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本文的作者是赵志斌老师,赵老师现在工作在西工大航空学院,他参加了第一届西安绿色营,并一直对环保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对咱们协会的发展非常关注,2012的绿色营赵老师就是作为咱们的指导老师。现在把他的一篇文章贴出来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时也对赵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哈哈
小传
1996年,为保护云南德钦的一片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200只滇金丝猴,北 京的大学生被自然之友和原《大自然》主编、《环球绿色行》作者唐锡阳及其夫人马霞发动起来,为自然请命,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最终获得成功。为了见证这一 历史事件,唐锡阳老师计划亲自去云南德钦看一看,后决定带这些大学生一起去,并为这次行动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名字:大学生绿色营。此后每年一届,其影响也 逐渐扩散到首都之外的各大省会城市。 2000年11月,应西北工业大学“星星火”环协邀请,唐锡阳老师来西安进行巡回报告,给西安的学生环保 志愿者注入了新的环保理念。加之1999年吴方笑薇女士在西北工业大学做报告时的影响,西安学生环保志愿者的思想活跃了起来,各校环协之间成立了固定的联 席会议,“星星火”的会员也定期聚到协会的小办公室聊天。
2001年3月初,和往常一样,他们聊到了绿色营,突然有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 不做一个自己的绿色营呢?”西安大学生绿色营诞生了,在招募预备营员的宣传发出一周后,西北工业大学中有104人提交了107份申请书,有几个人在申请书 之后又写了再申请书来表达自己对绿色营的理解。
面对各地纷纷兴起的绿色营,为了区别,营员在向外界介绍自己时称“西安大学生绿色营”,或者简称为“西安绿色营”以及更简单的“西安营”,但在内部,大家都是都亲切地叫她绿色营,不用担心混淆。
2001年7月,27位营员在西北大学李继瓒老师的带领下沿“丝绸之路”重点访问了黄土高原上的定西、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民勤,以及河西走廊的生命线祁连山。 2002年7月,34名营员兵分两路,一队走进秦岭,调查宁陕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四年后的现状;一队走进沙漠,了解榆林“治沙英雄”石光银和更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保卫家园的苦与乐。
2003年1月,11名营员和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同《西安晚报》记者金石一道徒步调查渭河西安至杨凌段的污染情况。
2003年7月,15名营员再次奔赴陕北沙漠,并将足迹踏进西安学生尚不了解的白于山区;16名营员继续宁陕县的天然林保护调查;13名营员在穿越太白 山南坡原始森林之后,对致力于打造“北方香格里拉”的老县城村进行生态旅游的调查;作为协办方,4名营员参加了大学生绿色营在四川若尔盖开展的第八届活 动。
2003年11月,7名营员前往北京参加第三届中美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并依附论坛召开了独立的的大学生分论坛。
2004年7月,8名营员分成两队,4人选取云南漫湾电站为调查对象,参与WWF“湿地使者”行动;4人选定青海治多,多角度思考高原的生态与人文。
2005年7月,12名营员前往长青自然保护区,调查洋县华阳镇林场工人的生活现状;5名营员徒步榆(林市)靖(边县)高速公路,了解这条穿行于沙漠中的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 2005年7月,西安绿色营主办第二届中国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研讨会,邀请各地的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聚集太白山南麓山村厚畛子,就组织的管理和项目的实施交流经验。 2005年11月,在几经沉浮之后,西安绿色营和绿丝绸(西安部分高校环协联合成立的一个交流与服务平台)合并,综合双方职能,成立“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简称“互助网络”。绿色营做为每年寒暑假期间活动的名称,回到了其最初的本义。
2005年11月,借助云南大学“唤青社”的协助,互助网络下独立负责的小组经过数月的
努力,再次承办了第四届中美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下的第二届大学生分论坛。
2006年6月,与“星星火”环协合作,互助网络举行了6•5大型宣传活动和首届西安学生环境使者评选。
2006年7月,10名营员走进太白县湑水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关注秦岭大山里的这个物种人工繁殖的情况,并思考其产业化的影响。
2006年8月,在陕西省妈妈环保协会的班理老师的帮助下,互助网络的CEF 项目组在西安单独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
在6年时间里,营员自发组成了垃圾调查组、环境教育组、野外拉练组、绿色英语角、八水调查组等各种兴趣组合,活跃在西安各高校及周边地区,并针对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举办个人、组织能力建设和环保大讲堂、环保沙龙、纪实生态图片展、汇报会等,连贯起每一年的暑期实践,吸收并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营员。在这过程中,西安绿色营的组织架构几经变化,身份也从单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演变为一个地区性学生环境组织,但其“开展环保实践,唤醒绿色意识”的宗旨和“自然、历史、人文”的潜在文化从未改变。
每一个学生,不管有没有到过陕西,他一定知道秦岭;每一个西安的学生,在走进西安的那一刻起,他一定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承载过十三个王朝;每一个西安绿色营的学生,不管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他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人文的情怀。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西安绿色营独特的文化,陶冶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故事的主角。 体悟了大自然美与痛的人
第一届西安绿色营营员王婷在其《申请书——再申请书》中深情地写道:“绿色营对于我们是一个学校,是感知大自然最美、大自然千疮百孔的地方。唯有如此,在深深喜爱上了这片森林、这条河流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想急于去保护她。而没有这种深刻的体会,在没有那种心灵受到震撼的情况下,所谓的保护、为她做点什么都是违心的话。”确实,在加入西安绿色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从未领悟到大自然造物的伟大,最多只是在面对秀丽风光、壮丽山河时发出一些感慨,但那是兴奋过后的激动,永不能长久。而绿色营给予我们一个全面审视自然的机会,尤其是那令人震撼,甚至伤心、难过的一面。经历了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再难割舍,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心中一次次走进自然的激动和对自然的体悟永不褪色。
西安背靠秦岭山脉,脚下八水环绕,北望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这些都成为我们感知自然最好的课堂,也毕业了一批优秀的学员。
我们有一个营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马空军,2002年5月加入。在他负责的“六•一拉练——大寺村穿越”中,其质朴的性情和与自然为一体的理念折服了所有的营员,被大家尊称为师兄,尽管我们都是2000年入学的。在之后的3年中,他带出来的营员难以统计,同他走在西安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发现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三年间他带领我们走遍了西安近郊的秦岭山脉,而他自己也经常独自背上行囊,穿行于山林之中,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总会憨厚地笑道:“我就是喜欢在山里的感觉。” 泾渭分明自古就是渭河的一处胜景,但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和中国的所有河流一样,因为渭河被污染了。在2003年元月徒步调查渭河时,面对武功县一个造纸厂滚滚的排污口,我们15人震惊了、无言了:在冬季的枯水期,污水汇入渭河前冲出的河道与渭河的河道一样宽广!此情此景,我们选择了下跪,代表人类向母亲河认罪,并把自己水壶中的饮用水倒入河中,请母亲河喝一口清水。 创造和记录历史的人
每一刻都是下一刻的历史,西安绿色营如此累积了6年,也走过了一个起盛衰的循环。 燕照琦是第一届的队长,他和“星星火”的另外几名志愿者一起从无到有地组建了西安绿色营,他们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同样,这段历史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当被问及在绿色营中的感动与收获时,燕照琦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之后讲述了第一届西安绿色营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在李黎的娓娓叙述下,感动了西安各高校听取报告会的无数学生。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其中的震撼与感动会铭记一生,成为青春年代的珍藏。
2001年,在西安参与环保还需要超前的意识,一切都缺少模式可循,但也没有框架的约束,那时的心态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吃苦,但精神上无比快乐。做为一种尝试,第一届的西安绿色营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虽然事后也进行了十几场高校巡回演讲和摄影展,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成套的规范经验供后面的营员借鉴。然而庆幸的是有一个营员留了下来,带领西安绿色营走向繁盛,直到2004年。他叫李弘,西北大学学生,目前在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做项目官员,见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大胡子。
为了做西安绿色营,李弘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在西安两位民间环保人士的帮助下,他协助03、04年的营员完善西安绿色营的理念与行动,一起的还有郑建、黄广生、马空军、李海锋、党晓峰等。在那段岁月里,顺着西安的城墙,我们经常通宵畅谈,自然、社会、历史、哲学、人生、理想……以环保为突破口,我们走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也希望借此完善西安绿色营,围绕环保,给所有营员提供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窗口。有一次,在凌晨四点钟,穿过半个城市,我们坐到南门的城墙下,再一次聊起为什么做西安绿色营。最初的萌芽和动机都很单纯,简单地喜欢,但慢慢地发现再也难以割舍。和李弘一样,我们从西安绿色营收获了太多太多,从而背负了一种使命感,无论为她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们都心甘情愿。李弘更伟大,他忍受着社会的诱惑和生活的艰难,独自在西安绿色营中做一个全职的志愿者。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几个人在西安绿色营中呆的时间太长了,窒息了其他人的发展空间,在2004年我们大多数毕业离开西安或者退出之后,西安绿色营走进了低谷。在我们几个中,只有我因为读研依旧留在西安,也理所当然地继续留在绿色营中。在理念上,我找不到共鸣的人了,只有输出;在管理上,我难以胜任,即使有郑建等人的远程支持,西安绿色营还是在一步一步滑向衰弱,理念上的衰弱。缺少了理念的支持,随性的活动始终是昙花一现,无数的学生也在绿色营中进进出出,其神圣再也难觅当年。
西安绿色营能够不间断地走过的这段历史,需要感谢我们的几位指导老师:陕西省妈妈环保协会班理老师、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刘文化老师、西北大学李继瓒老师、西安晚报记者金石老师、长安大学李佩成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孙若槐老师。迷茫时的指点、收获时的分享、无助时的援手、错误时的宽容……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前几届的营员。然而,他们的名字对最近两年的营员来说已经陌生了。和在开营仪式上还有人不知道马霞阿姨一样,这也令人伤心、无奈。传承的断点越来越多,传与承的动力和热情在传承双方身上正在一点点损耗,双方都难逃责任。但对于西安绿色营来说,忘记了这些老师一直以来的无私帮助,将是最大的损失,也是最可悲的失败。
难忘6•20
2004年6月20日对于参加过的人来说都难以忘记,在我看来,这一天是西安绿色营盛衰的转折。从单一的暑期实践向多样的日常项目过渡之后,西安绿色营在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的同时也在向浮躁化发展,行动逐渐远离宗旨,言论日益缺少理念,组织结构复杂简单。为了在离开西安之前做出最后的贡献,西安绿色营召集了50多人,请来即将去保护国际担任项目官员的第一届营员李黎主持,在西北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整整讨论了一天。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分析西安绿色营的现状和未来,为什么加入绿色营?绿色营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绿色营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我们的讨论涉及了大家能够想到的所有细节,并给出集体的建议和行动的计划。但会议结束后发现缺少具体的执行者,集体的智慧被束之高阁。 当晚是西安绿色营的散伙饭,我们02年加入的这一批人多数要毕业了。60多人来参加,包括第一届和第三届的营员。我喝醉了,平生第一次。 那晚之后,大部分营员都退出了,尤其是那些才加入不到一年的大二学生,他们都还没有经历过绿色营的暑期活动。
这也成为后两年普遍的现象。
一切都颠倒了
做一件事情,如果要完美,应该是先在想法的基础上形成理念,然后在理念的指导下付诸行动,最后借助行动的影响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但是,学生环保组织的历程正好与此颠倒,在有了一点想法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占有该领域,然后为了体现自己在该领域的权威性而创造一些行动,当发现行动缺乏说服力力,就牵强附会一套理念来支撑。西安绿色营也无法避免,尤其是在04年之后。事实上学生的这个陋习是跟国内的其他民间组织学来的,而这些组织的习惯又源自政府的无形影响。一切都颠倒了,长时间以来,各个组织都在为此而反复交学费。
一些社会精英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没有给他们留下从理念到行动的空间,即使有人按照这个逻辑最终实现了成功,也被贯上“有志者事竟成”的桂冠,而无数同样有志但无成的只能随着时间化为历史的齑粉。西安绿色营在最初也曾经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但频繁的换届使得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薄弱的理念一点点地丢失,最后只给每一届新营员留下一个周期循环的空白领域。
仁义行与行仁义
这二者之间,仅仅颠倒了一下排列顺序,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发自内心的行动,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流露,而后者却是自我赋予一种责任,督促自己把仁义当做任务来完成。 在西安绿色营的初始阶段,环保还是默默无闻的一件事情,只有那些确实想为此做点事情的人才能够忍受其中的漠视和寂寞,并在精神上自娱其乐。但慢慢地环保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营员在加入的时候对于自然的“仁义”尚处于弱小的萌芽中,但组织内不再有充盈的仁义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和义务,还夹杂着些许令人无奈的官僚。萌芽在被磨平之后被更换成一股令人无法承受之重的社会责任,其实这种责任更多的是营员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是唐吉坷德的风车。整个组织的心态也从仁义行滑落为行仁义。
伴其滑落的是组织理念的丧失。缺少了这个源动力,为了继续传承行动和领域,西安绿色营只能尝试着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通过“制”的约束来代替“情”的凝聚。但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逆来顺受,要建立一套适合他们自主发展的制度谈何容易,尤其是上世纪那场学生动乱依旧制约着各层当政者的思维。
不完善的体制和追求环保时尚的志愿者是近两年来西安绿色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员中很难再找到具有纯朴的自然情怀和意识的人,即使有,也被体制束缚住了思维,甚至被改变。对于单个环保志愿者来说,这种情怀是根本的前提。但在一个组织的构成中,体制往往被看成首选。为了维持这个体制的运转,组织必须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很多情况下成为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负责西安绿色营期间,为了给每年吸收的数百名新营员一个交待,我整天想的就是开发一些什么项目,让他们有事情可做,不至于和绝大部分营员仅有一面之缘。也许只有跳出责任和义务的心理界线,才能够更清晰地认清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谁来埋单?
在西安绿色营中养成了一种习惯,集体消费AA 制,后来发现全国的绿色营都是这样。 在西安绿色营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丰富的经历、终生的友谊、多方位的理念和永不停步的思考。同样,我也为此付出了大学期间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无法统计的金钱。因为绿色营没有经费,但我从不后悔,并且时时对西安绿色营怀有感恩的心。
从第一届的“丝绸之路绿色寻访”到今年的“大鲵人工养殖调查”,西安绿色营每年都受经费的困扰,事实上,除了前两届有部分经费赞助之外,其它几届西安绿色营都是营员平均分担,甚至包括后期的图片展。最初两届,每一个营员都需要经过近一学期的考察,最后合格了,才有掏钱的资格。慢慢地,掏钱的资格从理念和能力中淡化了理念,能力也随后被忽略,
绿色营变成任何一个环保志愿者只要愿意交份钱就可以参加的大杂烩,绿色营的精髓被丧失一空,其神圣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尽管参加的营员依旧能从中收获许多,也都会珍藏无数令人感动的回忆,但他们已经不再明确自己的行动所为何来。
从内心上来说,我一直倾向于绿色营的活动经费由营员自己承担。至于出现现在的下滑,根本原因在于营员始终认为绿色营的活动经费应该由社会各界来赞助,平均分担仅仅是在无人资助的情况下的一种妥协,外在的妥协,内心始终在抱怨。在这种内外差的交织下,营员开始在活动中加入一些个人行为,以满足消费的心理。此起彼伏的个人行为在根本上扰乱了绿色营原本就空虚的日程安排,空余一面飘扬的绿色旗帜。
墙里开花墙外香
共产党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却在西方,而中国所教育的,仅仅是被边缘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学生环保组织也是这样。
西安绿色营在02年之后,慢慢为其它城市的学生环保社团所熟悉,评价也还不错。为了保持这种评价,我们惟有给自己制定下一个目标,并接受社会所赋予她的责任。如此一来,绿色营在行动之前就背负了难以实现的目标和不愿承担的责任,营员在活动中违心地去做那些不感兴趣的事情,活动结束之后收获的只有快乐的照片和彼此的友谊,总结几乎无人问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现在户外爱好者身上的“驴友精神”。为了欣赏最原始的自然,一些户外爱好者们倾向于走进贫穷落后的山区、高原,在接触了当地贫穷而善良的乡亲们后,他们也希望为此做点事情,但没有大肆的宣传、也没有长篇累犊的方案,仅仅通过几个人的自发行动来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例如“多背一公斤”。而这些驴友写出来的游记在对问题的思考上不比绿色营的文集差,并且是完全主动地,不像绿色营,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
今年西安绿色营的沙漠项目因无人参与而无奈流产,最后几位营员以个人的名义一起申请到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做志愿者。在SEE 的项目点,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牧民摘瓜、播种和到小学给学生上课。难得的平静让体验一种大学校园和这几年的绿色营都无法提供的生活。其实,环保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整个社会没有这种环境,绿色营才得以出现,给希望体验的学生创造这种生活的氛围。至于后期的成果和宣传,必须建立在自身收获的基础上。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对营员个人来说,全力付出的一次心灵洗礼最终沦落为不知为谁人做嫁衣的失望之旅,青春印记中徒增一段遗憾的回忆。
也许,环保在完成了从少数个人行为向集体行动的转化之后,再次回归多数个人行为上来将是一个不错得选择。
最后的建议
伴随绿色营走过了接近6年的历史,我收获了很多,也成熟了许多。六年来,每一阶段的成长都难以忘却,并不时在今天的西安绿色营中看到自己某一阶段的影子。经历过当年的心酸和无助,我难以指责批评同以前的我一样在犯错误的营员们。回想着自己当年的需求,我努力按照这种需求去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最终却发现这一年多来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却是调解组织内部个人之间的矛盾,谈论最多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换位思考”这两个词。
绿色营在成立之初,公众对环保一词还比较陌生,知识分子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担忧也被主流媒体排除公众在外。在那种情况下,绿色营挑选一个环境焦点作为对象来教育自我和公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环保已经成为时尚的今天,继续宣传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绿色营,已经和祥林嫂一样再也难以唤起民众的共鸣,自身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麻木、迷茫。
环保意识走向大众化之后,人与人之间不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共同提升自身的环保理念和行为。西安绿色营如果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并且在新的互助中担任主导的角色,带领营
员和能够接触到的公众,从“浅绿”走进“深绿”,历史的辉煌也许会再次出现。
对于绿色营的未来,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强迫别人不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我们都希望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与自然定下的契约,这就够了。
天下事了犹未了
8月中旬,经过CEF 项目组近半年的努力,互助网络在西安独立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我却提不起参加的兴趣。在闭幕晚宴上,看着穿梭于人群中忙着互敬和话别的代表以及不停闪动的照相机,我觉得自己已经离绿色营很远很远,尽管场景依旧是那么熟悉。
第二天,我就开始潜心做学问,不再过问互助网络的所有事情。在人生一个阶段告终时,似乎应该用某种特定的动作把它凸现出来,但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默默地封存起这段历史。在绿色营中,我的志愿者生涯已经结束了,可是绿色营还没有结束。
正如成都市郊宝光寺大雄宝殿的楹联上写的:“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按: 本文的作者是赵志斌老师,赵老师现在工作在西工大航空学院,他参加了第一届西安绿色营,并一直对环保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对咱们协会的发展非常关注,2012的绿色营赵老师就是作为咱们的指导老师。现在把他的一篇文章贴出来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时也对赵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哈哈
小传
1996年,为保护云南德钦的一片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200只滇金丝猴,北 京的大学生被自然之友和原《大自然》主编、《环球绿色行》作者唐锡阳及其夫人马霞发动起来,为自然请命,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最终获得成功。为了见证这一 历史事件,唐锡阳老师计划亲自去云南德钦看一看,后决定带这些大学生一起去,并为这次行动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名字:大学生绿色营。此后每年一届,其影响也 逐渐扩散到首都之外的各大省会城市。 2000年11月,应西北工业大学“星星火”环协邀请,唐锡阳老师来西安进行巡回报告,给西安的学生环保 志愿者注入了新的环保理念。加之1999年吴方笑薇女士在西北工业大学做报告时的影响,西安学生环保志愿者的思想活跃了起来,各校环协之间成立了固定的联 席会议,“星星火”的会员也定期聚到协会的小办公室聊天。
2001年3月初,和往常一样,他们聊到了绿色营,突然有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 不做一个自己的绿色营呢?”西安大学生绿色营诞生了,在招募预备营员的宣传发出一周后,西北工业大学中有104人提交了107份申请书,有几个人在申请书 之后又写了再申请书来表达自己对绿色营的理解。
面对各地纷纷兴起的绿色营,为了区别,营员在向外界介绍自己时称“西安大学生绿色营”,或者简称为“西安绿色营”以及更简单的“西安营”,但在内部,大家都是都亲切地叫她绿色营,不用担心混淆。
2001年7月,27位营员在西北大学李继瓒老师的带领下沿“丝绸之路”重点访问了黄土高原上的定西、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民勤,以及河西走廊的生命线祁连山。 2002年7月,34名营员兵分两路,一队走进秦岭,调查宁陕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四年后的现状;一队走进沙漠,了解榆林“治沙英雄”石光银和更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保卫家园的苦与乐。
2003年1月,11名营员和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同《西安晚报》记者金石一道徒步调查渭河西安至杨凌段的污染情况。
2003年7月,15名营员再次奔赴陕北沙漠,并将足迹踏进西安学生尚不了解的白于山区;16名营员继续宁陕县的天然林保护调查;13名营员在穿越太白 山南坡原始森林之后,对致力于打造“北方香格里拉”的老县城村进行生态旅游的调查;作为协办方,4名营员参加了大学生绿色营在四川若尔盖开展的第八届活 动。
2003年11月,7名营员前往北京参加第三届中美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并依附论坛召开了独立的的大学生分论坛。
2004年7月,8名营员分成两队,4人选取云南漫湾电站为调查对象,参与WWF“湿地使者”行动;4人选定青海治多,多角度思考高原的生态与人文。
2005年7月,12名营员前往长青自然保护区,调查洋县华阳镇林场工人的生活现状;5名营员徒步榆(林市)靖(边县)高速公路,了解这条穿行于沙漠中的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 2005年7月,西安绿色营主办第二届中国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研讨会,邀请各地的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聚集太白山南麓山村厚畛子,就组织的管理和项目的实施交流经验。 2005年11月,在几经沉浮之后,西安绿色营和绿丝绸(西安部分高校环协联合成立的一个交流与服务平台)合并,综合双方职能,成立“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简称“互助网络”。绿色营做为每年寒暑假期间活动的名称,回到了其最初的本义。
2005年11月,借助云南大学“唤青社”的协助,互助网络下独立负责的小组经过数月的
努力,再次承办了第四届中美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下的第二届大学生分论坛。
2006年6月,与“星星火”环协合作,互助网络举行了6•5大型宣传活动和首届西安学生环境使者评选。
2006年7月,10名营员走进太白县湑水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关注秦岭大山里的这个物种人工繁殖的情况,并思考其产业化的影响。
2006年8月,在陕西省妈妈环保协会的班理老师的帮助下,互助网络的CEF 项目组在西安单独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
在6年时间里,营员自发组成了垃圾调查组、环境教育组、野外拉练组、绿色英语角、八水调查组等各种兴趣组合,活跃在西安各高校及周边地区,并针对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举办个人、组织能力建设和环保大讲堂、环保沙龙、纪实生态图片展、汇报会等,连贯起每一年的暑期实践,吸收并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营员。在这过程中,西安绿色营的组织架构几经变化,身份也从单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演变为一个地区性学生环境组织,但其“开展环保实践,唤醒绿色意识”的宗旨和“自然、历史、人文”的潜在文化从未改变。
每一个学生,不管有没有到过陕西,他一定知道秦岭;每一个西安的学生,在走进西安的那一刻起,他一定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承载过十三个王朝;每一个西安绿色营的学生,不管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他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人文的情怀。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西安绿色营独特的文化,陶冶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故事的主角。 体悟了大自然美与痛的人
第一届西安绿色营营员王婷在其《申请书——再申请书》中深情地写道:“绿色营对于我们是一个学校,是感知大自然最美、大自然千疮百孔的地方。唯有如此,在深深喜爱上了这片森林、这条河流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想急于去保护她。而没有这种深刻的体会,在没有那种心灵受到震撼的情况下,所谓的保护、为她做点什么都是违心的话。”确实,在加入西安绿色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从未领悟到大自然造物的伟大,最多只是在面对秀丽风光、壮丽山河时发出一些感慨,但那是兴奋过后的激动,永不能长久。而绿色营给予我们一个全面审视自然的机会,尤其是那令人震撼,甚至伤心、难过的一面。经历了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再难割舍,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心中一次次走进自然的激动和对自然的体悟永不褪色。
西安背靠秦岭山脉,脚下八水环绕,北望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这些都成为我们感知自然最好的课堂,也毕业了一批优秀的学员。
我们有一个营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马空军,2002年5月加入。在他负责的“六•一拉练——大寺村穿越”中,其质朴的性情和与自然为一体的理念折服了所有的营员,被大家尊称为师兄,尽管我们都是2000年入学的。在之后的3年中,他带出来的营员难以统计,同他走在西安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发现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三年间他带领我们走遍了西安近郊的秦岭山脉,而他自己也经常独自背上行囊,穿行于山林之中,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总会憨厚地笑道:“我就是喜欢在山里的感觉。” 泾渭分明自古就是渭河的一处胜景,但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和中国的所有河流一样,因为渭河被污染了。在2003年元月徒步调查渭河时,面对武功县一个造纸厂滚滚的排污口,我们15人震惊了、无言了:在冬季的枯水期,污水汇入渭河前冲出的河道与渭河的河道一样宽广!此情此景,我们选择了下跪,代表人类向母亲河认罪,并把自己水壶中的饮用水倒入河中,请母亲河喝一口清水。 创造和记录历史的人
每一刻都是下一刻的历史,西安绿色营如此累积了6年,也走过了一个起盛衰的循环。 燕照琦是第一届的队长,他和“星星火”的另外几名志愿者一起从无到有地组建了西安绿色营,他们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同样,这段历史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当被问及在绿色营中的感动与收获时,燕照琦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之后讲述了第一届西安绿色营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在李黎的娓娓叙述下,感动了西安各高校听取报告会的无数学生。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其中的震撼与感动会铭记一生,成为青春年代的珍藏。
2001年,在西安参与环保还需要超前的意识,一切都缺少模式可循,但也没有框架的约束,那时的心态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吃苦,但精神上无比快乐。做为一种尝试,第一届的西安绿色营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虽然事后也进行了十几场高校巡回演讲和摄影展,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成套的规范经验供后面的营员借鉴。然而庆幸的是有一个营员留了下来,带领西安绿色营走向繁盛,直到2004年。他叫李弘,西北大学学生,目前在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做项目官员,见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大胡子。
为了做西安绿色营,李弘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在西安两位民间环保人士的帮助下,他协助03、04年的营员完善西安绿色营的理念与行动,一起的还有郑建、黄广生、马空军、李海锋、党晓峰等。在那段岁月里,顺着西安的城墙,我们经常通宵畅谈,自然、社会、历史、哲学、人生、理想……以环保为突破口,我们走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也希望借此完善西安绿色营,围绕环保,给所有营员提供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窗口。有一次,在凌晨四点钟,穿过半个城市,我们坐到南门的城墙下,再一次聊起为什么做西安绿色营。最初的萌芽和动机都很单纯,简单地喜欢,但慢慢地发现再也难以割舍。和李弘一样,我们从西安绿色营收获了太多太多,从而背负了一种使命感,无论为她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们都心甘情愿。李弘更伟大,他忍受着社会的诱惑和生活的艰难,独自在西安绿色营中做一个全职的志愿者。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几个人在西安绿色营中呆的时间太长了,窒息了其他人的发展空间,在2004年我们大多数毕业离开西安或者退出之后,西安绿色营走进了低谷。在我们几个中,只有我因为读研依旧留在西安,也理所当然地继续留在绿色营中。在理念上,我找不到共鸣的人了,只有输出;在管理上,我难以胜任,即使有郑建等人的远程支持,西安绿色营还是在一步一步滑向衰弱,理念上的衰弱。缺少了理念的支持,随性的活动始终是昙花一现,无数的学生也在绿色营中进进出出,其神圣再也难觅当年。
西安绿色营能够不间断地走过的这段历史,需要感谢我们的几位指导老师:陕西省妈妈环保协会班理老师、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刘文化老师、西北大学李继瓒老师、西安晚报记者金石老师、长安大学李佩成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孙若槐老师。迷茫时的指点、收获时的分享、无助时的援手、错误时的宽容……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前几届的营员。然而,他们的名字对最近两年的营员来说已经陌生了。和在开营仪式上还有人不知道马霞阿姨一样,这也令人伤心、无奈。传承的断点越来越多,传与承的动力和热情在传承双方身上正在一点点损耗,双方都难逃责任。但对于西安绿色营来说,忘记了这些老师一直以来的无私帮助,将是最大的损失,也是最可悲的失败。
难忘6•20
2004年6月20日对于参加过的人来说都难以忘记,在我看来,这一天是西安绿色营盛衰的转折。从单一的暑期实践向多样的日常项目过渡之后,西安绿色营在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的同时也在向浮躁化发展,行动逐渐远离宗旨,言论日益缺少理念,组织结构复杂简单。为了在离开西安之前做出最后的贡献,西安绿色营召集了50多人,请来即将去保护国际担任项目官员的第一届营员李黎主持,在西北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整整讨论了一天。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分析西安绿色营的现状和未来,为什么加入绿色营?绿色营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绿色营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我们的讨论涉及了大家能够想到的所有细节,并给出集体的建议和行动的计划。但会议结束后发现缺少具体的执行者,集体的智慧被束之高阁。 当晚是西安绿色营的散伙饭,我们02年加入的这一批人多数要毕业了。60多人来参加,包括第一届和第三届的营员。我喝醉了,平生第一次。 那晚之后,大部分营员都退出了,尤其是那些才加入不到一年的大二学生,他们都还没有经历过绿色营的暑期活动。
这也成为后两年普遍的现象。
一切都颠倒了
做一件事情,如果要完美,应该是先在想法的基础上形成理念,然后在理念的指导下付诸行动,最后借助行动的影响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但是,学生环保组织的历程正好与此颠倒,在有了一点想法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占有该领域,然后为了体现自己在该领域的权威性而创造一些行动,当发现行动缺乏说服力力,就牵强附会一套理念来支撑。西安绿色营也无法避免,尤其是在04年之后。事实上学生的这个陋习是跟国内的其他民间组织学来的,而这些组织的习惯又源自政府的无形影响。一切都颠倒了,长时间以来,各个组织都在为此而反复交学费。
一些社会精英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没有给他们留下从理念到行动的空间,即使有人按照这个逻辑最终实现了成功,也被贯上“有志者事竟成”的桂冠,而无数同样有志但无成的只能随着时间化为历史的齑粉。西安绿色营在最初也曾经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但频繁的换届使得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薄弱的理念一点点地丢失,最后只给每一届新营员留下一个周期循环的空白领域。
仁义行与行仁义
这二者之间,仅仅颠倒了一下排列顺序,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发自内心的行动,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流露,而后者却是自我赋予一种责任,督促自己把仁义当做任务来完成。 在西安绿色营的初始阶段,环保还是默默无闻的一件事情,只有那些确实想为此做点事情的人才能够忍受其中的漠视和寂寞,并在精神上自娱其乐。但慢慢地环保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营员在加入的时候对于自然的“仁义”尚处于弱小的萌芽中,但组织内不再有充盈的仁义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和义务,还夹杂着些许令人无奈的官僚。萌芽在被磨平之后被更换成一股令人无法承受之重的社会责任,其实这种责任更多的是营员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是唐吉坷德的风车。整个组织的心态也从仁义行滑落为行仁义。
伴其滑落的是组织理念的丧失。缺少了这个源动力,为了继续传承行动和领域,西安绿色营只能尝试着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通过“制”的约束来代替“情”的凝聚。但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逆来顺受,要建立一套适合他们自主发展的制度谈何容易,尤其是上世纪那场学生动乱依旧制约着各层当政者的思维。
不完善的体制和追求环保时尚的志愿者是近两年来西安绿色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员中很难再找到具有纯朴的自然情怀和意识的人,即使有,也被体制束缚住了思维,甚至被改变。对于单个环保志愿者来说,这种情怀是根本的前提。但在一个组织的构成中,体制往往被看成首选。为了维持这个体制的运转,组织必须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很多情况下成为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负责西安绿色营期间,为了给每年吸收的数百名新营员一个交待,我整天想的就是开发一些什么项目,让他们有事情可做,不至于和绝大部分营员仅有一面之缘。也许只有跳出责任和义务的心理界线,才能够更清晰地认清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谁来埋单?
在西安绿色营中养成了一种习惯,集体消费AA 制,后来发现全国的绿色营都是这样。 在西安绿色营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丰富的经历、终生的友谊、多方位的理念和永不停步的思考。同样,我也为此付出了大学期间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无法统计的金钱。因为绿色营没有经费,但我从不后悔,并且时时对西安绿色营怀有感恩的心。
从第一届的“丝绸之路绿色寻访”到今年的“大鲵人工养殖调查”,西安绿色营每年都受经费的困扰,事实上,除了前两届有部分经费赞助之外,其它几届西安绿色营都是营员平均分担,甚至包括后期的图片展。最初两届,每一个营员都需要经过近一学期的考察,最后合格了,才有掏钱的资格。慢慢地,掏钱的资格从理念和能力中淡化了理念,能力也随后被忽略,
绿色营变成任何一个环保志愿者只要愿意交份钱就可以参加的大杂烩,绿色营的精髓被丧失一空,其神圣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尽管参加的营员依旧能从中收获许多,也都会珍藏无数令人感动的回忆,但他们已经不再明确自己的行动所为何来。
从内心上来说,我一直倾向于绿色营的活动经费由营员自己承担。至于出现现在的下滑,根本原因在于营员始终认为绿色营的活动经费应该由社会各界来赞助,平均分担仅仅是在无人资助的情况下的一种妥协,外在的妥协,内心始终在抱怨。在这种内外差的交织下,营员开始在活动中加入一些个人行为,以满足消费的心理。此起彼伏的个人行为在根本上扰乱了绿色营原本就空虚的日程安排,空余一面飘扬的绿色旗帜。
墙里开花墙外香
共产党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却在西方,而中国所教育的,仅仅是被边缘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学生环保组织也是这样。
西安绿色营在02年之后,慢慢为其它城市的学生环保社团所熟悉,评价也还不错。为了保持这种评价,我们惟有给自己制定下一个目标,并接受社会所赋予她的责任。如此一来,绿色营在行动之前就背负了难以实现的目标和不愿承担的责任,营员在活动中违心地去做那些不感兴趣的事情,活动结束之后收获的只有快乐的照片和彼此的友谊,总结几乎无人问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现在户外爱好者身上的“驴友精神”。为了欣赏最原始的自然,一些户外爱好者们倾向于走进贫穷落后的山区、高原,在接触了当地贫穷而善良的乡亲们后,他们也希望为此做点事情,但没有大肆的宣传、也没有长篇累犊的方案,仅仅通过几个人的自发行动来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例如“多背一公斤”。而这些驴友写出来的游记在对问题的思考上不比绿色营的文集差,并且是完全主动地,不像绿色营,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
今年西安绿色营的沙漠项目因无人参与而无奈流产,最后几位营员以个人的名义一起申请到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做志愿者。在SEE 的项目点,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牧民摘瓜、播种和到小学给学生上课。难得的平静让体验一种大学校园和这几年的绿色营都无法提供的生活。其实,环保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整个社会没有这种环境,绿色营才得以出现,给希望体验的学生创造这种生活的氛围。至于后期的成果和宣传,必须建立在自身收获的基础上。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对营员个人来说,全力付出的一次心灵洗礼最终沦落为不知为谁人做嫁衣的失望之旅,青春印记中徒增一段遗憾的回忆。
也许,环保在完成了从少数个人行为向集体行动的转化之后,再次回归多数个人行为上来将是一个不错得选择。
最后的建议
伴随绿色营走过了接近6年的历史,我收获了很多,也成熟了许多。六年来,每一阶段的成长都难以忘却,并不时在今天的西安绿色营中看到自己某一阶段的影子。经历过当年的心酸和无助,我难以指责批评同以前的我一样在犯错误的营员们。回想着自己当年的需求,我努力按照这种需求去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最终却发现这一年多来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却是调解组织内部个人之间的矛盾,谈论最多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换位思考”这两个词。
绿色营在成立之初,公众对环保一词还比较陌生,知识分子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担忧也被主流媒体排除公众在外。在那种情况下,绿色营挑选一个环境焦点作为对象来教育自我和公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环保已经成为时尚的今天,继续宣传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绿色营,已经和祥林嫂一样再也难以唤起民众的共鸣,自身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麻木、迷茫。
环保意识走向大众化之后,人与人之间不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共同提升自身的环保理念和行为。西安绿色营如果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并且在新的互助中担任主导的角色,带领营
员和能够接触到的公众,从“浅绿”走进“深绿”,历史的辉煌也许会再次出现。
对于绿色营的未来,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强迫别人不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我们都希望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与自然定下的契约,这就够了。
天下事了犹未了
8月中旬,经过CEF 项目组近半年的努力,互助网络在西安独立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我却提不起参加的兴趣。在闭幕晚宴上,看着穿梭于人群中忙着互敬和话别的代表以及不停闪动的照相机,我觉得自己已经离绿色营很远很远,尽管场景依旧是那么熟悉。
第二天,我就开始潜心做学问,不再过问互助网络的所有事情。在人生一个阶段告终时,似乎应该用某种特定的动作把它凸现出来,但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默默地封存起这段历史。在绿色营中,我的志愿者生涯已经结束了,可是绿色营还没有结束。
正如成都市郊宝光寺大雄宝殿的楹联上写的:“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