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了作文

新建 作文大赛报名表作文2000字

五年级作文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首届“小桔灯杯”郑州市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

集体参赛登记表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92中学 主要联系人:王东辉 电话:68836641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作文1000字

初二作文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 初中生写秋天景色的句子作文素材 2017-09-08 ∙ 初中作文热点素材:日本投降72周年 2017-08-15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2017-07-17 ∙ 初中描写夏天的优美段落作文素材积累 2017-07-14 ∙ 中学生祝贺中考成功的贺词素材 2017-07-06 ∙ ∙ 初中生作文素材:金榜题名贺词佳句 2017-07-06 ∙ 初中作文素材:中考作文60个经典句型 2017-07-03 ∙ 初中生作文素材:立夏的相关资料简介 2017-06-29 ∙ 初中作文素材:描写夏天的古诗及翻译(六首) 2017-06-29 ∙ 有关合作共赢的初中生论据素材:“一带一路” 2017-06-21 ∙ ∙ 中学生作文素材精华本:《摔跤吧爸爸》原型人物故事 2017-06-13 ∙ 初中作文素材之《朗读者》特辑 2017-06-13 ∙ 初一议论文作文 :先生之风是榜样,非素材 2017-06-10 ∙ 九年级关于感恩父亲的作文素材:父爱无言 2017-06-07 ∙ 初二年级感恩父亲作文素材1000字:父亲最好的回报 2017-06-07 ∙ ∙ 2017中考素材大全: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2017-06-05 ∙ 保护环境的中考作文素材:低碳生活 2017-06-05 ∙ 以低碳生活为话题的中考素材 2017-06-05 ∙ 中考话题作文素材大全:感恩对手 2017-06-05 ∙ 2017中考作文素材积累:寻找对手 2017-06-05

∙ ∙ 中考作文素材:只因对手而精彩 2017-06-05 ∙ 以苦难为话题的中考作文素材 2017-06-05 ∙ 中考作文素材:诚信作文开头 2017-06-05 ∙ 积极乐观的中考作文素材 2017-06-05 ∙ 2017中学生议论文素材大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017-06-02 ∙ ∙ 关于诚信的初中论据素材大全:马拉松跑者 2017-06-02 ∙ 中学生论据素材大全: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的动力 2017-06-02 ∙ 初中作文素材大全:形容时间快的优美句子 2017-06-02 ∙ 初中关于教育的论据素材:“虎父”有“犬子” 2017-06-02 ∙ 有关原则的中学生论据素材:父母的爱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 初中生写秋天景色的句子作文素材 2017-09-08 ∙ 初中作文热点素材:日本投降72周年 2017-08-15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2017-07-17 ∙ 初中描写夏天的优美段落作文素材积累 2017-07-14 ∙ 中学生祝贺中考成功的贺词素材 2017-07-06 ∙ ∙ 初中生作文素材:金榜题名贺词佳句 2017-07-06 ∙ 初中作文素材:中考作文60个经典句型 2017-07-03 ∙ 初中生作文素材:立夏的相关资料简介 2017-06-29 ∙ 初中作文素材:描写夏天的古诗及翻译(六首) 2017-06-29 ∙ 有关合作共赢的初中生论据素材:“一带一路” 2017-06-21 ∙ ∙ 中学生作文素材精华本:《摔跤吧爸爸》原型人物故事 2017-06-13 ∙ 初中作文素材之《朗读者》特辑 2017-06-13 ∙ 初一议论文作文 :先生之风是榜样,非素材 2017-06-10 ∙ 九年级关于感恩父亲的作文素材:父爱无言 2017-06-07 ∙ 初二年级感恩父亲作文素材1000字:父亲最好的回报 2017-06-07 ∙ ∙ 2017中考素材大全: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2017-06-05 ∙ 保护环境的中考作文素材:低碳生活 2017-06-05 ∙ 以低碳生活为话题的中考素材 2017-06-05 ∙ 中考话题作文素材大全:感恩对手 2017-06-05 ∙ 2017中考作文素材积累:寻找对手 2017-06-05

∙ ∙ 中考作文素材:只因对手而精彩 2017-06-05 ∙ 以苦难为话题的中考作文素材 2017-06-05 ∙ 中考作文素材:诚信作文开头 2017-06-05 ∙ 积极乐观的中考作文素材 2017-06-05 ∙ 2017中学生议论文素材大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017-06-02 ∙ ∙ 关于诚信的初中论据素材大全:马拉松跑者 2017-06-02 ∙ 中学生论据素材大全: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的动力 2017-06-02 ∙ 初中作文素材大全:形容时间快的优美句子 2017-06-02 ∙ 初中关于教育的论据素材:“虎父”有“犬子” 2017-06-02 ∙ 有关原则的中学生论据素材:父母的爱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2作文3400字

高一作文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其消解

【摘要】作文教学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这种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形态,却在农村中学遭遇困境,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困难,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具体环境与特点,就作文教学提出建议,力图消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

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

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亦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笔下文章就会变得有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其消解

【摘要】作文教学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这种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形态,却在农村中学遭遇困境,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困难,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具体环境与特点,就作文教学提出建议,力图消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

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

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亦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笔下文章就会变得有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作文500字

初一作文

[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 时间飞逝,一转眼的功夫,当我从刚刚的小学生到了中学生时心里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是自己应该的义务所以我怀着无所谓的心情来到了新的中学生活,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每一天我都是按照从前小学生上学时的步骤去体验我的中学生,但当我没有觉得这个重要性时,我就放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真正的去体验,而是带着一个小孩的心情去学习。如今我已是初三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着中考跨入高中的生活里去了,初中三年级作文《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 ◆分享好文◆唉,现在想想在这2年的生活里我自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因为我还是初二时我就非常的厌恨这个学校,恨不得不来这里上学,但现在我即将要离开这所学校时,我的心中仿佛有一点点的不舍和难过,大概是这2年发生了许多事吧。毕竟这所学校是我努力奋斗了2年的地方,它包含着我所有的情感。如;同学之间的友谊,老师的尊敬&&现在我才觉得中学的生活,可惜已经太晚了我们是那个就要离开中学来到高中的生活,高中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不能像中学一样。

啊,中学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啊。初三:纪林

[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 时间飞逝,一转眼的功夫,当我从刚刚的小学生到了中学生时心里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是自己应该的义务所以我怀着无所谓的心情来到了新的中学生活,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每一天我都是按照从前小学生上学时的步骤去体验我的中学生,但当我没有觉得这个重要性时,我就放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真正的去体验,而是带着一个小孩的心情去学习。如今我已是初三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着中考跨入高中的生活里去了,初中三年级作文《中学的生活作文400字》。 ◆分享好文◆唉,现在想想在这2年的生活里我自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因为我还是初二时我就非常的厌恨这个学校,恨不得不来这里上学,但现在我即将要离开这所学校时,我的心中仿佛有一点点的不舍和难过,大概是这2年发生了许多事吧。毕竟这所学校是我努力奋斗了2年的地方,它包含着我所有的情感。如;同学之间的友谊,老师的尊敬&&现在我才觉得中学的生活,可惜已经太晚了我们是那个就要离开中学来到高中的生活,高中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不能像中学一样。

啊,中学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啊。初三:纪林

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作文初三

初中作文

[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

中学生作文阳光

阳光,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的确很普通,在世界的众多地方,都能看到它。

当我们在课堂中学到了有关阳光的知识,心中也不会慷慨阳光的魅力,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阳光这个经常能看到的东西,没有沉甸甸的用处,只是每天东升西落,在人间留下点滴温暖。除此之外,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了。

某天,又因为突如其来的烦躁难受,我只好走在小径上,四处张望,欣赏风景。所谓风景只不过是零星小草,再掺点残花,寥寥的树木,又有了一种凄凉之感,初中一年级作文《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

难道没有什么东西是温暖的嘛?我有点失落,转身刚想走,一片金色的长河流淌在我面前。 揉揉眼睛,再看的时候,那片金色的长河原来只不过是阳光投射到水泥地上。

抬头一,一轮灿烂的明日照耀着万物大地,显得高高在上而又英武不可。

我勾起嘴角,它也回我一个调皮的笑脸。原来,它还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我没有了对阳光以往的偏见,跨起脚,我走到树荫底下。

阳光的热情的确似火,一下子就把我热得出了细汗。

太阳紧跟着我的脚步,透过树上密密匝匝的叶子,我看到了阳光迷人的璀璨。

阳光是温暖的原身。只能说我们,时常见到而麻痹,因此看不透阳光往日的美。阳光也是弥足珍贵的,它的柔和,让所有人都夸赞纷纷

[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

中学生作文阳光

阳光,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的确很普通,在世界的众多地方,都能看到它。

当我们在课堂中学到了有关阳光的知识,心中也不会慷慨阳光的魅力,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阳光这个经常能看到的东西,没有沉甸甸的用处,只是每天东升西落,在人间留下点滴温暖。除此之外,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了。

某天,又因为突如其来的烦躁难受,我只好走在小径上,四处张望,欣赏风景。所谓风景只不过是零星小草,再掺点残花,寥寥的树木,又有了一种凄凉之感,初中一年级作文《中学生作文阳光_作文》。

难道没有什么东西是温暖的嘛?我有点失落,转身刚想走,一片金色的长河流淌在我面前。 揉揉眼睛,再看的时候,那片金色的长河原来只不过是阳光投射到水泥地上。

抬头一,一轮灿烂的明日照耀着万物大地,显得高高在上而又英武不可。

我勾起嘴角,它也回我一个调皮的笑脸。原来,它还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我没有了对阳光以往的偏见,跨起脚,我走到树荫底下。

阳光的热情的确似火,一下子就把我热得出了细汗。

太阳紧跟着我的脚步,透过树上密密匝匝的叶子,我看到了阳光迷人的璀璨。

阳光是温暖的原身。只能说我们,时常见到而麻痹,因此看不透阳光往日的美。阳光也是弥足珍贵的,它的柔和,让所有人都夸赞纷纷

近十年中学作文8100字

初一作文

近十年中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刘绍彬

(云南省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云南 临沧 677000)

本文对98年以来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七个方面的综述: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综述、话题作文研究综述、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综述、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综述、中学作文评改研究综述、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综述、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综述。

一、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学作文”的本质研究。什么是“作文”?“作文”和“写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张港认为“作文仅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他说,“作文是写作的一个小类,是写作的一个属,作文是学生练习和考试中的一种特殊的写作。作文是为了达到通常意义的写作的一种手段,写作是作文的最终目的,作文只是通往目的地的桥”。“如今的作文,一般是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规定的题材,甚至是规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场合,写出有规定字数的文章”,而写作则可以不计时间、地点,不计题材、篇幅,“一切由表达的需要而定。” 程红兵 老师在《本质论:拨开迷雾 返璞归真——对中学生作文本质的探寻》中提出了“中学生作文的一般特点”(转化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性”(生命性、学习性)。

(二)对“如何写好作文”的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第一,“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抒真情”;第二,“让作文衔接生活”;第三,学生作文时应该有读者意识;第四,要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让它在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生活基础上进行升华和提炼;第五,“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三)对“中学作文教学理念”的研究。第一,作文教学应提倡生活本源观; 第二,作文教学应提倡人文合一的价值观;第三,作文教学应提倡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观;第四,作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良好氛围;第五,作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作文教学的设计要富于人性化,“作文教学应守住精神家园”;第六,作文教学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寻中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二、话题作文研究综述

(一)何谓“话题作文”。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多数都只是从它的特点来研究其本质。曹阳认为:“话题型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

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先归纳试题所提供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一般来说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或不能另立文意。”王学东也将话题作文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开放性(观念的开放、题材的开放、文体的开放)、二是灵活性(话题的范围宽泛、取材定位灵活)、三是创造性。

(二)如何写好“话题作文”。第一,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刘国强提出了写话题作文的“三要三不要”,即“要紧扣话题,不要偏离话题”;“要善于引申,不要东拉西扯”;“要有文体意识,不要拘泥于文体模式”。吕学文认为,“‘两个不忘’(不忘揣摩提示语,不忘紧扣话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立意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保证”。第二,从审题上进行研究。王磊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一是“审情景材料,做到见微知著”;二是“审话题关键词,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三是“审‘三自’方针,讲求创新,扬长避短”。第三,从立意上进行指导。杨斌提供了三种方法: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别具慧眼,敏感善悟;深入开掘,小中见大。施云康提出了三条思路:研析话题;多向发散;比中评优。第四,从切入点上进行分析。丁卫东在《话题作文的切入技巧》一文为我们提示了四点: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实题虚作;旧题新作。在写话题作文时,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很重要,如何才能使其独特呢?其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入题的角度要小”;其二,“深思慎取,标新立异,构思的角度要新”;其三,“融入真情,关心社会,主题开掘要深”。第五,从文体选择上进行论述。朱学坤、徐武汉、魏星在其编著的《语文的魅力》一书中写道:“话题作文常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讲文体。考生应该有鲜明的文体意识。要用好自选文体的权利,一是自己掌握的文体要有选择的余地,二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及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第六,从拟题上进行指点。张定华、沈根元在《话题作文拟题方法例谈》中指出,话题作文拟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新颖别致、有文采。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反常式,悬念式,引用式,数学式,古诗、歌词、成语(俗语)翻新式等,朱学坤、徐武汉、魏星认为,要使标题“出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名著标题改装,对术语进行嫁接,引用名言佳句,运用比喻手法,运用夸张手法,运用呼告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设问手法,运用反问手法,运用对偶手法,运用比拟、双关、借代等手法,运用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运用数字手法,等等。

三、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写作不仅仅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它和许多方面相联系,其中“写作主体的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人认为,现实中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左冲右突,硬憋也只能编织出单调、干瘪、 应付 老师的应景文章。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模糊、错误认识,没有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写作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遵循和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的 李斌辉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在写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中, 康华 君对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定势进行了研究;池永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了作者修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常中山在《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一文中提出:“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

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明确树立‘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周仁良等对“主体性作文教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专题研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要深入研究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当代生活的时尚元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中学生写作主体意识培养等问题,让我们的教学主动去适应新时代的中学生群体,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惯用的作文训练模式,更不能停留在“现在的学生真是搞不懂”、“当代学生个个是新新人类,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代沟”等满腹的牢骚上,我们教师要面对现实,永葆青春朝气,永存好奇之心,积极探索新途径,主动寻求新方法。

四、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综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立意和表达同时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在第二条就要求“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而第三条则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一)关于作文个性化和作文创新的探讨。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作文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思维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和“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要让学生作文活起来,就要让学生进行“开放作文”,杜庆鸿认为开放作文体现在“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渠道开放”、“思维开放”、“体裁开放”、“阅读开放”、“时间开放”、“手段开放”、“修改开放”等方面。广东暨南大学 王茂林 老师指出:“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创新才有成果”。当然,在作文创新的同时,我们得注意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多角度思考却不合文意”、“大胆想象但不着边际”、“标新立异却不合事理”等。

(二)关于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研究。作文教学应注意“四个开放”——“开放课堂”、“开放过程”、“开放评议”、“开放园地”。何士新提出了高中作文课的五个“开放”——“写作时间的开放”、“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立意的开放”、“表达方式的开放”和“写作评价的开放”。王义忠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作文教学创新的途径:“打破条条框框,将作文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放作文超市”;“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孙金海对作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三点:“还学生以心灵的时空,教师自己的思维松绑是外促力”;“还学生以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内驱力”;“还学生以时空,放任学生的心泉流淌是原动力”。雷精华对“开放式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连连发问, “开放作文题目,就是不要作文题目了吗” ?“开放文体,就是不要文体了吗” ?“开放学生作文的时间、空间,就是不要课堂作文了吗” ?“作文评改的开放,就是让学生自评、互改,教师不用评改了吗” ?这些发问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三)“新概念”作文的诱惑与反思。“新概念作文大赛”试图改变“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的现状,破除语文教学中的“惟理性教学模式”。马正平说,“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直接导致2000

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的诞生。《大纲》中关于鼓励学生作文‘有创意的表达’的思想,直接来源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新表达’、‘新思维’的作文教学‘新概念’”。对于“新概念作文大赛”和“新概念作文”,也有很多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新概念也存在弊端。

五、中学作文评改研究综述

传统的作文评改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在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以教师的批改为绝对主体的,批改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这种工作只有老师才能完成。在这种作文批改观念里,学生只有写的资格,而没有改的资格。因此,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 成了 老师表扬、批评、讽刺、挖苦的对象,学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马正平 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了“面向21世纪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即“批改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批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批语的激励性原则”、“批语的启发性原则”、“批语的针对性原则”、“改正的落实性原则”。

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修改作文是不成问题的,而初中学生对这种新的作文批改方式的热情是有的,”说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就需要加强这种作文批改方式的教学与训练。“作文批改要逐步由‘费力不讨好’的教师包办代替的‘全批全改’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作文互批自改’,实现 叶圣陶 先生的宿愿:‘将作文修改权利还给学生!’”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 刘济远 老师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摸索;兰瑞平认为,“学生互评益处甚多”;戴方文对“自评互改”作文评改课型进行了探讨;香港中文大学的 何万贯 先生首创了“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耳目一新的作文批改法”;严寅贤在《作文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一文中论述了作文批语的八大作用; 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 “写批后感法”、 “评文竞赛法”。

六、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综述

实验或案例研究的成果很容易被别人接受,因为它形象生动,因为它直观易学,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实验或案例研究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中透视着精深的理论。

梁紫源对“成就感目标作文教学” 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验本身来看,一是调动学生个体的‘成就感’,并有限地辐射到一定的群体(如小组);二是以班级为单位设计‘成就感’实施步骤,使之长期有效且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三是整个年级形成‘人人想成就,个个想作文’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均写出五本以上的《习作集》,同时又使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其作品获得较高层次的奖励或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四是老师本身也应该有一种‘临危’意识,大胆主动

接受学生的挑战,形成自己的‘成就感’,借此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以拓展写作教学的思路并写出实验的论文和总结。”

胡长军对“感悟作文训练法”进行了实验探索。本实验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感悟的激活性、信息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能力的综合性、教育的丰富性和训练的自主性。通过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作文课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感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靖增峰等人进行了“线式作文教学法” 的实验研究。“其基本做法是在单元阅读教学或单篇阅读教学之前,让学生先写(说)作文,然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吸纳课文的精华,边阅读边修改,再写作。其过程为:写——读——写,即始于写,借于读,终于写。基本环节为:写说、评说、创写。”

周仁良等人对“高中主体性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该课题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着重探讨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课题力图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把研究‘学生’和‘学’作为起点,在确立目标、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优化情境、多元评价、扩展空间、激活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新路”。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课题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使每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学生的作文态度、情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实验改变了作文教学现状,找到了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袁彬对“作文合作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该实验,得出了一个“浅显的结论”:“合作学习对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是有效的,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增强小组之间的有序竞争。但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万能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教学情境的学习方式,它有益于中等学生的学习,而对学业优良与学业不良者几乎没有影响,如果缺乏有力的课堂监控策略,这部分学生有时会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出现负效应”。

在作文教学研究中,还有一类相对具体的微观研究,即对一堂作文课的过程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省时、省力(当然需要教师有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新的教学理念),也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这类研究在相关杂志上也经常见到,如《一次作文评价活动课的案例分析》(刘明珍)、《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方红珊)等。这些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却蕴含深刻哲理的经典案例,为中学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七、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综述

(一)关于“电脑写作”(或“网络写作”)的定名。 洪超 老师“比较倾向于用‘网络写作’这个概念”, 金振邦 教授在研究论文和相关论著中直接使用了“电脑写作”这一概念。而 黄厚江 老师不主张使用“网络写作”的概念,他说:“现在一个很时新的说法,叫网络作文。什么叫网络作文呢?老实说我不是很清楚”,“今天没有把‘网络作文’作为话题,暗含了我对‘网络作文’的一个基本态度”,他还说:“如果仅仅是写作工具的变化,我觉得还不能说是

‘网络作文’或‘网络写作’,否则你用电脑写作就是电脑作文,你用铅笔写作就是铅笔作文,你用钢笔写作,就是钢笔作文。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有什么意义呢?” 杨斌 老师也不主张将“网络写作”当作一个专门的概念提出来,“我也觉得这只是网络对学生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影响问题”。蔡明在第二届“沪苏浙皖新语文圆桌论坛”上也提出:“这一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实际上网络时代的作文和网络作文并不是一件事”。《语文教学通讯》于2004年第4期举行的专题讨论也将名称定为“关于网络和作文教学的对话”,由此也可看出主办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二)关于“电脑写作”(或“网络写作”)的本质研究。金振邦认为,“电脑写作是指运用电脑新的信息媒介,以键盘、电子笔、语音输入器(乃至触觉、视觉和心理感应方式)作为新的书写工具,以电脑屏幕为信息的新的显示界面,以电脑软盘或硬盘为信息的承载体,所进行的具有作者鲜明主体色彩的信息记录、交流和传递活动。” 洪超 老师认为,网络写作“是指借助于网络来从事书写”,“网络写作首先区别于文本写作、电脑写作、手机短信写作和基于互联网,尤其是校园网、局域网等网络背景下的写作,以及BBS 讨论版、QQ 聊天、评论写作”。“指的是那种随时写作、随即发表,随时就可能得到别人评论的写作”。邱安昌强调,“电脑写作其实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用电脑写作;其二是让电脑写作。”赵宪章也对“网络写作”进行了界定:“所谓‘网络写作’,确切地说,是指互联网上的‘即时写作’,也可称为‘在线写作’”。他同时对该界定进行了补充说明,他说,“我们这样定义网络写作,是为了和‘网上作品’区别开来,后者包括将经典作品或其它现成的作品贴到网上的发表方式,并不能显示网络写作的真正特征”。

(三)关于网络与作文教学的研究。当代信息技术给写作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学生把‘网络’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要学生的作文不受网络影响,事实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积极适应之外,其实已经别无选择。”王大亮提出,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加强写作教学:“利用信息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利用信息资源,诱发真情实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写作”。李丽丽对电子邮件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她在引用Belisle 提出的“电子邮件在辅助写作教学中的优点”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用来辅助课堂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收交作业、批改作业和返回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建立学生的全程作文档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建立学生之间的作文互助系统”,可以“建立作文网上园地”。

(四)关于网络语言与作文教学的研究。刘能镛、马长安编著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一书专列“网络语言与写作教学”一章,认为,网络语言对写作教学有促进作用,是“对个性化写作的认同”,是“对真实化写作的倡导”,是“对社会化写作的倡导”,是“对写作评价标准单一化的突破”。同时作者也指出,网络语言对写作教学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它“拒绝理性的引导”,它“忽视文化知识的积淀”。

关于“网络与作文教学”的研究还涉及其它许多方面的内容,如 金振邦 教授的相关研究——《E —mail :全新的电子化书信体》、《电脑写作的平台和输入方法》、《电脑写作的基本程序》、《简明化、符号化、节点化——电脑写作

的语言风格》、《电脑写作的信息检索》、《电脑写作的文体模板》、《电脑写作的审美追求》、《电脑写作的实用技巧》、《说说电脑写作软件的功过与是非》等。这些研究相当深入,但也存在着过于高深,不易普及的局限,因为它涉及到许多计算机学科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除了上述提到的七个方面以外,还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中学作文教材研究、边疆地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各地初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作文各要素的分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调查研究、中外中学作文教学比较研究等,因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数量还不太多,这些研究还不太集中、深入,再加之论文的篇幅限制,不便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题综述,今后将继续关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使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刘绍彬(1975—)男,云南云县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写作学和中学语文教改研究。联系电话:13988320177。

(本文为教育硕士论文的一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由原来的2万余字压缩成现在的7千余字)

近十年中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刘绍彬

(云南省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云南 临沧 677000)

本文对98年以来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七个方面的综述: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综述、话题作文研究综述、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综述、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综述、中学作文评改研究综述、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综述、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综述。

一、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学作文”的本质研究。什么是“作文”?“作文”和“写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张港认为“作文仅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他说,“作文是写作的一个小类,是写作的一个属,作文是学生练习和考试中的一种特殊的写作。作文是为了达到通常意义的写作的一种手段,写作是作文的最终目的,作文只是通往目的地的桥”。“如今的作文,一般是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规定的题材,甚至是规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场合,写出有规定字数的文章”,而写作则可以不计时间、地点,不计题材、篇幅,“一切由表达的需要而定。” 程红兵 老师在《本质论:拨开迷雾 返璞归真——对中学生作文本质的探寻》中提出了“中学生作文的一般特点”(转化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性”(生命性、学习性)。

(二)对“如何写好作文”的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第一,“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抒真情”;第二,“让作文衔接生活”;第三,学生作文时应该有读者意识;第四,要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让它在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生活基础上进行升华和提炼;第五,“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三)对“中学作文教学理念”的研究。第一,作文教学应提倡生活本源观; 第二,作文教学应提倡人文合一的价值观;第三,作文教学应提倡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观;第四,作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良好氛围;第五,作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作文教学的设计要富于人性化,“作文教学应守住精神家园”;第六,作文教学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寻中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二、话题作文研究综述

(一)何谓“话题作文”。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多数都只是从它的特点来研究其本质。曹阳认为:“话题型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

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先归纳试题所提供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一般来说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或不能另立文意。”王学东也将话题作文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开放性(观念的开放、题材的开放、文体的开放)、二是灵活性(话题的范围宽泛、取材定位灵活)、三是创造性。

(二)如何写好“话题作文”。第一,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刘国强提出了写话题作文的“三要三不要”,即“要紧扣话题,不要偏离话题”;“要善于引申,不要东拉西扯”;“要有文体意识,不要拘泥于文体模式”。吕学文认为,“‘两个不忘’(不忘揣摩提示语,不忘紧扣话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立意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保证”。第二,从审题上进行研究。王磊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一是“审情景材料,做到见微知著”;二是“审话题关键词,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三是“审‘三自’方针,讲求创新,扬长避短”。第三,从立意上进行指导。杨斌提供了三种方法: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别具慧眼,敏感善悟;深入开掘,小中见大。施云康提出了三条思路:研析话题;多向发散;比中评优。第四,从切入点上进行分析。丁卫东在《话题作文的切入技巧》一文为我们提示了四点: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实题虚作;旧题新作。在写话题作文时,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很重要,如何才能使其独特呢?其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入题的角度要小”;其二,“深思慎取,标新立异,构思的角度要新”;其三,“融入真情,关心社会,主题开掘要深”。第五,从文体选择上进行论述。朱学坤、徐武汉、魏星在其编著的《语文的魅力》一书中写道:“话题作文常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讲文体。考生应该有鲜明的文体意识。要用好自选文体的权利,一是自己掌握的文体要有选择的余地,二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及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第六,从拟题上进行指点。张定华、沈根元在《话题作文拟题方法例谈》中指出,话题作文拟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新颖别致、有文采。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反常式,悬念式,引用式,数学式,古诗、歌词、成语(俗语)翻新式等,朱学坤、徐武汉、魏星认为,要使标题“出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名著标题改装,对术语进行嫁接,引用名言佳句,运用比喻手法,运用夸张手法,运用呼告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设问手法,运用反问手法,运用对偶手法,运用比拟、双关、借代等手法,运用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运用数字手法,等等。

三、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写作不仅仅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它和许多方面相联系,其中“写作主体的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人认为,现实中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左冲右突,硬憋也只能编织出单调、干瘪、 应付 老师的应景文章。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模糊、错误认识,没有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写作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遵循和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的 李斌辉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在写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中, 康华 君对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定势进行了研究;池永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了作者修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常中山在《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一文中提出:“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

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明确树立‘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周仁良等对“主体性作文教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专题研究。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要深入研究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当代生活的时尚元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中学生写作主体意识培养等问题,让我们的教学主动去适应新时代的中学生群体,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惯用的作文训练模式,更不能停留在“现在的学生真是搞不懂”、“当代学生个个是新新人类,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代沟”等满腹的牢骚上,我们教师要面对现实,永葆青春朝气,永存好奇之心,积极探索新途径,主动寻求新方法。

四、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综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立意和表达同时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在第二条就要求“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而第三条则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一)关于作文个性化和作文创新的探讨。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作文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思维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和“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要让学生作文活起来,就要让学生进行“开放作文”,杜庆鸿认为开放作文体现在“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渠道开放”、“思维开放”、“体裁开放”、“阅读开放”、“时间开放”、“手段开放”、“修改开放”等方面。广东暨南大学 王茂林 老师指出:“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创新才有成果”。当然,在作文创新的同时,我们得注意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多角度思考却不合文意”、“大胆想象但不着边际”、“标新立异却不合事理”等。

(二)关于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研究。作文教学应注意“四个开放”——“开放课堂”、“开放过程”、“开放评议”、“开放园地”。何士新提出了高中作文课的五个“开放”——“写作时间的开放”、“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立意的开放”、“表达方式的开放”和“写作评价的开放”。王义忠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作文教学创新的途径:“打破条条框框,将作文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放作文超市”;“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孙金海对作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三点:“还学生以心灵的时空,教师自己的思维松绑是外促力”;“还学生以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内驱力”;“还学生以时空,放任学生的心泉流淌是原动力”。雷精华对“开放式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连连发问, “开放作文题目,就是不要作文题目了吗” ?“开放文体,就是不要文体了吗” ?“开放学生作文的时间、空间,就是不要课堂作文了吗” ?“作文评改的开放,就是让学生自评、互改,教师不用评改了吗” ?这些发问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三)“新概念”作文的诱惑与反思。“新概念作文大赛”试图改变“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的现状,破除语文教学中的“惟理性教学模式”。马正平说,“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直接导致2000

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的诞生。《大纲》中关于鼓励学生作文‘有创意的表达’的思想,直接来源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新表达’、‘新思维’的作文教学‘新概念’”。对于“新概念作文大赛”和“新概念作文”,也有很多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新概念也存在弊端。

五、中学作文评改研究综述

传统的作文评改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在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以教师的批改为绝对主体的,批改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这种工作只有老师才能完成。在这种作文批改观念里,学生只有写的资格,而没有改的资格。因此,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 成了 老师表扬、批评、讽刺、挖苦的对象,学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马正平 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了“面向21世纪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即“批改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批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批语的激励性原则”、“批语的启发性原则”、“批语的针对性原则”、“改正的落实性原则”。

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修改作文是不成问题的,而初中学生对这种新的作文批改方式的热情是有的,”说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就需要加强这种作文批改方式的教学与训练。“作文批改要逐步由‘费力不讨好’的教师包办代替的‘全批全改’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作文互批自改’,实现 叶圣陶 先生的宿愿:‘将作文修改权利还给学生!’”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 刘济远 老师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摸索;兰瑞平认为,“学生互评益处甚多”;戴方文对“自评互改”作文评改课型进行了探讨;香港中文大学的 何万贯 先生首创了“利用录音带批改作文”的“耳目一新的作文批改法”;严寅贤在《作文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一文中论述了作文批语的八大作用; 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 “写批后感法”、 “评文竞赛法”。

六、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综述

实验或案例研究的成果很容易被别人接受,因为它形象生动,因为它直观易学,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实验或案例研究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中透视着精深的理论。

梁紫源对“成就感目标作文教学” 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验本身来看,一是调动学生个体的‘成就感’,并有限地辐射到一定的群体(如小组);二是以班级为单位设计‘成就感’实施步骤,使之长期有效且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三是整个年级形成‘人人想成就,个个想作文’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均写出五本以上的《习作集》,同时又使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其作品获得较高层次的奖励或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四是老师本身也应该有一种‘临危’意识,大胆主动

接受学生的挑战,形成自己的‘成就感’,借此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以拓展写作教学的思路并写出实验的论文和总结。”

胡长军对“感悟作文训练法”进行了实验探索。本实验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感悟的激活性、信息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能力的综合性、教育的丰富性和训练的自主性。通过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作文课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感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靖增峰等人进行了“线式作文教学法” 的实验研究。“其基本做法是在单元阅读教学或单篇阅读教学之前,让学生先写(说)作文,然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吸纳课文的精华,边阅读边修改,再写作。其过程为:写——读——写,即始于写,借于读,终于写。基本环节为:写说、评说、创写。”

周仁良等人对“高中主体性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该课题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着重探讨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课题力图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把研究‘学生’和‘学’作为起点,在确立目标、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优化情境、多元评价、扩展空间、激活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新路”。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课题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使每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学生的作文态度、情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实验改变了作文教学现状,找到了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袁彬对“作文合作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该实验,得出了一个“浅显的结论”:“合作学习对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是有效的,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增强小组之间的有序竞争。但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万能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教学情境的学习方式,它有益于中等学生的学习,而对学业优良与学业不良者几乎没有影响,如果缺乏有力的课堂监控策略,这部分学生有时会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出现负效应”。

在作文教学研究中,还有一类相对具体的微观研究,即对一堂作文课的过程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省时、省力(当然需要教师有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新的教学理念),也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这类研究在相关杂志上也经常见到,如《一次作文评价活动课的案例分析》(刘明珍)、《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方红珊)等。这些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却蕴含深刻哲理的经典案例,为中学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七、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综述

(一)关于“电脑写作”(或“网络写作”)的定名。 洪超 老师“比较倾向于用‘网络写作’这个概念”, 金振邦 教授在研究论文和相关论著中直接使用了“电脑写作”这一概念。而 黄厚江 老师不主张使用“网络写作”的概念,他说:“现在一个很时新的说法,叫网络作文。什么叫网络作文呢?老实说我不是很清楚”,“今天没有把‘网络作文’作为话题,暗含了我对‘网络作文’的一个基本态度”,他还说:“如果仅仅是写作工具的变化,我觉得还不能说是

‘网络作文’或‘网络写作’,否则你用电脑写作就是电脑作文,你用铅笔写作就是铅笔作文,你用钢笔写作,就是钢笔作文。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有什么意义呢?” 杨斌 老师也不主张将“网络写作”当作一个专门的概念提出来,“我也觉得这只是网络对学生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影响问题”。蔡明在第二届“沪苏浙皖新语文圆桌论坛”上也提出:“这一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实际上网络时代的作文和网络作文并不是一件事”。《语文教学通讯》于2004年第4期举行的专题讨论也将名称定为“关于网络和作文教学的对话”,由此也可看出主办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二)关于“电脑写作”(或“网络写作”)的本质研究。金振邦认为,“电脑写作是指运用电脑新的信息媒介,以键盘、电子笔、语音输入器(乃至触觉、视觉和心理感应方式)作为新的书写工具,以电脑屏幕为信息的新的显示界面,以电脑软盘或硬盘为信息的承载体,所进行的具有作者鲜明主体色彩的信息记录、交流和传递活动。” 洪超 老师认为,网络写作“是指借助于网络来从事书写”,“网络写作首先区别于文本写作、电脑写作、手机短信写作和基于互联网,尤其是校园网、局域网等网络背景下的写作,以及BBS 讨论版、QQ 聊天、评论写作”。“指的是那种随时写作、随即发表,随时就可能得到别人评论的写作”。邱安昌强调,“电脑写作其实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用电脑写作;其二是让电脑写作。”赵宪章也对“网络写作”进行了界定:“所谓‘网络写作’,确切地说,是指互联网上的‘即时写作’,也可称为‘在线写作’”。他同时对该界定进行了补充说明,他说,“我们这样定义网络写作,是为了和‘网上作品’区别开来,后者包括将经典作品或其它现成的作品贴到网上的发表方式,并不能显示网络写作的真正特征”。

(三)关于网络与作文教学的研究。当代信息技术给写作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学生把‘网络’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要学生的作文不受网络影响,事实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积极适应之外,其实已经别无选择。”王大亮提出,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加强写作教学:“利用信息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利用信息资源,诱发真情实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写作”。李丽丽对电子邮件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她在引用Belisle 提出的“电子邮件在辅助写作教学中的优点”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用来辅助课堂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收交作业、批改作业和返回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建立学生的全程作文档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建立学生之间的作文互助系统”,可以“建立作文网上园地”。

(四)关于网络语言与作文教学的研究。刘能镛、马长安编著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一书专列“网络语言与写作教学”一章,认为,网络语言对写作教学有促进作用,是“对个性化写作的认同”,是“对真实化写作的倡导”,是“对社会化写作的倡导”,是“对写作评价标准单一化的突破”。同时作者也指出,网络语言对写作教学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它“拒绝理性的引导”,它“忽视文化知识的积淀”。

关于“网络与作文教学”的研究还涉及其它许多方面的内容,如 金振邦 教授的相关研究——《E —mail :全新的电子化书信体》、《电脑写作的平台和输入方法》、《电脑写作的基本程序》、《简明化、符号化、节点化——电脑写作

的语言风格》、《电脑写作的信息检索》、《电脑写作的文体模板》、《电脑写作的审美追求》、《电脑写作的实用技巧》、《说说电脑写作软件的功过与是非》等。这些研究相当深入,但也存在着过于高深,不易普及的局限,因为它涉及到许多计算机学科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除了上述提到的七个方面以外,还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中学作文教材研究、边疆地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各地初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作文各要素的分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调查研究、中外中学作文教学比较研究等,因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数量还不太多,这些研究还不太集中、深入,再加之论文的篇幅限制,不便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题综述,今后将继续关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使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刘绍彬(1975—)男,云南云县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写作学和中学语文教改研究。联系电话:13988320177。

(本文为教育硕士论文的一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由原来的2万余字压缩成现在的7千余字)

作文写作作文5100字

初二作文

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中学来说,写作和阅读是两大难题。写作,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写作的能力强与不强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成绩的优劣。而今,写作是当前语文学习的难点。本文从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寻解决的对策,主要是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中学生文学写作 问题 对策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对人们的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们的实际的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当前,中学生文学写作也未得到高度的重视。虽然关于中学生写作的研究, 关于中学生写作主体性、写作心理、写作素材、写作能力、写作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完善。

一、当前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的阅读与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写作都存在着写作内容泛化、写作情感虚化、写作形式僵化、写作层次不清、写作结构紊乱、写作语言刻板化等弊病。中学生在写作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导致其作文这么多弊病?

中学生在文学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结构模式化,阅读中学生的作文,整体观之不难发现,其结构模式单一,这种单一不仅仅是指一个同学,每次写作都是一个模式,还指大多的同学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式。这样子的模式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起到了一些效果,达到了一种方式的练习,但在在长期的写作中,这样的循环往复,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线,没有创新没有提高。作文,不同的主题,应该按照其具体的情况进行布局的,这一点中学生没做到,也没学到。

提到写作模式,不可不提的就是蒙太奇模式。这种模式围绕一个主题,将单一的片段相连。这种模式最初是用于影视的剪辑工作,几乎等于影视剪辑。后来被拓展到写作领域,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蒙太奇模式主要特点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结构和主题。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结构模式化的缘由之一。

(二) 内容僵硬化,内容的组织是很考中学生的基本功,内容上,只强调作文主题和意义,常常不注意作文的基本功,句子不通,段与段衔接差,错别字多,

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或者标点符号单一。用有的老师的话形容,就是一个逗号写到尾,才出现一个句号。这样子的作文,质量是怎么也高不到哪去的。

(三) 目的任务化,很多学生都没有明确写作的任务,写作是老师安排的,题材是老师提供的,写作方法是老师常讲的那些,就这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出作文,学生就像是在为老师而写。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对待写作。

(四) 素材局限化, 大都的学生是不懂得收集素材的,别人的作文写了什么,学生就会仿写什么,没有新颖。举个例子,中学生,大多写的都是议论文,议论文中常引用的题材就是司马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家喻户晓的古代文人。这些题材,没有哪里不好,但是运用不好,或是总是用这些题材就没有新颖了。法国巴尔扎克不是也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材”,想象一下,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乃至以后的人把女人比作花,连材都算不上了吧。应用写作题材也是这样的道理。

二、中学生文学写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中学生自身而言,写作的兴趣、写作的能力、写作的心理等等都与写作的状况相关联。

1、写作兴趣,中学生写作的的兴趣不浓厚,大多是为了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成绩。真正能自己去思考如何写作的学生少之又少。

2、写作能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中学生的文学写作,只是其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但仍旧存在很多局限,仍旧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当然这更多是客观的原因,每一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通常这个过程又与人的成长过程相一致。

3、写作心理,大多中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难心理。导致这种畏难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长期写不好引起的心理压力,比如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的失落等等,都是有可能的。这种畏难心理,就使之变得不自信,这不利于正常的写作。

(二)就学校的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动机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重分数性,忽略了写作的本质意义。新课程改革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之所以改革,是因为传统的教育重工具性。学校的老师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教导学生,轻视和忽略了写作的真正目的,在学生的心里,写作写好了就等于语文成绩提升了,并不觉得这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文化素养以及表达交流有什么关系。

2、教育方式,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但很多老师并没做好这一点。笔者曾作为一名准老师,听过一堂作文课,那作文课细细分析起来没有觉得哪里有问题,可感觉又缺了点什么。

课堂上,首先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作文话题“感动”,这是话题作文通常的开始,无可厚非;其次,老师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感动”的一些实例,内容涉及很广也很丰富,感动中国以及达人秀这些也都有提及,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老师在给学生拓展素材,增加眼界,也没什么问题。再次,老师就讲写作手法,拟人、比喻、对比等等的运用,这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写作手法,增加文章的内涵,也挺好的。最后,老师拿了一篇例文,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例文。这就是一堂作文课。

总结一些这位老师的作文课:思路很清晰、内容很丰富、主题很明确。这样的课堂,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看,是一堂很好的课。但是这堂课,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在学习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生被动的学习,是不能确保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的。

还有就是老师的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话题是“感动”,老师举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或许都没能唤起学生心底的那份情感,这不能怪学生太冷漠,与他们生活不相关,他们听起来就像是故事。老师要给学生讲“感动”,这本来就需要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老师应该重气氛的渲染,情感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教导写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思考,将更行之有效。

(三)就生活环境而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都是影响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其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生记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写作内容也是与家庭相关的,比如写作主题中的“亲情”,写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比较多。家庭环境就像是一个大的资料库,是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来源地。不同的家庭环境孕育出的是不同的作文风格。

2、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常常也是学生的选材之一,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的生活,也将是其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社会大环境,这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纵观历史长河,那个文人墨客的作品没有时代的烙印,那个文人墨客又能忽略时代的因素,又能突破时代的一些局限呢?一个时代影响着一代人,时代的发展程度、社会思想等都影响着当时人的成长和追求。当今时代流行网络,网络对学生写作也有很多影响,比如语言,很多学生作品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快,

大多学生都会采用许多其他的新题材。但是网络有利有弊,大量的写作与网络沾边,容易导致写作的文学性降低,陷入低俗化。所以需要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三、中学生文学写作的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中学生的文学写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而引起这些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写作,就能寻找到不同的问题答案。比如,家庭,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比如,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优秀的文化知识,禁止未成年人进行网吧这样的环境等等。再比如,学生自己,学生自己要学生阅读,多加阅读,积累知识,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学会思考生活。这些因素很重要,但影响中学生文学写作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校教育,老师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怎样的教育态度,这样的教育目的都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写作。

(一)明确写作的目的,增加写作的趣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在许多学生那里却早已无影无踪。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老师不翼而飞呢? 不是别人, 正是教师自身。当老师看到学生写作水平不行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他们勤写苦练,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苦练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厌恶。教师要尊重学生, 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经常表现在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上, 有时这些见解新颖, 应该给予肯定, 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 也应该给予引导, 切勿横加指责。要尊重学生的创意, 鼓励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作文 创新的宽松环境, 不要给学生设下太多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爱好写作, 愿意写作, 就不怕没有写好的可能。

(二)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

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表情达意、 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此外, 必须要选择综合素质高、 写作能力强的教师专门任教作文课。总之, 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 从理论到实践, 高度重视作文写作。

(三)老师要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作,营造写作氛围,展示个性

教师们必须要接受先进而系统的写作理论教育, 学习当代一些优秀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方法, 给自己充电。教师最好是下水作文或半下水作文, 学生写什么, 自己先写, 体验体验。众所周知, 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 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 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为此, 作文教学必须彻底破除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 大力提倡

自主作文, 以激发其解放自我, 展示个性, 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四)引导关心生活,深入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面对同样的作文题目, 有的学生能文思泉涌, 奔腾而出, 大量的材料从大脑记忆的细胞中招之即来, 挥笔成文, 有的却是搜索枯肠, 苦思冥想, 难已成文, 其差距的原因主要是脑中存储材料的多寡造成。写作, 永远不能把你所经历的一切都表达出来, 但是了解全部情况的所有方面, 这是很重要的。这样, 你就能够选择细节, 这些细节可以充实你所要强调的思想或印象。学生只有带着问题, 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 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 探究事物的实质, 明辨是非曲直, 才能写出好文章。要做到能观察、 会观察、 积极观察, 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捷径就是善于观察。

(五)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让作文富有生命力。

很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所以作文也就缺乏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状况, 要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敢于说真话。只有敢说真话, 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写出的话才有说服力。叙事, 就要是真事; 绘景, 就要是真景; 说理, 应是真理; 抒情, 应是真情。二是要敢于诉真情, 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使人感动, 引起共鸣, 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但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文贵有情, 情贵真挚, 有情不真, 索然寡味。总之, 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抒发真情实感, 不无病呻吟; 所写的内容真实, 不任意编造; 不堆砌辞藻, 不说假话、 空话、 套话, 而说真话、 实话、心里话。只有这样, 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目前中学生文学写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写作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育、学生自己共同努力。重视中学生写作,从这些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改善中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司新平. 当代中学生写作心理困乏因素分析[J].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21)

[2]班克春. 浅谈激发农村中学生写作欲望的五种方法[J].科学教育家,2008(05)

[3]牛新全. 于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

[4]王晓红. 关于中学生写作素材的思考[J]. 苏州大学,2009年

[5]普香岚. 应用图式理论对高中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11月

[6]陈秀容. 提高中学生语言素养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20079年8月

[7]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中学来说,写作和阅读是两大难题。写作,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写作的能力强与不强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成绩的优劣。而今,写作是当前语文学习的难点。本文从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寻解决的对策,主要是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中学生文学写作 问题 对策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对人们的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们的实际的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当前,中学生文学写作也未得到高度的重视。虽然关于中学生写作的研究, 关于中学生写作主体性、写作心理、写作素材、写作能力、写作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完善。

一、当前中学生文学写作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的阅读与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写作都存在着写作内容泛化、写作情感虚化、写作形式僵化、写作层次不清、写作结构紊乱、写作语言刻板化等弊病。中学生在写作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导致其作文这么多弊病?

中学生在文学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结构模式化,阅读中学生的作文,整体观之不难发现,其结构模式单一,这种单一不仅仅是指一个同学,每次写作都是一个模式,还指大多的同学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式。这样子的模式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起到了一些效果,达到了一种方式的练习,但在在长期的写作中,这样的循环往复,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线,没有创新没有提高。作文,不同的主题,应该按照其具体的情况进行布局的,这一点中学生没做到,也没学到。

提到写作模式,不可不提的就是蒙太奇模式。这种模式围绕一个主题,将单一的片段相连。这种模式最初是用于影视的剪辑工作,几乎等于影视剪辑。后来被拓展到写作领域,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蒙太奇模式主要特点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结构和主题。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结构模式化的缘由之一。

(二) 内容僵硬化,内容的组织是很考中学生的基本功,内容上,只强调作文主题和意义,常常不注意作文的基本功,句子不通,段与段衔接差,错别字多,

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或者标点符号单一。用有的老师的话形容,就是一个逗号写到尾,才出现一个句号。这样子的作文,质量是怎么也高不到哪去的。

(三) 目的任务化,很多学生都没有明确写作的任务,写作是老师安排的,题材是老师提供的,写作方法是老师常讲的那些,就这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出作文,学生就像是在为老师而写。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对待写作。

(四) 素材局限化, 大都的学生是不懂得收集素材的,别人的作文写了什么,学生就会仿写什么,没有新颖。举个例子,中学生,大多写的都是议论文,议论文中常引用的题材就是司马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家喻户晓的古代文人。这些题材,没有哪里不好,但是运用不好,或是总是用这些题材就没有新颖了。法国巴尔扎克不是也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材”,想象一下,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乃至以后的人把女人比作花,连材都算不上了吧。应用写作题材也是这样的道理。

二、中学生文学写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中学生自身而言,写作的兴趣、写作的能力、写作的心理等等都与写作的状况相关联。

1、写作兴趣,中学生写作的的兴趣不浓厚,大多是为了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成绩。真正能自己去思考如何写作的学生少之又少。

2、写作能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中学生的文学写作,只是其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但仍旧存在很多局限,仍旧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当然这更多是客观的原因,每一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通常这个过程又与人的成长过程相一致。

3、写作心理,大多中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难心理。导致这种畏难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长期写不好引起的心理压力,比如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的失落等等,都是有可能的。这种畏难心理,就使之变得不自信,这不利于正常的写作。

(二)就学校的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动机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重分数性,忽略了写作的本质意义。新课程改革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之所以改革,是因为传统的教育重工具性。学校的老师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教导学生,轻视和忽略了写作的真正目的,在学生的心里,写作写好了就等于语文成绩提升了,并不觉得这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文化素养以及表达交流有什么关系。

2、教育方式,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但很多老师并没做好这一点。笔者曾作为一名准老师,听过一堂作文课,那作文课细细分析起来没有觉得哪里有问题,可感觉又缺了点什么。

课堂上,首先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作文话题“感动”,这是话题作文通常的开始,无可厚非;其次,老师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感动”的一些实例,内容涉及很广也很丰富,感动中国以及达人秀这些也都有提及,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老师在给学生拓展素材,增加眼界,也没什么问题。再次,老师就讲写作手法,拟人、比喻、对比等等的运用,这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写作手法,增加文章的内涵,也挺好的。最后,老师拿了一篇例文,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例文。这就是一堂作文课。

总结一些这位老师的作文课:思路很清晰、内容很丰富、主题很明确。这样的课堂,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看,是一堂很好的课。但是这堂课,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在学习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生被动的学习,是不能确保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的。

还有就是老师的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话题是“感动”,老师举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或许都没能唤起学生心底的那份情感,这不能怪学生太冷漠,与他们生活不相关,他们听起来就像是故事。老师要给学生讲“感动”,这本来就需要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老师应该重气氛的渲染,情感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教导写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思考,将更行之有效。

(三)就生活环境而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都是影响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其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生记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写作内容也是与家庭相关的,比如写作主题中的“亲情”,写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比较多。家庭环境就像是一个大的资料库,是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来源地。不同的家庭环境孕育出的是不同的作文风格。

2、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常常也是学生的选材之一,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的生活,也将是其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社会大环境,这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纵观历史长河,那个文人墨客的作品没有时代的烙印,那个文人墨客又能忽略时代的因素,又能突破时代的一些局限呢?一个时代影响着一代人,时代的发展程度、社会思想等都影响着当时人的成长和追求。当今时代流行网络,网络对学生写作也有很多影响,比如语言,很多学生作品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快,

大多学生都会采用许多其他的新题材。但是网络有利有弊,大量的写作与网络沾边,容易导致写作的文学性降低,陷入低俗化。所以需要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三、中学生文学写作的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中学生的文学写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而引起这些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写作,就能寻找到不同的问题答案。比如,家庭,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比如,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优秀的文化知识,禁止未成年人进行网吧这样的环境等等。再比如,学生自己,学生自己要学生阅读,多加阅读,积累知识,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学会思考生活。这些因素很重要,但影响中学生文学写作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校教育,老师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怎样的教育态度,这样的教育目的都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写作。

(一)明确写作的目的,增加写作的趣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在许多学生那里却早已无影无踪。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老师不翼而飞呢? 不是别人, 正是教师自身。当老师看到学生写作水平不行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他们勤写苦练,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苦练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厌恶。教师要尊重学生, 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经常表现在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上, 有时这些见解新颖, 应该给予肯定, 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 也应该给予引导, 切勿横加指责。要尊重学生的创意, 鼓励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作文 创新的宽松环境, 不要给学生设下太多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爱好写作, 愿意写作, 就不怕没有写好的可能。

(二)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

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表情达意、 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此外, 必须要选择综合素质高、 写作能力强的教师专门任教作文课。总之, 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 从理论到实践, 高度重视作文写作。

(三)老师要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作,营造写作氛围,展示个性

教师们必须要接受先进而系统的写作理论教育, 学习当代一些优秀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方法, 给自己充电。教师最好是下水作文或半下水作文, 学生写什么, 自己先写, 体验体验。众所周知, 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 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 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为此, 作文教学必须彻底破除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 大力提倡

自主作文, 以激发其解放自我, 展示个性, 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四)引导关心生活,深入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面对同样的作文题目, 有的学生能文思泉涌, 奔腾而出, 大量的材料从大脑记忆的细胞中招之即来, 挥笔成文, 有的却是搜索枯肠, 苦思冥想, 难已成文, 其差距的原因主要是脑中存储材料的多寡造成。写作, 永远不能把你所经历的一切都表达出来, 但是了解全部情况的所有方面, 这是很重要的。这样, 你就能够选择细节, 这些细节可以充实你所要强调的思想或印象。学生只有带着问题, 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 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 探究事物的实质, 明辨是非曲直, 才能写出好文章。要做到能观察、 会观察、 积极观察, 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捷径就是善于观察。

(五)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让作文富有生命力。

很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所以作文也就缺乏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状况, 要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敢于说真话。只有敢说真话, 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写出的话才有说服力。叙事, 就要是真事; 绘景, 就要是真景; 说理, 应是真理; 抒情, 应是真情。二是要敢于诉真情, 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使人感动, 引起共鸣, 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但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文贵有情, 情贵真挚, 有情不真, 索然寡味。总之, 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抒发真情实感, 不无病呻吟; 所写的内容真实, 不任意编造; 不堆砌辞藻, 不说假话、 空话、 套话, 而说真话、 实话、心里话。只有这样, 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目前中学生文学写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写作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育、学生自己共同努力。重视中学生写作,从这些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改善中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司新平. 当代中学生写作心理困乏因素分析[J].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21)

[2]班克春. 浅谈激发农村中学生写作欲望的五种方法[J].科学教育家,2008(05)

[3]牛新全. 于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

[4]王晓红. 关于中学生写作素材的思考[J]. 苏州大学,2009年

[5]普香岚. 应用图式理论对高中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11月

[6]陈秀容. 提高中学生语言素养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20079年8月

[7]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学美术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语文论文作文1000字

五年级作文

教师" 下水" 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 下水" ,如何利用" 下水作文" 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 下水" 作文计划,选择好" 下水" 的场合、" 下水" 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 执竿进城" 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 下水作文" 劝赐教和领教" 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 眼前与将来" 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 下水作文" 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 下水" 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 下水" 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 。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 疑义相与析" ,也可以起一点" 为世" 而作的作用。再说,将" 下水" 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 班门弄斧" ,善于" 吹毛求疵" ,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教师" 下水" 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 下水" ,如何利用" 下水作文" 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 下水" 作文计划,选择好" 下水" 的场合、" 下水" 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 执竿进城" 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 下水作文" 劝赐教和领教" 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 眼前与将来" 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 下水作文" 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 下水" 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 下水" 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 。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 疑义相与析" ,也可以起一点" 为世" 而作的作用。再说,将" 下水" 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 班门弄斧" ,善于" 吹毛求疵" ,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作文200字

初一作文

[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今天,我提起脚,走进了人们称好的周口第四初级中学,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一进去,放眼四方。哇!操场上有健身器材、篮球架&&这时我看见了我六年级的同学,我便和她一起走进了校园内,小学六年级作文《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经过一阵傻挤,我终于看到我那可爱的名字。终于进到班了。呼!我拍拍胸脯,心想:还好没有挤死。 本来我是不想上周口第四初级中学的,可是现在,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所中学了。

[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今天,我提起脚,走进了人们称好的周口第四初级中学,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一进去,放眼四方。哇!操场上有健身器材、篮球架&&这时我看见了我六年级的同学,我便和她一起走进了校园内,小学六年级作文《我在周口第四初级中学上学作文》。 经过一阵傻挤,我终于看到我那可爱的名字。终于进到班了。呼!我拍拍胸脯,心想:还好没有挤死。 本来我是不想上周口第四初级中学的,可是现在,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所中学了。

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作文800字

初一作文

[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 中学生活,我来了

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的山花开呀,我才到山上来&&题记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逝去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我跨进了中学校门的门槛,开始了我五彩缤纷的初一生活!

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心里非常兴奋。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六年的劳动成果。在小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快点长大,多么渴望能尽快进入中学。而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一个小梦想。

当我走进初一10班时,我为来到这个班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这是凝聚了我六年的知识与汗水!看见一张张新面孔,我顿时回想起一年级的我。那时,我始终保持沉默,脸上没有其他同学一样可爱、乖巧的表情。我忍不住甜蜜地一笑,呵呵。他们的欢声笑语,诗我想起那陪伴我六年的小学同学;看到每位老师,又有种亲切的感觉,初中三年级作文《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 ◆分享好文◆这种感觉让我莫名的觉得,我会和老师们走得很近,很好!

第二天上课时,我已经感受到了浓重的火药味学习任务越来越紧张,学习压力自然也就更重了!语文、英语、数学永远都是那么重要。但是,初中与小学比较起来,那个重要性不知加大了多少??我肩上似乎被压了块沉重的大石头,怎么也推不翻!只不过,我还是安慰自己,别太紧张啦,要像邹老师说那样,让自己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没烦恼!

带着压抑的心情,我上了下午的外教课。老师的一举一动,全部让人感到快乐、高兴、喜悦、幽默,甚至人生的满足。下课后,我心中也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再也没有烦恼与悲哀。 没错,生活就是这样。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那我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过每一天呢?一想到这里,中学生活就变得越加轻松了!这无非是在生活的意义上,加了点儿学习的滋味!而这种滋味就是促使我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一部分!

啊!中学生活是多么的五彩缤纷呀!处处都张显着活力,处处都充满阳光!美味的中学生活,我来了!

初三:最完美的诠释

[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 中学生活,我来了

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的山花开呀,我才到山上来&&题记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逝去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我跨进了中学校门的门槛,开始了我五彩缤纷的初一生活!

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心里非常兴奋。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六年的劳动成果。在小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快点长大,多么渴望能尽快进入中学。而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一个小梦想。

当我走进初一10班时,我为来到这个班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这是凝聚了我六年的知识与汗水!看见一张张新面孔,我顿时回想起一年级的我。那时,我始终保持沉默,脸上没有其他同学一样可爱、乖巧的表情。我忍不住甜蜜地一笑,呵呵。他们的欢声笑语,诗我想起那陪伴我六年的小学同学;看到每位老师,又有种亲切的感觉,初中三年级作文《中学生活,我来了作文800字》。 ◆分享好文◆这种感觉让我莫名的觉得,我会和老师们走得很近,很好!

第二天上课时,我已经感受到了浓重的火药味学习任务越来越紧张,学习压力自然也就更重了!语文、英语、数学永远都是那么重要。但是,初中与小学比较起来,那个重要性不知加大了多少??我肩上似乎被压了块沉重的大石头,怎么也推不翻!只不过,我还是安慰自己,别太紧张啦,要像邹老师说那样,让自己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没烦恼!

带着压抑的心情,我上了下午的外教课。老师的一举一动,全部让人感到快乐、高兴、喜悦、幽默,甚至人生的满足。下课后,我心中也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再也没有烦恼与悲哀。 没错,生活就是这样。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那我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过每一天呢?一想到这里,中学生活就变得越加轻松了!这无非是在生活的意义上,加了点儿学习的滋味!而这种滋味就是促使我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一部分!

啊!中学生活是多么的五彩缤纷呀!处处都张显着活力,处处都充满阳光!美味的中学生活,我来了!

初三:最完美的诠释

2011年长沙市语文年度论文评比光荣榜_2作文六年级

小学作文

2011年长沙市语文年度论文评比光荣榜

姓名 学校

论文题目

获奖等第 胡蓉 国防科大附中 说明文说明方法小结

一等奖 李娟 湖南省地质中学 构建小本课程体系,开发语文校本资源 一等奖 刘婷 长沙市二十一中 解读《骑桶者》的虚构之美 一等奖 胡立亚 明德天心中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等奖 罗曙 长沙市周南中学 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等奖 李晓婷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幸”还是“不幸”——杨绛《老王》的另类解读

一等奖 周烨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指瑕 一等奖 万涛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人生唯有读书好

一等奖 梁吉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四个关注”——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之我见

一等奖 雍旭宇 长沙大学附中 重视文艺随笔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等奖 彭蓉 长沙市十五中 简论智慧教育的途径

一等奖 陈良玉 明德中学 一发动全身,配角用“猜”字 一等奖 刘东明 明德中学 再现生存困境的思索着 一等奖 徐朝阳 明德中学

让阳光照进语文

一等奖 罗秀红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文言文学习小组朗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等奖 黄佳贝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一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创设情境,促进课堂教学 一等奖 张文凡 长沙市十五中 小说中道具的妙用

一等奖 吴丽娟 怡雅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边缘化 一等奖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

“效”可以“问”出来

一等奖 李靓 省地质中学

“整合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等奖 吴年春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一等奖 王芳 明德华兴

还原一个本真的陶渊明 一等奖 申建春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语文课的教学语言之我见 一等奖 秦洁 长郡中学

教亦多术

一等奖 胡锦云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试卷讲评高效性探微

一等奖 程丽华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诗经·蒹葭》备课手记

一等奖 邓俊英 长沙市周南中学 激情·破难·拓思——古诗教学新谈 一等奖 邓瑞香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浅谈初三备考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 一等奖 李立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关于“阅读”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陈文娟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

一等奖 龙顺安 天心区雅礼建业分校 品味语言,让语文课更有味道 一等奖 黄 宁 天心区教师进修学校 浅谈如何构建创造型语文课堂

一等奖 杨 湘 明德中学 草色遥看近却无 ——浅谈“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等奖 何艳华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游戏,语文课堂生命的活水 一等奖 黄赛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初探 一等奖 任依尔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小变动,大变化 一等奖 任红苗 坪塘中学 浅谈如何提升语文课堂幸福感 一等奖 熊闻 坪塘中学 试论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一等奖 鲁坚 清水塘中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作业设计 一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立足农村学情,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一等奖 谭青

湘仪学校 巧用“知人论世” 优化文言文教学

一等奖

魏家珍 湘仪学校 细节描写让作文生花

一等奖 李庆波 铜官中学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走进文本 一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教法 一等奖 李婷鸿 星城实验中学 本色人物,本色还原

一等奖 李美云 星城实验中学 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说” 一等奖 梁阳

星城实验中学 从《背影》中感悟写作技巧

一等奖 周元红

望城区第二中学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专题训练之《让语言

灵动起来》课堂教学实录

一等奖 谭胜军 望城区第二中学 穿越时空,探幽访古 一等奖 刘汉辉 乔口中学 谈谈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一等奖 袁冬华

长沙市七中 取“材”有道——作文专题教学案例研

究报告

一等奖 杨月英

长沙市七中 让美景入佳作------《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案例

一等奖 李 军 长沙市七中 教师阅读拒绝浮躁 一等奖 吴 军 长沙市七中 中学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初探 一等奖 邓 微 长沙市七中 浅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一等奖 张 莉 北雅中学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走教师专业化之路

一等奖 李 琨

北雅中学 浅论《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的诵读技

一等奖 胡 露 北雅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幸福探究 一等奖 刘慧丹 北雅中学 语文教学拓展方式及实例 一等奖 杨耀东 沙坪中学 诗情画意学《蒹葭》

一等奖 龙 宇

长沙市三十二中 关于语文单元复习课的一点尝试——我

教《人教版九上议论文阅读小结》

一等奖 易 慧

长沙市三十二中 要敢于和教参说No ——《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一等奖 何勇波

沅丰坝中学 例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等奖 黄 敏

植基中学 教语文的艺术 艺术的教语文——浅谈

将语文教学图画化

一等奖 肖正根 长沙县第一中学 阅读,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 一等奖 李德辉 长沙县第一中学 高考议论文写作如何让叙例理精彩 一等奖 张茹 长沙县第一中学 散文阅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等奖 郭春华 长沙县第二中学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怎样理清文章思路 一等奖 刘正书 长沙县第七中学 略谈《论语》语句的多样解读 一等奖 胡意青 长沙县第七中学 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一等奖 杨平 长沙县第九中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等奖 李织爻 长沙县果园中学 加强积累,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一等奖 宋小辉 长沙县回龙中学 努力打造好阅读与写作的根基 一等奖 田小芳 长沙县松雅湖中学 欲流之远者必竣其源 一等奖 陈涌湘 长沙县第一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教学案例

一等奖 杨国军 长沙县教研室

仰望星空,让高效课堂改革之路伸向远

一等奖 田小芳 长沙县松雅湖中学 转轴拨弦三两声 一等奖 张婕 雨花区 《先动口,再动手》

一等奖 潘雪陵 雨花区

《浅谈流程式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应用》

一等奖 何龙英 雨花区 《文言文,就该这样教》 一等奖 常慧 雨花区 《让书香墨韵重返初中校园》 一等奖 胡友兰 雨花区 《赏心乐事语文苑》 一等奖 刘诗洋 雨花区 《描写,舞动的精灵》 一等奖 张艳红 雨花区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探究》

一等奖 黄燕 宁乡一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小故事来激活

大课堂

一等奖

彭春香 宁乡四中 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低碳课堂模式 一等奖 卢素元 宁乡四中 艺术导入让课堂更灵动

一等奖 刘飞 宁乡四中 让写作兴趣成为写作的源泉 一等奖 谢建成 宁乡十一中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可忽视

一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谈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欧阳恩惠

宁乡十三中 课堂妙问,活导,高效率

一等奖 黄知明 宁乡十三中 浅谈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一等奖 张觉新 宁乡十三中 借诗句扮靓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一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改其乐,欲罢不能

一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等奖 刘菊兰 宁乡十三中 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喻海军 宁乡十三中 创新教学思路,优化作文效率 一等奖 周立峰 宁乡十三中 探寻学生害怕作文的根源

一等奖 谢佳雄 宁乡十三中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 一等奖 赖先慧 宁乡十三中 《师说》教学设计 一等奖 胡建 宁乡四中 识对联,对对联

一等奖 喻宝春/黄建军 宁乡实验中学 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培养思维 一等奖 阳艳 宁乡实验中学 快速建立议论文分论点方法漫谈 一等奖 周海芝 宁乡玉潭中学 说说几堂特色课给我的启示 一等奖 姚续权 浏阳四中 冰雪逢日化 桃李向春荣——兼谈《荆轲刺秦王》教后感

一等奖 罗良 浏阳八中 让作文讲评“有效”起来

一等奖 张亚平 浏阳泮春 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一等奖 周丹 浏阳集里 情到深处自然成 一等奖 傅小蔚 长郡芙蓉 小议《桃花源》

一等奖 陈婧 长郡芙蓉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等奖 冯娟 长郡芙蓉中学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一等奖 李凯 长沙市十二中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等奖 李平 长沙市十二中 追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等奖 刘丽

长沙市十二中

《晋灵公不君》中关于“春秋笔法”的教学设计

一等奖 虢正良

姜宇婷 马王堆中学 中考作文立意“四忌”

一等奖 姜宇婷 马王堆中学 解放学生,解放自己——有感于我校学生作业现状的反思

一等奖 欧阳荐枫 湖南师大附中 “乐读”诗与“诗教”乐——“诗教”途径之初探

一等奖 黄瑶 湖南师大附中 让师生沐浴在书香里 一等奖 田芳 湖南师大附中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等奖 吴音莹 湖南师大附中 追寻“叙事”背后的故事——浅析语文课程领域叙事探究的效度问题 一等奖 秦洁 长郡中学

语文有效课堂的三个境界

一等奖 肖卫华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等奖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 试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一等奖 黄涓 长沙市第六中学 浅议小组竞赛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等奖 汪 琼 北雅中学 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等奖 胡蓉 国防科大附中 听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有所思 二等奖 罗贝

湖南省地质中学

集体备课,让语文以更美的姿态出现

二等奖

李钰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适用性调查报告 二等奖 赵辉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文言文课堂的一点思考

二等奖 李鲜艳 怡雅中学 作文指导课: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二等奖 朱英 怡雅中学

关注非预设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具灵动之美

二等奖 熊瑛子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接受美学与《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 二等奖 刘晶晶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语文老师应该大力提倡课外阅读 二等奖 张慧敏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等奖 俞朝阳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让语文课堂“乐”起来 二等奖 王笑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二等奖 彭晓岚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语文朗读教学的忧与思 二等奖 汤众球 长沙市周南中学 文兼三美,才冠千秋

二等奖 王秋红 长沙市周南中学 融教于乐——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二等奖 李迎嘉 长沙长征学校 如何进行记叙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二等奖 龚乐妮 明德华兴中学 花香蝶自来

二等奖 雷强 明德华兴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二等奖 谭希玮 明德华兴中学 论“三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二等奖 宋美英 明德华兴中学 “三生课堂”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二等奖 刘芳 国防科大附中 我写故我在

二等奖 何文娟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秋天》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等奖 王艳芳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紧扣考纲,点面结合,有效落实,注重实效

二等奖 邓瑞香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等奖 梁吉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浅析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关

键问题 二等奖 喻晓燕 长沙市十五中 随理潜入文,细节润无声 二等奖 孙芳 长沙市二十一中 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等奖 赵洁 浅析校园环境对语文素养的隐性影响 二等奖 何丹 明德中学 “三生”课改下的语文“教”与“学” 二等奖 曹素芳 明德中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等奖 沈静 明德中学 关于“结构混乱”型病句的几个问题 二等奖 刘康华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披沙拣金见匠心

二等奖 姚依林 天心一中书院校区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等奖 朱咏球 明德华兴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二等奖 吴赛 明德华兴中学 浅谈我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 困惑 二等奖 谢兰 明德华兴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二等奖 谭慕莉 国防科大附中 读《孟子》浅析“驳论艺术”

二等奖 李娇娥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等奖 张卉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艺术 二等奖 罗艳 明德中学 关于选修教材“推荐作品”阅读的反思

二等奖 杨 湘 明德中学 千树万树梨花开 ——浅谈生态化课堂

学生的个性展示

二等奖 陈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情线串珠法”教学设计

二等奖 郭翠日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堂“讲少、讲精、讲新”浅

二等奖 李智张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成语的误用探因

二等奖 肖思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尊重文本主体的读者想象 二等奖 肖重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关于语文自能学习的几点思考 二等奖 朱义波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构思篇之文章结构中的“三” 二等奖 易湘贵

含浦中学 点亮真爱的灯 抒写内心的情

二等奖

朱泽 含浦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等奖 彭佩良 坪塘中学 作文教学步骤的探讨 二等奖 周佳 坪塘中学 “导”出精彩课堂

二等奖 朱红芝 坪塘中学 论语文教师必须张扬教学个性 二等奖 邹新元 坪塘中学 浅谈面批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 二等奖 蔡向荣 清水塘中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作文教学 二等奖 邓明超 清水塘中学 指导古诗文背诵有妙招 二等奖 张娟 双枫中学 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

二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巧用议论抒情 让文章立意更深刻 二等奖 张湘兰 双枫中学 精彩的人物描写,让文章“活”起来 二等奖 谭文娟 五峰中学 浅谈如何确立八年级上作文教学专题 二等奖 曹艳 湘仪学校 走进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二等奖 陈江南 湘仪学校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二等奖 黄义清 湘仪学校 激活情感,引发兴趣 二等奖 杨爱文 湘仪学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二等奖 杨爱文 湘仪学校 锦上添花话题记

二等奖 尹玉兰 湘仪学校 浅谈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自学素质的培养 二等奖 廖小春 学士中学

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素能 二等奖 王延平 岳麓外国语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初探 二等奖 袁应龙 铜官中学 论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写作的影响 二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谈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赏识

二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等奖 张茂双 星城实验中学 让郎朗读书声充满校园

二等奖 胡新宇 星城实验中学 利用课文让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 二等奖 高明月 星城实验中学 《中国石拱桥》教学后记

二等奖 许建洪 星城实验中学 浅谈如何让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 二等奖 胡新宇 星城实验中学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二等奖 何凤球 星城实验中学 浅谈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二等奖 陈韵尹 星城实验中学 谈创新教育 二等奖 罗桂平 星城实验中学 跨过简单与华丽

二等奖 何凤球 星城实验中学 《第一次真好》教学创新设计 二等奖 周迪 星城实验中学 《答谢中书书》教后记 二等奖 毛旭林 星城实验中学 不可忽视的成语教学 二等奖 陈平 格塘中心校 让批评成为动力 二等奖 谭胜军 望城区第二中学 一题多面解读

二等奖 蔡 灿 长沙市七中 整体阅读问题设计九法

二等奖 杜竹林 长沙市七中 让学生能大胆且规范地表达——《心声》的教学案例

二等奖 刘美珍 长沙市七中 情感的熏陶 灵魂的洗礼——七年级语文《散步》的教学感悟

二等奖 曾永桃 长沙市七中 以小见大——作文教学案例

二等奖 黄灿军 长沙市七中 《世上最好的地方》案例—— 学习“一线串珠”写作技法 二等奖 覃尔涵 长沙市七中 《爱 莲 说》案 例

二等奖 余新卓 长沙市七中 解读文本,品味细节-----《台阶》教学案例

二等奖 钟湘萍 长沙市七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尾激趣艺术浅谈 二等奖 鲁双双 长沙市七中 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的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案例

二等奖 袁 微 长沙市七中 中美初中语文“写作研讨”比较

二等奖 朱素琴 北雅中学 品读经典文 获取幸福感——备课鲁迅《孔乙己》一文有感

二等奖 陈振华 北雅中学 浅议多媒体在幸福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二等奖 李春雨

北雅中学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与作用

二等奖

何 灿 北雅中学 “选点突破”寻“佳妙”,再现阅读智

慧美

二等奖 李华英 北雅中学 谁让真情和兴趣远离了他们 二等奖 邹巧林 北雅中学 浅谈馄饨理论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二等奖 蒋慧玲 北雅中学 作文批改新模式

二等奖 欧阳菁 北雅中学 论语文教学的叙事艺术

二等奖 石 宪 沙坪中学 初三语文课堂也可以“活”色生香 二等奖 黄春玲 沙坪中学 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朗读方法指导 二等奖 黄 伟 沙坪中学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二等奖 王 平 长沙市三十二中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二等奖 杨超平 沅丰坝中学 让作文妙笔生花——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增强文章美感

二等奖 王滢 长沙县第一中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二等奖 张茹 长沙县第一中学 广告,与你我相伴

二等奖 彭利明 长沙县第六中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等奖 宋维 长沙县第六中学 让生活教我们写作

二等奖 杨新平 长沙县第六中学 高中作文,让学生徜徉在自己的路上 二等奖 陈舜 长沙县第二中学 《大铁椎传》之侧面描写 二等奖 王晓容 长沙县第九中学 语文教学反思

二等奖 史磊 长沙县第九中学 写作需要观察,观察也须得法 二等奖 刘伟军 长沙县第七中学 大胆质疑 激活课堂

二等奖 杨放 长沙县第三中学 巧用流行歌曲,活化语文课堂 二等奖 杨晖 长沙县金井中学 要教会农村中小学生阅读 二等奖 王利辉 长沙县金井中学 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二等奖 王运辉 长沙县金井中学 让对比手法“活”起来 二等奖 陈静 长沙县果园中学 转化后进生案例

二等奖 冯爱纯 长沙县果园中学 浅议网络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二等奖 李银波 长沙县福临中学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二等奖 黄芳 长沙县福临中学 让学生爱上写作 二等奖 袁晓华 长沙县广福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二等奖 王晓芳

长沙县回龙中学

关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粗浅思考

二等奖 向英 长沙县开慧中学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二等奖 廖友根 长沙县梨江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二等奖 刘梅花 雨花区 《善于开发课堂中的课程资源》 二等奖 李主荣 雨花区 《回归阅读主体,关注阅读体验》 二等奖 王芳 雨花区 《课堂上的距离》

二等奖 刘翠柳 雨花区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激发》 二等奖 肖妹芳 雨花区 《妙用课后练习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二等奖 宋照兰 雨花区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等奖 阳慧 雨花区 《对于如何开展宏观阅读教学的思考》 二等奖 周为民 雨花区 《辨析与修改病句的复习策略》 二等奖 刘炜伟 雨花区 《斗法记》

二等奖 欧阳丽

娜 雨花区

《关于学习小组在初三教学活动中的利弊的几点思考》 二等奖 彭献 雨花区 《无可把握的悲哀》

二等奖 刘铮 雨花区 《求索与前行——浅谈初一语文入门学习》

二等奖 黄寓 雨花区 《由美国的农民政策到中国的学生学习》

二等奖 刘诗洋 雨花区 《高效课堂,还学生一份精彩》

二等奖 曾丹 宁乡一中 结合《玩偶之家》浅谈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二等奖 周俊

宁乡二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技巧

二等奖

张云芳 宁乡二中 风情万种的“情”月 二等奖 何湘红 宁乡二中 鸟儿翱翔在语文的天空 二等奖 谢冬苹 宁乡二中 拾级而上,叩响习作之门 二等奖 朱华辉 宁乡四中 如何让课堂热闹而又热烈 二等奖 李任飞 宁乡四中 养成思维习惯,构建高效课堂

二等奖 吴曼芳 宁乡四中 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注入新元素 二等奖 喻小玲 宁乡四中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二等奖 袁灿红 宁乡四中 基于多元能理论的传统教育日的语文教育

二等奖 卢素元 宁乡四中 高一班主任如何快速引导学生上路之管见

二等奖 许碧群 宁乡四中 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的舞台 二等奖 谢样 宁乡四中 寓教于乐——为语文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等奖 欧文灿 宁乡四中 循循善诱,焕发课堂的灵感 二等奖 刘孟雄 宁乡五中 请不要忘记默读

二等奖 万敏 宁乡五中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 二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议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源头活水” 二等奖 严志强 宁乡十一中 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问题法阅读 二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文言文教学也可勃发盎然生机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理清脉络,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开发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二等奖 刘琼珊 宁乡十三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章语言美的建构 二等奖 彭意中 宁乡十三中 如何写好新闻短评

二等奖 刘跃香 宁乡十三中 冷静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题热”

二等奖 喻小玲 宁乡十三中 永“心”教学,“乐”在其中 二等奖 余炳兰 宁乡十三中 激活教材,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堂 二等奖 王锋 宁乡十三中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二等奖 赖先慧\梅世清 宁乡十三中 巧妙设置问题,创设轻松课堂 二等奖 刘渊生/张湘民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的“真知棒”

二等奖 陈尚文 宁乡实验中学 谈学生百日练字工程 二等奖 刘勇 宁乡云帆学校 循序渐进,教好作文

二等奖 李申强 浏阳金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偏差类型、原因、对策

二等奖 张晗 浏阳荷花 对语文课堂中探究的探究

二等奖 王启明 浏阳淳口 课堂教学务必以学生为本——上参赛课有感

二等奖 谭亮芝 浏阳荷花 重作文教学实效

二等奖 卢国珍 浏阳新文 语文课堂也可以留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

二等奖 余静 长郡芙蓉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二等奖 刘丽平 长郡芙蓉中学 幽默,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秘技” 二等奖 陈双元 马王堆中学 语文老师怎样扮演好自己的双重角色 二等奖 夏颖 马王堆中学 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教育 二等奖 杨晓春 湖南师大附中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二等奖 胡剑芳 长沙市周南中学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三等奖 章颗粒 长沙市第六中学 如何让学生愿意学文言 三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谈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把常态课努力上成优质课

三等奖

陈盈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教师专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三等奖 苏静 明德华兴中学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 三等奖 何小珊 明德华兴中学 教育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等奖 缪潇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云南的歌会

三等奖 谢雅丽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点滴——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三等奖 易四明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要渠能得清如许,导入源头活水来 三等奖 姜丽娟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学会观察,备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等奖 张宇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革命经典齐赏读,红色课堂亦鲜活 三等奖 孙芳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等奖 黄黎明 明德中学 打造生活化的高中作文教学课堂

三等奖 杨颖荟 明德中学 我们大家一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打

造高效课堂 三等奖 颜颂娥 明德中学 众里寻他千百度,素材原在课本中 三等奖 吴硕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如何使作文的批阅更有效 三等奖 张瑞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世上最好的地方》教学设计 三等奖 周乐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用诗意的语言构筑美妙的图画 三等奖 曹娟 含浦中学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赏析微探 三等奖 曹娟 含浦中学 凤头吐清音 文首显华章 三等奖 朱泽 含浦中学 欲扬先抑 凸显人物形象 三等奖 吴晓 坪塘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三等奖 肖喜良 坪塘中学 怎样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三等奖 李明辉 清水塘中学 在讨论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三等奖 张娟 双枫中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三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浅谈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模式和学习方

三等奖 段国良 学士中学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

力 三等奖 蒋 涵 长沙市七中 中学德育之于传统链接 三等奖 任新宇 长沙市七中 初中记叙文复习教学案例 三等奖 范宁萍 长沙市七中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等奖 龚建华 长沙市七中 谈语文课朗读教学

三等奖 郝 芳 北雅中学 语文教学漫谈——在课堂闪耀人性的光

辉 三等奖 邹艳玲 北雅中学 让“幸福”走进课堂“鉴赏”环节 三等奖 李莉娟 北雅中学 《趣谈停顿》活动设计 三等奖 易咸英 北雅中学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等奖 熊庆龄 北雅中学 浅谈如何培养优生 三等奖 黄利娟 长沙县第六中学 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 三等奖 彭倩 长沙县第六中学 从寻找差异到无缝对接 三等奖 沈仕茹 长沙县第七中学 善待语文,丰富文化底蕴 三等奖 罗威 长沙县第三中学 对当前语文课堂的思考 三等奖 李鸿雁 长沙县第三中学 语文教师不应是精神牧师 三等奖 冯哲 长沙县金井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微 三等奖 罗沛明 长沙县金井中学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三等奖 龙巧平 长沙县石门中学 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修养 三等奖 龙勇仕 长沙县石门中学 呼吁语法知识重新回归初中语文课堂

三等奖 黄小平 长沙县广福中学

加强课外读写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

能力

三等奖 潘其清

长沙县回龙中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等奖

周建云 长沙县开慧中学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三等奖 黄桦 雨花区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三等奖 谢建成 宁乡十一中 再谈阿Q 形象与精神胜利

三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等奖 欧阳恩惠

宁乡十三中 巧妙提问好,课堂效率高

三等奖 张觉新 宁乡十三中 谈谈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三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放开你的手,让你在阅读的天空自由飞翔

三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三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三等奖 刘菊兰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之背诵——光彩依旧

三等奖 谢佳雄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中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等奖 余炳兰 宁乡十三中 立足教学,渗透美育

三等奖

赖先慧\梅世清 宁乡十三中 试论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三等奖 陈尚文 宁乡实验中学 我的高效课堂模式

三等奖 肖牡 浏阳田中 除旧布新,返本归根——回归语文教学积累之本

三等奖 林文 浏阳葛家 精心学案导学,追求高效课堂 三等奖 虞泽娟 浏阳葛家 培养创新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三等奖 蓝思娥 浏阳镇头 该放手时就放手

三等奖 罗菊

浏阳溪江

巧纠学生错误,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三等奖

说明:

1. 若有差错,请电话联系。(刘老师 13667367776 )

2. 区县的获奖证书已交给区县教研员,市属学校的获奖证书可以到市教科院401领取。

3. 省里的论文评比已经改为一年两次评比,分别是4月和11月,本次送省的论文参加的是4月份的评比。已经具备资格(获

得市一、二等奖),同时希望送省参赛的老师,请将论文按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等)整理好,发至csjkyyw@163.com,截止时间为3月5日。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2年2月8日

2011年长沙市语文年度论文评比光荣榜

姓名 学校

论文题目

获奖等第 胡蓉 国防科大附中 说明文说明方法小结

一等奖 李娟 湖南省地质中学 构建小本课程体系,开发语文校本资源 一等奖 刘婷 长沙市二十一中 解读《骑桶者》的虚构之美 一等奖 胡立亚 明德天心中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等奖 罗曙 长沙市周南中学 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等奖 李晓婷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幸”还是“不幸”——杨绛《老王》的另类解读

一等奖 周烨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指瑕 一等奖 万涛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人生唯有读书好

一等奖 梁吉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四个关注”——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之我见

一等奖 雍旭宇 长沙大学附中 重视文艺随笔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等奖 彭蓉 长沙市十五中 简论智慧教育的途径

一等奖 陈良玉 明德中学 一发动全身,配角用“猜”字 一等奖 刘东明 明德中学 再现生存困境的思索着 一等奖 徐朝阳 明德中学

让阳光照进语文

一等奖 罗秀红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文言文学习小组朗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等奖 黄佳贝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一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创设情境,促进课堂教学 一等奖 张文凡 长沙市十五中 小说中道具的妙用

一等奖 吴丽娟 怡雅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边缘化 一等奖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

“效”可以“问”出来

一等奖 李靓 省地质中学

“整合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等奖 吴年春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一等奖 王芳 明德华兴

还原一个本真的陶渊明 一等奖 申建春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语文课的教学语言之我见 一等奖 秦洁 长郡中学

教亦多术

一等奖 胡锦云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试卷讲评高效性探微

一等奖 程丽华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诗经·蒹葭》备课手记

一等奖 邓俊英 长沙市周南中学 激情·破难·拓思——古诗教学新谈 一等奖 邓瑞香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浅谈初三备考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 一等奖 李立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关于“阅读”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陈文娟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

一等奖 龙顺安 天心区雅礼建业分校 品味语言,让语文课更有味道 一等奖 黄 宁 天心区教师进修学校 浅谈如何构建创造型语文课堂

一等奖 杨 湘 明德中学 草色遥看近却无 ——浅谈“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等奖 何艳华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游戏,语文课堂生命的活水 一等奖 黄赛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初探 一等奖 任依尔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小变动,大变化 一等奖 任红苗 坪塘中学 浅谈如何提升语文课堂幸福感 一等奖 熊闻 坪塘中学 试论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一等奖 鲁坚 清水塘中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作业设计 一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立足农村学情,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一等奖 谭青

湘仪学校 巧用“知人论世” 优化文言文教学

一等奖

魏家珍 湘仪学校 细节描写让作文生花

一等奖 李庆波 铜官中学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走进文本 一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教法 一等奖 李婷鸿 星城实验中学 本色人物,本色还原

一等奖 李美云 星城实验中学 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说” 一等奖 梁阳

星城实验中学 从《背影》中感悟写作技巧

一等奖 周元红

望城区第二中学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专题训练之《让语言

灵动起来》课堂教学实录

一等奖 谭胜军 望城区第二中学 穿越时空,探幽访古 一等奖 刘汉辉 乔口中学 谈谈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一等奖 袁冬华

长沙市七中 取“材”有道——作文专题教学案例研

究报告

一等奖 杨月英

长沙市七中 让美景入佳作------《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案例

一等奖 李 军 长沙市七中 教师阅读拒绝浮躁 一等奖 吴 军 长沙市七中 中学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初探 一等奖 邓 微 长沙市七中 浅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一等奖 张 莉 北雅中学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走教师专业化之路

一等奖 李 琨

北雅中学 浅论《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的诵读技

一等奖 胡 露 北雅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幸福探究 一等奖 刘慧丹 北雅中学 语文教学拓展方式及实例 一等奖 杨耀东 沙坪中学 诗情画意学《蒹葭》

一等奖 龙 宇

长沙市三十二中 关于语文单元复习课的一点尝试——我

教《人教版九上议论文阅读小结》

一等奖 易 慧

长沙市三十二中 要敢于和教参说No ——《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一等奖 何勇波

沅丰坝中学 例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等奖 黄 敏

植基中学 教语文的艺术 艺术的教语文——浅谈

将语文教学图画化

一等奖 肖正根 长沙县第一中学 阅读,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 一等奖 李德辉 长沙县第一中学 高考议论文写作如何让叙例理精彩 一等奖 张茹 长沙县第一中学 散文阅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等奖 郭春华 长沙县第二中学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怎样理清文章思路 一等奖 刘正书 长沙县第七中学 略谈《论语》语句的多样解读 一等奖 胡意青 长沙县第七中学 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一等奖 杨平 长沙县第九中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等奖 李织爻 长沙县果园中学 加强积累,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一等奖 宋小辉 长沙县回龙中学 努力打造好阅读与写作的根基 一等奖 田小芳 长沙县松雅湖中学 欲流之远者必竣其源 一等奖 陈涌湘 长沙县第一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教学案例

一等奖 杨国军 长沙县教研室

仰望星空,让高效课堂改革之路伸向远

一等奖 田小芳 长沙县松雅湖中学 转轴拨弦三两声 一等奖 张婕 雨花区 《先动口,再动手》

一等奖 潘雪陵 雨花区

《浅谈流程式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应用》

一等奖 何龙英 雨花区 《文言文,就该这样教》 一等奖 常慧 雨花区 《让书香墨韵重返初中校园》 一等奖 胡友兰 雨花区 《赏心乐事语文苑》 一等奖 刘诗洋 雨花区 《描写,舞动的精灵》 一等奖 张艳红 雨花区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探究》

一等奖 黄燕 宁乡一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小故事来激活

大课堂

一等奖

彭春香 宁乡四中 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低碳课堂模式 一等奖 卢素元 宁乡四中 艺术导入让课堂更灵动

一等奖 刘飞 宁乡四中 让写作兴趣成为写作的源泉 一等奖 谢建成 宁乡十一中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可忽视

一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谈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欧阳恩惠

宁乡十三中 课堂妙问,活导,高效率

一等奖 黄知明 宁乡十三中 浅谈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一等奖 张觉新 宁乡十三中 借诗句扮靓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一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改其乐,欲罢不能

一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等奖 刘菊兰 宁乡十三中 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喻海军 宁乡十三中 创新教学思路,优化作文效率 一等奖 周立峰 宁乡十三中 探寻学生害怕作文的根源

一等奖 谢佳雄 宁乡十三中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 一等奖 赖先慧 宁乡十三中 《师说》教学设计 一等奖 胡建 宁乡四中 识对联,对对联

一等奖 喻宝春/黄建军 宁乡实验中学 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培养思维 一等奖 阳艳 宁乡实验中学 快速建立议论文分论点方法漫谈 一等奖 周海芝 宁乡玉潭中学 说说几堂特色课给我的启示 一等奖 姚续权 浏阳四中 冰雪逢日化 桃李向春荣——兼谈《荆轲刺秦王》教后感

一等奖 罗良 浏阳八中 让作文讲评“有效”起来

一等奖 张亚平 浏阳泮春 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一等奖 周丹 浏阳集里 情到深处自然成 一等奖 傅小蔚 长郡芙蓉 小议《桃花源》

一等奖 陈婧 长郡芙蓉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等奖 冯娟 长郡芙蓉中学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一等奖 李凯 长沙市十二中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等奖 李平 长沙市十二中 追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等奖 刘丽

长沙市十二中

《晋灵公不君》中关于“春秋笔法”的教学设计

一等奖 虢正良

姜宇婷 马王堆中学 中考作文立意“四忌”

一等奖 姜宇婷 马王堆中学 解放学生,解放自己——有感于我校学生作业现状的反思

一等奖 欧阳荐枫 湖南师大附中 “乐读”诗与“诗教”乐——“诗教”途径之初探

一等奖 黄瑶 湖南师大附中 让师生沐浴在书香里 一等奖 田芳 湖南师大附中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等奖 吴音莹 湖南师大附中 追寻“叙事”背后的故事——浅析语文课程领域叙事探究的效度问题 一等奖 秦洁 长郡中学

语文有效课堂的三个境界

一等奖 肖卫华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等奖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 试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一等奖 黄涓 长沙市第六中学 浅议小组竞赛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等奖 汪 琼 北雅中学 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等奖 胡蓉 国防科大附中 听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有所思 二等奖 罗贝

湖南省地质中学

集体备课,让语文以更美的姿态出现

二等奖

李钰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适用性调查报告 二等奖 赵辉 长沙市第六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文言文课堂的一点思考

二等奖 李鲜艳 怡雅中学 作文指导课: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二等奖 朱英 怡雅中学

关注非预设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具灵动之美

二等奖 熊瑛子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接受美学与《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 二等奖 刘晶晶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语文老师应该大力提倡课外阅读 二等奖 张慧敏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等奖 俞朝阳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让语文课堂“乐”起来 二等奖 王笑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二等奖 彭晓岚 长沙市周南中学 语文朗读教学的忧与思 二等奖 汤众球 长沙市周南中学 文兼三美,才冠千秋

二等奖 王秋红 长沙市周南中学 融教于乐——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二等奖 李迎嘉 长沙长征学校 如何进行记叙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二等奖 龚乐妮 明德华兴中学 花香蝶自来

二等奖 雷强 明德华兴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二等奖 谭希玮 明德华兴中学 论“三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二等奖 宋美英 明德华兴中学 “三生课堂”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二等奖 刘芳 国防科大附中 我写故我在

二等奖 何文娟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秋天》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等奖 王艳芳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紧扣考纲,点面结合,有效落实,注重实效

二等奖 邓瑞香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等奖 梁吉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浅析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关

键问题 二等奖 喻晓燕 长沙市十五中 随理潜入文,细节润无声 二等奖 孙芳 长沙市二十一中 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等奖 赵洁 浅析校园环境对语文素养的隐性影响 二等奖 何丹 明德中学 “三生”课改下的语文“教”与“学” 二等奖 曹素芳 明德中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等奖 沈静 明德中学 关于“结构混乱”型病句的几个问题 二等奖 刘康华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披沙拣金见匠心

二等奖 姚依林 天心一中书院校区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等奖 朱咏球 明德华兴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二等奖 吴赛 明德华兴中学 浅谈我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 困惑 二等奖 谢兰 明德华兴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二等奖 谭慕莉 国防科大附中 读《孟子》浅析“驳论艺术”

二等奖 李娇娥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等奖 张卉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艺术 二等奖 罗艳 明德中学 关于选修教材“推荐作品”阅读的反思

二等奖 杨 湘 明德中学 千树万树梨花开 ——浅谈生态化课堂

学生的个性展示

二等奖 陈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情线串珠法”教学设计

二等奖 郭翠日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堂“讲少、讲精、讲新”浅

二等奖 李智张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成语的误用探因

二等奖 肖思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尊重文本主体的读者想象 二等奖 肖重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关于语文自能学习的几点思考 二等奖 朱义波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构思篇之文章结构中的“三” 二等奖 易湘贵

含浦中学 点亮真爱的灯 抒写内心的情

二等奖

朱泽 含浦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等奖 彭佩良 坪塘中学 作文教学步骤的探讨 二等奖 周佳 坪塘中学 “导”出精彩课堂

二等奖 朱红芝 坪塘中学 论语文教师必须张扬教学个性 二等奖 邹新元 坪塘中学 浅谈面批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 二等奖 蔡向荣 清水塘中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作文教学 二等奖 邓明超 清水塘中学 指导古诗文背诵有妙招 二等奖 张娟 双枫中学 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

二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巧用议论抒情 让文章立意更深刻 二等奖 张湘兰 双枫中学 精彩的人物描写,让文章“活”起来 二等奖 谭文娟 五峰中学 浅谈如何确立八年级上作文教学专题 二等奖 曹艳 湘仪学校 走进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二等奖 陈江南 湘仪学校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二等奖 黄义清 湘仪学校 激活情感,引发兴趣 二等奖 杨爱文 湘仪学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二等奖 杨爱文 湘仪学校 锦上添花话题记

二等奖 尹玉兰 湘仪学校 浅谈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自学素质的培养 二等奖 廖小春 学士中学

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素能 二等奖 王延平 岳麓外国语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初探 二等奖 袁应龙 铜官中学 论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写作的影响 二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谈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赏识

二等奖 张剑锋 乔口中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等奖 张茂双 星城实验中学 让郎朗读书声充满校园

二等奖 胡新宇 星城实验中学 利用课文让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 二等奖 高明月 星城实验中学 《中国石拱桥》教学后记

二等奖 许建洪 星城实验中学 浅谈如何让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 二等奖 胡新宇 星城实验中学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二等奖 何凤球 星城实验中学 浅谈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二等奖 陈韵尹 星城实验中学 谈创新教育 二等奖 罗桂平 星城实验中学 跨过简单与华丽

二等奖 何凤球 星城实验中学 《第一次真好》教学创新设计 二等奖 周迪 星城实验中学 《答谢中书书》教后记 二等奖 毛旭林 星城实验中学 不可忽视的成语教学 二等奖 陈平 格塘中心校 让批评成为动力 二等奖 谭胜军 望城区第二中学 一题多面解读

二等奖 蔡 灿 长沙市七中 整体阅读问题设计九法

二等奖 杜竹林 长沙市七中 让学生能大胆且规范地表达——《心声》的教学案例

二等奖 刘美珍 长沙市七中 情感的熏陶 灵魂的洗礼——七年级语文《散步》的教学感悟

二等奖 曾永桃 长沙市七中 以小见大——作文教学案例

二等奖 黄灿军 长沙市七中 《世上最好的地方》案例—— 学习“一线串珠”写作技法 二等奖 覃尔涵 长沙市七中 《爱 莲 说》案 例

二等奖 余新卓 长沙市七中 解读文本,品味细节-----《台阶》教学案例

二等奖 钟湘萍 长沙市七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尾激趣艺术浅谈 二等奖 鲁双双 长沙市七中 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的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案例

二等奖 袁 微 长沙市七中 中美初中语文“写作研讨”比较

二等奖 朱素琴 北雅中学 品读经典文 获取幸福感——备课鲁迅《孔乙己》一文有感

二等奖 陈振华 北雅中学 浅议多媒体在幸福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二等奖 李春雨

北雅中学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与作用

二等奖

何 灿 北雅中学 “选点突破”寻“佳妙”,再现阅读智

慧美

二等奖 李华英 北雅中学 谁让真情和兴趣远离了他们 二等奖 邹巧林 北雅中学 浅谈馄饨理论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二等奖 蒋慧玲 北雅中学 作文批改新模式

二等奖 欧阳菁 北雅中学 论语文教学的叙事艺术

二等奖 石 宪 沙坪中学 初三语文课堂也可以“活”色生香 二等奖 黄春玲 沙坪中学 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朗读方法指导 二等奖 黄 伟 沙坪中学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二等奖 王 平 长沙市三十二中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二等奖 杨超平 沅丰坝中学 让作文妙笔生花——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增强文章美感

二等奖 王滢 长沙县第一中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二等奖 张茹 长沙县第一中学 广告,与你我相伴

二等奖 彭利明 长沙县第六中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等奖 宋维 长沙县第六中学 让生活教我们写作

二等奖 杨新平 长沙县第六中学 高中作文,让学生徜徉在自己的路上 二等奖 陈舜 长沙县第二中学 《大铁椎传》之侧面描写 二等奖 王晓容 长沙县第九中学 语文教学反思

二等奖 史磊 长沙县第九中学 写作需要观察,观察也须得法 二等奖 刘伟军 长沙县第七中学 大胆质疑 激活课堂

二等奖 杨放 长沙县第三中学 巧用流行歌曲,活化语文课堂 二等奖 杨晖 长沙县金井中学 要教会农村中小学生阅读 二等奖 王利辉 长沙县金井中学 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二等奖 王运辉 长沙县金井中学 让对比手法“活”起来 二等奖 陈静 长沙县果园中学 转化后进生案例

二等奖 冯爱纯 长沙县果园中学 浅议网络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二等奖 李银波 长沙县福临中学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二等奖 黄芳 长沙县福临中学 让学生爱上写作 二等奖 袁晓华 长沙县广福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二等奖 王晓芳

长沙县回龙中学

关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粗浅思考

二等奖 向英 长沙县开慧中学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二等奖 廖友根 长沙县梨江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二等奖 刘梅花 雨花区 《善于开发课堂中的课程资源》 二等奖 李主荣 雨花区 《回归阅读主体,关注阅读体验》 二等奖 王芳 雨花区 《课堂上的距离》

二等奖 刘翠柳 雨花区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激发》 二等奖 肖妹芳 雨花区 《妙用课后练习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二等奖 宋照兰 雨花区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等奖 阳慧 雨花区 《对于如何开展宏观阅读教学的思考》 二等奖 周为民 雨花区 《辨析与修改病句的复习策略》 二等奖 刘炜伟 雨花区 《斗法记》

二等奖 欧阳丽

娜 雨花区

《关于学习小组在初三教学活动中的利弊的几点思考》 二等奖 彭献 雨花区 《无可把握的悲哀》

二等奖 刘铮 雨花区 《求索与前行——浅谈初一语文入门学习》

二等奖 黄寓 雨花区 《由美国的农民政策到中国的学生学习》

二等奖 刘诗洋 雨花区 《高效课堂,还学生一份精彩》

二等奖 曾丹 宁乡一中 结合《玩偶之家》浅谈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二等奖 周俊

宁乡二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技巧

二等奖

张云芳 宁乡二中 风情万种的“情”月 二等奖 何湘红 宁乡二中 鸟儿翱翔在语文的天空 二等奖 谢冬苹 宁乡二中 拾级而上,叩响习作之门 二等奖 朱华辉 宁乡四中 如何让课堂热闹而又热烈 二等奖 李任飞 宁乡四中 养成思维习惯,构建高效课堂

二等奖 吴曼芳 宁乡四中 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注入新元素 二等奖 喻小玲 宁乡四中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二等奖 袁灿红 宁乡四中 基于多元能理论的传统教育日的语文教育

二等奖 卢素元 宁乡四中 高一班主任如何快速引导学生上路之管见

二等奖 许碧群 宁乡四中 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的舞台 二等奖 谢样 宁乡四中 寓教于乐——为语文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等奖 欧文灿 宁乡四中 循循善诱,焕发课堂的灵感 二等奖 刘孟雄 宁乡五中 请不要忘记默读

二等奖 万敏 宁乡五中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 二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议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源头活水” 二等奖 严志强 宁乡十一中 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问题法阅读 二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文言文教学也可勃发盎然生机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理清脉络,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开发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二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二等奖 刘琼珊 宁乡十三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章语言美的建构 二等奖 彭意中 宁乡十三中 如何写好新闻短评

二等奖 刘跃香 宁乡十三中 冷静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题热”

二等奖 喻小玲 宁乡十三中 永“心”教学,“乐”在其中 二等奖 余炳兰 宁乡十三中 激活教材,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堂 二等奖 王锋 宁乡十三中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二等奖 赖先慧\梅世清 宁乡十三中 巧妙设置问题,创设轻松课堂 二等奖 刘渊生/张湘民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的“真知棒”

二等奖 陈尚文 宁乡实验中学 谈学生百日练字工程 二等奖 刘勇 宁乡云帆学校 循序渐进,教好作文

二等奖 李申强 浏阳金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偏差类型、原因、对策

二等奖 张晗 浏阳荷花 对语文课堂中探究的探究

二等奖 王启明 浏阳淳口 课堂教学务必以学生为本——上参赛课有感

二等奖 谭亮芝 浏阳荷花 重作文教学实效

二等奖 卢国珍 浏阳新文 语文课堂也可以留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

二等奖 余静 长郡芙蓉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二等奖 刘丽平 长郡芙蓉中学 幽默,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秘技” 二等奖 陈双元 马王堆中学 语文老师怎样扮演好自己的双重角色 二等奖 夏颖 马王堆中学 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教育 二等奖 杨晓春 湖南师大附中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二等奖 胡剑芳 长沙市周南中学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三等奖 章颗粒 长沙市第六中学 如何让学生愿意学文言 三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谈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等奖

周佳 岳麓区莲花镇五峰中学 把常态课努力上成优质课

三等奖

陈盈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教师专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三等奖 苏静 明德华兴中学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 三等奖 何小珊 明德华兴中学 教育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等奖 缪潇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云南的歌会

三等奖 谢雅丽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点滴——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三等奖 易四明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要渠能得清如许,导入源头活水来 三等奖 姜丽娟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学会观察,备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等奖 张宇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革命经典齐赏读,红色课堂亦鲜活 三等奖 孙芳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等奖 黄黎明 明德中学 打造生活化的高中作文教学课堂

三等奖 杨颖荟 明德中学 我们大家一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打

造高效课堂 三等奖 颜颂娥 明德中学 众里寻他千百度,素材原在课本中 三等奖 吴硕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如何使作文的批阅更有效 三等奖 张瑞芳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世上最好的地方》教学设计 三等奖 周乐 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用诗意的语言构筑美妙的图画 三等奖 曹娟 含浦中学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赏析微探 三等奖 曹娟 含浦中学 凤头吐清音 文首显华章 三等奖 朱泽 含浦中学 欲扬先抑 凸显人物形象 三等奖 吴晓 坪塘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三等奖 肖喜良 坪塘中学 怎样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三等奖 李明辉 清水塘中学 在讨论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三等奖 张娟 双枫中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三等奖 张霞英 双枫中学 浅谈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模式和学习方

三等奖 段国良 学士中学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

力 三等奖 蒋 涵 长沙市七中 中学德育之于传统链接 三等奖 任新宇 长沙市七中 初中记叙文复习教学案例 三等奖 范宁萍 长沙市七中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等奖 龚建华 长沙市七中 谈语文课朗读教学

三等奖 郝 芳 北雅中学 语文教学漫谈——在课堂闪耀人性的光

辉 三等奖 邹艳玲 北雅中学 让“幸福”走进课堂“鉴赏”环节 三等奖 李莉娟 北雅中学 《趣谈停顿》活动设计 三等奖 易咸英 北雅中学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等奖 熊庆龄 北雅中学 浅谈如何培养优生 三等奖 黄利娟 长沙县第六中学 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 三等奖 彭倩 长沙县第六中学 从寻找差异到无缝对接 三等奖 沈仕茹 长沙县第七中学 善待语文,丰富文化底蕴 三等奖 罗威 长沙县第三中学 对当前语文课堂的思考 三等奖 李鸿雁 长沙县第三中学 语文教师不应是精神牧师 三等奖 冯哲 长沙县金井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微 三等奖 罗沛明 长沙县金井中学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三等奖 龙巧平 长沙县石门中学 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修养 三等奖 龙勇仕 长沙县石门中学 呼吁语法知识重新回归初中语文课堂

三等奖 黄小平 长沙县广福中学

加强课外读写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

能力

三等奖 潘其清

长沙县回龙中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等奖

周建云 长沙县开慧中学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三等奖 黄桦 雨花区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三等奖 谢建成 宁乡十一中 再谈阿Q 形象与精神胜利

三等奖 文亚星 宁乡十一中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等奖 欧阳恩惠

宁乡十三中 巧妙提问好,课堂效率高

三等奖 张觉新 宁乡十三中 谈谈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三等奖 谢红 宁乡十三中 放开你的手,让你在阅读的天空自由飞翔

三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三等奖 廖博 宁乡十三中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三等奖 刘菊兰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之背诵——光彩依旧

三等奖 谢佳雄 宁乡十三中 语文教学中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等奖 余炳兰 宁乡十三中 立足教学,渗透美育

三等奖

赖先慧\梅世清 宁乡十三中 试论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三等奖 陈尚文 宁乡实验中学 我的高效课堂模式

三等奖 肖牡 浏阳田中 除旧布新,返本归根——回归语文教学积累之本

三等奖 林文 浏阳葛家 精心学案导学,追求高效课堂 三等奖 虞泽娟 浏阳葛家 培养创新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三等奖 蓝思娥 浏阳镇头 该放手时就放手

三等奖 罗菊

浏阳溪江

巧纠学生错误,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三等奖

说明:

1. 若有差错,请电话联系。(刘老师 13667367776 )

2. 区县的获奖证书已交给区县教研员,市属学校的获奖证书可以到市教科院401领取。

3. 省里的论文评比已经改为一年两次评比,分别是4月和11月,本次送省的论文参加的是4月份的评比。已经具备资格(获

得市一、二等奖),同时希望送省参赛的老师,请将论文按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等)整理好,发至csjkyyw@163.com,截止时间为3月5日。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2年2月8日

巨野县实验中学"感恩"作文比赛硕果累累作文800字

高三作文

李华锡

2012年6月3日,历经两个月的评审工作,由巨野县实验中学各年级部分语文教师担任指导和评委,巨野县实验中学政教处紫薇文学社主办,实验中学团委、各年级承办,巨野县十二中眼镜店协办的“十二中眼镜店杯·首届实验中学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之感恩作文大奖赛”评审工作终于完成。获奖人员也尘埃落定,颁奖典礼已经紧张有序的进行完毕,看着同学们领到奖状和奖品时露出的灿烂的微笑,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们也倍感欣慰。

本次作文大奖赛是巨野县实验中学为争创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加强“四德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三级督导”制度、祝贺紫薇文学社成立暨校报《跋涉》创刊两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而举办的。活动截止到4月1日,共收到来自全校3个年级、7个年级部、84个班级的670篇作品,经过初赛,共有207篇作品进入复赛,在复赛中,121篇作品脱颖而出,决赛中共有98篇作品获得了奖项。本次大赛共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0名、佳作奖50名,和优秀教师组织奖5名、优秀年级部组织3名、优秀班级组织奖6名。

作文比赛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语言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表现。

本次比赛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是实验中学建校三十一年来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并且得到了学校领导,主任教师的高度关注。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感恩”作文比赛,更是引导广大中学生如何“知恩、感恩、报恩”,阅卷评审工作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对全体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来说,加强对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东菏泽巨野县实验中学高三:李华锡

李华锡

2012年6月3日,历经两个月的评审工作,由巨野县实验中学各年级部分语文教师担任指导和评委,巨野县实验中学政教处紫薇文学社主办,实验中学团委、各年级承办,巨野县十二中眼镜店协办的“十二中眼镜店杯·首届实验中学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之感恩作文大奖赛”评审工作终于完成。获奖人员也尘埃落定,颁奖典礼已经紧张有序的进行完毕,看着同学们领到奖状和奖品时露出的灿烂的微笑,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们也倍感欣慰。

本次作文大奖赛是巨野县实验中学为争创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加强“四德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三级督导”制度、祝贺紫薇文学社成立暨校报《跋涉》创刊两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而举办的。活动截止到4月1日,共收到来自全校3个年级、7个年级部、84个班级的670篇作品,经过初赛,共有207篇作品进入复赛,在复赛中,121篇作品脱颖而出,决赛中共有98篇作品获得了奖项。本次大赛共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0名、佳作奖50名,和优秀教师组织奖5名、优秀年级部组织3名、优秀班级组织奖6名。

作文比赛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语言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表现。

本次比赛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是实验中学建校三十一年来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并且得到了学校领导,主任教师的高度关注。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感恩”作文比赛,更是引导广大中学生如何“知恩、感恩、报恩”,阅卷评审工作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对全体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来说,加强对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东菏泽巨野县实验中学高三:李华锡

2016年古沟中学作文计划作文200字

初三作文

1

第次

表八

2

第次

表八

3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4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年级班 第

表八

5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年级班 第

表八

6

第次

表八

7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8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9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0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1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2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3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

第次

表八

2

第次

表八

3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4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年级班 第

表八

5 中学小作文指导教案

年级班 第

表八

6

第次

表八

7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8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9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0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1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2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13

中(小)学大(小)作文指导教案

第次

表八

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作文初一

初中作文

[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

中学生作文责任感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责任感,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老师让我们留下补习,做完所有语文作业。我专心致志地做着。同学三三两两地都离开了,整个课室就剩我和老师两人。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天渐渐变黑、变暗,而埋头于作业的我根本没有发现。

许久,我终于做完作业,得到老师离开的批准。我背上书包,疾步跑出教室,才发现雨大得很。雷声隆隆,似乎在嘲笑我走不出去。翻遍整个书包,我沮丧的发现,自己果然没带伞,初中一年级作文《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我无助地蹲在跑道,望着眼前的大雨,祈祷着雨能下小点,好让我能冲回家。可是,天公不作美,非但没好转,雨还越来越大了。像珠,像线,雷声一下下敲击着我的心。

正在我失望至极的时候,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一双温暖的手托起我的头,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我着实吃了一惊,竟是语文老师!巨大的狂喜将我包围,驱散了我心中的害怕无助。她像个亲切的大姐姐,安慰着我,撑着她唯一的伞,送我回家。

雨真大,一把伞遮不住两个人。老师悄悄把伞往我这边移。雨把她的头发、衣服都淋湿了,她仍毫不在意,一个劲地问我冷不冷,有没淋湿&&一股暖流涌遍我全身。我知道,那就是责任。能给人带来温暖的伟大责任。

到家了。老师微笑着和我道别,然后匆匆离去。她瘦弱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雨帘中。她的形象却那么高大。她的背后,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那之前,我认为医生的责任是救人;工人的责任是建设;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经过那一次,我明白了,责任并不是那么简单。有种责任,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但那却是最珍贵的。 那一件事,让我彻底理解什么是责任。

[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

中学生作文责任感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责任感,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老师让我们留下补习,做完所有语文作业。我专心致志地做着。同学三三两两地都离开了,整个课室就剩我和老师两人。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天渐渐变黑、变暗,而埋头于作业的我根本没有发现。

许久,我终于做完作业,得到老师离开的批准。我背上书包,疾步跑出教室,才发现雨大得很。雷声隆隆,似乎在嘲笑我走不出去。翻遍整个书包,我沮丧的发现,自己果然没带伞,初中一年级作文《中学生作文责任感_作文》。我无助地蹲在跑道,望着眼前的大雨,祈祷着雨能下小点,好让我能冲回家。可是,天公不作美,非但没好转,雨还越来越大了。像珠,像线,雷声一下下敲击着我的心。

正在我失望至极的时候,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一双温暖的手托起我的头,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我着实吃了一惊,竟是语文老师!巨大的狂喜将我包围,驱散了我心中的害怕无助。她像个亲切的大姐姐,安慰着我,撑着她唯一的伞,送我回家。

雨真大,一把伞遮不住两个人。老师悄悄把伞往我这边移。雨把她的头发、衣服都淋湿了,她仍毫不在意,一个劲地问我冷不冷,有没淋湿&&一股暖流涌遍我全身。我知道,那就是责任。能给人带来温暖的伟大责任。

到家了。老师微笑着和我道别,然后匆匆离去。她瘦弱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雨帘中。她的形象却那么高大。她的背后,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那之前,我认为医生的责任是救人;工人的责任是建设;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经过那一次,我明白了,责任并不是那么简单。有种责任,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但那却是最珍贵的。 那一件事,让我彻底理解什么是责任。

浅谈中学作文批改作文2200字

初一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批改之我见

孟满侠 大桥九年制学校 742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批阅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批阅才能做到因材施批呢?并且要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穿插到作文批改当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批改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客观、标准、科学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然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期间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些同学的作文,不管从措辞造句上还是从作文构思上讲都是上了一个档次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实在是不敢“恭维”。就连简单的一句话也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将如何展开成了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在日常的作文写作和批阅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起到指导作用,评语应该怎么下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作文增强兴趣,提高能力,使他们愿写作文、爱写作文。我想应该在不摒弃传统作文批改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一.传统作文批阅

〈一〉学会指正

作文水平的两极分化是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现状,大桥中学的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学生上学也很分散,学区的完全小学就有五所,由学区上来的学生作文水平尤其不一,因此要“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等的高要求只能对好学生而言。所以对作文差的同学要适当的降低要求,并且要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作文缺陷。特别是作文好的同学易产生骄傲心里,每次委婉指出他作文的不足,肯定他的亮点,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这样应该说对他作文的提高有好处的。那么,对于作文水品低以及怕学作文的学生,提出她作文的缺陷更是一个难点,切忌劈头盖脸的一顿狂批,而是想办法让他不再害怕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对她的每一个进步还要特别的进行表扬,也可以倡议的把作文本变成作文兼师生交流簿。在作文评语后面可以另外加一段心理交流的部分。这样对作文差生的鼓励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作文批阅中巧妙下评语

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作文而言,切忌应用评

语模板,对大家的作文评语都是大同小异,这样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在下评语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补充:

(1)抓住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突出的表现,在评语中指出该作文的亮点,本次作文的进步。结合在作文课上当众表扬或范读该学生作文亮点和指出本次作文进步的地方。这样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通过在作文上和日常生活中对该生的了解,日常学习过成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和突出的地方,都可以在作文评语中得到体现,例如写上他最近的表现在那一方面进步了,老师很满意或者在那些事情上做的不好,老师希望他能怎样做就会更完美等话语,同时附上一个“笑脸”或一个“哭脸”。表面上看这个似乎跟作文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在教学生做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作文思想。也使得作文变得轻松愉快。

二.作文批阅上的改进

〈一〉.交换批阅法。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和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然后两个平行班级交叉批改或同班级学生交叉批改。这种批改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找出各自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扩大学生作文交流范围,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起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小组批阅法。把学生按照作文水平高低分成小组,将学生作文分发到本组内,两人一小组对第三人的作文进行商讨修改。然后,再当面指出他作文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由于本大组的成员作文水平相当,所以就避免了读不懂或者没法改的尴尬局面。而却能够与其它同学交流作文思想,这种当面修改要比老师修改下评的效果好的多,可谓受益匪浅。

〈三〉. 自我批阅法。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把听到的、看到的事物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行为,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自己再读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足不妥的地方。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如果让其再认识、再修改,找出不足,更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同时,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

〈四〉. 互助订正法。每两个作文水平相当的同学结成一个对子。每次作文写完都先让这两个同学相互修改,然后,再相互交换修改意见。再将修改后的作文交上,由老师评判每个同学批改的好坏,指出优缺点,再进行二次批改,力求完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法对学生写作上的帮助是比较明显。那么,再附加作文课上对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当作本次作文的典范,来进行公开讲解和评阅。这不但是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的启发。相信有了传统作文批改和革新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将会去的较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中学生作文批改之我见

孟满侠 大桥九年制学校 742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批阅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批阅才能做到因材施批呢?并且要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穿插到作文批改当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批改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客观、标准、科学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然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标作文训练的目的,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期间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些同学的作文,不管从措辞造句上还是从作文构思上讲都是上了一个档次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实在是不敢“恭维”。就连简单的一句话也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将如何展开成了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在日常的作文写作和批阅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起到指导作用,评语应该怎么下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作文增强兴趣,提高能力,使他们愿写作文、爱写作文。我想应该在不摒弃传统作文批改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一.传统作文批阅

〈一〉学会指正

作文水平的两极分化是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现状,大桥中学的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学生上学也很分散,学区的完全小学就有五所,由学区上来的学生作文水平尤其不一,因此要“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等的高要求只能对好学生而言。所以对作文差的同学要适当的降低要求,并且要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作文缺陷。特别是作文好的同学易产生骄傲心里,每次委婉指出他作文的不足,肯定他的亮点,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这样应该说对他作文的提高有好处的。那么,对于作文水品低以及怕学作文的学生,提出她作文的缺陷更是一个难点,切忌劈头盖脸的一顿狂批,而是想办法让他不再害怕作文,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对她的每一个进步还要特别的进行表扬,也可以倡议的把作文本变成作文兼师生交流簿。在作文评语后面可以另外加一段心理交流的部分。这样对作文差生的鼓励是很有效果的。

〈二〉在作文批阅中巧妙下评语

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作文而言,切忌应用评

语模板,对大家的作文评语都是大同小异,这样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在下评语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补充:

(1)抓住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突出的表现,在评语中指出该作文的亮点,本次作文的进步。结合在作文课上当众表扬或范读该学生作文亮点和指出本次作文进步的地方。这样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通过在作文上和日常生活中对该生的了解,日常学习过成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和突出的地方,都可以在作文评语中得到体现,例如写上他最近的表现在那一方面进步了,老师很满意或者在那些事情上做的不好,老师希望他能怎样做就会更完美等话语,同时附上一个“笑脸”或一个“哭脸”。表面上看这个似乎跟作文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在教学生做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基础上,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作文思想。也使得作文变得轻松愉快。

二.作文批阅上的改进

〈一〉.交换批阅法。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和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然后两个平行班级交叉批改或同班级学生交叉批改。这种批改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找出各自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扩大学生作文交流范围,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起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小组批阅法。把学生按照作文水平高低分成小组,将学生作文分发到本组内,两人一小组对第三人的作文进行商讨修改。然后,再当面指出他作文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由于本大组的成员作文水平相当,所以就避免了读不懂或者没法改的尴尬局面。而却能够与其它同学交流作文思想,这种当面修改要比老师修改下评的效果好的多,可谓受益匪浅。

〈三〉. 自我批阅法。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把听到的、看到的事物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行为,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自己再读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足不妥的地方。

作者简介:孟满侠 ,本科学历,2009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同年分配到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任教,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 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如果让其再认识、再修改,找出不足,更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同时,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

〈四〉. 互助订正法。每两个作文水平相当的同学结成一个对子。每次作文写完都先让这两个同学相互修改,然后,再相互交换修改意见。再将修改后的作文交上,由老师评判每个同学批改的好坏,指出优缺点,再进行二次批改,力求完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法对学生写作上的帮助是比较明显。那么,再附加作文课上对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当作本次作文的典范,来进行公开讲解和评阅。这不但是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的启发。相信有了传统作文批改和革新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将会去的较大的发展。

中学生写作规律和指导作文2900字

高二作文

[作者]肖以敏[内容]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认为,要研究写作教学的规律。首先就得研究写作教学的对象——青少年写作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具体说来分为下列几项。口头——书面——口头凡教过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也许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就是小学生作文是从口头说话课开始的。小学生的连词、造句、填空答问是口头的作文训练,发展到比较完整的说话、写话乃至书面作文。到了初中学段,则按课本上的作文序列(统编课本为文体型,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为生活型——能力型的一种)进行书面写作训练,从而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学生从口述为主转化到笔述为主之后,如果再要他们象笔述那样,把文章的内容、结构,有条理的用口头讲出来,学生就感到十分为难,往往有许多会写的中学生,却不会讲,从明于心到名于笔固然有一定难度,再从名于笔到名于口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讲故事、演讲、即席作报告乃至口头作文等形式,又成了青少年写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能说会写的综合反映。因此,语文写作能力的全面形成,则是按从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到口头的发展规律日臻完美的。这一规律又受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递增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成熟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好多学生在小学里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初级阶段);上了中学就变成只习惯于书面作文,讲演起来则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甚至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到了高中,则无心作文,更缺乏口头发表能力,写几句书面文章还可以,讲述起来不是乱杂无章,就是干脆哑口无言。这说明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难度更大,但是,只要教师懂得了这一规律,坚持训练,手口并用,出口成章的高级阶段也是可以水到渠成的。所以,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这一点,并按照它的规律用作文的序列训练这一手段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动笔能文,出口成章的开放型、竞争型、实用型人才。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从再造性作文到创造性作文在上述青少年写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就要遵循这一轨迹,从指导学生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发展,也就是从叙述到作文的过渡。所谓再造性作文,就是学生在一定材料的帮助下,使用语言文字,合乎要求的表达思想,它是教师“给框架——给支柱——给提示”的训练过程,也就是许多语文教师所提倡的扶着走、牵着走到放手走的教学模式。给框架的类型如缩写、改写、扩写、看图作文、记叙故事等;给支柱的方式如续写,给中心思想、创造性改写等。给提示作文是学生由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关键环节,如学习《石壕吏》之后,提示学生改变人称改写成散文,学了《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提示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写一篇《孔乙己中举》的短篇小说,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提示:“××电视台有意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故事情节,改写成保持原意的电视剧本,请你下笔。”这种提示既指出了框架,又给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桥梁。所谓创造性作文,是根据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再经过独立思考,表明态度与观点,并培养学生独力取材能力的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命题作文——包括集体作文和个人创作。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都设计了作文程序,我们可在“程序”的宏观控制下,根据实情,作些微观上的调整,命题的范围要联系课文以及学生实际,方法可由教师命全题或命半题,另半题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命题,还可以先由学生以某人某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构思成故事、人物特写、小说、电视剧本等文章后再命题或由集体讨论命题,中学生作文到了这一地步,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进入了较高的境界。从记叙、说明到议论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所以中学生的写作也应遵循记叙、说明到议论这一规律进行。我们上面所讲的主要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它都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设计的,包含一些记叙中的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成分,这是引导学生向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些基础,逐步指导学生写作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告诉学生①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形状、性质、

结构、成因、功用„„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方位)逻辑„„③使用准确的方法,下定义、作解说、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④掌握说明的类型,建筑、程序、事理、事物(包括科学小品)„„等等,同时还指导学生懂得说明性文章中的记叙、描写乃至议论抒情的作用,以及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主次关系、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些一般应用文以及产品介绍、旅游景点说明乃至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实用性强的专业应用文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必须教给学生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序,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能力,为写作议论文打下基础。写作的逻辑思维发展,重点体现在议论中,它是中学生写作的高级阶段(相对而言),因为它是初三年级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学段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理论上要掌握立论、驳论的类别,懂得论点提出的形式及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论据,并正确选择论证的方法,包括古文写作中的启、承、转、合等结构,也应有所了解,以便作为写作中的借鉴,如果说写记叙文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熟悉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范文,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会吟”的话,那么,写议论文则更要掌握并精通历史、地理、生物、数理化、法律、政治乃至哲学等更广泛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运用论据才能得心应手,取舍自如。因此,我们认为,议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中学生各种知识集合的高级阶段。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有一个从一事一议或夹叙夹议到给材料议论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评论、立论或驳论的写作训练序列,从引论、本论、结论的模式到比较复杂的立论、推论、结论的写作结构,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许多中学生怕写读后感,认为读后难感,虽有一些感,都是一句话,三五句话的事,感不出一篇文章来。针对此问题,我曾设计过一种模式:即摆事实、讲道理、照镜子、作保证等四步曲。摆事实即概括所读内容;讲道理乃读者的体会、认识;照镜子就是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实际;作保证也就是表态度或决心,这四步的先后次序不必死板,可以随作作的意图而交换,对四步中的每一步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而取舍。特别是第四步作保证一项用什么形式,或者不用,完全由作者灵活掌握,其中讲道理是文章的主体,学生的难点就在思路窄狭,说不出读后的感想来。我又指导学生①从远处:历史意义;②从宽处:现实意义;③从深处,深远意义(今后影响)等三方面来拓宽思路。当然这三条思路并不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逐条非写不可的,轻重与否,作者据情而定。因为它只是思路,并不是文章。但是,学生有了这些框架之后,确实有“一旦壑然贯通”之感,写起读后感来再也不觉得难于上青天了。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中学生写作规律和指导飞雪

[作者]肖以敏[内容]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认为,要研究写作教学的规律。首先就得研究写作教学的对象——青少年写作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具体说来分为下列几项。口头——书面——口头凡教过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也许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就是小学生作文是从口头说话课开始的。小学生的连词、造句、填空答问是口头的作文训练,发展到比较完整的说话、写话乃至书面作文。到了初中学段,则按课本上的作文序列(统编课本为文体型,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为生活型——能力型的一种)进行书面写作训练,从而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学生从口述为主转化到笔述为主之后,如果再要他们象笔述那样,把文章的内容、结构,有条理的用口头讲出来,学生就感到十分为难,往往有许多会写的中学生,却不会讲,从明于心到名于笔固然有一定难度,再从名于笔到名于口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讲故事、演讲、即席作报告乃至口头作文等形式,又成了青少年写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能说会写的综合反映。因此,语文写作能力的全面形成,则是按从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到口头的发展规律日臻完美的。这一规律又受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递增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成熟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好多学生在小学里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初级阶段);上了中学就变成只习惯于书面作文,讲演起来则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甚至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到了高中,则无心作文,更缺乏口头发表能力,写几句书面文章还可以,讲述起来不是乱杂无章,就是干脆哑口无言。这说明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难度更大,但是,只要教师懂得了这一规律,坚持训练,手口并用,出口成章的高级阶段也是可以水到渠成的。所以,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这一点,并按照它的规律用作文的序列训练这一手段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动笔能文,出口成章的开放型、竞争型、实用型人才。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从再造性作文到创造性作文在上述青少年写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就要遵循这一轨迹,从指导学生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发展,也就是从叙述到作文的过渡。所谓再造性作文,就是学生在一定材料的帮助下,使用语言文字,合乎要求的表达思想,它是教师“给框架——给支柱——给提示”的训练过程,也就是许多语文教师所提倡的扶着走、牵着走到放手走的教学模式。给框架的类型如缩写、改写、扩写、看图作文、记叙故事等;给支柱的方式如续写,给中心思想、创造性改写等。给提示作文是学生由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关键环节,如学习《石壕吏》之后,提示学生改变人称改写成散文,学了《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提示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写一篇《孔乙己中举》的短篇小说,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提示:“××电视台有意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故事情节,改写成保持原意的电视剧本,请你下笔。”这种提示既指出了框架,又给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桥梁。所谓创造性作文,是根据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再经过独立思考,表明态度与观点,并培养学生独力取材能力的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命题作文——包括集体作文和个人创作。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都设计了作文程序,我们可在“程序”的宏观控制下,根据实情,作些微观上的调整,命题的范围要联系课文以及学生实际,方法可由教师命全题或命半题,另半题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命题,还可以先由学生以某人某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构思成故事、人物特写、小说、电视剧本等文章后再命题或由集体讨论命题,中学生作文到了这一地步,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进入了较高的境界。从记叙、说明到议论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所以中学生的写作也应遵循记叙、说明到议论这一规律进行。我们上面所讲的主要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它都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设计的,包含一些记叙中的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成分,这是引导学生向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些基础,逐步指导学生写作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告诉学生①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形状、性质、

结构、成因、功用„„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方位)逻辑„„③使用准确的方法,下定义、作解说、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④掌握说明的类型,建筑、程序、事理、事物(包括科学小品)„„等等,同时还指导学生懂得说明性文章中的记叙、描写乃至议论抒情的作用,以及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主次关系、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些一般应用文以及产品介绍、旅游景点说明乃至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实用性强的专业应用文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必须教给学生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序,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能力,为写作议论文打下基础。写作的逻辑思维发展,重点体现在议论中,它是中学生写作的高级阶段(相对而言),因为它是初三年级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学段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理论上要掌握立论、驳论的类别,懂得论点提出的形式及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论据,并正确选择论证的方法,包括古文写作中的启、承、转、合等结构,也应有所了解,以便作为写作中的借鉴,如果说写记叙文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熟悉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范文,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会吟”的话,那么,写议论文则更要掌握并精通历史、地理、生物、数理化、法律、政治乃至哲学等更广泛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运用论据才能得心应手,取舍自如。因此,我们认为,议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中学生各种知识集合的高级阶段。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有一个从一事一议或夹叙夹议到给材料议论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评论、立论或驳论的写作训练序列,从引论、本论、结论的模式到比较复杂的立论、推论、结论的写作结构,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许多中学生怕写读后感,认为读后难感,虽有一些感,都是一句话,三五句话的事,感不出一篇文章来。针对此问题,我曾设计过一种模式:即摆事实、讲道理、照镜子、作保证等四步曲。摆事实即概括所读内容;讲道理乃读者的体会、认识;照镜子就是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实际;作保证也就是表态度或决心,这四步的先后次序不必死板,可以随作作的意图而交换,对四步中的每一步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而取舍。特别是第四步作保证一项用什么形式,或者不用,完全由作者灵活掌握,其中讲道理是文章的主体,学生的难点就在思路窄狭,说不出读后的感想来。我又指导学生①从远处:历史意义;②从宽处:现实意义;③从深处,深远意义(今后影响)等三方面来拓宽思路。当然这三条思路并不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逐条非写不可的,轻重与否,作者据情而定。因为它只是思路,并不是文章。但是,学生有了这些框架之后,确实有“一旦壑然贯通”之感,写起读后感来再也不觉得难于上青天了。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中学生写作规律和指导飞雪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作文2500字

高中作文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

赵振斌

(江西省寻乌县第一中学 江西 寻乌 342200)

现在的中学生, 说起作文没有几个头不疼的, 也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写出展示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师深感棘手。每次作文之前,只好再三提示、点拨、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也只好以赵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全班同学作文几乎“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满篇的假话、空话、大话,读起来索然无味。也难怪学生对理数化津津热道而对作文则兴趣全无。因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解答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份征服感,能够体现他们征服困难的个性,而“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作文既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也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地得到展示,这样学生不愿意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因此构建中学生个性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一、高举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旗帜,是作文及其教学的根本出路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教学的任务。所谓作文个性化,简单的说,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出真实的内容,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个性化

的基本内涵是“自主”、“真实”、“创新”。回顾过去,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是在广大农业中学,它依然显得苍白无力,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模式化作文(与个性化队里的作文形式)幽魂不散,扭曲了作文的本真价值。经年来,这种显现愈演愈烈,已将中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引进了僵死的胡同。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上“假、太、空”;写作上“凑、抄、套”;语言上成人控。如果写春天,一致赞美春天的万紫千红‘写秋天,则一定要写秋天收获的喜悦’写人,不描写肖像,似乎写的就不是人了;写物,中国的外国的一个样。在写作剪裁上,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与抒发感受的组合;议论文则一般是先提到论点,然后运用论据来证明,不越雷池半步。至于是不是真话、真是、真情,那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在学生看来,老师规定这么做,我就这样做,如果不这么做就是“异类”,我的作文就会被打入“另册”,特别是考场作文那就更应“循规蹈矩”.否则,后悔一辈子,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土壤培育模式化作文的温床,作文及作文教学就只能沿着僵化的模式重复下去。

现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适应这种需求,因为个性化作文探索的作力点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离开了这点,一切创新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均会被抹杀,被遏制。因此,坚决扫荡模式化作文,高高竖起个性

化的旗帜是形式所迫,也是未来需要,更是中学生作文教与学的根本之所在。

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应具备的思想境界

曾经有个这样的实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多数学生写的或成为科学家,或成为工程师,或成为老师,这样的作文都得了高分,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清洁工人,做城市美容师,被判为“60分”,加上一条“胸无大志”的批语。从此,这位学生对作文一屑不顾,要么大话连篇,要么人云亦云,一颗新芽就这样被夭折了。这样的事虽然是少数,不能代表主流,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道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说真话不好吗?为什非要学生在作文中说大话、说假话,甚至说些自己不愿意说的假话呢?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但心长此以往,学生考场作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好以扼杀学生作文个性来换取考卷的上的分数。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

作文本来是言语交际的书面表达,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不是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了分数而作文,作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因为个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也有自己的省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不是非要学生按自己的好恶去纠正不可。如果教师不改变思维,就很有能做出摧残人才

的蠢事来。

其次, 教师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从高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

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的态度,特别是对

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应包容一些, 使其有一席

之地, 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

是非标准来衡量学生, 更不能把自己的衡量标准强加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但不提倡怪异。有时“个性”与“叛逆”是

孪生兄弟,学生的独立简介(即个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

否定。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容易产生分歧,如果教师没有

“不拘一格”的境界,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

能被“扼杀”。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强,

所以,教师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小,

我们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这样,你才能接纳学

生作文的个性,才能宽容甚至包容学生的的独道和创新。学

生的作文个性化在教师手下才不会变为“异类”了。 再次

再次,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不健康的的真话,

要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取向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们一些平时不敢说或者羞

于启齿的话, 在作文课上由于老师的启迪, 鼓励, 他们在作文中

大胆的说出来. 我记得有位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某老师, 你长

的好帅, 能与你这样帅哥相约一次, 我很幸福.”还有的男生在作文中直言不讳:“长大后,转到大把的钱,拥有汽车,美女,房子,那才够味!”等等。我想,在他们头脑中本来是没有的飞,他们也是受到不正当影响,有的只是模仿一下,在作文中一旦发现也不急于,更不因该一棍子打死,或者简单的认为是思想堕落,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沟通、引导,将“作为”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彻底摒弃应式教育的思想, 大力弘扬个性化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能彻底改变思维, 有”不拘一格”的境界, 我们就能高高举起个性化作文的旗帜. 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教与学的出路, 我们的语文奇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小议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

赵振斌

(江西省寻乌县第一中学 江西 寻乌 342200)

现在的中学生, 说起作文没有几个头不疼的, 也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写出展示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师深感棘手。每次作文之前,只好再三提示、点拨、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也只好以赵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全班同学作文几乎“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满篇的假话、空话、大话,读起来索然无味。也难怪学生对理数化津津热道而对作文则兴趣全无。因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解答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份征服感,能够体现他们征服困难的个性,而“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作文既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也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地得到展示,这样学生不愿意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因此构建中学生个性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一、高举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旗帜,是作文及其教学的根本出路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教学的任务。所谓作文个性化,简单的说,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出真实的内容,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个性化

的基本内涵是“自主”、“真实”、“创新”。回顾过去,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是在广大农业中学,它依然显得苍白无力,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模式化作文(与个性化队里的作文形式)幽魂不散,扭曲了作文的本真价值。经年来,这种显现愈演愈烈,已将中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引进了僵死的胡同。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上“假、太、空”;写作上“凑、抄、套”;语言上成人控。如果写春天,一致赞美春天的万紫千红‘写秋天,则一定要写秋天收获的喜悦’写人,不描写肖像,似乎写的就不是人了;写物,中国的外国的一个样。在写作剪裁上,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与抒发感受的组合;议论文则一般是先提到论点,然后运用论据来证明,不越雷池半步。至于是不是真话、真是、真情,那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在学生看来,老师规定这么做,我就这样做,如果不这么做就是“异类”,我的作文就会被打入“另册”,特别是考场作文那就更应“循规蹈矩”.否则,后悔一辈子,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土壤培育模式化作文的温床,作文及作文教学就只能沿着僵化的模式重复下去。

现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适应这种需求,因为个性化作文探索的作力点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离开了这点,一切创新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均会被抹杀,被遏制。因此,坚决扫荡模式化作文,高高竖起个性

化的旗帜是形式所迫,也是未来需要,更是中学生作文教与学的根本之所在。

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应具备的思想境界

曾经有个这样的实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多数学生写的或成为科学家,或成为工程师,或成为老师,这样的作文都得了高分,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清洁工人,做城市美容师,被判为“60分”,加上一条“胸无大志”的批语。从此,这位学生对作文一屑不顾,要么大话连篇,要么人云亦云,一颗新芽就这样被夭折了。这样的事虽然是少数,不能代表主流,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道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说真话不好吗?为什非要学生在作文中说大话、说假话,甚至说些自己不愿意说的假话呢?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但心长此以往,学生考场作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好以扼杀学生作文个性来换取考卷的上的分数。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

作文本来是言语交际的书面表达,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不是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了分数而作文,作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因为个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也有自己的省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不是非要学生按自己的好恶去纠正不可。如果教师不改变思维,就很有能做出摧残人才

的蠢事来。

其次, 教师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从高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

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的态度,特别是对

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应包容一些, 使其有一席

之地, 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

是非标准来衡量学生, 更不能把自己的衡量标准强加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但不提倡怪异。有时“个性”与“叛逆”是

孪生兄弟,学生的独立简介(即个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

否定。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容易产生分歧,如果教师没有

“不拘一格”的境界,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

能被“扼杀”。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强,

所以,教师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小,

我们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这样,你才能接纳学

生作文的个性,才能宽容甚至包容学生的的独道和创新。学

生的作文个性化在教师手下才不会变为“异类”了。 再次

再次,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不健康的的真话,

要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取向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们一些平时不敢说或者羞

于启齿的话, 在作文课上由于老师的启迪, 鼓励, 他们在作文中

大胆的说出来. 我记得有位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某老师, 你长

的好帅, 能与你这样帅哥相约一次, 我很幸福.”还有的男生在作文中直言不讳:“长大后,转到大把的钱,拥有汽车,美女,房子,那才够味!”等等。我想,在他们头脑中本来是没有的飞,他们也是受到不正当影响,有的只是模仿一下,在作文中一旦发现也不急于,更不因该一棍子打死,或者简单的认为是思想堕落,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沟通、引导,将“作为”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彻底摒弃应式教育的思想, 大力弘扬个性化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能彻底改变思维, 有”不拘一格”的境界, 我们就能高高举起个性化作文的旗帜. 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教与学的出路, 我们的语文奇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必须懂写作作文2900字

初二作文

语文老师不一定要有写作才华,但必须懂写作

有些教师真的不会写作,但他的学生作文未必就差,甚至他的作文教学也很受学生欢迎,或许也很有效;有些教师很有写作才华,但他的作文教学未必就好,学生的作文也未必就写得比其他班级好。

这么说,是不是认为教师写作素养和作文教学没有关联呢?是不是否定教师写作素养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呢?当然也不是。我的基本观点是: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写作才华,也未必要写出多少好的文学作品,但必须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可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教得好学生的写作。

会写作不一定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可能教得好写作

“懂写作”和“会写作”不是一个概念。会写作,不一定懂写作,会写作很可能是擅长某一方面的写作,可能会写却说不清楚,更不一定会教别人写作。懂得写作的人,或许写作方面并没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写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懂得如何去指导别人的写作。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懂写作”比“会写作”更为重要。

懂写作,才能有比较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现在有些老师或者简单化地提倡自由作文,或者一味进行应试作文的训练,或者用文学创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或者致力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都是由于不懂写作而造成的。懂的教师肯定知道,中学生的作文不能等同于文学写作,也不同于作文竞赛,它有着自身的写作规律。简单化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表现真情实感,都不能解决问题。

懂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提出合理要求。拿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来说,提出“新颖”、“深刻”、“有文采”等发展等级的要求,我以为,这就是不懂得中学生作文的特点造成的。按照目前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语文教师有多少能达到要求呢?阅卷老师有多少人能达到要求呢?命题人又有几个能达到要求呢?大家都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做到。

懂写作,就能合理安排中学的作文教学。很多人都发现,目前的作文教学显得有些杂乱无序。但事实上有没有一个“序”存在呢?这个“序”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呢?如果你认为应该有一个“序”,安排好初中三年的写作,先写什么文体,后写什么文体,一共有多少次写作等,这就是不懂得中学作文教学的规律。但如果以为中学作文教学就是杂乱无序的,则又是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懂得中学作文教学。即使应对高考,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三年怎么安排,三个月怎么安排,三天怎么安排,在考场怎么安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懂写作,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现在很多教师都注重方法的教学:取材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构思的方法„„然而,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文的问题主要不是方法的问题,不管你教给他多少方法,没有必要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方法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懂不懂写作,看看这四个标准就知道咯!

不同写作类型的不同特点,你都知道不?

写作具有复杂性,不同类型的写作有不同特点。懂写作首先要能够认识到这些特点,对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准确的定位。

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的写作本质上是非自由的指令写作,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写出文从字顺、言之有物、切题得体的一般文章。文学式的作品,竞赛中出奇制胜的获奖文章,乃至中高考中凤毛麟角的高分满分作文,都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或者也不是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能够教出来的。明白了这些,就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为难学生,就知道力气应该花在哪里,也就知道应该怎样花力气。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

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比如文学创作的能力,依靠训练几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你看,很多知名的作家都不是大学中文系培养的,更不是中学的作文训练所能培养的。甚至恰恰相反,中学的作文训练只能戕害作家而不可能培养作家。

现在的问题就是两个极端:一种人一味强调所谓的“自由作文”,最后似乎学生的作文不仅应对考试不行,自由创作也没有多大成就,有一点成就的也就是那极少数几个有天赋的人;还有一种人,拼命搞应对考试的训练,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按照类型训练,按照话题训练,按照能力点训练,按照写作方法训练,能想到的都搞了,一切照搬考场的机制,包括打分都是和考试一样,最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成效。

自由式写作,的确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了写作的幸福,积累了写作的体验。但考试写作的游戏规则和这全然不同,甚至相反。学生这种写作写多了,就像不知道比赛规则的教练训练运动员,结果可想而知。

而单纯的应考式作文教学,有的只是技巧,只是所谓的方法,丢弃的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素养训练、能力训练。就像一个教练让所有运动员把比赛规则倒背如流,但比赛也终究不能获胜。

遵循规律的做法应该是这两者的互补和共生。

要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的写作情景你了解吗?

作文课上,教师几乎总要秀一段,甚至是秀一篇。但效果怎么样呢?就我听的课来看,有的的确有效,有的几乎没效,甚至是反面的效果。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

有位高三教师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话题是关于时尚的,教师搜集的时尚素材非常丰富,从语言到服饰,从生活方式到爱情态度,剖析也很深刻,对照高考要求或许真的能得高分乃至满分。可这样的下水对学生有用吗?我说没有。首先我们的学生是要在考场写作,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到网络上去搜索素材。有的人会

说,要写好文章就要关心生活啊。道理当然是对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中学生有时间像这位下水教师一样关心生活呢?就算是现在的教师,又有几个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关心生活搜集这么多时尚呢?我就不行。一个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和写作方式,他的作文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不同的写作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写作方式,而不同的写作方式又制约写作的质量和作品的质量。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教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写作情景。否则,他的教学就难免隔靴搔痒:他的话学生不要听,他的要求学生做不到,学生需要的他不教,他教学生的没有用。

你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不是靠知识讲解,也不是靠方法传授,更不是依靠简单反复的写作训练,最有效的是靠教师鲜活的写作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去激活学生的写作,是依靠多种形式的师生共生写作活动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喜欢写作,感受写作,认识写作,学会写作。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共生写作”的探索实践。而“共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是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的“共生”。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写作。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写作规律,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写作教学的规律;他的作文课只能是讲写作知识,讲写作方法,或者出个题目让学生写,然后根据自己的好恶打个分了结。其实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书本上多的是,并不需要教师们讲;即使要讲,也是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讲,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己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个懂得写作的教师,应该是从自己的写作中获得对于写作和作文教学的理解,而不是从书本上获得,至少应该是把书本的写作知识和自己的写作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

语文老师不一定要有写作才华,但必须懂写作

有些教师真的不会写作,但他的学生作文未必就差,甚至他的作文教学也很受学生欢迎,或许也很有效;有些教师很有写作才华,但他的作文教学未必就好,学生的作文也未必就写得比其他班级好。

这么说,是不是认为教师写作素养和作文教学没有关联呢?是不是否定教师写作素养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呢?当然也不是。我的基本观点是: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写作才华,也未必要写出多少好的文学作品,但必须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可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教得好学生的写作。

会写作不一定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可能教得好写作

“懂写作”和“会写作”不是一个概念。会写作,不一定懂写作,会写作很可能是擅长某一方面的写作,可能会写却说不清楚,更不一定会教别人写作。懂得写作的人,或许写作方面并没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写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懂得如何去指导别人的写作。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懂写作”比“会写作”更为重要。

懂写作,才能有比较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现在有些老师或者简单化地提倡自由作文,或者一味进行应试作文的训练,或者用文学创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或者致力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都是由于不懂写作而造成的。懂的教师肯定知道,中学生的作文不能等同于文学写作,也不同于作文竞赛,它有着自身的写作规律。简单化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表现真情实感,都不能解决问题。

懂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提出合理要求。拿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来说,提出“新颖”、“深刻”、“有文采”等发展等级的要求,我以为,这就是不懂得中学生作文的特点造成的。按照目前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语文教师有多少能达到要求呢?阅卷老师有多少人能达到要求呢?命题人又有几个能达到要求呢?大家都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做到。

懂写作,就能合理安排中学的作文教学。很多人都发现,目前的作文教学显得有些杂乱无序。但事实上有没有一个“序”存在呢?这个“序”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呢?如果你认为应该有一个“序”,安排好初中三年的写作,先写什么文体,后写什么文体,一共有多少次写作等,这就是不懂得中学作文教学的规律。但如果以为中学作文教学就是杂乱无序的,则又是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懂得中学作文教学。即使应对高考,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三年怎么安排,三个月怎么安排,三天怎么安排,在考场怎么安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懂写作,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现在很多教师都注重方法的教学:取材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构思的方法„„然而,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文的问题主要不是方法的问题,不管你教给他多少方法,没有必要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方法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懂不懂写作,看看这四个标准就知道咯!

不同写作类型的不同特点,你都知道不?

写作具有复杂性,不同类型的写作有不同特点。懂写作首先要能够认识到这些特点,对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准确的定位。

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的写作本质上是非自由的指令写作,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写出文从字顺、言之有物、切题得体的一般文章。文学式的作品,竞赛中出奇制胜的获奖文章,乃至中高考中凤毛麟角的高分满分作文,都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或者也不是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能够教出来的。明白了这些,就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为难学生,就知道力气应该花在哪里,也就知道应该怎样花力气。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

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比如文学创作的能力,依靠训练几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你看,很多知名的作家都不是大学中文系培养的,更不是中学的作文训练所能培养的。甚至恰恰相反,中学的作文训练只能戕害作家而不可能培养作家。

现在的问题就是两个极端:一种人一味强调所谓的“自由作文”,最后似乎学生的作文不仅应对考试不行,自由创作也没有多大成就,有一点成就的也就是那极少数几个有天赋的人;还有一种人,拼命搞应对考试的训练,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按照类型训练,按照话题训练,按照能力点训练,按照写作方法训练,能想到的都搞了,一切照搬考场的机制,包括打分都是和考试一样,最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成效。

自由式写作,的确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了写作的幸福,积累了写作的体验。但考试写作的游戏规则和这全然不同,甚至相反。学生这种写作写多了,就像不知道比赛规则的教练训练运动员,结果可想而知。

而单纯的应考式作文教学,有的只是技巧,只是所谓的方法,丢弃的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素养训练、能力训练。就像一个教练让所有运动员把比赛规则倒背如流,但比赛也终究不能获胜。

遵循规律的做法应该是这两者的互补和共生。

要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的写作情景你了解吗?

作文课上,教师几乎总要秀一段,甚至是秀一篇。但效果怎么样呢?就我听的课来看,有的的确有效,有的几乎没效,甚至是反面的效果。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

有位高三教师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话题是关于时尚的,教师搜集的时尚素材非常丰富,从语言到服饰,从生活方式到爱情态度,剖析也很深刻,对照高考要求或许真的能得高分乃至满分。可这样的下水对学生有用吗?我说没有。首先我们的学生是要在考场写作,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到网络上去搜索素材。有的人会

说,要写好文章就要关心生活啊。道理当然是对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中学生有时间像这位下水教师一样关心生活呢?就算是现在的教师,又有几个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关心生活搜集这么多时尚呢?我就不行。一个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和写作方式,他的作文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不同的写作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写作方式,而不同的写作方式又制约写作的质量和作品的质量。一个懂得写作的语文教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写作情景。否则,他的教学就难免隔靴搔痒:他的话学生不要听,他的要求学生做不到,学生需要的他不教,他教学生的没有用。

你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不是靠知识讲解,也不是靠方法传授,更不是依靠简单反复的写作训练,最有效的是靠教师鲜活的写作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去激活学生的写作,是依靠多种形式的师生共生写作活动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喜欢写作,感受写作,认识写作,学会写作。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共生写作”的探索实践。而“共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是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的“共生”。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写作。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写作规律,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写作教学的规律;他的作文课只能是讲写作知识,讲写作方法,或者出个题目让学生写,然后根据自己的好恶打个分了结。其实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书本上多的是,并不需要教师们讲;即使要讲,也是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讲,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己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个懂得写作的教师,应该是从自己的写作中获得对于写作和作文教学的理解,而不是从书本上获得,至少应该是把书本的写作知识和自己的写作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

论中学生作文如何做到真实作文20600字

初三作文

浅论中学生作文如何做到真实

摘要: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真实 实现

引言

有句谚语说:“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真实是人事一切存在的基础。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道德传统,也是从古到今被人推崇的教育理念。孟子说:“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可见真实在古代的重要性。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体现了真实的重要性。

在作文上,现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出作文要“求诚”,他说,作文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不仅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称为‘求诚’。试想,假如只知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知求诚,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里的“求诚”,从材料上说,就是那些真实的、深厚的、符合现实逻辑的材料,而不是那些假大空不着边际的话;从写作上说,是要有诚实的、严肃的、认真的态度,而不是采取那些油滑的、轻薄的态度。

可见,把“求诚”视为作文的底线,是对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求诚”不但是作文的思想标准,而且是作文的艺术标准。求诚过程就是一个艺术追求过程。因此,对中学生的作文评判标准,概括地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

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评判思想标准,特别注重文章的真,追求真、善、美,是一切作文的思想标准。真是善美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一旦失却“真”的基石,“善”就走到了它的反面,“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中学生只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才符合作文的真实性原则,也才符合作文的“真”“善”“美”的思想标准。

但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假”、“大”、“空”现象,立意“庸”,材料“枯”,结构“套”,语言“死”,缺少生活气息,缺少真情实感,给人的感受是文章是“做出来的,是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而不是从内心自然‘流’出来的”。中学生在作文中编故事、背诵范文、叙事苍白、缺少真情实感,让人看不懂,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不到世间的真实。因此,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要么是背诵大量范文来套作,要么是大幅运用原材料和名言警句来凑够字数,要么就瞎编一通,甚至不惜编出自己亲人伤残或死亡来博得读者同情,真真是令人发指,这样我们所见到的中学生作文也自然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了。这也就表明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严重的真实性。因此,如何促进中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真实的表达尤其显得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的成因。

(一) 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当前中学生对作文普遍缺乏兴趣,有一些学生甚至厌倦作文,以至于老师每一次布置作文时,许多中学生都感到无从下笔,不能够“我手写我心”,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材的误区。

中学生作文的选材存在着胡编乱造、陈旧重复、生搬硬套或不够典型等诸多误区,导致作文空洞或缺少真实体验,造成这些误区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积累材料,缺少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中学生作文在选材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1)不“新”,明显地缺乏时代气息。在作文中经常出现选材撞车现象,许多学生选用的材料十分陈旧,比如一选古代的材料正面的就是屈原、陶渊明、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反面的就是赵高、秦桧、高俅、严嵩、和珅等,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状。模式化、程式化十分严重,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新”不一定是稀奇古怪,而是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2)少“巧”,许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视角转换,在选材时照搬照套,只是为了凑够字数,“拣到篮里就是菜”,缺乏转换和加工,致使作文内容显得干瘪,缺乏活力,因此也就无所谓“巧”了。“巧”可以表现为多角度选材,比较后选用典型材料,旧材抖的推陈出新等等。

(3)无“我”,学生在写作文时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色彩,不会把原材料灵活运用,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大忌。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自我是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要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脸为基础进行选材。中学生作文最重视的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2. 结构的程式化。

当前中学生作文结构程式化比较严重,喜欢沿用一些被称为“美文”的范文,主要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从而导致作文的个性化思想缺失、个性化表达丧失的一种作文现象。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生活形成观照,作

文形式、内容、情感、思想远离现实,缺乏真实性,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中学生作文结构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

(1)形式的程式化。当前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不论什么样的作文一律都有题记,也不管这个题记和下面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就像阿Q 头上的癞疮疤,让人感到既恶心又可笑。而且多数学生沿用一些被称为“美文”的范文,主要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总给人一种雷同的感觉。一写作文就按照“凤头——猪腹——豹尾”的结构模式,显得非常的俗气,让人感到很是失望。当代著名作家林白曾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写作极益于己,可带来美和张扬生命力,使生命获得快感。然而,如今的中学生的作文却是一塌糊涂,令人匪夷所思。

(2)内容的程式化。文章应当表达真情实感,应当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等,但中学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年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某些流行元素的影响,从而削减了表达亲身体验的欲望。在他们心目中,作文成了获得高分的工具,文字成了游戏人生的符号。写到“感恩”的作文就是自己小时候生病,母亲怎样冒着大雪背着自己去医院;或者有一天突下大雨家人淋湿衣服冒着大雨给自己送伞等等。造成了这样一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怪现象。当然,中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主要受以下几种介质的影响:一是当代影视影响,照抄照搬影视情节,显得虚无缥缈,只注重浪漫的故事情节,脱离实际生活。二是时文的影响,主要复制《意林》、《青年文摘》、《读者》和一些学生必背的范文,说教意味偏重,严重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实情节。三是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情节显得异想天开,穿越时空,如天马行空一般,但内容却空洞无边,显得稚嫩,令人难以忍受。

(3)语言的程式化。中学生每到写作文时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他们也明白自身语言的干瘪,需要及时充电。但是由于心情浮躁,并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分析、理解经典文章的魅力,因此在写作文时往往选择名家名篇及一些所谓的“范文”照背照抄,以至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套用。如有的同学只要写到关于“受挫”题材的作文时,就写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面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写到“勤奋”题材的作文时,就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人物的原材料、评价人物的总结语句全部照搬照套。语言显得扭捏作态,如东施效颦,让人哭笑不得。并且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毫无真实可言。

(4)思想的程式化。中学生的作文缺少厚重的文化底蕴,文章显得单薄苍白。因此,他们就背诵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一些大哲学家、文学家如孔子、孟子、鲁迅、马克思等的警句,而有时背得又不是那么太牢靠,以至张冠李戴,令人目瞪口呆。例如以“勤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就写到:“苏轼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句名言是韩愈的,笔者注)李白著名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句子)等。还有人顺着某条名言,写这个名人的生平事迹,背离了主题。因此,其真实性就更加令人感到疑惑。

3. 体裁的异类化。近年来,许多中学生对作文要求中的“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或“文体自选”产生了误解,认为写作文不必再受作文体裁的限制,就

乱写一通。这样表达就会显得混乱,内容上也就较空洞,因而导致文体混乱、体裁失当。其主要表现在:

(1)体裁的杂糅。在一篇作文之中,这一段运用了这样的文体,那一段运用了那样的文体,作文体裁“非驴非马”,是典型的“四不像”的作文,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文体的作文。

例如,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个学生就是这样写的: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

苏轼年少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外,他写到:“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副对联后找到苏轼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轼请教,苏轼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轼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轼。苏轼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轼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

这段文字是来证明观点“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的,但在使用论据的过程中,对苏轼的事例描写太多,无关的情节叙述的过于详细,在例子叙述完后又缺乏典型的分析,是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观点+例子”型的作文。

再如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拥有阳光

解不透佛为何拈花微笑,似我这般有着千秋宏愿,却又退避三舍的性情,如何适应这光怪陆离的社会?

——题记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的我们,似乎便习惯了淡淡的悒郁,缘于那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那日渐滋长的距离鸿沟,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缘于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不称心,以致于我们总是在抑郁,而被浓重的黑色调蒙住了寻找阳光的眼睛。

生活需要明亮的色彩,所以我们要拾起那被遗忘的亮点,于是,一切便会显出它的万丈光芒……

心中拥有阳光,感恩生活。记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黄舸,六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亲自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父子俩走过了八十多个城市,行程1.3万多千米,向三十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黄舸有一颗阳光般的心,如果离开人世,他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黄舸这位“阳光”少年,藏起眼泪,还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心中拥有阳光,笑对人生。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最佳表演节目《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邰丽华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是整个舞蹈的灵魂。邰丽华两岁时因注射失聪,但她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始终笑对生活。她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天赋,经过努力,在15岁时学习舞蹈,感受地板的震颤,舞蹈成为了她心灵的语言。邰丽华曾经获得了多个舞蹈的国际奖项。她表演的《雀之灵》深深打动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生活是不公平的,只有拥有阳光的人才会拥有更多,邰丽华身残志坚,心

中拥有阳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令人瞩目。

我不是佛,可是我要微笑。

明天会是什么样?晴朗的天空不言,清澈的湖水不语,然而我明白,不论前方的路如何,我都能坦然而乐观地面对,因为我的心中拥有阳光!

仔细研读本文,不难发现有许多处硬伤,主要是这篇作文作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够明显,叙述的文字太多;中心论点迟迟没有亮出,论述上缺乏层次感。

(2)体裁的滥觞。我们提倡中学生作文在体裁上要创新,但任何体裁都是有规范的,在体裁上创新的“创新作文”也要依照一定的格式来写。中学生作文体裁不规范的现象,造成作文出现严重硬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分数。例如有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题记

我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里,父母为我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饭来张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但是对于我们的人生之旅来说,家毕竟只是起点,征途上的风雨迟早需要我们历练,人不可能总住在生活的温室里,唯有走进社

古人云:“苟安者弱,自强者昌,自弃者亡。”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我要展翅高飞,寻找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

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脱离了父母的呵护,我懂得生活的路上有艰辛和磨难。但我从不畏惧,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因为生

我飞翔于蓝天,俯视大地,种种美色尽收眼底。我真正体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翱翔于蓝天,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是旅途,我踏上这条单行道无怨无悔;生活是挑战,我毫不退缩地迎接它;生活中有不尽的悲伤,我会适时地化解掉,用昂扬的姿态度过每一天。我遇到过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遭遇过狂风暴雨,有过饥饿难耐的日子,也有阳光关怀后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困境造就人才,在逆境中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世界上成绩卓著的人,哪一个不是身经磨炼,百炼成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本文开头介绍自己的情况,属于记叙性语言,接下来可叙可议。到了第二段论述了“家”与成长的关系,属于议论性文字。如果下文要记叙,此段作为过渡段,还说得过去。所以第三段偏重于议论,和上一段联系起来,让人觉得该文是要写一篇议论文。第四段前三句变成了记叙性文字,后三句既像记述飞翔中的感受,又像是议论,说是议论又没有扎实的论点、论据、论证。这样记叙和议论交错,成了“四不像”,造成了内容上的空泛。正是这一段使该文文体走样了。而第五段又成了典型的议论性段落,结尾却又是抒情的记叙性文字。因此,此文记叙与议论交错,导致文体混乱,因而显得不伦不类。

再例如2013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 自拟题目;3.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而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语林啄木鸟

一棵小树苗若想长成参天大树,光靠自身的奋进是不够的,树林里的啄木鸟是它最好的伙伴,为小树苗纠错,是(应该是“使”)它茁壮成长。

她是一个要强的女孩,从小就是。她家境贫寒,她不容许自己有一厘米的误差,她敏感,她的自尊心使她不接受别人的一丝挑错……

那一天是她上台演讲,自信要强的她走上讲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她的文采很棒,用词优美,台下的同学都流漏(应为“露”)出佩服的眼神。当她朗诵完,班内掌声雷动,只见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说“你的文章有错误,是贝多芬谱写了《第九交响曲》”。她站在台上憋红了脸,没说一句话,她瞪圆了眼睛,心里一遍遍咒骂这个男生。气氛僵持了许久,老师打破了这个“冷战”的局面,她生气地回到座位上。下课后,老师将她叫到了办公室,老师语重心长

的对她说:“你是多么可爱、认真的女孩儿啊!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你,希望你可以更好地发展。但是今天你做的不好!你应欣喜地接受别人的挑错!你就好比一棵小树,你需要啄木鸟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啊!”她低下了头,认同了老师的说法,她走回班级与那个如“啄木鸟”一般的男孩道谢。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出民族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理论为纲,将进步写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畏众人不解,创造《第九交响曲》!都是一颗渴求上进、渴望真理、盼望进取的心,然而熟(应为“孰”)能无错?她明白了,在她要强的同时,也需要一名如“啄木鸟”一般的朋友为她在消除谬误。从这件事后,她虚心向别人请教,写完文章后也虚心请别人指导、挑错。

“语林啄木鸟”是《咬文嚼字》杂志开设的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请虚心的接受他人对你的挑错,它会助你找到真理,促你进步!

该文问题就比较大,文体明显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让人捉摸不清。 以上是中学生作文常出现的弊病,而这种弊病又长期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 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的成因。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那就是编故事、假大空、缺少真情实感。那么,中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性的原因何在呢?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对“真”的要求,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反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尚,那就是失真。中学生作文中,漂亮空洞的政治口号式作文比比皆是。他们的作文只是政治口号的图解,通过一个没有变化发展的像“卡通”式的人物来诠释,学生作文中,崇拜英雄、崇拜名人,在文章中对名人名言的引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不惜编造名人名言来达到这种效果。这种造假文风是病垢文风,我们必须把它清除。这种作文的失真原因是文风与时代错位的结果。

(1) 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足够用于写作的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激发写作的情趣与灵感;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追求功利性,世风的浮躁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失真的原因。学生的写作,他不去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是通过背诵范文的方式,把别人的情感硬说成自己的情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 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也是造成作文失真的原因。学校教育受到升学率的影响,他们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全部的学生生活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有时间接触大社会,这种枯燥的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他们只能借鉴书本的知识,矫情造作,编造出虚情假意的作文来。

(2)阅读较狭窄,知识较贫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中学生虽然拥有较多的书籍、资料、杂志,还有更先进的网络,但是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歌、文章外,其他的基本一无所知;除了教材上经常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如屈原、司马迁、苏轼、鲁迅等外,其他的人便十分陌生,以至于在写作文时常常闹出笑话,令人啼笑皆非。例如不论什么样的诗句,首先回答是“李白”,当老师说不是的时候,就说是“杜甫”。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存在严重不足,虽然随着教材也配备了一些中学生课外读本,但许多中学生不去阅读,有的连名字也不知道,眼界十分狭窄,知识相当贫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所以中学生写作文在选材时常常张冠李戴、胡编乱造,致使作文缺乏真实性。

2. 语文教师的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中学生在写作文时泯灭了个性,其真实的语言不能表达,从而严重压抑了中学生作文真实的表达欲望,阻碍了中学生习作的良性发展。其具体表现在:

(1)策略选择的失当。

这主要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力训练知识化。走进许许多多的作文指导课堂,老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不是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把原本最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拆分成若干个所谓的能力训练点进行所谓的作文序列训练,作文教学变成了写作知识

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是读写结合简单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海纳百川似的阅读吸收,才能有思如泉涌的写作输出。加强作文教学应该从强化阅读这个基础环节入手,注重读写结合,这已是全体语文届的共识。然而许多年以来,正是这个所谓的“共识”遮蔽了如何进行有效读写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有效的读写结合缺乏深入的思考,把读写结合搞成了阅读与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写作教学被阅读教学牵着走,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训练就练什么。作文训练成了对某一篇或某一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简单模仿,而写作必须的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被忽视了。

(2)教学观念的传统。

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是用各种应试化、模式化的要求来束缚学生。正是这样一种极不正确的指导思想误导了许多的中学生,使许多学生的作文误入了歧途。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不得不千篇一律地去编故事,说套话、空话、假话。造成许多中学生一拿起笔写作文,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我们表达什么,阅卷的老师喜欢什么。忘记了作文是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正是教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失去了本真,失去了真实性。

3. 社会的原因。

在当今教育市场化观念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造成了的严重异化。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正之风,再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尤其是一些影视的不良传播,都极大地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学生,以致于他们在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因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主要表现在:

(1)教育市场化观念的影响。

教育事业本来是一种社会的公益和公共事业,它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观念侵入了教育领域,在价值取向上深深地影响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就会向学生传递上学就是要考高分、上名牌大学、多挣工资的错误信息。这样一来,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就被分数异化了。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为了追求高分数,就不惜编一些假话、大话、空话,使得作文失去了其真实性。

(2)现代媒体的深度影响。

当今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网络对人们影响比较大。网络是特别受中学生青睐的信息传播媒介,特别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这一代中学生受到的影响最大。首先是阅读方式方面的影响。过去中学生习惯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现在,中学生几乎不读报纸,很少看电视,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网络获得新闻及相关信息。互联网络信息量虽然大,交互性强,但是信息却良莠不齐。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是快速地穿梭过一个又一个信息,已经完全失去了心平气和的阅读习惯,造成现在的中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其次是写作方式方面的影响。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养成了书写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而如今的学习,是靠电脑或手机键盘输入文字,长期使用键盘,造成了人们写字的质量和速度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拷贝是现在人们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不管什么作业都要通过搜索引擎然后复制粘贴。长时间这样不但养成了一定的惰性,还大大降低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或在写作文时产生严重依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了许多干扰因

素。这样大量中学生在写作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只要写作文就要查阅互联网,使得作文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4. 教材的原因。

现在一些中学生作文的教材可谓满天飞,而一些所谓的方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一些作文教材在审题上、立意上、布局上、谋篇上等都给中学生提前做好了范式,使得中学生在构思作文时就有了一定的程式化、模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生写作文时的惰性。因此,他们在构思作文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往一些作文材料、作文方法上套,其作文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

当今一些中学生作文的教材在写作方法上可谓是淋漓尽致。什么“绝招审题”啊,“慧眼立意”啊,“精谋结构”啊,“活用教材”啊,“靓拟标题”啊,“巧设风头”啊,“力铸豹尾”啊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就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致使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式化、模式化严重,其真实性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当今中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写作文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式化、模式化比较严重,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其作文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语文学习有两项任务:一是在理解别人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思想;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别人了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既可以用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写作就是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学生写作文,就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修辞立其诚。”那就是说写文章一定要真诚,即写作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关注的是作文内容的真实,而不是其华丽的外在的形式。要做到作文的真实,中学生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真话、讲真事

清代诗人江湜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像平常说话一样,怎样说的话,怎样办的事,就怎样写。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 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要做到说真话、讲真事,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

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 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 不细", 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 哗啦" 一声,雪花" 簌簌" 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 咯咯" 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

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 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o 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 明天要体检了!" 体检? 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 测些什么?" 同桌不以为然地说:" 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 虎背熊腰", 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 哗哗" 形容摇竹的声音; 用" 簌簌" 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 用" 咯咯" 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 用" 沙沙沙" 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 潜", 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 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 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 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 如果所写的是中年

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二)抒真情、叙真感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字。”因此,中学生只有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说不完的话,才能抒真情、叙真感。

写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动听。“为赋新诗强说愁”,只能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假、大、空”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要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 。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

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

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

文章以情动人,这“情”指真情实感。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就十分丰富,既有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抒情性语句,又有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点染,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以及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托物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不尽。学习和揣摩这样的名篇佳构,会使我们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获益良多。

(三)书真意、述真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作文要有真情、真理、真意、真趣。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 唯有真理才能启迪人,唯有真意才能感动人,唯有真趣才能吸引人。”因此,书真意、述真理是培养中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提升作文品味的必由之路。中学生作文要做到求真,就应做到书真意、述真理。

1. 求真立诚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是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感情,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①中学生作文只有弘扬求真、尚善、崇美的品质,才能使作文做到书真意、述真理。

古今中外,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那就是因为这些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是作者心声的真实流露,更是他们书真意、述真理的真实

体现。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

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

“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

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

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

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

散文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我们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2. 崇善尚美

注释:

①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页。

浅论中学生作文如何做到真实

摘要: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真实 实现

引言

有句谚语说:“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真实是人事一切存在的基础。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道德传统,也是从古到今被人推崇的教育理念。孟子说:“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可见真实在古代的重要性。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体现了真实的重要性。

在作文上,现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出作文要“求诚”,他说,作文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不仅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称为‘求诚’。试想,假如只知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知求诚,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里的“求诚”,从材料上说,就是那些真实的、深厚的、符合现实逻辑的材料,而不是那些假大空不着边际的话;从写作上说,是要有诚实的、严肃的、认真的态度,而不是采取那些油滑的、轻薄的态度。

可见,把“求诚”视为作文的底线,是对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求诚”不但是作文的思想标准,而且是作文的艺术标准。求诚过程就是一个艺术追求过程。因此,对中学生的作文评判标准,概括地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

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评判思想标准,特别注重文章的真,追求真、善、美,是一切作文的思想标准。真是善美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一旦失却“真”的基石,“善”就走到了它的反面,“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中学生只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才符合作文的真实性原则,也才符合作文的“真”“善”“美”的思想标准。

但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假”、“大”、“空”现象,立意“庸”,材料“枯”,结构“套”,语言“死”,缺少生活气息,缺少真情实感,给人的感受是文章是“做出来的,是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而不是从内心自然‘流’出来的”。中学生在作文中编故事、背诵范文、叙事苍白、缺少真情实感,让人看不懂,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不到世间的真实。因此,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要么是背诵大量范文来套作,要么是大幅运用原材料和名言警句来凑够字数,要么就瞎编一通,甚至不惜编出自己亲人伤残或死亡来博得读者同情,真真是令人发指,这样我们所见到的中学生作文也自然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了。这也就表明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严重的真实性。因此,如何促进中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真实的表达尤其显得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的成因。

(一) 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当前中学生对作文普遍缺乏兴趣,有一些学生甚至厌倦作文,以至于老师每一次布置作文时,许多中学生都感到无从下笔,不能够“我手写我心”,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材的误区。

中学生作文的选材存在着胡编乱造、陈旧重复、生搬硬套或不够典型等诸多误区,导致作文空洞或缺少真实体验,造成这些误区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积累材料,缺少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中学生作文在选材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1)不“新”,明显地缺乏时代气息。在作文中经常出现选材撞车现象,许多学生选用的材料十分陈旧,比如一选古代的材料正面的就是屈原、陶渊明、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反面的就是赵高、秦桧、高俅、严嵩、和珅等,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状。模式化、程式化十分严重,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新”不一定是稀奇古怪,而是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2)少“巧”,许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视角转换,在选材时照搬照套,只是为了凑够字数,“拣到篮里就是菜”,缺乏转换和加工,致使作文内容显得干瘪,缺乏活力,因此也就无所谓“巧”了。“巧”可以表现为多角度选材,比较后选用典型材料,旧材抖的推陈出新等等。

(3)无“我”,学生在写作文时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色彩,不会把原材料灵活运用,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大忌。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自我是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要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脸为基础进行选材。中学生作文最重视的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2. 结构的程式化。

当前中学生作文结构程式化比较严重,喜欢沿用一些被称为“美文”的范文,主要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从而导致作文的个性化思想缺失、个性化表达丧失的一种作文现象。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生活形成观照,作

文形式、内容、情感、思想远离现实,缺乏真实性,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中学生作文结构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

(1)形式的程式化。当前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不论什么样的作文一律都有题记,也不管这个题记和下面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就像阿Q 头上的癞疮疤,让人感到既恶心又可笑。而且多数学生沿用一些被称为“美文”的范文,主要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总给人一种雷同的感觉。一写作文就按照“凤头——猪腹——豹尾”的结构模式,显得非常的俗气,让人感到很是失望。当代著名作家林白曾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写作极益于己,可带来美和张扬生命力,使生命获得快感。然而,如今的中学生的作文却是一塌糊涂,令人匪夷所思。

(2)内容的程式化。文章应当表达真情实感,应当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等,但中学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年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某些流行元素的影响,从而削减了表达亲身体验的欲望。在他们心目中,作文成了获得高分的工具,文字成了游戏人生的符号。写到“感恩”的作文就是自己小时候生病,母亲怎样冒着大雪背着自己去医院;或者有一天突下大雨家人淋湿衣服冒着大雨给自己送伞等等。造成了这样一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怪现象。当然,中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主要受以下几种介质的影响:一是当代影视影响,照抄照搬影视情节,显得虚无缥缈,只注重浪漫的故事情节,脱离实际生活。二是时文的影响,主要复制《意林》、《青年文摘》、《读者》和一些学生必背的范文,说教意味偏重,严重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实情节。三是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情节显得异想天开,穿越时空,如天马行空一般,但内容却空洞无边,显得稚嫩,令人难以忍受。

(3)语言的程式化。中学生每到写作文时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他们也明白自身语言的干瘪,需要及时充电。但是由于心情浮躁,并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分析、理解经典文章的魅力,因此在写作文时往往选择名家名篇及一些所谓的“范文”照背照抄,以至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套用。如有的同学只要写到关于“受挫”题材的作文时,就写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面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写到“勤奋”题材的作文时,就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人物的原材料、评价人物的总结语句全部照搬照套。语言显得扭捏作态,如东施效颦,让人哭笑不得。并且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毫无真实可言。

(4)思想的程式化。中学生的作文缺少厚重的文化底蕴,文章显得单薄苍白。因此,他们就背诵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一些大哲学家、文学家如孔子、孟子、鲁迅、马克思等的警句,而有时背得又不是那么太牢靠,以至张冠李戴,令人目瞪口呆。例如以“勤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就写到:“苏轼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句名言是韩愈的,笔者注)李白著名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句子)等。还有人顺着某条名言,写这个名人的生平事迹,背离了主题。因此,其真实性就更加令人感到疑惑。

3. 体裁的异类化。近年来,许多中学生对作文要求中的“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或“文体自选”产生了误解,认为写作文不必再受作文体裁的限制,就

乱写一通。这样表达就会显得混乱,内容上也就较空洞,因而导致文体混乱、体裁失当。其主要表现在:

(1)体裁的杂糅。在一篇作文之中,这一段运用了这样的文体,那一段运用了那样的文体,作文体裁“非驴非马”,是典型的“四不像”的作文,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文体的作文。

例如,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个学生就是这样写的: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

苏轼年少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外,他写到:“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副对联后找到苏轼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轼请教,苏轼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轼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轼。苏轼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轼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

这段文字是来证明观点“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的,但在使用论据的过程中,对苏轼的事例描写太多,无关的情节叙述的过于详细,在例子叙述完后又缺乏典型的分析,是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观点+例子”型的作文。

再如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拥有阳光

解不透佛为何拈花微笑,似我这般有着千秋宏愿,却又退避三舍的性情,如何适应这光怪陆离的社会?

——题记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年代的我们,似乎便习惯了淡淡的悒郁,缘于那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那日渐滋长的距离鸿沟,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缘于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不称心,以致于我们总是在抑郁,而被浓重的黑色调蒙住了寻找阳光的眼睛。

生活需要明亮的色彩,所以我们要拾起那被遗忘的亮点,于是,一切便会显出它的万丈光芒……

心中拥有阳光,感恩生活。记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黄舸,六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亲自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父子俩走过了八十多个城市,行程1.3万多千米,向三十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黄舸有一颗阳光般的心,如果离开人世,他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黄舸这位“阳光”少年,藏起眼泪,还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心中拥有阳光,笑对人生。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最佳表演节目《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邰丽华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是整个舞蹈的灵魂。邰丽华两岁时因注射失聪,但她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始终笑对生活。她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天赋,经过努力,在15岁时学习舞蹈,感受地板的震颤,舞蹈成为了她心灵的语言。邰丽华曾经获得了多个舞蹈的国际奖项。她表演的《雀之灵》深深打动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生活是不公平的,只有拥有阳光的人才会拥有更多,邰丽华身残志坚,心

中拥有阳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令人瞩目。

我不是佛,可是我要微笑。

明天会是什么样?晴朗的天空不言,清澈的湖水不语,然而我明白,不论前方的路如何,我都能坦然而乐观地面对,因为我的心中拥有阳光!

仔细研读本文,不难发现有许多处硬伤,主要是这篇作文作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够明显,叙述的文字太多;中心论点迟迟没有亮出,论述上缺乏层次感。

(2)体裁的滥觞。我们提倡中学生作文在体裁上要创新,但任何体裁都是有规范的,在体裁上创新的“创新作文”也要依照一定的格式来写。中学生作文体裁不规范的现象,造成作文出现严重硬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分数。例如有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题记

我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里,父母为我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饭来张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但是对于我们的人生之旅来说,家毕竟只是起点,征途上的风雨迟早需要我们历练,人不可能总住在生活的温室里,唯有走进社

古人云:“苟安者弱,自强者昌,自弃者亡。”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我要展翅高飞,寻找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

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脱离了父母的呵护,我懂得生活的路上有艰辛和磨难。但我从不畏惧,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因为生

我飞翔于蓝天,俯视大地,种种美色尽收眼底。我真正体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翱翔于蓝天,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是旅途,我踏上这条单行道无怨无悔;生活是挑战,我毫不退缩地迎接它;生活中有不尽的悲伤,我会适时地化解掉,用昂扬的姿态度过每一天。我遇到过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遭遇过狂风暴雨,有过饥饿难耐的日子,也有阳光关怀后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困境造就人才,在逆境中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世界上成绩卓著的人,哪一个不是身经磨炼,百炼成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本文开头介绍自己的情况,属于记叙性语言,接下来可叙可议。到了第二段论述了“家”与成长的关系,属于议论性文字。如果下文要记叙,此段作为过渡段,还说得过去。所以第三段偏重于议论,和上一段联系起来,让人觉得该文是要写一篇议论文。第四段前三句变成了记叙性文字,后三句既像记述飞翔中的感受,又像是议论,说是议论又没有扎实的论点、论据、论证。这样记叙和议论交错,成了“四不像”,造成了内容上的空泛。正是这一段使该文文体走样了。而第五段又成了典型的议论性段落,结尾却又是抒情的记叙性文字。因此,此文记叙与议论交错,导致文体混乱,因而显得不伦不类。

再例如2013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 自拟题目;3.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而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语林啄木鸟

一棵小树苗若想长成参天大树,光靠自身的奋进是不够的,树林里的啄木鸟是它最好的伙伴,为小树苗纠错,是(应该是“使”)它茁壮成长。

她是一个要强的女孩,从小就是。她家境贫寒,她不容许自己有一厘米的误差,她敏感,她的自尊心使她不接受别人的一丝挑错……

那一天是她上台演讲,自信要强的她走上讲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她的文采很棒,用词优美,台下的同学都流漏(应为“露”)出佩服的眼神。当她朗诵完,班内掌声雷动,只见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说“你的文章有错误,是贝多芬谱写了《第九交响曲》”。她站在台上憋红了脸,没说一句话,她瞪圆了眼睛,心里一遍遍咒骂这个男生。气氛僵持了许久,老师打破了这个“冷战”的局面,她生气地回到座位上。下课后,老师将她叫到了办公室,老师语重心长

的对她说:“你是多么可爱、认真的女孩儿啊!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你,希望你可以更好地发展。但是今天你做的不好!你应欣喜地接受别人的挑错!你就好比一棵小树,你需要啄木鸟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啊!”她低下了头,认同了老师的说法,她走回班级与那个如“啄木鸟”一般的男孩道谢。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出民族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理论为纲,将进步写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畏众人不解,创造《第九交响曲》!都是一颗渴求上进、渴望真理、盼望进取的心,然而熟(应为“孰”)能无错?她明白了,在她要强的同时,也需要一名如“啄木鸟”一般的朋友为她在消除谬误。从这件事后,她虚心向别人请教,写完文章后也虚心请别人指导、挑错。

“语林啄木鸟”是《咬文嚼字》杂志开设的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请虚心的接受他人对你的挑错,它会助你找到真理,促你进步!

该文问题就比较大,文体明显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让人捉摸不清。 以上是中学生作文常出现的弊病,而这种弊病又长期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 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的成因。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那就是编故事、假大空、缺少真情实感。那么,中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性的原因何在呢?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对“真”的要求,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反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尚,那就是失真。中学生作文中,漂亮空洞的政治口号式作文比比皆是。他们的作文只是政治口号的图解,通过一个没有变化发展的像“卡通”式的人物来诠释,学生作文中,崇拜英雄、崇拜名人,在文章中对名人名言的引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不惜编造名人名言来达到这种效果。这种造假文风是病垢文风,我们必须把它清除。这种作文的失真原因是文风与时代错位的结果。

(1) 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足够用于写作的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激发写作的情趣与灵感;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追求功利性,世风的浮躁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失真的原因。学生的写作,他不去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是通过背诵范文的方式,把别人的情感硬说成自己的情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 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也是造成作文失真的原因。学校教育受到升学率的影响,他们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全部的学生生活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有时间接触大社会,这种枯燥的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他们只能借鉴书本的知识,矫情造作,编造出虚情假意的作文来。

(2)阅读较狭窄,知识较贫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中学生虽然拥有较多的书籍、资料、杂志,还有更先进的网络,但是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歌、文章外,其他的基本一无所知;除了教材上经常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如屈原、司马迁、苏轼、鲁迅等外,其他的人便十分陌生,以至于在写作文时常常闹出笑话,令人啼笑皆非。例如不论什么样的诗句,首先回答是“李白”,当老师说不是的时候,就说是“杜甫”。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存在严重不足,虽然随着教材也配备了一些中学生课外读本,但许多中学生不去阅读,有的连名字也不知道,眼界十分狭窄,知识相当贫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所以中学生写作文在选材时常常张冠李戴、胡编乱造,致使作文缺乏真实性。

2. 语文教师的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中学生在写作文时泯灭了个性,其真实的语言不能表达,从而严重压抑了中学生作文真实的表达欲望,阻碍了中学生习作的良性发展。其具体表现在:

(1)策略选择的失当。

这主要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力训练知识化。走进许许多多的作文指导课堂,老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不是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把原本最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拆分成若干个所谓的能力训练点进行所谓的作文序列训练,作文教学变成了写作知识

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是读写结合简单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海纳百川似的阅读吸收,才能有思如泉涌的写作输出。加强作文教学应该从强化阅读这个基础环节入手,注重读写结合,这已是全体语文届的共识。然而许多年以来,正是这个所谓的“共识”遮蔽了如何进行有效读写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有效的读写结合缺乏深入的思考,把读写结合搞成了阅读与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写作教学被阅读教学牵着走,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训练就练什么。作文训练成了对某一篇或某一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简单模仿,而写作必须的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被忽视了。

(2)教学观念的传统。

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是用各种应试化、模式化的要求来束缚学生。正是这样一种极不正确的指导思想误导了许多的中学生,使许多学生的作文误入了歧途。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不得不千篇一律地去编故事,说套话、空话、假话。造成许多中学生一拿起笔写作文,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我们表达什么,阅卷的老师喜欢什么。忘记了作文是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正是教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失去了本真,失去了真实性。

3. 社会的原因。

在当今教育市场化观念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造成了的严重异化。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正之风,再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尤其是一些影视的不良传播,都极大地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学生,以致于他们在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因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主要表现在:

(1)教育市场化观念的影响。

教育事业本来是一种社会的公益和公共事业,它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观念侵入了教育领域,在价值取向上深深地影响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就会向学生传递上学就是要考高分、上名牌大学、多挣工资的错误信息。这样一来,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就被分数异化了。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为了追求高分数,就不惜编一些假话、大话、空话,使得作文失去了其真实性。

(2)现代媒体的深度影响。

当今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网络对人们影响比较大。网络是特别受中学生青睐的信息传播媒介,特别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这一代中学生受到的影响最大。首先是阅读方式方面的影响。过去中学生习惯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现在,中学生几乎不读报纸,很少看电视,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网络获得新闻及相关信息。互联网络信息量虽然大,交互性强,但是信息却良莠不齐。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是快速地穿梭过一个又一个信息,已经完全失去了心平气和的阅读习惯,造成现在的中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其次是写作方式方面的影响。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养成了书写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而如今的学习,是靠电脑或手机键盘输入文字,长期使用键盘,造成了人们写字的质量和速度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拷贝是现在人们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不管什么作业都要通过搜索引擎然后复制粘贴。长时间这样不但养成了一定的惰性,还大大降低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或在写作文时产生严重依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了许多干扰因

素。这样大量中学生在写作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只要写作文就要查阅互联网,使得作文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4. 教材的原因。

现在一些中学生作文的教材可谓满天飞,而一些所谓的方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一些作文教材在审题上、立意上、布局上、谋篇上等都给中学生提前做好了范式,使得中学生在构思作文时就有了一定的程式化、模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生写作文时的惰性。因此,他们在构思作文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往一些作文材料、作文方法上套,其作文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

当今一些中学生作文的教材在写作方法上可谓是淋漓尽致。什么“绝招审题”啊,“慧眼立意”啊,“精谋结构”啊,“活用教材”啊,“靓拟标题”啊,“巧设风头”啊,“力铸豹尾”啊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就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致使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式化、模式化严重,其真实性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当今中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写作文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式化、模式化比较严重,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其作文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语文学习有两项任务:一是在理解别人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思想;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别人了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既可以用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写作就是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学生写作文,就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修辞立其诚。”那就是说写文章一定要真诚,即写作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关注的是作文内容的真实,而不是其华丽的外在的形式。要做到作文的真实,中学生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真话、讲真事

清代诗人江湜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像平常说话一样,怎样说的话,怎样办的事,就怎样写。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 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要做到说真话、讲真事,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

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 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 不细", 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 哗啦" 一声,雪花" 簌簌" 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 咯咯" 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

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 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o 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 明天要体检了!" 体检? 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 测些什么?" 同桌不以为然地说:" 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 虎背熊腰", 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 哗哗" 形容摇竹的声音; 用" 簌簌" 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 用" 咯咯" 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 用" 沙沙沙" 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 潜", 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 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 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 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 如果所写的是中年

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二)抒真情、叙真感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字。”因此,中学生只有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说不完的话,才能抒真情、叙真感。

写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动听。“为赋新诗强说愁”,只能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假、大、空”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要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 。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

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

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

文章以情动人,这“情”指真情实感。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就十分丰富,既有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抒情性语句,又有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点染,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以及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托物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不尽。学习和揣摩这样的名篇佳构,会使我们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获益良多。

(三)书真意、述真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作文要有真情、真理、真意、真趣。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 唯有真理才能启迪人,唯有真意才能感动人,唯有真趣才能吸引人。”因此,书真意、述真理是培养中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提升作文品味的必由之路。中学生作文要做到求真,就应做到书真意、述真理。

1. 求真立诚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是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感情,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①中学生作文只有弘扬求真、尚善、崇美的品质,才能使作文做到书真意、述真理。

古今中外,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那就是因为这些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是作者心声的真实流露,更是他们书真意、述真理的真实

体现。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

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

“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

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

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

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

散文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我们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2. 崇善尚美

注释:

①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页。

初中作文:上了中学以后作文500字

初一作文

上了中学以后

不知不觉中,进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突然才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上了中学以后,我学会了独立自主。

上了中学以后,我懂事了许多。以前的我吃过饭后,把饭碗往妈妈那儿一放,就跑出去疯玩了。到了晚上,洗脚水已经放好了„„现在进入中学的我学会了自理。每天早晨起床,自己就把自己的裤子叠放好了。吃过的饭碗也就把它刷干净了。到了休息时间,回到寝室自己就把洗脚的事给办妥了。

上了中学,我变得成熟稳重了。旧时的我做事散慢,人有些浮躁。说话从不设想后果如何,因此,常常得罪过不少人。现在的我“摇身一变”变得说话会掌握分寸了。做事学会了稳重自理,当我重新和别人在一起谈话时,我不会在背后议论别人了。

上了中学以后,我最有感触的是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从中学生活学习中“偷”到了两样东西,“乐”和“苦”。“乐”是因为我在学习中得到丰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这是其一。其二:在中学生活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苦”是因为困惑,遇到的困难。这是其一,其二便是一天的课程下来,不知该从哪门功课开始复习,为此懊恼,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只有一样不变,那就是学习和生活都是苦乐交织的,中学生活是理想的翅膀。

上了中学以后„„

上了中学以后

不知不觉中,进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突然才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上了中学以后,我学会了独立自主。

上了中学以后,我懂事了许多。以前的我吃过饭后,把饭碗往妈妈那儿一放,就跑出去疯玩了。到了晚上,洗脚水已经放好了„„现在进入中学的我学会了自理。每天早晨起床,自己就把自己的裤子叠放好了。吃过的饭碗也就把它刷干净了。到了休息时间,回到寝室自己就把洗脚的事给办妥了。

上了中学,我变得成熟稳重了。旧时的我做事散慢,人有些浮躁。说话从不设想后果如何,因此,常常得罪过不少人。现在的我“摇身一变”变得说话会掌握分寸了。做事学会了稳重自理,当我重新和别人在一起谈话时,我不会在背后议论别人了。

上了中学以后,我最有感触的是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从中学生活学习中“偷”到了两样东西,“乐”和“苦”。“乐”是因为我在学习中得到丰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这是其一。其二:在中学生活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苦”是因为困惑,遇到的困难。这是其一,其二便是一天的课程下来,不知该从哪门功课开始复习,为此懊恼,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只有一样不变,那就是学习和生活都是苦乐交织的,中学生活是理想的翅膀。

上了中学以后„„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