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素材積累 竹
一.外在内在特点:
(1)耐寒坚韧,被人贵为“岁寒三友”(梅、竹、松)之一
(2)虚心,竹是中空的,可用来象征虚心的人。
(3)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夏日为我们带来凉意,冬日为我们带来绿意。其全身都是宝。
(4)刚直,高风亮节,这从其外形特点来看,它总是笔直向上。
二.名言: 虚心竹有低头叶。
弯竹子生直笋子。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瘦土出韧竹。
人有志,竹有节。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郑板桥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入土先有节;凌云仍虚心
十人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金钢钻虽小,能钻瓷;竹杆虽大,节节是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清·魏源: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三.诗: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野竹 (元. 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咏竹 (唐. 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竹 (梁. 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四.文
竹颂
管桦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
2 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的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在生活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在我灵魂中的尘埃。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描画着潇洒而又挺拔雄健的劲竹,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
竹 子 精 神
张兴旺
古往今来, 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的佳句, 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 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 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 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 无论是峰峰岭岭, 还是沟沟整整, 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 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 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 生机盎然, 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 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 一场春雨过后, 竹笋 破土而出, 直指云天, 所谓“清明一尺, 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 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 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 她舒展长臂, 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 临风起舞, 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 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 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 使人想起志士;芭蕉, 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 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 尽管有百般柔情, 但从不哗众取宠, 更不盛气凌人, 虚心劲节, 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 清淡高雅, 一尘 不染, 她不图华丽, 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 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 甘于孤寂, 她不求闻达于莽林, 不慕热闹于山岭, 千百年过去了, 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 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 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 而弯弯新竹, 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 那成方成阵的竹林, 就象一队队, 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 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 竹叶轻轻拂面, 又显得万般温柔, 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 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 红日归时, 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 青尖露后, 立刺苍穹。”这副对联, 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 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 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 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 忍辱负重, 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一说, 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 为人类清除污垢, 就是竹沫、竹头等, 也在 灶底燃烧, 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
3 “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 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 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 情牵历代诗人, 丹管一枝, 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 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爱竹
竹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在公园里,在小院中,在山坡上常常都会看见竹子的身影。
我爱竹子,爱它的样子。春雨刚过,鲜嫩的竹笋就破土而出。它们从土地冒出来,从石缝中钻出来,从沙砾中挤出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比钢钎还坚硬,比风钻更锐利,任何阻碍也压制不住它们向上的生机。竹笋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乳汁,几个月工夫,就长成了一片竹林。竹子表面十分光滑,摸上去冰凉舒适。它的整个身体油亮亮的,绿得像一块翡翠。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听上去十分惬意。
我爱竹子,爱它的顽强。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它们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即使狂风吹落它们的枝叶,暴雨折断了它们的“脊梁”,它们仍然不肯向暴风雨低头,高高地挺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士兵一样,不肯向敌人投降屈服。
我爱竹子,爱它的无私奉献。竹子全身都是宝,它的主干可以做房梁,枝干可以用来加工成笔杆或扇子,既精致又美观。竹片还能做成许多生活用品:如扁担、凉席、竹椅等,竹叶可入药或泡茶,竹根可以做根雕等工艺品„„可以说竹子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绿色宝藏。竹子任由人们从它身上索取,却从不抱怨。
我爱竹子,爱它的品质,爱它的坚强不屈,爱它的默默无闻,爱它的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人汶川大地震中,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受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武警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天都在废墟中挖掘着,搜寻着幸存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受难群众。这种精神不正是竹子的精神吗?在去年湖南发生的冰冻雪灾面前,电力工人们冲锋在前,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有三名烈士因工殉职,他们的献身精神不也具备竹子的高贵品格吗?
这些英勇的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光荣地献身祖国,他们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人。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其所有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
4 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5
1 作文素材積累 竹
一.外在内在特点:
(1)耐寒坚韧,被人贵为“岁寒三友”(梅、竹、松)之一
(2)虚心,竹是中空的,可用来象征虚心的人。
(3)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夏日为我们带来凉意,冬日为我们带来绿意。其全身都是宝。
(4)刚直,高风亮节,这从其外形特点来看,它总是笔直向上。
二.名言: 虚心竹有低头叶。
弯竹子生直笋子。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瘦土出韧竹。
人有志,竹有节。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郑板桥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入土先有节;凌云仍虚心
十人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金钢钻虽小,能钻瓷;竹杆虽大,节节是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清·魏源: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三.诗: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野竹 (元. 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咏竹 (唐. 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竹 (梁. 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四.文
竹颂
管桦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
2 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的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在生活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在我灵魂中的尘埃。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描画着潇洒而又挺拔雄健的劲竹,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
竹 子 精 神
张兴旺
古往今来, 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的佳句, 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 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 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 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 无论是峰峰岭岭, 还是沟沟整整, 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 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 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 生机盎然, 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 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 一场春雨过后, 竹笋 破土而出, 直指云天, 所谓“清明一尺, 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 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 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 她舒展长臂, 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 临风起舞, 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 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 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 使人想起志士;芭蕉, 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 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 尽管有百般柔情, 但从不哗众取宠, 更不盛气凌人, 虚心劲节, 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 清淡高雅, 一尘 不染, 她不图华丽, 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 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 甘于孤寂, 她不求闻达于莽林, 不慕热闹于山岭, 千百年过去了, 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 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 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 而弯弯新竹, 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 那成方成阵的竹林, 就象一队队, 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 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 竹叶轻轻拂面, 又显得万般温柔, 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 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 红日归时, 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 青尖露后, 立刺苍穹。”这副对联, 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 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 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 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 忍辱负重, 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一说, 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 为人类清除污垢, 就是竹沫、竹头等, 也在 灶底燃烧, 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
3 “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 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 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 情牵历代诗人, 丹管一枝, 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 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爱竹
竹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在公园里,在小院中,在山坡上常常都会看见竹子的身影。
我爱竹子,爱它的样子。春雨刚过,鲜嫩的竹笋就破土而出。它们从土地冒出来,从石缝中钻出来,从沙砾中挤出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比钢钎还坚硬,比风钻更锐利,任何阻碍也压制不住它们向上的生机。竹笋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乳汁,几个月工夫,就长成了一片竹林。竹子表面十分光滑,摸上去冰凉舒适。它的整个身体油亮亮的,绿得像一块翡翠。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听上去十分惬意。
我爱竹子,爱它的顽强。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它们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即使狂风吹落它们的枝叶,暴雨折断了它们的“脊梁”,它们仍然不肯向暴风雨低头,高高地挺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士兵一样,不肯向敌人投降屈服。
我爱竹子,爱它的无私奉献。竹子全身都是宝,它的主干可以做房梁,枝干可以用来加工成笔杆或扇子,既精致又美观。竹片还能做成许多生活用品:如扁担、凉席、竹椅等,竹叶可入药或泡茶,竹根可以做根雕等工艺品„„可以说竹子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绿色宝藏。竹子任由人们从它身上索取,却从不抱怨。
我爱竹子,爱它的品质,爱它的坚强不屈,爱它的默默无闻,爱它的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人汶川大地震中,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受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武警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天都在废墟中挖掘着,搜寻着幸存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受难群众。这种精神不正是竹子的精神吗?在去年湖南发生的冰冻雪灾面前,电力工人们冲锋在前,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有三名烈士因工殉职,他们的献身精神不也具备竹子的高贵品格吗?
这些英勇的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光荣地献身祖国,他们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人。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其所有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
4 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