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国粹大工路
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两年记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11-05-06 07:05 点击: 1089 次
(京剧社同学们在举行活动)
“国粹”者,一国之精华也。京剧艺术则是泱泱中华无数堪称“国粹”者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为了让京剧艺术能够在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身上薪火相传,也为了弘扬京剧艺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大连理工大学于2009年3月31日正式成立京剧社。
而今的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已经走过了两载春秋,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可以说走过的是一条寂寞而又充满喜悦的不寻常之路……
坚持,让国粹在大工生根发芽
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校园里曾经是一片几近贫瘠的土地,而要成立京剧社的消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情,于是纷纷加入。但是当各式脸谱带来的新鲜感消失,当胡琴锣鼓带来的好奇感褪去,一切便又恢复到从前。“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在大学校园里境况的一个写实描绘,也是大工京剧社在经历了刚成立时的热情到逐渐冷却的一种真实写照,更是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所面临的一个大的难题,如何唤起同学们褪去的热情,如何让同学们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真正去喜爱这门艺术则是决定京剧艺术能否在大工生根发芽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这便是何熙文教授在面对京剧在大学生中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大工京剧社作出的最大承诺。
(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在讲授京剧知识)
于是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教授在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京剧系列讲座。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认真的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和每一段京剧唱腔,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听众或多或少,他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每一次演讲,因为何教授相信,哪怕只有一个同学来听这堂京剧课,那么京剧在大工的传承就多了一份希望,这个希望他绝对不能放弃。
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每周周末的活动都在进行着。于是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反复上演着:一个同学来了一次,也许有了点儿兴趣,于是下周再来,也许觉得没有意思,便不再来,京剧社里的成员也总是走马灯似的不断的变化着。而何教授和社里其他的老师们却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京剧在大学生中是有听众的,至少有同学会来尝试着听一听,那就有希望啊。只要坚持活动下去,一定会形成固定的学生“戏迷”小群体的,于是不放弃每一个说京剧“还有点儿意思”的同学便成了何教授和其他老师们共同的希望。
培育,让京剧在大工开出鲜艳之花
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默默的发展壮大着,这条传承之路固然艰辛,但“万事开头难”和“凡事贵有恒”这两条真理都证明着京剧社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僻静之路最终会回馈给他们一片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
而今的京剧社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京剧艺术可以说在大工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壤之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教工分社活动如火如荼,学生分社则蓬勃发展。专用活动室的固定,艺术特长生的加入,都促使京剧社的固定学生群体开始形成,大家从最初的旁听到现在能唱上几段,甚至登台表演都说明了京剧社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
(京剧社师生与国家京剧三团互动合影)
两届校园文化节上京剧社的精彩表演,峰岚杯上京剧社同学带来的震撼,孙毓敏老师的专业讲演,国家京剧三团与京剧社的互动,何熙文教授《探究京剧之美》专书的出版无不在证明着大工京剧社的实力与成果。
“你们只要喜欢京剧就是好的。”这是社长何教授经常说的话。“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也越来越喜欢京剧社了,它几乎成了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京剧社学生分社的同学们达成的共识。虽然道路坎坷但是京剧的艺术魅力是阻挡不了的。
两载国粹大工路,一帆风雨几多情。京剧艺术在大工的校园里终于生根发芽,大家不再对它望而却步,更多的则是尝试着接近它、喜欢它、热爱它、传承它。从大工京剧社成立之日到如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何教授和各位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大工同学们的热情都是京剧社能够度过瓶颈期走向更宽阔道路的重要环节。预祝大工京剧社蓬勃发展,京剧艺术在大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京剧社 任乐雅)
外行论戏
只是提“振兴京剧”没有用,我看提“保护国粹京剧”还切合点实际。
我只是一个普通戏迷,不了解戏剧界的内情,说的是外行话,想到那说道那,语无伦次。 1 京剧无论怎么振兴,也恢复不了昔日的繁荣。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演员变了,不再那么敬业、勤奋练功了。观众变了,即使是戏迷,欣赏的角度也变了。谁也改变不了当前演出少,水平低,票价贵的局面。当前有的行当已经断档,有的流派失传。现在上那去找像荀慧生、小翠花、童芷苓、赵燕侠、吴素秋、宋长荣那样的花旦演员,上那去找像张春华那样的武丑演员,花旦、武丑、文丑演员已经断档后继无人,筱派花旦戏失传。 2 每一门艺术都有他的特点,歌剧、舞剧、话剧、芭蕾舞都各自有他们在表演上的特点,和适合他们各自表演的题材剧目。京剧适合演古装戏,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欣赏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但是,谁能有力量去阻止那股要把京剧歌剧化、舞剧化、话剧化的宏大力量呢。完整的保留好京剧的特点他就依然是京剧,企图用现代的手法去改造他,他就毁于一旦什么都不是了。
3 现在时兴京剧找话剧导演。其实京剧、话剧各有各自的门道,谁都知道京剧是以主角为中心,戏迷是冲着主角来的,欣赏的是主角身上的工夫,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话剧导演精通京剧吗,话剧导演导出来的京剧将是什么样子,只能是四不象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那来的那么多的导演。
4 京剧是国粹,是先辈几代文人、艺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东方文明的特点。京剧应该和故宫一样的受到保护,但是保护京剧比保护故宫要困难的多、复杂的多。京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靠人,才能得到保护传乘。而培养出名符其实的德艺双
馨的京剧演员,说说容易,实际是多么复杂多么难哪,现在戏曲学院远不及富连成,富连成式培养戏曲人才的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但这是不可逆转的。
5 真正作到百花齐放难。现在虽然影视剧中什么情节、什么镜头都有,央视播放的舞蹈中有的几乎是裸体。但是,前不久战宛城中的思春一折戏,竟引起那么激烈的争论。筱派戏没人教、没人演,筱派戏绝迹于舞台,而筱派花旦戏独具特色,是很好看的。现在人们提到筱派戏,不提“挑帘裁衣”“武松杀嫂”和“大劈棺”,并不是人们不知道,不过是为了避免争议而已。为什么这些戏不能上演呢,这些戏只不过借助于一些人们熟知的故事,进行“戏”的表演,和运用了一些新颖方式,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使“戏”更好看,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有些筱派戏现在不演为好。其实人生是苦、辣、酸、甜、咸百味具全。有欢乐,有痛苦;有阳光,有阴暗;有得意,有失意;有过五关,也有走麦城。对于一个在婚姻爱情上遭遇不幸的女性,应该给予他们平等做人的权利,他们应该有争取幸福生活的权利,对他们应该多给予点同情,少进行点嘲讽,人间应尽量多充满点爱和温暖。对于美国最近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我非常意外的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枪手也被列入了悼念对象,认为他也是痛苦的。文学贵在于他的真实性,小说家写了这些人物,戏剧家为什么不能在舞台上表演呢。何况,人们欣赏的是舞台上的艺术、舞台上的“戏”,欣赏的是演员身上的功夫,而不是沉溺于故事的情节。现在都进入了,同居成为极普通的事的时代,调情反而成了禁区。再说舞台上应用各种新颖方式,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6 难以扭转的演出质量低。传统戏在每一出戏中,往往在唱、念、做、打的某一方面,都会进行精心的、独特的结合人物的设计。这种设计既符合剧情,又增加了戏剧的可欣赏性,成为该剧中的一个有代表性亮点、欣赏点。当然这些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下苦工夫练,是掌握不了的。现在只就做的方面来讲,叶盛兰在周仁献嫂中,可以在你不注意中,把鞋踢起来,然后用头稳当的接住,根本不用手扶。谭元寿在打棍出箱中,可以把鞋踢起来,在用头接的时候,轻微的用手扶了以下。现在这些特技都丛舞台上绝迹了。叶盛兰演白门楼本来面向里跪,有一个跪着突然转身的精彩动作,现在不论谁演白门楼,这个动作都给抹掉了,身上没有那份功夫。现在不论谁演平贵别窑都不会再现当年,高盛麟、王玉蓉那种配合默契、有念、有做、有舞满台生辉生动感人的精彩表演。现在演活捉不但看不到跷工,而且演成欢快的双人舞。阎惜娇根本忘了,此时她与张文远已是阴阳两隔,自己是个充满辛酸、哀怨的刀下之魂。这样演下去,这些戏将失去欣赏的亮点,名存实亡。我非常喜欢听某些人唱的传统戏,但是他的新编戏,没有一个我愿意看的,即使是得奖剧目。
7 作为京剧发源地的北京,现在的北京电视台设立有那么多的台,在黄金时段,竟然没有京剧节目的立锥之地。谁能改变他们,一切从商业广告利益出发的做法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每周都有固定时间播放京剧,例如,播放过童芷苓和李鸣盛的坐楼杀惜,童芷苓和言兴朋的游龙戏凤,真是太精彩了。多么希望再看到这些戏的录象。
8 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是令人失望的,没有起到成立这个台的宗旨的作用。没有起到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作用。没有起到弘扬流派艺术,推动京剧发展的作用。 9 要使京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不受儿孙的唾骂,必须把京剧原汁原味的全方位的保护起来。京剧只能靠政府文化部门出台保护政策,出台从人才的培养开始,到院团的组建,剧场演出,到电视传播等一系列的保护政策。重新组建合格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使他真正的起到振兴京剧、传播京剧的作用。像国外保护他们的,古老的经典文化那样保护中国京剧,使之不要失传。
本贴由外行论戏于2007年5月03日17:12: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
先天古神燃灯佛,三世释迦牟尼佛,太阳明明珠光佛,普照神州光王佛,啊罗多哪菩提佛, 解元佛,药师佛,天罗佛,天龙八宝护身佛。
佛在心头坐,三万八千无量佛。
《探究京剧之美》内容简介:记得余光中先生说过:“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 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是的, 因为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确是与宁静和孤独相关。现时代太多的人沉醉在吟诗作画、说古道今、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的所谓“高雅文化”之中, 不愿再听到别的声音。正是怕京剧这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丢掉, 也正是为了大学校园里再多一种声音,2009年他带头成立由本校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组成的“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并多次参加市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演出宣传活动。
国粹芳菲 飘香校园
国家京剧院演员走进理工大献艺【大连日报】
来源:大连日报 日期:2010-06-20 13:51 点击: 142 次
国家一级演员王润青、宋小川、吕昆山、张兰,在理工大学的舞台上一亮相就引得场下观众一片叫好:婀娜的身段、婉转的唱腔、传神的动作,举手投足间彰显大师风范……6月17日晚,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在学校礼堂献艺《望江亭》,并与该校京剧爱好者同台演出, 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京剧进校园活动是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校园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演出开始前,大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来到化妆间参观,看着演员们将五色的油彩往脸上涂抹,一张张京剧脸谱随之诞生,不禁发出啧啧赞叹。国家京剧院相关负责人在现场向大学生们介绍了京剧的三个特征:“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并让剧院的演员们表演了一些经典剧目中的片段来形象地阐释这些特征,使大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工大京剧爱好者还与演员们同台献艺,优美的唱腔、神形兼备的表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和喝彩声。(
高雅艺术进校园
大连京剧团专场演出落幕山上礼堂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08-10-20 06:33 点击: 439 次
10月17日晚,“高雅艺术进校园”大连京剧团专场演出于山上礼堂举行。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梅兰芳金奖、上海白玉兰奖,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大连京剧团团长杨赤等大连京剧团的演员们为大工师生奉献了一场融合现代与古典、精彩纷呈的京剧演出。
晚上5点30,离演出时间尚早,远远就能听见乐器手们练习、调音、试音的声音。礼堂内,观众只来了少许,而演员已经开始跑前跑后地忙活开了,舞台的一角也早已坐好了伴奏的乐师们。6点整,演出正式开始。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教授们、青年学生以及外国留学生都来观看了演出。
演出以传统剧目《三岔口》开始,全段虽无唱腔,但以诙谐幽默的动作,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接下来演员们又为观众演唱了《红梅赞》、《龙车凤辇进皇城》、《家住安源》等现代唱段,现代戏与传统戏相互穿插,展示了京剧在不同时期的风貌。
本晚演出的第一个高潮是大连京剧团团长杨赤为观众们带来的《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与《群英会——横槊赋诗》。亲眼看到有“全才花脸”之誉的杨团长的表演,观众都很兴奋,闪光灯频闪,现场气氛立刻火爆热烈起来。杨赤那高亢清亮的嗓音、声情并茂的表演都让观众陶醉在京剧的魅力中。表演间隙,杨团长也表示,希望能以这样的专场演出活动让传统的艺术继续被大家,特别是青年学生关注下去。
接下来,京剧团又为观众献上了传统京剧《天女散花》,描述刘、关、张古城重聚的《珠帘寨》,《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与《柜中缘》。其中《柜
中缘》讲述了岳飞之子岳雷在逃亡中进入民女家躲难后喜结良缘的故事,本剧加入众多现代的幽默元素又与演出地点相结合,使古老的艺术更加生动,也引得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接下来的乐器合奏《夜深沉》为观众们展示了阮、胡、三弦、鼓、木鱼、锣、镲等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把整场演出推向高潮的是压轴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美猴王与天兵天将的对战之中,演员们展示了良好的基本功,杂耍般的表演也让观众们看得眼花缭乱,掌声接连不断,叫好声也此起彼伏。
演出结束后,致力于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齐东海老教授上台与演员们握手表示感谢并合影留念。本场演出由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青团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校团委学生会联合主办。以偏重动作与趣味的京剧为主,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同学对京剧了解不深的实际情况,以兴趣吸引为主。(学生记者 陈天梧 宋波鸿)
国家京剧院三团走进大连理工校园文化节
http://news.chinaue.com 2010-6-28 22:13:25 中国大学生网
京胡咿呀,月琴清脆,空灵婉转的唱腔,柔俏多姿的身段,6月17日,国家京剧院三团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在山上礼堂为大工师生带来一场高雅艺术的盛宴——著名京剧曲目《望江亭》。高雅艺术进校园作为大工首届校园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让大工师生领略到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活动由共青团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艺术团总团主办。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大工党委书记张德祥、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邵龙潭、副校长薛光与大工师生共同欣赏国粹魅力。
宋官林在演出之前简要介绍了京剧艺术。他从京剧的发展历史、京剧的特征、京剧表演的基本元素、京剧的乐器等方面介绍了京剧的艺术特点。三团的优秀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
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宋官林对学校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印象深刻。“我感到惊喜,惊喜在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有京剧社、曲艺团和名人专家的交响乐讲座。大连理工大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博大的教学情怀,这也正是这所高校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宋官林希望青年学子能够走近京剧,了解国粹。“京剧值得你为之付出感情,你付出的越多,收获得越多。”
国家京剧院三团此次来校带来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润菁,国家一级演员宋小川,国家一级演员吕昆山,第六届青京赛“银奖”得主张兰等艺术家登台演出。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艺术家惟妙惟肖地表演了著名曲目《望江亭》。
【感悟文化节】看传统文化入校园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11-05-27 09:40 点击: 1609 次
国粹,中国文化之精华;京剧,绝对是实至名归。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文化的凯歌,山上礼堂,再一次使我心灵震颤。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国粹”的魅力,走进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京剧。零零散散,感受颇多。
从“万人空巷”到“阳春白雪”
京剧自诞生至今,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国人称之为国粹。京剧艺术不仅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有的表现形式、艺术魅力也征服了世界各国热爱艺术的人们。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足以证明了京剧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
张学良先生说过:“不懂京剧的人,就不算完整的中国人。”京剧这门通俗的高雅艺术,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拥有社会各阶层的无数观众和爱好者。
但是,曾经使万人空巷的京剧表演,今日已是阳春白雪,归小众所爱。在各高校社团的名单中,各大学京剧社团的成员都寥寥可数,京剧社在大学里像一个“被打人冷宫的妃子”,寂寞冷清,无人问津。京剧为何对大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中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还是京剧太过高深,当代青年没有足够的“能力”领略它的美?
京剧的美,需要欣赏
作为一个中国当代青年,曾经执着地想当然:京剧是一种“老掉牙”的传统,只有老一辈人才对它有种独特的痴迷。上了大学才有幸第一次观赏京剧,在为京剧的魅力所折服的同时,我不免有些惭愧。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懂京剧,或者对京剧的魅力缺乏认识,是一种盲目的不认同感在作祟。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不是电视艺术,没有现场观看过京剧演出的朋友,就不算是真正看过京剧。如今想来,一个从未认真观赏过京剧的人,却在大声叫嚷着“不喜欢京剧”,那便是一种愚昧,一种无知。
从《三岔口》的诙谐幽默,到《柜中缘》的妙趣横生,《四郎探母》的如临其境,再到《闹天宫》的恢宏大气……京剧的魅力,就在那弹指一挥间,在那惟妙惟肖的表情、清亮悠扬的唱腔、敏捷灵活的动作以及它一招一式中展露的“真功夫”。
尽管京剧文化的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它美也是遮盖不住的。喜欢上京剧,仅是短短数秒之间的事。
京剧的美,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
从“传统文化”到“校园文化”
京剧并不是一门孤立、陈旧的艺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四百个,这是西方戏剧无法比拟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被涵盖其中。
我校京剧社同学表演的老旦戏《钓金龟》,没有恢宏的舞台场面,没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却也着实让我印象深刻。“那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蓝刻木,菜子班衣,孟宗哭竹、杨香打虎这都是贤孝的儿孙,我那不孝的儿啊!”老妪对自己儿子的声声控诉,展现的尽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传统艺术的双重感染力,既传播艺术,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不懂京剧,不了解京剧,不仅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更是中华传统精神的传承危机。
而今,“京剧进校园”,为大学生创造了许多接触京剧的机会,高校中亦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它,欣赏它,喜爱它,更有为之痴迷的“票友”……京剧,已逐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我们的校园。
总之,看完此次京剧演出的我已经彻底被京剧所俘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关注它,欣赏它,至于是否会发展成为疯狂的“票友”,还需要与京剧走得更近,更近……(作者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2009级学生于艳洋)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电信与电气学部赴大连京剧院实践团
团队类型:普通团队
实践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指导教师:何熙文
队长姓名:崔庆庆
队长学号:200981506
队长电话:13898459656
队员名单:崔庆庆 200981506 王猛 200972045
提延明 200981380 余晴 200965040 张贵杰 200961603 王兴义 200851049 刘宇 200981090 张译文 200881755 张文亚 201046022 朱嘉嘉201045005 沈钟浩 201081133 李振京201081066 孙思慧 200981545 杜建伟
201042109
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京剧文化,感受国粹魅力
——电信与电气学部赴大连京剧院实践团
作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们也许对京剧并不了解,当提起京剧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脑海里只会有冗长的曲调和拖长的唱腔,也许只会有竖起耳朵却怎么也听不懂的字词,也许只会有花花绿绿却不知为何的脸谱,“国粹”这个词似乎只是京剧的代名词而已。
然而京剧真正的艺术魅力真的如此吗?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申报项目京剧,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申遗成功,了结了国人的一个心念:京剧早就应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的名录了。 京剧是东方古国文化的近世结晶,是人类传统表演艺术美的高度凝结,是最富内涵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它因而最担当得起这个称谓 。京剧里走出了很多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从富甲一方的富连成到名镇四海的喜连成,京剧里走出了梅兰芳,走出了程砚秋,走出了尚小云,走出了荀慧生。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方式滋养了一方水土,他们更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记住了“四大名旦”。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我们创造的一部巨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尽管它记载的故事与史实不一样,但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可是,就是因为它与史实不太一样,最近几年,华夏大地掀起对《三国演义》的批判和怀疑,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可笑的是,韩国人却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他们也已经计划把这部小说“申遗”,让《三国演义》成为他们的书籍。到时,世界就会认为,这部书是韩国人写的而不是中国人写的。还有《西游记》,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孩子喜欢超人、蜘蛛侠等人物,却不太喜欢孙悟空、哪吒等华夏的神话英雄,可笑的是,韩国和日本均非常喜欢这部小说。韩国也计划把这部小说“变”为他们的小说。如果我们依旧不珍惜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那若干年后,也许日本会说,中秋节是他们的;朝鲜会说,腊八节是他们的„„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在高校中进行艺术教育,并开展了 “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京剧无可非议的走进了各大高校。先后有来自国家京剧院,大连京剧院等的优秀的京剧演员来我校进行演出。同时,2009年在书记张德祥教授的提议下,我校何熙文教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分为教工分社和学生分社两部分。教工分社主要是我校离退休处老教授和热爱京剧的老人;学生分社均是在读本科生(13名)和研究生(3名)。2010年,我校开始招收京剧特长生。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把京剧知识已纳入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普通
高校几十所,也许更多一点,仅湖北省就有十几所高校在上京剧选修课。
然而,由于十年文革所造成的断层,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京剧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问题的根源不在年轻人,但是年轻人确实有个如何面对的问题。现在,京剧还是少众的艺术,并不能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认识,承担起未来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同时也贯彻中共国务院提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实践组进行青年视点社会调研活动,近距离的接触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受京剧的魅力,考察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弘扬京剧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实践团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1) 开会共同讨论立项表和计划书的内容。
(2) 宣传准备:确定实践口号。制作队旗、条幅。制作宣传展板、宣传单,在西山一条街进行
宣传。
(3) 每个成员分别阅读一本关于京剧的书籍,然后大家会面共同讨论读书心得。因为我们的队
员也基本都算是京剧的门外汉,为了使此次实践能有更大的意义,所以大家先突击下京剧的知识。
(4) 联系大连京剧院,校京剧社,阳光京剧社,和一些京剧票友。
前期宣传:
本次实践活动,考虑到京剧是少众艺术的原因,我们至始至终都很注重实践的宣传。今年是校京剧社成立两周年,恰逢京剧社要举办两周年
演出的献礼。我们便与京剧社达成一致,我们作为
活动的协办单位参与到此次两周年献礼演出中,更
近距离的感受京剧的魅力。此次活动中,我们实践
组主要负责宣传前期的工作。6月20日,我们11
个负责宣传的队员在西山一条街摆出展板,戴上脸
谱,发放了500份传单,并进行京剧小知识的有奖
问答,前期宣传活动积极展开。 此次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的努力让很多人在我们的宣传版前面驻足观看,他们饶有兴趣的听我们的介绍,并仔细阅读了我们的宣传资料,他们表示,京剧作为国粹,之前总是让他们心中有一种距离感,怕听不懂觉得不好看,而我们的宣传让他们一部分人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决西山宣传合影
心重新用心去体味和感受京剧,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对京剧的热情,希望有机会可以走进剧场,坐在舞台下面认真的欣赏和体味一下红氍毹上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看着我们的努力可以起到吸引青年观众,真真做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我们倍感欣慰。
京韵“留”芳
--------庆祝建党90周年暨校京剧社成立两周年专场演唱会
6月21日下午两点,队友们来到华为厅布置会场,打扫会场、贴字、摆放花、音响等,这些琐碎的内容都要认真准备不容一丝差错。随后还要配合演员们排练,其中的男主持人是由我们的队员提延明同学担任。预演进行了一遍又一遍,大家一直忙碌到演唱会的开始也没来得及吃上一口晚饭。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老师见我们这么认真的忙活,不禁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的布置会场,我真的很感动,谢谢孩子们了!”
不知不觉间就五点了,会场已经布置好,排练也已经完毕,然而却迟迟不见有观众入场,我们猜想:大家应该都是快开始才入场吧。心就这么一直悬着,期待着观众的额到来。直到五点半才陆续的有观众入场,人稀稀疏疏,京剧社的社长何老师急了,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吗?我不禁自责。眼看着马上就六点,演出时间到了,华为厅却还有一半席位没坐满,原定六点开始的专场也不得不也推迟了二十分钟。我们不仅感到阵阵的心寒,是我们的宣传没做到位,还是大学生真的对京剧没有兴趣?毕竟是京剧社的第一次专场,怪冷清的。这更加重了我探究京剧文化的动力,既然是“国粹”精华,为什么就没有那么的受众呢?京剧社的唱功也不差呀。再说了,这是大学生们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不听门道看热闹的人又哪儿去了?和一些文艺会演比起来京剧的专场是这么冷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心中一连串的疑问不得解答。
晚上六点二十,京韵“留”芳专场演唱会在大服楼华为厅正式举办。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大连京剧院副主席张玫女士,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创始人之一齐东海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孙慧珠女士出席了此次活动。同时,校报记者对该活动进行了报告,扩大了活动的知名度。
到场的观众虽然少,但掌声不断。台上依依呀呀的京胡配以演员们精彩的演讲,叫好声自然此起彼伏。其中杜建伟同学穿上华丽的衣服,凤冠霞帔,优美的身姿,动人的唱腔,她扮演的杨贵妃吸引了大家阵阵掌声,孙慧珠女士也即兴来了两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国家一级演员的实力果然不同凡响,气场很是压得住。
演出的过程中出了点小插曲,华为厅的天花板突然漏水了,正好滴在下面的钢琴上。还好,队友们眼疾手快,合力移开了钢琴,避免了一场小小的悲剧。
虽然到场的观众没有预想的多,但活动也算圆满举办,京剧社同学和老师们的执着与坚持另我们感动,虽然身为外行人,但我们也在尝试着不只看热闹,还要试图摸清其中的门道。这次演出的前奏让我们更清晰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应该干什么,怎么做。
两载国粹大工路,一帆风雨几多情。京剧艺术在大工的校园里终于生根发芽,大家不再对它望而却步,更多的则是尝试着接近它、喜欢它、热爱它、传承它。从大工京剧社成立之日到如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何教授和各位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大工同学们的热情都是京剧社能够度过瓶颈期走向更宽阔道路的重要环节。预祝大工京剧社蓬勃发展,京剧艺术在大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拜访何熙文老师和京剧票友戴双红:
何熙文老师是理工大学京剧社的社长,京剧社的成立与创办就得益于他的努力。我们第一个要拜访的就是这个身边的京剧爱好者,并邀请他担任我们的实践指导老师。毕竟老师年纪大了,京剧院一行和许多活动他都未能亲自到场,但每次活动的进行他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并提出了很多有帮助的意见。
此次拜访何老师正巧碰到我们即将拜访的京剧票
友戴双红老师,原来戴老师在和何老师两个人在一起
研究京剧的化妆。一起的还有何老师的两个“徒弟“,戴老师带齐了化妆的各种粉彩、衣服和首饰,也是我们赶上了,经过我们热情的要求,戴老师同意给我们的两个队员也化一次妆,让我们过把京剧瘾。我们的队员崔庆庆和李振京分别扮上了《春闺梦》里的柳梦梅和《伍子胥》里的伍子胥。化妆真的是一个很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尤其是旦角的化妆。戴双红老师边给我们化边给我们讲解京剧化妆的演变和历史。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京剧知识,受益匪浅。
京剧角色的化妆,除了脸谱的化妆,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外,生旦角的化妆,也是经过多年来陆续演变而逐步进入美化之境。尤其是旦角的化妆极为复杂, 包括脸部化妆,贴片子,包头等等。笔者只是以外行的角度说一说对如今旦生角脸部化妆的看法。
参考过去的照片可以看出,旦角的化妆艺术变化最大。早年的化妆是比较简单的。生旦角脸部的化妆,多以红白黑三色为主。这种强烈对比的颜色无疑与演出场地有关。最早的戏台是在户外的,后来在般入室内演戏的初期,舞台上是用洋油灯。到了有电灯的舞台的时代,对化妆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是梅兰芳先生给旦角的化妆做了革命性的改进。之后,在技术上都在不断地进步。近年来因 受西方化妆的影响,把原来白色的粉底改用肉红色,因而美化了彩色照片及彩色电视上的颜色。看来就柔和并自然多了,这也是一大改进。
京剧的化妆与“唱、念、做、打”一样,重在“写意” 而不是 “写实”。如果是写实,那《武家坡》中的受苦王宝钏与《大登殿》的王宝钏王娘娘的化妆应该是不一样的。旦角的化妆在一个“媚”字。青衣的化妆要求端庄大方,花旦要求活泼骄艳。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化装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补短扬长。脸部的化妆最重要的部位是“眉与眼”。每个人的眼睛大小不一佯,可以用眼圈的宽细来扑尝。眼睛大的,眼圈宜描细一些。眼睛是小的可画宽一点,但下眼圈不可太宽太浓,更不应与上眼圈一佯宽浓。重要的是浓淡适宜。眉与眼化好了才能传神。化妆重在“自然”,贵在“神韵”。
请看四大名旦及很多名角儿留下的照片,他们都各有特点,都是根据个人的条件经过多年不断的改进,使之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无论如何地改进,他们从未走出古典美的框架。总观他们的化妆,无论是生角或旦角,最重要的特点可用两个字来形容“清秀”。
不知从甚麽时候开始,如今旦角的的眼睛越画越大了。浓眉大眼,青衣花旦都是一佯,看不出什么不同。上下眼圈画得其宽无比,角线其长无比,好像要把眼睛画成几倍大。远看的结果是看不见眼白,只见两个大黑眼圈,活像一对儿熊猫眼睛。有的把眼角线化得过长,看来是一股凶杀之气。有的化得窄而长,远看好像一直在闭着眼睛。那儿还能谈上“媚”字。又如何拿这种“眉目”来传情?这种画大眼圈的方法,好像已成为一种“时尚”。演员完全不根据自己的条件,看别人这样画,我也这样画。你化得大,我比你化得还大。不只是旦角如此,就是连老
生,小生也受了“感染”。请看当今的名小生们,个个都是时尚,浓眉,宽眼圈,非男非女。杨四郎,薛平贵也都跟着走向“时尚”。最可惜的是有些昆曲演员也开始效仿。所幸还有部份老一辈的演员及刚毕业的演员还是用比较创统的画法。中青年的演员中,例如上海京剧院史伊弘的化妆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在超过千人座位的剧场里,五彩缤纷的布景前,需用较浓厚并夸张的化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不顾虑到更多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夸张的化妆在清晰的电视机频幕前,感到极其“假”而不自然。而在现场的观众可能不容易感受到。在这个数码电子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些研究工作,找出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些现代西方化妆技术?我们是否应该授予学生及演员“化妆理论课”?因为过去戏校或戏班子是没有化妆课的,演员都是经实践而学的的。据闻北京戏校已开始讲授化妆課,我们应祝贺北京戏校的这个创举,希望成功并发扬普及到所有的戏剧院校。化妆应该是演员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演员们懂了化妆原理后,得以学习改进,发挥自己的化妆艺术,而不要盲目地效仿他人。
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时代,审美的观念当然也随之不断地改变。京剧的化妆看来也不能例外。也许这种“时尚”的化妆就是所谓“创新”。如果这一代的演员认为这种化妆是美的,观众也接受,那我们这些食古不化的老一辈,还有甚麽可说?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段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所谓“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只看了《草船借箭》一场。先不谈史诗,新腔,灯光,布景,就在这一场戏中发现了两大创新:一,窜改了历史故事,草船借箭的鲁肃改为周瑜。二,孟广禄把曹操的脸谱给“创新”了。在宣传文字上还说“尊重传统,略有创新”。连老祖宗留下来这一点最宝贵的脸谱艺术,及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都不能放过。夫复何言?
时光不能逆转,过去的只能是历史了。付珍藏已久的马连良(白怀)、叶盛兰(白简)及李洪福(家院)三位演《失印救火》及马先生饰演《胭脂宝褶》中永乐帝的照片。让我们欣赏和回味一下他们“飘逸和清秀”的风采(马先生时年约三十五岁)。请问,如果这两位大师画上当今时尚的“浓眉大眼圈”,那能好看吗?
京剧的魅力只有亲身经历过片子贴在脸上的亲切和水袖舞出的美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迷倒我们的不只是京剧的魅力,何老师的个人魅力更是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何老师是一位工科的教授,但他的文学素养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家里挂满了他自己的创作:素描,油画,摄影,钢琴等等,还有两个摆的满满的书架。老教授的学习精神和文理兼修的素养让我们切实的见识到了一位教授的气质和底气。何老师是一位热心乐观的人,他首先让我们参观了他的小书屋,向我们展示了他学习京剧时用过的小笔记本,抄的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的唱段,他说当时初学京剧时这个小本从来没有离过身,他用三个月认真的学会了一段,然后便一发不可收
拾,各个唱段就接踵而至,好学多了。接着,何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京剧故事,并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京剧的魅力,以及京剧对他的人生感悟。最后,何老师对我们说,进行一个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实践目的,每做一阶段就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怎么做可以做的更好。
最后,为了保证我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何老师为我们推荐了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老师,让他担任我们的临时带队老师指导我们活动的进行。
拜访阳光京剧社:
我们与阳光京剧社取得联系,6月23日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和社员马一博亲切的接待了我们。我们的队员提延明对廖老师和马老师进行了系统的采访,两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们自己的京剧故事,同学们认真记录,并且不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短短一个小时的拜访过程,着实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了解京剧的机会,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和采访技能,并为出征我们增添了不少信心。
票房,一直以来都是京剧戏迷票友活动聚会的最佳场所,好的票房在票友心中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普及和推广京剧,提高票友的艺术水平,甚至可以培养出好的京剧演员,回顾中国京剧历史,很多名家都出身票届,而最有名的当属因为幕“谭”而下海最终自成一家的言菊朋言老板。此次亲身走入票房感受票房的魅力另我们这些京剧届的小辈深深的感受到了票友们对戏的热爱和京剧大众传播的魅力。
廖老师告诉我们说,票房对于票友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票友们将票友当做家,精心布置,每当到了活动日期,票友们都会风雨无阻的赶来活动。那份执着源于京剧本身的魅力更因为票房的温暖与温馨。
有人的地方摩擦自然也不会少,票房也是如此,爱戏的人时常会为了喜欢的演员喜欢的戏不一致而争论,尽管如此,票友之间却不会因此发生隔阂,因为这个矛盾发生了争吵,即使吵得面红耳赤,争论过后大家仍旧是好朋友好搭档一家人。这也许是京剧带给人的性格的熏陶吧。在我看来,喜欢京剧的人都带着一种风骨,那是一种正直、大气和谦让,心胸宽广。那份穿越百年时光的品德正是现在处于浮躁的社会中的年轻人所少有的,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听廖老师给我们讲着票房的一件件趣事,我们受益匪浅。
同时,我们邀请廖春泉社长作为临时带队老师带我们到大连京剧院进行实践活动。有了廖老师的带队,相信我们将收获更多。
杨赤院长宏济大舞台的演讲:
国家一级演员、袁派优秀传人,有“全才花脸”美誉的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将在2011年6月26日在宏济大舞台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京剧知识与京剧艺术”的精彩讲座,这也是市文广局主办的“快乐周末”公益性艺术赏析普及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高兴万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走进京剧演员,走进京剧本身。于是我们决定前往宏济大舞台去听这次讲座。
天公不作美,6月26日当天受台风“米雷”影响,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天气状况恶劣,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参与这次讲座的热情。实践队员们冒着大雨来到宏济大舞台,大部分浑身被淋得都快湿透了,走进宏济大舞台就发现已经有很多观众到场了,其中有92岁高龄的老戏迷,也有对国粹艺术感兴趣小学生,能冒着这么大的雨来听讲座,看来京剧艺术在广大市民中不缺乏热爱之士嘛。不光如此,市政府对此次讲座也很重视,市政府副秘书长于涛、文广局副局长董福君等领导都也参加了这次讲座。
等到十点多的时候,杨赤老师开始了他的讲座,讲座形式很是新颖,不像以往的只是念着稿子介绍这介绍那,京剧知识不多的观众根本听不明白;这次讲座,杨赤老师不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京剧的历史、流派及行当等知识,同时让他大连京剧院的同事“扮上”示范,譬如在讲行当的时候,讲到生旦净末丑,后面的舞台上就会有相应的角色出现,并展示各行当的唱腔、表演特点,让人目不暇接,接连叫好,同时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在讲的过程中杨赤老师分享了他对京剧艺术的感悟:“无数历史和例子曾经证明,文化强大了,一个国家才能强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在国外演出遇到的观众都对京剧艺术给予了很高评价,身为一个京剧艺术工作者,我觉得很自豪。”让我们感触颇深。此外,杨赤老师还给我们讲起了京剧演员的辛苦,京剧演员一般从10岁左右开始培养,初学时,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基本功的核心是武功,包括腿功、腰功、把子功等,所有的京剧演员都是从“压腿”“撕腿”开始的。文戏的演员学唱腔、记唱词,武戏演员则要受更多的“皮肉之苦”。舞台上每一个漂亮的翻转腾挪,每一个惊险的武打场面,背后都是汗水甚至血泪。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数个月的摸爬滚打、协调磨合才造就了他们今天娴熟的表演技巧,而且一个京剧演员要想不被淘汰,每天都得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听了这些我们对京剧演员的敬仰之情更加浓重了,想想自己以前受过的苦,受过的累,跟他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这也说成功是离不开艰辛的付出的。
最后一个是问答互动环节,队员们纷纷提出了一直困扰自己问题,杨赤老师一一解答。其中京剧社的张坤学长让我们替他问杨赤老师,吃的胖和唱花脸有什么联系吗?杨赤老师一
听就乐了,他回答道:“这个还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吧,吃的瘦的人照样可以把花脸唱好。我们台上的花脸之所以看着胖,是因为演员们都要额外穿一厚层棉坎夹来把宽大的衣服撑起来。”呵呵,原来如此。同时,其他观众也问了很多有关京剧知识、京剧未来发展等问题,杨赤老师也都一一作了解答,场面很是积极活泼。等到活动结束后,我们实践队队员与杨赤老师合影留念。
这次讲座也吸引了很多新闻媒体的目光,讲座现场有很多摄像头在摄录,同时我们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大连市天健网的关注,记者秦鑫华采访了队长崔庆庆同学,并于2011年6月29日将我们的这次活动在了天健网的文化频道——滨城讲坛上进行了报道。
这次活动我们践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使命,并且我们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发,譬如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好的见识了京剧大家的魅力,还有就是对京剧演员的敬佩等等;这次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对扩大我校知名度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贡献。
天健网采访网址:http://cul.runsky.com/content/2011-06/29/content_3944626.htm
大连京剧院之行:
7月2日下午,由大连市阳光京剧社的廖春泉社长带队,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实践团队来到了大连市京剧院,展开我们实践的第三个阶段。京剧院的李团长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高兴地说:“大学生,还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能对京剧感兴趣,不容易呀!欢迎你们以后常来!” 有李团长示意说我们可以随意的参观京剧院的任何地方,随后我们实践队员便首先来到了演员们的化妆后台。后台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时就开演了,京剧演员们都在各忙各的,虽然没有红脸的关公,银色的妖怪,但还是看到了蓝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和帅气的吕布(《战濮阳》里的角色)。我们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勾脸谱,第一次观赏了贴片子,第一次见到了舞台上的演员。这块小小的地方时不时还有人喊两嗓子,这种与城市格格不入的感觉,仿佛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世外安宁的桃源。后台是个不大的地方,里面整齐地堆积着不同的京剧服装,青衣的水袖,元帅的大靠,这些都渗透着京剧演员们的傲骨。甚至连直愣愣的翎子也精神抖擞,你按一下,它就一抖,然后又骄傲地翘起。
很让我们激动的是,见到了上次在山上礼堂演
出《柜中缘》的哥哥扮演者,周卫兵老师。周老
师依旧是一个滑稽可爱的冲天辫,我以为那是一
个假发,没想到是真的,京剧演员真的太个性了,现实生活中也不忘展示自己的独特。周老师听我们自我介绍是理工大学的,高兴极了,就给我们讲起京剧的美和历史来,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到京剧的服装、化妆,滔滔不绝。周老师要忙活自己的事了,我们和周老师合影留念。 之后,我们认真的观赏了贴片子的整个过程。一位不知姓名的化装师傅边给一个演员贴片子边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深奥,她说贴片子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用榆树浆液将真发梳理顺溜,然后才能往演员的脸上贴,根据需求贴一个个花骨朵似的片子,贴法的不同尽显女孩儿们的或调皮或文静。挺有学问呀,我们听的云里雾里,但总纲是听明白了: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活。观赏贴片子用的眼睛,耳边不时的还听到一位画脸谱的资深老师傅在训斥一个年轻的学徒,“这个眼角应该往上勾才有神”,“这儿还有一点点红色的过渡没涂”等等,好不热闹。
从后台出来,我们又来到了三楼的练功房,练功房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一张镜子。负责练功这块的周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讲解各个“武器”的作用和持拿方式。我们一个个乐不思蜀,男生们更是直接拿起刀剑耍弄起来。外行的我们惹出了不少笑话,周老师见势不得不指导我们一下了。他拿起马鞭和马刀给我们现场来了一段武术,队员们一个个叫好并要周老师指导大家几个简单的动作。看着京剧演员们各个都是精神抖擞,我们拿起刀剑来怎么这么别扭呢?正纳闷呢,周老师发话了:“你们之所以没有京剧演员的架势,是因为你们的眼神。京剧演员的眼神各个都可以杀死人,你们的呢,柔柔的,拿起这些京剧的行当就显得不是多情而是无精打采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果然,我们注意到眼睛,刻意把眼睛瞪大瞪精神,摆出的姿势就是另有一番精神抖擞。都说京剧演员的寿命长,还说京剧演员不易衰老,看来真有玄机。这眼睛整天这么的练怎么也得练成火眼金睛啊。
两点钟,京剧演出开始了,这天恰好是有一些外国的京剧爱好者包场。于是我们也饱了眼福,免费听了三场折子戏:《罢宴》、《望江亭》、《战濮阳》。 台上吕布精彩的打斗,台下外国朋友们不间断的掌声和一些老戏迷的喝彩声,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加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纯粹。
我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天健网的再次关注,七月二十九日,一个名为《这个暑期,理工生与京剧来次亲密约会》的焦点新闻被天健网的文化频道大力报道。记者秦鑫华写道:“近日,不论是大连京剧院每周末的演出还是快乐周末京剧讲座,都能看到理工大学电信学部赴大连京剧院暑期实践团的学生。在这个暑假,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调研活动”,与京剧院展开了亲密接触。全篇都在报道我们的实践活动和我们校京剧社。谁说理工生就不能唱京剧?我们此次关于京剧的调研获得了天健网的深刻认同,也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践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使命,并同时对扩大我校知名度方面有一定积极贡献。 天健网采访网址:http://cul.runsky.com/content/2011-07/29/content_3977890.htm
新任市长和大连京剧院的见面会:
7月11日,应大连京剧院李团长邀请,
我们团队参加了新任市长和大连京剧院在宏
济大舞台的见面会。
新任市长初来乍到便与京剧院的成员们
进行了会面,体现了政府对京剧艺术的重视,
更体现了政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我们实
践成员应邀来到现场,不但在古典优雅的茶座
前观赏了一场京剧演出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一门
艺术与政府的关系。艺术的本身也许十分简单十分纯粹,她仅仅需要一群热爱她的人们日以继夜的练习与奉献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但传承与弘扬艺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当下即使再纯粹的东西也会并且需要掺杂上政治的颜色,尤其是名为“国粹”的艺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MP3中播放着的是流行歌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忽视,我们需要政府与主流媒体等多方面的协助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大约下午5点的时候,李市长与多名大连市领导一起走进宏济大舞台,与现场的多名退休老干部一起观看京剧表演。檀板声声,金鼓阵阵, 阵阵掌声接连不断,整场演出集老、中、青、三代京剧演员,荟萃优秀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精彩唱段,一展国粹艺术的迷人魅力,使观众们久久沉浸在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浓厚氛围中。演员们个个身怀绝技,字正腔圆,细腻感人,唱腔或浑厚宏亮,或韵味悠长,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京剧这一国之瑰宝的博大精深,演员们的精湛演技给现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展现了演员们不懈的艺术追求,显示出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人才辈出。演出结束后,李市长等众多政府领导同志走上台去,与演员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祝贺演出成功。
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们这几个专程而来的小戏迷过足了戏瘾,全体演职人员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音乐、在唱腔的设计下足了功夫令我们不仅敬佩更加如痴如醉,离开会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意犹未尽,大感不虚此行。
实践后记
我们总是听到有人大张旗鼓宣传“国粹”京剧的魅力,但大多数年轻人对此总是不顾一屑,很多的宣传活动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身在象牙塔的我们有责任和
义务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中。我们实践组开展本次实践活动,亲自参与到京剧文化的演出和宣传中来,使我们有了一次接触社会,体验京剧文化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校园里曾经是一片几近贫瘠的土地,而要成立京剧社的消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情,于是纷纷加入。但是当各式脸谱带来的新鲜感消失,当胡琴锣鼓带来的好奇感褪去,一切便又恢复到从前。“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在大学校园里境况的一个写实描绘,也是大工京剧社在经历了刚成立时的热情到逐渐冷却的一种真实写照,更是许多大学的京剧社所面临的一个大的难题,如何唤起同学们褪去的热情,如何让同学们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真正去喜爱这门艺术则是决定京剧艺术能否在大工生根发芽的关键所在。看到大工京剧社今天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京剧在大学里的生存之道。我相信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下,京剧的道路会柳暗花明,国粹京剧也会得到更多的人的热爱。
我们今年的社会实践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为了做好此次实践我们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对一些知名京剧爱好者和著名京剧演员的拜访,亲自参与到京剧的演出与宣传,拿起刀剑亲身体验京剧的唱念做打,亲自观赏一场京剧演出,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梦想,矢志不渝。梦想是虚幻的,为了实现它京剧演员们的付出努力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艰苦。就说观看《战濮阳》,饰演吕布的胡鹏已经汗湿透了衣衫。这可是四厘米的棉坎夹,就这样浸湿了外面的大靠,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颊落下,教人好不心疼。做学问,做任何事,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功夫,矢志不渝,相信没有什么困难可以真正难得到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这种不怕苦的劲,为了梦想和目标一往无前。
(2)不畏困难,乐观执着。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老师在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京剧系列讲座。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认真的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和每一段京剧唱腔,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听众或多或少,他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每一次演讲,因为何老师授相信,哪怕只有一个同学来听这堂京剧课,那么京剧在大工的传承就多了一份希望,这个希望他绝对不能放弃。何老师的执着,坚持与乐观让年轻的我们感动许多,他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榜样。
(3)百川汇海,巨大的成功来自点滴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演员们每天都会不间断的练功,尤其是武生,舞台上光鲜的背后故事更是让人动容。京剧演员并不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他们更多的也是通过后天的训练。每天的练嗓,甚至拿石子放在嘴里来磨炼,直到
磨出鲜血,嗓子沙哑。京剧演员都信奉的一个准则就是百川汇海,任何成功都是来自平时点滴的积累。
(4)把握时机做正确的事,能更易于与他人的沟通。在实践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已经步入社会很多年的成年人,为了更好的方便我们的实践进行就要求我们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根据形势行事,这能更易于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学会了向他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气质。
(5)团队的力量是不可比拟的。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随时可能根据情况改变的行程,我们都通过努力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整体规划能力等加以克服。在实践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团队进行合作,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都被我们的团队一一克服了,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个团队合作起来所有的长处便是一个团队的长处,一切的缺点又会被团队的力量制压下去。
(6)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的一半。实践的联系环节至关重要,从联系校京剧社,阳光京剧社一直到天健网的记者,不仅使我们的实践锦上添花,更锻炼了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让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温馨和奥秘,为我们未来的发展上了重要的一课。
附录:
费用:条幅:30元
宣传单:35元
调查问卷:30元
展板等宣传用品:40元 打印报告及冲洗照片:20元
共计:155元
好了 这就给你
振京 19:18:50
ok
崔庆庆 19:21:00
等一下哈 找不到保存到哪儿了 振京 19:21:15
不急
19:23:19
成功接收文件
实践答辩
12,320 KB
打开文件 打开所在文件夹
崔庆庆 19:23:43
你看着实践报告 做个参考吧 19:24:12
崔庆庆给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19:24:23
成功接收文件
实践报告
11,929 KB
打开文件 打开所在文件夹
振京 19:24:38
大约几分钟
崔庆庆 19:24:41
咱们是明天早上8:40
振京 19:24:47
地点
崔庆庆 19:25:29
http://tuanwei.dlut.edu.cn/shijian1/detail.php?id=157 振京 19:27:01
好,庆姐,还有没注意点
崔庆庆 19:27:26
没啥了吧 我想到再告诉你
振京 19:28:02
好的,随便就行哈
崔庆庆 19:28:10
恩
崔庆庆 19:30:45
那个拜访阳光京剧社 咱们没照片 是我编的
崔庆庆 19:31:05
那张照片是廖老师带我们 去京剧院的时候照的
崔庆庆 19:31:18
你就说是接咱们吧 不认识道
崔庆庆 19:31:32
如果他们问的话,不问就快速放过去
振京 19:31:45
ok ,再给我说说经验
振京 19:32:10
什么个答辩形式
崔庆庆 19:32:21
下面坐着他们实践部的人
崔庆庆 19:32:26
谁答辩谁进去
崔庆庆 19:32:39
很淡定的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就行了
崔庆庆 19:32:58
突出咱们的天健网报道
振京 19:33:08
实践部?
崔庆庆 19:33:23
不知道的也不会编的就说不清楚,你不是队长
崔庆庆 19:33:24
恩
崔庆庆 19:33:58
他们一般不会问什么刁钻的问题的
崔庆庆 19:35:10
带队老师的事。是何熙文老师,京剧社社长,因为何老师年纪大了,他只给咱实践的指导,去京剧院是廖老师领着去的,他年轻,何老师推荐的
崔庆庆 19:35:25
临时带队老师
崔庆庆 19:36:02
廖清泉 老师 阳光京剧社社长
振京 19:36:09
好的
两载国粹大工路
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两年记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11-05-06 07:05 点击: 1089 次
(京剧社同学们在举行活动)
“国粹”者,一国之精华也。京剧艺术则是泱泱中华无数堪称“国粹”者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为了让京剧艺术能够在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身上薪火相传,也为了弘扬京剧艺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大连理工大学于2009年3月31日正式成立京剧社。
而今的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已经走过了两载春秋,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可以说走过的是一条寂寞而又充满喜悦的不寻常之路……
坚持,让国粹在大工生根发芽
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校园里曾经是一片几近贫瘠的土地,而要成立京剧社的消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情,于是纷纷加入。但是当各式脸谱带来的新鲜感消失,当胡琴锣鼓带来的好奇感褪去,一切便又恢复到从前。“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在大学校园里境况的一个写实描绘,也是大工京剧社在经历了刚成立时的热情到逐渐冷却的一种真实写照,更是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所面临的一个大的难题,如何唤起同学们褪去的热情,如何让同学们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真正去喜爱这门艺术则是决定京剧艺术能否在大工生根发芽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这便是何熙文教授在面对京剧在大学生中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大工京剧社作出的最大承诺。
(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在讲授京剧知识)
于是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教授在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京剧系列讲座。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认真的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和每一段京剧唱腔,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听众或多或少,他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每一次演讲,因为何教授相信,哪怕只有一个同学来听这堂京剧课,那么京剧在大工的传承就多了一份希望,这个希望他绝对不能放弃。
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每周周末的活动都在进行着。于是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反复上演着:一个同学来了一次,也许有了点儿兴趣,于是下周再来,也许觉得没有意思,便不再来,京剧社里的成员也总是走马灯似的不断的变化着。而何教授和社里其他的老师们却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京剧在大学生中是有听众的,至少有同学会来尝试着听一听,那就有希望啊。只要坚持活动下去,一定会形成固定的学生“戏迷”小群体的,于是不放弃每一个说京剧“还有点儿意思”的同学便成了何教授和其他老师们共同的希望。
培育,让京剧在大工开出鲜艳之花
两年的时间里,京剧社默默的发展壮大着,这条传承之路固然艰辛,但“万事开头难”和“凡事贵有恒”这两条真理都证明着京剧社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僻静之路最终会回馈给他们一片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
而今的京剧社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京剧艺术可以说在大工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壤之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教工分社活动如火如荼,学生分社则蓬勃发展。专用活动室的固定,艺术特长生的加入,都促使京剧社的固定学生群体开始形成,大家从最初的旁听到现在能唱上几段,甚至登台表演都说明了京剧社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
(京剧社师生与国家京剧三团互动合影)
两届校园文化节上京剧社的精彩表演,峰岚杯上京剧社同学带来的震撼,孙毓敏老师的专业讲演,国家京剧三团与京剧社的互动,何熙文教授《探究京剧之美》专书的出版无不在证明着大工京剧社的实力与成果。
“你们只要喜欢京剧就是好的。”这是社长何教授经常说的话。“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也越来越喜欢京剧社了,它几乎成了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京剧社学生分社的同学们达成的共识。虽然道路坎坷但是京剧的艺术魅力是阻挡不了的。
两载国粹大工路,一帆风雨几多情。京剧艺术在大工的校园里终于生根发芽,大家不再对它望而却步,更多的则是尝试着接近它、喜欢它、热爱它、传承它。从大工京剧社成立之日到如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何教授和各位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大工同学们的热情都是京剧社能够度过瓶颈期走向更宽阔道路的重要环节。预祝大工京剧社蓬勃发展,京剧艺术在大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京剧社 任乐雅)
外行论戏
只是提“振兴京剧”没有用,我看提“保护国粹京剧”还切合点实际。
我只是一个普通戏迷,不了解戏剧界的内情,说的是外行话,想到那说道那,语无伦次。 1 京剧无论怎么振兴,也恢复不了昔日的繁荣。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演员变了,不再那么敬业、勤奋练功了。观众变了,即使是戏迷,欣赏的角度也变了。谁也改变不了当前演出少,水平低,票价贵的局面。当前有的行当已经断档,有的流派失传。现在上那去找像荀慧生、小翠花、童芷苓、赵燕侠、吴素秋、宋长荣那样的花旦演员,上那去找像张春华那样的武丑演员,花旦、武丑、文丑演员已经断档后继无人,筱派花旦戏失传。 2 每一门艺术都有他的特点,歌剧、舞剧、话剧、芭蕾舞都各自有他们在表演上的特点,和适合他们各自表演的题材剧目。京剧适合演古装戏,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欣赏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但是,谁能有力量去阻止那股要把京剧歌剧化、舞剧化、话剧化的宏大力量呢。完整的保留好京剧的特点他就依然是京剧,企图用现代的手法去改造他,他就毁于一旦什么都不是了。
3 现在时兴京剧找话剧导演。其实京剧、话剧各有各自的门道,谁都知道京剧是以主角为中心,戏迷是冲着主角来的,欣赏的是主角身上的工夫,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话剧导演精通京剧吗,话剧导演导出来的京剧将是什么样子,只能是四不象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那来的那么多的导演。
4 京剧是国粹,是先辈几代文人、艺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东方文明的特点。京剧应该和故宫一样的受到保护,但是保护京剧比保护故宫要困难的多、复杂的多。京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靠人,才能得到保护传乘。而培养出名符其实的德艺双
馨的京剧演员,说说容易,实际是多么复杂多么难哪,现在戏曲学院远不及富连成,富连成式培养戏曲人才的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但这是不可逆转的。
5 真正作到百花齐放难。现在虽然影视剧中什么情节、什么镜头都有,央视播放的舞蹈中有的几乎是裸体。但是,前不久战宛城中的思春一折戏,竟引起那么激烈的争论。筱派戏没人教、没人演,筱派戏绝迹于舞台,而筱派花旦戏独具特色,是很好看的。现在人们提到筱派戏,不提“挑帘裁衣”“武松杀嫂”和“大劈棺”,并不是人们不知道,不过是为了避免争议而已。为什么这些戏不能上演呢,这些戏只不过借助于一些人们熟知的故事,进行“戏”的表演,和运用了一些新颖方式,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使“戏”更好看,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有些筱派戏现在不演为好。其实人生是苦、辣、酸、甜、咸百味具全。有欢乐,有痛苦;有阳光,有阴暗;有得意,有失意;有过五关,也有走麦城。对于一个在婚姻爱情上遭遇不幸的女性,应该给予他们平等做人的权利,他们应该有争取幸福生活的权利,对他们应该多给予点同情,少进行点嘲讽,人间应尽量多充满点爱和温暖。对于美国最近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我非常意外的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枪手也被列入了悼念对象,认为他也是痛苦的。文学贵在于他的真实性,小说家写了这些人物,戏剧家为什么不能在舞台上表演呢。何况,人们欣赏的是舞台上的艺术、舞台上的“戏”,欣赏的是演员身上的功夫,而不是沉溺于故事的情节。现在都进入了,同居成为极普通的事的时代,调情反而成了禁区。再说舞台上应用各种新颖方式,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6 难以扭转的演出质量低。传统戏在每一出戏中,往往在唱、念、做、打的某一方面,都会进行精心的、独特的结合人物的设计。这种设计既符合剧情,又增加了戏剧的可欣赏性,成为该剧中的一个有代表性亮点、欣赏点。当然这些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下苦工夫练,是掌握不了的。现在只就做的方面来讲,叶盛兰在周仁献嫂中,可以在你不注意中,把鞋踢起来,然后用头稳当的接住,根本不用手扶。谭元寿在打棍出箱中,可以把鞋踢起来,在用头接的时候,轻微的用手扶了以下。现在这些特技都丛舞台上绝迹了。叶盛兰演白门楼本来面向里跪,有一个跪着突然转身的精彩动作,现在不论谁演白门楼,这个动作都给抹掉了,身上没有那份功夫。现在不论谁演平贵别窑都不会再现当年,高盛麟、王玉蓉那种配合默契、有念、有做、有舞满台生辉生动感人的精彩表演。现在演活捉不但看不到跷工,而且演成欢快的双人舞。阎惜娇根本忘了,此时她与张文远已是阴阳两隔,自己是个充满辛酸、哀怨的刀下之魂。这样演下去,这些戏将失去欣赏的亮点,名存实亡。我非常喜欢听某些人唱的传统戏,但是他的新编戏,没有一个我愿意看的,即使是得奖剧目。
7 作为京剧发源地的北京,现在的北京电视台设立有那么多的台,在黄金时段,竟然没有京剧节目的立锥之地。谁能改变他们,一切从商业广告利益出发的做法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每周都有固定时间播放京剧,例如,播放过童芷苓和李鸣盛的坐楼杀惜,童芷苓和言兴朋的游龙戏凤,真是太精彩了。多么希望再看到这些戏的录象。
8 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是令人失望的,没有起到成立这个台的宗旨的作用。没有起到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作用。没有起到弘扬流派艺术,推动京剧发展的作用。 9 要使京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不受儿孙的唾骂,必须把京剧原汁原味的全方位的保护起来。京剧只能靠政府文化部门出台保护政策,出台从人才的培养开始,到院团的组建,剧场演出,到电视传播等一系列的保护政策。重新组建合格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使他真正的起到振兴京剧、传播京剧的作用。像国外保护他们的,古老的经典文化那样保护中国京剧,使之不要失传。
本贴由外行论戏于2007年5月03日17:12: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
先天古神燃灯佛,三世释迦牟尼佛,太阳明明珠光佛,普照神州光王佛,啊罗多哪菩提佛, 解元佛,药师佛,天罗佛,天龙八宝护身佛。
佛在心头坐,三万八千无量佛。
《探究京剧之美》内容简介:记得余光中先生说过:“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 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是的, 因为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确是与宁静和孤独相关。现时代太多的人沉醉在吟诗作画、说古道今、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的所谓“高雅文化”之中, 不愿再听到别的声音。正是怕京剧这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丢掉, 也正是为了大学校园里再多一种声音,2009年他带头成立由本校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组成的“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并多次参加市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演出宣传活动。
国粹芳菲 飘香校园
国家京剧院演员走进理工大献艺【大连日报】
来源:大连日报 日期:2010-06-20 13:51 点击: 142 次
国家一级演员王润青、宋小川、吕昆山、张兰,在理工大学的舞台上一亮相就引得场下观众一片叫好:婀娜的身段、婉转的唱腔、传神的动作,举手投足间彰显大师风范……6月17日晚,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在学校礼堂献艺《望江亭》,并与该校京剧爱好者同台演出, 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京剧进校园活动是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校园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演出开始前,大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来到化妆间参观,看着演员们将五色的油彩往脸上涂抹,一张张京剧脸谱随之诞生,不禁发出啧啧赞叹。国家京剧院相关负责人在现场向大学生们介绍了京剧的三个特征:“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并让剧院的演员们表演了一些经典剧目中的片段来形象地阐释这些特征,使大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工大京剧爱好者还与演员们同台献艺,优美的唱腔、神形兼备的表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和喝彩声。(
高雅艺术进校园
大连京剧团专场演出落幕山上礼堂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08-10-20 06:33 点击: 439 次
10月17日晚,“高雅艺术进校园”大连京剧团专场演出于山上礼堂举行。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梅兰芳金奖、上海白玉兰奖,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大连京剧团团长杨赤等大连京剧团的演员们为大工师生奉献了一场融合现代与古典、精彩纷呈的京剧演出。
晚上5点30,离演出时间尚早,远远就能听见乐器手们练习、调音、试音的声音。礼堂内,观众只来了少许,而演员已经开始跑前跑后地忙活开了,舞台的一角也早已坐好了伴奏的乐师们。6点整,演出正式开始。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教授们、青年学生以及外国留学生都来观看了演出。
演出以传统剧目《三岔口》开始,全段虽无唱腔,但以诙谐幽默的动作,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接下来演员们又为观众演唱了《红梅赞》、《龙车凤辇进皇城》、《家住安源》等现代唱段,现代戏与传统戏相互穿插,展示了京剧在不同时期的风貌。
本晚演出的第一个高潮是大连京剧团团长杨赤为观众们带来的《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与《群英会——横槊赋诗》。亲眼看到有“全才花脸”之誉的杨团长的表演,观众都很兴奋,闪光灯频闪,现场气氛立刻火爆热烈起来。杨赤那高亢清亮的嗓音、声情并茂的表演都让观众陶醉在京剧的魅力中。表演间隙,杨团长也表示,希望能以这样的专场演出活动让传统的艺术继续被大家,特别是青年学生关注下去。
接下来,京剧团又为观众献上了传统京剧《天女散花》,描述刘、关、张古城重聚的《珠帘寨》,《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与《柜中缘》。其中《柜
中缘》讲述了岳飞之子岳雷在逃亡中进入民女家躲难后喜结良缘的故事,本剧加入众多现代的幽默元素又与演出地点相结合,使古老的艺术更加生动,也引得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接下来的乐器合奏《夜深沉》为观众们展示了阮、胡、三弦、鼓、木鱼、锣、镲等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把整场演出推向高潮的是压轴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美猴王与天兵天将的对战之中,演员们展示了良好的基本功,杂耍般的表演也让观众们看得眼花缭乱,掌声接连不断,叫好声也此起彼伏。
演出结束后,致力于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齐东海老教授上台与演员们握手表示感谢并合影留念。本场演出由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青团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校团委学生会联合主办。以偏重动作与趣味的京剧为主,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同学对京剧了解不深的实际情况,以兴趣吸引为主。(学生记者 陈天梧 宋波鸿)
国家京剧院三团走进大连理工校园文化节
http://news.chinaue.com 2010-6-28 22:13:25 中国大学生网
京胡咿呀,月琴清脆,空灵婉转的唱腔,柔俏多姿的身段,6月17日,国家京剧院三团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在山上礼堂为大工师生带来一场高雅艺术的盛宴——著名京剧曲目《望江亭》。高雅艺术进校园作为大工首届校园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让大工师生领略到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活动由共青团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艺术团总团主办。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大工党委书记张德祥、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邵龙潭、副校长薛光与大工师生共同欣赏国粹魅力。
宋官林在演出之前简要介绍了京剧艺术。他从京剧的发展历史、京剧的特征、京剧表演的基本元素、京剧的乐器等方面介绍了京剧的艺术特点。三团的优秀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
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宋官林对学校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印象深刻。“我感到惊喜,惊喜在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有京剧社、曲艺团和名人专家的交响乐讲座。大连理工大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博大的教学情怀,这也正是这所高校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宋官林希望青年学子能够走近京剧,了解国粹。“京剧值得你为之付出感情,你付出的越多,收获得越多。”
国家京剧院三团此次来校带来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润菁,国家一级演员宋小川,国家一级演员吕昆山,第六届青京赛“银奖”得主张兰等艺术家登台演出。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艺术家惟妙惟肖地表演了著名曲目《望江亭》。
【感悟文化节】看传统文化入校园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日期:2011-05-27 09:40 点击: 1609 次
国粹,中国文化之精华;京剧,绝对是实至名归。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文化的凯歌,山上礼堂,再一次使我心灵震颤。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国粹”的魅力,走进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京剧。零零散散,感受颇多。
从“万人空巷”到“阳春白雪”
京剧自诞生至今,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国人称之为国粹。京剧艺术不仅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有的表现形式、艺术魅力也征服了世界各国热爱艺术的人们。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足以证明了京剧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
张学良先生说过:“不懂京剧的人,就不算完整的中国人。”京剧这门通俗的高雅艺术,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拥有社会各阶层的无数观众和爱好者。
但是,曾经使万人空巷的京剧表演,今日已是阳春白雪,归小众所爱。在各高校社团的名单中,各大学京剧社团的成员都寥寥可数,京剧社在大学里像一个“被打人冷宫的妃子”,寂寞冷清,无人问津。京剧为何对大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中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还是京剧太过高深,当代青年没有足够的“能力”领略它的美?
京剧的美,需要欣赏
作为一个中国当代青年,曾经执着地想当然:京剧是一种“老掉牙”的传统,只有老一辈人才对它有种独特的痴迷。上了大学才有幸第一次观赏京剧,在为京剧的魅力所折服的同时,我不免有些惭愧。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懂京剧,或者对京剧的魅力缺乏认识,是一种盲目的不认同感在作祟。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不是电视艺术,没有现场观看过京剧演出的朋友,就不算是真正看过京剧。如今想来,一个从未认真观赏过京剧的人,却在大声叫嚷着“不喜欢京剧”,那便是一种愚昧,一种无知。
从《三岔口》的诙谐幽默,到《柜中缘》的妙趣横生,《四郎探母》的如临其境,再到《闹天宫》的恢宏大气……京剧的魅力,就在那弹指一挥间,在那惟妙惟肖的表情、清亮悠扬的唱腔、敏捷灵活的动作以及它一招一式中展露的“真功夫”。
尽管京剧文化的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它美也是遮盖不住的。喜欢上京剧,仅是短短数秒之间的事。
京剧的美,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
从“传统文化”到“校园文化”
京剧并不是一门孤立、陈旧的艺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四百个,这是西方戏剧无法比拟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被涵盖其中。
我校京剧社同学表演的老旦戏《钓金龟》,没有恢宏的舞台场面,没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却也着实让我印象深刻。“那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蓝刻木,菜子班衣,孟宗哭竹、杨香打虎这都是贤孝的儿孙,我那不孝的儿啊!”老妪对自己儿子的声声控诉,展现的尽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传统艺术的双重感染力,既传播艺术,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不懂京剧,不了解京剧,不仅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更是中华传统精神的传承危机。
而今,“京剧进校园”,为大学生创造了许多接触京剧的机会,高校中亦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它,欣赏它,喜爱它,更有为之痴迷的“票友”……京剧,已逐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我们的校园。
总之,看完此次京剧演出的我已经彻底被京剧所俘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关注它,欣赏它,至于是否会发展成为疯狂的“票友”,还需要与京剧走得更近,更近……(作者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2009级学生于艳洋)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电信与电气学部赴大连京剧院实践团
团队类型:普通团队
实践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指导教师:何熙文
队长姓名:崔庆庆
队长学号:200981506
队长电话:13898459656
队员名单:崔庆庆 200981506 王猛 200972045
提延明 200981380 余晴 200965040 张贵杰 200961603 王兴义 200851049 刘宇 200981090 张译文 200881755 张文亚 201046022 朱嘉嘉201045005 沈钟浩 201081133 李振京201081066 孙思慧 200981545 杜建伟
201042109
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京剧文化,感受国粹魅力
——电信与电气学部赴大连京剧院实践团
作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们也许对京剧并不了解,当提起京剧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脑海里只会有冗长的曲调和拖长的唱腔,也许只会有竖起耳朵却怎么也听不懂的字词,也许只会有花花绿绿却不知为何的脸谱,“国粹”这个词似乎只是京剧的代名词而已。
然而京剧真正的艺术魅力真的如此吗?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申报项目京剧,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申遗成功,了结了国人的一个心念:京剧早就应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的名录了。 京剧是东方古国文化的近世结晶,是人类传统表演艺术美的高度凝结,是最富内涵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它因而最担当得起这个称谓 。京剧里走出了很多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从富甲一方的富连成到名镇四海的喜连成,京剧里走出了梅兰芳,走出了程砚秋,走出了尚小云,走出了荀慧生。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方式滋养了一方水土,他们更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记住了“四大名旦”。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我们创造的一部巨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尽管它记载的故事与史实不一样,但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可是,就是因为它与史实不太一样,最近几年,华夏大地掀起对《三国演义》的批判和怀疑,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可笑的是,韩国人却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他们也已经计划把这部小说“申遗”,让《三国演义》成为他们的书籍。到时,世界就会认为,这部书是韩国人写的而不是中国人写的。还有《西游记》,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孩子喜欢超人、蜘蛛侠等人物,却不太喜欢孙悟空、哪吒等华夏的神话英雄,可笑的是,韩国和日本均非常喜欢这部小说。韩国也计划把这部小说“变”为他们的小说。如果我们依旧不珍惜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那若干年后,也许日本会说,中秋节是他们的;朝鲜会说,腊八节是他们的„„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在高校中进行艺术教育,并开展了 “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京剧无可非议的走进了各大高校。先后有来自国家京剧院,大连京剧院等的优秀的京剧演员来我校进行演出。同时,2009年在书记张德祥教授的提议下,我校何熙文教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分为教工分社和学生分社两部分。教工分社主要是我校离退休处老教授和热爱京剧的老人;学生分社均是在读本科生(13名)和研究生(3名)。2010年,我校开始招收京剧特长生。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把京剧知识已纳入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普通
高校几十所,也许更多一点,仅湖北省就有十几所高校在上京剧选修课。
然而,由于十年文革所造成的断层,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京剧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问题的根源不在年轻人,但是年轻人确实有个如何面对的问题。现在,京剧还是少众的艺术,并不能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认识,承担起未来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同时也贯彻中共国务院提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实践组进行青年视点社会调研活动,近距离的接触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受京剧的魅力,考察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弘扬京剧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实践团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1) 开会共同讨论立项表和计划书的内容。
(2) 宣传准备:确定实践口号。制作队旗、条幅。制作宣传展板、宣传单,在西山一条街进行
宣传。
(3) 每个成员分别阅读一本关于京剧的书籍,然后大家会面共同讨论读书心得。因为我们的队
员也基本都算是京剧的门外汉,为了使此次实践能有更大的意义,所以大家先突击下京剧的知识。
(4) 联系大连京剧院,校京剧社,阳光京剧社,和一些京剧票友。
前期宣传:
本次实践活动,考虑到京剧是少众艺术的原因,我们至始至终都很注重实践的宣传。今年是校京剧社成立两周年,恰逢京剧社要举办两周年
演出的献礼。我们便与京剧社达成一致,我们作为
活动的协办单位参与到此次两周年献礼演出中,更
近距离的感受京剧的魅力。此次活动中,我们实践
组主要负责宣传前期的工作。6月20日,我们11
个负责宣传的队员在西山一条街摆出展板,戴上脸
谱,发放了500份传单,并进行京剧小知识的有奖
问答,前期宣传活动积极展开。 此次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的努力让很多人在我们的宣传版前面驻足观看,他们饶有兴趣的听我们的介绍,并仔细阅读了我们的宣传资料,他们表示,京剧作为国粹,之前总是让他们心中有一种距离感,怕听不懂觉得不好看,而我们的宣传让他们一部分人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决西山宣传合影
心重新用心去体味和感受京剧,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对京剧的热情,希望有机会可以走进剧场,坐在舞台下面认真的欣赏和体味一下红氍毹上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看着我们的努力可以起到吸引青年观众,真真做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我们倍感欣慰。
京韵“留”芳
--------庆祝建党90周年暨校京剧社成立两周年专场演唱会
6月21日下午两点,队友们来到华为厅布置会场,打扫会场、贴字、摆放花、音响等,这些琐碎的内容都要认真准备不容一丝差错。随后还要配合演员们排练,其中的男主持人是由我们的队员提延明同学担任。预演进行了一遍又一遍,大家一直忙碌到演唱会的开始也没来得及吃上一口晚饭。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老师见我们这么认真的忙活,不禁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的布置会场,我真的很感动,谢谢孩子们了!”
不知不觉间就五点了,会场已经布置好,排练也已经完毕,然而却迟迟不见有观众入场,我们猜想:大家应该都是快开始才入场吧。心就这么一直悬着,期待着观众的额到来。直到五点半才陆续的有观众入场,人稀稀疏疏,京剧社的社长何老师急了,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吗?我不禁自责。眼看着马上就六点,演出时间到了,华为厅却还有一半席位没坐满,原定六点开始的专场也不得不也推迟了二十分钟。我们不仅感到阵阵的心寒,是我们的宣传没做到位,还是大学生真的对京剧没有兴趣?毕竟是京剧社的第一次专场,怪冷清的。这更加重了我探究京剧文化的动力,既然是“国粹”精华,为什么就没有那么的受众呢?京剧社的唱功也不差呀。再说了,这是大学生们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不听门道看热闹的人又哪儿去了?和一些文艺会演比起来京剧的专场是这么冷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心中一连串的疑问不得解答。
晚上六点二十,京韵“留”芳专场演唱会在大服楼华为厅正式举办。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社长何熙文教授,大连京剧院副主席张玫女士,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创始人之一齐东海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孙慧珠女士出席了此次活动。同时,校报记者对该活动进行了报告,扩大了活动的知名度。
到场的观众虽然少,但掌声不断。台上依依呀呀的京胡配以演员们精彩的演讲,叫好声自然此起彼伏。其中杜建伟同学穿上华丽的衣服,凤冠霞帔,优美的身姿,动人的唱腔,她扮演的杨贵妃吸引了大家阵阵掌声,孙慧珠女士也即兴来了两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国家一级演员的实力果然不同凡响,气场很是压得住。
演出的过程中出了点小插曲,华为厅的天花板突然漏水了,正好滴在下面的钢琴上。还好,队友们眼疾手快,合力移开了钢琴,避免了一场小小的悲剧。
虽然到场的观众没有预想的多,但活动也算圆满举办,京剧社同学和老师们的执着与坚持另我们感动,虽然身为外行人,但我们也在尝试着不只看热闹,还要试图摸清其中的门道。这次演出的前奏让我们更清晰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应该干什么,怎么做。
两载国粹大工路,一帆风雨几多情。京剧艺术在大工的校园里终于生根发芽,大家不再对它望而却步,更多的则是尝试着接近它、喜欢它、热爱它、传承它。从大工京剧社成立之日到如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何教授和各位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大工同学们的热情都是京剧社能够度过瓶颈期走向更宽阔道路的重要环节。预祝大工京剧社蓬勃发展,京剧艺术在大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拜访何熙文老师和京剧票友戴双红:
何熙文老师是理工大学京剧社的社长,京剧社的成立与创办就得益于他的努力。我们第一个要拜访的就是这个身边的京剧爱好者,并邀请他担任我们的实践指导老师。毕竟老师年纪大了,京剧院一行和许多活动他都未能亲自到场,但每次活动的进行他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并提出了很多有帮助的意见。
此次拜访何老师正巧碰到我们即将拜访的京剧票
友戴双红老师,原来戴老师在和何老师两个人在一起
研究京剧的化妆。一起的还有何老师的两个“徒弟“,戴老师带齐了化妆的各种粉彩、衣服和首饰,也是我们赶上了,经过我们热情的要求,戴老师同意给我们的两个队员也化一次妆,让我们过把京剧瘾。我们的队员崔庆庆和李振京分别扮上了《春闺梦》里的柳梦梅和《伍子胥》里的伍子胥。化妆真的是一个很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尤其是旦角的化妆。戴双红老师边给我们化边给我们讲解京剧化妆的演变和历史。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京剧知识,受益匪浅。
京剧角色的化妆,除了脸谱的化妆,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外,生旦角的化妆,也是经过多年来陆续演变而逐步进入美化之境。尤其是旦角的化妆极为复杂, 包括脸部化妆,贴片子,包头等等。笔者只是以外行的角度说一说对如今旦生角脸部化妆的看法。
参考过去的照片可以看出,旦角的化妆艺术变化最大。早年的化妆是比较简单的。生旦角脸部的化妆,多以红白黑三色为主。这种强烈对比的颜色无疑与演出场地有关。最早的戏台是在户外的,后来在般入室内演戏的初期,舞台上是用洋油灯。到了有电灯的舞台的时代,对化妆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是梅兰芳先生给旦角的化妆做了革命性的改进。之后,在技术上都在不断地进步。近年来因 受西方化妆的影响,把原来白色的粉底改用肉红色,因而美化了彩色照片及彩色电视上的颜色。看来就柔和并自然多了,这也是一大改进。
京剧的化妆与“唱、念、做、打”一样,重在“写意” 而不是 “写实”。如果是写实,那《武家坡》中的受苦王宝钏与《大登殿》的王宝钏王娘娘的化妆应该是不一样的。旦角的化妆在一个“媚”字。青衣的化妆要求端庄大方,花旦要求活泼骄艳。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化装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补短扬长。脸部的化妆最重要的部位是“眉与眼”。每个人的眼睛大小不一佯,可以用眼圈的宽细来扑尝。眼睛大的,眼圈宜描细一些。眼睛是小的可画宽一点,但下眼圈不可太宽太浓,更不应与上眼圈一佯宽浓。重要的是浓淡适宜。眉与眼化好了才能传神。化妆重在“自然”,贵在“神韵”。
请看四大名旦及很多名角儿留下的照片,他们都各有特点,都是根据个人的条件经过多年不断的改进,使之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无论如何地改进,他们从未走出古典美的框架。总观他们的化妆,无论是生角或旦角,最重要的特点可用两个字来形容“清秀”。
不知从甚麽时候开始,如今旦角的的眼睛越画越大了。浓眉大眼,青衣花旦都是一佯,看不出什么不同。上下眼圈画得其宽无比,角线其长无比,好像要把眼睛画成几倍大。远看的结果是看不见眼白,只见两个大黑眼圈,活像一对儿熊猫眼睛。有的把眼角线化得过长,看来是一股凶杀之气。有的化得窄而长,远看好像一直在闭着眼睛。那儿还能谈上“媚”字。又如何拿这种“眉目”来传情?这种画大眼圈的方法,好像已成为一种“时尚”。演员完全不根据自己的条件,看别人这样画,我也这样画。你化得大,我比你化得还大。不只是旦角如此,就是连老
生,小生也受了“感染”。请看当今的名小生们,个个都是时尚,浓眉,宽眼圈,非男非女。杨四郎,薛平贵也都跟着走向“时尚”。最可惜的是有些昆曲演员也开始效仿。所幸还有部份老一辈的演员及刚毕业的演员还是用比较创统的画法。中青年的演员中,例如上海京剧院史伊弘的化妆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在超过千人座位的剧场里,五彩缤纷的布景前,需用较浓厚并夸张的化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不顾虑到更多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夸张的化妆在清晰的电视机频幕前,感到极其“假”而不自然。而在现场的观众可能不容易感受到。在这个数码电子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些研究工作,找出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些现代西方化妆技术?我们是否应该授予学生及演员“化妆理论课”?因为过去戏校或戏班子是没有化妆课的,演员都是经实践而学的的。据闻北京戏校已开始讲授化妆課,我们应祝贺北京戏校的这个创举,希望成功并发扬普及到所有的戏剧院校。化妆应该是演员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演员们懂了化妆原理后,得以学习改进,发挥自己的化妆艺术,而不要盲目地效仿他人。
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时代,审美的观念当然也随之不断地改变。京剧的化妆看来也不能例外。也许这种“时尚”的化妆就是所谓“创新”。如果这一代的演员认为这种化妆是美的,观众也接受,那我们这些食古不化的老一辈,还有甚麽可说?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段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所谓“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只看了《草船借箭》一场。先不谈史诗,新腔,灯光,布景,就在这一场戏中发现了两大创新:一,窜改了历史故事,草船借箭的鲁肃改为周瑜。二,孟广禄把曹操的脸谱给“创新”了。在宣传文字上还说“尊重传统,略有创新”。连老祖宗留下来这一点最宝贵的脸谱艺术,及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都不能放过。夫复何言?
时光不能逆转,过去的只能是历史了。付珍藏已久的马连良(白怀)、叶盛兰(白简)及李洪福(家院)三位演《失印救火》及马先生饰演《胭脂宝褶》中永乐帝的照片。让我们欣赏和回味一下他们“飘逸和清秀”的风采(马先生时年约三十五岁)。请问,如果这两位大师画上当今时尚的“浓眉大眼圈”,那能好看吗?
京剧的魅力只有亲身经历过片子贴在脸上的亲切和水袖舞出的美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迷倒我们的不只是京剧的魅力,何老师的个人魅力更是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何老师是一位工科的教授,但他的文学素养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家里挂满了他自己的创作:素描,油画,摄影,钢琴等等,还有两个摆的满满的书架。老教授的学习精神和文理兼修的素养让我们切实的见识到了一位教授的气质和底气。何老师是一位热心乐观的人,他首先让我们参观了他的小书屋,向我们展示了他学习京剧时用过的小笔记本,抄的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的唱段,他说当时初学京剧时这个小本从来没有离过身,他用三个月认真的学会了一段,然后便一发不可收
拾,各个唱段就接踵而至,好学多了。接着,何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京剧故事,并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京剧的魅力,以及京剧对他的人生感悟。最后,何老师对我们说,进行一个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实践目的,每做一阶段就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怎么做可以做的更好。
最后,为了保证我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何老师为我们推荐了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老师,让他担任我们的临时带队老师指导我们活动的进行。
拜访阳光京剧社:
我们与阳光京剧社取得联系,6月23日阳光京剧社的社长廖春泉和社员马一博亲切的接待了我们。我们的队员提延明对廖老师和马老师进行了系统的采访,两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们自己的京剧故事,同学们认真记录,并且不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短短一个小时的拜访过程,着实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了解京剧的机会,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和采访技能,并为出征我们增添了不少信心。
票房,一直以来都是京剧戏迷票友活动聚会的最佳场所,好的票房在票友心中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普及和推广京剧,提高票友的艺术水平,甚至可以培养出好的京剧演员,回顾中国京剧历史,很多名家都出身票届,而最有名的当属因为幕“谭”而下海最终自成一家的言菊朋言老板。此次亲身走入票房感受票房的魅力另我们这些京剧届的小辈深深的感受到了票友们对戏的热爱和京剧大众传播的魅力。
廖老师告诉我们说,票房对于票友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票友们将票友当做家,精心布置,每当到了活动日期,票友们都会风雨无阻的赶来活动。那份执着源于京剧本身的魅力更因为票房的温暖与温馨。
有人的地方摩擦自然也不会少,票房也是如此,爱戏的人时常会为了喜欢的演员喜欢的戏不一致而争论,尽管如此,票友之间却不会因此发生隔阂,因为这个矛盾发生了争吵,即使吵得面红耳赤,争论过后大家仍旧是好朋友好搭档一家人。这也许是京剧带给人的性格的熏陶吧。在我看来,喜欢京剧的人都带着一种风骨,那是一种正直、大气和谦让,心胸宽广。那份穿越百年时光的品德正是现在处于浮躁的社会中的年轻人所少有的,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听廖老师给我们讲着票房的一件件趣事,我们受益匪浅。
同时,我们邀请廖春泉社长作为临时带队老师带我们到大连京剧院进行实践活动。有了廖老师的带队,相信我们将收获更多。
杨赤院长宏济大舞台的演讲:
国家一级演员、袁派优秀传人,有“全才花脸”美誉的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将在2011年6月26日在宏济大舞台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京剧知识与京剧艺术”的精彩讲座,这也是市文广局主办的“快乐周末”公益性艺术赏析普及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高兴万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走进京剧演员,走进京剧本身。于是我们决定前往宏济大舞台去听这次讲座。
天公不作美,6月26日当天受台风“米雷”影响,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天气状况恶劣,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参与这次讲座的热情。实践队员们冒着大雨来到宏济大舞台,大部分浑身被淋得都快湿透了,走进宏济大舞台就发现已经有很多观众到场了,其中有92岁高龄的老戏迷,也有对国粹艺术感兴趣小学生,能冒着这么大的雨来听讲座,看来京剧艺术在广大市民中不缺乏热爱之士嘛。不光如此,市政府对此次讲座也很重视,市政府副秘书长于涛、文广局副局长董福君等领导都也参加了这次讲座。
等到十点多的时候,杨赤老师开始了他的讲座,讲座形式很是新颖,不像以往的只是念着稿子介绍这介绍那,京剧知识不多的观众根本听不明白;这次讲座,杨赤老师不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京剧的历史、流派及行当等知识,同时让他大连京剧院的同事“扮上”示范,譬如在讲行当的时候,讲到生旦净末丑,后面的舞台上就会有相应的角色出现,并展示各行当的唱腔、表演特点,让人目不暇接,接连叫好,同时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在讲的过程中杨赤老师分享了他对京剧艺术的感悟:“无数历史和例子曾经证明,文化强大了,一个国家才能强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在国外演出遇到的观众都对京剧艺术给予了很高评价,身为一个京剧艺术工作者,我觉得很自豪。”让我们感触颇深。此外,杨赤老师还给我们讲起了京剧演员的辛苦,京剧演员一般从10岁左右开始培养,初学时,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基本功的核心是武功,包括腿功、腰功、把子功等,所有的京剧演员都是从“压腿”“撕腿”开始的。文戏的演员学唱腔、记唱词,武戏演员则要受更多的“皮肉之苦”。舞台上每一个漂亮的翻转腾挪,每一个惊险的武打场面,背后都是汗水甚至血泪。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数个月的摸爬滚打、协调磨合才造就了他们今天娴熟的表演技巧,而且一个京剧演员要想不被淘汰,每天都得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听了这些我们对京剧演员的敬仰之情更加浓重了,想想自己以前受过的苦,受过的累,跟他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这也说成功是离不开艰辛的付出的。
最后一个是问答互动环节,队员们纷纷提出了一直困扰自己问题,杨赤老师一一解答。其中京剧社的张坤学长让我们替他问杨赤老师,吃的胖和唱花脸有什么联系吗?杨赤老师一
听就乐了,他回答道:“这个还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吧,吃的瘦的人照样可以把花脸唱好。我们台上的花脸之所以看着胖,是因为演员们都要额外穿一厚层棉坎夹来把宽大的衣服撑起来。”呵呵,原来如此。同时,其他观众也问了很多有关京剧知识、京剧未来发展等问题,杨赤老师也都一一作了解答,场面很是积极活泼。等到活动结束后,我们实践队队员与杨赤老师合影留念。
这次讲座也吸引了很多新闻媒体的目光,讲座现场有很多摄像头在摄录,同时我们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大连市天健网的关注,记者秦鑫华采访了队长崔庆庆同学,并于2011年6月29日将我们的这次活动在了天健网的文化频道——滨城讲坛上进行了报道。
这次活动我们践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使命,并且我们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发,譬如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好的见识了京剧大家的魅力,还有就是对京剧演员的敬佩等等;这次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对扩大我校知名度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贡献。
天健网采访网址:http://cul.runsky.com/content/2011-06/29/content_3944626.htm
大连京剧院之行:
7月2日下午,由大连市阳光京剧社的廖春泉社长带队,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实践团队来到了大连市京剧院,展开我们实践的第三个阶段。京剧院的李团长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高兴地说:“大学生,还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能对京剧感兴趣,不容易呀!欢迎你们以后常来!” 有李团长示意说我们可以随意的参观京剧院的任何地方,随后我们实践队员便首先来到了演员们的化妆后台。后台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时就开演了,京剧演员们都在各忙各的,虽然没有红脸的关公,银色的妖怪,但还是看到了蓝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和帅气的吕布(《战濮阳》里的角色)。我们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勾脸谱,第一次观赏了贴片子,第一次见到了舞台上的演员。这块小小的地方时不时还有人喊两嗓子,这种与城市格格不入的感觉,仿佛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世外安宁的桃源。后台是个不大的地方,里面整齐地堆积着不同的京剧服装,青衣的水袖,元帅的大靠,这些都渗透着京剧演员们的傲骨。甚至连直愣愣的翎子也精神抖擞,你按一下,它就一抖,然后又骄傲地翘起。
很让我们激动的是,见到了上次在山上礼堂演
出《柜中缘》的哥哥扮演者,周卫兵老师。周老
师依旧是一个滑稽可爱的冲天辫,我以为那是一
个假发,没想到是真的,京剧演员真的太个性了,现实生活中也不忘展示自己的独特。周老师听我们自我介绍是理工大学的,高兴极了,就给我们讲起京剧的美和历史来,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到京剧的服装、化妆,滔滔不绝。周老师要忙活自己的事了,我们和周老师合影留念。 之后,我们认真的观赏了贴片子的整个过程。一位不知姓名的化装师傅边给一个演员贴片子边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深奥,她说贴片子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用榆树浆液将真发梳理顺溜,然后才能往演员的脸上贴,根据需求贴一个个花骨朵似的片子,贴法的不同尽显女孩儿们的或调皮或文静。挺有学问呀,我们听的云里雾里,但总纲是听明白了: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活。观赏贴片子用的眼睛,耳边不时的还听到一位画脸谱的资深老师傅在训斥一个年轻的学徒,“这个眼角应该往上勾才有神”,“这儿还有一点点红色的过渡没涂”等等,好不热闹。
从后台出来,我们又来到了三楼的练功房,练功房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一张镜子。负责练功这块的周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讲解各个“武器”的作用和持拿方式。我们一个个乐不思蜀,男生们更是直接拿起刀剑耍弄起来。外行的我们惹出了不少笑话,周老师见势不得不指导我们一下了。他拿起马鞭和马刀给我们现场来了一段武术,队员们一个个叫好并要周老师指导大家几个简单的动作。看着京剧演员们各个都是精神抖擞,我们拿起刀剑来怎么这么别扭呢?正纳闷呢,周老师发话了:“你们之所以没有京剧演员的架势,是因为你们的眼神。京剧演员的眼神各个都可以杀死人,你们的呢,柔柔的,拿起这些京剧的行当就显得不是多情而是无精打采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果然,我们注意到眼睛,刻意把眼睛瞪大瞪精神,摆出的姿势就是另有一番精神抖擞。都说京剧演员的寿命长,还说京剧演员不易衰老,看来真有玄机。这眼睛整天这么的练怎么也得练成火眼金睛啊。
两点钟,京剧演出开始了,这天恰好是有一些外国的京剧爱好者包场。于是我们也饱了眼福,免费听了三场折子戏:《罢宴》、《望江亭》、《战濮阳》。 台上吕布精彩的打斗,台下外国朋友们不间断的掌声和一些老戏迷的喝彩声,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加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纯粹。
我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天健网的再次关注,七月二十九日,一个名为《这个暑期,理工生与京剧来次亲密约会》的焦点新闻被天健网的文化频道大力报道。记者秦鑫华写道:“近日,不论是大连京剧院每周末的演出还是快乐周末京剧讲座,都能看到理工大学电信学部赴大连京剧院暑期实践团的学生。在这个暑假,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调研活动”,与京剧院展开了亲密接触。全篇都在报道我们的实践活动和我们校京剧社。谁说理工生就不能唱京剧?我们此次关于京剧的调研获得了天健网的深刻认同,也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践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使命,并同时对扩大我校知名度方面有一定积极贡献。 天健网采访网址:http://cul.runsky.com/content/2011-07/29/content_3977890.htm
新任市长和大连京剧院的见面会:
7月11日,应大连京剧院李团长邀请,
我们团队参加了新任市长和大连京剧院在宏
济大舞台的见面会。
新任市长初来乍到便与京剧院的成员们
进行了会面,体现了政府对京剧艺术的重视,
更体现了政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我们实
践成员应邀来到现场,不但在古典优雅的茶座
前观赏了一场京剧演出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一门
艺术与政府的关系。艺术的本身也许十分简单十分纯粹,她仅仅需要一群热爱她的人们日以继夜的练习与奉献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但传承与弘扬艺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当下即使再纯粹的东西也会并且需要掺杂上政治的颜色,尤其是名为“国粹”的艺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MP3中播放着的是流行歌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忽视,我们需要政府与主流媒体等多方面的协助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大约下午5点的时候,李市长与多名大连市领导一起走进宏济大舞台,与现场的多名退休老干部一起观看京剧表演。檀板声声,金鼓阵阵, 阵阵掌声接连不断,整场演出集老、中、青、三代京剧演员,荟萃优秀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精彩唱段,一展国粹艺术的迷人魅力,使观众们久久沉浸在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浓厚氛围中。演员们个个身怀绝技,字正腔圆,细腻感人,唱腔或浑厚宏亮,或韵味悠长,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京剧这一国之瑰宝的博大精深,演员们的精湛演技给现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展现了演员们不懈的艺术追求,显示出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人才辈出。演出结束后,李市长等众多政府领导同志走上台去,与演员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祝贺演出成功。
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们这几个专程而来的小戏迷过足了戏瘾,全体演职人员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音乐、在唱腔的设计下足了功夫令我们不仅敬佩更加如痴如醉,离开会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意犹未尽,大感不虚此行。
实践后记
我们总是听到有人大张旗鼓宣传“国粹”京剧的魅力,但大多数年轻人对此总是不顾一屑,很多的宣传活动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身在象牙塔的我们有责任和
义务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中。我们实践组开展本次实践活动,亲自参与到京剧文化的演出和宣传中来,使我们有了一次接触社会,体验京剧文化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校园里曾经是一片几近贫瘠的土地,而要成立京剧社的消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情,于是纷纷加入。但是当各式脸谱带来的新鲜感消失,当胡琴锣鼓带来的好奇感褪去,一切便又恢复到从前。“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在大学校园里境况的一个写实描绘,也是大工京剧社在经历了刚成立时的热情到逐渐冷却的一种真实写照,更是许多大学的京剧社所面临的一个大的难题,如何唤起同学们褪去的热情,如何让同学们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真正去喜爱这门艺术则是决定京剧艺术能否在大工生根发芽的关键所在。看到大工京剧社今天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京剧在大学里的生存之道。我相信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下,京剧的道路会柳暗花明,国粹京剧也会得到更多的人的热爱。
我们今年的社会实践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为了做好此次实践我们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对一些知名京剧爱好者和著名京剧演员的拜访,亲自参与到京剧的演出与宣传,拿起刀剑亲身体验京剧的唱念做打,亲自观赏一场京剧演出,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梦想,矢志不渝。梦想是虚幻的,为了实现它京剧演员们的付出努力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艰苦。就说观看《战濮阳》,饰演吕布的胡鹏已经汗湿透了衣衫。这可是四厘米的棉坎夹,就这样浸湿了外面的大靠,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颊落下,教人好不心疼。做学问,做任何事,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功夫,矢志不渝,相信没有什么困难可以真正难得到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这种不怕苦的劲,为了梦想和目标一往无前。
(2)不畏困难,乐观执着。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老师在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京剧系列讲座。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认真的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和每一段京剧唱腔,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听众或多或少,他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每一次演讲,因为何老师授相信,哪怕只有一个同学来听这堂京剧课,那么京剧在大工的传承就多了一份希望,这个希望他绝对不能放弃。何老师的执着,坚持与乐观让年轻的我们感动许多,他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榜样。
(3)百川汇海,巨大的成功来自点滴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演员们每天都会不间断的练功,尤其是武生,舞台上光鲜的背后故事更是让人动容。京剧演员并不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他们更多的也是通过后天的训练。每天的练嗓,甚至拿石子放在嘴里来磨炼,直到
磨出鲜血,嗓子沙哑。京剧演员都信奉的一个准则就是百川汇海,任何成功都是来自平时点滴的积累。
(4)把握时机做正确的事,能更易于与他人的沟通。在实践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已经步入社会很多年的成年人,为了更好的方便我们的实践进行就要求我们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根据形势行事,这能更易于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学会了向他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气质。
(5)团队的力量是不可比拟的。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随时可能根据情况改变的行程,我们都通过努力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整体规划能力等加以克服。在实践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团队进行合作,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都被我们的团队一一克服了,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个团队合作起来所有的长处便是一个团队的长处,一切的缺点又会被团队的力量制压下去。
(6)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的一半。实践的联系环节至关重要,从联系校京剧社,阳光京剧社一直到天健网的记者,不仅使我们的实践锦上添花,更锻炼了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让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温馨和奥秘,为我们未来的发展上了重要的一课。
附录:
费用:条幅:30元
宣传单:35元
调查问卷:30元
展板等宣传用品:40元 打印报告及冲洗照片:20元
共计:155元
好了 这就给你
振京 19:18:50
ok
崔庆庆 19:21:00
等一下哈 找不到保存到哪儿了 振京 19:21:15
不急
19:23:19
成功接收文件
实践答辩
12,320 KB
打开文件 打开所在文件夹
崔庆庆 19:23:43
你看着实践报告 做个参考吧 19:24:12
崔庆庆给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19:24:23
成功接收文件
实践报告
11,929 KB
打开文件 打开所在文件夹
振京 19:24:38
大约几分钟
崔庆庆 19:24:41
咱们是明天早上8:40
振京 19:24:47
地点
崔庆庆 19:25:29
http://tuanwei.dlut.edu.cn/shijian1/detail.php?id=157 振京 19:27:01
好,庆姐,还有没注意点
崔庆庆 19:27:26
没啥了吧 我想到再告诉你
振京 19:28:02
好的,随便就行哈
崔庆庆 19:28:10
恩
崔庆庆 19:30:45
那个拜访阳光京剧社 咱们没照片 是我编的
崔庆庆 19:31:05
那张照片是廖老师带我们 去京剧院的时候照的
崔庆庆 19:31:18
你就说是接咱们吧 不认识道
崔庆庆 19:31:32
如果他们问的话,不问就快速放过去
振京 19:31:45
ok ,再给我说说经验
振京 19:32:10
什么个答辩形式
崔庆庆 19:32:21
下面坐着他们实践部的人
崔庆庆 19:32:26
谁答辩谁进去
崔庆庆 19:32:39
很淡定的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就行了
崔庆庆 19:32:58
突出咱们的天健网报道
振京 19:33:08
实践部?
崔庆庆 19:33:23
不知道的也不会编的就说不清楚,你不是队长
崔庆庆 19:33:24
恩
崔庆庆 19:33:58
他们一般不会问什么刁钻的问题的
崔庆庆 19:35:10
带队老师的事。是何熙文老师,京剧社社长,因为何老师年纪大了,他只给咱实践的指导,去京剧院是廖老师领着去的,他年轻,何老师推荐的
崔庆庆 19:35:25
临时带队老师
崔庆庆 19:36:02
廖清泉 老师 阳光京剧社社长
振京 19:36:09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