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田园交响曲》有感
摘要
这是贝多芬失聪后根据其在乡间养病时的情景和感受谱写的曲子,所以乐章中透露着乡村的气息朴实而安逸,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曲调细腻绵延,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热爱之情。
贝多芬的这首《田园》在其众多作品中是特别的,不平凡的。我们知道,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都悲壮激昂,充分表现了斗争中战士们的英雄精神和命运的悲剧性,但《第六交响曲》却体现了这位英雄柔情的一面,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展现了贝多芬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热爱。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写的。说的更夸张一点,这部作品怎么会是个男人写的,而且居然还是贝多芬这样的男人。
同时,这首《第六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标题性交响乐,这说明贝多芬对这部作品是足够重视的。然而,一个无法回避、让诸多音乐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集中创作于 1808 年 3 月至 12 月中间,它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后相继,在部分创作时段甚至发生重叠。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作曲家能够几乎同时创作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在本来安静祥和的田园里会有如此激烈甚至恐怖的乐章——“暴风雨”。让我们先来慢慢赏析整部作品后再给出解答。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主部主题非常悠扬欢快,贝多芬以往在笔者心目中高大的形象一下子被颠覆。该主题以柔和婉转的小提琴拉响,旋律悠扬风格淳朴,让听者感受到了在贝多芬眼里的乡村自然的美,体现了作者身处自然的愉悦心情;副部主题由大提琴引出,其音质给人的厚重感,让人更加踏实、沉静,让人联想到贝多芬在静谧的田野间度过的悠闲时光。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标题是“在溪边”。如题,此乐章主要描写的是溪边的景色,利用各种乐器对自然环境的声音进行模仿以营造一个安逸幽静氛围,也用溪水体现了贝多芬“柔情似水”的一面。弦乐描绘出一幅小溪缓缓流动的画面,其中又融入了法国圆号的长音来勾勒溪水的波纹,使画面更中形象生动,其声音也犹如溪水的潺潺流动声,让观众感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恬静之美。之后以溪流为背景,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那时断时续的旋律让人浮想联翩,好像看到了小溪岸边的垂柳随风摆动,不时触及溪流的景象,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随后由大管奏响了副部主题,再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后来又渐渐融入了了小提琴和长笛为复奏,乐曲流畅舒缓,更富持续性,美丽而柔和的乐句犹如婉转的歌声,意味深长,使人们的思绪也随着乐句的渐变更加清晰明朗。
最后作者利用乐器来模仿各种鸟儿的啼鸣,打破了溪水的沉静却增添了浓浓的诗意,作者用长笛来模仿夜莺的歌声,双簧管奏出鹌鹑的啼鸣,单簧管吹出杜鹃的叫声。
3、第三乐意
第三乐意的标题是“乡村欢乐的集会”。此乐章描绘的村民集会热闹场面,表现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其灵感源于作者在维也纳的生活经历,当时他与当地乐师交往甚密,也因此给乐曲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第一乐章以小提琴为开场奏出了一段三拍舞曲,曲调在反复中逐渐扩展,描绘出一幅村民欢歌劲舞的场面。随后,由双簧管吹出一段带有牧歌风格的旋律,并以大管作陪衬,随着乐曲的节奏的变化,场面也更加活跃,舞蹈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甚至表现出一个混乱嘈杂的情景,随着三拍子急板的转换,使村民的情绪达到一个巅峰,突出其来的雷鸣声打破了集会的喧闹,村民闻声都仓皇散去,这声狂欢便戛然而止。
在这总结一下,前两个乐章都是愉快祥和的,而且是极美的。第三个乐章把愉快的心情推向了高潮,描绘了一幅极其盛大的热闹场面。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这一切打破。
4、第四乐章
第四乐意的标题为“暴风雨”。此乐章描绘了暴风雨降临的震慑场面,风云突变替代了田园牧歌的欢快和喜悦,将交响曲推向了至高点。乐章开始由低音提琴和尖锐的短笛描绘出暴风雨即将来临带来的阴沉压抑感,是电闪雷鸣的先兆,乌云笼罩了乡村,由弦乐秦响狂风呼啸的场面,由铜管和定音鼓勾勒出炫目的闪电和接连不断震耳的雷声,管弦乐队奏出的庞大的半音阶仿佛由高空抛下的倾盆大雨直泻而下,跌落到地面后转入沉沉的低间区。
5、第五乐章
第五乐意的标题为“牧人的歌”。此乐章描绘是以牧人的歌声表现出人们在暴风雨过后的激动心情。乐意曲风又恢复了平静而且更加开阔,宛如牧人在广阔的田野中放声歌唱,描绘了一幅乡村雨过天晴的美景,整曲都渗透着宁静、欣慰、喜悦之感。由温柔的牧笛吹出了第一主题,透露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而且贯穿着整个乐章的始终。最后人们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并以小提琴暗示着美好的未来为结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坚信这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人间天堂。
赏析完后,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两个问题。首先,在安静祥和的田园里是否真的发生过一场暴风雨还是贝多芬刻意制造了这场暴风雨?我想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重要的是暴风雨对于这部作品本身。这样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来的安静优美,使整部作品更富有曲折性和戏剧性。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雨,那么作品是平淡的,也是平凡的,而这不是贝多芬创作的风格。当然除了作品之外,贝多芬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他是被命运捉弄的人,也是扼住命运喉咙的人。《田园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失聪后不久,作者想要在其中用一场暴风雨来表现他曲折起伏的命运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贝多芬为何同时创作了“命运”和田园,我想还要从贝多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说起。早在贝多芬童年时期,他母亲就带他几次跨越莱茵河到乡间游玩,“泥孩”的昵称透露出作曲家的乡土特征。成人后的贝多芬更加热爱田园,他曾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致友人特蕾莎·马尔法蒂信中,作曲家写道:“您能够如此快地前往乡间是多么幸运,而我只能等到 8 号才能欣享这份快乐,尽管如此,我依然怀着孩童般的兴奋之情期
待此行,漫游在灌木、森林和树下,穿过草地和岩石,对我而言是何等的乐趣,没人像我这样如此热爱田园。森林、树木和岩石发出的回声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贝多芬不幸耳聋后越发热爱田园生活,以此躲避城市的喧嚣和交际困难,专心投身音乐创作。多年的田园生活经历为他带来丰富灵感,使他决定谱写一部超越常规、带有标题的交响曲。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他为每个乐章加上标题。除了“暴风雨”乐章外,整部作品展现出欢畅、安宁、心情愉悦的表现特征,深刻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田园情致。
当命运在敲门时,贝多芬写下了与命运抗争的《第五交响曲》。但痛苦的经历,也使他想在其热爱的田园生活中找到安慰,就像人在遭遇苦难折磨时会想起父母一样。因此,伴随着命运的诞生,也有了田园。但身处安详的田园中,也未使贝多芬忘记自己遭遇的不幸,也许正是这样才有了田园中的暴风雨乐章,这也影射了上一个问题。 最后以《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的话结尾:
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我听《田园交响曲》有感
摘要
这是贝多芬失聪后根据其在乡间养病时的情景和感受谱写的曲子,所以乐章中透露着乡村的气息朴实而安逸,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曲调细腻绵延,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热爱之情。
贝多芬的这首《田园》在其众多作品中是特别的,不平凡的。我们知道,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都悲壮激昂,充分表现了斗争中战士们的英雄精神和命运的悲剧性,但《第六交响曲》却体现了这位英雄柔情的一面,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展现了贝多芬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热爱。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写的。说的更夸张一点,这部作品怎么会是个男人写的,而且居然还是贝多芬这样的男人。
同时,这首《第六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标题性交响乐,这说明贝多芬对这部作品是足够重视的。然而,一个无法回避、让诸多音乐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集中创作于 1808 年 3 月至 12 月中间,它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后相继,在部分创作时段甚至发生重叠。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作曲家能够几乎同时创作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在本来安静祥和的田园里会有如此激烈甚至恐怖的乐章——“暴风雨”。让我们先来慢慢赏析整部作品后再给出解答。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主部主题非常悠扬欢快,贝多芬以往在笔者心目中高大的形象一下子被颠覆。该主题以柔和婉转的小提琴拉响,旋律悠扬风格淳朴,让听者感受到了在贝多芬眼里的乡村自然的美,体现了作者身处自然的愉悦心情;副部主题由大提琴引出,其音质给人的厚重感,让人更加踏实、沉静,让人联想到贝多芬在静谧的田野间度过的悠闲时光。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标题是“在溪边”。如题,此乐章主要描写的是溪边的景色,利用各种乐器对自然环境的声音进行模仿以营造一个安逸幽静氛围,也用溪水体现了贝多芬“柔情似水”的一面。弦乐描绘出一幅小溪缓缓流动的画面,其中又融入了法国圆号的长音来勾勒溪水的波纹,使画面更中形象生动,其声音也犹如溪水的潺潺流动声,让观众感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恬静之美。之后以溪流为背景,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那时断时续的旋律让人浮想联翩,好像看到了小溪岸边的垂柳随风摆动,不时触及溪流的景象,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随后由大管奏响了副部主题,再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后来又渐渐融入了了小提琴和长笛为复奏,乐曲流畅舒缓,更富持续性,美丽而柔和的乐句犹如婉转的歌声,意味深长,使人们的思绪也随着乐句的渐变更加清晰明朗。
最后作者利用乐器来模仿各种鸟儿的啼鸣,打破了溪水的沉静却增添了浓浓的诗意,作者用长笛来模仿夜莺的歌声,双簧管奏出鹌鹑的啼鸣,单簧管吹出杜鹃的叫声。
3、第三乐意
第三乐意的标题是“乡村欢乐的集会”。此乐章描绘的村民集会热闹场面,表现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其灵感源于作者在维也纳的生活经历,当时他与当地乐师交往甚密,也因此给乐曲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第一乐章以小提琴为开场奏出了一段三拍舞曲,曲调在反复中逐渐扩展,描绘出一幅村民欢歌劲舞的场面。随后,由双簧管吹出一段带有牧歌风格的旋律,并以大管作陪衬,随着乐曲的节奏的变化,场面也更加活跃,舞蹈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甚至表现出一个混乱嘈杂的情景,随着三拍子急板的转换,使村民的情绪达到一个巅峰,突出其来的雷鸣声打破了集会的喧闹,村民闻声都仓皇散去,这声狂欢便戛然而止。
在这总结一下,前两个乐章都是愉快祥和的,而且是极美的。第三个乐章把愉快的心情推向了高潮,描绘了一幅极其盛大的热闹场面。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这一切打破。
4、第四乐章
第四乐意的标题为“暴风雨”。此乐章描绘了暴风雨降临的震慑场面,风云突变替代了田园牧歌的欢快和喜悦,将交响曲推向了至高点。乐章开始由低音提琴和尖锐的短笛描绘出暴风雨即将来临带来的阴沉压抑感,是电闪雷鸣的先兆,乌云笼罩了乡村,由弦乐秦响狂风呼啸的场面,由铜管和定音鼓勾勒出炫目的闪电和接连不断震耳的雷声,管弦乐队奏出的庞大的半音阶仿佛由高空抛下的倾盆大雨直泻而下,跌落到地面后转入沉沉的低间区。
5、第五乐章
第五乐意的标题为“牧人的歌”。此乐章描绘是以牧人的歌声表现出人们在暴风雨过后的激动心情。乐意曲风又恢复了平静而且更加开阔,宛如牧人在广阔的田野中放声歌唱,描绘了一幅乡村雨过天晴的美景,整曲都渗透着宁静、欣慰、喜悦之感。由温柔的牧笛吹出了第一主题,透露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而且贯穿着整个乐章的始终。最后人们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并以小提琴暗示着美好的未来为结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坚信这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人间天堂。
赏析完后,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两个问题。首先,在安静祥和的田园里是否真的发生过一场暴风雨还是贝多芬刻意制造了这场暴风雨?我想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重要的是暴风雨对于这部作品本身。这样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来的安静优美,使整部作品更富有曲折性和戏剧性。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雨,那么作品是平淡的,也是平凡的,而这不是贝多芬创作的风格。当然除了作品之外,贝多芬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他是被命运捉弄的人,也是扼住命运喉咙的人。《田园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失聪后不久,作者想要在其中用一场暴风雨来表现他曲折起伏的命运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贝多芬为何同时创作了“命运”和田园,我想还要从贝多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说起。早在贝多芬童年时期,他母亲就带他几次跨越莱茵河到乡间游玩,“泥孩”的昵称透露出作曲家的乡土特征。成人后的贝多芬更加热爱田园,他曾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致友人特蕾莎·马尔法蒂信中,作曲家写道:“您能够如此快地前往乡间是多么幸运,而我只能等到 8 号才能欣享这份快乐,尽管如此,我依然怀着孩童般的兴奋之情期
待此行,漫游在灌木、森林和树下,穿过草地和岩石,对我而言是何等的乐趣,没人像我这样如此热爱田园。森林、树木和岩石发出的回声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贝多芬不幸耳聋后越发热爱田园生活,以此躲避城市的喧嚣和交际困难,专心投身音乐创作。多年的田园生活经历为他带来丰富灵感,使他决定谱写一部超越常规、带有标题的交响曲。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他为每个乐章加上标题。除了“暴风雨”乐章外,整部作品展现出欢畅、安宁、心情愉悦的表现特征,深刻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田园情致。
当命运在敲门时,贝多芬写下了与命运抗争的《第五交响曲》。但痛苦的经历,也使他想在其热爱的田园生活中找到安慰,就像人在遭遇苦难折磨时会想起父母一样。因此,伴随着命运的诞生,也有了田园。但身处安详的田园中,也未使贝多芬忘记自己遭遇的不幸,也许正是这样才有了田园中的暴风雨乐章,这也影射了上一个问题。 最后以《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的话结尾:
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