写出《阳光灿烂的校园》这样的文章?同样的,如果我们把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管得死死的,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游戏,又怎么能在游戏中感受学校课余的乐趣呢?

记得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表达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但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教与学之间本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多元的探索中,在互相启发的对话中,教学相长。这不但是新教学观念,而且是新的人生观念。只要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既宽容待“生”,又宽容待“文”,鼓励学生说真话,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说学生所说,我们就能创设好宽松的写作氛围,走进学生内心,把握住学生的脉动,“零距离”地指导学生的做人和写作。

3、教师要换一个角度去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关爱生活。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学生却会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感觉到生活、甚至是学习的乐趣。如果我们教师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内容,去感受学生的感受的话,我们就能及时地给学生一些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引导他们爱上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学生却看得很重。有一次拔河比赛,我带的六(1)班得了最后一名。在其他班级同学的嘲笑声中,所有的学生都默默地走进教室,有的埋怨,有的痛哭。我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看到他们这么较真,我也特别感动。我没有像学生那样去抱怨运动员“出工不出力”,我感谢他们的参与,并欣喜地告诉学生是今天的失败难得地把全班团结在了一起,我班的收获比其他班级更多,更值得珍惜。那天的日记,大家都写得很好,感情也特别真挚感人。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目光去轻描淡写看待学生的成败,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起看待他们的“大事”,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要相信他们在经受心灵上的洗礼之后,他们会学会思考,他们会走向成熟。

前两年我教的初三(4)班有个男生,行为纪律全差,作文更是难得写完整。有一次,该男生又与我当班主任的班中的一男生打架,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把他们都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各“打五十大板”。事后,这位学生写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日记,日记中满是怨言。既陈述了我班那个男生的可恶,又讲了许多该打的理由,还骂我公然偏袒自己班级的学生,说是对我原先的完美印象在这次事件后消失殆尽了。那天看到这篇文章,我惊奇地发现,他的语言竟是那么地流畅,感情竟是那样的真挚,思维竟是这样地清晰。似乎除了对打架的认识比较模糊外,竟没有什么缺点。我没有“恼羞成怒”,我感觉到了这位学生身上的怒气和正气。评讲作文时我还有意识地把它当作范文,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点评,这位学生也就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懂得了该如何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就敢把生活中的委屈、不满、喜悦、想法都倾诉到作文中去,我们就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关爱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有的放矢地给他们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只有在我们语文教师换一种眼光之后,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书写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也只有在学生写了真正属于他们的生活之后,我们在评讲学生的作文时,学生才会认真地听,认真地感受,认真地思考自己书写的内容,认真考虑自己该如何修改。事实上,也只有在学生大胆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之后,我们教师才会把批改作文的“苦差事”当作一件乐事,更“起劲”地给学生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二)零距离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

在指导学生找到“为炊之米”,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问题之后,教师还必须承起 提升学生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责任。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零距离地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大胆地抒写自己的所思所闻所感,并且注意去呵护这种情感,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给他们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指导。

1、收集学生作文中理性的火花,给学生做人和作文方面的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自有其特殊规律,它面对的是一群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自我理念(意识),他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理想的作文教学,真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命运动,当作思想的实践和走向智慧的活动。在这种愉快的精神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人生和社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格中最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如善良、友爱、体恤、孝敬、诚信、宽容等。在作文中要引导学生去表现这些内容,注重对这些内容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情感。作文指导,就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对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学生的文章就有个性,就有生命。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和自我的契合点,除了要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去书写生活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在学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总能出现一些让我们教师感动的事件和话语,但由于缺少锻炼和指导的缘故,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表现,如何去书写。教师应该留意学生作文中的这些最精彩的体验,要肯定他们的“发现”,要引导他们更好地去感悟生活。

六(4)班有个叫孙英杰的学生,人长得人高马大,却是个双差生,不仅课上课下纪律极差,还老是欺负同学。但班级日志上却没有一个他的违纪名字,班干部也是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位男生在日记中陈述了自己当值日干部时被孙英杰“恐吓”的经历,还历数了他的众多“罪行”。我在班中宣读了这篇日记,并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夸他写得好,夸他身上有正气,夸他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勇气。看到这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肯定,许多男生都举手要求发言,内容全是指出孙英杰犯的错误,孙英杰也在课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要改变自己的决心。这节课真正地弘扬了班级正气,效果也远超出了我的预计。在之后的作文中,学生不仅敢于书写自己的心里话,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感情,还提升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日记的分析和交流,不仅可以“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给学生写作素材方面的示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正气。

正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很自然地描写自己的生活,写出充满情趣的作文来。他们的文章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只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些闪光之处,也常常忽略了这些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会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们即使不去强求文章的成熟和深邃,学生也会在思考中变得成熟和深邃。我们教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应该做个有心人,要把学生一周内写到的各种材料记录下来,把一些“哲理的火花”也一一记下来,然后在每次日记讲评的时候一一分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可以写的素材有个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会寻找材料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分析唤醒自己的生活积累,并把这种积累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写进日记中。更重要的是,通过理性的火花的点燃,学生会学会感悟生活。也让学生明白,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中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哲理,只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才会发现生活中的哲理,才会逐步走向成长和成熟。

2、把“指导作文”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在这种成长中,有苦闷也有不满,这些恰恰是成长的内容,也是促使他们成长的原因所在,而这些也最应该写进作文中去。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指导,要把“指导作文”要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用教师理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之光。

前两年的初三(4)班,有位同学的父亲和哥哥一起遇到了交通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身边同学的不幸遭遇,这个班级的学生自发地捐款,给予必要的同情。但其中有个学生在《青春,永不击垮》一文中,还学会了从更深的角度去思考。我及时地在日记点评课上把这篇日记读给学生听,并让更多地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他们也从文中感悟到了青春的坚强,也学会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生活。当然,更多的时候,学生还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还习惯于站在感性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遭遇。记得有位学生在班干部选举落选后写的《期待温馨》一文中这样写:“回想起今天早上交语文作业时附带的那张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心中仍有阵阵隐痛。那张名单上还有曾给过我许多帮助的同学,还有难得忘记作业的学习委员。而现在我尝到了那种滋味——最期望得到一个温馨之家时却没能得到。”他还把这归结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生在文章中书写的正是他的真实的想法,那是感情的最真实的流露。在欣喜之余,我也深刻地感觉到,记下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正是他这个课代表的职责所在,他的负责不该受到这样的不公,这样下去对他和同学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为此,在班内肯定了他的所作所为之后,让更多的同学从内心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这位学生也获得了更多地自信。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呵护好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需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感受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而且要给他们做人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用更理性的目光去看待生活,去书写生活。实际上,学生在生活的表达是不需要别人教的,因为他们具

有能动机制——知道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清楚要对什么人说,明白要收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不仅在写作文,而且是在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能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转,作文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不仅是在指导作文,更是在指导做人,指导成长。把指导成长和指导作文结合起来,我们收获的也就不仅作文水平的提升,更是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的提升。

(三)零距离进行习作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写作兴趣。

日本的写作全过程指导认为,“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美国的教育家们都相信,“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为此,他们强调:写作教师自己必须写作。初中学生对教师很崇拜,处处都要模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教师自己的写作对学生的作文活动同样具有生动的示范意义,而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通过教师下水作文的激励,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和写作欲望。

在前文的那张调查表中有一项“教师是否喜欢写作文”的问卷调查,没想到竟有73.4% 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语文教师是否喜欢写作,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写作教师如果不喜欢写作又怎么能教好写作;而学生不知道教师喜欢写作,又怎么会轻易地喜欢上写作。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喜欢上写作,至少也要让学生感到你喜欢写作,热爱写作。

我相信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应该都不会差,自然也能或多或少发表一些作品。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轻易地在学生面前读自己的作品,要么认为不值一提,要么认为不值得在学生面前炫耀,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我们的作品也不大会理解得了。以前我也这么想,在文章发表之后,总喜欢一个人偷偷乐,甚至还会在同事面前“谦虚”一番。但当我面对全体学生朗读自己的《请珍惜这一份信赖》一文时,我才发现,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天的课堂气氛很好,效果也特好。我知道通过这一堂课,我和学生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近。同时树起的还不仅是教师的崇高形象,还有那教师在写作方面的“垂范”。这次读自己的文章,不仅在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教师对作文的兴趣和水平。更主要的是,我让学生明白,写的作文不单是应付给老师看的,更重要的是写作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之后,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进作文里,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教师只是充当着学生作文的批评者。教师批评学生的文章似乎是天经地义,也不大去考虑被批评者的真实感受;却没有想到学生更喜欢对老师的文章评头论足,评价时也更是激情满怀。即使是那篇我自以为水平很高的《师恩难忘》,学生也竟是

先找缺点,都认为写第一位恩师时素材太单一,见我“恼羞”并不“成怒”,他们就得意地、千方百计地找出老师“大作”的不足,努力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在他们自发的争论中,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期盼的正是学生对作文的这种高涨的参与热情,最希望得到的正是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每一次当我把自己写的同题材下水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当范文学习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总是最活跃,学生的思考也总是最深刻。值得我们珍惜的除了学生敏锐的思维和纯真的热情外,还有作文课上营造的那种氛围,那种交流评价作文时高涨的参与热情。正是在这样高涨的热情中,学生不仅能在无意中学到写作的技巧,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拓宽他们的写作思维,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本有的乐趣。这种氛围,这种点评,摆脱了作文中的理性评价,更多地从感性的角度感悟到作文的乐趣,感悟到评讲作文的无穷魅力。

交往理论认为才能吸引对人际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表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感到交往中蕴含着智力价值。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恰当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指导作文时的“信任度”,还可以给学生精神享受,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好感,给他们最有效的写作动力。

2、零距离进行习作指导,树起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写作热情。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更多采用的是整体评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而事实上不要说学生的作文,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很优秀,那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仅有点“苛刻”,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是模糊的评价,令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只有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点“发扬光大”,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才会更有的放矢,才会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培养对作文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肯定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千篇一律的高分却无法长久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拥有作文成功的体验。事实上,学生作文中总有些散落的珍珠,因为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甚至还未意识到这些是珍珠。如果我们把学生作文中的点滴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最简单的“!”标注一下,告诉学生“!”就代表着“好”!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我相信,当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藏着许多“珍珠”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心理会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从心里认同写作,喜欢上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欣喜和激动中,学生对作文的感情会减少一点麻木,而多一份切身体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负起这样的责任,帮助学生捡起散落的珍珠,并告诉他们串起这些珍珠的方法。在学生学会

串起这些珍珠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双重的惊喜,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而且发现了自己作文的价值——永远有捡不完的“珍珠”!

当然,要帮助学生找出大大小小的“珍珠”是非常花费教师的精力的。但是这样的批改恰恰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就在他们的身边,用教师的笔在零距离地给学生肯定,也学生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作文的兴趣。把总体评价细化为对点滴进步的肯定之后,我们也会在无意中对学生作文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进行肯定,给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而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也能懂得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融合在批改和点评当中,既抛开了无聊的技巧训练,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写作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点滴肯定,可以把学生已经具备的表达能力引向自觉的写作,并使之升华,成为自觉写作的能力。

作文指导要注重发现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必要的指 导,要增强学生的写作底蕴和写作信心。只有零距离地走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在写作的各个环节零距离地给学生指导,我们才能零距离地把握学生脉动,无声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三、研究的成果和收效

开展课题研究三年多来,通过“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难以可贵的是,在原本作文水平较差的农村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写作水平极为出色的写作小苗子,并且带动了全校学生作文水平的达到面积提高,也带动了全校作文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套“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方案,有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写前“零距离”:多讲感悟,少谈技巧。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谋篇布局、精心构思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内容。但学生最头疼的不是技巧,而是素材。写前“零距离”,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书写生活。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生活体验,学生写作时就能“笔下活水源源来”,写作就不再是苦差使。有了对作文的兴趣,有了主动的写作,他们的写作技巧自然会进步,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2、命题“零距离”:注重引导,少些桎梏。真正的文学创作都是先有素材,后有命题的。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则反其道而行之,总是在有了命题之后,才让学生会寻找写作的素材

(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日常的日记写作时,也应该像文学创作一样,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去构思作文题目。命题“零距离”就是要求教师身入学生生活,心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发现有意义的事件,去寻找值得写的素材。也只有这样,学生提笔时就能感到有内容可写。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并由生活素材去写作、去感悟生活。

3、选材“零距离”:注重真实,少谈典型。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在选材时选取典型的事例,表现典型的主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恰恰是在选材方面的条条框框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逼迫学生去虚构一些不真实的事件,走上远离作文本质的训练之路。选材“零距离”就是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表现真实的情感。也只有在真实的事件上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平时的日记和作文都是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说得更功利些,就是在为中考准备备考作文。离开了真实,离开了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

4、批阅“零距离”:注重点滴,少谈整体。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学生的习作中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但很多时候,这些“闪光点”常常被“掩埋”在整体评价的“泥沙”中。不被我们重视,学生自然也感觉不到。批阅“零距离”,就是在学生不在面前的时候,也像学生在面前一样,一句一句给学生分析,肯定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点“发扬光大”。我们就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5、讲评“零距离”:重在交流,不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评比写作更重要,也更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指导。但很多时候,讲评作文常常会成为语文教师“独角戏”,既没有学生的参与,更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讲评“零距离”,就是在讲评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评价,甚至让学生“批判”教师的下水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即使是并不完美的点评,只要他们在积极地评价,积极地思考,他们就会有收获,他们对作文的理解就会变得深刻起来。

6、范文“零距离”:重视感性,少谈理性。范文在作文讲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写作素养都起着生动的“榜样”作用。但我们要么很少印发范文,要么就是挑最好的范文给学生,但效果常常适得其反。范文“零距离”,就是选择范文时,要以教师的下水作文和本班学生的作文为主。如给六年级的学生印发九年级的佳作就激发不起学生的热情,那不仅仅是水平的差异,更多的是感情方面的距离。而教师下水作文和班中同学范文,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带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至于理性的思考,可以通过教师的点评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摆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指导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直接感受,关注学生的

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作文之本!

(二)“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提高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涌现出一批写作好苗子。

1、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明显提高。

实施“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方案到底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呢?为了检验实施该方案的效果,我对自己去年带的六(1)班进行了测试,为了使调查更具真实性,问卷调查仍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法,并将最终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如下:

从对“你喜欢写作文(或日记)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67.5%的学生承认自己喜欢上了写作。这比一般农村初中学生喜欢写作的35.6%的比例高出了34.9%。说明近一年的实施效果比较明显(如果两年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值得庆幸的是,在喜欢写作的学生中,因为“师生感情融洽”而喜欢写作的比例只有11.1%,这说明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已经抛开了师生情感的因素,回到了写作的本位上来。当然,师生情感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但决不应该占主导地位,只有真正让学生明白了写作的意义,懂得了为生活而写作的道理,他们才会在远离学校之后,或者在遇不到良师益友的时候,他们仍能自觉地写作,仍能从写作中获取写作本有的乐趣。

2、写作好苗子不断涌现。

在农村初中,因为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视野、写作的功底都比较差,写作兴趣自然不高。而优秀学生的大量流失,则使我们发现和培养写作尖子的任务更加艰巨。但庆幸的是,随着“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的实施,我教的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有了明显地提高,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写作好苗子。他们的出现,不仅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更多学生喜欢上写作,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的文学社活动的开展。

在这些写作出色的成功典范中,王旭峰同学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区级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二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还发表了许多佳作。2002年4月12日,《小作家》编辑诸灵康、杨敏老师还专程赶到远在浦南的张泽中学,了解王旭峰同学的写作成功的原因,并破天荒在首次在《小作家》2002年7、8月合刊上专门介绍王旭峰。此外,高欢忠、陈爱琳、潘建娟、施沈慧都先后成为了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佳作也在各类区级比赛中获奖,他们的习作也经常在《小作家》上发表。他们的成绩得到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一致肯定,而且还得到了区教研室老师的赞扬。

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真正把批阅学生的作文当作了享受,对写作基础极差的农村初中学生也同样充满

作文讲评3作文5200字

高二作文

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 作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后讲评。对于一次完整的习作教学来说,作文讲评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是作文批改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作文训练过程的最后一环。作文讲评串起了本次作文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作文指导, 忽视了作文讲评, 结果学生不知道自己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得不到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 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改正和弥补。这样既激发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看重讲评,因为作前指导容易束缚学生。而作后讲评才是最好的指导。学生写完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好在哪里,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这才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仅要上好作文指导课, 更重要的是要上好作文讲评课,把它作为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那么,怎样抓好作文讲评教学呢?我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实践, 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做好讲评前的准备

往往,我们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在作文讲评时只好随意为之,不痛不痒说一通,蜻蜓点水评一下,这样对学生作文毫无帮助。作文讲

评应该做好充分的认真的准备。

1 用心批改学生的作文

通常,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溜一眼分数,便合上本了,顶多再看看评语便了事,很少有再读读作文,看看老师怎么给批改的。其实,我们只要讲究趣味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①圈画法 学生写了些好句子,用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词语,我捕捉到后,立即用红笔画上波浪线,圈上圆圈,在旁边简单的写上:“写得好”、“用得妙”等。

②启发法 对学生写的不好的地方,不一棒子打死。如某处写得不具体,就批上“当时的情况仅仅是这样吗?能再写清楚些吗?”对某个词用得不恰当,我不轻易改好,而是批上“想一想,换个什么词会更恰当?”对学生写的啰嗦的地方,我会批上“这里有必要反复强调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会比老师直接改上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收益会更大。

③鼓励法 一个醒目的赞词,一个鲜红的高分,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的作文,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我便大加鼓励:“这个地方写得很有趣”,作文稍有进步,我就热情地鼓舞他“你的作文其实一点也不比某某差,对自己要有信心呀”。

2 做好作文批改记录

①分门别类的记录一些典型的错别字和病句。在作文讲评课上,

把这些内容挑选汇编成为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的练习题,让学生找错、

改错,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的方法,养成书写正确

的习惯。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为学生的字词基本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更

有利于培养学生书面表达通顺流畅的习惯,锻炼他们良好的语感。

②摘录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学生的文章中常会闪现出一些精

彩的词句。这些妙词佳句常常来自他们的切身体会和真情流露。我们

在批改时可以记录下这样的词句,必要时还可以把语言环境记下来。

在作文讲评课上,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大家,学生一定会比欣赏名人佳

作更有兴趣,更能用心领悟,因为这是他们身边同学的作品,真实可

感。对于这些“妙语如珠”的同学来说,也会因为受到了表扬而备受

鼓舞。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会进一步扬长避短,形成良性循环。

③对学生作文的水平简略分出等级,并记录在册。如,可以记下

堪称佳作的作文题目、主要优点以及作者是谁,这样效果会更直观明

了,也便于为讲评课快速选择鉴赏的作文,为讲评做好系统准备。

④最后,作文批改记录中还应该对此次作文状况进行简单的小

结,通过对本次记录进行分析,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写出成

败得失,并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设想和努力方向。

3 精心选择讲评用的材料

讲评用的作文, 选择得恰当与否, 对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提高

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关系。每次讲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突出重点,

抓好讲评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改有方向。我选择的典型材料, 一

般不是那些太差的作文。因为太差的作文里的问题, 即使是一般水平

的学生, 也能发现, 对大多数同学没有多大帮助。我一般也不选择拔尖的, 因为对较好的文章, 同学们只能是称赞, 评议不起来。我大多是根据某次作文的重点要求, 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这样既有利于解决某次作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上好作文讲评课

如何讲评作文?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学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教师相机点评写法;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互改、自改。

下面结合我平时上的作文讲评课来具体谈一谈。

㈠ 回顾总结

1 回顾作文要求 评讲之初,先引导学生对上次作文进行回顾。这是做好作文评讲的关键! 在作文指导课上, 老师已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作文题目的含义, 明确了写作目的和要求, 确立了写作中心。讲评时, 教师要注重这一环节的再现, 使学生再次的审题,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题目的含义, 对照自己的作文是否选材正确, 是否把握住了写作中心。

2 总体评说作文情况 学生进行完每次作文之后,究竟如何,教师要及时反馈,使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提高,达到提高作文的真正目的。要凭借作文批改记录把学生这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以总结。如选材方面、组织语言方面,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自己作文情况有所把握,明确自己的作文好在哪儿,不足之处

有哪些。我对习作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层次,针对每次习作各个层次的区别做了较具体的解释,在评说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习作情况,明白到下次作文中如何提高,在哪方面提高。

3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评语 阅读习作评语是习作讲评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个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都对其本次作文情况以优点、不足、希望三方面做较为准确的评述。让学生读老师给的评语,说说老师给自己指出的优点是什么,下次习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以求学生在读评语中作文得到成长。

㈡ 交流欣赏

崔峦在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 既要比较概括地肯定全班同学作文的优点和进步, 又要充分地肯定一些同学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要使尽可能多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总评, 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还要通过优秀的习作、进步的习作, 当然这里更多的是一段话、几句话, 通过充分展示这些优秀的习作,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表扬要面向全体, 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 甚至要偏爱差生。通过讲评使学生看到成绩和进步, 更深切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写。同时, 能够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一种渴望。”

结合崔峦先生的指导,我在上讲评课时,有意将欣赏佳作扩大了范围。

1榜上有名 鼓励大多数学生

首先,张榜公布本次榜上有名的同学,我通常从最靓题目、最美

句子、最引人开头、最精妙结尾、最漂亮书写、最大进步等方面来设奖,大面积表扬学生,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佳作共赏 优秀习作范读交流

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来欣赏评析,要读出来,要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句美好的句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或段(包括教师的下水作文) 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欣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每次的优秀习作通过作者朗读或老师范读,让学生吸取别人的作文中的长处,边听边对照自己的作文。每朗读一篇文章或段落都要让学生进行评议。自由说说听了别人的作文自己吸取了哪些优点,也可针对某些地方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使其能够更加完美。

㈢ 修改习作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我们老师要想把每篇文章都细细修改,尤其是像我们学校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精力很有限,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我们能做到精批细改,又有多少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工夫同于虚掷”;再者,老师批改过细,包办太多,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来说,也是不太可取的,最好的修改办法是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于使他们达到自己能批改的目的,自己能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学会了修改,离写出好作文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修改是一篇成功作文的必要环节,修改是作文逐渐完美的重要手段,修改是我们学生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主动修改、乐于修改,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善于修改。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生机与勃勃活力,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得以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1指导修改 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段病,一般不整篇评改学生的病文,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堂课,解决一两个病句或段落,不要太多,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进行训练 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作文中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学生作文中,普遍地不会场面描写,课上创设一个场面,写;有同学的心理描写特别好,欣赏后,马上创设一个情景,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来做作文指导。

3集体评改 具体做法是:按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进行修改,(尽量回避本组学生的习作) 教师加强指导。

待学生批完之后,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及时给出评改意见。

4互批互改 在此过程中,要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给每个人一个辩论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体地位意识。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对第一类作文,可要求只作字词句修改,不做大的变动,使其保存原貌。对第二类作文,可要求学生只作部分修改,如开头不好的只修改开头,结尾不好的只修改结尾,中间不好的只修改中间。使其提高层次,进一步完善。对第三类作文,大多结构不够合理,应在详略上做些处理,详写突出主题的地方,略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以及确立思路,安排结构层次,对整个文章进行处理,使其具备较好的作文水平。

5 自批自改 通过互改,学生清楚了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进行修改,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与奖励。

我们上讲评课除了指导学生怎么写作,另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修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修改扩大化,在每次作文初稿完成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认真的修改,并将同桌互改和小组合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别人和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文章的修改方向。最后,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反复修改中,学生将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并养成习惯,便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作文自然会越写越好。“教是为了不教”,此时收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我们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也会轻松不少。

㈣ 人人达标

作文讲评后,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进一步自改。对于及格、不及格的习作,师生面对面,手把手辅导,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提高。只要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比原来的习作提高了。哪怕有一点点提高都行,这就叫达标了。

㈤ 展览推荐

按理说,作文展览该不属作文评讲这个范畴了。但是,它是作文评讲的延续和深化。作文评讲了,修改了,提高了,就要把它的效果拿出来进行展览。甚至可以把同一个学生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进行对比展览,让大家看一下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不同。

对于作文特别好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推荐,发送到适合的刊物或报纸上发表,为学生创造一个提高作文的良好环境,真正推动学生作文的实质性进步!

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

邓州市穰东实验学校 孙萍 2012 .5

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 作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后讲评。对于一次完整的习作教学来说,作文讲评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是作文批改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作文训练过程的最后一环。作文讲评串起了本次作文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作文指导, 忽视了作文讲评, 结果学生不知道自己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得不到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 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改正和弥补。这样既激发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看重讲评,因为作前指导容易束缚学生。而作后讲评才是最好的指导。学生写完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好在哪里,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这才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仅要上好作文指导课, 更重要的是要上好作文讲评课,把它作为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那么,怎样抓好作文讲评教学呢?我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实践, 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做好讲评前的准备

往往,我们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在作文讲评时只好随意为之,不痛不痒说一通,蜻蜓点水评一下,这样对学生作文毫无帮助。作文讲

评应该做好充分的认真的准备。

1 用心批改学生的作文

通常,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溜一眼分数,便合上本了,顶多再看看评语便了事,很少有再读读作文,看看老师怎么给批改的。其实,我们只要讲究趣味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①圈画法 学生写了些好句子,用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词语,我捕捉到后,立即用红笔画上波浪线,圈上圆圈,在旁边简单的写上:“写得好”、“用得妙”等。

②启发法 对学生写的不好的地方,不一棒子打死。如某处写得不具体,就批上“当时的情况仅仅是这样吗?能再写清楚些吗?”对某个词用得不恰当,我不轻易改好,而是批上“想一想,换个什么词会更恰当?”对学生写的啰嗦的地方,我会批上“这里有必要反复强调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会比老师直接改上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收益会更大。

③鼓励法 一个醒目的赞词,一个鲜红的高分,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的作文,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我便大加鼓励:“这个地方写得很有趣”,作文稍有进步,我就热情地鼓舞他“你的作文其实一点也不比某某差,对自己要有信心呀”。

2 做好作文批改记录

①分门别类的记录一些典型的错别字和病句。在作文讲评课上,

把这些内容挑选汇编成为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的练习题,让学生找错、

改错,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的方法,养成书写正确

的习惯。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为学生的字词基本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更

有利于培养学生书面表达通顺流畅的习惯,锻炼他们良好的语感。

②摘录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学生的文章中常会闪现出一些精

彩的词句。这些妙词佳句常常来自他们的切身体会和真情流露。我们

在批改时可以记录下这样的词句,必要时还可以把语言环境记下来。

在作文讲评课上,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大家,学生一定会比欣赏名人佳

作更有兴趣,更能用心领悟,因为这是他们身边同学的作品,真实可

感。对于这些“妙语如珠”的同学来说,也会因为受到了表扬而备受

鼓舞。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会进一步扬长避短,形成良性循环。

③对学生作文的水平简略分出等级,并记录在册。如,可以记下

堪称佳作的作文题目、主要优点以及作者是谁,这样效果会更直观明

了,也便于为讲评课快速选择鉴赏的作文,为讲评做好系统准备。

④最后,作文批改记录中还应该对此次作文状况进行简单的小

结,通过对本次记录进行分析,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写出成

败得失,并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设想和努力方向。

3 精心选择讲评用的材料

讲评用的作文, 选择得恰当与否, 对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提高

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关系。每次讲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突出重点,

抓好讲评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改有方向。我选择的典型材料, 一

般不是那些太差的作文。因为太差的作文里的问题, 即使是一般水平

的学生, 也能发现, 对大多数同学没有多大帮助。我一般也不选择拔尖的, 因为对较好的文章, 同学们只能是称赞, 评议不起来。我大多是根据某次作文的重点要求, 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这样既有利于解决某次作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上好作文讲评课

如何讲评作文?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学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教师相机点评写法;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互改、自改。

下面结合我平时上的作文讲评课来具体谈一谈。

㈠ 回顾总结

1 回顾作文要求 评讲之初,先引导学生对上次作文进行回顾。这是做好作文评讲的关键! 在作文指导课上, 老师已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作文题目的含义, 明确了写作目的和要求, 确立了写作中心。讲评时, 教师要注重这一环节的再现, 使学生再次的审题,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题目的含义, 对照自己的作文是否选材正确, 是否把握住了写作中心。

2 总体评说作文情况 学生进行完每次作文之后,究竟如何,教师要及时反馈,使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提高,达到提高作文的真正目的。要凭借作文批改记录把学生这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以总结。如选材方面、组织语言方面,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自己作文情况有所把握,明确自己的作文好在哪儿,不足之处

有哪些。我对习作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层次,针对每次习作各个层次的区别做了较具体的解释,在评说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习作情况,明白到下次作文中如何提高,在哪方面提高。

3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评语 阅读习作评语是习作讲评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个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都对其本次作文情况以优点、不足、希望三方面做较为准确的评述。让学生读老师给的评语,说说老师给自己指出的优点是什么,下次习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以求学生在读评语中作文得到成长。

㈡ 交流欣赏

崔峦在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 既要比较概括地肯定全班同学作文的优点和进步, 又要充分地肯定一些同学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要使尽可能多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总评, 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还要通过优秀的习作、进步的习作, 当然这里更多的是一段话、几句话, 通过充分展示这些优秀的习作,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表扬要面向全体, 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 甚至要偏爱差生。通过讲评使学生看到成绩和进步, 更深切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写。同时, 能够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一种渴望。”

结合崔峦先生的指导,我在上讲评课时,有意将欣赏佳作扩大了范围。

1榜上有名 鼓励大多数学生

首先,张榜公布本次榜上有名的同学,我通常从最靓题目、最美

句子、最引人开头、最精妙结尾、最漂亮书写、最大进步等方面来设奖,大面积表扬学生,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佳作共赏 优秀习作范读交流

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来欣赏评析,要读出来,要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句美好的句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或段(包括教师的下水作文) 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欣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每次的优秀习作通过作者朗读或老师范读,让学生吸取别人的作文中的长处,边听边对照自己的作文。每朗读一篇文章或段落都要让学生进行评议。自由说说听了别人的作文自己吸取了哪些优点,也可针对某些地方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使其能够更加完美。

㈢ 修改习作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我们老师要想把每篇文章都细细修改,尤其是像我们学校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精力很有限,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我们能做到精批细改,又有多少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工夫同于虚掷”;再者,老师批改过细,包办太多,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来说,也是不太可取的,最好的修改办法是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于使他们达到自己能批改的目的,自己能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学会了修改,离写出好作文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修改是一篇成功作文的必要环节,修改是作文逐渐完美的重要手段,修改是我们学生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主动修改、乐于修改,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善于修改。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生机与勃勃活力,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得以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1指导修改 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段病,一般不整篇评改学生的病文,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堂课,解决一两个病句或段落,不要太多,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进行训练 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作文中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学生作文中,普遍地不会场面描写,课上创设一个场面,写;有同学的心理描写特别好,欣赏后,马上创设一个情景,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来做作文指导。

3集体评改 具体做法是:按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进行修改,(尽量回避本组学生的习作) 教师加强指导。

待学生批完之后,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及时给出评改意见。

4互批互改 在此过程中,要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给每个人一个辩论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体地位意识。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对第一类作文,可要求只作字词句修改,不做大的变动,使其保存原貌。对第二类作文,可要求学生只作部分修改,如开头不好的只修改开头,结尾不好的只修改结尾,中间不好的只修改中间。使其提高层次,进一步完善。对第三类作文,大多结构不够合理,应在详略上做些处理,详写突出主题的地方,略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以及确立思路,安排结构层次,对整个文章进行处理,使其具备较好的作文水平。

5 自批自改 通过互改,学生清楚了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进行修改,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与奖励。

我们上讲评课除了指导学生怎么写作,另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修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修改扩大化,在每次作文初稿完成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认真的修改,并将同桌互改和小组合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别人和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文章的修改方向。最后,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反复修改中,学生将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并养成习惯,便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作文自然会越写越好。“教是为了不教”,此时收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我们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也会轻松不少。

㈣ 人人达标

作文讲评后,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进一步自改。对于及格、不及格的习作,师生面对面,手把手辅导,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提高。只要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比原来的习作提高了。哪怕有一点点提高都行,这就叫达标了。

㈤ 展览推荐

按理说,作文展览该不属作文评讲这个范畴了。但是,它是作文评讲的延续和深化。作文评讲了,修改了,提高了,就要把它的效果拿出来进行展览。甚至可以把同一个学生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进行对比展览,让大家看一下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不同。

对于作文特别好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推荐,发送到适合的刊物或报纸上发表,为学生创造一个提高作文的良好环境,真正推动学生作文的实质性进步!

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

邓州市穰东实验学校 孙萍 2012 .5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32800字

四年级作文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张八郢初级中学 刘耀 内容摘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 教学 修改 细则 作文是学生的个性精神产品。作文的修改应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因此,中学生特别是教研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中学生,作文能力较低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并想方设法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新课标精神要求一切的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我以为,要改变中学生当下作文的弊端,要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要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应从学生一方着手,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同阅读教学相结合,重视作文技法的积累与训练 读写结合,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穿 因此,作文能力的提升应当以阅读积累作为基穿 1、加强阅读教学中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的总结归纳。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入选教材的课文,那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归纳典范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我们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同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纯理论性的写作知识的讲解应该是乏味的,强加给学生,无异于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有拔苗助长的反作用。但是我们语文教师结合具体作品去分析,去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一单元的典型作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总结归纳一两点相关写作技巧,并不难做到。如在《行道树》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对比写法与首尾照应的布局技巧;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授与学生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及插叙的巧设;在《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教授谋篇布局的技巧及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道理即在此。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技巧的积累,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才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2、尝试在课外类文阅读中进行修改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在单元教学结束后,选择一至两篇同本单元精读课文主题相关的类文进行补充阅读与创新训练。主题相关或相近,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拓展的阅读与训练,要开创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的同写作训练、写作修改联系起来。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实际效果。比如展示一篇文章,故意的藏“头”去“尾”,或者删掉中间有一定特色的句群或者段落,激励学生自己去补充完整。选择较好的学生作品师生一同修改,最后将原文展现,师生共同把握品味。此类训练注重灵活性,又有针对性,更有不能忽视的实效性。如在七年级上期第一单元作文教学时,我在课外选择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小思《蝉》作比较阅读,分析写法上与主题上的相同或不同。同时隐去文中描写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去摹写,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展示作品原文。这样,学生的兴趣高,而且也活学活用了一些心理描写的相关写作常识。一篇作文改什么,怎么改?类文练习为学生自主修改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重视教学过程指导,量化作文评改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是个系统的工程,更应该是个严谨的过程。我们努力倡导作文修改的多样化,乃至自主修改,不能忽视从布置至总结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应该为学生的作文创设一个参与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 1、开好头,即上好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是布置与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单元学习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写作要求,并认真的贯彻落实。可对相关的写作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对要求的作文训练作精要的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创作“下水文”,或者选读范文。一切让学生心中有“底”。为后面阶段的学生自主修改作强有力的铺垫。比如的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学时,我拟定写作要求如下:深入挖掘自我风采;增进同学相互间的了解;突出个性。写作知识点拨如下:语言通顺流畅,表情达意真实感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同时热情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应充分展示个性,要大胆发掘自己,以求写出创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强化过程,即重视学生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改,好文章从改中出。不管是学生的自主修改,或者生生互动修改,或者教师的批改,均应参照一定的标准而行。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制定既不拨高也不降低的作文批改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搞量化打分。作文批改细则应对学生有可操作性。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指导修改过程。修改过程运用好了,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我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拟定的评分细则表是: 项目 评分标准 权重(100) 特色加分(25) 卷面 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5 文面整洁美观(5) 字词句 无错别字、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0 生动、流畅,具有一定文采,有较好的句子或段落(5) 内容 真情实感、选材恰当 25 选材典型,生动(5) 结构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0 讲究布局谋篇技巧(5) 主题 合乎训练要求 30 主题鲜明、突出(5) 批语 3、结好尾,即上好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课。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可作典型评析。讲评课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正确的运用学习迁移规律,立足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提高。同时,重点辩证处理好三重关系。首先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要精讲多练,讲是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练。其次要准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药 最后更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宗旨。 三、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的利用作文讲评课,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发组织或教师指导组建优中差兼顾的互助组,选一学生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间互相影响,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的问题,运用交谈、了解的方式,或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一边指导,一边督促学生自己的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穿 同时教师也要更积极创建作文训练成果与资源的共享。可指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作品集,学期或学年搞展览。班干部每一次作文训练后办作文墙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历年或历届学生作品集。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作文修改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作文能力提高的成功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评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该实验教程学生作文训练安排中,课外三环节是基础,课内三环节是关键,而“评改”则是关键的关键。只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课堂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写的效果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生作文“评改”能力上体现。怎样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看法:

方法/步骤

1.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二、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3.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要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做好学生修改作文的领路人。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叶老在《书简•二》中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在其中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依赖性,从而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本人在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中一般分二步走。

第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步,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

4. 四、加强作文批改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教学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努力与标准的要求以及上级的要求是否相符,还存在着多大差距等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但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每次作文亲自批阅达上百本,或更多,全部批完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那么,作文的讲评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而让学生自己批阅或修改作文,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学生通过自改、互改等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了本次单元作文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经常处在作文修改的氛围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当堂让小组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习作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便于课堂上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也对学生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学生对批改的结果也很感兴趣,可将每次作文的得分记录下来,到期末来一个

总评。修改后的学生佳作或片段可通过各种途径(或张贴交流、或推荐到文学社刊、或投校报等)展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作文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常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是一项最为头痛的作业,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二三百字的作文却干巴巴的,毫不生动。修改作文则更是大难题,许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只能把几个错别字找出来,对于语句通顺与否,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等根本不知如何改,有的学生干脆不改,因为他压根不知道有什么不足,还欠缺些什么,该怎样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启发和激发修改作文兴趣。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正面鼓励为主。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前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讲述修改作文的意义,先以“师批生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多承认学生写的内容,尽量少改动一些;批语尽可能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使其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当学生根据教师启发性的批语修改自己文章后,特别要注意肯定改的比不改好,只有多改才能慢慢会改,让学生懂得只写不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改好一篇文章并不亚于写好一篇文章。只要学生能动手修改,就得肯定,暂不去计较修改得是否正确,让学生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习作成功的期望,激发习作动机,以推动修改作文能力和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让学生掌握修改要领,知道该如何去改。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要领。 (1)明确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一般顺序及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并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自评互评时参考利用。 (2)设计“病例文”。事先设计一、两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病例文”,根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师生一起逐项评改,以 “精批细改”的方式,为学生做书面上的讲解示范,渗透具体修改方法。做好对学生“改”文的示范,使学生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会运用有关批改符号。 (3)在多读中精心“自改”。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要求他们一句一句反复朗读初稿,仔细推敲,做到:在读中“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在读中“调”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多余的内容,在读中结合写作目标初步自查: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自改”完成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4)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交流。互改: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进行交换评改。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改。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互改前先分工:各个四人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分配修改的任务。组内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分别负责从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这四方面去评改(一人负责两项),写修改建议。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一名学生,从表达是否准确、详略是否得当这两方面去评改,找出好词句划上波浪线,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划上横线。而组内平时成绩差一

些,能力较弱的另一名学生,则选择圈出错别字及错标点,看卷面是否整洁这两项。每个人修改完、写完自己的修改建议后,要签上名字,以避免个别学生乱修改的情况发生,因为一切“有据可查”,所有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待组内所有人的作文全部经过四名同学的修改后,回到本人手中,根据作文后面的修改建议,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根据签名跟提出建议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作文即能保持学生自己的特色,又能融入别人的优点,让每个人的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分工互改,让所有的学生有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可做,也不会因为不会修改作文而造成太大的压力。在互改交流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别人的作文,博采众长,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改互改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从整体把握文章,查漏补缺,写上总评。在讲评时要大面积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选择改得好的文章,给大家讲评学习,使更多人享受成功的乐趣。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充分提高。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虽然有些好的文章是即兴写出的,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的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古到今,反复修改而写出好文章的事例不胜枚举。修改这可算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实用、很有效的窍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十)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中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 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作文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作、老师批”,“付出多、收效微”,“老师主、学生次”的习作评价现状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不少同学写好作文从不修改, 而老师面对一大堆作文本,对每一篇作文从标点、字词到句篇,从眉批到总评进行批改,总是尽心尽力,煞费苦心。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关心的只是分数,看完分数,便束之高阁。结果虽然费时劳神,收效却不大,从而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实,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要明确的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要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记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第二、让学生间互评互改。教师定期的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教师只评不改。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还可以把学生请

来当面点评。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再修改。关于习作的评分,实践告诉我们,简单地给学生评分、划等只能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唯有点评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到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具体要求如下

①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无病句、破句,重点对象描写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破句要修改,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反复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抓住特点,写真实。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将文章中出现错误的部分修改清楚,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和是否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通过集体学习,了解修改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集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如:

(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读给朋友听,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

其他还如先增后删法、分块诊断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第三步:集体修改作文,关键在引导。

让学生参与习作批改,首先必须以教师精细的批改作示范,为学生的自改、互改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先要老师示范引路。具体做法是:

1、把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有选择的选出几篇,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随时翻阅、随时欣赏,品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习作各一篇,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

2、教师把全班同学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习作或习作片段选出来,抄在小黑板上,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体讲评,进行详细地批改,同时结合学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习作批改前后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第四步:小组修改作文,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老师的示范批改,学生对批改习作的各个环节有了印象, 这时放手学生自改,学生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指导的过程。先把各种能力搭配好的每4个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批改一本习作。学生在批改前教师会加以指导,提出如下要求:

1、各小组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写字速度较快的做记录。初读,小组内同学整体感知,找出一读即出的问题和好的方面。细读,朗读的同学放慢速度,听的同学随时发问、随时修改,做好记录。品读,对发表的意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共同商讨,做出准确的修改建议。

2、写好眉批、尾批。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再共同修改,达成共识后誊在修改的习作本上。

3、各小组的同学签上名字,以便同学询问。学生批改时我会巡视指导,及时为学生解疑答

难。然后对学生批改的习作进行查阅,了解情况。

第五步:同桌修改,关键在“扶”。

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从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独立批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台阶,拾级而上,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习作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我又设计了一个“扶”的过程,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同桌同学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同样老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第六步:独自修改作文,关键时刻要放手。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步步训练,掌握了批改习作的方法,有了一点批改习作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批改了。到了这一步,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反复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至少改3遍,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愿组合批改誊在习作本上的习作。独自批改是学生修改习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可以长期受用,享用终身。

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我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我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一般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交给我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我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在作文修改课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学生学会了修改,对老师的评改则相应提高了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改中得以体现。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更非放任自流,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起始的自改示范,改后讲评,两次评分,都须精心设计,耐心启发,悉心指导。更要通过长期多样的训练,采用精批细改,精批粗改,面批面改,小组评改,学生分头批改和用电教媒体进行批改等形式。在评改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修改的习惯,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

古人说:“三分貌七分扮。”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学生“三分文章七分改”,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持;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作,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②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帮助学生修改作文,要注意的环节

1、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

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2、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我提倡七种修改方法:

示范法:范修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并归纳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从而悟出修改的方法。之后,便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病文“对症下药”。修改时,对修改困难大的学生,教师要个别指导。

诵读法:于作文中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情感不相称等表达方面的毛病,光看是不容易察觉的,只有运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的方法才能很快发现,才能动手把毛病治好。如:马进武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一进校园, 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当他朗读此句时, 总觉得别扭, 后经仔细思考, 认为“首先”与“第一个”保留其一, 避免重复. 又觉得用“富饶”来形容假山有些不妥, 改为用”造型新颖”更为合适. 修改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觉得流畅多了. 看来“耳朵”这个老师还真挺称职,把毛病都挑了出来。另外朗读自改法对于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③诵读修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冷却法:学生将写完的作文放下来,过几天再看就会发现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在开始写作文时,往往对其中的观点、人物、事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头脑摆脱不了当时满以为不错的见解和情节,无法与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冷静下来,加之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活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时修改就会发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如:学习了《锡林格勒大草原》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以歌词作结尾,反映小牧民愉快的心情,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开头和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呀吹向我们……‟,为结尾的文章,来表达心情,吸引读者。《南京长江大桥》以描写天气作衬托,以毛主席诗词用结尾,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和煦的阳光,凉爽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春色关不住,欢声笑语出墙来”,“紫丁香,开紫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在那绿叶衬托下,散发清香笑哈哈”等构思新颖,用词准确的好句子,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写完立即修改是一个好方法,而过一段时间返回头来修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修改方法。通过再次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也进一步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

互评法: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如: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

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再加上小作者的辩解,老师因势利导,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讲评法:师讲评要精,具有代表性。先设计下表,进行具体讲评。

错误类型 例句 分析原因 修改方法 类似病句

用词不当 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此句中“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用替换符号“幅”换“副”。 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其中错误类型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例句是学生作文中的原句,分析原因和修改方法是这次讲评的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类似病句则是让学生在讲评后自查,是否自己的作文还存在着这样的不足。依照此表,进行讲评,学生积极性提高,记忆深刻,思维活跃。

3、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知识。教师要“适当指点”学生学习自改。所谓“适当指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如:“……长的矮矮的,瘦瘦的,黑黑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原句改成“身材不高,黑黑瘦瘦的”这样,语气更顺些。或“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如:“……爷爷既勤快又干净。”原文可把“既”换成“手脚”;在“干净”前置“爱”。或“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或“互批互改”,让学生同桌间、朋友间或分成小组相互批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或“面批面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

4、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课标》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沟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三、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如:一个学生再写歌颂各名族大团结的习作里这样写道:“……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他用歌词开头这很好,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他写的歌词内容太多,这时就告诉他歌词内容不必写得太多。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同时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

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

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⑤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

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87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

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 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 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 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 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 ,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 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 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 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 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 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 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 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 ,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 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 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 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 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

既可消除学生 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 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

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 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 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 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 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 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 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 。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 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 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 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 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 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 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 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 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91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

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

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 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 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 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平时丰富积累奠定写作基础;课堂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感受成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是很重要的。

说明式课例范文推荐:《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2013-11-21 13:38:44)

转载

▼ 标签:

课例研究

课例

说明式

文本

教育 分类: 教科研成果表述与写作 一、首页

1、正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

2、副标题:《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

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需求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

四、单元教学要求页

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 “学生的亲身感受”。 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 周长" 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课前谈话。

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

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

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

(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 周长)

2、描一描。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

汇报,小结。

3、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

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 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1)拿出剪下的图片。

(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方法,小结。

(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 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学生想办法完成。

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沿着边线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教学媒介:

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

2、通过Inter 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

六、教学实录页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游戏)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

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

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

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

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 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 ……

板书:沿边线

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

生齐答:想!

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 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 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 (你真思考问题)

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

生齐答:可以。

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

(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

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

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

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

……

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

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二、 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

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

生:周长。

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

学生齐答:能!

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

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

学生齐答:会!

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

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 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

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

学生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1: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4:我在剪下的图片上找到了周长

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

……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想一想。

师:看来什么问题都难不住大家,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纷纷举手。

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

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

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师:说得太好了。像第一个和第三个那样没有连接上的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 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师:我们会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又会摸一摸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其实呀,我们还可以知道周长的具体长度呢。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测量周

长,在测量之前注意三点要求:(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操作要求)

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周长。

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

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能知道了它的周长了 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一条边是一样的 ……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我们在实际的测量中要根

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这样会更简便、快捷。

四、 深化练习,应用周长

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利用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 五、 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

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愿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教学反思页: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

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会赛跑开始,通过“小调皮”和“小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周、不规则的纸的一周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

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精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在开始的几次试讲中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准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方去了。同时,教学语言的精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

标。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每次试教都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让学生知道了“一周”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专业引领页

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 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 。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

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 、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 (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 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 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 具有问题性、情境性,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 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

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 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 属于什么课型? 激励强化行为如何? 规范行为怎样? 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 主要优缺点等 2、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张八郢初级中学 刘耀 内容摘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 教学 修改 细则 作文是学生的个性精神产品。作文的修改应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因此,中学生特别是教研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中学生,作文能力较低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并想方设法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新课标精神要求一切的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我以为,要改变中学生当下作文的弊端,要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要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应从学生一方着手,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同阅读教学相结合,重视作文技法的积累与训练 读写结合,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穿 因此,作文能力的提升应当以阅读积累作为基穿 1、加强阅读教学中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的总结归纳。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入选教材的课文,那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归纳典范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写作借鉴。我们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我们的教学行为如同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纯理论性的写作知识的讲解应该是乏味的,强加给学生,无异于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有拔苗助长的反作用。但是我们语文教师结合具体作品去分析,去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一单元的典型作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总结归纳一两点相关写作技巧,并不难做到。如在《行道树》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对比写法与首尾照应的布局技巧;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授与学生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及插叙的巧设;在《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教授谋篇布局的技巧及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道理即在此。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技巧的积累,学生作文的自主修改才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2、尝试在课外类文阅读中进行修改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在单元教学结束后,选择一至两篇同本单元精读课文主题相关的类文进行补充阅读与创新训练。主题相关或相近,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拓展的阅读与训练,要开创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的同写作训练、写作修改联系起来。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实际效果。比如展示一篇文章,故意的藏“头”去“尾”,或者删掉中间有一定特色的句群或者段落,激励学生自己去补充完整。选择较好的学生作品师生一同修改,最后将原文展现,师生共同把握品味。此类训练注重灵活性,又有针对性,更有不能忽视的实效性。如在七年级上期第一单元作文教学时,我在课外选择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小思《蝉》作比较阅读,分析写法上与主题上的相同或不同。同时隐去文中描写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去摹写,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展示作品原文。这样,学生的兴趣高,而且也活学活用了一些心理描写的相关写作常识。一篇作文改什么,怎么改?类文练习为学生自主修改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重视教学过程指导,量化作文评改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是个系统的工程,更应该是个严谨的过程。我们努力倡导作文修改的多样化,乃至自主修改,不能忽视从布置至总结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应该为学生的作文创设一个参与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 1、开好头,即上好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作文教学的第一节课是布置与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单元学习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写作要求,并认真的贯彻落实。可对相关的写作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对要求的作文训练作精要的点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创作“下水文”,或者选读范文。一切让学生心中有“底”。为后面阶段的学生自主修改作强有力的铺垫。比如的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学时,我拟定写作要求如下:深入挖掘自我风采;增进同学相互间的了解;突出个性。写作知识点拨如下:语言通顺流畅,表情达意真实感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同时热情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应充分展示个性,要大胆发掘自己,以求写出创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强化过程,即重视学生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改,好文章从改中出。不管是学生的自主修改,或者生生互动修改,或者教师的批改,均应参照一定的标准而行。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制定既不拨高也不降低的作文批改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搞量化打分。作文批改细则应对学生有可操作性。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指导修改过程。修改过程运用好了,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我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拟定的评分细则表是: 项目 评分标准 权重(100) 特色加分(25) 卷面 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5 文面整洁美观(5) 字词句 无错别字、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0 生动、流畅,具有一定文采,有较好的句子或段落(5) 内容 真情实感、选材恰当 25 选材典型,生动(5) 结构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0 讲究布局谋篇技巧(5) 主题 合乎训练要求 30 主题鲜明、突出(5) 批语 3、结好尾,即上好作文训练后的讲评课。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可作典型评析。讲评课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正确的运用学习迁移规律,立足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提高。同时,重点辩证处理好三重关系。首先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要精讲多练,讲是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练。其次要准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药 最后更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宗旨。 三、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的利用作文讲评课,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发组织或教师指导组建优中差兼顾的互助组,选一学生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间互相影响,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的问题,运用交谈、了解的方式,或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一边指导,一边督促学生自己的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穿 同时教师也要更积极创建作文训练成果与资源的共享。可指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作品集,学期或学年搞展览。班干部每一次作文训练后办作文墙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历年或历届学生作品集。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作文修改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作文能力提高的成功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评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该实验教程学生作文训练安排中,课外三环节是基础,课内三环节是关键,而“评改”则是关键的关键。只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课堂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写的效果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生作文“评改”能力上体现。怎样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看法:

方法/步骤

1.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二、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3.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要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做好学生修改作文的领路人。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叶老在《书简•二》中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在其中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依赖性,从而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本人在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中一般分二步走。

第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步,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

4. 四、加强作文批改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教学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努力与标准的要求以及上级的要求是否相符,还存在着多大差距等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但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每次作文亲自批阅达上百本,或更多,全部批完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那么,作文的讲评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而让学生自己批阅或修改作文,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学生通过自改、互改等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了本次单元作文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经常处在作文修改的氛围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当堂让小组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习作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便于课堂上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也对学生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学生对批改的结果也很感兴趣,可将每次作文的得分记录下来,到期末来一个

总评。修改后的学生佳作或片段可通过各种途径(或张贴交流、或推荐到文学社刊、或投校报等)展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作文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常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是一项最为头痛的作业,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二三百字的作文却干巴巴的,毫不生动。修改作文则更是大难题,许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只能把几个错别字找出来,对于语句通顺与否,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等根本不知如何改,有的学生干脆不改,因为他压根不知道有什么不足,还欠缺些什么,该怎样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启发和激发修改作文兴趣。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正面鼓励为主。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前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讲述修改作文的意义,先以“师批生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多承认学生写的内容,尽量少改动一些;批语尽可能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使其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当学生根据教师启发性的批语修改自己文章后,特别要注意肯定改的比不改好,只有多改才能慢慢会改,让学生懂得只写不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改好一篇文章并不亚于写好一篇文章。只要学生能动手修改,就得肯定,暂不去计较修改得是否正确,让学生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习作成功的期望,激发习作动机,以推动修改作文能力和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让学生掌握修改要领,知道该如何去改。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要领。 (1)明确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一般顺序及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并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自评互评时参考利用。 (2)设计“病例文”。事先设计一、两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病例文”,根据本次习作具体要求,师生一起逐项评改,以 “精批细改”的方式,为学生做书面上的讲解示范,渗透具体修改方法。做好对学生“改”文的示范,使学生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会运用有关批改符号。 (3)在多读中精心“自改”。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要求他们一句一句反复朗读初稿,仔细推敲,做到:在读中“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在读中“调”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多余的内容,在读中结合写作目标初步自查: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自改”完成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4)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交流。互改: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进行交换评改。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改。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互改前先分工:各个四人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分配修改的任务。组内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分别负责从作文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这四方面去评改(一人负责两项),写修改建议。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一名学生,从表达是否准确、详略是否得当这两方面去评改,找出好词句划上波浪线,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划上横线。而组内平时成绩差一

些,能力较弱的另一名学生,则选择圈出错别字及错标点,看卷面是否整洁这两项。每个人修改完、写完自己的修改建议后,要签上名字,以避免个别学生乱修改的情况发生,因为一切“有据可查”,所有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待组内所有人的作文全部经过四名同学的修改后,回到本人手中,根据作文后面的修改建议,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根据签名跟提出建议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作文即能保持学生自己的特色,又能融入别人的优点,让每个人的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分工互改,让所有的学生有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可做,也不会因为不会修改作文而造成太大的压力。在互改交流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别人的作文,博采众长,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改互改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从整体把握文章,查漏补缺,写上总评。在讲评时要大面积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选择改得好的文章,给大家讲评学习,使更多人享受成功的乐趣。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充分提高。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虽然有些好的文章是即兴写出的,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的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古到今,反复修改而写出好文章的事例不胜枚举。修改这可算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实用、很有效的窍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十)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中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 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作文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作、老师批”,“付出多、收效微”,“老师主、学生次”的习作评价现状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不少同学写好作文从不修改, 而老师面对一大堆作文本,对每一篇作文从标点、字词到句篇,从眉批到总评进行批改,总是尽心尽力,煞费苦心。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关心的只是分数,看完分数,便束之高阁。结果虽然费时劳神,收效却不大,从而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实,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要明确的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要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记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第二、让学生间互评互改。教师定期的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教师只评不改。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还可以把学生请

来当面点评。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再修改。关于习作的评分,实践告诉我们,简单地给学生评分、划等只能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唯有点评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明确修改要求,教给修改符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到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生动,即先求“通”再求其“好”。具体要求如下

①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无病句、破句,重点对象描写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破句要修改,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反复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抓住特点,写真实。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将文章中出现错误的部分修改清楚,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和是否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通过集体学习,了解修改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集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如:

(2)请教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别人却容易发现。所以,可经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给同学看,读给朋友听,发现问题互相研究,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还可向老师请教。

其他还如先增后删法、分块诊断法,比较法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改热情的好方法。 第三步:集体修改作文,关键在引导。

让学生参与习作批改,首先必须以教师精细的批改作示范,为学生的自改、互改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先要老师示范引路。具体做法是:

1、把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有选择的选出几篇,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随时翻阅、随时欣赏,品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习作各一篇,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

2、教师把全班同学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习作或习作片段选出来,抄在小黑板上,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体讲评,进行详细地批改,同时结合学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习作批改前后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第四步:小组修改作文,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老师的示范批改,学生对批改习作的各个环节有了印象, 这时放手学生自改,学生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指导的过程。先把各种能力搭配好的每4个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批改一本习作。学生在批改前教师会加以指导,提出如下要求:

1、各小组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写字速度较快的做记录。初读,小组内同学整体感知,找出一读即出的问题和好的方面。细读,朗读的同学放慢速度,听的同学随时发问、随时修改,做好记录。品读,对发表的意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共同商讨,做出准确的修改建议。

2、写好眉批、尾批。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再共同修改,达成共识后誊在修改的习作本上。

3、各小组的同学签上名字,以便同学询问。学生批改时我会巡视指导,及时为学生解疑答

难。然后对学生批改的习作进行查阅,了解情况。

第五步:同桌修改,关键在“扶”。

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习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从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独立批改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台阶,拾级而上,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习作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我又设计了一个“扶”的过程,让同桌合伙完成一篇习作的批改,同桌同学按照已经掌握的几种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把握不准的请教老师,改得尽善尽美后签上大名。同样老师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第六步:独自修改作文,关键时刻要放手。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步步训练,掌握了批改习作的方法,有了一点批改习作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批改了。到了这一步,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反复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至少改3遍,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愿组合批改誊在习作本上的习作。独自批改是学生修改习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可以长期受用,享用终身。

在所有的修改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比做记号,要暴露修改过程,让我了解其思维变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我要求学生习作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写一行空一行。一般要求学生写好后认真修改,但也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因此,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清楚、工整,改得能够让人看清、看懂,切不可乱涂乱改。这样,交给我的作文都是不经过誊清的,我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是怎么修改的,便于讲评、分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反思习作的修改过程,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我修改习作的信心与能力。

在作文修改课上,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学生学会了修改,对老师的评改则相应提高了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改中得以体现。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更非放任自流,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起始的自改示范,改后讲评,两次评分,都须精心设计,耐心启发,悉心指导。更要通过长期多样的训练,采用精批细改,精批粗改,面批面改,小组评改,学生分头批改和用电教媒体进行批改等形式。在评改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修改的习惯,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

古人说:“三分貌七分扮。”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学生“三分文章七分改”,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持;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作,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②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帮助学生修改作文,要注意的环节

1、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

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2、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我提倡七种修改方法:

示范法:范修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并归纳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从而悟出修改的方法。之后,便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病文“对症下药”。修改时,对修改困难大的学生,教师要个别指导。

诵读法:于作文中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情感不相称等表达方面的毛病,光看是不容易察觉的,只有运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的方法才能很快发现,才能动手把毛病治好。如:马进武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一进校园, 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当他朗读此句时, 总觉得别扭, 后经仔细思考, 认为“首先”与“第一个”保留其一, 避免重复. 又觉得用“富饶”来形容假山有些不妥, 改为用”造型新颖”更为合适. 修改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觉得流畅多了. 看来“耳朵”这个老师还真挺称职,把毛病都挑了出来。另外朗读自改法对于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③诵读修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冷却法:学生将写完的作文放下来,过几天再看就会发现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在开始写作文时,往往对其中的观点、人物、事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头脑摆脱不了当时满以为不错的见解和情节,无法与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冷静下来,加之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活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时修改就会发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如:学习了《锡林格勒大草原》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以歌词作结尾,反映小牧民愉快的心情,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开头和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呀吹向我们……‟,为结尾的文章,来表达心情,吸引读者。《南京长江大桥》以描写天气作衬托,以毛主席诗词用结尾,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和煦的阳光,凉爽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春色关不住,欢声笑语出墙来”,“紫丁香,开紫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在那绿叶衬托下,散发清香笑哈哈”等构思新颖,用词准确的好句子,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写完立即修改是一个好方法,而过一段时间返回头来修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修改方法。通过再次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也进一步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

互评法: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如: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

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再加上小作者的辩解,老师因势利导,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讲评法:师讲评要精,具有代表性。先设计下表,进行具体讲评。

错误类型 例句 分析原因 修改方法 类似病句

用词不当 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此句中“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用替换符号“幅”换“副”。 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其中错误类型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例句是学生作文中的原句,分析原因和修改方法是这次讲评的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类似病句则是让学生在讲评后自查,是否自己的作文还存在着这样的不足。依照此表,进行讲评,学生积极性提高,记忆深刻,思维活跃。

3、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知识。教师要“适当指点”学生学习自改。所谓“适当指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如:“……长的矮矮的,瘦瘦的,黑黑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原句改成“身材不高,黑黑瘦瘦的”这样,语气更顺些。或“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如:“……爷爷既勤快又干净。”原文可把“既”换成“手脚”;在“干净”前置“爱”。或“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或“互批互改”,让学生同桌间、朋友间或分成小组相互批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或“面批面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

4、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课标》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沟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三、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如:一个学生再写歌颂各名族大团结的习作里这样写道:“……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他用歌词开头这很好,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他写的歌词内容太多,这时就告诉他歌词内容不必写得太多。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同时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

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

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⑤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

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87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

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自己知道这么修改作文,才能更快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 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 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 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 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 ,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 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 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 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 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 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 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 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 ,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 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 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 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如下:

附图{图}

附图{图}

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 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 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 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 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 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 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 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

既可消除学生 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 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

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 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 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 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 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 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 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 。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 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 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 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 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 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 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 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 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长泰武安中心小学 郑茂元 发表时间:2014/2/28 8:31:42 来源:长泰教育局 访问次数:1591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谓“诗文不厌改,佳作苦心来。”讲的也是这一点。然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能在作文之后有意识地认真修改自己文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对于老师呕心沥血详批细改出来的劳动成果,也

只是看一眼分数,或者最多是马马虎虎地看一下教师批语,很少有同学能认真、仔细地去理解、体会老师对自己作文好坏之处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评改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的赏析、评改能力相当薄弱。其实,作文评改是指导作文的延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一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作文评改认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能力,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一、更新师生评改观念

首先,“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四个环节,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的提高阶段。一篇好作文的诞生,往往是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据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了七遍;我国诗人贾岛也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修改”环节不能忽视。

其次,“改”是一种能力。“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参加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自己修改的实践中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这是老师任何详批细改的“苦干”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转变评改观念,把功夫多花到指导学生“自能改文”这一方面。

二、激发学生自改兴趣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名人范例,说明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的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修改了七次。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常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看一看,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文章历来被人们所称赞。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现在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其修改作文而写的。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此文

时,将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原稿复印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明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还能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2、创造氛围,培植兴趣。为了营造自改作文的愉快氛围,笔者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1)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2)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用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3)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一样。我们要“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后,要多读几遍,发现有不通、不顺或者欠妥贴的地方,要一一加以纠正”(贾志敏)。从老师的评改示范(扶),到师生集体共评(半扶半放),最后达到让学生互评、自评(放),进行训练指导。这一点,我觉得武夷山实小赖彩英老师的“三读评改法”(《福建教育》2006.8)等已经为我们详细地做出了介绍,提供了课型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环节是:

(一)示范评改,引导评价。

1、选择典型习作展示。

2、介绍“三读评改法”。一读,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二读,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三读,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学生按照“三读评改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二)分组讨论,模仿评价。

出示学生例文2,学生分组评改例文。

(三)同桌互改,体验成功。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做修改。将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出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四)自主修改,激情延伸。

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既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获得“自能改文”的能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坚持常规训练,形成自改能力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平时必须把阅读、写作、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练”合一。

1、重视阅读教学,倡导“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到每一个词、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注意体会文章的条理结构及前后内容联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赏析水平。

2、课内课外两条线,有写必改

坚持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每次习作,除了集体修改范例外,还要根据大小作文的不同份量、要求、内容采取同桌互改,老师抽查面改等多种方式,做到有写必改,使写作和改作成为常规训练,从而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作文后修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自能作文”,还要“自能改文”、创造美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水平。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 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 结合,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加强写作技巧的积累;制定出作文评改的量化细则,把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相结合;创设丰富的师生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对学生作文修 改能力的培养,达到迅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平时丰富积累奠定写作基础;课堂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感受成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是很重要的。

说明式课例范文推荐:《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2013-11-21 13:38:44)

转载

▼ 标签:

课例研究

课例

说明式

文本

教育 分类: 教科研成果表述与写作 一、首页

1、正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

2、副标题:《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

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需求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

四、单元教学要求页

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 “学生的亲身感受”。 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 周长" 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 周长" 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课前谈话。

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

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

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

(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 周长)

2、描一描。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

汇报,小结。

3、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

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 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1)拿出剪下的图片。

(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方法,小结。

(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 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学生想办法完成。

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沿着边线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教学媒介:

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

2、通过Inter 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

六、教学实录页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游戏)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

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

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

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

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 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 ……

板书:沿边线

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

生齐答:想!

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 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 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 (你真思考问题)

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

生齐答:可以。

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

(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

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

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

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

……

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

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二、 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

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

生:周长。

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

学生齐答:能!

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

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

学生齐答:会!

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

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 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

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

学生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1: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4:我在剪下的图片上找到了周长

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

……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想一想。

师:看来什么问题都难不住大家,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纷纷举手。

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

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

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师:说得太好了。像第一个和第三个那样没有连接上的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 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师:我们会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又会摸一摸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其实呀,我们还可以知道周长的具体长度呢。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测量周

长,在测量之前注意三点要求:(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操作要求)

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周长。

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

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能知道了它的周长了 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一条边是一样的 ……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我们在实际的测量中要根

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这样会更简便、快捷。

四、 深化练习,应用周长

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利用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 五、 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

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愿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教学反思页: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

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会赛跑开始,通过“小调皮”和“小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周、不规则的纸的一周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

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精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在开始的几次试讲中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准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方去了。同时,教学语言的精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

标。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每次试教都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让学生知道了“一周”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专业引领页

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 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 。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

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 、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 (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 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 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 具有问题性、情境性,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 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

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 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 属于什么课型? 激励强化行为如何? 规范行为怎样? 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 主要优缺点等 2、

活力作文策略作文8100字

六年级作文

“活力作文” 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

——高密市夏庄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探索出了许多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但是毋庸置疑,我们的作文教学仍旧处在“少、差、慢、费”的困境中。我认为目前作文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与我们所期待的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也还是头顶着新课改的光环但却依然蹒跚走着老路,平时教学生读读课外书,写写日记,搞几个活动让学生练练笔等,甚至有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背优秀作文,可是结果并不令我们自己满意,教师费劲心思,学生却在我们的操练中渐渐失去了灵性,变得比较麻木。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只能唉声叹气,但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扯西拉,胡编乱造。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在新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迅速让习作课堂活了起来。师生情谊浓浓, 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呈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而如何让我们的写作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学生愿写、乐写的良好局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夏庄镇地处农村,大部分老师具有应试思想,平日作文课流于形式,效果更可想而知了!考试时阅卷教师往往缩小作文分数差距,导致教师

和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幻觉,认为平时不重视作文,考场上依旧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有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处于应付状态,简单机械的让学生仿写或背作文,竟不知如何教学生作文了。于是自2012年9月以来,我校进行了《“活力作文”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这一语文课题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学生“活力作文”教学之路,赋予作文教学以新的灵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论为依据,侧重于实际应用,注重操作功能。实验的目的是计划和实施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植根于生活土壤里的作文教学措施,解除初中生封闭狭窄的生活困扰,沟通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坚持以下三个开放的思想:

首先,教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开放。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的,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让学生牢记习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其次,作文内容开放。提倡学生“我以我眼看世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组织

过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物,获得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达到学生习作有话可说,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发表某种意见的议论文;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都可以采用。此外,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日记、周记,记读书笔记,编辑作文选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再次,训练角度开放。在教学中老师们独辟新径,从初一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初二、初三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总体上看活力作文教学解决了初中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不再没啥可写,真正成为了习作的主人。

三、课题的界定

活力作文有别于封闭僵化的传统作文。活力作文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作文,即习作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文学练笔、习作发表等来进行。

活力作文教学在狭义上可以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从课堂教学题材

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从课堂师生关系来说,它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养料。活力作文教学可以体现在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反馈、评价上开放,也可以体现在题材、体裁,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使作文教学形成一种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

初中作文教学应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作文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活力。教材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大胆地改革写作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使我们的课堂永远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活力作文教学着力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消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由于写作内容自由、表情达意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远离规矩,充满超越,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还原了习作“童心、童语、童真”的正宗本色,展示个性,富有鲜活气息的优秀习作将脱颖而出。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表现。创新性是活力作文教学的核心。

活力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是前后辐射;从空间上来说是从校内向校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来说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全时空开放,这是和封闭式教学的显著不同点。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写作实质上是用母语对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进行书面表述。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深刻的联系,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语文,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的

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交流出发,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广泛地吸收知识营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发展学生习作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活力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寓教于活动中。活力作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紧跟时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五结合”:即作文与做人相结合;小作文与大作文相结合;课内习作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教师详批与略批相结合。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个案研究法: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次教学研讨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文献资料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

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教师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经验总结法。及时将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等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相关的案例、总结、论文等材料。

五、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三阶段:

1、准备阶段(12年9月1日一10月8 日):准备材料,为研究课题打好基础。

2、实施阶段(12年10月9日至14年5月30 日 ):将研究活动落实在个人的备课、上课、反思环节。撰写中期报告。录制课例等。

3、总结阶段(14年6月1日—14年7月30日):将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六、提高学生作文活力的有效策略

㈠、提高师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抛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做法,积极构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作文中主动地表现自己。

充分激发主动性。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被动和强制状态。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时空,让学生观察生活,发散思维,放飞写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感悟人生,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

写作的主动性。

努力培养真诚性。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实,写自己”的作文意识。“求真”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放手鼓励个性化。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有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㈡、把作文批改专利还给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批改,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须运用的一种手段。批改作文,不是单纯地为着改通顺,使一篇作文完美,而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批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1、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修改作文过程,应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了文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这样,学生自然会得益、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把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学生是蕴藏自改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去积极发掘,去指导、去引路。要把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改,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参与改评。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2、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自改和互评互改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⑴教师指导学生自改

复看审核。写完了应从头到尾看一遍,学生自己审核自己修改,往往一遍不够,可看两遍、三遍。以便查出错用标点、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

朗读检验。“不但要看,还要念”。通过念,来检验一下写出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出声朗读,便不难发现读来拗口、听来别扭的语言,以及漏字、停顿不当、乱用标点、字迹不清等毛病。 比较推敲。如果觉得这个地方需要修改,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办法,经过比较选一个。用老话说,这就叫“推敲”。另外,还可与同题文章作比较,去发现自己文中的问题。

师批生改。由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上评语,标上批改符号,然后把作文还给学生,让学生细看老师的批语和修改符号,体现自己作文的毛病在哪里,然后自己进行修改。

⑵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改

教师“当面改”是其“有效的办法”。师生共同研究修改习作,对其中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指出,然后,彼此决定怎样修改。由于学生经过了积极思考,“自己悟出,印象最深刻”。

⑶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互评互改。限于学生个人水平,文章中的毛病往往看不出,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共同磋商作文。我在此方面正努力尝试,获得较好的效果。

①分小组,让学生互相评改,唤取学生兴趣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 ,并分别签名。互改互评具有新鲜感,是唤取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

②教方法,让学生会改,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欢乐 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

先让同学们互评互改,再由老师检查批改情况。当然,在这当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批改方法要进行指导。

这样一来,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批语。每一次学生互评互改后,都让学生挑上几篇好的习作,班级交流,并适时加以点评,加以鼓励,让他们自己向学校文学社及各报刊杂志投稿。学生这时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当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与成就感交集在一起时,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而对某一事物的自信,可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

兴趣。产生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欢乐,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每一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都将使学生的作文每有一个升华过程。这也正是作文教学所必需的。

㈢、适时、恰当进行点拨,让“活力作文”课堂精彩纷呈

1、观察时点拨——帮助学生丰富素材

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写观察作文,教师更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素材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这时的点拨,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经验,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2、选材中点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教师在学生选材时的点拨,要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取材和构思。如习作《值得自己敬佩的一个人》,既可写捐资助学的人,也可写孝顺老人的人,还可写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等。

3、动笔前点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

作文应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教师的点拨应该让学生知道:真——内容要真实,情感要真诚。

4、展评中点拨——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再让学生小组议一议、改一改。优秀的习作,既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点,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找出不足之出,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好上加好。后进生的作文,要让学生用“放大镜”找“闪光点”,再帮助该同

学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以免挫伤后进生习作的信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优点以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加以指导,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精彩纷呈的习作课锦上添花

1、传统的作文教学训练形式单调划一,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空洞的讲解,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信息技术使得作文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教师的教法可以随机应变,指导灵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积淀了文化素养,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理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帮助学生获取多方信息,拓展视野,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就会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都觉得有内容可写,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我个人以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得作文教学告别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了。我将继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教育的资源。

㈤、重视命题,诱发情感,畅所欲言快乐作文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只有作

文题目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因此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扬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就是要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写作,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表现自我,表现个性。总之,教者要为学生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创造条件和机遇,让个性作文走进学生,让作文有学生自己的烙印和影子。

㈥、激励评价,增强信心,习作之花绽放枝头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初中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比方说,好的作文可以得优秀,经修改后,可以得优秀加☆。即使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后一篇写得比前一篇有进步了,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班中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我们可适当给予修改,让他们向各级报刊报刊上投稿,不管是否录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都会高涨。

写作的成功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来之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对作文成功的体验。只有当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

学才能真正的实现那句老话:“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才能使学生日常写作中被激发和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得以持续和巩固,使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感,从而使其写作能力日益达到“更上层楼”的境地。

七、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扫除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活力作文”研究前,喜欢写作的学生仅占3.5%,害怕写作的占71.8%,,厌恶写作的占24.7%;现在,喜欢写作的学生占80.6%,害怕写作的占12.5%,厌恶写作的占6.9%。

(二)实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作文教学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就达22篇。活力作文教学研究,将不同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观。其他教师的观念和研究的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课题研究后,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组织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即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给学校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三)成立了雏鹰文学社,积极主办校级刊物《绿夏报》,营造了校园浓厚的文学习作氛围。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并有107人次获奖。实验教师撰写的作文教学的随笔、论文多篇获奖或发表,栾心忠老师被中国阅读学会评为“全国快速作文优秀实验教师”。

八、反思与总结

(一)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教改实践意义:

一是帮助语文组全体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形成了活力四射的崭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活力作文”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师生,研究的行为发生在师生身上,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落实到师生双方面,这样的教学研究,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发展,作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是教研组建设得以加强,教研实效得以提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变革僵化呆板的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尽管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写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充满激情的创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学生仍旧没有完全放开,主动写作仍受观念、时间等的限制,这就提醒我将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不断地研究、总结、再实践,让课题更具可操作性、成效性。只要我坚持这样做, 我的活力作文教学课堂一定会活力四射,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学生一定会打开心灵的窗扉,在写作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令人欣慰的累累硕果。

“活力作文” 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

——高密市夏庄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探索出了许多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但是毋庸置疑,我们的作文教学仍旧处在“少、差、慢、费”的困境中。我认为目前作文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与我们所期待的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也还是头顶着新课改的光环但却依然蹒跚走着老路,平时教学生读读课外书,写写日记,搞几个活动让学生练练笔等,甚至有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背优秀作文,可是结果并不令我们自己满意,教师费劲心思,学生却在我们的操练中渐渐失去了灵性,变得比较麻木。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只能唉声叹气,但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扯西拉,胡编乱造。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在新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迅速让习作课堂活了起来。师生情谊浓浓, 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呈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而如何让我们的写作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学生愿写、乐写的良好局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夏庄镇地处农村,大部分老师具有应试思想,平日作文课流于形式,效果更可想而知了!考试时阅卷教师往往缩小作文分数差距,导致教师

和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幻觉,认为平时不重视作文,考场上依旧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有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处于应付状态,简单机械的让学生仿写或背作文,竟不知如何教学生作文了。于是自2012年9月以来,我校进行了《“活力作文”让习作之花绽放枝头》这一语文课题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学生“活力作文”教学之路,赋予作文教学以新的灵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论为依据,侧重于实际应用,注重操作功能。实验的目的是计划和实施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植根于生活土壤里的作文教学措施,解除初中生封闭狭窄的生活困扰,沟通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坚持以下三个开放的思想:

首先,教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开放。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的,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让学生牢记习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其次,作文内容开放。提倡学生“我以我眼看世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组织

过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物,获得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达到学生习作有话可说,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发表某种意见的议论文;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都可以采用。此外,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日记、周记,记读书笔记,编辑作文选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再次,训练角度开放。在教学中老师们独辟新径,从初一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初二、初三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总体上看活力作文教学解决了初中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不再没啥可写,真正成为了习作的主人。

三、课题的界定

活力作文有别于封闭僵化的传统作文。活力作文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作文,即习作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文学练笔、习作发表等来进行。

活力作文教学在狭义上可以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从课堂教学题材

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从课堂师生关系来说,它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养料。活力作文教学可以体现在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反馈、评价上开放,也可以体现在题材、体裁,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使作文教学形成一种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

初中作文教学应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作文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活力。教材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大胆地改革写作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使我们的课堂永远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活力作文教学着力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消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由于写作内容自由、表情达意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远离规矩,充满超越,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还原了习作“童心、童语、童真”的正宗本色,展示个性,富有鲜活气息的优秀习作将脱颖而出。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表现。创新性是活力作文教学的核心。

活力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是前后辐射;从空间上来说是从校内向校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来说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和操作实践辐射。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全时空开放,这是和封闭式教学的显著不同点。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写作实质上是用母语对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进行书面表述。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深刻的联系,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语文,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的

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交流出发,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广泛地吸收知识营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发展学生习作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活力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寓教于活动中。活力作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紧跟时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五结合”:即作文与做人相结合;小作文与大作文相结合;课内习作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教师详批与略批相结合。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个案研究法: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次教学研讨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文献资料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

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教师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经验总结法。及时将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等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相关的案例、总结、论文等材料。

五、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三阶段:

1、准备阶段(12年9月1日一10月8 日):准备材料,为研究课题打好基础。

2、实施阶段(12年10月9日至14年5月30 日 ):将研究活动落实在个人的备课、上课、反思环节。撰写中期报告。录制课例等。

3、总结阶段(14年6月1日—14年7月30日):将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六、提高学生作文活力的有效策略

㈠、提高师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抛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做法,积极构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作文中主动地表现自己。

充分激发主动性。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被动和强制状态。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时空,让学生观察生活,发散思维,放飞写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感悟人生,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

写作的主动性。

努力培养真诚性。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实,写自己”的作文意识。“求真”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放手鼓励个性化。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有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㈡、把作文批改专利还给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批改,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须运用的一种手段。批改作文,不是单纯地为着改通顺,使一篇作文完美,而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批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1、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修改作文过程,应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了文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这样,学生自然会得益、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把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学生是蕴藏自改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去积极发掘,去指导、去引路。要把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改,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参与改评。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2、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自改和互评互改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⑴教师指导学生自改

复看审核。写完了应从头到尾看一遍,学生自己审核自己修改,往往一遍不够,可看两遍、三遍。以便查出错用标点、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

朗读检验。“不但要看,还要念”。通过念,来检验一下写出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出声朗读,便不难发现读来拗口、听来别扭的语言,以及漏字、停顿不当、乱用标点、字迹不清等毛病。 比较推敲。如果觉得这个地方需要修改,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办法,经过比较选一个。用老话说,这就叫“推敲”。另外,还可与同题文章作比较,去发现自己文中的问题。

师批生改。由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上评语,标上批改符号,然后把作文还给学生,让学生细看老师的批语和修改符号,体现自己作文的毛病在哪里,然后自己进行修改。

⑵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改

教师“当面改”是其“有效的办法”。师生共同研究修改习作,对其中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指出,然后,彼此决定怎样修改。由于学生经过了积极思考,“自己悟出,印象最深刻”。

⑶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互评互改。限于学生个人水平,文章中的毛病往往看不出,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共同磋商作文。我在此方面正努力尝试,获得较好的效果。

①分小组,让学生互相评改,唤取学生兴趣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 ,并分别签名。互改互评具有新鲜感,是唤取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

②教方法,让学生会改,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欢乐 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

先让同学们互评互改,再由老师检查批改情况。当然,在这当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批改方法要进行指导。

这样一来,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批语。每一次学生互评互改后,都让学生挑上几篇好的习作,班级交流,并适时加以点评,加以鼓励,让他们自己向学校文学社及各报刊杂志投稿。学生这时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当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与成就感交集在一起时,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而对某一事物的自信,可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

兴趣。产生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欢乐,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每一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都将使学生的作文每有一个升华过程。这也正是作文教学所必需的。

㈢、适时、恰当进行点拨,让“活力作文”课堂精彩纷呈

1、观察时点拨——帮助学生丰富素材

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写观察作文,教师更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素材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这时的点拨,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经验,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2、选材中点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教师在学生选材时的点拨,要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取材和构思。如习作《值得自己敬佩的一个人》,既可写捐资助学的人,也可写孝顺老人的人,还可写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等。

3、动笔前点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

作文应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教师的点拨应该让学生知道:真——内容要真实,情感要真诚。

4、展评中点拨——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再让学生小组议一议、改一改。优秀的习作,既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点,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找出不足之出,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好上加好。后进生的作文,要让学生用“放大镜”找“闪光点”,再帮助该同

学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以免挫伤后进生习作的信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优点以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加以指导,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精彩纷呈的习作课锦上添花

1、传统的作文教学训练形式单调划一,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空洞的讲解,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信息技术使得作文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教师的教法可以随机应变,指导灵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积淀了文化素养,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理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帮助学生获取多方信息,拓展视野,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就会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都觉得有内容可写,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我个人以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得作文教学告别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了。我将继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教育的资源。

㈤、重视命题,诱发情感,畅所欲言快乐作文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只有作

文题目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因此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扬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就是要把作文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写作,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表现自我,表现个性。总之,教者要为学生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创造条件和机遇,让个性作文走进学生,让作文有学生自己的烙印和影子。

㈥、激励评价,增强信心,习作之花绽放枝头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初中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比方说,好的作文可以得优秀,经修改后,可以得优秀加☆。即使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后一篇写得比前一篇有进步了,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班中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我们可适当给予修改,让他们向各级报刊报刊上投稿,不管是否录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都会高涨。

写作的成功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来之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对作文成功的体验。只有当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

学才能真正的实现那句老话:“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才能使学生日常写作中被激发和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得以持续和巩固,使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感,从而使其写作能力日益达到“更上层楼”的境地。

七、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扫除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活力作文”研究前,喜欢写作的学生仅占3.5%,害怕写作的占71.8%,,厌恶写作的占24.7%;现在,喜欢写作的学生占80.6%,害怕写作的占12.5%,厌恶写作的占6.9%。

(二)实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作文教学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就达22篇。活力作文教学研究,将不同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观。其他教师的观念和研究的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课题研究后,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组织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即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给学校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三)成立了雏鹰文学社,积极主办校级刊物《绿夏报》,营造了校园浓厚的文学习作氛围。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并有107人次获奖。实验教师撰写的作文教学的随笔、论文多篇获奖或发表,栾心忠老师被中国阅读学会评为“全国快速作文优秀实验教师”。

八、反思与总结

(一)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教改实践意义:

一是帮助语文组全体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形成了活力四射的崭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活力作文”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师生,研究的行为发生在师生身上,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落实到师生双方面,这样的教学研究,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发展,作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是教研组建设得以加强,教研实效得以提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变革僵化呆板的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尽管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写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充满激情的创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学生仍旧没有完全放开,主动写作仍受观念、时间等的限制,这就提醒我将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不断地研究、总结、再实践,让课题更具可操作性、成效性。只要我坚持这样做, 我的活力作文教学课堂一定会活力四射,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学生一定会打开心灵的窗扉,在写作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令人欣慰的累累硕果。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作文9000字

五年级作文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第一,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那是教死书、死教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自行组合、设计作文训练内容。至于怎样命题,建议坚持“四结合”原则:

1、结合教材习作训练要求。

2、结合《课标》精神。

3、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4、结合课文内容。

第二,最大限度地引入编写童话的习作练习。实践早已证明:童话先行,绝对是作文起步训练的成功经验。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想象能力。

第三,起步作文最好尽量使用相同训练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三年级上期,学生初学作文,往往不知写什么,或者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往往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一对一辅导。写相同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提供语言,或者引导学生口头描述,使学生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做到有话可写。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可以给一半,留一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尽管故事情节相同,但是语言百花齐放,细节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着走——放开走”。

比如:

小猫走过去,问:“小兔,你怎么了?”小兔说:“我受伤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兔还可能怎样说?”

甲:我踩上了西瓜皮,摔伤了。

乙:瞧,我的腿摔出血了。

丙:我的腿受伤了,疼死我了!

??

第四,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产生轻松感。学生感到作文课轻松有趣,这是作文指导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如果学生感到跟着老师上作文课是件痛苦的事情,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失败,那还是教师的悲哀。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活跃指导课的气氛,最好在根本不提及写作一事的情况下,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进入动笔写作阶段。

第五,作文评价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习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采取高分刺激、口头表扬、当众朗读习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作文批改一定不要做过高要求,能表达清楚就行,切莫拔高到生动具体的高度去评介。要主意保护学生的童真与童趣,比如尽管有些句子可能已经“跑题”,但是,如果表述清楚,一般也不要删去。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予以表扬;至少将一半以上学生习作的句子、段落或全文读给全班学生听。

第六,要让学生产生责任感:比如写自我介绍,可以以“老师和所有爱你的人都很想知道你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动机。又比如编童话,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人都等着欣赏你的童话故事。总之,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不是完成作业,而是生活的需要”的观念。每次作文前都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谈谈作文教学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作文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和作前的指导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我认为作文的指导,应包括平时的指导和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两种。

一 平时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也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仅仅限于作文课上,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

1.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问他为什么,主要是没内容可写,也没有作文的愿望。这不仅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有关,还和学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有关。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丰富了语言,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读书时随时记下所得所感,高年级练习写读书笔记。读书时勤动笔,即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又可使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

1.激发作文的兴趣。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些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便“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回忆活动中的趣事,然后再把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作文上。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讲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跃跃欲试地想写好作文,写出动物或植物的特点。假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激发兴趣的

好方法。例如有位教师想让学生按一定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就对学生说:“许多学生的家里我还没去过,有空的时候我想到同学们家里去看看,你们的家在什么地方?从学校到你们家该怎么走呢?你们写下来告诉我。注意、位置路线写清楚,否则我就找不到了。”学生带着欢迎老师到自己家来的目的进行作文,兴致当然很高了。

2.打开选材的思路。思路开阔,根据教师提出的作文内容的范围,想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从中选取最合适的作文材料,学生的作文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教师的作前指导,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顾生活中那些观察最细,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第一次——”。学生通过回忆,通过互相交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表演等,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在此基础上提笔作文,全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很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作文材料。例如练习“我的朋友”的作文,学生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选材范围扩大到不是同龄的民警叔叔,售货员阿姨,传达室的老爷爷......甚至选择了字典、电脑、小花狗等内容。

3.明确训练的要求。每次作文练习都有具体的要求。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都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常规要求,即贯穿于各个年级各次作文的要求,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写完后认真修改等。一层是特定要求,即这次作文与历次作文不同的要求。在中高年级,特定要求一般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你喜欢那些小动物?观察过这些小动物吗?从中选择一种,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就用小动物的名称作为作文题目,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这道题中所提出的作文要求,大多是常规要求,“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是特定要求,因为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作前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作文题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常规要求,要做为良好的作文习惯加

以坚持;对于特定要求,要着重下功夫去努力达到。作文指导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把作文课的较多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作文,尽可能做到当堂完成作文任务。作前指导要防止指导过细,统得过死,那种规定统一的提纲、提供开头结尾和词语句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做,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也就必然影响作文训练

关于批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批改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的境地。

作文教学的这一目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之“写作”部分这样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之“写作”部分中又这样写道:“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着重号乃笔者所加)因此,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批改的弊病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上,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叶圣陶《序跋集》第200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受领者”的地位,试想,这样的批改,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在办公室批改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学生早已把作文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于是乎,作文批改收不到实效,教师的“精批细改”纯属无效劳动,“一江春水”只得付诸东流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数,但真正受益的学生又有几个呢?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

那么,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从教师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给教师“减负”,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批改效率。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末过于批改作文,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工作量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把两个班级的作文本比作“两座大山”(魏书生《语文教学》第212页)。后来他进行教学改革,终于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不是感动了玉皇大帝,而是发动他的“上帝”——学生!第二、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指导。教师一旦从传统的繁重的低效率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有关资料,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并最终取得实效。

从学生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对别人的作文评头品足,学生当然是很开心的。他们对同学的批评相当关心和在意。如果“批评”正确,就此修改,并在下次作文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如果“建议”有误,或有不同意见,他会对评语再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探讨,兴趣很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作文还愁写不好吗?第二、有利于学生促进交流、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对方作文的一些优点和缺点。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自己就会自觉地做到扬长避短。第三、有利于学生明确作文批改的标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作文批改的要求,其实就是作文要求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学生在不断的批改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他们在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该这样写的同时,更加明确“怎样写”的问题,在修改或重写时,有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魏书生谈作文批改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

文《他进

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引用 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发挥主体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

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了。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作文课前的指导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教师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教师应该都觉得效果不错。

四、发挥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总之,教师 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 范文例文 学做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在每一次作

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通过诵读、评点。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新课标中相关的目标任务。以上概括介绍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的做法。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也不完全合理,在这里浅陋地说出来,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点的帮助。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第一,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那是教死书、死教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自行组合、设计作文训练内容。至于怎样命题,建议坚持“四结合”原则:

1、结合教材习作训练要求。

2、结合《课标》精神。

3、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4、结合课文内容。

第二,最大限度地引入编写童话的习作练习。实践早已证明:童话先行,绝对是作文起步训练的成功经验。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想象能力。

第三,起步作文最好尽量使用相同训练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三年级上期,学生初学作文,往往不知写什么,或者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往往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一对一辅导。写相同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提供语言,或者引导学生口头描述,使学生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做到有话可写。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可以给一半,留一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尽管故事情节相同,但是语言百花齐放,细节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着走——放开走”。

比如:

小猫走过去,问:“小兔,你怎么了?”小兔说:“我受伤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兔还可能怎样说?”

甲:我踩上了西瓜皮,摔伤了。

乙:瞧,我的腿摔出血了。

丙:我的腿受伤了,疼死我了!

??

第四,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产生轻松感。学生感到作文课轻松有趣,这是作文指导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如果学生感到跟着老师上作文课是件痛苦的事情,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失败,那还是教师的悲哀。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活跃指导课的气氛,最好在根本不提及写作一事的情况下,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进入动笔写作阶段。

第五,作文评价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习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采取高分刺激、口头表扬、当众朗读习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作文批改一定不要做过高要求,能表达清楚就行,切莫拔高到生动具体的高度去评介。要主意保护学生的童真与童趣,比如尽管有些句子可能已经“跑题”,但是,如果表述清楚,一般也不要删去。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予以表扬;至少将一半以上学生习作的句子、段落或全文读给全班学生听。

第六,要让学生产生责任感:比如写自我介绍,可以以“老师和所有爱你的人都很想知道你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动机。又比如编童话,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人都等着欣赏你的童话故事。总之,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不是完成作业,而是生活的需要”的观念。每次作文前都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谈谈作文教学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作文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和作前的指导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我认为作文的指导,应包括平时的指导和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两种。

一 平时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也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仅仅限于作文课上,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

1.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问他为什么,主要是没内容可写,也没有作文的愿望。这不仅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有关,还和学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有关。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丰富了语言,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读书时随时记下所得所感,高年级练习写读书笔记。读书时勤动笔,即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又可使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

1.激发作文的兴趣。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些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便“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回忆活动中的趣事,然后再把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作文上。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讲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跃跃欲试地想写好作文,写出动物或植物的特点。假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激发兴趣的

好方法。例如有位教师想让学生按一定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就对学生说:“许多学生的家里我还没去过,有空的时候我想到同学们家里去看看,你们的家在什么地方?从学校到你们家该怎么走呢?你们写下来告诉我。注意、位置路线写清楚,否则我就找不到了。”学生带着欢迎老师到自己家来的目的进行作文,兴致当然很高了。

2.打开选材的思路。思路开阔,根据教师提出的作文内容的范围,想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从中选取最合适的作文材料,学生的作文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教师的作前指导,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顾生活中那些观察最细,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第一次——”。学生通过回忆,通过互相交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表演等,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在此基础上提笔作文,全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很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作文材料。例如练习“我的朋友”的作文,学生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选材范围扩大到不是同龄的民警叔叔,售货员阿姨,传达室的老爷爷......甚至选择了字典、电脑、小花狗等内容。

3.明确训练的要求。每次作文练习都有具体的要求。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都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常规要求,即贯穿于各个年级各次作文的要求,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写完后认真修改等。一层是特定要求,即这次作文与历次作文不同的要求。在中高年级,特定要求一般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你喜欢那些小动物?观察过这些小动物吗?从中选择一种,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就用小动物的名称作为作文题目,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这道题中所提出的作文要求,大多是常规要求,“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是特定要求,因为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作前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作文题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常规要求,要做为良好的作文习惯加

以坚持;对于特定要求,要着重下功夫去努力达到。作文指导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把作文课的较多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作文,尽可能做到当堂完成作文任务。作前指导要防止指导过细,统得过死,那种规定统一的提纲、提供开头结尾和词语句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做,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也就必然影响作文训练

关于批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批改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的境地。

作文教学的这一目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之“写作”部分这样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之“写作”部分中又这样写道:“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着重号乃笔者所加)因此,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批改的弊病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上,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叶圣陶《序跋集》第200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受领者”的地位,试想,这样的批改,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在办公室批改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学生早已把作文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于是乎,作文批改收不到实效,教师的“精批细改”纯属无效劳动,“一江春水”只得付诸东流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数,但真正受益的学生又有几个呢?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

那么,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从教师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给教师“减负”,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批改效率。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末过于批改作文,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工作量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把两个班级的作文本比作“两座大山”(魏书生《语文教学》第212页)。后来他进行教学改革,终于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不是感动了玉皇大帝,而是发动他的“上帝”——学生!第二、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指导。教师一旦从传统的繁重的低效率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有关资料,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并最终取得实效。

从学生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对别人的作文评头品足,学生当然是很开心的。他们对同学的批评相当关心和在意。如果“批评”正确,就此修改,并在下次作文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如果“建议”有误,或有不同意见,他会对评语再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探讨,兴趣很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作文还愁写不好吗?第二、有利于学生促进交流、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对方作文的一些优点和缺点。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自己就会自觉地做到扬长避短。第三、有利于学生明确作文批改的标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作文批改的要求,其实就是作文要求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学生在不断的批改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他们在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该这样写的同时,更加明确“怎样写”的问题,在修改或重写时,有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魏书生谈作文批改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

文《他进

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引用 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发挥主体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

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了。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作文课前的指导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教师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教师应该都觉得效果不错。

四、发挥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总之,教师 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 范文例文 学做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在每一次作

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通过诵读、评点。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新课标中相关的目标任务。以上概括介绍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的做法。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也不完全合理,在这里浅陋地说出来,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点的帮助。

情境作文作文9100字

初二作文

“情境作文”的探讨与研究

研 究 报 告

课题内容的概述:

本课题是针对学生作文材料匮乏、言之无物而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以境引情,激情入境,情境交融、描境抒情”,使学生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在写作训练指导中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写作的兴趣。

一、“情境作文“的基本内涵

狭义上讲,情境作文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或与学生共同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将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体之所感,用文字真诚地表达出来。广义上讲,它包括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联想、想象,用语言记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以境引情,激情入境,境以情升华,情以境为依托,培养学生写真境、抒真情,解决“无米之炊”,避免无病呻吟。

二、课题的提出:

(一)关于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作文教学上有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文作文,两堂着急。”这反映出学生的写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对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深感作文的教学效率不高,作文指导的方法单一,在大面积提高作文效率、建立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因此,我们为了摸清学生底数,开辟作文教学的新途径,在三河城内的三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的形式是问卷,调查对象为我市七中、九中、十中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调查时间为1999年5月19日,调查表的标题为“关于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分12项为:对写作的认识;对写作的态度;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情况;发表文章;写作心理;自己作文的材料来源性质;写日记;每学期写作篇目;每次作文时间;你认为作文最难的问题;你对写作的看法和建议。每项内容都有A 、B 、C 三个选项。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填写后由各校收上来上交教育局。经过整理、统计,发现其中以下三项的数据有参考价值:第三项内容“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估价”:认为A 好的0,认为B 较好的占32.4%,认为C 不好的占67.6%;第六项“写作心理”A 、怕老师批评强迫自己完成的占32.2%,B 自己乐意完成写作的占27.6%,C 无所谓完成不完成的占40.2%;第十一项“你认为作文最难的问题”,选A 材料问题的占64.2%,选B 结构问题的占11%,C 表达问题的占24.8%。从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材料问题,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可却不会观察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作文题材,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发生了怀疑,作文时缺乏自信,写作也便成了应付老师的差事而提不起自己的兴趣,往往采取消极态度。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作文只是语文课的两堂休息课,一方面不愿写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着急应付,造成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作文水平没能真正提高。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科学而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而“情境作文”正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开源,全面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指导、讲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写作的“本源”。写作的源头是生活,写作只有到生活中开源,写作的素材才能丰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本质,脱离开生活去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增减的,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叶圣陶的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既然如此,学生的作文训练岂可脱离开生活。作文是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观察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能力强,学生生活表象就丰富,表象愈丰富,写作素材愈丰富,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而如果写作训练一味在写作技巧、技能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无异于舍本逐末、弃源逐流,最终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才能的泯灭。情境作文旨在通过观察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写作能力。

2、作文与情感。初中生经历了人生的十几年,头脑中的表象虽算不上丰富,但也在记忆中有着很多生动的事例,但写作总感觉无材料,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激发情感,没有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情境作文以境引情,激情入境,将情与境紧密结合,找准学生心理上的感应点,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感情溢于颜色,无尽之言涌于笔端,不吐不快,所言皆着感情之色彩,文章定会添色不少。再者,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而不闻,情感弱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志趣,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常感到是灰色人生、乏味人生、平淡人生。让学生记叙身边的美,他们回答没有,生活态度、志趣又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情境作文将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培养巧妙融合,教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来正确判断真善美、假恶丑。

3、作文与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抽象、概括、分析、 比较、综合是思维的几个基本环节,情境作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蕴涵着思维的过程,作文训练促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也可能会使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而思维力的提高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4、作文与非智力因素(写作心理)。从目前现状看,大多数同学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对作文采取逃避态度或应付了事。情境作文以给学生提供素材或帮助学生创作素材为主要方式,在说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文章,即先口头作文,再书面成文,将作文看作为真正的我手写我口,写作的过程就是诉说的过程,即使是直接成文,也是学生胸中感情触动,不说不写不能使心情平静,写作成为自己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三、“情境作文”的意义

“情境作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于:

(一)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教学论强调以知识为凭借,以人文为中心,还儿童以天性,还教育以人性,把以教师主导的“教中学”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做中学”。“情境作文”正是以学生为本位,本着“情者,文之径”的思想,以境引情,激情入境,以文抒情,生动活泼地进行作文训练。具体模式是“创设情境—观察情境—描写情境—评改提高”,将生活的“景”,学生的“情”,脑中的“图”,笔下的“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一环节都突出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精心设计,师

生共同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表现,体验观察;学生用文字再现生活中的情境;针对活动情境和文章同学共评共改,畅所欲言。“情境作文”让学生坦诚地说自己的话,达到了“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的作文目的,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思维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想象力必差,更谈不上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情境作文”由师生共同创设一定情境,学生在写作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进行情感体验。创境前教师做好观察指导,布置观察对象,确立观察点,实施定点观察和散点观察。针对学生作文易记成流水帐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观察。作文评议采取共评共改,学生针对情境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形成对照。“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材料鉴别比较,学会在观察基础上学会分析,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本质。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观察力的提高。“情境作文”教会了学生认识生活。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三)有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鼓舞学生生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成功达到成功的愿望,当他的目的达到时,就会感到满足,甚至盼望在来一次,及至对这种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境作文”正是如此。首先“情境作文”是让学生坦诚地说自己的话,思想不受限制,手脚比较放开,思维始终呈兴奋状态,思路比较开阔,整个过程是愉悦的。其次是为学生提供了材料,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师生之间的情感是融洽的。第三,学生对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思路清晰,情景历历在目,情感沉浸其中,文如泉涌,作文内容丰富。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写作兴趣浓厚,由怕作文“要我写”“逼我写”到“我要写”,情感蕴于胸中,喷向笔端,不吐不快,写作成为一件高兴的事情。

(四)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新鲜的人、事、物、景有很多,我们的学生却熟视无睹,一方面是学生认为作文远离生活实际,一方面是他们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情境作文”以境引情,激情入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貌似平淡无奇事物的闪光点,捕捉美。特级教师闫承利巧妙地利用教室捕捉麻雀的情境,收获了一篇篇洋溢浓郁生活气息的美文。正如刘国正所说:“引导学生切实理解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就是教给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情境作文”就是在给学生这把钥匙。再者,从情境创设来说,教师设计健康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本身就是创造美的生活。学生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会深刻认识到:美,就在自己身边。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情境作文”依据写作内容创设情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写作的愉悦;又展现了学生活动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主动参与表现。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

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入写作,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投入写作活动。“情境作文”正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使写作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再则,学生在作文中袒露心扉,畅谈心曲,说真话,抒真情,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真诚的良好品德。如果作文中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偏颇,甚至出现错误,我们认为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发现、需要分析和需要解决的。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增加了一个深度。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首先是人学。”做人先于作文,是作文教学一条颠之不破的真理。“情境作文”可以有效地做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四、情境作文的训练原则

1、实效性原则。情境作文以学生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活动成为写作的素材。因此要从作文训练的目的来考虑,活动的目的是写作,不在活动的质量而在作文的质量,一次失败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学生较好的写作素材。因此要避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让每一次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效用。

2、整体性原则。作文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对每一个学生也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活动要避免低级庸俗和无聊,要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诸如对能力低的同学要求充实内容将文章写丰富,即使出现罗嗦重复也应给予必要的鼓励,保护其写作的兴趣;中等能力的要求在生动、形象、感人上下工夫,学会描写和抒情;写作能力高的则可以写作技巧艺术上加以变化,增强文章的艺术色彩。

4、鼓励性原则。修改、指导作文,要以鼓励为主,多肯定,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不以教师的思想、思维代替学生的思想、思维,把修改的权利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5、愉悦性原则。针对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状况,实验时要贯彻愉悦性原则,激发、维持、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作文由“苦差事”变为“乐差事”,由讨厌变喜欢。

五、“情境作文”的实施与操作:

(一)实验的实施步骤:

1、进行问卷调查,写好调查报告,摸清学生底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各校将学生第一次的作文留底以备比较。

2、实施中学校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把握时机举办观摩课,举办研讨会。

3、学期末各校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和经验论文,

4、课题组对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验收,写出总结报告和经验论文。

(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针对情境作文的特点和意义,在具体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八种形式:

第一阶段即基础阶段,也可称之为入门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主。本阶段的训练时间为四周时间,安排两次大作文,两次小作文进行训练。

看图作文(包括观察具体的静物)。利用图和实物训练,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易于观察和可反复观察的特点,反复进行强化训练(指导、观察、写作、讲评、

再指导、再观察、再写作),训练中渗透观察步骤、观察方法(定点观察与散点观察)等特点,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训练。观察对象尤其是同学们喜爱的玩具、文具、校园内的美丽环境等易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写起来感兴趣,有内容。

录象作文(包括自己活动的录象和一些优秀的影视录象)。这种方式比图物观察要复杂一些,但它仍和图物一样可以边观察边指导,写作之后的讲评可以文像比较,在同学互议中讲评修改作文,让学生体会自己使用文字表达认识、思想的能力水平和优劣。有条件的还可以把影视录象的原作或剧本找到,让学生的作品与之对照,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有所收益。学生活动的录象让他们自己观察,一是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观察时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发现一些新鲜的东西。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也是情境作文训练的关键阶段。本阶段主要由教师或师生共同设计,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生观察和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第一阶段侧重在基础方法指导的话,第二阶段则是侧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双认识生活、发现作文题材的慧眼。本阶段的训练时间为八至十周时间(根据各校的情况而定),安排四次大作文、四次小作文。

小活动作文。教师或学生精心设计3—5分钟的小情境,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在短时间内(一般只用一节课)写出大容量的作文。“一人一天的生活可以写一部小说”,的确,只有观察的细致才能写得出内容丰富。在此环节中,作文中带有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可以原谅,主要是训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境。

大活动作文。在小活动作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由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开展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如“比一比谁的手最巧”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订扣、折纸、木工制作、毛线编织、布贴、剪纸中国结等手工活动,并评出手工制作优秀的同学。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浓缩、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以及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写出不同文体的文章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提高深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大训练量,由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改为由文字、音乐、语言等形式创设情境,发挥联想和再造想象,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给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训练最常规的训练形式,从其命题形式看,给学生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情境作文命题作文作文训练,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燃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记忆中珍珠淌出来,串成一线,展示学生生活的绚丽画卷。

想象作文。中学时期使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我们可以用文字材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用改写、扩写、续写或完全想象等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以观察为基础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四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也是实验的核心目标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造,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前面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同生活的关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写作,记述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触。

日记、随笔。日记是学生敞开心扉,记录生活的方式,因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保密性,且自由灵活,因此更乐于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真切地表达。随笔,形式自由,可长可短,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记录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学生养成记日记、随笔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坚持经常就会有写作的感觉,真正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自由命题作文。在写好日记、随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概括、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进入写作的最高境界。

以上四个阶段是相对独力的又是相互交叉的,结合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实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的调整,如在第一阶段就可以布置写日记,在第三阶段也可写命题作文等,但整体训练的程序不宜变动太大,宜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有序地进行“情境作文”的指导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实验的三种基础训练方式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即第一、二阶段,宜采用以下三种基础训练方式:

1、镜头描写。利用电影文学剧本、戏剧剧本等方式,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图景描述出来,给人以生动的印象。

2、对话训练。对话表达是生活中的最日常现象,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对话训练应是作文训练中重要的内容,写好人物对话,将会使文章生色。结合具体的语境有计划地进行人物对话的四种训练,能够诱发学生的兴趣。

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中心。学会细节描写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写作技能。

六、“情境作文”的实验效果

科学实验的价值和生命在于出成果,有实效。通过三年的“情境作文”的教改实验,我市的初中作文教学已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在作文教学上有一定经验和成绩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一直保持旺盛不衰,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2002年中考我市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往年,与廊坊市的其他市县相比作文成绩也位于前列。

1、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处于单打独斗的无序状态,语文教师是个人使个人的“招”,指导方法单一,训练方式单调,使得作文教学效率普遍偏低。现在我们的“情境作文”教学已经进入科学化、系列化的状态,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各个阶段的训练连贯有序,并且还不断进行深入和扩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和丰富的实验经验。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广大的语文教师会在作文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轻松的!

2、大面积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情境作文”教学每学期训练任务是大作文10篇,小作文12篇,坚持写日记、随笔,再加上片段练习,每学期写作总字数不少于6万字;以前两节课(90分钟)才“挤”出一篇作文,现在60分钟内即可完成。2002年我市的中考作文平均分为43.7分比去年的42.4分高出1.3分,比前年的39.8分高出3.9分,及格率由1999年的72.1%增长到87.4%,三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可见,“情境作文”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3、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保护,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现在不再怕作文了,盼着写作文,因为他们不但可以写,更可以动手、动脑“玩”了,“玩”过了,写作的内容也有了,所以不为写什么而发愁了,有时反倒为不写什么而发愁了(材料太多,该舍去的也不舍得了)。在“情境作文”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由外部活动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000年“与世纪同步”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书信笔会活动中,仅第十中学就有80余篇获得廊坊市佳作将,24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并有多篇入选《廊坊市首届中小学生书信比赛获奖作品选》。李红艳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河北省“读写杯”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展望

通过三年来对“情境作文”的研究与探讨,它的作文指导方法,作文训练体系、作文训练方式都是科学有效的。但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正确地使用它,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验中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作文速成与习惯养成的关系。情境作文以习惯养成为最高境界,要打破作文速成的观念,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要坚持不懈,养成写作的习惯。

2、真情实感与情感培养的关系。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颇,我们再鼓励真情实感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偏激,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思想感情。

3、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的关系。实验中立足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同时在抓普遍提高基础上抓典型,抓重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4、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的关系。影响作为水平的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材料,二是表达。情境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解决了“米”的问题,即写什么,但要写好作文,还要解决“用什么来写”“怎样写”的问题,即语言和方法的问题,这二者均得益于阅读。因此要加大阅读量,给学生丰富的语言材料,提供写作的章法技巧。

5、片断作文与大作文的关系。片断作文力求精细,大作文考查整体综合能力,因此二者要交叉进行,巧妙结合,既有点的训练,又有面的训练。

“情境作文”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投入较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先进生产工具”,它必将为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和采用。如果能正确处理上述几个关系,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情境作文”教学不但能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能使教师在这个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取得双赢的效果!

“情境作文”的探讨与研究

研 究 报 告

课题内容的概述:

本课题是针对学生作文材料匮乏、言之无物而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以境引情,激情入境,情境交融、描境抒情”,使学生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在写作训练指导中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写作的兴趣。

一、“情境作文“的基本内涵

狭义上讲,情境作文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或与学生共同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将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体之所感,用文字真诚地表达出来。广义上讲,它包括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联想、想象,用语言记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以境引情,激情入境,境以情升华,情以境为依托,培养学生写真境、抒真情,解决“无米之炊”,避免无病呻吟。

二、课题的提出:

(一)关于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作文教学上有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文作文,两堂着急。”这反映出学生的写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对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深感作文的教学效率不高,作文指导的方法单一,在大面积提高作文效率、建立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因此,我们为了摸清学生底数,开辟作文教学的新途径,在三河城内的三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的形式是问卷,调查对象为我市七中、九中、十中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调查时间为1999年5月19日,调查表的标题为“关于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分12项为:对写作的认识;对写作的态度;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情况;发表文章;写作心理;自己作文的材料来源性质;写日记;每学期写作篇目;每次作文时间;你认为作文最难的问题;你对写作的看法和建议。每项内容都有A 、B 、C 三个选项。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填写后由各校收上来上交教育局。经过整理、统计,发现其中以下三项的数据有参考价值:第三项内容“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估价”:认为A 好的0,认为B 较好的占32.4%,认为C 不好的占67.6%;第六项“写作心理”A 、怕老师批评强迫自己完成的占32.2%,B 自己乐意完成写作的占27.6%,C 无所谓完成不完成的占40.2%;第十一项“你认为作文最难的问题”,选A 材料问题的占64.2%,选B 结构问题的占11%,C 表达问题的占24.8%。从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材料问题,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可却不会观察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作文题材,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发生了怀疑,作文时缺乏自信,写作也便成了应付老师的差事而提不起自己的兴趣,往往采取消极态度。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作文只是语文课的两堂休息课,一方面不愿写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着急应付,造成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作文水平没能真正提高。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科学而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而“情境作文”正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开源,全面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指导、讲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写作的“本源”。写作的源头是生活,写作只有到生活中开源,写作的素材才能丰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本质,脱离开生活去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增减的,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叶圣陶的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既然如此,学生的作文训练岂可脱离开生活。作文是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观察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能力强,学生生活表象就丰富,表象愈丰富,写作素材愈丰富,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而如果写作训练一味在写作技巧、技能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无异于舍本逐末、弃源逐流,最终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才能的泯灭。情境作文旨在通过观察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写作能力。

2、作文与情感。初中生经历了人生的十几年,头脑中的表象虽算不上丰富,但也在记忆中有着很多生动的事例,但写作总感觉无材料,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激发情感,没有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情境作文以境引情,激情入境,将情与境紧密结合,找准学生心理上的感应点,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感情溢于颜色,无尽之言涌于笔端,不吐不快,所言皆着感情之色彩,文章定会添色不少。再者,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而不闻,情感弱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志趣,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常感到是灰色人生、乏味人生、平淡人生。让学生记叙身边的美,他们回答没有,生活态度、志趣又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情境作文将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培养巧妙融合,教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来正确判断真善美、假恶丑。

3、作文与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抽象、概括、分析、 比较、综合是思维的几个基本环节,情境作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蕴涵着思维的过程,作文训练促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也可能会使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而思维力的提高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4、作文与非智力因素(写作心理)。从目前现状看,大多数同学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对作文采取逃避态度或应付了事。情境作文以给学生提供素材或帮助学生创作素材为主要方式,在说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文章,即先口头作文,再书面成文,将作文看作为真正的我手写我口,写作的过程就是诉说的过程,即使是直接成文,也是学生胸中感情触动,不说不写不能使心情平静,写作成为自己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三、“情境作文”的意义

“情境作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于:

(一)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教学论强调以知识为凭借,以人文为中心,还儿童以天性,还教育以人性,把以教师主导的“教中学”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做中学”。“情境作文”正是以学生为本位,本着“情者,文之径”的思想,以境引情,激情入境,以文抒情,生动活泼地进行作文训练。具体模式是“创设情境—观察情境—描写情境—评改提高”,将生活的“景”,学生的“情”,脑中的“图”,笔下的“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一环节都突出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精心设计,师

生共同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表现,体验观察;学生用文字再现生活中的情境;针对活动情境和文章同学共评共改,畅所欲言。“情境作文”让学生坦诚地说自己的话,达到了“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的作文目的,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思维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想象力必差,更谈不上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情境作文”由师生共同创设一定情境,学生在写作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进行情感体验。创境前教师做好观察指导,布置观察对象,确立观察点,实施定点观察和散点观察。针对学生作文易记成流水帐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观察。作文评议采取共评共改,学生针对情境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形成对照。“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材料鉴别比较,学会在观察基础上学会分析,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本质。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观察力的提高。“情境作文”教会了学生认识生活。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三)有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鼓舞学生生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成功达到成功的愿望,当他的目的达到时,就会感到满足,甚至盼望在来一次,及至对这种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境作文”正是如此。首先“情境作文”是让学生坦诚地说自己的话,思想不受限制,手脚比较放开,思维始终呈兴奋状态,思路比较开阔,整个过程是愉悦的。其次是为学生提供了材料,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师生之间的情感是融洽的。第三,学生对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思路清晰,情景历历在目,情感沉浸其中,文如泉涌,作文内容丰富。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写作兴趣浓厚,由怕作文“要我写”“逼我写”到“我要写”,情感蕴于胸中,喷向笔端,不吐不快,写作成为一件高兴的事情。

(四)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新鲜的人、事、物、景有很多,我们的学生却熟视无睹,一方面是学生认为作文远离生活实际,一方面是他们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情境作文”以境引情,激情入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貌似平淡无奇事物的闪光点,捕捉美。特级教师闫承利巧妙地利用教室捕捉麻雀的情境,收获了一篇篇洋溢浓郁生活气息的美文。正如刘国正所说:“引导学生切实理解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就是教给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情境作文”就是在给学生这把钥匙。再者,从情境创设来说,教师设计健康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本身就是创造美的生活。学生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会深刻认识到:美,就在自己身边。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情境作文”依据写作内容创设情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写作的愉悦;又展现了学生活动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主动参与表现。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

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入写作,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投入写作活动。“情境作文”正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使写作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再则,学生在作文中袒露心扉,畅谈心曲,说真话,抒真情,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真诚的良好品德。如果作文中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偏颇,甚至出现错误,我们认为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发现、需要分析和需要解决的。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增加了一个深度。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首先是人学。”做人先于作文,是作文教学一条颠之不破的真理。“情境作文”可以有效地做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四、情境作文的训练原则

1、实效性原则。情境作文以学生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活动成为写作的素材。因此要从作文训练的目的来考虑,活动的目的是写作,不在活动的质量而在作文的质量,一次失败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学生较好的写作素材。因此要避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让每一次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效用。

2、整体性原则。作文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对每一个学生也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活动要避免低级庸俗和无聊,要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诸如对能力低的同学要求充实内容将文章写丰富,即使出现罗嗦重复也应给予必要的鼓励,保护其写作的兴趣;中等能力的要求在生动、形象、感人上下工夫,学会描写和抒情;写作能力高的则可以写作技巧艺术上加以变化,增强文章的艺术色彩。

4、鼓励性原则。修改、指导作文,要以鼓励为主,多肯定,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不以教师的思想、思维代替学生的思想、思维,把修改的权利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5、愉悦性原则。针对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状况,实验时要贯彻愉悦性原则,激发、维持、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作文由“苦差事”变为“乐差事”,由讨厌变喜欢。

五、“情境作文”的实施与操作:

(一)实验的实施步骤:

1、进行问卷调查,写好调查报告,摸清学生底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各校将学生第一次的作文留底以备比较。

2、实施中学校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把握时机举办观摩课,举办研讨会。

3、学期末各校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和经验论文,

4、课题组对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验收,写出总结报告和经验论文。

(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针对情境作文的特点和意义,在具体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八种形式:

第一阶段即基础阶段,也可称之为入门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主。本阶段的训练时间为四周时间,安排两次大作文,两次小作文进行训练。

看图作文(包括观察具体的静物)。利用图和实物训练,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易于观察和可反复观察的特点,反复进行强化训练(指导、观察、写作、讲评、

再指导、再观察、再写作),训练中渗透观察步骤、观察方法(定点观察与散点观察)等特点,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训练。观察对象尤其是同学们喜爱的玩具、文具、校园内的美丽环境等易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写起来感兴趣,有内容。

录象作文(包括自己活动的录象和一些优秀的影视录象)。这种方式比图物观察要复杂一些,但它仍和图物一样可以边观察边指导,写作之后的讲评可以文像比较,在同学互议中讲评修改作文,让学生体会自己使用文字表达认识、思想的能力水平和优劣。有条件的还可以把影视录象的原作或剧本找到,让学生的作品与之对照,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有所收益。学生活动的录象让他们自己观察,一是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观察时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发现一些新鲜的东西。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也是情境作文训练的关键阶段。本阶段主要由教师或师生共同设计,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生观察和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第一阶段侧重在基础方法指导的话,第二阶段则是侧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双认识生活、发现作文题材的慧眼。本阶段的训练时间为八至十周时间(根据各校的情况而定),安排四次大作文、四次小作文。

小活动作文。教师或学生精心设计3—5分钟的小情境,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在短时间内(一般只用一节课)写出大容量的作文。“一人一天的生活可以写一部小说”,的确,只有观察的细致才能写得出内容丰富。在此环节中,作文中带有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可以原谅,主要是训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境。

大活动作文。在小活动作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由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开展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如“比一比谁的手最巧”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订扣、折纸、木工制作、毛线编织、布贴、剪纸中国结等手工活动,并评出手工制作优秀的同学。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浓缩、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以及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写出不同文体的文章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提高深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大训练量,由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改为由文字、音乐、语言等形式创设情境,发挥联想和再造想象,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给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训练最常规的训练形式,从其命题形式看,给学生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情境作文命题作文作文训练,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燃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记忆中珍珠淌出来,串成一线,展示学生生活的绚丽画卷。

想象作文。中学时期使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我们可以用文字材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用改写、扩写、续写或完全想象等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以观察为基础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四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也是实验的核心目标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造,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前面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同生活的关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写作,记述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触。

日记、随笔。日记是学生敞开心扉,记录生活的方式,因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保密性,且自由灵活,因此更乐于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真切地表达。随笔,形式自由,可长可短,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记录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学生养成记日记、随笔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坚持经常就会有写作的感觉,真正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自由命题作文。在写好日记、随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概括、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进入写作的最高境界。

以上四个阶段是相对独力的又是相互交叉的,结合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实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的调整,如在第一阶段就可以布置写日记,在第三阶段也可写命题作文等,但整体训练的程序不宜变动太大,宜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有序地进行“情境作文”的指导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实验的三种基础训练方式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即第一、二阶段,宜采用以下三种基础训练方式:

1、镜头描写。利用电影文学剧本、戏剧剧本等方式,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图景描述出来,给人以生动的印象。

2、对话训练。对话表达是生活中的最日常现象,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对话训练应是作文训练中重要的内容,写好人物对话,将会使文章生色。结合具体的语境有计划地进行人物对话的四种训练,能够诱发学生的兴趣。

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中心。学会细节描写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写作技能。

六、“情境作文”的实验效果

科学实验的价值和生命在于出成果,有实效。通过三年的“情境作文”的教改实验,我市的初中作文教学已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在作文教学上有一定经验和成绩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一直保持旺盛不衰,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2002年中考我市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往年,与廊坊市的其他市县相比作文成绩也位于前列。

1、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处于单打独斗的无序状态,语文教师是个人使个人的“招”,指导方法单一,训练方式单调,使得作文教学效率普遍偏低。现在我们的“情境作文”教学已经进入科学化、系列化的状态,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各个阶段的训练连贯有序,并且还不断进行深入和扩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和丰富的实验经验。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广大的语文教师会在作文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轻松的!

2、大面积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情境作文”教学每学期训练任务是大作文10篇,小作文12篇,坚持写日记、随笔,再加上片段练习,每学期写作总字数不少于6万字;以前两节课(90分钟)才“挤”出一篇作文,现在60分钟内即可完成。2002年我市的中考作文平均分为43.7分比去年的42.4分高出1.3分,比前年的39.8分高出3.9分,及格率由1999年的72.1%增长到87.4%,三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可见,“情境作文”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3、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保护,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现在不再怕作文了,盼着写作文,因为他们不但可以写,更可以动手、动脑“玩”了,“玩”过了,写作的内容也有了,所以不为写什么而发愁了,有时反倒为不写什么而发愁了(材料太多,该舍去的也不舍得了)。在“情境作文”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由外部活动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000年“与世纪同步”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书信笔会活动中,仅第十中学就有80余篇获得廊坊市佳作将,24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并有多篇入选《廊坊市首届中小学生书信比赛获奖作品选》。李红艳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河北省“读写杯”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展望

通过三年来对“情境作文”的研究与探讨,它的作文指导方法,作文训练体系、作文训练方式都是科学有效的。但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正确地使用它,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验中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作文速成与习惯养成的关系。情境作文以习惯养成为最高境界,要打破作文速成的观念,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要坚持不懈,养成写作的习惯。

2、真情实感与情感培养的关系。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颇,我们再鼓励真情实感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偏激,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思想感情。

3、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的关系。实验中立足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同时在抓普遍提高基础上抓典型,抓重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4、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的关系。影响作为水平的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材料,二是表达。情境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解决了“米”的问题,即写什么,但要写好作文,还要解决“用什么来写”“怎样写”的问题,即语言和方法的问题,这二者均得益于阅读。因此要加大阅读量,给学生丰富的语言材料,提供写作的章法技巧。

5、片断作文与大作文的关系。片断作文力求精细,大作文考查整体综合能力,因此二者要交叉进行,巧妙结合,既有点的训练,又有面的训练。

“情境作文”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投入较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先进生产工具”,它必将为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和采用。如果能正确处理上述几个关系,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情境作文”教学不但能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能使教师在这个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取得双赢的效果!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研究作文0字

初二作文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研究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村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4、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生活作文研究实验基地”。 生活化习作研究已经在全校铺开了,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在本校具有可行性。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高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生活: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课堂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教师在小学五、六年级的作文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由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课题研究的目标

1、将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社会风情中陶冶情操,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从而体验写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与认识能力,真正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小学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构建“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工作体系,明确理论依据,建立操作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模式。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1、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习。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认识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实现从文中见“人” 的目的。

2、激发学生主见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鼓励自主性作文。

本内容可以从学生生活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①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目。元旦,开迎新会;春节,搞慰问活动;元宵,看灯笼;妇女节,给妈妈做份礼物写封信;植树节,栽种小树苗;儿童节,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成文章。

②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活动前,先让学生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有关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活动前准备,活动中有方向,活动后有感想,写起作文来就比较顺利。

③布置生活作文。学做家务,学做小制作,这些都能成为写作的好材料。

④学生写好作文之后,开设作文活动课,就是学生动手批改作文,动口讲评作文,动情欣赏作文。

⑤进行作文训练,每次即兴作文都是课上出题,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口述后让学生互相评议,通过口述及评议,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本内容可以从高年级学生生活作以下一些方式的尝试:

1、实地观察式:莫泊桑开始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让他每天观察门口的车夫,从此,莫泊桑认真研究生活,最终成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像福楼拜那样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和事:记录家庭成员、左邻右舍的一次谈话、一种爱好,一次处事,注意他们的神态变化;鼓励学生种植花虫树木、饲养鸡鸭狗猫等,发展他们的业余爱好;有目的地观察节日的大街,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

2、生活娱乐式: 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生活。男女同学的合作竞争、师生之间的亲密谈话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游戏更是驱赶习作神秘感、恐惧心的良药。为了研究蜗牛怎样生活,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捉来了许多小蜗牛,有人拿菜叶来喂养,有人拿盐水去浸泡,有人把它请到屋外,让它接受阳光的考验,有人拿它与同学赛跑„„大家乐此不疲。回忆生活的“每一步”,大家觉得有话好写,有情可抒。探究生活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又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并对生活的体验作出了创造性的表述。

3、社会调查式:在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时代发展迅速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去思索、去发现,捕捉那些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如折叠式课桌和普通课桌有什么区别?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家里的设备为什么又更新了?上岗、下岗,冲浪、跳槽,大人们究竟在忙些什么?通过调查研究,谈古说今,使孩子们感悟时代进步的细微区别。

4、自由拓展式:依据个人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功能,让学生对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表述。如,学习《景阳冈》后,让学生以武松这个人物的特长为切入点进行构思:假如武松还健在,他应该如何到人才市场去应聘求职呢?结果,有的为武松写起了“求职介绍信”、“招聘启示”、“自荐书”等。

5、阅览模拟式: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放胆文与训练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胆略。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学生作文的评改权,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的态度。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是多样的。有人说“作文即思想。”我们教育目的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

要在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再表达”的过程。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研究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村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4、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生活作文研究实验基地”。 生活化习作研究已经在全校铺开了,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在本校具有可行性。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高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生活: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课堂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教师在小学五、六年级的作文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由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课题研究的目标

1、将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社会风情中陶冶情操,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从而体验写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与认识能力,真正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小学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构建“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工作体系,明确理论依据,建立操作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模式。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1、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习。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认识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实现从文中见“人” 的目的。

2、激发学生主见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鼓励自主性作文。

本内容可以从学生生活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①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目。元旦,开迎新会;春节,搞慰问活动;元宵,看灯笼;妇女节,给妈妈做份礼物写封信;植树节,栽种小树苗;儿童节,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成文章。

②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活动前,先让学生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有关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活动前准备,活动中有方向,活动后有感想,写起作文来就比较顺利。

③布置生活作文。学做家务,学做小制作,这些都能成为写作的好材料。

④学生写好作文之后,开设作文活动课,就是学生动手批改作文,动口讲评作文,动情欣赏作文。

⑤进行作文训练,每次即兴作文都是课上出题,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口述后让学生互相评议,通过口述及评议,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本内容可以从高年级学生生活作以下一些方式的尝试:

1、实地观察式:莫泊桑开始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让他每天观察门口的车夫,从此,莫泊桑认真研究生活,最终成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像福楼拜那样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和事:记录家庭成员、左邻右舍的一次谈话、一种爱好,一次处事,注意他们的神态变化;鼓励学生种植花虫树木、饲养鸡鸭狗猫等,发展他们的业余爱好;有目的地观察节日的大街,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

2、生活娱乐式: 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生活。男女同学的合作竞争、师生之间的亲密谈话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游戏更是驱赶习作神秘感、恐惧心的良药。为了研究蜗牛怎样生活,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捉来了许多小蜗牛,有人拿菜叶来喂养,有人拿盐水去浸泡,有人把它请到屋外,让它接受阳光的考验,有人拿它与同学赛跑„„大家乐此不疲。回忆生活的“每一步”,大家觉得有话好写,有情可抒。探究生活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又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并对生活的体验作出了创造性的表述。

3、社会调查式:在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时代发展迅速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去思索、去发现,捕捉那些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如折叠式课桌和普通课桌有什么区别?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家里的设备为什么又更新了?上岗、下岗,冲浪、跳槽,大人们究竟在忙些什么?通过调查研究,谈古说今,使孩子们感悟时代进步的细微区别。

4、自由拓展式:依据个人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功能,让学生对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表述。如,学习《景阳冈》后,让学生以武松这个人物的特长为切入点进行构思:假如武松还健在,他应该如何到人才市场去应聘求职呢?结果,有的为武松写起了“求职介绍信”、“招聘启示”、“自荐书”等。

5、阅览模拟式: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放胆文与训练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胆略。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学生作文的评改权,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的态度。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是多样的。有人说“作文即思想。”我们教育目的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

要在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再表达”的过程。

作文教学之我见作文14900字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

一、六年级作文教学现状

小学六年级写作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创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较之其他年级小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写作受挫感较强烈,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就失去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也越来越淡薄;六年级作文对于写作素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相对较高,以前积累的素材不能用,能用也因为联想能力,发散能力,感知能力有限而不知道怎么引用素材,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不知道怎么引申为写作素材,因而学生写作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而对于一些与实际生活无关或者超乎他们感知范围的文章,更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关于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1. 个性化作文教学

写作不仅是创造过程,还是个性化的展现过程,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改变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很有时代意义。

(1)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含义。个性,通俗直言,就是内心世界,一个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个性意识直接影响个人的创造性和未来发展。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知,从新颖的个性天赋、真诚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审美倾向等角度,开阔发散思维,灵活地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个性化教学,《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解释为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诸如演讲或小组教学等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子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着采用特殊的方法而变化。

(2)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及教师职能。个性化教学有着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观念的培养开辟道路。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同时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在设置作文题的时候因学生个性和兴趣不同设置看似可放任自流的作文题;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创新性,要求教师给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所想所感所思所闻,充分给予他们展现自我个性魅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激发个性;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体验性,写作是学生感官、精神和情感同时体验的过程。培养个性化写作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际体验,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针对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不同风格的作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真实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应该是“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虽然学生在学校有着几乎相同的学习环境,但每个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即使相同的事件和人物,

他们也会有着不同的真实情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吐露真情,保证现实和个性的真实。

2. 六年级作文的趣味教学法

(1)抓心理,促兴趣。小学六年级作为初中过渡阶段,没有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再加之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思想压力很大,对写作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强调文章的意境和华丽的辞藻,转而花大力气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不难,营造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到“我手写我心”。

(2)积素材,寻乐趣。正如荀子的《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其实很大一部分在于多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自身生活,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入自然世界体验,比如写某种动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游玩,让大家亲眼目睹各种动物的起居饮食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家对各种感兴趣的动物仔细观察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鼓励学生在观察后查找相关多媒体视频或者自然科学界的书籍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素材。

(3)趣评价,扬热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学生慢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写作风格,知道自己写作存在的不足和怎样改进,以及了解到自己写作的优点并且保持自己满意的写作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小组评议,各自修改,学生作文水平都差不多,而且都有着好胜心理,看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后,自然会地对字、句、段、篇和中心思想以及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对于写的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可以引以为鉴,对于写的好的地方赞扬鼓励他人的同时能够作为榜样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3. 阅读和写作应巧妙结合

(1)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方式。小学六年级阅读习惯基本养成,这个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这种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铺垫。在文学宝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很多生动活泼、意义深远的词句段落值得学生借鉴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从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各种文体中把好词佳作记录下来,同时让他们学会认知善恶美丑,了解社会人生百态,从中获取作文原始资料。

(2)阅读是感悟写作技巧的良好途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除了讲解课文的生词和结构之外,更应该传授学生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文章中可以当作素材的故事,可以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借鉴的好词好句。在讲完一篇课文

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类似的文章阅读,写读后感,写评价,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可以用作素材的词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应当摆脱写作恐惧症,放松心态慢慢培养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和观念,探索符合六年级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轻轻松松写出好作文。

作者:苏海霞 单位:福建省永定县抚市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弄清事件,把握行踪

在“秋天的景物”的写作中,学生是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景物,是因为什么事件而让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景物,如是去秋游,还是和父母周末出去玩,这个事件就成为写景的基础。如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那么,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在哪里,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去之前心里怎么想等等就是叙事中首先需要交代的;在事件的发展中,一开始看到了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这是写景中的顺序;最后,学生在事件中观察到了景物,所感是什么,这是抒发情感的关键。抓住事件中的这些关键点,然后写作,作文才会主次分明。

二、掌握顺序,观察景物

在学生写作中发现,他们写景往往出现零散和繁乱的现象,所谓的零散是作文中的景物没有重点,在事件中看到什么写什么;而繁乱则是在写作中写的景物太多,杂而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学生在写作中忽略了观察顺序,一些学生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由此可见,在写景记叙文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作是尤为重要的。按照观察顺序写景,不仅可突出景物的特点,也可做到条理清晰。

以“花园里”的写景记叙文为例,在对花园中的花进行描写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如首先看到花的颜色,然后是花的形状,最后是花瓣的形状。而从空间上看,也可采用由远及近的观察方式,在远处看到的花是什么样的,走近看又是什么样。从时间上,可选择早晨、中午、傍晚的顺序。学生不会刻意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观察顺序,按顺序进行写作。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顺序,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写景记叙文的观察中,教师可利用学校的花园、操场等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在课堂中提供一些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要让学生注意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的细节进行观察。如在“花园里”学生对月

季花进行观察,那么,花的颜色是怎样的、花的形状、花瓣的形状、花的香味等又是如何的,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地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特点,深入描写

学生掌握了事件后能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深入描写,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其次是要学会应用修辞方法表现景物的主要特点。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所要描写的对象,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感受观察景物。如有的学生在写“松树”的过程中,从枝干到松针,从春天的松树写到秋天的松树,林林总总没有主要特点。

在“校园的早晨”写作中,从早晨的雾到早晨的人,从早晨的花园写到早晨的操场,一应俱全,但没有主要特点。要注重这些景物的特点,首先就得让学生思考好要写景物的什么,如“校园的早晨”中什么最吸引人,在“松树”的写作中,松树的什么特点最能打动自己。把握这一点,学生写作起来才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点。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修辞方法描写景物。如在“发现春天的美”的写作中,有的学生写到“小花在风中摇动,美丽极了”。可引导其修改为“粉红色的小花在风中扭动着身躯,似乎在炫耀自己美丽的舞姿”。这样应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花儿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会更加形象生动。要让学生在写景中学会应用修辞方法,还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多给一些范例,多让学生去体会修改后句子的好处,让学生在体会中尝试应用修辞方法。

四、总结

总之,在写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事件是贯穿作文的脉络,行踪是写景的主线,而观察顺序则是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的关键,在描写景物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来表现,可做到锦上添花,使作文倍增美感。

作者:任娟珍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全面。就像老师在教室上课,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不是几个学生,所以老师上课时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在写作文前,观察的时候也要把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例如:作文是《我喜欢的***(小动物)》,我要写的是小花猫,那么,我就要观察小花猫的全部外貌,它的叫声,它吃东西时的情况、睡觉时候的情况、走路时候的情况、游戏时候的情况、抓老鼠时候的情况、和我联系时候的情况等等。这样,有了小花猫这么多的资料,描写它的时候就不至于没有话可以写了。

2. 观察要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虽然在一次观察中不一定把看、闻、听、摸、尝都用全了,但是有的时候要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全面观察。教学作文《我学会了做***(一种家务)》时,写做一道番茄炒鸡蛋,这里就需要运用看———看过程、看火、看食材、看调料等等;闻———闻闻新鲜的食材的味道、半成品的味道、成品的味道;听———听切番茄的声音、打鸡蛋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大家对菜的评价;尝———品尝番茄炒蛋的味道。这样,多种观察的素材都有了,这就为下一步的作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了。

3. 观察要有主次。观察需要有主有次,就像人们常说,红花还需绿叶衬,我们在观察红花的时候,不能光看红花,还需要观察绿叶。但是,重点还是以红花为主。作文《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我要描写的是小花猫,在观察小花猫的时候以小花猫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小花猫的玩具、小花猫对我的亲近等等。其中,主要是以小花猫为中心,其余的为次,这样来观察才符合作文的要求。

二、写作文从真实入手

学生写作文为什么感到困难重重?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作文要写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小学生学习写作文应该从真实的写起,只要把真实的写清楚就是好样的,而真实的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观察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观察,把观察的结果选择性地写出来,切不可不进行观察,凭空想象来写作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平时不注重观察,往往会写出驴头不对马嘴的事。同时,只有真实的才可信,才能感染人,所谓“真实就是力量”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作文《我学会了***(做一件家务活)》,我写学会了做一道菜,番茄炒鸡蛋,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的话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只要把加工制作番茄炒鸡蛋按照顺序写出来,最后写出自己做了这件事的真情实感。要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就一定会是胡编乱造、顺序颠倒、空话一片,最后抒发了一片虚情假意,让人看了感到不切实际。

三、写作文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话,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只要学生学会观察,从真实的作文做起,把作文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会乐于作文,善于表达,作文也不会是一种负担了。

作者:梁娟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小学

第四篇

一、作文批改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凡是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或作文上被老师画上好句子的同学都要上讲台,或把自己的优秀作文读给同学听,或把自己作文中优美的句子读给大家欣赏。所以,每次作文到了学生手中时,教室里热闹非凡,相互都在比,看谁的优美句子最多。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一定会在下次作文时想方设法把句子写得越来越生动形象,盼望着下一次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优秀的作品。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写作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现在每写一篇作文后,学生都很认真地阅读老师的批语,还能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同时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励性,想方设法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掩饰、不迁就,而是注重婉转,用带有启发性、交流性的语言来评价。比如“:你越写越棒,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老师认为你还可以写得更好,相信自己,你能行!”“今天,老师又发现了一位写作高手!当然如果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那就成为一篇近乎完美的作文了。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学生读到或许有点带夸张的评语时,不仅拉近了师生间、学生与写作间的距离,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要继续努力的激情,从而把学生从被动的写作中解脱出来,使作文成为他们的乐事、趣事。

二、作文批改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单靠“激励性”的评语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学生是实践者、参与者,是主体,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坚持对学生每篇习作都有批语,而且要在全班同学中展开交流,让学生看到批语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辩论。如:三年级学生在写《游小平爷爷故居》的作文时,其中一个学生(刚转学来的)写出了小平爷爷故居的位置,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故居里的游人络绎不绝等,但丝毫没有写出故居园内的内容。

我给他的批语是:“没有写到园内的内容,建议你去游一游。”交流中,该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出了老师给的评语,并且真诚地说出了原因,原来他从没去过小平爷爷故居,是

闭门造车,并且他告诉大家,决定本周六自己要亲自去游一游。第二周周一,该生交来了文章。哇!真的变样了。他把园内葱葱茏茏的林区景色写得非常具体,也写得格外的美。把“邓小平陈列馆”里小平爷爷在战争年代惊心动魄的场面,改革时期的丰功伟绩,以及“邓小平老院子”里小平爷爷儿时的生活情景等等都写了出来,真情实感地流露出了对小平爷爷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有了作文评语的交流过程,对该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写作锻炼,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升华,是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批改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一旦掌握了写作方法,不再把写作当作一件难事,就能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事物,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心思去收集写作素材,用心思去写作。这样他们不仅在用词造句、逻辑思维等方面有很大进步,还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与家人分享。老师读过学生的作文后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困扰,就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往往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在作文中把不愿对父母说的话告诉老师,把不敢当老师面说的话,通过作文向老师倾诉。这时老师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这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四、总结

总之,我在作文批改时毫不吝啬表扬,有意把握在一定范围内放松,给学生打高分,学生看到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渐渐地让他们发现写作文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从思想上、感情上都能接受写作文这件事。学生爱写作文了,还发愁写不好吗?由此看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决不可轻视。

作者:周洪波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厚街小学

第五篇

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激发想象兴趣

1.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做好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基于小学想象作文教学的现实需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方法。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农村小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的去想象。基于这一认识,除了要做好农村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使学生愿意想象,也敢于想象。

1.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对学生的想象进行规范和引导

在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中,虽然想象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想象进行规范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想象力合情合理。

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想象作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会互相感染。特别是教师的情感,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因此,作文课上,教师要以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在整个想象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了解,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考虑到农村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并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小学生的情感快速成熟起来,最终在想象力方面有所积累,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2根据小学生的情感成熟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保证农村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达到写作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情感成熟程度,选择激发想象力的方式,使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能够通过不断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2.3教师应用自身情感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想象

教师作为小学生想象力作文教学的指导力量,只有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并鼓励学生勇于想象,才能与学生一道实现想象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放低身段,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去想象。

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对于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而言,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有范围的,并不是随意想象。其中想象力的尺度和范围应以结合课文内容为主,做到立足课文进行合理想象。结合农村小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性格特点,积极进行再造想象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以先了解课文内容为准

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既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又要保证小学生的想象力在合理范围内,就要在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先了解课文内容,并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合理想象。

3.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重视再造想象的作用

所谓再造想象,是学生能够在了解某一内容之后,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想象,其想象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作文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农村小学只有重视再造想象的作用,才能提高作文创作质量。

3.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为了保证想象作文教学取得实效,农村小学教师应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先安排学生学习范文,然后再根据范文的要求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掌握课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现实生活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你要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

4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进行想象训练

在对小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想象力培养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编写短小的童话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做好想象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想象的技能,并将该技能运用在作文写作中。其中想象训练是较高层次的想象练习,既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又需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因此,在以上诸多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写童话和故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写好想象作文。他们在作文中可以成为一朵花、一阵风、一只猫、一条河。由此可见,在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现象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定培养方式。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应立足现有作文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在鼓励学生编写童话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消除学生的恐惧,使学生能够及早的掌握想象作文的要点,最终达到提高想象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开展想象训练,对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必须认识到复杂性,并对其难度有所了解,做到合理开展想象训练并提高想象训练质量,为想象作文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5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对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而言,想象作文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想做好想象作文教学,不但要结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际,还要从想象作文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具体应从观察身边人事,激发想象

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以及编写童话故事,进行想象训练等方面入手,使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升农村小学想象作为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黄丽珊 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立德小学

第六篇

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发作文源泉

生活是写作中的唯一源泉,要开发写作资源,自然要走进生活。生活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听人聊天,你可能会为健谈者那妙语连珠的调侃而惊叹;看一幅油画,你可能被那绚丽夺目的色彩所陶醉;听一段音乐,你可能会被其中婉转悠扬的旋律所倾倒。

二、从阅读中去汲取素材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丰富的生活,更可以透视古今千年的历史生活画面,通过阅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对未知世界有更多的憧憬。阅读课本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东西,通过读《槐乡的孩子》可以展现乡村孩子们的生活现实,还可以给我们透视一个世界生活的窗口。它是开发写作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从现代信息中获取写作资源,从而引发学生的个性创新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一首歌、一个电视剧都是我们写作成功的杰作,它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形成个性创新作文资源,变被动写作为自觉写作,才能更好地写出优秀作文。

四、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将自己的视野拓宽,多注意生活细节、人物的交往。指导学生用心感受千姿百态变化中的世界,去品味生活,超越生活,从而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作者:赵俊芳 单位:内蒙古凉城县麦胡图镇中心校

第七篇

一、做一个勤动笔的有心人

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牺牲品样的事情,比如看一处如诗如画的美景,见到一种稀有的动植物,逛了一处景色迷人的名胜古迹,经历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听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你会惊奇,你会感动,你会崇敬,这时就

应该整理思绪,用自己的笔把它们记下来,不可铭求自己写得多么精彩,只要写出真实的、具体的经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久而久之,“内存”增多,写作文时就“下笔如有神”了。

二、多一点参与生活的热情

作为学生,要走进生活,猎取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才能写出感人的东西。比如,学习之余,多参与生活中。像帮妈妈做家务,整理自己的小房间;去滑冰,去旅游,去逛商店或书店;与同学去郊外踏青,同爸妈去游览山水;积极参加各种演讲、辩论、唱歌等比赛。不要把目光锁定在“写”上,写只是一个结果,以上这些才是过程。

写作文的过程就是看、读、说、做等一系列积累生活素材并生动表述的经过,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阅历对于作文无疑是一种财富,你经历了,感受了,写出来就会有真情、有实感。

作者:阮海霞 单位:山西省河津市城北小学

第八篇

一、注重平时积累

(一)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古人摸索出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作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多看、多抄、多背,积累优美的字词句篇,进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正如巴金所言,他背了很多文章,虽然自己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过它们,但在背了这么多的文章之后,至少知道了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可见,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积累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众多教育实践表明,最好的积累方式是写日记,因为日记的内容很广,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切身体会到的都可以写下来,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描写。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写起来得心应手,还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习惯,从而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感受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在看完一场电影或做完一次大扫除之后,将发生的事情和切身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二、多加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听故事,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等进行教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开言路,从而为写作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训练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层次,然后让学生对这一故事内容进行复述。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理清思路,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相信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多仿改,提升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认真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和改写,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模仿范文的部分精言、警句以及布局、结构等,然后再加以改动和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

四、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自信心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表达的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事情,那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应改变以前那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大胆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价标准,即尽可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利益,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的困惑予以恰当的指导。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仅要多表扬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更要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加关注,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让他们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最终提升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兴趣,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邱艳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尧民民族小学

第九篇

一、“趣”: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经常寓作文于各项兴趣活动中,使学生视作文为趣事

(一)设置展栏,组织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好胜心强,爱显示自己,尤其是具有强烈写作欲的学生,都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或场所,以便引起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关注。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欲望,营造“作文不难,作文有趣”的氛围,培养其写作兴趣。1. 可以在教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组的展示墙,展示墙上的一角设置一块展示园地,分“佳作共赏”“小作家摇篮”“新星闪烁”等几个小栏目。各组挑选出每次作文训练中出现的佳作,经过自改、互改和小组的精心修改后,重新誊写,当做范文张贴展出。期终分类,装订成册,成为学生自己手抄本“优秀作文选”。这样不仅满足了作文“强手”的欲望,也给同伴以激励,发挥了榜样的作用。2.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可以要求各组有针对性地把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习作“改璞为玉”,扶上展台,让他们也“潇洒走一回”,尝尝成功的喜悦,体验作文的乐趣。中等生和学困生看到自己也能写出好作文,写作文、改作文的兴趣会骤然大增。3. 为了使学生写作热情不断升温,持续发展,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的变化及活动课内容等组织有奖征文竞赛。如“三八”妇女节前写《我为妈妈做件事》;教师节写《难忘恩师情》;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写《我为班级添光彩》等。因为征文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一般比平时课堂作文发挥得好,成功率高。

(二)鼓励投稿,用成功之作升华兴趣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生作文的首次成功是激发写作兴趣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作文教学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些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专栏展示、班级竞赛获奖,心中己萌发出把自己的作文公开发表的欲望。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精选学生佳作重点辅导,帮助小作者精心修改润色,向报纸杂志投稿。这样就能激励其他组的学生勤奋练笔,再次掀起你追我赶自学、对评、组评的练笔热浪,写作兴趣得到升华。许多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作文作业,而是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主动拿起笔自觉写作。

二、“真”: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或套话

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作任何掩饰,真正做到“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要让学生吐露真实情感,关键在作文命题。在中、高年级,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表达与思维脱离,有些题目如《记一次扫墓活动》《暑假计划》等,这类题目大而空,缺乏启发性,学生望而生畏。对此,我认为命题时可抓住两条。第一,把宽题变成窄题。例如,《记一次运动会》题目太大,可以改为《发令枪响以后》《跳竿又升高了》《他是第一名》,这样重点突出,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真话想写。第二,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的作文才会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以前我总喜欢让学生写正

面的东西,如《我给大家做的一件好事》《让我难忘的事》,这些题目虽然无可非议。但说实话,学生做好事是不多的,做坏事更少,做错事的倒不少。如果篇篇都让学生写如何做好事,他们一写就是帮助别人推车;捡到钱物还失主;帮邻居老奶奶打扫卫生。有的是同一件事改头换面反复写,这样学生就很难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征去命题,以情写文,便于学生吐露真情,抒发实感。

三、“活”: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思路敏捷,头脑灵活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仅仅在语言训练的小圈子里打主意,更应该探索学生作文的心理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技能,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小学作文素描教学法。这种方法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起步训练,它是以观察事物为途径,以片断和简短的灵活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说话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事物,培养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四、“实”:分阶段地、有重点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表达能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每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谈一次感受,写一次体会。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优集,去搜集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古诗等,在平时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可以让学生写作的第一步走得轻松、自在而愉快,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唱印红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石门镇张石门小学

第十篇

一、利用范文引路,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构思能力

学生阅读之后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要修辞手法、文章的点睛之笔等,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批注,写出好在哪里,而对不好的地方则要给出改进意见。上课时,教师可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进行评价,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在学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方法的点拨,发现思路偏差及时矫正。通过范文阅读和感悟体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构思技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学生自我批注的环节,大大优化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动脑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写作时借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技能。

二、发挥经典名著的引领作用,积淀作文素材,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运用能力 小学生对生活的作文信息采集能力较差,缺乏作文素材的积淀,致使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没有可写内容。加之学生平时不太喜欢阅读,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这样学生就会在写作时无病呻吟。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教师可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作文素材,通过海量阅读积淀学生作文素养,在信息选择中提高学生的筛选和运用能力。比如,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中,我在课前为学生推荐了系列作文书以及相关网站,供学生选择阅读。

如《名人传》《感动亲人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肯传》《居里夫人》等写人的书籍,还有关于人物百科的网站资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自己总结出有关写人的作文的写作技巧。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构思汇报会,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的有效阅读以及自己的感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人。有的学生是从人物的形象入手,有的学生是从人物的成就入手,还有的学生是从故事的背景入手。体裁上也不拘一格,有传记式的、有小说式的、有散文式的,等等。在众多的作文资源中,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阅读,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和筛选,选出好的素材及时进行摘抄,积淀作文素材,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作文,仔细分析作文的写作手法、文章的结构、修辞的运用等,对经典的句段进行摘抄,在课上进行交流,实现阅读成果的共享,提高阅读效率。

三、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习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老师。作文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创作有了的兴趣,写作就不会发愁,就不会抄作文或者是为了满足数字要求胡乱拼凑,文章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实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电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习作能力。比如,在进行有感“颐和园”的作文训练时,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利用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全景、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采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进行读后感训练。通过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去过颐和园,甚至有的学生还去过多次。根据学生的这一经历,我采用学生现场演讲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我让学生自己到前边来,结合自己亲身游历颐和园的感触,为全体学生讲解颐和园的建造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为同学介绍每个景点的特点。重点是从语文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景物的特点,说出读完“颐和园”的感悟,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脱颖而出。这些硬件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有优势。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利用教育装备的优势,将抽象的作文素材趣味化、直观化。同时,硬件的研发带动了软件资源和平台的提升,很多数字资源走进了作文教学。这些资源极大丰富了作文教学形式、方法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目标。

第一篇

一、六年级作文教学现状

小学六年级写作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创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较之其他年级小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写作受挫感较强烈,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就失去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也越来越淡薄;六年级作文对于写作素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相对较高,以前积累的素材不能用,能用也因为联想能力,发散能力,感知能力有限而不知道怎么引用素材,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不知道怎么引申为写作素材,因而学生写作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而对于一些与实际生活无关或者超乎他们感知范围的文章,更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关于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1. 个性化作文教学

写作不仅是创造过程,还是个性化的展现过程,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改变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很有时代意义。

(1)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含义。个性,通俗直言,就是内心世界,一个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个性意识直接影响个人的创造性和未来发展。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知,从新颖的个性天赋、真诚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审美倾向等角度,开阔发散思维,灵活地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个性化教学,《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解释为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诸如演讲或小组教学等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子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着采用特殊的方法而变化。

(2)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及教师职能。个性化教学有着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观念的培养开辟道路。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同时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在设置作文题的时候因学生个性和兴趣不同设置看似可放任自流的作文题;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创新性,要求教师给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所想所感所思所闻,充分给予他们展现自我个性魅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激发个性;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体验性,写作是学生感官、精神和情感同时体验的过程。培养个性化写作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际体验,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针对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不同风格的作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有着真实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应该是“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虽然学生在学校有着几乎相同的学习环境,但每个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即使相同的事件和人物,

他们也会有着不同的真实情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吐露真情,保证现实和个性的真实。

2. 六年级作文的趣味教学法

(1)抓心理,促兴趣。小学六年级作为初中过渡阶段,没有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再加之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思想压力很大,对写作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文章的篇章结构,强调文章的意境和华丽的辞藻,转而花大力气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不难,营造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到“我手写我心”。

(2)积素材,寻乐趣。正如荀子的《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其实很大一部分在于多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自身生活,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入自然世界体验,比如写某种动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游玩,让大家亲眼目睹各种动物的起居饮食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家对各种感兴趣的动物仔细观察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鼓励学生在观察后查找相关多媒体视频或者自然科学界的书籍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素材。

(3)趣评价,扬热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学生慢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写作风格,知道自己写作存在的不足和怎样改进,以及了解到自己写作的优点并且保持自己满意的写作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小组评议,各自修改,学生作文水平都差不多,而且都有着好胜心理,看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后,自然会地对字、句、段、篇和中心思想以及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对于写的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可以引以为鉴,对于写的好的地方赞扬鼓励他人的同时能够作为榜样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3. 阅读和写作应巧妙结合

(1)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方式。小学六年级阅读习惯基本养成,这个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这种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铺垫。在文学宝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很多生动活泼、意义深远的词句段落值得学生借鉴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从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各种文体中把好词佳作记录下来,同时让他们学会认知善恶美丑,了解社会人生百态,从中获取作文原始资料。

(2)阅读是感悟写作技巧的良好途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除了讲解课文的生词和结构之外,更应该传授学生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文章中可以当作素材的故事,可以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借鉴的好词好句。在讲完一篇课文

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类似的文章阅读,写读后感,写评价,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可以用作素材的词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应当摆脱写作恐惧症,放松心态慢慢培养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和观念,探索符合六年级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轻轻松松写出好作文。

作者:苏海霞 单位:福建省永定县抚市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弄清事件,把握行踪

在“秋天的景物”的写作中,学生是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景物,是因为什么事件而让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景物,如是去秋游,还是和父母周末出去玩,这个事件就成为写景的基础。如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那么,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在哪里,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去之前心里怎么想等等就是叙事中首先需要交代的;在事件的发展中,一开始看到了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这是写景中的顺序;最后,学生在事件中观察到了景物,所感是什么,这是抒发情感的关键。抓住事件中的这些关键点,然后写作,作文才会主次分明。

二、掌握顺序,观察景物

在学生写作中发现,他们写景往往出现零散和繁乱的现象,所谓的零散是作文中的景物没有重点,在事件中看到什么写什么;而繁乱则是在写作中写的景物太多,杂而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学生在写作中忽略了观察顺序,一些学生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由此可见,在写景记叙文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作是尤为重要的。按照观察顺序写景,不仅可突出景物的特点,也可做到条理清晰。

以“花园里”的写景记叙文为例,在对花园中的花进行描写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如首先看到花的颜色,然后是花的形状,最后是花瓣的形状。而从空间上看,也可采用由远及近的观察方式,在远处看到的花是什么样的,走近看又是什么样。从时间上,可选择早晨、中午、傍晚的顺序。学生不会刻意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观察顺序,按顺序进行写作。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顺序,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写景记叙文的观察中,教师可利用学校的花园、操场等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在课堂中提供一些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要让学生注意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的细节进行观察。如在“花园里”学生对月

季花进行观察,那么,花的颜色是怎样的、花的形状、花瓣的形状、花的香味等又是如何的,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地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特点,深入描写

学生掌握了事件后能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深入描写,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其次是要学会应用修辞方法表现景物的主要特点。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所要描写的对象,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感受观察景物。如有的学生在写“松树”的过程中,从枝干到松针,从春天的松树写到秋天的松树,林林总总没有主要特点。

在“校园的早晨”写作中,从早晨的雾到早晨的人,从早晨的花园写到早晨的操场,一应俱全,但没有主要特点。要注重这些景物的特点,首先就得让学生思考好要写景物的什么,如“校园的早晨”中什么最吸引人,在“松树”的写作中,松树的什么特点最能打动自己。把握这一点,学生写作起来才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点。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修辞方法描写景物。如在“发现春天的美”的写作中,有的学生写到“小花在风中摇动,美丽极了”。可引导其修改为“粉红色的小花在风中扭动着身躯,似乎在炫耀自己美丽的舞姿”。这样应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花儿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会更加形象生动。要让学生在写景中学会应用修辞方法,还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多给一些范例,多让学生去体会修改后句子的好处,让学生在体会中尝试应用修辞方法。

四、总结

总之,在写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事件是贯穿作文的脉络,行踪是写景的主线,而观察顺序则是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的关键,在描写景物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来表现,可做到锦上添花,使作文倍增美感。

作者:任娟珍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全面。就像老师在教室上课,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不是几个学生,所以老师上课时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在写作文前,观察的时候也要把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例如:作文是《我喜欢的***(小动物)》,我要写的是小花猫,那么,我就要观察小花猫的全部外貌,它的叫声,它吃东西时的情况、睡觉时候的情况、走路时候的情况、游戏时候的情况、抓老鼠时候的情况、和我联系时候的情况等等。这样,有了小花猫这么多的资料,描写它的时候就不至于没有话可以写了。

2. 观察要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虽然在一次观察中不一定把看、闻、听、摸、尝都用全了,但是有的时候要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全面观察。教学作文《我学会了做***(一种家务)》时,写做一道番茄炒鸡蛋,这里就需要运用看———看过程、看火、看食材、看调料等等;闻———闻闻新鲜的食材的味道、半成品的味道、成品的味道;听———听切番茄的声音、打鸡蛋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大家对菜的评价;尝———品尝番茄炒蛋的味道。这样,多种观察的素材都有了,这就为下一步的作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了。

3. 观察要有主次。观察需要有主有次,就像人们常说,红花还需绿叶衬,我们在观察红花的时候,不能光看红花,还需要观察绿叶。但是,重点还是以红花为主。作文《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我要描写的是小花猫,在观察小花猫的时候以小花猫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小花猫的玩具、小花猫对我的亲近等等。其中,主要是以小花猫为中心,其余的为次,这样来观察才符合作文的要求。

二、写作文从真实入手

学生写作文为什么感到困难重重?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作文要写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小学生学习写作文应该从真实的写起,只要把真实的写清楚就是好样的,而真实的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观察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观察,把观察的结果选择性地写出来,切不可不进行观察,凭空想象来写作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平时不注重观察,往往会写出驴头不对马嘴的事。同时,只有真实的才可信,才能感染人,所谓“真实就是力量”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作文《我学会了***(做一件家务活)》,我写学会了做一道菜,番茄炒鸡蛋,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的话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只要把加工制作番茄炒鸡蛋按照顺序写出来,最后写出自己做了这件事的真情实感。要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就一定会是胡编乱造、顺序颠倒、空话一片,最后抒发了一片虚情假意,让人看了感到不切实际。

三、写作文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做而不厌,做作文也是这样。因此,要让学生感到做作文带来了成功的话,以后再做作文就会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了。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把学生写得好点的都拿出来加以表扬,请这个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且指出作文好在哪里。对文章特别优秀的要全年级或全校传阅,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加上一些评析后,向一些报刊推荐发表,如果文章能公开发表的话,小作者就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作家了。老师在这里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将是学生以后作文的最大的动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只要学生学会观察,从真实的作文做起,把作文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就会乐于作文,善于表达,作文也不会是一种负担了。

作者:梁娟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小学

第四篇

一、作文批改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凡是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或作文上被老师画上好句子的同学都要上讲台,或把自己的优秀作文读给同学听,或把自己作文中优美的句子读给大家欣赏。所以,每次作文到了学生手中时,教室里热闹非凡,相互都在比,看谁的优美句子最多。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一定会在下次作文时想方设法把句子写得越来越生动形象,盼望着下一次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优秀的作品。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写作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现在每写一篇作文后,学生都很认真地阅读老师的批语,还能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同时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励性,想方设法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掩饰、不迁就,而是注重婉转,用带有启发性、交流性的语言来评价。比如“:你越写越棒,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老师认为你还可以写得更好,相信自己,你能行!”“今天,老师又发现了一位写作高手!当然如果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那就成为一篇近乎完美的作文了。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学生读到或许有点带夸张的评语时,不仅拉近了师生间、学生与写作间的距离,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要继续努力的激情,从而把学生从被动的写作中解脱出来,使作文成为他们的乐事、趣事。

二、作文批改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单靠“激励性”的评语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学生是实践者、参与者,是主体,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坚持对学生每篇习作都有批语,而且要在全班同学中展开交流,让学生看到批语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辩论。如:三年级学生在写《游小平爷爷故居》的作文时,其中一个学生(刚转学来的)写出了小平爷爷故居的位置,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故居里的游人络绎不绝等,但丝毫没有写出故居园内的内容。

我给他的批语是:“没有写到园内的内容,建议你去游一游。”交流中,该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出了老师给的评语,并且真诚地说出了原因,原来他从没去过小平爷爷故居,是

闭门造车,并且他告诉大家,决定本周六自己要亲自去游一游。第二周周一,该生交来了文章。哇!真的变样了。他把园内葱葱茏茏的林区景色写得非常具体,也写得格外的美。把“邓小平陈列馆”里小平爷爷在战争年代惊心动魄的场面,改革时期的丰功伟绩,以及“邓小平老院子”里小平爷爷儿时的生活情景等等都写了出来,真情实感地流露出了对小平爷爷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有了作文评语的交流过程,对该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写作锻炼,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升华,是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批改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一旦掌握了写作方法,不再把写作当作一件难事,就能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事物,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心思去收集写作素材,用心思去写作。这样他们不仅在用词造句、逻辑思维等方面有很大进步,还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与家人分享。老师读过学生的作文后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困扰,就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往往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在作文中把不愿对父母说的话告诉老师,把不敢当老师面说的话,通过作文向老师倾诉。这时老师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这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四、总结

总之,我在作文批改时毫不吝啬表扬,有意把握在一定范围内放松,给学生打高分,学生看到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渐渐地让他们发现写作文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从思想上、感情上都能接受写作文这件事。学生爱写作文了,还发愁写不好吗?由此看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决不可轻视。

作者:周洪波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厚街小学

第五篇

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激发想象兴趣

1.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做好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基于小学想象作文教学的现实需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方法。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农村小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的去想象。基于这一认识,除了要做好农村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使学生愿意想象,也敢于想象。

1.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对学生的想象进行规范和引导

在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中,虽然想象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想象进行规范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想象力合情合理。

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想象作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会互相感染。特别是教师的情感,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因此,作文课上,教师要以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在整个想象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了解,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考虑到农村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并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小学生的情感快速成熟起来,最终在想象力方面有所积累,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2根据小学生的情感成熟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保证农村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达到写作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情感成熟程度,选择激发想象力的方式,使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能够通过不断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2.3教师应用自身情感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想象

教师作为小学生想象力作文教学的指导力量,只有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并鼓励学生勇于想象,才能与学生一道实现想象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放低身段,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去想象。

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对于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而言,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有范围的,并不是随意想象。其中想象力的尺度和范围应以结合课文内容为主,做到立足课文进行合理想象。结合农村小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性格特点,积极进行再造想象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以先了解课文内容为准

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既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又要保证小学生的想象力在合理范围内,就要在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先了解课文内容,并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合理想象。

3.2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应重视再造想象的作用

所谓再造想象,是学生能够在了解某一内容之后,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想象,其想象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作文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农村小学只有重视再造想象的作用,才能提高作文创作质量。

3.3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为了保证想象作文教学取得实效,农村小学教师应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先安排学生学习范文,然后再根据范文的要求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掌握课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现实生活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你要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

4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进行想象训练

在对小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想象力培养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编写短小的童话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做好想象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想象的技能,并将该技能运用在作文写作中。其中想象训练是较高层次的想象练习,既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又需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因此,在以上诸多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写童话和故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写好想象作文。他们在作文中可以成为一朵花、一阵风、一只猫、一条河。由此可见,在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现象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定培养方式。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应立足现有作文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在鼓励学生编写童话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消除学生的恐惧,使学生能够及早的掌握想象作文的要点,最终达到提高想象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开展想象训练,对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必须认识到复杂性,并对其难度有所了解,做到合理开展想象训练并提高想象训练质量,为想象作文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5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对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而言,想象作文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想做好想象作文教学,不但要结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际,还要从想象作文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具体应从观察身边人事,激发想象

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以及编写童话故事,进行想象训练等方面入手,使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升农村小学想象作为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黄丽珊 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立德小学

第六篇

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发作文源泉

生活是写作中的唯一源泉,要开发写作资源,自然要走进生活。生活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听人聊天,你可能会为健谈者那妙语连珠的调侃而惊叹;看一幅油画,你可能被那绚丽夺目的色彩所陶醉;听一段音乐,你可能会被其中婉转悠扬的旋律所倾倒。

二、从阅读中去汲取素材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丰富的生活,更可以透视古今千年的历史生活画面,通过阅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对未知世界有更多的憧憬。阅读课本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东西,通过读《槐乡的孩子》可以展现乡村孩子们的生活现实,还可以给我们透视一个世界生活的窗口。它是开发写作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从现代信息中获取写作资源,从而引发学生的个性创新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一首歌、一个电视剧都是我们写作成功的杰作,它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形成个性创新作文资源,变被动写作为自觉写作,才能更好地写出优秀作文。

四、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将自己的视野拓宽,多注意生活细节、人物的交往。指导学生用心感受千姿百态变化中的世界,去品味生活,超越生活,从而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作者:赵俊芳 单位:内蒙古凉城县麦胡图镇中心校

第七篇

一、做一个勤动笔的有心人

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牺牲品样的事情,比如看一处如诗如画的美景,见到一种稀有的动植物,逛了一处景色迷人的名胜古迹,经历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听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你会惊奇,你会感动,你会崇敬,这时就

应该整理思绪,用自己的笔把它们记下来,不可铭求自己写得多么精彩,只要写出真实的、具体的经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久而久之,“内存”增多,写作文时就“下笔如有神”了。

二、多一点参与生活的热情

作为学生,要走进生活,猎取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才能写出感人的东西。比如,学习之余,多参与生活中。像帮妈妈做家务,整理自己的小房间;去滑冰,去旅游,去逛商店或书店;与同学去郊外踏青,同爸妈去游览山水;积极参加各种演讲、辩论、唱歌等比赛。不要把目光锁定在“写”上,写只是一个结果,以上这些才是过程。

写作文的过程就是看、读、说、做等一系列积累生活素材并生动表述的经过,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阅历对于作文无疑是一种财富,你经历了,感受了,写出来就会有真情、有实感。

作者:阮海霞 单位:山西省河津市城北小学

第八篇

一、注重平时积累

(一)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古人摸索出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作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多看、多抄、多背,积累优美的字词句篇,进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正如巴金所言,他背了很多文章,虽然自己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过它们,但在背了这么多的文章之后,至少知道了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可见,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积累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众多教育实践表明,最好的积累方式是写日记,因为日记的内容很广,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切身体会到的都可以写下来,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描写。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写起来得心应手,还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习惯,从而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感受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在看完一场电影或做完一次大扫除之后,将发生的事情和切身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二、多加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听故事,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等进行教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开言路,从而为写作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训练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层次,然后让学生对这一故事内容进行复述。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理清思路,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相信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多仿改,提升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认真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和改写,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模仿范文的部分精言、警句以及布局、结构等,然后再加以改动和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

四、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自信心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表达的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事情,那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应改变以前那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大胆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价标准,即尽可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利益,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的困惑予以恰当的指导。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仅要多表扬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更要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加关注,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让他们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最终提升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兴趣,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邱艳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尧民民族小学

第九篇

一、“趣”: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经常寓作文于各项兴趣活动中,使学生视作文为趣事

(一)设置展栏,组织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好胜心强,爱显示自己,尤其是具有强烈写作欲的学生,都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或场所,以便引起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关注。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欲望,营造“作文不难,作文有趣”的氛围,培养其写作兴趣。1. 可以在教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组的展示墙,展示墙上的一角设置一块展示园地,分“佳作共赏”“小作家摇篮”“新星闪烁”等几个小栏目。各组挑选出每次作文训练中出现的佳作,经过自改、互改和小组的精心修改后,重新誊写,当做范文张贴展出。期终分类,装订成册,成为学生自己手抄本“优秀作文选”。这样不仅满足了作文“强手”的欲望,也给同伴以激励,发挥了榜样的作用。2.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可以要求各组有针对性地把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习作“改璞为玉”,扶上展台,让他们也“潇洒走一回”,尝尝成功的喜悦,体验作文的乐趣。中等生和学困生看到自己也能写出好作文,写作文、改作文的兴趣会骤然大增。3. 为了使学生写作热情不断升温,持续发展,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的变化及活动课内容等组织有奖征文竞赛。如“三八”妇女节前写《我为妈妈做件事》;教师节写《难忘恩师情》;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写《我为班级添光彩》等。因为征文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一般比平时课堂作文发挥得好,成功率高。

(二)鼓励投稿,用成功之作升华兴趣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生作文的首次成功是激发写作兴趣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作文教学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些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专栏展示、班级竞赛获奖,心中己萌发出把自己的作文公开发表的欲望。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精选学生佳作重点辅导,帮助小作者精心修改润色,向报纸杂志投稿。这样就能激励其他组的学生勤奋练笔,再次掀起你追我赶自学、对评、组评的练笔热浪,写作兴趣得到升华。许多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作文作业,而是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主动拿起笔自觉写作。

二、“真”: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或套话

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作任何掩饰,真正做到“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要让学生吐露真实情感,关键在作文命题。在中、高年级,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表达与思维脱离,有些题目如《记一次扫墓活动》《暑假计划》等,这类题目大而空,缺乏启发性,学生望而生畏。对此,我认为命题时可抓住两条。第一,把宽题变成窄题。例如,《记一次运动会》题目太大,可以改为《发令枪响以后》《跳竿又升高了》《他是第一名》,这样重点突出,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真话想写。第二,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的作文才会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以前我总喜欢让学生写正

面的东西,如《我给大家做的一件好事》《让我难忘的事》,这些题目虽然无可非议。但说实话,学生做好事是不多的,做坏事更少,做错事的倒不少。如果篇篇都让学生写如何做好事,他们一写就是帮助别人推车;捡到钱物还失主;帮邻居老奶奶打扫卫生。有的是同一件事改头换面反复写,这样学生就很难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征去命题,以情写文,便于学生吐露真情,抒发实感。

三、“活”: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思路敏捷,头脑灵活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仅仅在语言训练的小圈子里打主意,更应该探索学生作文的心理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技能,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小学作文素描教学法。这种方法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起步训练,它是以观察事物为途径,以片断和简短的灵活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说话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事物,培养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四、“实”:分阶段地、有重点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表达能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每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谈一次感受,写一次体会。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优集,去搜集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古诗等,在平时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可以让学生写作的第一步走得轻松、自在而愉快,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唱印红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石门镇张石门小学

第十篇

一、利用范文引路,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构思能力

学生阅读之后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要修辞手法、文章的点睛之笔等,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批注,写出好在哪里,而对不好的地方则要给出改进意见。上课时,教师可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进行评价,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在学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方法的点拨,发现思路偏差及时矫正。通过范文阅读和感悟体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构思技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学生自我批注的环节,大大优化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动脑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写作时借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技能。

二、发挥经典名著的引领作用,积淀作文素材,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运用能力 小学生对生活的作文信息采集能力较差,缺乏作文素材的积淀,致使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没有可写内容。加之学生平时不太喜欢阅读,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这样学生就会在写作时无病呻吟。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教师可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作文素材,通过海量阅读积淀学生作文素养,在信息选择中提高学生的筛选和运用能力。比如,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中,我在课前为学生推荐了系列作文书以及相关网站,供学生选择阅读。

如《名人传》《感动亲人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肯传》《居里夫人》等写人的书籍,还有关于人物百科的网站资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自己总结出有关写人的作文的写作技巧。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构思汇报会,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的有效阅读以及自己的感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人。有的学生是从人物的形象入手,有的学生是从人物的成就入手,还有的学生是从故事的背景入手。体裁上也不拘一格,有传记式的、有小说式的、有散文式的,等等。在众多的作文资源中,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阅读,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和筛选,选出好的素材及时进行摘抄,积淀作文素材,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作文,仔细分析作文的写作手法、文章的结构、修辞的运用等,对经典的句段进行摘抄,在课上进行交流,实现阅读成果的共享,提高阅读效率。

三、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习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老师。作文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创作有了的兴趣,写作就不会发愁,就不会抄作文或者是为了满足数字要求胡乱拼凑,文章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实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电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习作能力。比如,在进行有感“颐和园”的作文训练时,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利用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全景、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采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进行读后感训练。通过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去过颐和园,甚至有的学生还去过多次。根据学生的这一经历,我采用学生现场演讲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我让学生自己到前边来,结合自己亲身游历颐和园的感触,为全体学生讲解颐和园的建造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为同学介绍每个景点的特点。重点是从语文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景物的特点,说出读完“颐和园”的感悟,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脱颖而出。这些硬件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有优势。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利用教育装备的优势,将抽象的作文素材趣味化、直观化。同时,硬件的研发带动了软件资源和平台的提升,很多数字资源走进了作文教学。这些资源极大丰富了作文教学形式、方法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目标。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作文3400字

初三作文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

肇庆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姚星海

【内容摘要】网络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写作并进行修改、编辑,有利于学生作文及时成果化。

【关键词】网络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这几年我探索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进行作文教学,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速度,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本人进行网络作文教学的做法和心得。

一、通过网络更大地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紧张,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单调,无法燃起写作激情,不知写什么,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网络条件下,学生可以透过网络这个窗口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而且网络还能提供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更能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想象力。

南亚海啸发生,我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报道、图片、各地捐款的录像等,用poworpoint 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听觉、视觉等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煽动起来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方面关于南亚海啸的报道。网络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可让学生对海啸的产生、后果、影响、产生原因以及灾难预警等各方面都能深入了解,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出来,再也不会出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现象。

黑龙江沙兰水灾发生后,我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材料,制成课件。当学生看到死亡的惨烈时,看到水灾遇难学生留下的手印时,特别是当学生听香港凤凰台“文涛拍案”那充满激情的谴责时,好多学生都为之动情,为之流泪。这时让学生写作文真是水到渠成,文思如潮。

二、通过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阅读方式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现象,而且因为怕抄写,学生极少做读书笔记,作文素材的积累较少,写起作文就“无米下炊”了。网络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下设几个分类文件夹,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通过辩论会或谈天说地、精彩瞬间、佳作赏析等形式

将自己所看到和搜集到的知识互相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共享。这样,学生作文时就再也不会“无米下炊”了。我还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

三、通过网络作文改变写作方式

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写作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同时由于电脑的独特性,学生创作时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字体、字号、颜色等都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在文章的写作步骤上,电脑作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作文步骤,学生必须要按开头—主体—结尾进行,特别是限时作文,必须认真构思好文章结构才能下手。而很多学生最怕文章开头,往往开头被卡住,就写不下去了。电脑作文,学生可以打破写作步骤,随意下笔,从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动笔,最后根据文章格式的需要整理、完善文章结构。 网络作文中,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这些东西只要鼠标一点击就可以搜索下载。有的学生还在文章完稿后加插页眉、页脚、精美背景、录像等。

四、通过网络作文改变文章修改方式

写文章的能力很重要,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曹雪芹完成《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修改了十二次;可见,重视文章的修改,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写作水平,都很重要。

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 但是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环节,教者的失误,也是传统作文形式本身的局限。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网络条件下作文,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脱稿既成以后既可随时小作润色,亦可大加斧正,文面十分规范、整洁、清晰。即使作文已上传到了网上,也可以将修改稿用相同的字段名(题目、作者等) 上传,或覆盖原文,或列于原文之后以供参考。

教学实践中的网络作文修改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学生自己修改。错字、病句、语句锤炼随便修改,甚至可以打破重排,不影响文章卷面整洁。对部分内容不满意又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言辞表达,可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参考。一些名言名句记得不很确切,传统作文只好放弃,网络作文可以即刻搜索运用。

其次是学生互改。学生把自己作文修改好后,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给同学进行修改。有些学生把作文发送给几个同学修改,或帮几个同学修改。所以,网络条件下,学生很愿意进行文章修改,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章的质量。

五、通过网络作文改变作文评改方式

网络写作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写批语,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我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我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是教师的批改。打开学生作文的电子文本后,对错字、病句(其实,因为学生已作了反复修改,一般很少有错字、病句)加上不同颜色,发回学生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对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线,并用括号写上批注。对于有必要锤炼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虚线,并用括号写上注意要点、要求等。学生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后,可以自己修改锤炼;也可以把文章发给同学,请同学帮助修改;还可以上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别人文章,对自己文章进行润色。

其次是集体评改。我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把典型性作文用投影显示,师生一起修改。第二是,将文章共享,学生打开文章进行修改,加评语。这种方式让平时少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可以动手动脑。

六、通过网络作文让学生作文及时成果化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评改打分后就了事了,投稿报社,往往是泥牛入海无声无息,试过几次不成功就不再投稿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创作的欲望就受到损害,逐步厌恶作文、害怕作文。相反,网络条件下,学生作文实现了“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和“电子作品集即成果”的作文教学理想化目标。 首先是把经过反复修改后的文章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报刊杂志的邮箱,方便快捷。由于是电子文档,容易修改编辑,与相同质量的文章相比,被采用的机会大些。每年我的学生都有十多篇文章发表。如果报刊杂志发表不了,学生可以把文章在相关网站上发表、或BBS 上发表,这就极易了,只要上传就能发表了。学生还可以制作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学生把每次作文修改好后挂在网页上,将来升学、工作甚至年老退休后,这些就成为美丽的回忆。另外,学生自己成立编辑部,编辑出版班刊、专题特刊,打印传阅、贴堂,有时还送给其他班同学阅读。因为是电脑作文,编辑起来较方便,学生兴趣很浓,每学期都能出几期班刊。

自己的文章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发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为了保证文章质量,学生都积极、认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请老师、请同学帮助修改。通过网络作文的改革,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写出很多富有个性、富有新意、富有文采的作文。

以上是本人几年来探索网络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但愿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

肇庆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姚星海

【内容摘要】网络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写作并进行修改、编辑,有利于学生作文及时成果化。

【关键词】网络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这几年我探索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进行作文教学,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速度,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本人进行网络作文教学的做法和心得。

一、通过网络更大地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紧张,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单调,无法燃起写作激情,不知写什么,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网络条件下,学生可以透过网络这个窗口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而且网络还能提供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更能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想象力。

南亚海啸发生,我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报道、图片、各地捐款的录像等,用poworpoint 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听觉、视觉等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煽动起来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方面关于南亚海啸的报道。网络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可让学生对海啸的产生、后果、影响、产生原因以及灾难预警等各方面都能深入了解,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出来,再也不会出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现象。

黑龙江沙兰水灾发生后,我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材料,制成课件。当学生看到死亡的惨烈时,看到水灾遇难学生留下的手印时,特别是当学生听香港凤凰台“文涛拍案”那充满激情的谴责时,好多学生都为之动情,为之流泪。这时让学生写作文真是水到渠成,文思如潮。

二、通过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阅读方式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现象,而且因为怕抄写,学生极少做读书笔记,作文素材的积累较少,写起作文就“无米下炊”了。网络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下设几个分类文件夹,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通过辩论会或谈天说地、精彩瞬间、佳作赏析等形式

将自己所看到和搜集到的知识互相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共享。这样,学生作文时就再也不会“无米下炊”了。我还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

三、通过网络作文改变写作方式

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写作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同时由于电脑的独特性,学生创作时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字体、字号、颜色等都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在文章的写作步骤上,电脑作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作文步骤,学生必须要按开头—主体—结尾进行,特别是限时作文,必须认真构思好文章结构才能下手。而很多学生最怕文章开头,往往开头被卡住,就写不下去了。电脑作文,学生可以打破写作步骤,随意下笔,从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动笔,最后根据文章格式的需要整理、完善文章结构。 网络作文中,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这些东西只要鼠标一点击就可以搜索下载。有的学生还在文章完稿后加插页眉、页脚、精美背景、录像等。

四、通过网络作文改变文章修改方式

写文章的能力很重要,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曹雪芹完成《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修改了十二次;可见,重视文章的修改,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写作水平,都很重要。

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 但是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环节,教者的失误,也是传统作文形式本身的局限。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网络条件下作文,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脱稿既成以后既可随时小作润色,亦可大加斧正,文面十分规范、整洁、清晰。即使作文已上传到了网上,也可以将修改稿用相同的字段名(题目、作者等) 上传,或覆盖原文,或列于原文之后以供参考。

教学实践中的网络作文修改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学生自己修改。错字、病句、语句锤炼随便修改,甚至可以打破重排,不影响文章卷面整洁。对部分内容不满意又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言辞表达,可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参考。一些名言名句记得不很确切,传统作文只好放弃,网络作文可以即刻搜索运用。

其次是学生互改。学生把自己作文修改好后,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给同学进行修改。有些学生把作文发送给几个同学修改,或帮几个同学修改。所以,网络条件下,学生很愿意进行文章修改,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章的质量。

五、通过网络作文改变作文评改方式

网络写作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写批语,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我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我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是教师的批改。打开学生作文的电子文本后,对错字、病句(其实,因为学生已作了反复修改,一般很少有错字、病句)加上不同颜色,发回学生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对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线,并用括号写上批注。对于有必要锤炼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虚线,并用括号写上注意要点、要求等。学生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后,可以自己修改锤炼;也可以把文章发给同学,请同学帮助修改;还可以上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别人文章,对自己文章进行润色。

其次是集体评改。我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把典型性作文用投影显示,师生一起修改。第二是,将文章共享,学生打开文章进行修改,加评语。这种方式让平时少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可以动手动脑。

六、通过网络作文让学生作文及时成果化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评改打分后就了事了,投稿报社,往往是泥牛入海无声无息,试过几次不成功就不再投稿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创作的欲望就受到损害,逐步厌恶作文、害怕作文。相反,网络条件下,学生作文实现了“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和“电子作品集即成果”的作文教学理想化目标。 首先是把经过反复修改后的文章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报刊杂志的邮箱,方便快捷。由于是电子文档,容易修改编辑,与相同质量的文章相比,被采用的机会大些。每年我的学生都有十多篇文章发表。如果报刊杂志发表不了,学生可以把文章在相关网站上发表、或BBS 上发表,这就极易了,只要上传就能发表了。学生还可以制作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学生把每次作文修改好后挂在网页上,将来升学、工作甚至年老退休后,这些就成为美丽的回忆。另外,学生自己成立编辑部,编辑出版班刊、专题特刊,打印传阅、贴堂,有时还送给其他班同学阅读。因为是电脑作文,编辑起来较方便,学生兴趣很浓,每学期都能出几期班刊。

自己的文章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发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为了保证文章质量,学生都积极、认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请老师、请同学帮助修改。通过网络作文的改革,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写出很多富有个性、富有新意、富有文采的作文。

以上是本人几年来探索网络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但愿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有关作文论文作文23400字

初二作文

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初探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作文入门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开展作文入门教学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面对“教会小学生写作文”这一课题,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应不例外。因为,“教会小学生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任务。

怎样“教会小学生写作文”,从小打好这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涵有个正确、准确、明确的认识,进而用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方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一、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我先出示课件,用形象而美丽的动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两人一组练习直接对话,再让学生戴上头饰上讲台进行即兴表演,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获得愉快的享受。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被激起的情绪,进行拓展练习:以“老山羊走后会

发生什么事情”为开头,续编故事。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乘着东风,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加以整理写下来。有的写狼最终被猎人收拾了,有的写狼在陷阱里饿死了,有的写许多小动物一起痛打狡猾而凶恶的狼,有的写老山羊教育儿女们要机智勇敢,不要上了坏人的当„„看了他们的习作,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刚走近教室,就听见里面热闹非凡,就连眼保健操的广播响起都未能使教室安静下来。我灵机一动,干脆晚点进教室,等他们尽情地闹一闹。过一会儿,我一手撑腰,一手使劲地锤脑袋,还不停地咳嗽、呕吐,一副病态走进教室。刚一进去,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了我。于是,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并提示:上课铃响后,你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干什么?说什么?老师进来后,老师的表情如何?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他们有话可写,写出了真话,表出了真情。

三、抓住情境,引导观察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而根据我的体会,开始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切

莫要求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要尽可能把观察范围缩小,引导学生具体观察“一个”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观一路”,才能观察透彻,作时才有话可写。为此,我还经常抓住突发事情,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如有一次上着上着语文课,忽然,校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使得人无法上课。小朋友也热闹起来,有的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有的大叫,有的用手蒙住耳朵„„我呢,也就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利用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情景,并提出要求,回家写一篇观察日记。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较好。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想起了星期五上语文课发生的事情,心里挺烦的。为什么烦呢?因为老师正讲得起劲,我们听得正有趣的时候,忽然,外面噼里啪啦地响起了好大的鞭炮声,老师讲不成课了,我们听不成课了,老师生气地坐在椅子上。同学们有的叫起来:吵死啦!有的捂住耳朵。我呢,也捂住耳朵,瞪大着眼睛观察同学们。鞭炮声响了好久,终于停下来了。刚可以上课,下课铃又响了!唉!我们真倒霉!

通观孩子们的习作片段,虽然非常稚气,但入门作文能写出这个样,已很令人高兴了。

此外,鼓励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从无字处读书都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就会永远摆脱“无话可说”的可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愿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写好作文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是个老课题,有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是值得借鉴的。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对 “ 批改 ” 这一环节上的问题有必要再作些探讨和研究。作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二是修改。文成于思,文成于改。修改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可以说,凡是不会修改的人,他自己也就不会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学生要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本文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写好作文评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批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二、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1 、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

爱默生曾经说过: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 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否定过多,不仅无此必要,也易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 全按照 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 „„ 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作文的主体是人,作文不可无我,作文评改中也要大力提倡爱护 “ 我 ” ,尊重 “ 我 ” ,张扬 “ 我 ” ,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与学生一样的生活体验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2 、批语要有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 “ 夫 ” 字就没了,他评曰: “ 大有作文之势! ” 第二篇仅有标题,连 “ 夫 ” 字也没有,他评曰: “ 引而不发,妙也! ” 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 “ 清白可喜。 ” 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 “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 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 “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是 沟通师生的桥梁 。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 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对立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如: “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 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 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以充满爱的评语,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二、有的放矢,评点到位。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绝大部分学生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语的撰写上要格外用心,看准问题,抓住关键,点明要害,指出方法。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在下评语时往往求简、求省工,不痛不痒,语义不明,甚至妄下断语。更有甚者,在桌旁放几页“作文评语集锦”,读完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比如“本文结构完整,但层次不清” “应写得再具体些”“还可以”„„层次有何混乱之处?怎么写才具体?“可以”是个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这都是需要指明的问题。那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不知如何修改,此外还会让学生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教师责任心的怀疑。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思索的冲击,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李刚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虽也尽力去写,但高谈阔论、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之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

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了,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三、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一是课内完成。老师多给学生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画出快速作文图示,然后用35到40分钟的时间完成650字左右的作文。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都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一篇不错的的作文。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要求学生每次写好作文后都先由同学互评,每一篇作文必须给3位同学帮批改,同时每个学生也必须帮其他3至4个同学进行作文批改点评,并在评语后面写上点评者姓名。我教给他们从谴词造句、篇章结构、选材主题等方面进行旁批和尾批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都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在同一篇作文中,有的认为选材好,构思新颖;有的为小作者的精神加以褒奖;甚至还有的为文中的小人物出计献策等等。对于写得不大好的作文,学生在互相鼓励的同时,还敢于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努力方向。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的认真与细致。后来我们都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出自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的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让课外练笔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天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甚至记录泼妇骂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写尽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四、新颖的题材+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亮丽的标题=好文章

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外,生动的描写会使文章熠熠生辉。其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进行生动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

培养学生在写人叙事作文中善于抓住人物的描写真不愧为作文成功的妙笔。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其中语言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很不一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它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只有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文章才可能生动活泼。语言描写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体态语言和音色、音量的变化,在写作时要让人物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点。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善于捕捉,用眼睛去看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就必定能够写出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环境描写也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借助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练习或课堂作文中,这是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

好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起一个好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能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有的能点明事情的发展或暗示事情发展的结局,还有的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常常在班里进行拟题的基本练习,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让他们思考几分钟,然后上黑板把自己拟的标题写出来。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到一会,黑板上就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标题。接着再选两三个标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拟题和写作思路,这样学生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注意进行提炼归纳,给它们配上个题目,再比较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给它们另设计一两个题目,细细推敲,这样,拟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五、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

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初中作文内容仍以记叙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农村的中学生由于见识不多,课外阅读极少和知识不够丰富,导致了学生怕做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处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无真情实意。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竟是如此的程式化:大体一致的构思模式、基本相同的名例、惊人类似的点题、三四百字的应付之作、80%以上的厌“作文”率。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青少年面对作文的“哑口无言”、“缄口不言”很清晰地在告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扼制了他们的个性,窒息了他们的母语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他们不愿写,即便写了,也不是用心真心之作,我们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做文”的虚伪。这就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深深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富有灵气、“言为心声”之作,让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之河奔腾不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讲求艺术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效果是最佳的;教学艺术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艺术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同时还富有创造性和美感;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学不但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像一个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更能让教师本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作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把作文教学的备课当作是一门艺术。

作文教学的备课,与其它的课文的备课是不一样的,重点备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掌握上所会出现的问题,重在备怎样教学生写,在“写”字上下功夫。

而且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备课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创意的新作。

2、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采取各种方式,如表扬,竞赛、讲作文故事、推荐优秀书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变满堂灌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处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课外材料的阅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3、把教给学生寻找素材作为教学艺术。

我们尝试了以下研究:一是作文素材的寻找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素材;二是作文素材的指导课研究。在作文的指导课的研究上,课题组成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将作文指导课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处理。有时,将语文课完全与作文联系在

一起,即时作文。教师不再是一个“号令者”而是一个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根据单元组的要求,提前给学生孕育素材,激发学生到生活身边中去找素材,然后用文字沟通表达,使身边生活成为习作的需要者。让作文指导课“无时不有”;三是作文素材的选材技巧的研究。学生的选材往往是无轻无重,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听到的,看到的生活周围的事情象记流水账一样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忽视了选材的技巧,也就是不会选材。

4、把作文的评改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对于批改作文,我们尝试了一些办法:

分组轮流批改、讲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次作文由各个组负责收交、批改、评讲本组的作文,每周轮换一次。然后教师把学生批改的作文评语总览一下,和负责组长商讨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下次作文的写作计划。讲评课由这几位负责人按次序评讲,并示范读范文,最后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优秀组,教师作好记载,一学期结束,给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经过这样的作文批改、评讲、奖励活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很高,每次作文都认真写,以图超过其他组,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高涨起来了。

口头评改。把学生的作文看一遍,分出几类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五六篇文章,在讲评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读作文,由学生口头评改作文(有时由教师参评)通过这样的口头评改,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通过口头评改别人的作文,可以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被评改人则可以采众家之言,完善自己的作文。

5、把丰富学生写作底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1)广泛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推荐优秀阅读篇目,让学生畅游书海,及时把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摘录在“采蜜集”上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另一方面,开展“书香班级,充实精神世界”活动,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设立阅读欣赏课、设立图书角、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小报、板报比赛、开展“快乐书事”作文比赛等。

(2)走进神奇自然,培养观察品格。

“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3)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储量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具体的做法是:“眼”多看。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公约与制度。星期天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耳”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 办学条件差,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有限,分类不全且更新缓慢,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严重匮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 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农村教师写作水平有限. ,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语文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培训,对写作理论基础掌握较差,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 ,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以致于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加以改进。

3师生共同缺乏与外界沟通,屈限于固定的生活空间。

农村师生长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般都走不出校园,外出少、阅历浅、视野狭窄,对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面对我国向市场化、信息化迈进的今天,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潮,无形中让学生放缓了写作的步伐,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家庭生活之间,作文的立意低,难以出新作品,优秀作品。教学质量受制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4. 家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 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 一般家庭的父母只要求

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 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 他们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去关心,而且能力有限。

5. 教学方式单一, 训练呆板,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 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注重环节训练、不注重写作积累; 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不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 语言贫乏, 作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审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 更谈不上素质培养。而新教改要求在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 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 以便于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 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 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 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 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 老师要我写" 变为" 我要写" 的自愿自觉行为。

3. 指导学生摸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 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 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

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 只要细心指导, 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 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把握阅读. 、积累和观察三个重要环节

写文章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 运用材料的过程, 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 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 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 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 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 写景状物, 议论抒情的, 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 在进行课文讲解时, 要以课文为范本, 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 如阅读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和网上资料等,都能开拓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说,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交际有限,阅读的局限性很大

5实现作文教学走向社会化

一是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

6作文素材来原于现实社会,又为现实社会服务

然而,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 表达真情实感。

7加强写作练习, 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 指不求字数, 不限内容,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二是写多, 至少每周一次; 三是鼓励, 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 要做到:首先, 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要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 如何下笔, 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 怎样安排结构, 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途径很多,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

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熊红霞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前不久,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

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学生写作前的准备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向延东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生的作文仍有“八股”之嫌,抄袭模仿,矫揉柔做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有创意之作甚少,学生写作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

作文难,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与发挥。学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去积累素材,因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无话可写,更无从谈起创造与发挥了。学生要在一两节课内即兴写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犹如“曹植七步成诗”,针对写作能力一般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限于狭义的语文圈内,教师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忽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知识面有限,很难有创意,也很难有特别的感悟,缺乏写作的灵感。

三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文体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等。学生只能机械地堆积词汇,罗列语言,没有写作兴趣,没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有明确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据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标的相关要求,写作前的准备比写作更重要。

写作前的准备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方面的准备;二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张本

1. 积累的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搜集素材。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材料来源要广泛,教师不仅要结合写作内容确定学生占有什么材料,还要教给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 积累的时间

任何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便于学生积累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制定出一学期学生作文训练的方案,并将方案告知于学生。方案应具体详细,包括写作的内容、范围、重点、训练目标、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平时积累。

3. 积累的内容

作文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立板块,它应该始终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去,因而作文素材积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如新词的积累、妙句的摘录、心灵的感悟等等,片言絮语都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平常的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设计与之相关的片段作文训练、仿写等教学环节。这样,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

当然,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下一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甄别、筛选,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素材。这样,既能丰富写作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最后,教师在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略加点拨,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便会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 写作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2. 写作灵感的激发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 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

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写作素材,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来自情感碰撞的灵感一现,是源于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

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②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③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

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在个性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记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大量的书刊,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

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初探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作文入门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开展作文入门教学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面对“教会小学生写作文”这一课题,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应不例外。因为,“教会小学生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任务。

怎样“教会小学生写作文”,从小打好这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涵有个正确、准确、明确的认识,进而用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方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一、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我先出示课件,用形象而美丽的动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两人一组练习直接对话,再让学生戴上头饰上讲台进行即兴表演,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获得愉快的享受。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被激起的情绪,进行拓展练习:以“老山羊走后会

发生什么事情”为开头,续编故事。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乘着东风,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加以整理写下来。有的写狼最终被猎人收拾了,有的写狼在陷阱里饿死了,有的写许多小动物一起痛打狡猾而凶恶的狼,有的写老山羊教育儿女们要机智勇敢,不要上了坏人的当„„看了他们的习作,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刚走近教室,就听见里面热闹非凡,就连眼保健操的广播响起都未能使教室安静下来。我灵机一动,干脆晚点进教室,等他们尽情地闹一闹。过一会儿,我一手撑腰,一手使劲地锤脑袋,还不停地咳嗽、呕吐,一副病态走进教室。刚一进去,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了我。于是,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并提示:上课铃响后,你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干什么?说什么?老师进来后,老师的表情如何?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他们有话可写,写出了真话,表出了真情。

三、抓住情境,引导观察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而根据我的体会,开始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切

莫要求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要尽可能把观察范围缩小,引导学生具体观察“一个”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观一路”,才能观察透彻,作时才有话可写。为此,我还经常抓住突发事情,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如有一次上着上着语文课,忽然,校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使得人无法上课。小朋友也热闹起来,有的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有的大叫,有的用手蒙住耳朵„„我呢,也就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利用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情景,并提出要求,回家写一篇观察日记。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较好。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想起了星期五上语文课发生的事情,心里挺烦的。为什么烦呢?因为老师正讲得起劲,我们听得正有趣的时候,忽然,外面噼里啪啦地响起了好大的鞭炮声,老师讲不成课了,我们听不成课了,老师生气地坐在椅子上。同学们有的叫起来:吵死啦!有的捂住耳朵。我呢,也捂住耳朵,瞪大着眼睛观察同学们。鞭炮声响了好久,终于停下来了。刚可以上课,下课铃又响了!唉!我们真倒霉!

通观孩子们的习作片段,虽然非常稚气,但入门作文能写出这个样,已很令人高兴了。

此外,鼓励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从无字处读书都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就会永远摆脱“无话可说”的可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愿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写好作文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是个老课题,有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是值得借鉴的。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对 “ 批改 ” 这一环节上的问题有必要再作些探讨和研究。作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二是修改。文成于思,文成于改。修改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可以说,凡是不会修改的人,他自己也就不会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学生要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本文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写好作文评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批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二、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1 、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

爱默生曾经说过: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 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否定过多,不仅无此必要,也易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 全按照 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 „„ 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作文的主体是人,作文不可无我,作文评改中也要大力提倡爱护 “ 我 ” ,尊重 “ 我 ” ,张扬 “ 我 ” ,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与学生一样的生活体验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2 、批语要有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 “ 夫 ” 字就没了,他评曰: “ 大有作文之势! ” 第二篇仅有标题,连 “ 夫 ” 字也没有,他评曰: “ 引而不发,妙也! ” 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 “ 清白可喜。 ” 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 “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 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 “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是 沟通师生的桥梁 。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 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对立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如: “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 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 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以充满爱的评语,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二、有的放矢,评点到位。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绝大部分学生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语的撰写上要格外用心,看准问题,抓住关键,点明要害,指出方法。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在下评语时往往求简、求省工,不痛不痒,语义不明,甚至妄下断语。更有甚者,在桌旁放几页“作文评语集锦”,读完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比如“本文结构完整,但层次不清” “应写得再具体些”“还可以”„„层次有何混乱之处?怎么写才具体?“可以”是个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这都是需要指明的问题。那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不知如何修改,此外还会让学生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教师责任心的怀疑。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思索的冲击,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李刚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虽也尽力去写,但高谈阔论、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之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

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了,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三、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一是课内完成。老师多给学生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画出快速作文图示,然后用35到40分钟的时间完成650字左右的作文。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都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一篇不错的的作文。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要求学生每次写好作文后都先由同学互评,每一篇作文必须给3位同学帮批改,同时每个学生也必须帮其他3至4个同学进行作文批改点评,并在评语后面写上点评者姓名。我教给他们从谴词造句、篇章结构、选材主题等方面进行旁批和尾批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都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在同一篇作文中,有的认为选材好,构思新颖;有的为小作者的精神加以褒奖;甚至还有的为文中的小人物出计献策等等。对于写得不大好的作文,学生在互相鼓励的同时,还敢于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努力方向。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的认真与细致。后来我们都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出自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的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让课外练笔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天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甚至记录泼妇骂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写尽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四、新颖的题材+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亮丽的标题=好文章

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外,生动的描写会使文章熠熠生辉。其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进行生动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

培养学生在写人叙事作文中善于抓住人物的描写真不愧为作文成功的妙笔。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其中语言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很不一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它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只有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文章才可能生动活泼。语言描写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体态语言和音色、音量的变化,在写作时要让人物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点。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善于捕捉,用眼睛去看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就必定能够写出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环境描写也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借助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练习或课堂作文中,这是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

好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起一个好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能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有的能点明事情的发展或暗示事情发展的结局,还有的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常常在班里进行拟题的基本练习,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让他们思考几分钟,然后上黑板把自己拟的标题写出来。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到一会,黑板上就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标题。接着再选两三个标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拟题和写作思路,这样学生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注意进行提炼归纳,给它们配上个题目,再比较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给它们另设计一两个题目,细细推敲,这样,拟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五、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

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初中作文内容仍以记叙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农村的中学生由于见识不多,课外阅读极少和知识不够丰富,导致了学生怕做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处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无真情实意。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竟是如此的程式化:大体一致的构思模式、基本相同的名例、惊人类似的点题、三四百字的应付之作、80%以上的厌“作文”率。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青少年面对作文的“哑口无言”、“缄口不言”很清晰地在告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扼制了他们的个性,窒息了他们的母语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他们不愿写,即便写了,也不是用心真心之作,我们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做文”的虚伪。这就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深深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富有灵气、“言为心声”之作,让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之河奔腾不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讲求艺术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效果是最佳的;教学艺术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艺术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同时还富有创造性和美感;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学不但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像一个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更能让教师本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作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把作文教学的备课当作是一门艺术。

作文教学的备课,与其它的课文的备课是不一样的,重点备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掌握上所会出现的问题,重在备怎样教学生写,在“写”字上下功夫。

而且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备课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创意的新作。

2、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采取各种方式,如表扬,竞赛、讲作文故事、推荐优秀书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变满堂灌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处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课外材料的阅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3、把教给学生寻找素材作为教学艺术。

我们尝试了以下研究:一是作文素材的寻找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素材;二是作文素材的指导课研究。在作文的指导课的研究上,课题组成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将作文指导课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处理。有时,将语文课完全与作文联系在

一起,即时作文。教师不再是一个“号令者”而是一个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根据单元组的要求,提前给学生孕育素材,激发学生到生活身边中去找素材,然后用文字沟通表达,使身边生活成为习作的需要者。让作文指导课“无时不有”;三是作文素材的选材技巧的研究。学生的选材往往是无轻无重,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听到的,看到的生活周围的事情象记流水账一样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忽视了选材的技巧,也就是不会选材。

4、把作文的评改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对于批改作文,我们尝试了一些办法:

分组轮流批改、讲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次作文由各个组负责收交、批改、评讲本组的作文,每周轮换一次。然后教师把学生批改的作文评语总览一下,和负责组长商讨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下次作文的写作计划。讲评课由这几位负责人按次序评讲,并示范读范文,最后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优秀组,教师作好记载,一学期结束,给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经过这样的作文批改、评讲、奖励活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很高,每次作文都认真写,以图超过其他组,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高涨起来了。

口头评改。把学生的作文看一遍,分出几类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五六篇文章,在讲评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读作文,由学生口头评改作文(有时由教师参评)通过这样的口头评改,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通过口头评改别人的作文,可以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被评改人则可以采众家之言,完善自己的作文。

5、把丰富学生写作底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1)广泛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推荐优秀阅读篇目,让学生畅游书海,及时把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摘录在“采蜜集”上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另一方面,开展“书香班级,充实精神世界”活动,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设立阅读欣赏课、设立图书角、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小报、板报比赛、开展“快乐书事”作文比赛等。

(2)走进神奇自然,培养观察品格。

“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3)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储量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具体的做法是:“眼”多看。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公约与制度。星期天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耳”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 办学条件差,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有限,分类不全且更新缓慢,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严重匮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 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农村教师写作水平有限. ,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语文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培训,对写作理论基础掌握较差,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 ,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以致于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加以改进。

3师生共同缺乏与外界沟通,屈限于固定的生活空间。

农村师生长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般都走不出校园,外出少、阅历浅、视野狭窄,对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面对我国向市场化、信息化迈进的今天,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潮,无形中让学生放缓了写作的步伐,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家庭生活之间,作文的立意低,难以出新作品,优秀作品。教学质量受制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4. 家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 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 一般家庭的父母只要求

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 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 他们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去关心,而且能力有限。

5. 教学方式单一, 训练呆板,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 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注重环节训练、不注重写作积累; 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不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 语言贫乏, 作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审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 更谈不上素质培养。而新教改要求在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 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 以便于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 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 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 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 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 老师要我写" 变为" 我要写" 的自愿自觉行为。

3. 指导学生摸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 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 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

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 只要细心指导, 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 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把握阅读. 、积累和观察三个重要环节

写文章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 运用材料的过程, 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 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 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 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 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 写景状物, 议论抒情的, 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 在进行课文讲解时, 要以课文为范本, 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 如阅读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和网上资料等,都能开拓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说,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交际有限,阅读的局限性很大

5实现作文教学走向社会化

一是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

6作文素材来原于现实社会,又为现实社会服务

然而,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 表达真情实感。

7加强写作练习, 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 指不求字数, 不限内容,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二是写多, 至少每周一次; 三是鼓励, 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 要做到:首先, 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要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 如何下笔, 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 怎样安排结构, 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途径很多,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

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熊红霞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前不久,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

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学生写作前的准备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向延东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生的作文仍有“八股”之嫌,抄袭模仿,矫揉柔做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有创意之作甚少,学生写作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

作文难,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与发挥。学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去积累素材,因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无话可写,更无从谈起创造与发挥了。学生要在一两节课内即兴写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犹如“曹植七步成诗”,针对写作能力一般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限于狭义的语文圈内,教师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忽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知识面有限,很难有创意,也很难有特别的感悟,缺乏写作的灵感。

三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文体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等。学生只能机械地堆积词汇,罗列语言,没有写作兴趣,没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有明确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据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标的相关要求,写作前的准备比写作更重要。

写作前的准备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方面的准备;二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张本

1. 积累的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搜集素材。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材料来源要广泛,教师不仅要结合写作内容确定学生占有什么材料,还要教给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 积累的时间

任何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便于学生积累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制定出一学期学生作文训练的方案,并将方案告知于学生。方案应具体详细,包括写作的内容、范围、重点、训练目标、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平时积累。

3. 积累的内容

作文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立板块,它应该始终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去,因而作文素材积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如新词的积累、妙句的摘录、心灵的感悟等等,片言絮语都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平常的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设计与之相关的片段作文训练、仿写等教学环节。这样,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

当然,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下一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甄别、筛选,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素材。这样,既能丰富写作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最后,教师在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略加点拨,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便会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 写作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2. 写作灵感的激发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 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

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写作素材,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来自情感碰撞的灵感一现,是源于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

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②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③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

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在个性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记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大量的书刊,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

浅 谈 小 学 语 文 作 文 教 学作文4700字

初一作文

1

浅 谈 小 学 语 文 作 文 教 学

论文类别:其他方面(C 类)

单 位:宜春市袁州区慈化中学

姓 名:丁徽

联系电话:15170533471

2

浅 谈 小 学 语 文 作 文 教 学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成了他们的学习上的讨厌鬼。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摒弃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和个性差异,进行认真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写话和习作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作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本文通过对我区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后作了一些的思考,分别从制约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这几点内容展开讨论,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闯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 、求“新” 。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习作;制约因素;创新;真实

目前,在我区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套题”现象,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就按平时所读作文书上有关范文来“套” 。在袁州区XX 小学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 而是教学生在写作之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习作的基本功差。加上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图书不多,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一、对我区小学生作文的调查情况

我们都说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毫不逊色城里的孩子,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以至于令他都羡慕不已。然而当试图把这份丰富多彩表现在笔下时却走了样。譬如,对某小学四、五年级四个班共189人进行习作情况调查显示。通过调查发现,制约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写作学习最重要的内驱力

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有的甚至家长说一句,孩子就写一句,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高,其实这试问这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作文兴趣是学生从事作文活动的积极的态度倾向。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3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 。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二、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我区一些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教学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人们居住分散,社群活动不够丰富,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不同,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从前年我区小学毕业质检试卷分析看,有的小学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 “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 、 “细节的文章”很少, 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 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重记实,轻想象

重记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文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不多,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探索起步迟,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重课内,轻课外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

4 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四)重批改,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教师批改时,也缺乏鼓励、赞赏、宽容,学生望文生畏,习作评价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三、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

(一)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以语言为门径, 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 。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形成为作文教学的核心。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 “先着眼于口头作文” 。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可以忽视这一环节。

(二)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为学生开辟一块说理的园地

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写成文章贴在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进行发表议论。例如: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四、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 语文老师应认真学习新课标,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乐写、爱写、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 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5 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 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①绘画。②实验。③制作。④操练。⑤表演。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 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 ③多向改写式。④图文转换式。⑤相关迁移式。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橱窗内开辟“自由谈” “小评论家” “心里话” 等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五、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要适应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解决作文训练缺乏整体性和序列化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观察与表达、阅读与写作、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作文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相互衔接。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应注意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防止学生在作文知识与能力方面出现某些空白或断裂层,才能促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效信息的畅通,才能真正地培养好学生正确的作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生活在学校的学生,接触的写作题材或许要窄一些,但是小学作文教学却有着自 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作文教学的特点,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求“新” 。

6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论集吕淑湘〈关于语文教学两点基本认识)新蕾出版社》

[4]《写作教学经验选编:魏大久〈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浙江教育学院编。

[5]巢宗祺等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6—67.

[6]扬雁冰编著《创新思维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1

浅 谈 小 学 语 文 作 文 教 学

论文类别:其他方面(C 类)

单 位:宜春市袁州区慈化中学

姓 名:丁徽

联系电话:15170533471

2

浅 谈 小 学 语 文 作 文 教 学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成了他们的学习上的讨厌鬼。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摒弃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和个性差异,进行认真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写话和习作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作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本文通过对我区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后作了一些的思考,分别从制约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这几点内容展开讨论,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闯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 、求“新” 。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习作;制约因素;创新;真实

目前,在我区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套题”现象,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就按平时所读作文书上有关范文来“套” 。在袁州区XX 小学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 而是教学生在写作之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习作的基本功差。加上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图书不多,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一、对我区小学生作文的调查情况

我们都说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毫不逊色城里的孩子,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以至于令他都羡慕不已。然而当试图把这份丰富多彩表现在笔下时却走了样。譬如,对某小学四、五年级四个班共189人进行习作情况调查显示。通过调查发现,制约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写作学习最重要的内驱力

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有的甚至家长说一句,孩子就写一句,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高,其实这试问这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作文兴趣是学生从事作文活动的积极的态度倾向。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3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 。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二、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我区一些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教学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人们居住分散,社群活动不够丰富,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不同,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从前年我区小学毕业质检试卷分析看,有的小学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 “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 、 “细节的文章”很少, 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 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重记实,轻想象

重记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文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不多,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探索起步迟,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重课内,轻课外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

4 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四)重批改,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教师批改时,也缺乏鼓励、赞赏、宽容,学生望文生畏,习作评价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三、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

(一)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以语言为门径, 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 。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形成为作文教学的核心。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 “先着眼于口头作文” 。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可以忽视这一环节。

(二)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为学生开辟一块说理的园地

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写成文章贴在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进行发表议论。例如: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四、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 语文老师应认真学习新课标,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乐写、爱写、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 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5 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 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①绘画。②实验。③制作。④操练。⑤表演。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 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 ③多向改写式。④图文转换式。⑤相关迁移式。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橱窗内开辟“自由谈” “小评论家” “心里话” 等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五、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要适应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解决作文训练缺乏整体性和序列化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观察与表达、阅读与写作、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作文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相互衔接。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应注意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防止学生在作文知识与能力方面出现某些空白或断裂层,才能促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效信息的畅通,才能真正地培养好学生正确的作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生活在学校的学生,接触的写作题材或许要窄一些,但是小学作文教学却有着自 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作文教学的特点,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求“新” 。

6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论集吕淑湘〈关于语文教学两点基本认识)新蕾出版社》

[4]《写作教学经验选编:魏大久〈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浙江教育学院编。

[5]巢宗祺等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6—67.

[6]扬雁冰编著《创新思维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3000字

六年级作文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单位: 姓名:敖文凤

摘要:作文体现了小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素养,然而在正真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在写作方面遇到种种问题,如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害怕教作文。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上碰壁,对语文提不起兴趣,语文成绩提不上去。本文主要分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作文 教学策略 问题

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手”

一提到作文,拿到一个话题,很多学生脑袋出现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下笔。真正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积累的太少,阅读量太少。这类学生的平时的语文学习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地上完每一堂语文课,课后就把语文抛一边,平时不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不体验生活,不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没有中心,没有逻辑,没有具体的内容。又或者一篇作文下来就是流水账,没有任何的光点。如,一个学生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早上起来了,我把脸洗了一下,我把饭吃了,就跟着爸爸去了县里面。这样的文章一点文采也没有,完全写的就是生活的琐事,用的是日常口语,苍白无力。

1.2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的拼音、词语掌握不好,字词的书写都没有学好。如四个字的成语,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不知道如何运用在作文里,如小

心翼翼,积少成多等成语的使用。一旦写作文,即使心中有内容,也无法将词组合成完整的句子,甚至一篇作文错别字连篇。学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语文基础的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书写潦草,不正确书写生字。如很多学生将“严厉”写成“严历”。

1.3小学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课文阅读的讲解,注重字词,很少系统地分析文章的写法,如首先要搭建文章的框架,列好提纲。大部分学校的作文课只是一周一次,没有很多让学习练习写作的机会。学生练得少,就会害怕写作,从而出现不会写作文的现象。

1.4学生缺乏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乐意去做,开心地去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往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进行操练,而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很多学生都是被动的写作文,存粹是为了写而写。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都是马虎对待,草草了事,甚至看到试卷上的作文,宁可空在那里扣分也不会尝试完成。

1.5填鸭式教学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教师教给学生写作的各种模块,学生只要背诵,仿造模仿就可以,这样完全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导致作文出现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假话连篇,

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2.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结构。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不断地探索,我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措施: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好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法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1)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要放下自己架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如何构思作文框架,如何写好一篇作文。(2)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当学生在写作获得一点进步的时候,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自觉写作的习惯,让学生乐意写作文。(3)让学生在课后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读物,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有些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报刊杂志,在业余生活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读物。

2.2鼓励学生多发现,多思考

作文最好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千篇一律,缺乏真实的情感。法国雕塑家罗兰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如学校组织郊游,

教师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观察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素材。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每个学生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有烦恼的,有开心的,有伤心的,有难过的,让学生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作为素材。多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2.3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很害怕写作文,他们无从下手,头脑空白。教师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细心引导学生写作,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框架,然后再组织语言,循序渐进。好的方法才有好的结果,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没有方法,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信心,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告诉学生写作其实不难,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2.4多阅读,多背诵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语言的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多读多背。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求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好词好句,朗读的时候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课外多阅读报刊杂志、时事新闻,同时诵读古诗词。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并且反复吟诵,不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积累,语言才能丰富,才会优美。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到怎样写,从读中写,读写结合。

2.5加强写作指导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增加文章的亮点。多用四个字的成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成语。同时提示学生要怎样开头,怎样组织语言,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让学生对作文的思路清晰明了。作文中有不同的类型,有: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组织语言和结构。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同的写作类型的方法。

2.6多元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批改也是一个过程,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是学生再次的完善,再次的创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1)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批改,如:字词正误、遣词造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2) 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每一位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将作文带回家中,让学生读给家长听,或让家长看,让家长做学生的读者或听众。(3)学生互评。引导学生互批,教授学生批改的方法,可以一篇由多人批改,或者一人批改几篇作文,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成功之处,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反思,不断探索,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1994年版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任文田《小学作文训练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联系电话:13870965512 电子邮箱:442479939@qq.com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单位: 姓名:敖文凤

摘要:作文体现了小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素养,然而在正真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在写作方面遇到种种问题,如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害怕教作文。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上碰壁,对语文提不起兴趣,语文成绩提不上去。本文主要分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作文 教学策略 问题

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手”

一提到作文,拿到一个话题,很多学生脑袋出现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下笔。真正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积累的太少,阅读量太少。这类学生的平时的语文学习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地上完每一堂语文课,课后就把语文抛一边,平时不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不体验生活,不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没有中心,没有逻辑,没有具体的内容。又或者一篇作文下来就是流水账,没有任何的光点。如,一个学生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早上起来了,我把脸洗了一下,我把饭吃了,就跟着爸爸去了县里面。这样的文章一点文采也没有,完全写的就是生活的琐事,用的是日常口语,苍白无力。

1.2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的拼音、词语掌握不好,字词的书写都没有学好。如四个字的成语,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不知道如何运用在作文里,如小

心翼翼,积少成多等成语的使用。一旦写作文,即使心中有内容,也无法将词组合成完整的句子,甚至一篇作文错别字连篇。学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语文基础的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书写潦草,不正确书写生字。如很多学生将“严厉”写成“严历”。

1.3小学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课文阅读的讲解,注重字词,很少系统地分析文章的写法,如首先要搭建文章的框架,列好提纲。大部分学校的作文课只是一周一次,没有很多让学习练习写作的机会。学生练得少,就会害怕写作,从而出现不会写作文的现象。

1.4学生缺乏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乐意去做,开心地去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往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进行操练,而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很多学生都是被动的写作文,存粹是为了写而写。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都是马虎对待,草草了事,甚至看到试卷上的作文,宁可空在那里扣分也不会尝试完成。

1.5填鸭式教学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教师教给学生写作的各种模块,学生只要背诵,仿造模仿就可以,这样完全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导致作文出现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假话连篇,

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2.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结构。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不断地探索,我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措施: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好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法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1)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要放下自己架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如何构思作文框架,如何写好一篇作文。(2)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当学生在写作获得一点进步的时候,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自觉写作的习惯,让学生乐意写作文。(3)让学生在课后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读物,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有些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报刊杂志,在业余生活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读物。

2.2鼓励学生多发现,多思考

作文最好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千篇一律,缺乏真实的情感。法国雕塑家罗兰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如学校组织郊游,

教师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观察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素材。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每个学生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有烦恼的,有开心的,有伤心的,有难过的,让学生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作为素材。多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2.3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很害怕写作文,他们无从下手,头脑空白。教师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细心引导学生写作,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框架,然后再组织语言,循序渐进。好的方法才有好的结果,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没有方法,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信心,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告诉学生写作其实不难,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2.4多阅读,多背诵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语言的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多读多背。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求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好词好句,朗读的时候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课外多阅读报刊杂志、时事新闻,同时诵读古诗词。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并且反复吟诵,不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积累,语言才能丰富,才会优美。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到怎样写,从读中写,读写结合。

2.5加强写作指导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增加文章的亮点。多用四个字的成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成语。同时提示学生要怎样开头,怎样组织语言,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让学生对作文的思路清晰明了。作文中有不同的类型,有: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组织语言和结构。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同的写作类型的方法。

2.6多元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批改也是一个过程,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是学生再次的完善,再次的创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1)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批改,如:字词正误、遣词造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2) 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每一位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将作文带回家中,让学生读给家长听,或让家长看,让家长做学生的读者或听众。(3)学生互评。引导学生互批,教授学生批改的方法,可以一篇由多人批改,或者一人批改几篇作文,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成功之处,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反思,不断探索,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1994年版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任文田《小学作文训练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联系电话:13870965512 电子邮箱:442479939@qq.com

浅谈中学作文批改作文2200字

初一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批改之我见

孟满侠 大桥九年制学校 742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批阅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批阅才能做到因材施批呢?并且要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穿插到作文批改当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批改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客观、标准、科学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然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期间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些同学的作文,不管从措辞造句上还是从作文构思上讲都是上了一个档次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实在是不敢“恭维”。就连简单的一句话也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将如何展开成了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在日常的作文写作和批阅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起到指导作用,评语应该怎么下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作文增强兴趣,提高能力,使他们愿写作文、爱写作文。我想应该在不摒弃传统作文批改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一.传统作文批阅

〈一〉学会指正

作文水平的两极分化是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现状,大桥中学的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学生上学也很分散,学区的完全小学就有五所,由学区上来的学生作文水平尤其不一,因此要“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等的高要求只能对好学生而言。所以对作文差的同学要适当的降低要求,并且要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作文缺陷。特别是作文好的同学易产生骄傲心里,每次委婉指出他作文的不足,肯定他的亮点,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这样应该说对他作文的提高有好处的。那么,对于作文水品低以及怕学作文的学生,提出她作文的缺陷更是一个难点,切忌劈头盖脸的一顿狂批,而是想办法让他不再害怕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对她的每一个进步还要特别的进行表扬,也可以倡议的把作文本变成作文兼师生交流簿。在作文评语后面可以另外加一段心理交流的部分。这样对作文差生的鼓励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作文批阅中巧妙下评语

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作文而言,切忌应用评

语模板,对大家的作文评语都是大同小异,这样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在下评语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补充:

(1)抓住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突出的表现,在评语中指出该作文的亮点,本次作文的进步。结合在作文课上当众表扬或范读该学生作文亮点和指出本次作文进步的地方。这样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通过在作文上和日常生活中对该生的了解,日常学习过成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和突出的地方,都可以在作文评语中得到体现,例如写上他最近的表现在那一方面进步了,老师很满意或者在那些事情上做的不好,老师希望他能怎样做就会更完美等话语,同时附上一个“笑脸”或一个“哭脸”。表面上看这个似乎跟作文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在教学生做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作文思想。也使得作文变得轻松愉快。

二.作文批阅上的改进

〈一〉.交换批阅法。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和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然后两个平行班级交叉批改或同班级学生交叉批改。这种批改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找出各自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扩大学生作文交流范围,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起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小组批阅法。把学生按照作文水平高低分成小组,将学生作文分发到本组内,两人一小组对第三人的作文进行商讨修改。然后,再当面指出他作文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由于本大组的成员作文水平相当,所以就避免了读不懂或者没法改的尴尬局面。而却能够与其它同学交流作文思想,这种当面修改要比老师修改下评的效果好的多,可谓受益匪浅。

〈三〉. 自我批阅法。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把听到的、看到的事物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行为,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自己再读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足不妥的地方。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如果让其再认识、再修改,找出不足,更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同时,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

〈四〉. 互助订正法。每两个作文水平相当的同学结成一个对子。每次作文写完都先让这两个同学相互修改,然后,再相互交换修改意见。再将修改后的作文交上,由老师评判每个同学批改的好坏,指出优缺点,再进行二次批改,力求完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法对学生写作上的帮助是比较明显。那么,再附加作文课上对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当作本次作文的典范,来进行公开讲解和评阅。这不但是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的启发。相信有了传统作文批改和革新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将会去的较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批改之我见

孟满侠 大桥九年制学校 742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批阅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批阅才能做到因材施批呢?并且要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穿插到作文批改当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批改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客观、标准、科学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然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期间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些同学的作文,不管从措辞造句上还是从作文构思上讲都是上了一个档次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实在是不敢“恭维”。就连简单的一句话也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将如何展开成了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在日常的作文写作和批阅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起到指导作用,评语应该怎么下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作文增强兴趣,提高能力,使他们愿写作文、爱写作文。我想应该在不摒弃传统作文批改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一.传统作文批阅

〈一〉学会指正

作文水平的两极分化是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现状,大桥中学的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学生上学也很分散,学区的完全小学就有五所,由学区上来的学生作文水平尤其不一,因此要“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等的高要求只能对好学生而言。所以对作文差的同学要适当的降低要求,并且要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作文缺陷。特别是作文好的同学易产生骄傲心里,每次委婉指出他作文的不足,肯定他的亮点,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这样应该说对他作文的提高有好处的。那么,对于作文水品低以及怕学作文的学生,提出她作文的缺陷更是一个难点,切忌劈头盖脸的一顿狂批,而是想办法让他不再害怕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对她的每一个进步还要特别的进行表扬,也可以倡议的把作文本变成作文兼师生交流簿。在作文评语后面可以另外加一段心理交流的部分。这样对作文差生的鼓励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作文批阅中巧妙下评语

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作文而言,切忌应用评

语模板,对大家的作文评语都是大同小异,这样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在下评语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补充:

(1)抓住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突出的表现,在评语中指出该作文的亮点,本次作文的进步。结合在作文课上当众表扬或范读该学生作文亮点和指出本次作文进步的地方。这样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通过在作文上和日常生活中对该生的了解,日常学习过成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和突出的地方,都可以在作文评语中得到体现,例如写上他最近的表现在那一方面进步了,老师很满意或者在那些事情上做的不好,老师希望他能怎样做就会更完美等话语,同时附上一个“笑脸”或一个“哭脸”。表面上看这个似乎跟作文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在教学生做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作文思想。也使得作文变得轻松愉快。

二.作文批阅上的改进

〈一〉.交换批阅法。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和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然后两个平行班级交叉批改或同班级学生交叉批改。这种批改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找出各自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扩大学生作文交流范围,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起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小组批阅法。把学生按照作文水平高低分成小组,将学生作文分发到本组内,两人一小组对第三人的作文进行商讨修改。然后,再当面指出他作文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由于本大组的成员作文水平相当,所以就避免了读不懂或者没法改的尴尬局面。而却能够与其它同学交流作文思想,这种当面修改要比老师修改下评的效果好的多,可谓受益匪浅。

〈三〉. 自我批阅法。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把听到的、看到的事物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行为,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自己再读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足不妥的地方。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如果让其再认识、再修改,找出不足,更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同时,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

〈四〉. 互助订正法。每两个作文水平相当的同学结成一个对子。每次作文写完都先让这两个同学相互修改,然后,再相互交换修改意见。再将修改后的作文交上,由老师评判每个同学批改的好坏,指出优缺点,再进行二次批改,力求完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法对学生写作上的帮助是比较明显。那么,再附加作文课上对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当作本次作文的典范,来进行公开讲解和评阅。这不但是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的启发。相信有了传统作文批改和革新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将会去的较大的发展。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2400字

初三作文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长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作文教学难,一是学生作文难。特别是学生害怕作文,写不出好作文,使许多老师和学生不知所措。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就差兴趣这样的老师。而兴趣有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迁移默化中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关键环节。至少学生喜不喜欢作文,怎样作文,作怎样的文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作文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作文兴趣呢?

首先,导入诱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果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幻想、回忆、思考。通过课堂的导入打开他们的思想感情的闸门,诱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比如教学《春》这一单元,设计散文似的导语:“春天是美丽的,她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夏天是浪漫的,她倾注着辛勤和智慧;秋天是金色的,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冬天虽是寒冷的,但她蕴涵着执着和热情„„”,以诱发他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和思考。教学《我的老师》,引用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诱发他们对教师的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驿路梨花》,以《学习雷锋好榜样》或《爱的奉献》导入,首先在学生心田里投入一颗感情的石子,荡起他们心灵的涟漪„„可以说,好的导语就似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塞”,它能点燃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

其次,课堂教学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与学生的感情相流,建立某种情感共鸣,做到心有灵犀,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其创造欲,培养作文的兴趣。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当教师用舒缓的语气传达《背影》中深沉的父子之情,学生会体验到父爱和爱父的真情而潸然泪下,从而激发他们由衷地夸耀“我有一个好爸爸„„”或者赞叹:“烛光里的妈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对社会认清的剖析,会使学生厌恶、唾弃、愤恨,从而产生批判的情感冲动,激发他们对社会万象、人间百态的思考。不过,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对生活的理解、判断有限,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感受生活,区别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

关心生活的高尚品质,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倾诉生活的快感,以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课堂教学激趣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找准作者感情、教师感情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共振点”,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碰撞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有意无意地打磨揉搓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阅读增趣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广闻博览,陶冶情操,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语文化,增加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养成记日记习惯,培养作文兴趣

日记它可以“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情”,但中学生大多较粗心大意,常常把许多生活的珍贝失掉了,以致正式作文的时候却无物可写。对此,我要求并指导学生写日记,记他们的生活见闻,记他们耳闻目睹的、自己觉得好玩、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告诉他们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记下来,把日记当做最知心的朋友。因而,凡是学生日记中有一点点我认为闪光的东西,便在批语中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也绽放着老师辛勤汗水浇灌的花朵。日积月累,学生的日记本既成了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胶卷和成长镜头,同时也蓄存着我们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和他们情感共鸣的一道道跃动的音符。既有心的体验,又有美的享受,使学生以记日记为乐,以拥有丰富的生活内容而自豪。

三、拨动心弦,命题激趣

在命题作文训练中,教师应克服随意性,力求做到命题符合学生思想感情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多敏感自信,爱思考,爱浪漫,又兼多困惑迷惘。因此,命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而且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无论是正面素材,还是反面素材,只要思想健康,就鼓励学生大胆的放手去写,让他们有一吐为快之感。如:《老师,想对你说》、《那次,我真的哭了》„„让学生有写的,使他们能够成功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推心置腹,坚定信心,增强作文兴趣

学生写作付出心血后,渴望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被人关怀,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渴望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评语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教师要放下评判式的架子,改变训人的口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情况,从人出发,因文而异、相机而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作文评语中,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真诚的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热忱的褒扬和赞许,对他们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老师要用心去体验,并把它赋之于评语之中,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亲切感,从而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喜欢作文。

五、勇于推荐自己,大胆尝试

为激励学生的作文兴趣,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我特组织学生办起了“雏鹰”作文小报,登载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作。“心灵絮语”专门发表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的东西,还有学生的“佳作欣赏”等。并把其中的上乘之作向外边的报刊杂志推荐。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从思想上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其实,中学生作文,正如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一样。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变学生怕写为乐写的话,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来!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长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作文教学难,一是学生作文难。特别是学生害怕作文,写不出好作文,使许多老师和学生不知所措。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就差兴趣这样的老师。而兴趣有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迁移默化中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关键环节。至少学生喜不喜欢作文,怎样作文,作怎样的文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作文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作文兴趣呢?

首先,导入诱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果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幻想、回忆、思考。通过课堂的导入打开他们的思想感情的闸门,诱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比如教学《春》这一单元,设计散文似的导语:“春天是美丽的,她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夏天是浪漫的,她倾注着辛勤和智慧;秋天是金色的,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冬天虽是寒冷的,但她蕴涵着执着和热情„„”,以诱发他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和思考。教学《我的老师》,引用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诱发他们对教师的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驿路梨花》,以《学习雷锋好榜样》或《爱的奉献》导入,首先在学生心田里投入一颗感情的石子,荡起他们心灵的涟漪„„可以说,好的导语就似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塞”,它能点燃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

其次,课堂教学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与学生的感情相流,建立某种情感共鸣,做到心有灵犀,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其创造欲,培养作文的兴趣。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当教师用舒缓的语气传达《背影》中深沉的父子之情,学生会体验到父爱和爱父的真情而潸然泪下,从而激发他们由衷地夸耀“我有一个好爸爸„„”或者赞叹:“烛光里的妈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对社会认清的剖析,会使学生厌恶、唾弃、愤恨,从而产生批判的情感冲动,激发他们对社会万象、人间百态的思考。不过,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对生活的理解、判断有限,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感受生活,区别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

关心生活的高尚品质,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倾诉生活的快感,以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课堂教学激趣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找准作者感情、教师感情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共振点”,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碰撞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有意无意地打磨揉搓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阅读增趣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广闻博览,陶冶情操,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语文化,增加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养成记日记习惯,培养作文兴趣

日记它可以“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情”,但中学生大多较粗心大意,常常把许多生活的珍贝失掉了,以致正式作文的时候却无物可写。对此,我要求并指导学生写日记,记他们的生活见闻,记他们耳闻目睹的、自己觉得好玩、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告诉他们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记下来,把日记当做最知心的朋友。因而,凡是学生日记中有一点点我认为闪光的东西,便在批语中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也绽放着老师辛勤汗水浇灌的花朵。日积月累,学生的日记本既成了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胶卷和成长镜头,同时也蓄存着我们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和他们情感共鸣的一道道跃动的音符。既有心的体验,又有美的享受,使学生以记日记为乐,以拥有丰富的生活内容而自豪。

三、拨动心弦,命题激趣

在命题作文训练中,教师应克服随意性,力求做到命题符合学生思想感情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多敏感自信,爱思考,爱浪漫,又兼多困惑迷惘。因此,命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而且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无论是正面素材,还是反面素材,只要思想健康,就鼓励学生大胆的放手去写,让他们有一吐为快之感。如:《老师,想对你说》、《那次,我真的哭了》„„让学生有写的,使他们能够成功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推心置腹,坚定信心,增强作文兴趣

学生写作付出心血后,渴望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被人关怀,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渴望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评语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教师要放下评判式的架子,改变训人的口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情况,从人出发,因文而异、相机而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作文评语中,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真诚的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热忱的褒扬和赞许,对他们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老师要用心去体验,并把它赋之于评语之中,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亲切感,从而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喜欢作文。

五、勇于推荐自己,大胆尝试

为激励学生的作文兴趣,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我特组织学生办起了“雏鹰”作文小报,登载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作。“心灵絮语”专门发表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的东西,还有学生的“佳作欣赏”等。并把其中的上乘之作向外边的报刊杂志推荐。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从思想上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其实,中学生作文,正如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一样。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变学生怕写为乐写的话,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来!

初中作文有效方法初探作文2800字

初一作文

初中作文有效方法初探

武陟县龙源街道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 魏新平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因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会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要落实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就必须在作文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写作之前皱眉头;思考之中咬笔头;下笔之时没开头。”这便是当前学生作文时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写作文。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便会感到乏味、枯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即把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传统作文教学认为,作文课就是教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去挖掘新事物、新思想。我个人认为,初中作文课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从作文中挖掘出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使学生从中受到德育、美育等相应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从这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课堂上创设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面对的全体学生,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中。在作文课上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更好地受到各种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能够活跃全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且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多数学生都很兴奋地讲出了自己经历的高兴的事情,一名学生举起手来问

我:“老师,我可以写一件坏事情吗?我曾经偷过一次妈妈的东西,现在认识到错了,想把它写出来。”听了他的话,我表示赞赏,用目光暗示我对他的信任。果然,那位同学写的很不错,其他同学也对在文章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次的作文全班同学写得都很成功。

由此可见,创设愉快、宽松的课堂气氛,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各种熏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二)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使学生信任自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作文课上,我发现几个不爱写作文的学生面无表情,对作文课的态度极为冷漠。发现这种情况,我及时鼓励他们:“同学们都是一样的聪明,在我心目中,你们都很讨人喜欢。有些同学讨厌作文,这只能说明你们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写出好文章,对吗 ?”我注视着那几个学生,发现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着便埋头写起来。那次写作课也很成功,有一名后进生这样写道:“我爱老师,因为她信任我,给了我争取成功的自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教育的直接对象,一旦他们

得到老师的信任或认可,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坚定自己有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三)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缓慢,令广大执教者望“文”兴叹,束手无策。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作文教学还要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时,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其中,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初中的写作课,重点还是在记叙类文体,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蝉》,这是一篇短文,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发现蝉的破土而出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而且才能活一周,从而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意将散文写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例如:草、燕子、落叶感悟生命),从身边的事物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这就达到散文写作的境界了。

阅读课的设臵,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所以作文教学应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作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视觉上产生直观形

象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文教学中运用此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写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大多不喜欢写。因为坐在教室里只有用脑子想象各种景物进行空洞描写,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一段与作文有关的景物视频,动人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看完之后,同学们便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细致地描写下来。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花的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破碎也是一种美,因为,破碎之前它曾经有过辉煌的瞬间……”

多媒体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得以扩展、延伸。

(五)提倡生动、新颖的评语风格。

评语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老师的评语,不但可以了解自己作文的得失,还可以感悟到人与作文的关系等。生动、新颖的评语,往往能给学生造成一种深刻的影响。

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坚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力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评语即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看法和总结。一句精彩、生动的评语,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六)积极引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坚持采用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这样的批改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欣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会欣赏批改别人的作文,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通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以上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原来不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也开始接近作文,全班形成了“我想写、我爱写、我要写”的作文热潮,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作文的热情。

初中作文有效方法初探

武陟县龙源街道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 魏新平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因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会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要落实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就必须在作文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写作之前皱眉头;思考之中咬笔头;下笔之时没开头。”这便是当前学生作文时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写作文。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便会感到乏味、枯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即把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传统作文教学认为,作文课就是教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去挖掘新事物、新思想。我个人认为,初中作文课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从作文中挖掘出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使学生从中受到德育、美育等相应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从这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课堂上创设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面对的全体学生,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中。在作文课上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更好地受到各种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能够活跃全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且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多数学生都很兴奋地讲出了自己经历的高兴的事情,一名学生举起手来问

我:“老师,我可以写一件坏事情吗?我曾经偷过一次妈妈的东西,现在认识到错了,想把它写出来。”听了他的话,我表示赞赏,用目光暗示我对他的信任。果然,那位同学写的很不错,其他同学也对在文章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次的作文全班同学写得都很成功。

由此可见,创设愉快、宽松的课堂气氛,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各种熏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二)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使学生信任自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作文课上,我发现几个不爱写作文的学生面无表情,对作文课的态度极为冷漠。发现这种情况,我及时鼓励他们:“同学们都是一样的聪明,在我心目中,你们都很讨人喜欢。有些同学讨厌作文,这只能说明你们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写出好文章,对吗 ?”我注视着那几个学生,发现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着便埋头写起来。那次写作课也很成功,有一名后进生这样写道:“我爱老师,因为她信任我,给了我争取成功的自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教育的直接对象,一旦他们

得到老师的信任或认可,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坚定自己有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三)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缓慢,令广大执教者望“文”兴叹,束手无策。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作文教学还要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时,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其中,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初中的写作课,重点还是在记叙类文体,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蝉》,这是一篇短文,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发现蝉的破土而出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而且才能活一周,从而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意将散文写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例如:草、燕子、落叶感悟生命),从身边的事物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这就达到散文写作的境界了。

阅读课的设臵,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所以作文教学应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作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视觉上产生直观形

象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文教学中运用此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写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大多不喜欢写。因为坐在教室里只有用脑子想象各种景物进行空洞描写,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一段与作文有关的景物视频,动人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看完之后,同学们便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细致地描写下来。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花的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破碎也是一种美,因为,破碎之前它曾经有过辉煌的瞬间……”

多媒体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得以扩展、延伸。

(五)提倡生动、新颖的评语风格。

评语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老师的评语,不但可以了解自己作文的得失,还可以感悟到人与作文的关系等。生动、新颖的评语,往往能给学生造成一种深刻的影响。

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坚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力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评语即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看法和总结。一句精彩、生动的评语,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六)积极引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坚持采用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这样的批改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欣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会欣赏批改别人的作文,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通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以上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原来不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也开始接近作文,全班形成了“我想写、我爱写、我要写”的作文热潮,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作文的热情。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