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作文中走出一片天
——三年级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中泰小学 唐非厌 葛兰
摘要:作文是个性表达的产物。如果把一篇作文当作一个产品,那么问题作文不应该当成次品,而应该是半成品。研读问题作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把握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修改指导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作文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和修改指导,逐渐教会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成为合格品或精品,使问题作文数量不断减少。在问题作文的指导修改过程中,教师逐渐构建和完善问题作文的修改指导系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在三年级培养作文修改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研读作文 修改意识 修改方法 修改指导系统 因材施教 坚持训练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多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轻视习作后的讲评,特别是忽视了问题作文的修改指导。虽然说预防(指导)胜于治疗(修改、重写),但是习作是个性表达的产物,怎么可能仅靠作文指导就能让每个学生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尚且时有问题;中等生即使乐于表达但总不足,学困生的作文更成了问题集中营。如果我们因此让中下生重新写,那就可能引起学生对写作的畏难与厌烦,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望。由此想到,我们语文老师除了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其实更应该重视在点评或批改时发现的问题作文。如果把文当作产品,那么问题作文不应该当成次品,而应该是半成品,只要找准切入点对它进行“深加工”,就能使她来个大变身,成为合格品或精品,这不是皆大欢喜的事吗?如何对问题作文“深加工”呢?那就是修改。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就能从学生作文的一些问题中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把握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修改使问题作文不再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就能在一次次地修改中提高吗?同样的问题不就可以避免出现吗?这不就等于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吗?
经过实践,我发现通过教师的讲评指导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和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每一篇日记、每一次周记、
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课后每一次小练笔都是我培养孩子们自改作文能力的阵地。
二、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修改意识,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1.借名人故事和名言说理。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推敲故事,古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欧阳修“作文既出必贴之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的古籍记载、叶圣陶、鲁迅对文章精雕细琢的故事等等。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阅读这方面的故事,从故事中知道作文不是一锤定音的,好文不厌百回改,我们要像名人一样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除了故事,还可发动学生搜集一些浅显易懂的修改作文的名言警句,比如: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契诃夫“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列夫·托尔斯泰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等,借名人的嘴激励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活动。
2.即时肯定,评语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修改的积极性,一发现学生自己在修改作文就即时肯定,同时批改学生的作文,我不仅评点选材、构思、语言,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通过修改,你的文章读起来特别流畅了!”“这句话改得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实践证明,老师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能激发一些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
3、身边的榜样激励。
不定期的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在教室后墙张贴出原稿和修改稿,请学生参观议论。学生一比较对照,看出修改后的作文进步明显,就更加明确修改作文的重要和必要了。同时表扬这些学生正在做着和古今中外名家一样的事,促使这些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修改,营造出修改作文的好氛围。
(二)、学习修改方法,为自己的作品把关。
学生有了修改意识,如果不知道如何修改,就会让修改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三个原则1、要循序渐进;2、要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3、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每次可设定一到两个作文讲评的核心进行专题对话、交流。
1、下水示范,学习修改的符号和要领。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老师要下水示范,具体操作: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抄在黑板上(实物投影),第一步面对作文整体浏览(读);第二步读后想想问题出在哪(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适、结构是否紧凑,段落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句式是否规范,词语是否达意等),在找到问题后想想解决方法;第三步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决方法;第四步,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第五步对所作的修改做一个点评。起始阶段的每次都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根据问题用彩笔进行调整、删减、充实、修改,并且明确地说出修改的理由。这样,学生从老师修改演示中,就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修改原因,掌握修改作文的操作程序,即“读想(找出毛病、解决办法)改评”,使学生可以效仿。
2、口头点评与集体讲评相结合,指导解决具体的修改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作文问题主要出在哪,并且知道如何修改,讲评时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来点评,要讲得精而实用,精而易懂,注意中避免笼统或抽象的评价,不要使用写作中的名词与概念。讲评的方式有两种:口头讲评与集体讲评,一般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老师研读问题作文,从中梳理出主要问题,进行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我该怎样改的道理。
记得写三上写《我们的校园》,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把校园的景物堆砌在一起,没有考虑句子之间的联系,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甚至出现重复。这时就需要我去引导孩子有序地安排内容。当学生作文起草好后,我就请他们一个一个地读自己的作文,
其他同学则闭上眼睛听,读的人要求读得清楚,速度不能快,听出优点时就及时给予肯定,若听出问题就重点关注,集体想对策,大家一起修改。当读到校园内的一处景物发现次序不对时,我就让他们自己去校园里走走看看,接着再对全班同学讲:“如果有人按照你们的写作顺序参观,会怎么样?”待孩子们有所悟时就重申:“介绍熟悉的地方或景点,一定要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写,不要跳来跳去,使读的人搞不清东南西北。”
这种评讲,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坡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人手一份,集体评改。
教师批改时若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并由此想到一个训练点,此时可选其中一篇缺陷明显的习作(去除姓名)打印,人手一份。老师和学生一起诊断问题,讨论得出适当的修改方法,然后人人动手修改。修改后,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讲评,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改得不好的,随机指导如何修改。如问题作文《菜园》(附)是写家乡景物的单元习作,经过研读发现小作者开头缺少对菜园的描述或介绍,中间没有借助方位词有序在写描写菜园种植的蔬菜,语言上犯了“有”病;在具体介绍蔬菜时,描述的语言比较单一,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结尾出现空话“我爱我家的菜园,我爱这个美丽的家乡”等。全部习作批完,发现如何把看到的景物有顺序地写出来是本次习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选择这篇习作打印出来。指导修改时,在黑板上画好菜园蔬菜种植分布图,请学生对照着用方位词介绍所选地方的各种景物,使问题作文快速变身。
附问题作文《菜园》原文
我家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和植物。有又大又肥的玉米。玉米的主干上长着几片长长的叶子,每株长着一到三个玉米。有一排萝卜,上面长着绿油油的叶子,叶子下
面长着一个个萝卜,萝卜上面半个红,下面半个白。有三排黄豆,绿色的叶子。过了几天,长出了毛豆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毛豆子变成了老黄豆。有一排马兰头,绿色的一片,还长着尖尖的叶子。有一排大蒜,才刚刚发芽。有一排豇豆,有三十根棒子。豇豆挂在棒子上像一条条绳子。还有一排青菜。青菜才刚刚种好,还很小。
菜园里收回来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有红红的番茄,很多很多的老南瓜,有很大的冬瓜,有长长的丝瓜,有火辣辣的红辣椒,还有地瓜。
我爱我家的菜园,爱我这个美丽的家乡。
(三)、作文问题归类,构建修改指导系统。
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发现三年级的作文中的问题主要在集中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
1、内容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1)想不出写作内容,比如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三下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指导:以写保护环境的习作为例,课前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很重要,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一些爱护或不爱护环境的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扩散
学生的思维。大事可以抓住工业区的搬迁、侵占河道造房、为了经济利益炸山卖石矿?? 小事可以从乱扔垃圾、小河的变化、一棵树的故事、村子每家每户种一棵桂花树、等入手来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由此可见,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积淀,写眼见之物,耳听之事,心中之想,抒自然之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经历其实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这才是解决之道。
(2)、与事实不符,比如三上写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发现有的学生写人物的话不符合年龄特点;三下第一次习作是写家乡的景物,有些同学犯常识性的错误,有写桃花春天开花,夏天才结果的;有写冬天竹子落叶了,光秃秃的,骨折一小时就好了等。
指导:用幽默或调侃的语言点化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常识,随着积累的增加,自然就会少犯这样的错误。
(3)、开头离题太远,如学生写春游秋游,会写老师告诉我们哪天要去秋游了,我们怎么高兴,大家讨论带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回家买了什么,上车时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写了很多才写到游玩的地方。
指导:把学生请到身边,问清楚学生主要想写什么,根据他表达的重点,告诉他要删除还是作其他改动,同时要提醒班级其他学生。
2、语言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1)、“的”字病,表现为不管用“地” 还是“得”,都变成了“的”。指导:利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发现每篇课文中都少不了“的、地、得”这三兄弟。从课文中找到使用这三个“de ”的句子,用具体的例子得出三兄弟的使用方法。 “的”后边跟着的是人或事物的词,如洁白的羽毛,粗壮的枝干?? “地”后边跟着的是动作或变化的词,如静静地听课、无限地扩大、?? “得”是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后面起补充说明,如:说得好、写得快、担心得要命?? 经常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出些练习试一试,作文里面改一改,熟能生巧。
(2)、啰嗦病,具体有可分为后来病、长句子、对话太多等。
指导:后来病,要指导学会过渡和衔接,如“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更”“于是”“但是”?? 关联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等来衔接上下文。
喜欢写长句子的,要指导学生把长句改短句,不仅使句子变化有节奏,还避免句式杂糅。如“一阵风吹过,香气随着微风而遍布了整个校园里充满了桂花的清香”可改为“一阵风吹过,香气随着微风遍布了整个校园,校园里充满了桂花的清香。”
在写人和事时,对话多的要指导学生插一些人物的反应;或加一些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
(3)、语句不完整,不通顺。
指导:指导学生读一读,通过读来发现问题,补充完整或改通顺,培养仔细检查的习惯。如:我看到的桂花树并不像其他那么高,那么大,它是一株小小而又矮矮的(树)。
(4)、词不达意,指在写作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拿来就用;或者喜欢用新鲜感的词,但不管是否合适。如“一朵桂花的香气并不浓,一串桂花的香气就十分浓密,还能带给我们一点甜甜的味道。”
指导:讲评时多进行近义词的辨析,引导学生用已经积累的适合的词去替换或增改,平时注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增加词汇储备。
这类问题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要特殊对待。如:“今天我又来到这棵桂花树前,仔细观察这棵桂花树,发现这一天的桂花已经开得很茂盛了,昨天的花瓣还是组合在一起的,今天的却分开了。”这段语言充满童心童趣,但不是很妥当,可改为“昨天还是含苞欲放,没想到今天已经完全绽放了,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又如“小树长高了,有的像老师一样高,有的像同学一样高。””对于中下的学生,如果写出类似上述两种句子应予以保留,有一些还可认定为好句加以表扬。因为这些句子说明学生想准确形容,但语言的储备还不够,这其实正是孩子的特点。
(5)、事物描写不具体。如观察日记《我家的桂花》
我家后院有许多棵桂花树,一走到那里就闻到淡淡的清香。它的枝干有点细细的,叶子翠绿色。有几棵桂花树的花苞是桔黄色和黄色的。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用手一摸花苞上还有一点粉。
指导: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培养观察能力。讲评时对 “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用手一摸花苞上还有一点粉。”要给予肯定,肯定她经过了仔细地观察才有这样的发现,但描写不够具体。然后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桂花树前,按照观察的顺序从树形到枝干到叶子到花,有顺序地指导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当“显微镜”,调动各个感官去细致入微地观察,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舌头尝,并把这些发现都细致地写下来。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想一想,这像什么?把想到的穿插写在观察过程里,就能写好这类观察日记。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时,老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肯定其有创意的表达,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四)、分类指导,共同进步。
在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上,还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时,每次习作批改好都分好中差三类进行指导。我的做法是:对优秀作文以“赏”为主,对中等作文以“扶”为主,对第三类作文以“改”为主。尽可能保存好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学期结束引导每一个学生翻阅自己的写作,感受自己在写作中的成长。
1.赏优秀作文。
选评优秀生作文,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每次习作,我都选择几篇较好的作文,先全文展示读,接着讲评精彩部分,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有时根据修改主题进行精彩句子赏析,以启发其他同学思考。通过不断的训练,等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就通过阅读课、课外书交流、面批等途径对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给予指导,使优秀生的作文水平锦上添花。对于优秀学生在词句上的一些小问题,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或伙伴之间修改,让他们在修改和切磋中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两次以上赏析过作文的学生,作文态度都较之前认真。因此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了优秀面。
为了更好地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好文张贴、搜集我的优秀作文、编主题小报、出作文墙报、给报刊投稿等,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更加喜爱写作。
2、扶中等作文。
这部分学生在表达上能做到语言流畅,但描写缺乏联想力和感染力,不擅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导致语言平淡,事物描写不具体。
为了鼓励他们,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欣赏+建议。首先点评时先欣赏精彩句子,然后大大地表扬,引导发现这次写得好的原因在哪,建议以后往这方面再努力一些,争取写出更多好句子。其次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把这些人的问题考虑进去,在修改前好好研读他们的作文,在语句指导方面多花点精力以求寻找到合适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步一步向优秀迈进。当这些学生取得了优秀时,一定要大加赞扬,鼓舞其他同学迎头赶上。同时,跟优秀生结成对子,取长补短,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3.改三类作文。
通过教学,我发现三年级的中下学生的作文问题,主要集中在不知道写什么、写作没有顺序、语病多、写不具体,也有个别是思维惰性造成的。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怕作文,对作文多采取应付的态度。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最好的办法是面批面改,在最基础的选材、具体描写、字词句的训练给予具体帮助,使他们逐渐克服畏难心理,走出作文困境。我的做法是:一学期每个学生批改三五次不等,有时主要缺点类似的几个学生集中在一起指导。最初班级面批的人数较多,逐渐缩小面批人数。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有耐性,多询问学生以了解本次习作的材料储备,然后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或选材或增删改换;三及时表扬,在修改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好后要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这个词用得多好,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祝贺你进步了,为你高兴!”“句子流畅多了。以后写好一定要多读几遍呀!”。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在指导修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同时也能真正学到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
(五)、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改文训练之后,就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这时学生较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1.即写即改,一文多改。作文写完,第一要做的是小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修改明显的错误,如把需要停顿而没有打上标点的地方打上正确的标点,发现错字、别字即时改正。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若遇读不通的地方就特别留意,找出问题改之,或思考能否用更优美的句子进行替换。写好后再读两遍,直到找不出问
题为止。学生随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产生不满足感,就会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润色。
2.结对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修改习作也一样。自己读过修改过,如果再找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了,这时就请自己的好伙伴帮自己修改作文。如让他检查一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把重点交待清楚,有没有病句等,还可以互相提建议,签上大名。
3、小老师修改。把修改好的作文本收上来,随机发,发到谁的就改谁,修改者要签上大名。这样做,老师就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格外认真投入。这样,进一步训练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明显增加,写作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充满个性的优秀作文越来越多,特别是中下生的作文数量开始真正减少。但问题作文的修改与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话说得好 “骐骥一跃,志在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流畅地表达与交流,必须将问题作文研读下去,教学有三个层次:1、教过了;2、教对了;3、教会了。教会才是我们的目的。
在指导修改问题作文的过程中,我虽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了一些问题类型及相应的指导方法,试图构建修改指导系统,但只是个雏形,不够全面和深入,所以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个修改指导系统,促进自己的专业技能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和网络等平台多学习,多交流,从贾志敏、管建刚等老师的课中汲取营养,将自己问题作文的研究继续做下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关于中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的思考》
《作文教学要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
《怎样修改作文》
《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从问题作文中走出一片天
——三年级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中泰小学 唐非厌 葛兰
摘要:作文是个性表达的产物。如果把一篇作文当作一个产品,那么问题作文不应该当成次品,而应该是半成品。研读问题作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把握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修改指导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作文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和修改指导,逐渐教会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成为合格品或精品,使问题作文数量不断减少。在问题作文的指导修改过程中,教师逐渐构建和完善问题作文的修改指导系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在三年级培养作文修改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研读作文 修改意识 修改方法 修改指导系统 因材施教 坚持训练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多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轻视习作后的讲评,特别是忽视了问题作文的修改指导。虽然说预防(指导)胜于治疗(修改、重写),但是习作是个性表达的产物,怎么可能仅靠作文指导就能让每个学生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尚且时有问题;中等生即使乐于表达但总不足,学困生的作文更成了问题集中营。如果我们因此让中下生重新写,那就可能引起学生对写作的畏难与厌烦,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望。由此想到,我们语文老师除了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其实更应该重视在点评或批改时发现的问题作文。如果把文当作产品,那么问题作文不应该当成次品,而应该是半成品,只要找准切入点对它进行“深加工”,就能使她来个大变身,成为合格品或精品,这不是皆大欢喜的事吗?如何对问题作文“深加工”呢?那就是修改。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就能从学生作文的一些问题中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把握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修改使问题作文不再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就能在一次次地修改中提高吗?同样的问题不就可以避免出现吗?这不就等于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吗?
经过实践,我发现通过教师的讲评指导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和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每一篇日记、每一次周记、
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课后每一次小练笔都是我培养孩子们自改作文能力的阵地。
二、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修改意识,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1.借名人故事和名言说理。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推敲故事,古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欧阳修“作文既出必贴之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的古籍记载、叶圣陶、鲁迅对文章精雕细琢的故事等等。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阅读这方面的故事,从故事中知道作文不是一锤定音的,好文不厌百回改,我们要像名人一样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除了故事,还可发动学生搜集一些浅显易懂的修改作文的名言警句,比如: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契诃夫“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列夫·托尔斯泰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等,借名人的嘴激励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活动。
2.即时肯定,评语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修改的积极性,一发现学生自己在修改作文就即时肯定,同时批改学生的作文,我不仅评点选材、构思、语言,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通过修改,你的文章读起来特别流畅了!”“这句话改得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实践证明,老师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能激发一些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
3、身边的榜样激励。
不定期的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在教室后墙张贴出原稿和修改稿,请学生参观议论。学生一比较对照,看出修改后的作文进步明显,就更加明确修改作文的重要和必要了。同时表扬这些学生正在做着和古今中外名家一样的事,促使这些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修改,营造出修改作文的好氛围。
(二)、学习修改方法,为自己的作品把关。
学生有了修改意识,如果不知道如何修改,就会让修改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三个原则1、要循序渐进;2、要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3、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每次可设定一到两个作文讲评的核心进行专题对话、交流。
1、下水示范,学习修改的符号和要领。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老师要下水示范,具体操作: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抄在黑板上(实物投影),第一步面对作文整体浏览(读);第二步读后想想问题出在哪(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适、结构是否紧凑,段落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句式是否规范,词语是否达意等),在找到问题后想想解决方法;第三步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决方法;第四步,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第五步对所作的修改做一个点评。起始阶段的每次都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根据问题用彩笔进行调整、删减、充实、修改,并且明确地说出修改的理由。这样,学生从老师修改演示中,就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修改原因,掌握修改作文的操作程序,即“读想(找出毛病、解决办法)改评”,使学生可以效仿。
2、口头点评与集体讲评相结合,指导解决具体的修改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作文问题主要出在哪,并且知道如何修改,讲评时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来点评,要讲得精而实用,精而易懂,注意中避免笼统或抽象的评价,不要使用写作中的名词与概念。讲评的方式有两种:口头讲评与集体讲评,一般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老师研读问题作文,从中梳理出主要问题,进行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我该怎样改的道理。
记得写三上写《我们的校园》,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把校园的景物堆砌在一起,没有考虑句子之间的联系,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甚至出现重复。这时就需要我去引导孩子有序地安排内容。当学生作文起草好后,我就请他们一个一个地读自己的作文,
其他同学则闭上眼睛听,读的人要求读得清楚,速度不能快,听出优点时就及时给予肯定,若听出问题就重点关注,集体想对策,大家一起修改。当读到校园内的一处景物发现次序不对时,我就让他们自己去校园里走走看看,接着再对全班同学讲:“如果有人按照你们的写作顺序参观,会怎么样?”待孩子们有所悟时就重申:“介绍熟悉的地方或景点,一定要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写,不要跳来跳去,使读的人搞不清东南西北。”
这种评讲,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坡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人手一份,集体评改。
教师批改时若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并由此想到一个训练点,此时可选其中一篇缺陷明显的习作(去除姓名)打印,人手一份。老师和学生一起诊断问题,讨论得出适当的修改方法,然后人人动手修改。修改后,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讲评,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改得不好的,随机指导如何修改。如问题作文《菜园》(附)是写家乡景物的单元习作,经过研读发现小作者开头缺少对菜园的描述或介绍,中间没有借助方位词有序在写描写菜园种植的蔬菜,语言上犯了“有”病;在具体介绍蔬菜时,描述的语言比较单一,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结尾出现空话“我爱我家的菜园,我爱这个美丽的家乡”等。全部习作批完,发现如何把看到的景物有顺序地写出来是本次习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选择这篇习作打印出来。指导修改时,在黑板上画好菜园蔬菜种植分布图,请学生对照着用方位词介绍所选地方的各种景物,使问题作文快速变身。
附问题作文《菜园》原文
我家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和植物。有又大又肥的玉米。玉米的主干上长着几片长长的叶子,每株长着一到三个玉米。有一排萝卜,上面长着绿油油的叶子,叶子下
面长着一个个萝卜,萝卜上面半个红,下面半个白。有三排黄豆,绿色的叶子。过了几天,长出了毛豆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毛豆子变成了老黄豆。有一排马兰头,绿色的一片,还长着尖尖的叶子。有一排大蒜,才刚刚发芽。有一排豇豆,有三十根棒子。豇豆挂在棒子上像一条条绳子。还有一排青菜。青菜才刚刚种好,还很小。
菜园里收回来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有红红的番茄,很多很多的老南瓜,有很大的冬瓜,有长长的丝瓜,有火辣辣的红辣椒,还有地瓜。
我爱我家的菜园,爱我这个美丽的家乡。
(三)、作文问题归类,构建修改指导系统。
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发现三年级的作文中的问题主要在集中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
1、内容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1)想不出写作内容,比如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三下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指导:以写保护环境的习作为例,课前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很重要,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一些爱护或不爱护环境的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扩散
学生的思维。大事可以抓住工业区的搬迁、侵占河道造房、为了经济利益炸山卖石矿?? 小事可以从乱扔垃圾、小河的变化、一棵树的故事、村子每家每户种一棵桂花树、等入手来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由此可见,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积淀,写眼见之物,耳听之事,心中之想,抒自然之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经历其实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这才是解决之道。
(2)、与事实不符,比如三上写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发现有的学生写人物的话不符合年龄特点;三下第一次习作是写家乡的景物,有些同学犯常识性的错误,有写桃花春天开花,夏天才结果的;有写冬天竹子落叶了,光秃秃的,骨折一小时就好了等。
指导:用幽默或调侃的语言点化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常识,随着积累的增加,自然就会少犯这样的错误。
(3)、开头离题太远,如学生写春游秋游,会写老师告诉我们哪天要去秋游了,我们怎么高兴,大家讨论带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回家买了什么,上车时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写了很多才写到游玩的地方。
指导:把学生请到身边,问清楚学生主要想写什么,根据他表达的重点,告诉他要删除还是作其他改动,同时要提醒班级其他学生。
2、语言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1)、“的”字病,表现为不管用“地” 还是“得”,都变成了“的”。指导:利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发现每篇课文中都少不了“的、地、得”这三兄弟。从课文中找到使用这三个“de ”的句子,用具体的例子得出三兄弟的使用方法。 “的”后边跟着的是人或事物的词,如洁白的羽毛,粗壮的枝干?? “地”后边跟着的是动作或变化的词,如静静地听课、无限地扩大、?? “得”是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后面起补充说明,如:说得好、写得快、担心得要命?? 经常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出些练习试一试,作文里面改一改,熟能生巧。
(2)、啰嗦病,具体有可分为后来病、长句子、对话太多等。
指导:后来病,要指导学会过渡和衔接,如“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更”“于是”“但是”?? 关联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等来衔接上下文。
喜欢写长句子的,要指导学生把长句改短句,不仅使句子变化有节奏,还避免句式杂糅。如“一阵风吹过,香气随着微风而遍布了整个校园里充满了桂花的清香”可改为“一阵风吹过,香气随着微风遍布了整个校园,校园里充满了桂花的清香。”
在写人和事时,对话多的要指导学生插一些人物的反应;或加一些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
(3)、语句不完整,不通顺。
指导:指导学生读一读,通过读来发现问题,补充完整或改通顺,培养仔细检查的习惯。如:我看到的桂花树并不像其他那么高,那么大,它是一株小小而又矮矮的(树)。
(4)、词不达意,指在写作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拿来就用;或者喜欢用新鲜感的词,但不管是否合适。如“一朵桂花的香气并不浓,一串桂花的香气就十分浓密,还能带给我们一点甜甜的味道。”
指导:讲评时多进行近义词的辨析,引导学生用已经积累的适合的词去替换或增改,平时注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增加词汇储备。
这类问题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要特殊对待。如:“今天我又来到这棵桂花树前,仔细观察这棵桂花树,发现这一天的桂花已经开得很茂盛了,昨天的花瓣还是组合在一起的,今天的却分开了。”这段语言充满童心童趣,但不是很妥当,可改为“昨天还是含苞欲放,没想到今天已经完全绽放了,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又如“小树长高了,有的像老师一样高,有的像同学一样高。””对于中下的学生,如果写出类似上述两种句子应予以保留,有一些还可认定为好句加以表扬。因为这些句子说明学生想准确形容,但语言的储备还不够,这其实正是孩子的特点。
(5)、事物描写不具体。如观察日记《我家的桂花》
我家后院有许多棵桂花树,一走到那里就闻到淡淡的清香。它的枝干有点细细的,叶子翠绿色。有几棵桂花树的花苞是桔黄色和黄色的。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用手一摸花苞上还有一点粉。
指导: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培养观察能力。讲评时对 “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用手一摸花苞上还有一点粉。”要给予肯定,肯定她经过了仔细地观察才有这样的发现,但描写不够具体。然后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桂花树前,按照观察的顺序从树形到枝干到叶子到花,有顺序地指导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当“显微镜”,调动各个感官去细致入微地观察,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舌头尝,并把这些发现都细致地写下来。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想一想,这像什么?把想到的穿插写在观察过程里,就能写好这类观察日记。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时,老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肯定其有创意的表达,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四)、分类指导,共同进步。
在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上,还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时,每次习作批改好都分好中差三类进行指导。我的做法是:对优秀作文以“赏”为主,对中等作文以“扶”为主,对第三类作文以“改”为主。尽可能保存好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学期结束引导每一个学生翻阅自己的写作,感受自己在写作中的成长。
1.赏优秀作文。
选评优秀生作文,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每次习作,我都选择几篇较好的作文,先全文展示读,接着讲评精彩部分,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有时根据修改主题进行精彩句子赏析,以启发其他同学思考。通过不断的训练,等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就通过阅读课、课外书交流、面批等途径对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给予指导,使优秀生的作文水平锦上添花。对于优秀学生在词句上的一些小问题,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或伙伴之间修改,让他们在修改和切磋中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两次以上赏析过作文的学生,作文态度都较之前认真。因此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了优秀面。
为了更好地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好文张贴、搜集我的优秀作文、编主题小报、出作文墙报、给报刊投稿等,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更加喜爱写作。
2、扶中等作文。
这部分学生在表达上能做到语言流畅,但描写缺乏联想力和感染力,不擅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导致语言平淡,事物描写不具体。
为了鼓励他们,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欣赏+建议。首先点评时先欣赏精彩句子,然后大大地表扬,引导发现这次写得好的原因在哪,建议以后往这方面再努力一些,争取写出更多好句子。其次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把这些人的问题考虑进去,在修改前好好研读他们的作文,在语句指导方面多花点精力以求寻找到合适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步一步向优秀迈进。当这些学生取得了优秀时,一定要大加赞扬,鼓舞其他同学迎头赶上。同时,跟优秀生结成对子,取长补短,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3.改三类作文。
通过教学,我发现三年级的中下学生的作文问题,主要集中在不知道写什么、写作没有顺序、语病多、写不具体,也有个别是思维惰性造成的。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怕作文,对作文多采取应付的态度。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最好的办法是面批面改,在最基础的选材、具体描写、字词句的训练给予具体帮助,使他们逐渐克服畏难心理,走出作文困境。我的做法是:一学期每个学生批改三五次不等,有时主要缺点类似的几个学生集中在一起指导。最初班级面批的人数较多,逐渐缩小面批人数。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有耐性,多询问学生以了解本次习作的材料储备,然后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或选材或增删改换;三及时表扬,在修改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好后要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这个词用得多好,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祝贺你进步了,为你高兴!”“句子流畅多了。以后写好一定要多读几遍呀!”。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在指导修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同时也能真正学到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
(五)、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改文训练之后,就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这时学生较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1.即写即改,一文多改。作文写完,第一要做的是小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修改明显的错误,如把需要停顿而没有打上标点的地方打上正确的标点,发现错字、别字即时改正。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若遇读不通的地方就特别留意,找出问题改之,或思考能否用更优美的句子进行替换。写好后再读两遍,直到找不出问
题为止。学生随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产生不满足感,就会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润色。
2.结对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修改习作也一样。自己读过修改过,如果再找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了,这时就请自己的好伙伴帮自己修改作文。如让他检查一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把重点交待清楚,有没有病句等,还可以互相提建议,签上大名。
3、小老师修改。把修改好的作文本收上来,随机发,发到谁的就改谁,修改者要签上大名。这样做,老师就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格外认真投入。这样,进一步训练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明显增加,写作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充满个性的优秀作文越来越多,特别是中下生的作文数量开始真正减少。但问题作文的修改与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话说得好 “骐骥一跃,志在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流畅地表达与交流,必须将问题作文研读下去,教学有三个层次:1、教过了;2、教对了;3、教会了。教会才是我们的目的。
在指导修改问题作文的过程中,我虽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了一些问题类型及相应的指导方法,试图构建修改指导系统,但只是个雏形,不够全面和深入,所以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个修改指导系统,促进自己的专业技能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和网络等平台多学习,多交流,从贾志敏、管建刚等老师的课中汲取营养,将自己问题作文的研究继续做下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关于中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的思考》
《作文教学要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
《怎样修改作文》
《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