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话题作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 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 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 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我们又该如何?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对自然规律,顺应不抗拒; 面对父母,长辈和有道之人,心存感激; 面对真理,敬仰且获得力量。以以‘人当有所敬畏’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这个话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当沙尘肆虐、山体滑坡、江河泛滥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和凌驾者,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就等于自毁家园,自掘坟墓。敬畏自然,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和谐发展,持久发展。当世风日下、人情淡漠、利欲至上、道德沦丧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活着,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我们不能不建构精神的家园。我们需要敬畏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需要敬畏理想和信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撑; 我们需要敬畏美丽和崇高,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向往; 我们需要敬畏真诚和善良、质朴和率真以及一切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它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无穷的宇宙,那种浩瀚和深邃能不令我们敬畏? 当我们面对悠远的历史,遥想远古,追念先人,能不为浩茫的时空打动而心生敬畏吗? 当我们在史册泛舟,面对一个个英雄人物,能不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唏嘘感叹而心生敬畏吗? 当我们面对一个卑微但顽强的生命,当我们面对稚气孩童的清澈双眸,当我们面对那令人销魂的诗文,当我们面对那浩瀚的大海、苍劲的古树,当我们面对一位白发老者的安然辞世,当我们聆听
新生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我们能不为生命的美丽与多元而心生敬畏吗?
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无法想象,人们如果丧失了敬畏,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价值。
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总应该有所敬畏。比如,有人敬畏上帝,有人敬畏神佛,有人敬畏自然,也有人敬畏道德,敬畏良心, 敬畏法律。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恐惧; 有所恐惧,才能知所为和不为。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对道德、良心和法律的敬畏之心,那么,他必将“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当然,这种“无所畏惧”和“一往无前”是可怕的。因为这种人根本不会考虑道德操守、思虑良心谴责、顾及法律惩戒。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人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 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 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 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敬畏生命
记得去年暑假与父亲一同出游,到了红枫湖边(在贵阳) ,我拿起相机四处取景,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香棉花似的,风一吹,有的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惊奇地喊除了声,父亲循声而望,最后告诉我那是一种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植物。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从书本上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那时,心中只是幻想着那种情景有多美。然而,当我看见它时,令我震撼的绝不仅仅是它的梦一般的美,而是它伟大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也许,在它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能遇见一片土地,落地生根,长成大树,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因此,当我见到这种壮观的延续生命的方式时,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感到那云一般的种子在我的心里强烈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所震撼。
在浩瀚的宇宙中,这些生命微不足道,然而,它却以如此不懈的精神,不知疲惫的为下一代忙碌,不懈一切地为下一个生命释放自己的光与热。为了能使生命得以延续,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会不辞劳苦,坚持不懈。记得有一类海鱼,每年繁殖期时,都会不远万里逆流而上,回到淡水河里产卵,繁殖下代,之后又不远万里回到海里,一个来回就几万公里,可它的孩子们却未必能回到海里。纵然如此,她仍乐此不疲。生命的精神与力量远非这些文字所能形容,她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感悟,也只有当你亲眼见到时,才有天地万物的存在; 生命不息,才创造了无尽浩瀚的宇宙!
直至今日,我仍然怀念红枫湖那一片柔美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那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中,蔚然成阴。因为,是它教会了我,怎样敬畏生命。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 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 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所抛弃。
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表情漠然。
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什么要跪下来时,她告诉记者:“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 ”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走出了沙漠,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张洁《敬畏大自然》
回想起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的场景,更加感到生命的庄严。敬畏生命,猎人竟然无法扣动猎枪的扳机,难道不是人类天生的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职业吗?
沙丘里傲然挺立的胡杨,在狂风沙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还有那初春时期迎风飞舞的杨絮,为了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薄弱的身躯任凭狂风吹拂,只为寻求一方泥土,生根,发芽,成长。有人因为他们热泪盈眶。我想,任何珍惜生命的人见到胡杨、杨絮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叶力士《敬畏生命》
传奇的历史是自然最美的回忆。秦始皇横扫千军,焚书坑儒,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六王毕、四海一”的气概纵然万般畅快淋漓,莫不成一城陵墓,寂寞终生。或许董仲舒的君权神赐才能道出这千军万马的俑像背后隐蔽的秘密。所以古人畏惧,历代君王将相畏惧,而更多的人们任凭时光游走,也绝不摒弃一份敬畏的心情。——诸葛晨希《用敬畏感悟生命》
海子又何尝不渴望淡泊呢? 纯真的诗人,不设防的真挚的赤子之心,使海子傲然物外,使一些无病呻吟者汗颜。海子无时不做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遥远的梦,梦想着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那个思想依然禁锢的时代,这种淡泊注定无法为海子找到真正的真我与自由。海子死得其所,为淡泊而生,为淡泊而死。这是一个终究不曾“淡泊”之人,但他真正值得我们去仰视,去敬畏。——庄梅茜《敬畏着,在淡泊中行走》
很喜欢一本书,叫做《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真正有些模糊地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曾雪婧《生命需要敬畏》
曾经看到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林,它们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却让我们非常震撼,一棵棵都非常自然、完美,这才是生命最最本原的姿态,它们伫立成一片,死了也不肯轻易拜倒,这种生命,是在其它生命里很难看到的,所以我敬畏胡杨,敬畏它的坚忍的意志和它不屈的傲然。——周蜜《敬畏树》
你是否敬畏那些在城市里踽踽而行、离乡背井的民工? 他们如同尘埃,充盈在城市的冰冷与漠然里。暗淡的月光下,喧闹而繁忙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肩膀因勒进绳索而凸起的青筋,他们口中发出的沉闷的呐喊,干瘦的脸颊在一次次用力时近乎狰狞的表情。他们出卖着故土赋予自己的蛮力和耐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现实的温饱。——黄晶莹《敬畏,从不卑微》
在非洲大陆四周的广阔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大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后,最先得到的食物却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肉体。小马哈鱼吮吸、撕咬着母亲的血肉,显示出求生的本能和没有余地的残忍。此时的大马哈鱼却没有作出丝毫的反抗,只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海水里翻腾,直至变成一具尸骸,旋转,下沉,悄无声息地,埋葬在沉默的大海深处。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是震撼,紧接着产生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敬畏之感„„——林思遥《生的起点,敬畏的终点》
跪倒在生命脚下
施红碧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楚人,固执地不以污水濯脚而投江自尽。老师说,这是生命的升华,
我们应当敬畏生命。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仕人,选择屈辱地生而作《史记》。老师说,这是生命的升华,我们应当敬畏生命。
而我不懂,为什么两个意愿截然不同的人都成了暗夜中璀璨的星? 为什么生和死都是生命的升华? 是了,这就是生命的深邃博大之处,于细微处见其宏伟,于纷繁杂乱处见其统一,望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样的生命,怎么不让我们跪倒,怎么不让我们敬畏?
生命的起点是生。
我们呱呱坠地,在岁月中慢慢成长。我们看见了丑陋,看见了狰狞,看见了欺骗,于是那个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便横亘在我们眼前——人为什么活着? 诗人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由衷地赞叹着喧腾不息的世界。但一个人怎么能不受伤害地活着? 我以为,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叫他遗忘了那些伤害,帮他愈合了那些伤口,教他勇敢且坚强地活着。与生命本身相比,这些伤害又算什么呢?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受宫刑反而成就了一部巨著。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而勇敢地面对生活,正是这种敬畏让他“害怕”死亡而选择屈辱地生。我们又怎会不理解呢?
生命的终点是死。
当我们垂垂老矣,死神便在门口等候着我们。我们经历了缤纷,经历了风雨,经历了绚烂,于是大部分人害怕,害怕丧钟敲响的那一刻,害怕花凋谢,害怕蜡烛灭。然而总是有人平静地、甚至像是赴老朋友的约一样走向死亡。王国维就是如此。他恐惧生,恐惧肉体的生造成精神的死,他选择杀身以成“仁”。屈原何尝不是如此。他本是可以生的,但楚国的灭亡使得身为旧臣的他无法苟延残喘。他怀着他对精神的敬畏投江。而精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 他以肉体的灭亡而赢得了另一种永生,这不正是敬畏生命的表现吗?
历史的终将成为历史,止步于石碑上,止步于书本里,而真正能细水长流,流入我们心田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选择生或死。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本着对生命的敬畏,谨慎地谱写我们的生命之歌,书写我们的华彩篇章?
敬畏话题作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 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 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 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我们又该如何?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对自然规律,顺应不抗拒; 面对父母,长辈和有道之人,心存感激; 面对真理,敬仰且获得力量。以以‘人当有所敬畏’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这个话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当沙尘肆虐、山体滑坡、江河泛滥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和凌驾者,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就等于自毁家园,自掘坟墓。敬畏自然,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和谐发展,持久发展。当世风日下、人情淡漠、利欲至上、道德沦丧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活着,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我们不能不建构精神的家园。我们需要敬畏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需要敬畏理想和信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撑; 我们需要敬畏美丽和崇高,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向往; 我们需要敬畏真诚和善良、质朴和率真以及一切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它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无穷的宇宙,那种浩瀚和深邃能不令我们敬畏? 当我们面对悠远的历史,遥想远古,追念先人,能不为浩茫的时空打动而心生敬畏吗? 当我们在史册泛舟,面对一个个英雄人物,能不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唏嘘感叹而心生敬畏吗? 当我们面对一个卑微但顽强的生命,当我们面对稚气孩童的清澈双眸,当我们面对那令人销魂的诗文,当我们面对那浩瀚的大海、苍劲的古树,当我们面对一位白发老者的安然辞世,当我们聆听
新生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我们能不为生命的美丽与多元而心生敬畏吗?
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无法想象,人们如果丧失了敬畏,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价值。
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总应该有所敬畏。比如,有人敬畏上帝,有人敬畏神佛,有人敬畏自然,也有人敬畏道德,敬畏良心, 敬畏法律。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恐惧; 有所恐惧,才能知所为和不为。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对道德、良心和法律的敬畏之心,那么,他必将“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当然,这种“无所畏惧”和“一往无前”是可怕的。因为这种人根本不会考虑道德操守、思虑良心谴责、顾及法律惩戒。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人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 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 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 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敬畏生命
记得去年暑假与父亲一同出游,到了红枫湖边(在贵阳) ,我拿起相机四处取景,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香棉花似的,风一吹,有的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惊奇地喊除了声,父亲循声而望,最后告诉我那是一种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植物。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从书本上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那时,心中只是幻想着那种情景有多美。然而,当我看见它时,令我震撼的绝不仅仅是它的梦一般的美,而是它伟大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也许,在它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能遇见一片土地,落地生根,长成大树,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因此,当我见到这种壮观的延续生命的方式时,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感到那云一般的种子在我的心里强烈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所震撼。
在浩瀚的宇宙中,这些生命微不足道,然而,它却以如此不懈的精神,不知疲惫的为下一代忙碌,不懈一切地为下一个生命释放自己的光与热。为了能使生命得以延续,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会不辞劳苦,坚持不懈。记得有一类海鱼,每年繁殖期时,都会不远万里逆流而上,回到淡水河里产卵,繁殖下代,之后又不远万里回到海里,一个来回就几万公里,可它的孩子们却未必能回到海里。纵然如此,她仍乐此不疲。生命的精神与力量远非这些文字所能形容,她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感悟,也只有当你亲眼见到时,才有天地万物的存在; 生命不息,才创造了无尽浩瀚的宇宙!
直至今日,我仍然怀念红枫湖那一片柔美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那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中,蔚然成阴。因为,是它教会了我,怎样敬畏生命。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 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 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所抛弃。
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表情漠然。
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什么要跪下来时,她告诉记者:“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 ”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走出了沙漠,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张洁《敬畏大自然》
回想起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的场景,更加感到生命的庄严。敬畏生命,猎人竟然无法扣动猎枪的扳机,难道不是人类天生的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职业吗?
沙丘里傲然挺立的胡杨,在狂风沙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还有那初春时期迎风飞舞的杨絮,为了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薄弱的身躯任凭狂风吹拂,只为寻求一方泥土,生根,发芽,成长。有人因为他们热泪盈眶。我想,任何珍惜生命的人见到胡杨、杨絮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叶力士《敬畏生命》
传奇的历史是自然最美的回忆。秦始皇横扫千军,焚书坑儒,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六王毕、四海一”的气概纵然万般畅快淋漓,莫不成一城陵墓,寂寞终生。或许董仲舒的君权神赐才能道出这千军万马的俑像背后隐蔽的秘密。所以古人畏惧,历代君王将相畏惧,而更多的人们任凭时光游走,也绝不摒弃一份敬畏的心情。——诸葛晨希《用敬畏感悟生命》
海子又何尝不渴望淡泊呢? 纯真的诗人,不设防的真挚的赤子之心,使海子傲然物外,使一些无病呻吟者汗颜。海子无时不做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遥远的梦,梦想着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那个思想依然禁锢的时代,这种淡泊注定无法为海子找到真正的真我与自由。海子死得其所,为淡泊而生,为淡泊而死。这是一个终究不曾“淡泊”之人,但他真正值得我们去仰视,去敬畏。——庄梅茜《敬畏着,在淡泊中行走》
很喜欢一本书,叫做《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真正有些模糊地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曾雪婧《生命需要敬畏》
曾经看到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林,它们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却让我们非常震撼,一棵棵都非常自然、完美,这才是生命最最本原的姿态,它们伫立成一片,死了也不肯轻易拜倒,这种生命,是在其它生命里很难看到的,所以我敬畏胡杨,敬畏它的坚忍的意志和它不屈的傲然。——周蜜《敬畏树》
你是否敬畏那些在城市里踽踽而行、离乡背井的民工? 他们如同尘埃,充盈在城市的冰冷与漠然里。暗淡的月光下,喧闹而繁忙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肩膀因勒进绳索而凸起的青筋,他们口中发出的沉闷的呐喊,干瘦的脸颊在一次次用力时近乎狰狞的表情。他们出卖着故土赋予自己的蛮力和耐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现实的温饱。——黄晶莹《敬畏,从不卑微》
在非洲大陆四周的广阔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大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后,最先得到的食物却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肉体。小马哈鱼吮吸、撕咬着母亲的血肉,显示出求生的本能和没有余地的残忍。此时的大马哈鱼却没有作出丝毫的反抗,只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海水里翻腾,直至变成一具尸骸,旋转,下沉,悄无声息地,埋葬在沉默的大海深处。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是震撼,紧接着产生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敬畏之感„„——林思遥《生的起点,敬畏的终点》
跪倒在生命脚下
施红碧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楚人,固执地不以污水濯脚而投江自尽。老师说,这是生命的升华,
我们应当敬畏生命。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仕人,选择屈辱地生而作《史记》。老师说,这是生命的升华,我们应当敬畏生命。
而我不懂,为什么两个意愿截然不同的人都成了暗夜中璀璨的星? 为什么生和死都是生命的升华? 是了,这就是生命的深邃博大之处,于细微处见其宏伟,于纷繁杂乱处见其统一,望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样的生命,怎么不让我们跪倒,怎么不让我们敬畏?
生命的起点是生。
我们呱呱坠地,在岁月中慢慢成长。我们看见了丑陋,看见了狰狞,看见了欺骗,于是那个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便横亘在我们眼前——人为什么活着? 诗人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由衷地赞叹着喧腾不息的世界。但一个人怎么能不受伤害地活着? 我以为,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叫他遗忘了那些伤害,帮他愈合了那些伤口,教他勇敢且坚强地活着。与生命本身相比,这些伤害又算什么呢?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受宫刑反而成就了一部巨著。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而勇敢地面对生活,正是这种敬畏让他“害怕”死亡而选择屈辱地生。我们又怎会不理解呢?
生命的终点是死。
当我们垂垂老矣,死神便在门口等候着我们。我们经历了缤纷,经历了风雨,经历了绚烂,于是大部分人害怕,害怕丧钟敲响的那一刻,害怕花凋谢,害怕蜡烛灭。然而总是有人平静地、甚至像是赴老朋友的约一样走向死亡。王国维就是如此。他恐惧生,恐惧肉体的生造成精神的死,他选择杀身以成“仁”。屈原何尝不是如此。他本是可以生的,但楚国的灭亡使得身为旧臣的他无法苟延残喘。他怀着他对精神的敬畏投江。而精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 他以肉体的灭亡而赢得了另一种永生,这不正是敬畏生命的表现吗?
历史的终将成为历史,止步于石碑上,止步于书本里,而真正能细水长流,流入我们心田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选择生或死。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本着对生命的敬畏,谨慎地谱写我们的生命之歌,书写我们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